王维茶诗鉴赏“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鉴赏 白茶诗茶词 倾悦茶叶

【www.cy316.com - 乌龙茶鉴赏】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茶诗鉴赏“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王维茶诗鉴赏“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相关知识!

王维

(?—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赠吴官】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

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履捞虾富春渚。

【释义】

白团,扇的一种。

缥(piǎo)囊,以淡青色丝帛制成的盛公文或书的袋子。

鲭鲊(zhēngzhǎ),淹制的青鱼。

汤饼,汤煮的面食。

挑达,往来自由貌。

草履(juē),草鞋。 

富春渚(zhǔ),富春江边。

【详解】

此诗极力渲染长安客舍盛夏酷暑。“无个茗糜难御暑”,茗糜,亦称茗粥、茶粥,即添加茶叶、姜、盐、红枣、芝麻与米粟、高粱、麦子、豆类等熬制的羹汤。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元康(292—299)年间,“有蜀妪作茶粥卖之”。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储光羲有《吃茗粥作》诗,可见当时茗粥已比较流行,而喝茗粥确实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功效。现在我国南方和日本的一些地方仍有这种吃法。

【酬黎居士浙川作】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详解】

王维崇尚佛教,在京师任尚书右丞,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酒臼、经案绳床而已。故王维诗中有很多佛教禅理。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王维则为“诗佛”。“居士”有两种意思,一为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一为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从此诗中“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的诗句来看,黎居士应是在家修道的佛教徒。臼本为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凿成。诗中“茶臼”,指用以捣碎紧压茶饼的器具。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释义】

篮舆,竹轿。

白衣,佛教徒服黑色衣,称俗人为白衣。

荆扉(fēi),简陋的居室。

【详解】

唐宋时期,茶已不是宫廷贵族士大夫的专有享用品,而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到,饮茶之风,“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因此,正如此诗所反映的“穷巷故人稀”的贫困境地,仍可以“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茶经网扩展阅读

贯休《山居诗》茶香品茶诗句鉴赏解析


【山居诗】(二十四首之三、之二十、之二十一)

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

不闻荣辱成番尽,只见熊罴作队来。

诗里从前欺白雪,道情终遣似婴孩。

由来此事知音少,不是真风去不回。

自休自了自安排,常愿居山事偶谐,

僧采树衣临绝壑 争山果落空阶。

闲担茶器缘清障,静衲禅袍坐绿崖。

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

(原注:金华山出树衣,僧多采为蔬菜,味极美也。)

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齐。

坞烧崩腾奔涧鼠,岩花狼藉斗山鸡。

蒙庄环外知音少,阮籍途穷旨趣低。

应有世人来觅我,水重山叠几层迷。

【详解】

“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僧袍坐绿崖”,“石炉金鼎红渠嫩,香阁茶棚绿巘齐”,从这些诗句来看,静居山中的诗僧贯休,饮茶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碗的历史,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历史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张宾《夏日题老将林亭》茶诗鉴赏


张宾字象文,清河(今属北京)人。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王建立蜀,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

【夏日题老将林亭】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详解】

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所以,此诗中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在荒凉冷落的侯门,离群索居。“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写老将利用辘轳将酒坛浸入井水中,使酒清凉爽口;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借助物情反映人情,使画面形象鲜明生动,并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同时,从这两句诗也可以看出,茶和酒已成为当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徐寅《贡余秘色茶盏》品茶茶诗鉴赏


【贡余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溃。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释义】

捩(liè),扭转。

秘色,瓷器上的青色釉彩。

《候鲭录》六:“今之秘色瓷器,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详解】

品茶,除了对茶叶、水有很高的要求外,茶具也十分讲究。陆羽在《茶经》中设专章专论“烹饮器具”,对当时六处名窑加以品评排列,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评价的标准,除产品质量外,主要看是否“益茶”。越州碗“口唇不捲,底捲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看是否“益茶”。越州碗“口唇不捲,底捲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唐人顾况在《茶赋》中称“越泥似玉之瓯”;唐人施肩吾在《蜀茗词》中称“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茶具的颂赞。徐寅此诗,对贡余秘色茶盏这种上贡的高级茶具更是赞赏有加。

王禹偁《龙凤茶》赞美普洱茶茶诗鉴赏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29岁中进士,曾为右拾遗、左司谏等职。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龙凤茶】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外,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释义】

龙凤茶,宋代多制团茶,有专为进贡而制的茶饼,上印龙凤花纹,称“龙凤团”,最为名贵。建溪,宋代贡茶主要产地之一是福建建溪的北苑,北苑贡茶多至四千余色,年贡47100多斤。九畹(wān)芳兰,典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畹,十二亩。

【详解】

此诗又题名《普洱茶诗》,它热烈地赞美普洱茶浓郁的香气和赏心悦目的形状,自己都舍不得喝,要用以供养白头双亲,表现出诗人对普洱茶的珍视。普洱茶产地多集中在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这里素有“六大茶山”之称,即易武、倚帮、悠乐、曼洒、曼庄和革登。普洱是茶叶集散地,故名。普洱茶区地处亚热带,不仅土地肥厚、疏松,而且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全年有雾日达到140~180天,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茶树四季都能发芽,采茶期很长,可从2月上旬采摘到11月下旬。普洱茶采自优良的云南大叶种,它发芽早,白毫多,芽肥叶壮,生长期又长,产量高,质量好。其制作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和后熟几道工序,制成普洱散形茶,再经蒸压,成为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普洱紧压茶,呈碗形的叫“普洱沱茶”,长方形的称“普洱砖茶”,饼形的叫“七子饼茶”。各种普洱茶外形端正匀整,叶底红褐色。普洱茶可解渴、提神,长期饮用对治疗痢疾、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含量有明显的作用。

王禹偁《茶园十二韵》贡茶茶诗鉴赏


【茶园十二韵】

勤王修岁贡,晚驾过郊原。

蔽芾余千本,青葱共一园。

芽新撑老叶,土软迸深根。

舌小侔黄雀,毛狞摘绿猿。

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温。

采近桐华节,生无谷雨痕。

缄縢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待破华胥梦,先经阊阖门。

汲泉鸣玉甃,开宴压瑶罇。

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

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

未复金銮诏,年年奉至尊。

【释义】

蔽芾(fèi),幼小貌。《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侔(móu),相等。 桐华节,指清明节。

华(huá)胥梦,泛指入梦。

阊阖(chānghé)门,天门。 甃(zhòu),井壁。

【详解】

王禹偁曾任贡茶督造。此诗描绘茶园景象,以及身为采贡官勤修岁贡的情景。

陆羽《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茶诗鉴赏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陆羽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

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详解】

此诗是陆羽与耿沩合作的联句诗,长达24句,耿沩盛赞陆羽对茶学的贡献;“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茶仙”之名即由此而来,耿沩已断定《茶经》必名垂后世。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累官至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煎茶品尝茶诗鉴赏


卢仝(775?—835),自号玉川子,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释义】

阳羡茶:阳羡,古属常州。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张芸叟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茶事拾遗》)阳羡县在宋代以后曾一度改名为义兴县,故又有“义兴茶”之名。该茶在唐代经茶圣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列为贡茶,历唐、宋、元、明盛行不衰。

【详解】

此诗又称《七碗茶诗》,是与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诗中通过记叙孟谏议送来新茶,联想到茶叶的采摘与焙制,接着浓墨重彩描写自己反关柴门,独自煎茶品尝的情趣与快感,连饮七碗,如珠走坂,直吃得两腋生风,飘飘欲仙。至此诗人笔锋一转,直上天庭,为百万苍生请命,问一问下界的老百姓何时才能得到苏息的机会!全诗浅显易懂,饶有情趣,风格别致,寓意深刻,是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