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饮茶历史和历代贡茶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贡茶红茶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黑茶贡尖

贡茶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国的饮茶历史和历代贡茶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我国的饮茶历史和历代贡茶介绍”相关知识!

我国拥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古人从种茶、采茶、制茶到煮茶和品饮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扩充饮茶文化,从饮茶发展中可以看出茶文化丰富的内涵,由药用到解渴的饮品,再到精神层面的享受,饮茶发展的轨迹即是文明发展的过程。

秦以前 茶叶还不完全是饮品,当时常常将鲜茶加工后成为干茶作为药物和食物。

汉代 根据东汉华佗的《食论》和曾广的《神农百草经》的记载,茶叶除了作为饮品,已经具有中药的身份。

魏晋南北朝 相对混乱的社会历史时期,茶叶的文化精神开始和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发生关联,可以说,这是中国茶文化的萌发时期。

唐代 茶叶发展的繁荣时期,茶叶受到皇室宫廷的喜爱,甚至茶宴、茶会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逐渐盛行,茶叶作为贡茶和赏赐物品出现,抬高了茶叶的身份,民间也开始有浓厚的饮茶风气,同时茶叶开始向国外传播。在这里,不得不说,唐代茶叶历史中非常重要是茶圣陆羽的《茶经》的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详实的茶叶专著,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参考研读价值。

宋代 在延续前朝的繁荣之余,宋代对茶叶的诸多方面有了创新,尤其是将宫廷茶宴推向了顶峰。大奸臣蔡京的《延福宫典宴记》中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由此可见当时茶宴上皇帝亲自调配茶汤。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则是古代帝王第一本论茶的专著,宋徽宗的学识韬略在政治上实在施展得不好看,但在艺术上却才华横溢。赵佶在茶道方面的造诣更不能小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宋徽宗是一位无可厚非的茶道大师,他所撰写的茶书后人望尘莫及。茶马贸易促使宋代朝廷设置了茶马司,边销茶得以发展和改进。

元代 待客用茶开始提倡茶点、茶食。西北市场的开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风气更加普及。

明代 茶叶品种增多,对于茶具开始追求艺术化。对外贸易的发展,饮茶风气传播至欧洲和俄国。

清代 宫廷茶宴几近奢华,民间饮茶依旧是节俭之风,茶馆逐渐盛行,茶叶出口进一步加大。由于清朝御医开始使用茶饮治病,药膳茶在清宫廷中受到推崇。

我国的地方名茶随着饮茶的兴起而成为贡茶,有些名茶流传至今,也有一些由于制作工艺的缺失,在现今市场很难觅得芳踪。曾经作为贡茶出现在茶叶历史上的名茶罗列出一二,从中可以看出茶叶的悠久历史和产地的优势以及茶叶品质的绝佳传统。

茶文化精选阅读

历代贡茶(下)


元朝贡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称御茶园,专制贡茶。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十九年(公元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与之子久住,为郡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焙局,称为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扁曰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喊山者,每当仲春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芽发,而井水渐满,造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

明代初期,贡焙仍因元制,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因此,下了一道诏书,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

《武夷山志》载: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钺嶫,因本山茶枯,令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赍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自此罢茶场,而崇民得以少息,园寻废。

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但是,明代贡茶征收中,各地官吏层层加码,数量大大超过预额,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时(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隆庆(1567-1572)初,增到二千三百斤。

对明代贡茶的弊端,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有个叫曹琥的进士,大胆向朝廷奏了一本,其名叫《请革芽茶疏》。文中对当时的贡茶引起的恶果,作了深刻揭露。疏文中说:

臣查得本府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额贡之外,有宁王府之贡,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迄于首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夺走山谷,以应诛求者,相对而泣,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如镇守之贡,岁办千有余斤,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臣不容不为陛下悉数之。方春之时,正值耕蚕,而男妇废业,无以卒岁,此其为害一也。二麦未登,民艰于食,旦旦而促之,民不聊生,此其为害二也。及归之官,又拣择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价,此其为害三也。亦或采取过时,括市殆尽,取无所应,计无所出,则又科剑财物,买求官校,百计营求,此其为害四也。官校乘机私买货卖,遂使朝夕盐米之小民,相戒而不敢入市,此其为害五也。凡此五不韪者,皆切民之深患,致祸之本源,今若不言,后当有悔,。

又据《枣林杂俎》载有当时贡茶的详细名目,节录如下:

茶,国家岁贡宜兴县芽茶百斤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县芽茶二十五斤浙江长兴县芽茶三十五斤嵊县芽茶十八斤会稽县芽茶三十斤永嘉县芽茶十斤乐清县茶十斤富阳县茶二十斤慈溪县茶二百六十斤丽水县芽茶二十斤金华县茶二十二斤临海县芽茶十五斤建德县芽茶五斤淳安县芽茶五斤遂安寿昌二县各茶五斤桐庐县茶五斤分水县茶一斤江西南昌府芽茶七十五斤南康府芽茶二十五斤赣州府芽茶十一斤袁州府茶十八斤临江府茶四十七斤九江府茶一百二十斤瑞州府茶三十斤建昌府茶二十三斤抚州府茶二十四斤吉安府茶十八斤广信府茶二十二斤饶州府茶二十七斤南安府南康县茶十斤湖广武昌府芽茶六十斤岳州府湘阴县茶六十斤宝庆府邵阳县茶二十斤武冈州茶二十四斤新化县茶十八斤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宁乡县茶二十斤益阳县茶二十斤福建省建安县芽茶一千三百六十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

到了清代,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凡佳皆进。有些地方名茶,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时,巡抚宋荦购到朱正元独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饮后,认为茶极好,但名字欠雅,因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名震四方,作为贡品,年年进朝。再如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南巡徽州时,当地老竹庙大方和尚进献了一种自己创造的茶,乾隆一高兴,便赐名为大方,后来,老竹大方即为安徽必贡之茶。

最典型的是杭州西湖龙井茶。相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在杭州微服私访,在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制的龙井茶,感到香、味特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声誉鹊起,每年贡数剧增,对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元、明、清贡茶,与唐宋时期相比,具有征贡区域宽,新产品多,随机性强的特点,同时,贡茶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贡茶已不单纯是作为皇室饮品的特供物品,而已具有一种很强的政府向地方征收的实物税的性质了。

历代贡茶(上)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贡茶的起源

⑴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的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九贡。九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的事迹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贵州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所述: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⑵地方的主动贡献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宋?赵明诚《金石录》)伪闵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献之官,其地始着。(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馀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这三条资料中,前二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代之前,贡茶虽已年有所增,但在制度上未见有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规定,至唐朝开始,贡茶开始呈现其规模性,技术性和强制性了。

⑴唐代贡茶唐代初期,贡茶还是与征收各地名产同时进行的,开元以后,但随着皇室需量的增加和对品质要求的越来越高,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为加官进阶极力推荐本地的优良茶叶,终于促使了贡焙制度的产生。

唐代贡焙的建立,还与陆羽及李栖筠的推荐有关,唐代宗因为宜兴每年的贡茶制造数量很多,超过生产负荷,所以下令长兴负担一部分贡额。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分山析造,岁有定额,鬻有禁令。并遣使督造。义兴贡茶,最初只进万两,后来愈贡愈多。顾渚贡焙岁造竟达一万八千四百八斤。随贡茶数额的增加,所付的劳役也多,据《元和郡县志》载:贞元(公元785-804)已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顾渚贡焙的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工场有百余所。顾渚紫笋茶造出之后,必须快马加鞭,在清明日前送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唐代除了在长兴顾渚山设贡焙外,还规定在若干特定茶叶产地征收贡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贡茶地区,计有十六个郡,包括今湖北、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十个省的很多县份。由此可知,凡是当时有名的茶叶产区,都有茶叶进贡。进贡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直接的记录,但是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因财政困难而出库茶三十万斤,令户部进代金一事来看,已经可知其数目之巨了。

唐代的贡茶名品很多,据唐代李肇所着《唐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在全国知名度最高,如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还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和嵊县的剡溪茶等。

⑵宋代贡茶宋代贡焙重心由浙江移往福建后,在品质和数量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贡焙中的史品,其品质在团饼茶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贡茶对民间的茶叶生产与影响也更大。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朝廷在建安,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凤凰山麓正式设置官焙,凤凰山麓的北苑贡茶最为出名,列为皇室专供。到宣和年间,北苑贡茶中的龙凤茶盛极一时,同时,其他各种名堂的贡茶也令人目不暇接。

在至道初年与宣和年间一段时期里,宋代贡茶的发展有几个关键之处,颇令人注目。

首先,在宋太宗至道初(约公元995年)诏造石乳、的乳、白乳作为贡茶。到了宋真宗咸平初(约998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专门精工制作了40饼龙凤茶,进献皇帝,获得宠幸,升为参政,封晋国公。此后,建州便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

龙凤团茶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蔡襄(字君谟)任福建转运使,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为小龙团,原来的大龙团是八饼为一斤,改制后的小龙团为二十饼为一斤,说明制作的精良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小龙团面世以后,极合皇帝的心意,于是,开始每年进贡。这种小龙团的身价极高,出品不多。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这种茶价值黄金二两,但黄金可得,而茶则不容易得到。

在宋神宗熙宁以后,北苑贡茶中又一种比小龙团更精美的茶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密云龙。密云龙一出,到了皇宫后近臣和皇戚们纷纷向皇帝索取,弄得皇帝烦恼之极。便一边叹气,一边说:下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宋神宗的一番牢骚传到地方上,于是,密云龙的身价更加上扬。

密云龙之后,贡茶求新求异的现象并未停止,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奇异的品类连续推出。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瑞云祥龙跃居密云龙之上,成为贡茶魁首。至宋徽宗双观(11071110年)初,皇帝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此时,作为贡茶名品的,已由从一二只到了一大批。突出的如试新、贡新、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其中无比寿芽、试新和贡新合称三色细芽。自三色细芽出来后,瑞云祥龙已是屈居其下了。

但是,三色细芽还不是终点。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一个善于造茶献媚的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即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丝然,其制方寸新,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龙凤贡茶发展到了龙园胜雪,其精美程度可算达到了一个极点。

在北宋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名品达到四、五十种。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的北苑贡茶名品有:

贡新銙、试新銙、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年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赏、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金钱、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銙、香口焙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小龙、小凤、大龙、大凤、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贡篚推先、价倍南金、旸谷先春、寿岩都胜、延平平石乳、清白可鉴、凤韵甚高。

宋代同茶的制造场所称为焙,其中有官焙,也有私焙。宋朝初期从南唐移交焉的茶焙合计有1336焙,到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载建安官焙有32所。

宋代贡茶根据茶品,一年分十余纲先后运至京师。其中白茶和龙团胜雪最早,在惊蛰前即行采制,十日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号曰头纲。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其基本过程为: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揉捻、再榨、研茶、压模、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汤出色,晾干。

⑶元、明、清贡茶无明清三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势。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乃至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贡茶的封建礼制性质及唐宋形制规模遭到较大的冲击。

饮茶的历史介绍


饮茶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究竟最早在何时开始饮茶呢?目前说法不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在《本草》中记载的,但当时主要是做为药用,而真正的“茗饮”应是秦统一巴蜀之后的事。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就已经有饮茶的习惯,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中,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那是2000多年以前的事。许多书籍中都有“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之说。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不但饮茶已成为时尚,而且已有专门的饮茶用具,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不只在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秦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茶树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巴蜀扩大到湘、粤、赣地区。至于饮茶方式,在汉代已有完整的待客茶宴,饭后主人用茶器烹茶待客。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孙吴据有的现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的全部陆地,也是这一时期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在巴蜀一带的人民就有用茶和米膏制成茶饼的做法。喝茶时先把茶烤成红色,再捣成茶末,冲泡饮用,或用茶末和葱姜等食物,放在一起煮饮,前者是泡茶,后者是煮茶,煮茶在当时是饮茶的主要方式。到了晋代主要采用纯茶(而不是调和茶)进行烹煮饮用。

我国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晋《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己成为他们共识。茶性高洁情雅,是他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安禄山反唐,硝烟弥漫,饿夫遍野,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继六朝之后,继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贡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同时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哀决定性生产部门,但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劳力去从事生产,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需要劳力,彼此互相争套。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使劳力向农业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生出贡茶、榷茶制度,成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

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湖州长兴顾渚山,与常山宜兴唐贡山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茶树生态环境优越,水陆运输方便,所产“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广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同列贡品。大历五年(770)在此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精良的贡茶院,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国营茶叶加工厂。 

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是中央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负责管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不容辞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制,对巩固封建经济结构,维护封建制度是极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贡茶院的劳力来源既不是官奴隶,也不是番户,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叶专业户,临时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报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们的工资,反映了唐人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但他们对政府有依附关系,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和受剥削者。

唐王朝不惜挥霍人民血汗,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季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领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开山造茶。朝廷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阴岭芽未吐,使者碟已频”工人们“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艰辛疲困不堪,而官员则“有酒亦有歌”,纵情欢乐。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亲自督造贡茶,对茶叶采制有切肤之痛,斗胆题呈《茶山诗》给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罪恶行径,又减少了贡茶岁额。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为瑞草魁……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拂天闻笑话,特地见楼台。”把当时宜兴贡茶区的秀丽风光,繁荣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诗写的历史。张文规“牡丹花笑主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突出表述了贡茶在朝廷的显赫地位。 

唐代贡焙制把私有茶园变为官茶园,茶农不能因种茶而谋生,反而带来了重重灾难,定额纳贡制,犹如苛捐杂税,加重了茶衣负担,使他们生活日益贫困,两者都是掠夺性的,是茶农双肩一付沉重枷琐,危害甚烈。[page_break] 

贡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满足朝庭穷奢极侈的需要,又能绕过商品流通渠道,缩小商业经营范围,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扼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维护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庭饮用的,不惜耗用巨资,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异,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贡茶的产制和运输,对驿道交通建设,地区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作用。

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其规模也很壮观,名声显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力民间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尤凤花纹,彬彬如生,精湛绝伦。“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把我国茶叶制造技术、品饮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欣赏价值完善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学专著,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多以建安贡茶为主要内容,对推动茶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弘扬祖国光辉灿烂的茶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才略出众。他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他常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辗战江南广大茶区,对茶事有接触,深知茶农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但他认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这一举措,实质上是把我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遂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这不是说完全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是唐宋两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又有了进一步增长,只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明代中叶已经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叶这种幼芽有了进一步发展。

清代,我国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了以产茶著称的区域和区域化市场,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如福建建瓯茶厂不下千家,小者数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又如江西《铅山县志》载:“河口镇乾隆时期业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我国出口农产品以茶为大宗。清代前期,虽然采取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贡茶制度则随之逐渐消亡。

贡茶制度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我国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上)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己成为他们共识。茶性高洁情雅,是他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安禄山反唐,硝烟弥漫,饿夫遍野,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继六朝之后,继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贡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同时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哀决定性生产部门,但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劳力去从事生产,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需要劳力,彼此互相争套。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使劳力向农业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生出贡茶、榷茶制度,成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

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湖州长兴顾渚山,与常山宜兴唐贡山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茶树生态环境优越,水陆运输方便,所产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广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同列贡品。大历五年(770)在此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精良的贡茶院,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国营茶叶加工厂。

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是中央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负责管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不容辞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制,对巩固封建经济结构,维护封建制度是极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贡茶院的劳力来源既不是官奴隶,也不是番户,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叶专业户,临时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报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们的工资,反映了唐人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但他们对政府有依附关系,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和受剥削者。

唐王朝不惜挥霍人民血汗,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季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领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开山造茶。朝廷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阴岭芽未吐,使者碟已频工人们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艰辛疲困不堪,而官员则有酒亦有歌,纵情欢乐。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亲自督造贡茶,对茶叶采制有切肤之痛,斗胆题呈《茶山诗》给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罪恶行径,又减少了贡茶岁额。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为瑞草魁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拂天闻笑话,特地见楼台。把当时宜兴贡茶区的秀丽风光,繁荣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诗写的历史。张文规牡丹花笑主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突出表述了贡茶在朝廷的显赫地位。

唐代贡焙制把私有茶园变为官茶园,茶农不能因种茶而谋生,反而带来了重重灾难,定额纳贡制,犹如苛捐杂税,加重了茶衣负担,使他们生活日益贫困,两者都是掠夺性的,是茶农双肩一付沉重枷琐,危害甚烈。

我国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下)


贡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满足朝庭穷奢极侈的需要,又能绕过商品流通渠道,缩小商业经营范围,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扼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维护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庭饮用的,不惜耗用巨资,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异,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贡茶的产制和运输,对驿道交通建设,地区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作用。

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其规模也很壮观,名声显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力民间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尤凤花纹,彬彬如生,精湛绝伦。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把我国茶叶制造技术、品饮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欣赏价值完善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学专著,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多以建安贡茶为主要内容,对推动茶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弘扬祖国光辉灿烂的茶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才略出众。他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他常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辗战江南广大茶区,对茶事有接触,深知茶农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但他认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这一举措,实质上是把我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遂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这不是说完全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是唐宋两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又有了进一步增长,只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明代中叶已经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叶这种幼芽有了进一步发展。

清代,我国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了以产茶著称的区域和区域化市场,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如福建建瓯茶厂不下千家,小者数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又如江西《铅山县志》载:河口镇乾隆时期业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我国出口农产品以茶为大宗。清代前期,虽然采取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贡茶制度则随之逐渐消亡。

贡茶制度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我国茶历史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历代饮茶法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历代饮茶法

中国是一个喝茶的民族,饮茶受中国人一贯的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绝无造作的形式。

中国人饮茶,最讲究的是情趣,如“歌停曲终”、“停在看书”、“夜深共语”、“小桥书舫”、“茂林修竹”、“酒闸人散”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

“寒夜客来茶当酒”,不但表露出宾主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藏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断定茶有药效时人们就把茶叶当作药物使用。原始的饮茶方法很简单,他们把采下的野生茶树的叶子煮成茶汤来喝,感觉到茶味苦涩。后来便把茶叶当作蔬菜和饭菜一起烹煮,以便调和茶的苦涩味道。春秋时代以前,饮茶方法是很简单的。

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和茶叶种类的增多,各朝代的饮茶方法也是形形色色,我们沿着朝代的变迁来探讨,可得到下列史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