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挖掘茶场资源优势发展茶旅 发挥地方特色吸引外来宾客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安溪乌龙茶 安溪黑乌龙茶 黑茶的优势

安溪乌龙茶。

安溪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其出产的乌龙茶更是受到大家的称赞,不仅在我国畅销,在海外也受到欢迎,销售市场十分广阔。近期,安溪还大力挖掘茶场的资源优势,为了更好地发展茶旅产业,打造国家级旅游胜地,希望通过发挥地方特色,来吸引更多的外来宾客,让安溪茶叶香飘万里。

体验安溪茶魅力

老茶场申请国家级茶庄园

提起芦田茶场,几乎所有安溪茶人都知道。该茶场从1959年创办至今,是安溪较早创建的国营茶场,也是国家乌龙茶外贸定点出口厂之一,最鼎盛时,仅芦田镇及茶场的茶产量就占整个安溪县的十分之一。

“目前,由于受市场冲击,老茶场大部分的茶园及场地都出租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陈志明说,茶产业与其他商品不同,在提倡创新的同时离不开传统的基础。芦田镇是梅占茶品类的发源地,一枝独秀不是春,如今包括梅占、黄金桂、本山等其他同样名优品种的茶品种也逐步受到市场的认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芦田老场厂的品牌需要重新被认可,为此,当地已经启动了相关商标注册,当天的活动也算是一个新起点,吸引更多社会资源重新认识老茶场的商业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芦田茶场正在申请国家级现代茶庄园,除了确保茶产量之外,将更多地提供茶庄园的旅游资源,让更多全球的茶友可以在旅游中感受传统茶文化。“当年出口的茶叶多数产自芦田,这是很好的对外宣传的要素。”芦田镇党委书记赵金忠说。据了解,该称号的含金量等同于国家级5A景区,极具旅游价值。

茶场坚守传统同时吸引外宾

安溪茶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国乌龙茶产业的兴衰。近年来,安溪茶叶出口数量攀升的背后也有老茶场的“功劳”。“我们有很多初制基地,其中有个别基地就是向国营茶场承包的,已经承包了50年。”安溪目前出口数量最多的兴溪茶业公司的负责人王吾河说,他们每年出口千吨茶叶,未来将视具体情况开发茶旅游项目及国内市场,不过不会盲目投入,目前依然还是以外贸销售为主导。

提到安溪县三和芹草洋基地,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那里的文化旅游项目。“我们这里海拔有1000米,空气湿度大。”三和茶业相关负责人宋先生介绍说,为了让更多国际茶人了解安溪茶山的独特魅力,他们不但建立了最先进的标准化加工体系,还在倚靠茶山资源的同时,将传统手工制茶的全套工艺落地,提供定制化的茶山旅游项目。

“这里接待过众多全球茶业界的重量级嘉宾。”他说,就在上个月希腊官方还组织人员过来参观,今年3月意大利的相关合作者也前来例行走访,未来五年围绕着芹草洋原有国有茶场资源基础,他们将建立直输欧盟的茶基地。基地将依据意大利的最高标准,从土壤含量到种植要求层层把关,希望可以做到定制化的出口。

“种植的茶品种不会只有铁观音,梅占、毛蟹等品类也会根据土壤及需求分布种植,提供的产品也不止有乌龙茶,欧盟市场较受欢迎的红茶也会相应提供。”宋先生说,因为保留了很多老茶场的原有工业厂房,经过改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茶场风貌,结合三和茶业的茶博馆,已经成为省级茶产业观光工厂,“每年接待上万人次的参观者”。

小编推荐

贵州普安:发挥“世界茶源之地”优势发展茶产业


贵州普安是世界茶源之地,古茶树资源非常丰富,近日,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活动,全国商会会长表示,普安要打好“世界茶源”这张名片,充分发挥优势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世界茶源竟然在贵州普安。这是贵州发展茶产业最重要的比较优势!”5月13日,“全国商会会长普安行”扶贫考察活动在“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海深处拉开帷幕,在了解到普安的古茶树资源后,来自全国的商会会长们纷纷发出感慨。

普安茶园

在2017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过程中,普安把茶产业作为扶贫支柱型产业重点打造,经省工商联牵线搭桥,来自北京贵州商会、上海贵州商会、广东贵州商会等全国各地商会会长、企业家代表一行30余人走进普安,考察资源优势,为普安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出谋划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一颗、距今1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证明早在百万年以前,茶就生息在普安的土地上。在普安的不少乡镇,也发现了大量野生的四球古茶树群落。特别是在普安青山的普白林场周边,更是成林成片,有20000多株,最大树龄达4800年。而这片四球古茶树群落,范围之大、数量之多、树龄之长,堪称世界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现存的古茶群落,证明普安不仅是“中国古茶树之乡”,更是“世界茶源地”。

站在延绵不绝的茶海深处,来自全国的商会会长们对这里“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生态美”的环境赞不绝口。而商会会长的“赞不绝口”是有强有力的科学论据支撑的。普安县光热资源丰富、水分条件适宜、光热水匹配良好、气候优势明显,有利于优质茶叶生产。同时,普安地热资源丰富,土壤中微量元素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加之立体气候明显,所以该地产的“普安红”口感独特,被誉为“中国中大叶种红茶代表”。

在脱贫攻坚中,普安正在挖掘和利用古茶文化比较优势,实施茶旅一体化战略。而古茶树和古茶文化,正是普安发展茶旅一体化产业的灵魂。目前,普安已建成了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建设了75公里的穿越悬崖溪流茶海森林的“最美”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民族风情浓郁的布依茶源小镇已经具备规模,普安世界茶源谷景区呼之欲出。

探访了生态茶山、参观了宏鑫茶业工厂、品尝了千年古茶“普安红”,在感受了解普安的资源优势之后,商会会长和企业家们对普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等等非常看好,并结合各自产业对普安县域经济发展献计支招。特别是对普安发展茶产业兴趣浓厚,对茶产业的产业链条的打造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在现场,“黔茶商城”电子商务平台,与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各自发挥和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动“普安红”市场拓展达成诸多共识。

依托茶文化和茶园发展茶旅 湄潭县打造特色茶旅度假城


时下最热门的旅游,当属茶文化旅游啦,游客可以一边欣赏茶园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谓一举两得啊,不仅能够舒缓身心,还能陶冶情操。近期,在湄潭县,依托茶文化和茶园,发展茶文化旅游,打造特色茶旅度假城,助推茶产业升级转型。

茶旅

9月2日下午,以“中国茶海·休闲湄潭”四季游之“清凉一夏·茶缘之旅”为主题的贵州湄潭旅游推介会在长沙举行。本次长沙推介会是湄潭县针对全国十大高温城市开展的“清凉一夏·茶缘之旅”系列活动的收官之站,湄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行向长沙市旅游界、新闻界介绍了湄潭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丰富的旅游商品、旅行社优惠政策等。

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全县现有中华茶文化博览园和湄潭茶海生态园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湄潭茶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浙大西迁文化体验游等精品游正蓬勃发展,各地游客慕名茶海之阔,千里迢迢纷至沓来。

茶旅

湄潭以茶立县,被称为贵州茶叶第一县,中国第二大产茶区,拥有“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5张名片。其中“中国茶海”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片茶园,面积达6万亩,在2010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而“天下第一茶壶”“实物造型,壶高73.8米,壶最大直径24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有“茶汤”之称的湄潭国际温泉度假城,是集度假酒店、度假公寓、温泉洗浴、配套商业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型旅游地。而“茶城”是指中国茶城,耗资10亿元打造,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茶村”指拥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核桃坝村,全村茶园户均约10亩、人均2亩以上,该村与周边金花、龙凤、德隆等茶叶专业村连成一片,构成国家AAAA级景区“茶海生态园”。村内“千壶园”为主格调的“黔北民居”新村更是村内的一道湄潭旅游靓丽景观线。

茶旅

本次推介会吸引了长沙市旅游界、新闻界的朋友、广大市民等近千人参与,在推介会上表演极富湄潭特色的文艺表演、展示茶艺品茗、通过微信摇一摇、有奖问答等互动体验节目,吸引了众多长沙市民参与互动。在湄潭旅游商品展区,咨询湄潭旅游信息、购买旅游商品的市民络绎不绝。

长沙作为湄潭县旅游的重要客源地之一,近年来前往湄潭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在本次旅游推介上,湄潭县推出了对长沙各旅行社的优惠政策,以吸引长沙游客。同时在推介会上,来自新闻界、旅游行业的嘉宾们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向前来推介的湄潭县政府领导做详细的了解。长沙市旅游界、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湄潭旅游资源、旅游商品等给予肯定,并表示近期将组织业内人士来湄考察参观,为下一步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础。

潭江镇:依托茶园生态环境优势 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将茶叶观光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是对茶园的二次利用,也是促进茶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潭江镇,依托当地茶园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茶园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茶旅融合

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韩江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潭江茶早已是“儿孙满堂”。天蓝山绿,树茂林丰,走进潭江镇官下村,潺潺的流水与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观望连绵万亩的茶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潭江镇,茶叶发展的气候已经形成,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即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目标,从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向优质、安全、品牌方向发展,让潭江茶叶占领到一个更有优势的“高地”。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择优发展的原则,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重点围绕官溪片区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彭晓东表示,在建好现有的2.9万多亩高标准茶园的同时,逐步对4万多株珍贵的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真正把茶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实行高端定制,全面打响古茶树茶乡品牌。

如何传承“名茶”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近几年异军突起。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建设茶歌、茶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食为一体的茶叶强镇,是潭江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每年都会有来自潮揭汕、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小住几天,该村也借机大力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官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官下村已经找准定位,依托万亩茶园,打造“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彭晓东表示,计划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融合中华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再推出一批涉茶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贵州发展茶产业优势独具


消息金秋十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评出12个全国金奖,贵州获得4个;另外,我省还获得2个银奖和2个优质奖。一位业内人士感言:“黔茶在茶博会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充分证明了外界对黔茶的认可,也说明开发贵州茶叶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和高品质绿茶的重要产地。“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使得贵州环境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天然的理想种植区域。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对贵州茶叶进行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湄潭、晴隆两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2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茶叶)基地县,凤冈县被授予“中国有机富锌富硒茶之乡”。目前,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为7万亩、6万亩和3.5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前列。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品质独特的贵州茶叶。贵阳春秋实业公司在近两届茶博会上连获金奖。在本届茶博会上,该公司“雀舌报春”绿茶又获得金奖。公司总经理牟小秋说:“品质好,是贵州茶的普遍特点,‘雀舌报春’其实只是更加充分地体现贵州绿茶的特点而已。”

安徽省茶场历史及发展介绍


安徽省茶场

十字铺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苏浙皖交界的安徽郎溪县。建于1954年。前身是宣郎广机械农场,197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400公顷,年产干茶2600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茶场之首。下设分场、茶叶初制厂、精制厂和茶机制造厂,3000米(3上标)的茶叶冷藏保鲜库。以生产各种保绿保鲜名优茶和外销绿茶为主。

九连山茶林场国有农垦茶林场。位于安徽宣州古泉镇。建于1959年。前身是九连山林场,1989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茶叶队、林业队、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以生产“绿雪”、“三翠”、“松针”等高档绿茶和烘青、炒青为主。

九连山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安徽芜湖三元乡。建于1958年。初称地方国营宣城县茶场,198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37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绿茶为主,兼制红茶。产品中有“九山翠剑”等名茶。

广德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广德。建于1958年。有茶园150余公顷,年产茶叶200吨。主要产品为烘青、炒青等。

无为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无为。1958年兴建。有茶园90余公顷,年产茶150吨。下设茶叶作业区、绿茶初精制联合加工厂和茶叶冷藏保鲜库,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

屯溪实验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黄山屯溪区高视铁马庙。建于1939年。原名屯溪改良场,195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90公顷,年产茶13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加工厂,以生产“屯绿”炒青茶为主,1991年创制“黄山松针”名茶。

牛头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贵池铜山乡。建于1958年。始称安徽省牛头山机耕茶场,20世纪60年代改为现名。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40吨。设有初制茶厂。以生产外销“祁红”为主,亦产毛峰和炒青等绿茶。

六安市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六安三十铺镇。建于1958年。原名六安县茶场,199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70余公顷,年产干茶50吨。下设茶叶队。以生产炒青和毛峰为主。

六安市实验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六安独山镇。建于1952年。有茶园约100公顷,年产各类茶叶近百吨。下设分场、初制厂和精制厂,主要产品有“黄芽”、“毛峰”、“瓜片”、“兰花”、“皖西绿菊”和炒青等。

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东至昭潭。建于1958年。198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300公顷,年产茶叶500吨。下设分场和精制厂,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有国家级和省级良种50余个,每年可供无性系良种茶苗8000余万株。

白米山农场国有农垦农场。位于安徽明光张八岭地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有土地约870公顷,其中茶园200公顷,年产茶7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主要产品为烘青和炒青。

军天湖农场国有农场。位于安徽宣州寒亭镇。建于1962年。有土地约4700公顷,其中茶园约400公顷,年产各类绿茶600吨。下设农业分场、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

祁门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祁门。建于1958年。原名祁门县七里桥茶场。198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10余公顷,年产茶17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初制厂和精制厂。产品以“祁红”为主。

周王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安徽宣州杨柳镇。建于1957年。有茶园41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茶叶队、绿茶初制厂和绿茶精制厂,以生产绿茶为主,兼产红茶和花茶。

泾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泾县安吴乡花林白果树。建于1958年。原名国营泾县机耕茶场,196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00公顷,年产茶200吨。下设茶叶队和茶叶经理部。以生产名优茶“凤毫”、“特尖”及烘青和炒青类绿茶为主。

郎溪县茶场亦称“高架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郎溪飞里乡高架。建于1958年。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27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外销眉茶和手工内销绿茶为主。

高架茶场即“郎溪县茶场”。

春秋塘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舒城马家河口镇。建于1962年。前身是舒城蚕场,1962年改种茶叶,改为现名。有茶园约90公顷,年产各类干茶200吨。设有绿茶初精制加工厂,以生产外销绿茶、烘青和茉莉花茶为主。产品中有“舒城小兰花”等名茶。

云南普洱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云南普洱茶声名远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普洱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禀赋,成为云南一个旅游圣地,随着旅游越来越普及化,普洱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普洱旅游与普洱茶齐名呢?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普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顾桃。

记者:为实现从旅游“驿站”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普洱做了哪些努力?

顾桃:为了让游客在普洱留得下、记得住、还想来,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抓体制建设。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业发展的决定》,这是全市第一个关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普洱旅游

二是抓产品打造。建设了景迈柏联酒店、开元梅子湖温泉酒店等一批精品休闲度假酒店以及普洱国家公园等一批引擎项目。成功创建2个4A级景区,实现4A级景区“零突破”。开通普洱至老挝丰沙里、乌多姆塞、琅勃拉邦5条跨境旅游线路,推出“昆曼休闲养生之旅”和“绿三角原生态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抓品牌营销。建立和完善市、县(区)旅游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合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的工作机制;利用硬广、网络、节庆等渠道开展多元营销;在国内外客源地设立普洱旅游营销中心;与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州市开展旅游合作。

四是抓航空市场培育。在稳定普洱—昆明航班基础上,先后开通了普洱—成都、普洱—丽江、普洱—长沙航线,实现省外直飞“零突破”,2016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8.8万人次。

记者:茶是普洱一张响亮的名片,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上,普洱进行了哪些探索?

顾桃:一方面,让“茶”为普洱旅游扬“名”。普洱市全力树立“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并将其作为旅游品牌同步打造、营销,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普洱不仅有好茶,还有好山、好水、好风情。

另一方面,让“茶”为普洱旅游立“魂”。近年来,我们力求“形神兼备”,以茶文化为核心,打造建设了景迈芒景景区、中华茶博览苑、那柯里茶马驿站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和追捧。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出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还在研究和编制普洱市主城区周边的茶旅融合发展规划,让茶真正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下一步,普洱旅游发展的目标和着力点是什么?

顾桃:我们的“一个目标”是: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明确“打造知名休闲度假基地、全国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目标。“一个品牌”是:全力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旅游品牌形象。“四大抓手”是:以旅游产品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竞争力;以加强区域合作为抓手,推进旅游市场营销,开拓航空市场,促进同城化销售,提升旅游感召力;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为抓手,积极探索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民居客栈、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提升普洱旅游软实力。

2017年我们将重点推进“6个1”工作,即:依托景迈机场通航,全面升级1条旅游线路产品(绿三角旅游区域);确保1个旅游景区开园运营(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开通1条以上省外直飞航线;创建一批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打造一批旅游庄园(20个旅游庄园);建设一批旅游特色小镇(15个旅游特色小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