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被称为茶之长子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绿茶被氧化 茶毫绿茶 绿茶生茶

绿茶被氧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绿茶被称为茶之长子”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绿茶被称为茶之长子”相关知识!

中国茶从唐代才开始分类,此前无茶类之分。唐代樊卓《蛮书》中讲,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由于“散收,无采造法”,茶树鲜叶或干叶煮饮苦涩,青草气味重,只能当作药用,很难作为饮料。唐代国家兴盛,科技发达,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突破。把茶树上的鲜叶采下,先经过“蒸青”(绿茶叫杀青),这样就把鲜叶中的酶活性制止了,叶绿素得以固定。在后边的加工中,不论是鲜叶捣碎还是烘焙都不会氧化发酵而变红。加工出的茶叶翠绿,特别是散茶,叶色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故为凉性之绿茶类。唐宋时代绿茶主要是以紧压成形的饼(团)茶面世。

绿茶被称为茶之长子,它生于唐,长于宋,成熟于明。在整个茶叶家族中它占了70%以上,它不但可以做绿茶用,还可以做成花茶、普洱茶、速溶茶等其他茶叶产品。全国十大名茶中它就占了6个(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

到了宋末,蒸青散茶已开始向炒青散茶转变。因为这时候人们注重茶叶香气,而蒸青茶不够理想,所以开始用锅炒茶以提高香气。中国明代的不少书籍都记载了炒青绿茶。如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中说“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这说明当时茶大多是用锅炒的,他主张生晒不炒为好。许次纾的《茶疏》中也说:“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炒茶之器,最嫌新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可干叶。”闻龙的《茶笺》中也记载了松萝茶的炒制方法,书中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张源所著《茶录》中载:“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俟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明代这些著作详细地记载了炒青绿茶的制法。特别是《茶笺》中写的松萝茶制法,非常详细,并特别注意色香味的炒制,不少做法对今天的绿茶加工仍有指导意义。

由于炒青绿茶的普及,名茶辈出,形状各异。不但有扁形的龙井、大方,片形的瓜片,圆形的珠茶,而且茶叶开始了精制,出现了“茶厂”,开始出口。

今天的绿茶种类繁多,根据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分为蒸青绿茶(湖北的恩施玉露、日本煎茶)、炒青绿茶(屯绿、龙井、大方)、烘青绿茶(黄山毛峰、天目青顶)、晒青绿茶(云南滇青)。还有介于烘炒之间的“半烘半炒”的绿茶,如太湖翠竹、开化龙顶等。

炒青绿茶又根据形状不同分为长炒青(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圆炒青(珠茶、泉岗辉白)、扁炒青(龙井、大方、旗枪)。

小编推荐

饮用绿茶之绿茶冲泡方法


绿茶冲泡方法

1.茶具的选用:透明度佳的玻璃杯是冲泡绿茶的首选,尤其是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细嫩的名贵绿茶。除玻璃杯外,白瓷茶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瓷茶具造型更为雅致,托在手中手感细腻,比玻璃杯更易于保温。

2.水温的控制:冲泡绿茶最适宜的水温在85℃左右,根据冲泡方法及茶叶品种、时节、鲜嫩程度的不同,水温可适当调整。水温太高不利于及时散热,茶汤会被闷得泛黄,口感苦涩,带熟汤之气。冲泡两次之后水温可适当提高。

3.冲泡方法:冲泡绿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上投法、中投法。上投法是一次性向茶杯中加入足量热水,待水温适度时放入茶叶。此法水温要掌握得非常准确,越是嫩度好的茶叶,水温要求越低,有的茶叶可在水温70℃时再投放。中投法是在投放茶叶后,先注入1/3的热水,稍加摇动使茶叶吸足水分舒展开来,再注至七分满热水。上投法、中投法适合细嫩的茶叶,还有一种方法比较少用,即下投法。下投法与前两种不同,它是先投放茶叶,然后一次性向茶杯内倒入足量热水。此法适用于细嫩度较差的一般绿茶。

4.冲泡次数:冲泡品饮绿茶以前三次冲泡为最佳,至第三泡之后滋味已经开始变淡。

关于凉茶、绿茶的“茶”神话


在世界范围内,茶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就更加普遍,以至于成了文化,甚至成了半药半食的神话。凉茶、冰茶、红茶、绿茶光是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那些茶的神话,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有多少仅仅是人们的雾里看花?

所谓凉茶,就是加了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

一场巨大的灾难(2003年非典流行),把一个在华南苦苦经营的凉茶品牌推向了全国。基于清热下火的种种奇效,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一时间风行全国。

但是凉茶其实跟其他的茶连远亲都算不上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而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凉茶宣称的功能是清热下火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这已经算是药效了,没有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是不允许做这样的标示的。虽然我国也有食品饮料不得宣传药效的法规,但是实际执行中清热下火、增强免疫力之类的用语基本上可以随便说。热和火本身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公众也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来接受这种概念。所以,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主管部门,都可以仅仅依靠传统、使用多年来作为这些功能宣称合法性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有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由热、火导致的症状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己减退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之后它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完全有可能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有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

对食品饮料来说,有没有宣称的奇效在我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无害,总有许多人对于奇效宁可信其有。但是对凉茶安全性的认识是来自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凉茶的原料是一些植物成分,这些植物的提取液中,含有目前的分析技术远远不能分析清楚的东西。说它安全,是因为没有人因为喝了它而立竿见影地出现不良反应。但是是否有轻微的、慢性的毒副作用,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知道有没有,就当做没有。即使是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成分比如夏枯草可能产生抑制免疫这样的有害作用,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几百年前祖先说它无毒来接受它。最难以理解的是,某些大牌的凉茶可以获得主管部门的特许而使用它,而其他非大牌的加了就犯法。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特色一种成分即使被证实可能有害,只要主管部门认可就无害了!

对于凉茶而言,夏枯草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可靠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检验。它们的安全认定,一是来源于祖先们的记载,二是来源于长期使用没有发现有害。已经有一些所谓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被证实靠不住,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相信这样的安全认定方式呢?

在华南,几百年来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凉茶。对于非华南地区的人来说,原生态的凉茶既不凉,也不像茶,很难被广泛接受。风行全国的凉茶是甜的,因为商品标注上没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们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糖,但是根据这些成分的排列顺序,白砂糖的含量应该是除水之外最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凉茶,就是加了大量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即便不论那些中草药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其中的大量白砂糖,可能是更不健康的因素。当我们对含糖软饮料口诛笔伐,指责它们带来肥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些凉茶中的含糖量,可能并不比它们少!

绿茶抗癌,相当不可能

在对凉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个著名的茶饮料绿茶。

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供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茶类饮料中,绿茶所占的比重大概有20%。因为绿茶没有经过发酵,人们相信它保留的天然成分比较多。在这些成分中,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所以人们相信绿茶对人体具有许多保健功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抗癌。

对于绿茶能否抗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2004年1月,美国有个公司向fda提出申请:在绿茶的销售中,可以宣传每天饮用40盎司的绿茶可以减轻一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虽然有科学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还不够完善。他们提交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20篇文献来支持这样的宣示。

美国fda在一年半之后对这份申请作出了答复。在这份近一万个单词的答复中,美国fda详细分析了每一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绿茶相当不可能(highlyunlikely)具有抗癌的作用!

美国fda的管理原则是:如果你不能证明它能,那么你就不能把可能性拿来促销。

而凉茶的成分是各种中药材,与绿茶相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不管是到底有没有效还是到底有没有害,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甚至,还有夏枯草这样被发现了可能有害,而生产者又不能作出合理辩解的情形。

某些厂家可以拿到主管部门的免死金牌,但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公布用科学逻辑对科学数据进行的详细解读?

绿茶起源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另据传言,绿茶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

刘玄一请皇帝赐名。朱元璋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中国绿茶皇后” 杭州龙井茶


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的杭州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享誉中外。龙井茶美名究竟始于何时?专家学者说法不一。综观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最早将龙井泉与龙井茶连在一起写进诗句的,当推元代着名文学家虞集。笔者还进一步在他的诗书论评中,找到了为茶文化专家、学者尚未发现的记述龙井斗茶的诗句。

虞集(12721348),元代最有影响的文臣,元四家之一。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临川崇仁(今江西)人,祖籍仁寿(今四川)。五世祖允文为南宋着名爱国将领,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崇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任大都路儒学教授。累迁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职间,每承顾问,必委曲尽言,随事讽谏。晚年称疾辞还临川。享年77岁。着有《道园学古录》50卷。

诗友唱和记龙井有人将北宋秦观元丰二年(1079)《龙井记》、《龙井题名记》作为龙井茶起源,其实,这两篇文献只记龙井而没有茶。

有人又将5年之后大臣赵拚的重游龙井与辩才法师品茶叙旧的诗文,诗作为龙井茶起源的佐证,实际上辩才法师招待他的并非龙井茶,而是属于建茶的小龙团茶。

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吴山脚下,一次与三位文人雅士游龙井时,一位名叫澄公的处士或隐士,以龙井泉水烹龙井新茶招待贵客,诗人惊叹不已,于是留下了这首《次邓文原游龙井》:

杖藜入南山,却立赏奇秀。所怀玉局翁,来往绚履旧。空余松在涧,仍作琴筑奏。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入门避沾栖,脱履乱苔甃。阳岗扣云石,阴房绝遗构。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讲堂集群彦,千蹬坐吟究。浪浪杂飞雨,沉沉度清漏。令我怀幼学,胡为裹章绶。

此诗很多文章记为《游龙井》,这是不确切的。实际是诗人为诗友邓文原写的原韵和诗。

邓文原(12581328),元代书法家。字善之、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随其父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曾任杭州路儒学正、江浙儒学提举、国子司业、集贤学士、国子祭酒、翰林侍讲学士,谥文肃。善文辞、诗歌,工书法,擅楷书、行草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李邕、赵孟俯,笔致娴雅,飞翔自如,富有神采。有墨迹《临急就章》、《与本斋札》、《杖锡见过帖》等传世。

可见邓文原也是一位颇有诗书造诣的文官,又与虞集祖上四川同乡,交情非同一般。这些背景有助于读者了解此诗的由来和全貌。

诗中写到倒映在瓢中清纯茶汤中的翠影、碧岫,可能就是龙井茶山。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两句,点出了龙井茶的采摘时间是在谷雨之前,与当代不同,明前、雨前茶在古代都是比较早采的。同时写出了龙井茶翠而略黄的形象和特色。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龙井茶的珍贵稀罕跃然纸上,同时写出了诗人爱茶惜物的情怀:不忍心将鲜爽的茶汤作为漱口水吐掉。

龙井斗茶记诗论为专家、学者尚未发现的是,虞集还进一步在诗文中记述了龙井斗茶的风俗。他在至顺辛未(1331年)二月望日所作的诗书评论《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一文中,写到龙井斗茶。

该文第一段记述了苏东坡、蔡襄的两幅诗文墨迹。第二段记述了杭州一位名叫周韶的爱茶营妓赋诗脱籍的风流佳话。周韶多蓄奇茗,又有诗名,曾与茶学大师蔡襄斗胜。一次,朝廷高官苏颂(10201101,字子容,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到杭州,太守陈述古招周韶等数妓陪饮。韶泣求落籍,苏颂允诺,但要作一绝句。韶援笔立成: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虞集颇有感慨,文后赋诗一首:

只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

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并作有附注:白乐天、蔡君谟、陈述古、苏子瞻皆杭守也。

诗句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以往杭州太守多在西湖画舫中诗酒风流,如今达官贵人则一早带着美人到龙井斗茶行乐。说明龙井斗茶当时已在士大夫中蔚然成风。这一风俗有待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附带一笔,上世纪90年代,北京某报曾报道冀北发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书于德佑二年(1276)秋九月即望日的周韶赋诗脱籍墨宝,文字与虞集记载的完全相同,说明虞集的记述源于文天祥或其他笔记类文献,也许是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虞集也选择在农历十五的望日书写。

除虞集外,明人王世贞的《艳异编妓女部》、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均对周韶之事作过记载。

《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有时间记载,《次邓文原游龙井》则没有时间,两者不知谁为先后。

诗文作品多茶句虞集诗文中之所以能留下龙井茶、龙井斗茶的出典,缘于他是爱茶人。在他传世的诗文中,可以读到他的多首茶诗、茶句:

昔在干淳抚蜀师,卖茶买马济时危。

乡人啜茗同观画,解说前朝复有谁?

《马图》

诗句写到诗人的蜀中父老,品茗观画,评说以茶易马等贸易往来和其他国家大事。

他对苏东坡极为尊颂,在《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一文,他另有一诗记述苏东坡的茶事: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笔者还在他的诗作中查到诸多茶句:

石桥二客如有待,裹茶试泉春岩幽。

《写庐山图上》

竹簟暑风魂梦逺,茶烟清昼鬓毛苍。

《送欧阳元功谒告还浏阳》

万木老空山,花开绿萼间。

素妆风雪里,不作少年颜。

题饶世英所藏钱舜举《四季花木家茶》

香因结愿留龙受,水为烹茶唤虎驮。

寄澄湛堂法师诸公老去风流尽,相对茶烟飏鬓丝。

子昂竹虞集对龙井茶的贡献可谓大矣!今日龙井不妨为他立碑纪念。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绿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有“茶叶之子”之称,绿茶的种类数不胜数。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那么,你知道绿茶的历史起源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

《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

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说绿茶的种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而成的,你记住了吗?

中国绿茶的历史 中国绿茶的起源


相信很多茶友们都很喜欢西湖龙井绿茶吧,那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您知道不?茶与生活小编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

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的佼佼者——信阳茶


信阳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是中国一流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佼佼者。虽有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等,但信阳毛尖一点都不比它们差。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元、明两代,由于屡受战乱之苦,加之茶税过重,信阳茶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但始终保持着名茶区的优势。

浉河上游还有闻名遐迩的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集云山、云雾山、震雷山、双碑寨等,都是出产信阳茶的名山。明代将军王延世在《游白龙潭记》中,有茶助兴:“扶掖到潭右,一岩如广,大石可座而饮食,敲石火温所携酒,炙烹蚧茗,色味俱绝”。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家居信阳城西,写下了大量赞美家乡山水的诗篇。如他对信阳毛尖主产区黑龙潭的描写与称赞:“川流一曲抱,峭壁万年开;白石传杯坐,青天送月来;蛟龙亦自舞,鸥鹭当相猜;谁识仙潭上,天公此钓台。”

据清人陆廷灿编的《续茶经》转引元代的《文献通考》载:元代,全国有26种名茶,“东首、浅山薄则出光州”。明代出的地方志书中也有较详细记载,河南通志记载,当时河南地方的唯一名茶,罗山茶产汝宁府信阳州。到民国初年,信阳茶再次崛起,并走出国门,信阳毛尖也逐渐定型,形成以龙潭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一批信阳茶企。

绿茶的历史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

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