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贫困村:万亩茶园助赢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贵州的白茶 贵州绿茶 中茶黑茶园

贵州的白茶。

进入11月,贵州江口骆象村13000亩茶园也进入了冬季管理期,万亩茶园是助力江口贫困村赢得生态红利的致富宝,为了提高明年茶叶产量,加强茶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采取茶树修剪的方式,做好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2007年开始带领村民种茶的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13000亩茶园就是全体村民的绿色财富。”

骆象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辖24个村民组,有1076户4286人,其中贫困人口1423人,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几年前,我们还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光荣、肖大顺等回忆说。曾经,因地处偏远,无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骆象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人体会最深。”杨茂华说。

2017年,该村村民阙远兴的180余亩茶园,一季春茶帮他赚取了40多万元收入,老阙拿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大红包。Cy316.COM

靠山治山,养山吃山。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骆象村建成产业公路120公里,生产道82公里,单轨运输车3条,观光亭1座,茶青交易市场1座,水池200口。全村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规划面积15000亩,种植面积13000亩,成熟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经济饭。”杨茂华说。

“荒山野岭改造成茶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用在外打拼。”正在制茶公司务工的村民杨翠珍道出了心里话。

杨翠珍所在公司茶叶基地年用工人次6000个,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公司以不同形式吸纳36户精准扶贫对象务工,其中有10户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年底就可以参与分红3000元。

“今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余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精准扶贫户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骆象村村主任王付银说,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将茶园为ABCDE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四到五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管理。按“631”模式分配,60%利润归全村群众,30%的利润归精准扶贫户,10%的利润归村委会。

走进骆象村,山头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寨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骆象村正向茶产业示范村、小康村迈进。

“贫困人口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和乡村。”江口县长杨云认为,拔掉“穷根”,骆象村抓住“绿色产业治贫”这个关键。

13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精选阅读

贵州:700万亩茶园 年产茶叶32万吨


贵州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山地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是一个有名的旅游大省,也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大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茶叶的蓬勃发展。12月29日,第六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举行,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茶园面积为717.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25万亩),产量32.7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和15.2%。

贵州茶园

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主管部门及茶区的专家、学者、茶叶企业、经销商、销售商、采购商等社会各界人士共计600余人出席盛会。

年会旨在解析行业热点,探讨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贵州茶产业深层次问题,共同谋划产业发展,为贵州茶产业注入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活力。本届年会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茶文化研究会等主办。

年会上,来自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院士针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贵州茶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贵州先天优势,讲述如何打造贵州干净茶、健康茶。

2017年,全省加工企业(合作社)为4149家,同比增长10.3%;总产值361.9亿元,综合产值5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13%。全省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9.85万人,脱贫人数16.11万人;涉茶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840元;其中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4855元,人均年增收2400元。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山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

组委会分别为2017贵州最具营销创意公用品牌、2017贵州茶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进行了颁奖。

会议还举行了贵州绿茶北京地标授牌仪式,贵州十大茶农结对帮扶仪式,特向普安县颁发“2017贵州最具创意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北京一家投资基金向湄潭某茶业公司投资股权资金2000万元,债券资金1亿元,双方在经济年会上正式签约。

贵州思南县:茶园投产面积突破10万亩


5月2日讯 近年来,贵州思南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茶产业也成为其扶贫产业之一,近日,记者从茶桑局获悉,思南县投产的茶园面积已达10.25万亩,年采茶青3.64万吨,产茶总量7275吨,综合产值8.33亿元,仅今年春茶预计可产0.3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

贵州思南县生态茶园

近年以来,思南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扶贫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重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按照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着力做好茶产业这张名片,逐步实现茶叶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生产。以现代农业为引领,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等方式,在张家寨、香坝、大坝场“三大茶区”建设了高标准无性系生态茶园18.03万亩、无公害茶园13.2万亩、有机茶园2450亩,辐射带动许家坝、合朋溪、鹦鹉溪等17个乡镇113个村15553户农户。

同时,思南县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茶企抱团发展,加快融入省内外市场,提升思南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思南茶企已在县内开设茶叶专营店(代销店)205家,在省内贵阳等地开设专营店10余家,在上海、佛山、济南等地开设了“梵净山·思南晏茶”专卖店10余家。同时采取“互联网+”的模式销售茶产品,拓宽市场空间。

下一步,该县将充分利用“花灯、温泉、石林、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的影响力,依托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县的机遇,把茶产业做成一种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北恩施市生态茶园基地万亩春茶开采


茶农们采茶忙

3月14日讯 阳春三月,正是春茶上市好时节。近日,湖北恩施市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也开园了,青翠的茶山上,处处巧手飞舞,茶农们采摘春茶的身影随处可见。

据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负责人介绍,该茶园在茶种的选择、种植、生物施肥和灭虫、采摘、加工和销售等方面按照欧盟的标准严格执行,2月以来,该市茶青价格一路看涨,虽然公司想早日开园,尽早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但是为了确保恩施硒茶最纯正的品质,茶园基地联合茶叶专家、气象专家对恩施市茶园基地的气候环境、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考察,经过专家们的认真研讨,最终确定了3月9日为茶园开采的最佳时机。

据恩施市茶叶协会领导介绍:春茶开园时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品质的鲜叶应是在天气晴好、温度保持10-17℃以上的清晨或上午时分进行采摘,此时的芽叶最为鲜嫩,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份含量更丰富,所制出的茶叶才能符合采恩施硒茶香高、汤碧、味醇、汁浓的品质特色。

合肥巢湖:茶叶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 雨前茶抢鲜上市


巢湖是一个产茶区,它们也有着自己的本土茶叶品牌,比如巢湖银尖、巢湖银针等,这些本地品牌茶叶都是配着一些大品牌茶叶来进行买卖,满足一些顾客的需求。本地茶叶的价格都不是很规范,但是茶叶的品质都很不错,做工也很好。近日,合肥市巢湖市出产的第一批雨前茶已经抢“鲜”上市。“可别小瞧这茶叶,如今咱们村脱贫致富可得靠‘它’!”巢湖市槐林镇惠峰村相关负责人笑着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42人,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镇上和村里没少想法子。如今,这小小的茶叶让脱贫看到了希望。

“这茶叶一天一冒尖儿,一大早来就得干到晌午才能回家哩!”惠峰村的贫困户孙时山正在自家的茶园里忙活着。独自居住的孙时山因病需常年吃药,自家的这近一亩茶园成了他的指望。“往年种茶往外卖,价格低,2017年村里搞了个产业园,能帮咱加工、销售,分文不收还给补贴。”孙时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坐落在茶园边的扶贫产业(茶叶)园也在热火朝天地忙碌,工人们把一箩筐青嫩嫩的茶叶铺撒在风干机上,这边杀青的机器正发出“隆隆”的声响……这扶贫产业园离茶园近,加工费便宜,这几天已有几十户茶农把采摘来的新鲜茶叶送到这里。

“2017年6月份,申请了合肥市、巢湖市两级扶贫资金30万元采购茶叶加工设备,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槐林镇扶贫站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产业园建成投产后,所得利润的3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70%分给全村贫困户;除了直接分红,产业园提供的就业岗位收入每年也有3000多元。

据了解,该镇还联合当地一家企业建立了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扶贫产业园项目。“这无性良种繁育出的茶,遗传基因强、品种纯正、口感好,我们本地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该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与镇上合作,利用争取到的90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2900m2的联栋温控大棚作为扶贫产业园。项目建成后,由公司每年支付给相邻的三个村7.2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其中70%再分配给这三个村的90户贫困户,带动他们持续增收。此外,公司还为全镇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并给有种茶意愿的茶农连续三年免费提供茶苗2000棵,且跟踪服务,给予就业指导和培训,甚至代为免费加工、保存、包装和销售。巢湖镇为了发展一种特色的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带动群众们脱贫,巢湖市槐林镇就激发了群众的动力,自己开发出一条脱贫的路子。

2016年贵州茶园面积696万亩 茶业产值破500亿


4月28日讯 昨日晚间,在贵州遵义湄潭县举行了一场茶产业发展报告的媒体见面会,会上公布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绿皮书,这个报告是由2015年的“蓝皮书”转变而成的,“蓝”变“绿”代表着原生态和可持续。

“‘绿’是贵州的主色调,也是茶的颜色,绿色代表着原生态和可持续,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由‘蓝’变‘绿’,就是要让茶产业的发展更具战略性、可持续和可复制性。”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介绍。

绿皮书着力对2016年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加以创新和深度挖掘,全书分为高层关注、总体报告、主题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年度新闻报告六大部分,有高层思想、专家分析以及基层实践,展现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全景。

据报告显示,贵州死守质量安全,做干净茶、放心茶,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大力推广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建园模式绿色防控病虫害。每年农业部对贵州例行检测茶样100个,均100%合格,“贵州绿茶”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成为全国首个省级茶叶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贵州每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茶园贡献了10%。”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委副主任胡继承介绍,贵州在茶园规模、质量安全控制、清洁化生产等方面做到了全国第一,贵州茶山是贵州高原美丽的风景线,是多彩贵州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茶农摆脱贫困和致富的重要途径。

截至2016年底,贵州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人民币,下同),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产量和销量均实现20%以上增长。

报告提出,到“十三五”期末,贵州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要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要达到2000元。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原料基地。

贵州普安:万亩春茶开采 各地茶商抢购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贵州既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同时也是产茶大省。贵州的茶叶历史十分悠久,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当地优质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近年来,为了促进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贵州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建设。2018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在我国的不少地方也开始迎来春茶的采摘热潮,在贵州的茶园,我们可以见到一波又一波的春茶采摘过程。

春茶采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对普安县15000多亩春茶进入盛采期进行了报道。今日中午12点,央视2频道再次走进普安,《国际财经报道》以“贵州普安:万亩春茶开采,各地茶商抢购”为题对普安春茶采摘进行现场直播。

因普安核心产茶区海拔达1100米左右,处于北纬24度上下,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地区;且产茶区处于高原盆地,地下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加之今年开春早,气候暖和,所以普安春茶一般在春节前后即可开采,比全国其他茶区要早15至20天,被誉为“黔茶第一春”。

最近不断回升的气温,为春茶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条件,茶树抽芽迅速,密密麻麻的茶芽肥嫩饱满,不仅与春天争艳还助农增收;据悉,今年普安春茶产值约2.64亿元左右。

潮州五镇完成1065亩生态茶园改造


近半年来,潮州市致力于改造生态茶园打击毁林种茶行为,日前,记者从全市建设生态茶园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凤凰、文祠、归湖、新丰、建饶等5镇共完成生态茶园改造面积1065亩,整治毁林种茶建设生态茶园专项行动也取得初步成效,共组织打击毁林种茶行动40多次,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24起,结案21起。

生态茶园

副市长胡鹏带队实地察看了乃兴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改造现场,观看潮安区茶园改造视频,并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

胡鹏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抢抓机遇,加大投入,通力合作,为建设生态茶园提供有力保障;要在全面整治毁林种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园改造工作,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安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补齐“绿色短板”,全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风险点、危险源排查整改工作,完善扑火预案,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对照考核指标,找准问题,查漏补缺,力争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取得良好成绩。

江西:将力争在2020年建百万亩生态茶园


江西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使其具有独特的种茶条件,江西是全国茶叶重要产区之一,年产量达4万余吨。5月14日,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茶叶主产区江西将重点布局狗牯脑茶产区、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婺源绿茶产区、浮梁茶产区、白茶产区等五大茶产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

江西是中国传统优势产茶省,曾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辉煌历史,茶叶和瓷器并称江西面向世界的两大名片。

近年来,江西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整合1亿元资金集中扶持“四绿一红”(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宁红茶)5个省级重点品牌,开启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江西全省茶园面积15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6.38万吨,干毛茶产值55亿元,分别比茶叶品牌整合前(2014年)增长32%、44%和41%。

“尽管近年来我省茶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与茶产业强省相比,仍有不足。”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光华当日表示,主要表现在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高、品牌不够响、市场占有率较低、宣传意识较薄弱等方面。

为此,江西今后将以标准生态茶园、良种茶苗繁育体系、茶叶加工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重点做好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拓市场四项工作等。

其中扩规模方面,该省将重点布局狗牯脑茶产区、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婺源绿茶产区、浮梁茶产区、白茶产区等五大茶产区,加强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打造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4个,茶园面积达到260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也要会吆喝。记者了解到,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的2018年第二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将于5月31日至6月3日在此间举行,此次茶博会旨在集中展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成果,宣传“四绿一红”等茶叶品牌,开拓茶叶销售市场,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等。江西因其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使得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把茶产业打造成现代农业,使得江西的茶产业更能得到发展。

云南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为峨山县茶叶公司,1986年开始建设,1994年建成投产,是云南生态茶园的典范,是享誉世界特有小气候的天然大气吧。生态茶园海拔高度1900~2300米之间,常年云雾缭绕自然环境优美,无环境污染。森林植被极佳,以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结构模式,建成省内外及海内外游客参观接待点、茶学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学示范基地,是游客休闲养生的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

高香茶叶产品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各类茶叶的口感“鲜爽”赛过小叶种,“甘韵”超过大叶茶,它特有的品质“灵香”与“韵味”充分体现了生态茶园的特殊性。公司生产的绿茶、红茶、普洱茶“三箭齐发”,深受省内外、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公司生产的名茶“峨山银毫”在1996年就代表云茶参加国际名优茶评比,以最高分获得国际名茶金奖,被编入《中国名茶榜》,轰动茶坛留名茶史:名茶高香贡蕊2006年在香港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银奖、2007年在韩国首尔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风临牌普洱茶在中国普洱茶高峰论坛会上荣获“孔明金象奖、银象奖”,被云茶界称为“云茶娇子”。极品云珍在云南农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银奖高香茶韵在2013年云南农博会名茶评比中荣获“农产品优质奖”。公司在90年代就被云南外贸进出口公司指定为红茶生产单位,2010年荣获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茶企、全国茶企50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广东梅江区:1.5万亩茶园亟待做大做强


广东梅江区清凉山茶园坐落在西阳镇的清凉山,这里的清凉山茶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首,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几年逐渐走向了规模化,2015年西阳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2016年该区茶园面积约1.5万亩,茶叶总产值达2.1亿元。

虽然产值年年增加,但是种植分散、市场局限等因素仍桎梏着茶产业的发展。如何打响清凉山万亩茶园品牌?近日,梅江区举办了春茶开采节暨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以及企业家为发展梅江区茶产业建言献策。

清凉山茶园

得天独厚

1.5万亩茶园年产值逾2亿

位于西阳镇清凉山800米处的梓树凹村里,不少茶农正在林间劳作。单是一个小村庄就有大大小小经营户20多个,小型的有自家种植的几亩茶田,大型的有承包上百亩的茶园。

梅江区的茶产业数西阳镇最为出名,而西阳镇的茶品牌则以清凉山茶为主。

西阳镇的群众素有种茶的传统,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西阳清凉山茶与雁洋阴那山茶、大坪薯田笔三台茶并列,西阳高山茗茶历来位居梅州九大名茶之首。

从清代乾嘉年间开始,西阳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乃至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居民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至目前,全镇共有茶园约1.5亩,从事茶叶产业人数达5000多人,有1000多户茶农直接从事茶叶种植,茶企、茶场、合作社100多家。

西阳镇的茶园多分布在700-1150米的高山上,全镇共有明山樱花茶区、桃坪古村茶区、清凉知青茶区、新田深山茶区、秀竹梯田茶区五大茶区。这里的特殊气候和特有土质培育了品质优良的清凉山茶。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西阳镇于2015年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政府的重视、市场的肯定,让茶农们看到了茶叶种植的前景,茶产业发展的势头也逐渐壮大。

“这里的产品有传统绿茶(客家炒茶)、融合台湾工艺的高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年产量近500吨,产值2亿多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镇里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梅江区茶产业不仅让本地农户的干劲增加,更吸引了不少在外经商的人回乡投资。“家家发”茶园的主人杨植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杨植善回到西阳镇,承包了清凉山籽树凹一带200多亩的茶园,自主开发了“清凉小种”“清凉鸟舌”等品牌。“2011年第一批茶树的产值只有5万斤,但现在每年生产16万斤茶叶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植善告诉记者,产量提高,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极为关键。

梅江区茶园

统一标准

千户茶农组建合作社

高山云雾出名茶。车辆驶入清凉山,35万亩山林山高雾锁,环境优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加上其独特的土壤等地质条件,清凉山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然而,因为一直沿用传统技术去种植茶叶,清凉山茶的产量一度遇到瓶颈,市场上的茶叶品质也良莠不齐,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虽然西阳镇茶园面积大,但是茶叶产业组织松散、标准不一、规模不集聚,导致产量有限;并且传统的加工技术只适合本地市场,如果要将茶叶品牌推向外地,茶企业还需制订长远的规划,并对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外面的市场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藩荣认为。

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清凉山周边的茶农纷纷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方式、规范管理模式、制订严格检测标准等方式,推进茶叶产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西阳镇的1000多户茶农自主成立了合作社,坚持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害虫措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去生产高端有机茶。

“平时我们会和茶农进行交流,提高大家的种植规格。”清凉山荣发茶场老板苏仕雄告诉记者,等到开采季节来临时,荣发茶场便会向周边的种植散户收购毛茶,检测合格的产品会进行精致加工,由企业代理销售。

“我们通过现代茶园种植和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以及茶叶新产品创新和开发等,重塑清凉山的茶品牌。”杨植善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之后,该区域的茶品质与茶产量也连年提高。

就在今年,梅江区的“家家发”系列茶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梅州市农业局授予“富硒农业生产基地”,评为“梅州市十大优质茶”;荷灵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赤树珍茗”系列茶叶获得“有机生产转换认证”。

茶园

政府搭台

做好茶叶品牌推介

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目前梅江区的茶叶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却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梅江区有近千家茶叶经营主体有七成以上是家庭作坊,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并且,由于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引导,来做好“填空题”。

为增产提质,打好茶叶品牌的宣传基础,梅江区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了《梅江区扶持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奖励办法》,以推动特色农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三年来,该区新种植茶叶5000亩。

其次,在加大茶叶产业的展示宣传方面,梅江区建设了西阳镇茶产业展示厅,打造品牌宣传的窗口;并通过规范茶叶质量标准,推动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目前有4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认证,1家茶企的产品获“广东名牌产品”。

茶园

在政府引导下,2016年西阳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镇级茶叶协会。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茶农学习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更新知识,转变理念。通过加强对茶区建设的引导和对茶农种植加工的指导,将耕山致富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实践“茶园变公园、茶区成景区”的理念。此外,梅江区还组织了8批茶农、茶商到东莞、广州、厦门和云南等地参加茶博会,加强交流和品牌传播推介。

“梅江区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曹藩荣表示,叶种植产量、面积增大了,品牌建设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要让茶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

总体而言,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要政府参与搭台,企业积极参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认为,梅州是著名的侨乡,但是近二十年,梅台两地在茶产业方面的交流甚少。此次参加梅江区的春茶开采节,他带领五位台湾茶产业同行前来考察交流,便是希望在梅州觅得茶叶商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