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都匀毛尖已成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贵州的白茶 白茶毛尖 茶叶毛尖

【www.cy316.com - 贵州的白茶】

都匀毛尖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条卷曲,色泽云泽,有着清香的茶气,所含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在茶叶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盛夏时节,采访组乘车前往黔南州都匀市毛尖镇螺丝壳茶园。顺山而上,公路两旁一笼笼、一排排的茶树迎面扑来,站在山顶眺望,满山青翠,微风拂过,清香阵阵。高寨水库环绕群山,绿波倒影,风景独好。

茶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要生产地,都匀市毛尖镇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中,把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都匀市可采茶园20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达7224吨,产值为18.4亿元,茶叶主销广东、湖北、山东等省份,线下渠道订单订购占60%,店铺销售占27%,旅游带动占8%,电商订购占5%。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茶农7.86万人,涉茶农民人均增收6800元。茶产业发展也让都匀尝到甜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如今,黔南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机遇,进一步做大茶文章。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黔南茶园基地面积将发展到200万亩、投产茶园100万亩,实现茶叶加工能力3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成为供应“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优质茶叶基地。

cy316.cOM编辑推荐

返乡创业种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


何万忠,一个在外打拼二十余年,事业有成之际,不忘带着帮助乡亲脱贫的心愿,返乡创业种茶,并于家乡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主事茶产业,近两年来发展不错。

他说,他最初想做土特产生意,帮助乡亲们把当地土特产品销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乡党委书记彭小冬促膝谈心后,决定发展茶叶产业。

塔山瑶族乡狮园茶园

塔山平均海拔83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我省宜茶区之一。

塔山栽培茶叶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塔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一些老茶园,有几个老茶厂,但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2015年,天堂塔山合作社成立。创业之初,合作社包括我在内仅有6人,茶园不过100余亩。如今,通过租赁、复垦、新辟等方式,合作社茶园面积已达2100亩,入社农户有281户,成为省扶贫产业项目。

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邻村鳌头村77岁的村民吴石头带着7亩茶园入社。以前他自己打理茶园,毕竟年老精力不济,而且自己制作的茶叶质量不佳,很难卖出好价钱。费神费力,收入无几,他是当地贫困户。入社后,其茶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干活有务工收入,加上采茶、卖茶,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从合作社获益最多的要数狮园村村民刘宗任。他有10多亩茶园入社,自己搞管理,妻子在茶厂制茶,年收入有6万多元。刘宗任家摘掉了“穷帽”,还建了新房。

通过务工、摘茶、卖茶等,入社农户大多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初,入社农户有106户是贫困户,去年底绝大部分已摘帽脱贫。

上思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不是梦


上思县位于凤凰山下,在优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大力发展茶产业,让贫困户感受到了增收的喜悦。村支书黄景超,从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亲自动手炒茶,每个细节力求完美,致使产品供不应求。2016年他还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上思县

大山脚下建茶场,家门口念活“致富经”。上思县的凤凰山地处十万大山腹地,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这里生产的凤凰茶,富含有机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痰、清香甘醇等很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凤凰茶树不仅变成了生态树,也变成了致富树。

叫安镇百包村那交屯位于凤凰山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屯大力发展茶产业。今年67岁的黄景超,曾经当了17年村支书,拥有17年种茶经历。从凤凰茶场场长位置退下来后,他返乡创业办起了首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家庭茶场,开始了他的绿茶人生。

上思县

2015年7月,他创办了上思县景超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户21人。由于他引进高品质绿茶推广种植,加上巧施有基肥,实行科学管理,茶树长势茂盛。黄景超说:“种茶不算难,难的是加工茶叶。原料的嫩度好,才能做出好茶。”以前,黄景超炒茶采用的是手工,往往需要花费10个小时左右。现在用机械制茶,仅用3~4个小时就能完成生茶杀青、揉棯、烘干等工序的生产流程。每次加工茶叶300斤左右,每个月采茶一轮,每次采摘100至200斤鲜茶。一般加工100斤鲜茶可得20斤干茶,按当地市场价出售每斤150元,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他种有绿茶40多亩,其中老茶树30亩,新茶树10多亩。2016年他种茶获得好收成,全年产茶3万斤,加工成干茶出售后收入3万多元。他带领2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绿茶,加工茶叶,走上种茶制茶共同致富之路。

大力发展绿茶产业,让贫困户尝到了增收甜头。贫困户黄景飘、罗加怀、蒙美新等3年来都到黄景超家庭农场打工,不论是采茶或制茶,每天每人能领到100元工钱,年底每人还得到分红1000元。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劳动就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