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南:种植有机茶做长产业链 巧打生态牌开发茶旅项目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有机乌龙茶 中茶牌黑茶 安化黑茶牌

有机乌龙茶。

江西龙南,茶农们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种植有机茶建设茶园,还在竹林里养鸡,将产业链做长,茶农脱贫成效显著。由于当地生态环境优美,便开始逐步开发茶旅项目,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原本安安静静的大山成了游客们追捧的休闲胜地。

江西龙南

盛夏,走进江西省龙南县临塘乡虔心小镇,连绵的青山上竹海涌波,竹林环绕的山坡上,一垄一垄茶树从山窝延伸至山腰。小镇干出大产业,去年生产有机成品茶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亿元。依靠有机茶,企业抱上了“金娃娃”,贫困户端上了“金饭碗”。

巧打生态牌,青山成“金山”

临塘乡东坑村交通不便,耕地少,全村有贫困户152户、贫困人口461人。山村靠什么脱贫?

重新审视资源,东坑村穷是穷,但生态环境好。能不能让青山换“金山”?政府引导,江西恒泰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虔心小镇,打造林下经济、旅游扶贫一体化示范项目。“这里有原生态森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种植有机茶。”虔心小镇项目负责人谢晓明说。

龙头企业进村,流转10万亩林地,利用残次林、火烧地种植有机茶。几年精心管理,小镇茶基地形成1万亩有机茶场,配套建设了茶叶加工车间。

谢晓明介绍,茶场每年可提供茶叶采摘、加工、林业管护等600个就业岗位,采茶季节还要聘请2500多个采茶工人。茶场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务工,东坑村的300多个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工资加租金,现在的日子松快多了。”贫困户谢万长,经过培训当上了制茶工,月工资3000元左右,他的妻子与女儿在茶场采茶,采茶季日平均工资有100多元。

依托6万亩竹林,龙头企业在生态种养上做起大文章。他们在竹林里放养土鸡,这种吃虫草、喝竹根水长大的“竹林鸡”,肉质鲜嫩,一进入市场就供不应求。企业因势利导,采用“公司+贫困户”方式,让贫困户一起养殖“竹林鸡”。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代养合同,统一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支持,鸡出栏后统一回收。

贫困户许桂华养了5000只鸡,夫妻俩吃住在山上,虽然辛苦,但收入有保障。他算了笔账,每只鸡每月1元代养费,每月可收入5000元,年收入可达6万元。“农民一不用出本钱,二不担什么风险,只要把鸡养好,达到80%的成活率,就能稳稳拿到这笔钱。”许桂华说。

去年虔心小镇“竹林鸡”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数十户贫困户通过代养脱了贫。今年,虔心小镇又规划了万亩油茶基地和万亩脐橙基地,开发“赣南茶油”和“赣南脐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发展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江西龙南

茶园“私家定制”,村民吃上生态饭

“种养产业只是虔心小镇的第一步,生态旅游更是‘潜力股’。”谢晓明说,东坑村处于赣粤和大广高速的交汇点上,位于广州和深圳“三小时旅游圈”内,打造好休闲农业,能吸引珠三角游客进入赣南。

“茶发芽喽,茶发芽喽……”每到茶叶飘香时节,这个茶旅小镇里,几百名身着客家服饰的采茶女唱起古老的采茶谣。

经过几年精心策划、稳步发展,虔心小镇建成了森林温泉、跑马场、手工造纸坊、手工榨油坊等休闲度假设施,开发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体验、茶园游览、文艺表演等旅游项目。徜徉于绿意葱茏的小镇,客家榨茶油、做腐竹、酿米酒、打糍粑等传统体验活动热火朝天,花间栈道上游人如织,原本寂静的大山成了游客追捧的休闲胜地。

“我在这里定制了一分茶园,开园了带着家人来采摘,吃生态农产品、住山顶小木屋,能在这样有创意的小镇休闲,一家人好高兴。”来自广东的王先生如是说。

生态旅游带动贫困户发展。目前,小镇旅游项目吸纳了80多名当地贫困劳动力,一批农民服务员、农民导游、农民厨师经过培训上岗就业。

离开虔心小镇的路上,山窝里一排排漂亮的新民宅映入眼帘。龙南县扶贫办主任张淑芳说,那是正在建设中的乡村土坯房改造点,一批东坑村的脱贫户将在春节前搬进新建的楼房。www.cy316.Com

依靠茶叶资源,做长产业链;依托茶产业,做出文旅新业态。虔心小镇让贫困户与生态旅游产业紧密联结,走出了稳定脱贫的新路。

cy316.cOM编辑推荐

完善茶叶品牌完整产业链 防止茶贱伤农的情况


各类烟、酒、茶是许多人眼中的暴利产业,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商家等等条件都会直接影响销售价格。而茶叶按制茶商的不同,又可分为农家茶和厂茶。农家茶的价格多数都是低于厂茶的,这样的境况下茶农该怎么做呢?

农家自制的茶叫农家茶,由于农家的条件和温度等控制没有厂家的生产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调控方面和农药残留控制方面),所制作的茶也是顺自然的,但也有好的茶,会有偏生茶制作,也由于路途的原因,所以不认为农家茶就一定是好茶。

厂茶工艺控制有优势,品质有保证,也是很多商客选择的原因。

茶叶品种参差不齐,茶叶品质良莠不齐。现在喝茶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在买茶的过程中总容易被忽悠而不自知,仔细看看下面卖家常说的话,主要是大家对茶叶的品质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多数茶农的制作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制作出来的茶口感不好。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茶行业是个暴利行业,做茶叶很赚钱,这话到了茶农的耳朵里,茶农就该生气了,自己辛苦种茶,结果钱都进了渠道商的口袋里去了,茶行业的暴利自己是一点都没捞到。

茶农是茶叶质量好坏的源头,可以说是茶行业的龙头,但在我国的茶产业链中,这龙头却一直没怎么赚钱。那茶行业的钱都被谁赚去了呢?以一斤的普通绿茶为例,假如经销商从茶农手里收购鲜叶是5元,茶厂需要6斤原茶才能加工成1斤市场茶,那说一斤茶叶的原材料是30元,后面加上机器、人工及物流费用以及10元左右的利润,茶厂卖给茶商的价格一般是每斤80元。到茶商手里,茶叶价格还存在一个批发价和零售价,批发价一般在100元左右,而零售价即茶商卖给消费者的价格则可提高到150甚至300左右。从这样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我们可以看出,茶叶从产出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翻了将近60倍。而在这过程中,茶农赚得最少,经销商赚得最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中国的茶产业链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茶产业链分为种植端(茶农)、生产端(茶厂)、渠道端(茶商),除了大的茶叶品牌有完整的产业链外,对于其他品牌来说,这三个端口是各自为政的,渠道商不参与种植,他们只负责从茶厂手里购买茶叶。这就导致茶产业链条中断,无法产生集聚效应。茶贱伤农,茶叶的质量好坏对茶农的收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这就会影响茶农的积极性,茶叶的质量也难以有可靠的保证,影响到茶叶品牌的建设。

浮梁茶产业借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加速崛起


浮梁县是一个拥有10万亩茶园的茶叶生产大县,茶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直接左右着财政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为进一步促进浮梁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凸显“一县一业”特色,浮梁县自2001年开始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六年来,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浮梁县茶叶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茶叶产量质量明显提高,茶农收入逐年递增,龙头企业得到了壮大,茶产业正在步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1年至06年,浮梁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围绕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先后在经公桥、鹅湖、王港、瑶里、西湖等五个乡镇和瑶里茶叶公司、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两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项目,项目实施成效正逐步显现。

一是项目受益区茶叶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累计完成茶园建设1.61万亩,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0.68万亩,低产改造茶园0.93万亩,新建和改造茶园道路15000米,建设茶园防护林植树3.8万株。项目区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5%提高到35%,同时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营造了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提高了茶叶品质。

二是项目区茶叶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茶叶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传知识、授技术、举办了各类茶技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8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6万册;分别在印墩下、王港高砂建设良种茶园繁育示范场260亩,累计繁育茶苗6800万株;建设了广明、新佳、储田三个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0.18万亩;示范推广了瑶里五华村、西湖杨石高山茶园生产经验;向茶农传授了大棚早熟生产技术、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名优茶手工制作技术、茶苗无性繁殖技术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茶农种茶、管茶、制茶的科学水平,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2006年茶叶产量比2000年增加仅有210吨,而新增产值达到2200万元,茶农人均增加产值1500元,人均增收580元。

三是茶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六年来,全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200多万元,扶持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实施了瑶里茶叶公司的“名优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和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的“名优茶加工”、“红茶加工及出口基地建设”等四个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引进红、绿茶清洁化流水线,企业的茶产品加工条件和加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新增名优茶加工能力600吨、红茶初精制加工能力1800吨,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促进和幅射带动了农民增收。2006年两家企业新增名优茶产量350吨、红茶1200吨,新增名优茶产值1800万元,红茶产值2200万元,新增税利1200万元;以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浮瑶仙芝”茶和瑶里茶叶公司生产的“崖玉”茶分别通过了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基地的产品认证,“浮瑶仙芝”还获得了江西省名牌产品和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企业品牌得到了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提高,推进了整个浮梁茶区产业化进程。 (

福建安溪将大力发展茶叶包装印刷产业链建设


福建安溪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发展策略,把握“生态、品质、品牌、延伸、文化”五个工作重点,不断增强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开展“茶产业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推动安溪茶产业在持续发展中实现新的提升。

安溪县副县长刘锦川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在如何把‘茶业富民’这条路子走得更好的问题上,经研究决定在2009-2011年组织开展‘茶产业提升年’活动,促进安溪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将立足打基础、抓建设、促提升,坚持边实践探索、边总结提高、边深化完善的原则,大力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其中,将推进配套延伸产业体系建设。开发现代茶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重点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围绕茶叶食品饮料以及茶叶药用、保健功能等科目,利用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技术,有选择地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发展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加快推进“海西”茶业基地建设,吸引茶企落户安溪,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茶叶机械制造业,重点是加强茶叶机械科技研发,鼓励现有茶业机械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台湾茶叶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茶叶包装业,重点是加强对包装物的设计、装潢、材料、造型等方面研究,推进茶叶包装印刷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建设,发展新型包装印刷业态,促进茶叶包装印刷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和精细化发展,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茶产业经济效益。

云南茶博会:全方位展示茶产业链 千名采购商直面展商


2017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主办方采用市场化运作展会,组织千名采购商到云南与展商进行合作和交流,让商家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此外,茶博会还将茶原料从开始到包装出产及衍生品等茶产业链进行一一展示,通过一系列活动传播茶文化。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

市场化运作,展商与千名采购商亲密接触

茶博会项目中心总监方得顺介绍,今年的展会跟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市场化运作展会,把好的展会运营模式、有亮点的活动和组织方式带到了昆明。比如,利用遍布全国的采购商资源,在前期的合作和交流中了解他们的采购需求,在布置展会时,直接运用到展会招商当中,让展商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与市场接轨。

方总监说,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能够给云南本土茶农、茶企直接贸易交易平台,帮助他们解决销售的问题,“我们从全国各地组织了1000多个专业的买家,买家来到云南也觉得物超所值,直接与茶农接触,让企业能够获得实际效益,让展会可持续发展,变成有地域代表性的展示活动。”

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

茶产业链一条龙展示,多样活动深入了解茶文化

“我们要做茶的专业展,通过茶博会向大众展示茶的产业链到底有哪些东西,从茶原料开始到包装出产及衍生品,包括茶家具,全都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方总监介绍,在参展时,大会对展商品牌的价格有所干预,展会价格不能超过市场价格,让参观的顾客真正得到福利,给他们提供好的体验。现在很多茶企的产品从配料、包装上都有了革新,如加入陈皮,玫瑰花,吸引年轻人,还出了袋泡茶,茶膏等新式饮茶方式,包装时尚,让茶能够真正普及开来,做到“茶为国饮”。

同时,茶博会通过一些活动,例如“大美彩云南世界茶之源”摄影精品展、精品普洱茶公益拍卖会、“茶阅世界·人文普洱”名家讲坛、“滇藏茶缘·和为使者”活动启动及招募仪式、“云茶之夜·千人雅集”茶会、普洱茶生活美学与大健康主题茶会等,此外还有各茶叶主产州市及企业推介会、地方特色民族茶文化展演、建水紫陶、华宁陶、香道、花道展示等让老百姓能够接触到当地优质的茶品,深入了解茶文化。

守土有方,茶企责任重大

云南华宁陶秘书长戴云明介绍说,他们是第一次参加云南国际茶博会,带来华宁传统的釉陶等,主要是普洱茶茶具展示,“普洱茶是云南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让华宁陶与普洱茶一起走出去,让人看到普洱茶的时候也能看到华宁陶的茶具”。他说,这几日,展位除了前来体验茶文化的顾客,还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与华宁陶谈成批量合作意向。

云南龙园茶业副董事长李朝康作为从第一届云南国际茶博会就积极报名的本土茶企人,他深切的感受到每一届茶博会的变化,他说,今年的展会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有云南普洱茶,还邀请了六大茶类参展和国外十多个国家的茶企参加,“守土有方,责任重大,我们使命感强烈,在我们茶叶的转型时期,大家都应积极报名参展传播正能量”,在他看来,盛世兴茶,是一种国力强大的表现,普洱茶是大众时尚健康饮品,且具有独特性,云南企业抱团参展积极参与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多做茶,做好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健康好茶。”

据了解,经过十数年的努力,龙园浩已经生成了生茶、熟茶、积压茶、散茶、老茶等上百种快消品,这次茶博会精选了10款左右的产品,其中老树柑普茶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将茶叶和养生食品融合在一起,抓住近年普洱茶发展的新机遇,适应当前消费的需求。

有机茶开发之土壤管理


一、行间铺草覆盖 生产有机茶的茶园,行间必须铺草,草料每亩每年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秆等。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增加土层蓄水量。同时,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有利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还可以稳定土壤热量,夏天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抗旱保墒作用,冬天可增温防止冻害。茶园行间铺草一举多得,是有机茶生产中最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 二、精耕细作 勤除杂草 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大多水热条件好,四周生态条件也好,杂草极易滋长。杂草不仅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又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一有疏忽就会造成草荒,必须及时除去。由于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采用人工方法,勤浅耕勤削草,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铺草的茶园尤为重要。一般春茶开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深约10cm)削草,清除越冬杂草;春茶结束后浅耕削草,可疏松采茶时踏实的表土,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6月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正是梅雨季节,杂草生长快,一般在梅雨结束要进行一次浅耕除草。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的时期,这时除草对防止第2年杂草生长有重要作用,要抓紧进行。因此,没有铺草条件的有机茶生产茶园,尤其是茶行间距大的茶园,一年4次浅耕除草是不可少的。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把杂草晒干,使它失去再生能力,同时也可起到杀虫消毒作用。经过暴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秋冬季节,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20~30cm),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深耕时采用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如果种植时深耕施肥的基础工作较好,成园后行间土壤根系密度大,茶行郁闭度高,杂草少,土壤较疏松的茶园,可以采取免耕的方法。所谓免耕,也不是绝对不耕,即在茶树生长的一定周期内进行耕作。一般做法是每年把大量的有机肥和枯枝落叶等铺在行间,防止土壤裸露,使土壤上的有机层保持松软富有弹性,防止采茶人员对土壤的直接踩踏镇压。每当茶树进行重修剪时进行一次深耕,把土表的有机层翻入土中,这样周期性地进行。 三、行间饲养蚯蚓 茶园饲养蚯蚓优点很多, 它可吞食茶园枯枝烂叶,使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促进土壤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其次,蚯蚓的大量繁殖和生长,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茶树根系的生长。此外,蚯蚓躯体具有含氮很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在土壤中死亡腐烂,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茶园饲养蚯蚓是有机茶生产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之一,其具体做法一般分两个步骤,先在蚯蚓床中培养虫种,然后放养到茶园。1.虫种培养 先在茶园地边挖几个长3~4m、宽1.0~1.5m、深30~40cm的坑,坑底铺上10cm左右较肥的壤土。壤土上放一层稍经堆腐的枯枝烂叶、青草、谷壳、畜栏粪便及厨房垃圾等作为蚯蚓的食料,做成蚯蚓床。在食料上再铺上10~15cm的肥土,每天浇点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约过半个月,使食料充分腐烂。然后,从肥土地里挖取收集蚯蚓,挖开蚯蚓床的盖土,把收集到的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以后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经过数月后,蚯蚓开始在床内大量生长繁殖,即可作为茶园接种用。2.放养茶园 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cm、深30cm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草肥、栏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然后挖出蚯蚓床中的蚯蚓、蚯蚓粪便及剩余的枯枝落叶等杂物,一起分撒到茶园放养沟中,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逐步自然生长繁衍。每年结合茶园施基肥,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稻草、杂草、枯枝落叶等蚯蚓食料,如发现蚯蚓生长不良,要继续放养,直到生长繁衍正常为止。 四、间作绿肥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肥源,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为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促进茶树生长。茶园种植绿肥,要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的发生,要根据绿肥习性、茶园土壤特点、树龄及气候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适合的品种。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既不妨碍茶树生长,又有利于水土保持;对于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可防止与茶树形成生长竞争的矛盾。对于华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茶苗遮荫物的绿肥,要选用秆高、叶疏、枝干呈伞状的山毛豆、木豆等。在长江以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为土壤保湿用的绿肥,可选用毛叶苕子等。坎边绿肥以选用多年生绿肥为主,长江以北茶区可种紫穗槐、草木樨,华南茶区可选用爬地木兰、无刺含羞草,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可选用紫穗槐、知风草、霜落、大叶胡枝子等。有机茶园可间作的绿肥品种及特性列于表1、表2、表3,供参考。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既要使绿肥高产优质,又不妨碍茶树本身的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合理间作,掌握好栽培技术。1.不误农时,适时播种 这是茶园绿肥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我国大部分茶区,冬季少雨,气温较低,茶园冬季绿肥如果播种太晚,在越冬前绿肥苗幼小,根系又浅,抗寒抗旱能力弱,易受危害,从而影响产量。如浙江茶区,茶园间作紫云英,以秋分至寒露播种为宜。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2.不碍茶树,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茶园成功间作绿肥的关键。如果间作密度过大,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行间,获得绿肥高产,但会影响茶树的生育。反之,如果间作太稀,则不能充分利用行间空隙,绿肥产量低,改土效果受影响。如何正确处理茶树与绿肥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行合理密植极为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茶园间作绿肥宜采用绿肥行间适当密播,绿肥与茶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绿肥与茶树之间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间作绿肥,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1的间作法,即一年生茶园间作3行绿肥,二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三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四年生以后,茶园不再种绿肥。至于冬季,由于茶树与绿肥之间矛盾少,可以适当密植。如采用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采用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绿肥之间可取长补短,互相依存,有利抗寒和抗旱,产量可比单播高出40%~70%。3.接种根瘤菌,提高绿肥质量 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能与各种豆科绿肥共生的根瘤菌很少,茶园间作冬季绿肥产量不高,质量也差,因此在间作绿肥时,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据试验,新茶园间作冬季绿肥紫云英时,用根瘤菌接种的比不接种的可增产5%~10%。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由于钼的含量低,导致绿肥根瘤菌发育不良,固氮能力弱,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据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茶园间作春大豆,用钼肥拌根瘤菌播种 ,绿肥的固氮能力可提高258%~285%。4.及时刈青,减少矛盾 各种绿肥,尤其是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株体高大,后期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这时,就需要通过刈青来解决。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在老式茶园中间作大叶猪屎豆等高秆绿肥,如果不及时刈青利用,对夏、秋茶影响很大,可减产50%左右,如及时数次刈割埋青,可使茶叶产量提高17%~23%,效果十分显著。

内地普洱茶贵香港两成,滇港茶商拟联动规范成熟产业链


“随着普洱茶热持续升温,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内地普洱茶销价已高于香港市场近两成。”日前,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贾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价差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但商家们并没有放弃香港这个历史悠久、销量巨大、辐射能力强的“茶叶港口市场”,纷纷使出“高招”抢滩,继而进军海外,更借机提升品牌和产品竞争力。

06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普洱茶产量达8万吨。在内地普洱茶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本港普洱茶供货会否因市场价格低于内地而受影响?记者调查后得知,基于香港普洱茶市场大、空间巨,且有向海外市场辐射和中转的优势,故多数商家未因“眼前小利”而放弃“品牌大计”。

来自“种植基地”云南的统计显示,外销的主体为中国香港、韩国和东盟等地的云南普洱茶,06年出口价涨36%,创汇1316万美元,同比增长41.5%。目前,香港已成该省普洱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来自“外销基地”香港的数据称,去年香港普洱茶实际总销量料为1.2万至1.5万吨。众多内地茶商想方设法在香港市场设分支,抢占“制高点”铸品牌成为一大特点。

“‘中茶牌’商标具56年历史,已成为中国茶叶出口海外的‘护照’。去年,该品牌普洱出口香港近800吨,占总量近四分之一,是香港最大的普洱茶品牌。”日前,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授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云茶公司)5年的“中茶牌”商标使用和保护权。云茶公司总经理贾鹏表示,强强连手后将借助香港的几家特约经销商,有效拓展“中茶牌”普洱的海外市场,确保香港消费者能喝上货真价实的地道普洱茶。

近年来,内地普洱茶价格一路连创新高,云南多家茶企预计:今年,普洱茶价格较去年再涨30%左右。业内人士指,受价格影响,虽然目前香港普洱茶市场利润低于内地,但许多茶商看中的是:在成熟市场树起品牌旗帜将企业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内地市场进一步成熟、理性将是大势所趋,早一步完善产业链、外销渠道,早一步打响品牌才是百年大计。”贾鹏说。

潭江镇:依托茶园生态环境优势 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将茶叶观光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是对茶园的二次利用,也是促进茶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潭江镇,依托当地茶园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茶园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茶旅融合

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韩江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潭江茶早已是“儿孙满堂”。天蓝山绿,树茂林丰,走进潭江镇官下村,潺潺的流水与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观望连绵万亩的茶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潭江镇,茶叶发展的气候已经形成,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即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目标,从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向优质、安全、品牌方向发展,让潭江茶叶占领到一个更有优势的“高地”。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择优发展的原则,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重点围绕官溪片区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彭晓东表示,在建好现有的2.9万多亩高标准茶园的同时,逐步对4万多株珍贵的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真正把茶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实行高端定制,全面打响古茶树茶乡品牌。

如何传承“名茶”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近几年异军突起。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建设茶歌、茶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食为一体的茶叶强镇,是潭江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每年都会有来自潮揭汕、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小住几天,该村也借机大力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官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官下村已经找准定位,依托万亩茶园,打造“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彭晓东表示,计划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融合中华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再推出一批涉茶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