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上一座沉寂的城池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茶叶水上火还是去火 茶包茶叶 茶包和茶叶

茶叶水上火还是去火。

勐烈古城,坐落于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的老街上。老街,是一条五米多宽,不足一公里的古街,街道两边鳞次栉比地屹立着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式阁楼,这就是勐烈古城。

马帮的蹄声曾踏破这里的黎明,马锅头的号子曾响亮这里的山野,叫醒江城沉睡的眼眸。二十几个号级茶庄,曾让它闻名遐迩,热闹繁荣。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解放前,成为普洱号级茶的主要加工、集散、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尤其以砖茶最出名。

而今,旧貌换新颜,间或有一两幢新式洋楼得意洋洋地挺着胸脯,俯瞰着周边破败不堪的老宅。狭窄的街道上偶尔堆砌着一些砖瓦水泥或者拆下的老旧废材,一些老宅也要改头换面了。老宅的屋檐上野草疯长,老宅的院子布满苔藓,老宅的人已经几代变迁。但谁都不能否认它曾经的辉煌。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由来和勐烈古城的兴起

云南,祖国的西南边陲,因为茶马互市,有了茶马古道的史诗和一座城一座城的兴盛繁荣。川藏、滇藏、青藏等陆路茶马古道为人熟知,而“水上国际茶叶之路”却从来无人提及。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但其实它早就存在。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曾指出“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应有五条,即东北路—前路官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宁洱易武茶马大道、西北路—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宁洱—江城—越南莱州—海防港入太平洋的茶马大道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正是包忠华所说的“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从宁洱经思茅倚象坝、石膏箐,抵达江城曼克老、圆盘山、阿树寨至勐烈街后,用马帮或者牛帮将茶叶驮运至坝溜渡口装船,顺李仙江而下抵达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至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及其东南亚等各地的茶叶之路。

这个路程,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当时已经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一个路径。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黑水河是红河的最大支流,它在越南海防港汇入太平洋,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漂洋过海至世界各方。“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唤作“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名副其实,也是恰如其分的。

勐烈古城“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

勐烈街,就是现在的勐烈古城,是普洱府因茶马古道而兴起的五座古城之一。它成为“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跟其所在的江城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局是密不可分的。

江城,勐野江、李仙江、曼老江三条江水滋润的土地,是连结陆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它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西北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靠红河州绿春县,西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

最为重要的是,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经水路与越南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渐渐频繁起来,大量茶叶由此出口,逐渐有商人来猛烈街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因出口越南茶叶利润丰厚,昆明、普洱、思茅、墨江、易武和石屏等地的茶叶也欲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也纷纷到江城开设分号,于是江城老街上汇聚了如敬昌茶号、江城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永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丰顺祥、许季瑞、太和祥、汇益茶号及田房村的范玉祥章号、李金发上号、田房上号等20余家号级茶庄。

商铺茶庄林立,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商人马帮摩肩接踵,一座边疆贸易古城逐渐形成,从目前呈现的古城建设规模、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当时它的繁华程度并不亚于内地古城。WWW.CY316.cOm

勐烈古城的繁荣、没落及现状

走进勐烈古城。古城没有牌坊,车子顺着田房村的路下来,一进勐烈镇便开进一条小道里。这里的房子都是低矮的阁楼,与外面崭新的钢筋水泥之城截然不同。这里依旧熙熙攘攘,却透着无声的静谧。走在这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上,心里莫名升起一丝悲凉。

江城县茶办主任王云高说,这里的老人大多不在了,上了些年纪又比较熟悉这里茶叶历史的就是住在街尾的朱天祥老人了。包总经理就曾经采访过他。

朱天祥73岁,江城人,祖辈是从景东迁过来的。他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灭亡后先人逃到云南。自己的老宅,是200多年前盖的,中间隔开了,他和自家兄弟一人一半。

这里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祖父、爷爷、父亲、儿子四代同堂,共用一所阁楼。他们在这条老街生活了几十代。这里曾经的繁华,老人记忆犹新。老人回忆说,解放前这里聚集着很多号级茶庄,马帮络绎不绝,特别是“敬昌号”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这个“敬昌号”就在自己院落上面一小点,它是江城最大的茶叶商号,创始人是来自墨江的李发祖。到了自己这辈,是李发祖的后人李发相在经营。他们两家离得近,自己跟李发相的儿子李发进又是同学,所以他对“敬昌号”比较了解。

“敬昌号”店上小伙计的名字他还记得呢,万邦定、马园顺、师永华等。他们不仅仅卖茶叶还卖一些生活物资。朱老先生经常见到绿春县的马帮穿梭在这条老街上。老人说,李发相当时在江城非常有名,娶了两个媳妇,家产非常丰渥,其妾去世的时候,全江城县的人都来为其戴孝,因为李家财大势大。但1951年搞革命斗争,李发相去世了,“敬昌号”也就渐渐没落了。不仅是“敬昌号”,其他茶庄也都渐渐败落了。

“解放前,这条老街铺的是青石板路,文革时期除四旧,那些象征旧事物的东西都撬掉了,门前的青石板路也就不存在了。之前很多人家门头上都有大象、金牛、莲花的雕塑,那是大户人家的象征。门檐的瓦块都是雕刻着饵块粑粑状或含苞待放的茶花状花纹的,他们藉此祈求丰衣足食、富裕吉祥。”而现在除了那些祈愿的民族花纹,大象、金牛、莲花都不见了。

顺着走下去,一座庞大的宅院吸引了我们,它的门廊上还有木雕的莲花、大象。走过前院窄窄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小道,我们踏上石阶走进后院。视野豁然开朗,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二十几岁模样的小伙子,好像刚吃过饭。

女人正在洗碗,丈夫在劈木头烧水,小伙子正在墙角喂狗。那只黄狗很凶,见我们进来狂吠不止,小伙子踩着它的链子,让它不至于伤人,他抬头很诧异地看着我们。院子正中间是十几级的石头台阶,走上去就是他们的正房和阁楼。院子左边是他们的厨房和水池,右边是柴房和鸡舍。苔藓爬满了院子的石头,墙壁上的黄土一片片剥落,有些地方露出了红色的砖头或者青色的石头。

老宅的男主人名叫吴应,这个老宅是清末他曾祖父建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祖父是江城地方民团的团长,以前做茶生意还有客栈,自己父辈还做过客栈生意。易武、景洪、墨江等很多人在这里贩卖茶叶,很多马帮要通过这里把茶叶输送到坝溜渡口去。

他小的时候古镇还是非常热闹的,老街上人来人往,过往打尖住宿的马帮很多,他年纪小主要负责把客人的马牵到后院,也就是现在这个院子饮水。古镇上的房子都是分前后院,前院是马帮和商人居住的客栈,后院是自己家人住的地方。

但到自己这辈茶市落寞,解放后基本就不做茶叶生意了。特别穷困的时候,把自家压茶的石磨两块五卖给人家做柱脚石了,还忽略了一个才留了下来,但基本没什么用。从国企下岗后,他就收拾了下前院做些早点生意。现在古镇上基本都是老人——吴先生这一辈的和他上一辈的。像他家,就是自己跟妻儿,自己的妹妹、哥哥、老母亲,三代同堂。孩子以后肯定是不愿意住在这里的,很多人家都拆了重盖新房,而现在他们家还没有这个实力。

不是卖早点,就是开些小客栈,这就是老街人普遍的生活现状。

勐烈古城为何衰落

其实勐烈古城的衰落,与整个江城乃至云南的茶叶状况基本类似。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特别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日军占领封锁东南亚,对越南实行‘经济管制’,江城茶叶对外出口完全阻断,县内茶叶市场萧条,很多茶庄停产倒闭,茶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当时有资料记载‘茶叶价格一落千丈,不少弃之于地,殊为可惜’。农村的大片茶园任其荒芜,甚至不少茶树被砍伐,改种粮食,到1949年,全县茶叶产量仅有225担。1942年到1946年是江城茶史上的衰落期。”

勐烈古城衰落也就不可避免。解放后,因为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原因,中越贸易也渐渐停滞;而荒野丛林,绿林好汉,凶险的路途也让茶商望而却步。

现在茶叶复兴了,但中心却迁移出了这条街,距离它不远的公路两旁,重新兴起了两排水泥库房,这里堆积着成吨成吨的茶叶,各方来这里卖茶的货车依旧络绎不绝。古城老了,大多江城人也模糊了这段历史。

走出巷子,回望。老城像一个在夕阳中守望亲人的老人,有疲倦有迷茫有期待。

cy316.COM编辑推荐

下关沱茶,一座绕不过的普洱“高山”


下关沱茶,一座绕不过的普洱“高山”。“号”的历史,就是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史。“下关沱茶”的历史,就是滇西茶文化的核心史。绕不过的中国云南茶山,绕不过的普洱经典品牌。

百年茶香飘古道,经典至尊久弥香。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可见世人对它的高度推崇和极致赞美。在世界茶友的心目中,下关沱茶的地位,就像是苍苍莽莽的大理名山一样难以动摇,堪称普洱茶中的霸者。

下关沱茶,喝的不是普洱茶,喝的更是历史、更是文化传承。它,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一个仍在大规模生产的百年民族品牌!在古老的岁月里,原始的雨林中,云南白族人民精心采摘,并以独特经典的制茶技艺,创造出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

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同一年,荣获“中华老字号”(ChinaTime-honoredBrand)称号。至今,沱茶工艺的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洱海,是一亿多年前地壳运动,沧桑巨变形成的地貌,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特殊的海拔、气候,使它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风水宝,也成为世界文明的优质茶叶出产地。

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狭长山谷的出口,为冬春强大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季风敞开了惟一的大门。

独特地貌形成世所罕见的“下关风”。

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0摄氏度,是云南乃至全国年温差最小的地区。

下关风和苍山的逆温层,使下关地区很少见到霜冻,还提升了空气质量。

如天然的大空调,为茶叶制作中的干燥、初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再加上从苍山流下的终年不息清澈甘洌的泉水,在蒸茶中能保证茶叶的清香馥郁。

曾有别的茶厂用类似的原料和工艺生产沱茶,但口感和却与下关沱茶相形见绌,原因正在于此。

下关沱茶,百年老字号全面复兴,现广泛畅销于云南、西藏和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

目前,下关沱茶集团的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各个城市,行销30多个省市,在法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都有经销点。

下关沱茶作为中国普洱茶文化的使者,已快速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以它独有的风采昂首天下。

历经风雨,历久弥香,成为经典至尊!

古今六大茶山,哪一座才是茶迷至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

普洱茶淡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今六大茶山,您最爱喝哪座山的茶呢?

1.古六大茶山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到2004年,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古茶园和老茶园低改1.4万余亩,种植台地茶园3200余亩,拥有茶叶种植队9个,茶叶加工厂3个,家庭普洱茶作坊2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300吨,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丁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蛮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2.新六大茶山

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

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绿色健康的生态茶。因而倍受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众多普洱茶商都看准布朗山的优质自然与生态条件,汲取其精华,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

勐宋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巴达茶山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景迈山

历史上,景迈茶山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或牛马驮着,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其中一部分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绿茶则直接通过中缅边境的洛勐和打洛,进入缅甸的景栋等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景迈万亩古茶园属乔木型千年古茶树,是古茶园中最有名的,也是茶迷们心中的圣山。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

南峤茶山

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老包说茶|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


凤冠山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县景福镇盆河、勐片等村。这里有近距离观看黑冠长臂猿的大寨子,是世界上黑冠长臂猿生存的主要区域,有《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隐居于此的无量剑湖。这里的茶园最早由侎俐人(滇南彝族的一个支系)种植,当然神仙姐姐也种了,是唐代《蛮书》里记载“茶出银生”的地方,是“世界茶源”。

凤冠山属无量山中段的一支山脉,因山形似凤凰头而得名,山上分布着凤冠山、大园子、龙树、大寨子、叶家坝、王家等9个自然小组,古茶树最集中、风光最美的是凤冠、大园子、龙树。民族以彝族、汉族为主,海拔1600一一1900米,房屋建筑为青瓦青石板砌墙的独特结构,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核桃。

凤冠山有千年以上种茶历史,茶树品种比较原始混杂,古茶面积2000多亩,五百年以上古茶树一万余株,茶叶品质上乘,过去被划归金鼎古茶山而长期未被关注。这里不得不用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等词汇来形容。

云南的名茶山我基本走遍了,从自然风观、民族文化、古茶资源、旅游潜力等角度来看,在我眼中前三甲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老班章(贺开古茶山)和凤冠山古茶山。

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一个遗落人间的伊甸园,一个待开发的五A级风景区,2016年元宵节后将隆重登场,期待你来发现、你来观光。

老包说茶:北回归线上最大生态茶园,你造吗?(上)普洱人家


辉煌茶史名扬古今

8月27日下午抵达墨江,稍事休息,就赶往离县城9公里的碧溪,寻觅马背驮来的茶马古镇之遗风。夕阳下,飘起了太阳雨,天边矗立一道彩虹,为烟雨迷蒙、旧迹斑驳的古镇抹上一道鲜艳的颜色,照亮了一个个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日子。

旧时的碧溪古镇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匹马、几百号马锅头与商人,南来北往的商旅带动了当地的商贸与文化教育的兴盛,一个个深宅大院见证了昔日的繁荣,从这里走出了护国将军、云南烟草大王、政商名流……

马帮不但为墨江驮来了碧溪与通关两座茶马古镇、一座他郎古城,还驮来了茶籽、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与商号,使得墨江遍布古茶园,须立贡茶与迷帝贡茶早在满清时代名扬京师;而到了民国,云南现代制茶业的第一缕曙光在墨江升起,从民国的新华茶厂到计划经济年代的墨江茶厂一直引领现代茶叶精制潮流,其研制的“墨江银针”,被评为“云南六大名茶”之一。

最有哀牢山茶特点

盘点墨江茶的历史遗产,打开墨江县地图,一条阿墨江从南到北穿境而过,将墨江分为东西两半,而从镇沅与新平逶迤南下的哀牢山,分为东西两支与阿墨江平行贯穿墨江全境。

这样一来,墨江属于哀牢山的腹地,其茶叶产区带有典型的哀牢山茶的特点——茶气足、回甘、香气好等。根据墨江茶产业发展的规划,阿墨江以西的七个乡镇,以迷帝茶、凤凰茶为核心资源来整体打造;以东的八个乡镇,以须立贡茶、玛玉茶为核心来打造。

北回归线上最大生态茶园

在墨江,我们不是在茶马古镇、古城里徜徉与休息,就是驱车在满布茶马古道痕迹的现代公路上,去探寻一座座古茶园的奥妙。从通关到景星,一路都是绵延不绝的森林与茶园。

墨江县茶办主任连俊锋指着沿途经过茶园说:“你们看到的这些台地茶园跟别处不一样,因为种了覆阴树,而且严格控制老百姓打农药施化肥,都是生态茶园。墨江共有23万亩茶园,其中5万亩是古茶园,18万亩是生态茶园。从2010年开始,我们花四年时间建成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成为了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排头兵。我们还启动了有机茶园转换工程,准备在墨江发展一万亩有机茶园,墨江县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有机茶5万亩。”

台地茶园转换为生态茶园

墨江县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建设的意义在于,古茶园属于稀缺资源,就拿墨江县这个古茶资源富集之地来说,古茶园才有5万亩,而且其每亩单产要远远低于台地茶园,要真正实现云南茶产业的腾飞还得靠数量最为庞大的台地茶园。

而近几年的古树茶热,市场有意无意对台地茶进行妖魔化,说其不具备品饮价值,是农药与化肥催出来的茶,多喝有害健康,这就致使台地茶价长期低迷,许多台地茶园乏人采摘,存在大面积抛荒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就有必要加大投入,对台地茶园进行提质增效式的改造,将之转换为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重塑台地茶的形象,与当前的绿色、生态消费潮流接轨,从而创造以前不敢想象的产值。

古茶园生态留养联动发展

将古茶园与生态留养深度结合起来进行联动开发,就是墨江县茶产业正在做的激动人心的事。墨江县像勐腊、勐海、双江那样集中连片、树形高大的古茶园不多,大多数古茶园都是以几十亩、一两百亩为一个单元,而且这些古茶树大都遭过数轮台刈,显得较为矮小。

因此,墨江县的古茶园开发无法拿出像贺开、景迈那样规模宏大的万亩古茶园,从气势与外观上来冲击人们的视觉,吸引眼球,而应该走整体规划,抱团发展之路:以迷帝茶、须立茶两大贡茶以及凤凰茶为名片,以景迈山为示范,引导茶农、企业进行稀疏留养,间隔砍除一半的茶树,保留的部分把采摘平面改为丛状,每丛高度控制在人站着方便采摘为宜。

再过几十年,随着覆阴树长大,现在的台地茶就过渡成了古茶园,这项工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大茶山理念,打造大茶区经济,形成从顶级古茶园到一般古茶园,再从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这样的梯次开发格局,用顶级古茶园的知名度,来引领外界深入了解大茶区里的一般古茶园与生态有机茶园的妙处与价值,改变人们对台地茶的偏见。

迷倒皇帝的茶

这次我们从墨江县城出发,由忠爱桥渡过将墨江分为两半的阿墨江,经过通关,朝景星与新抚一路考察,就深入了墨江县正在打造的“迷帝古茶区”的腹地。阿墨江以西有7个乡镇,政府决定拿出北部的四个乡镇,即团田、新抚、景星、通关来打造“迷帝古茶区”。

米地古茶园是一片小茶园,位于新抚乡界牌村米地组,面积300余亩,加上周边几个村民小组的古茶,也不到1000亩。相传在乾隆年间上贡,皇帝品了赞不绝口,赐予“瑞贡京师”牌匾,古普洱府的文人们就使用谐音称为“迷帝贡茶”流传开来。目前,“米地”与“迷帝”两个名字之争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墨江县将迷帝贡茶作为一张名片来打造大迷帝古茶区,将墨江县西北部四个乡镇纳入“迷帝古茶区”来统一整体打造。

这四个乡镇并不是拉郎配式的胡乱拼凑起来的,因为从历史上看,这几个乡镇都是位于从宁洱到通关,经过墨江前往镇沅与景东的茶马古道的路上,在很久远的过去就被古道的文化与商贸联接在一起;

从民俗与文化看,这几个乡镇深受南诏文化的影响,与墨江阿墨江以东的几个乡镇受临安(建水)文化影响明显不同,在民族构成、民俗与茶文化上都差不多;

从山川地理气候来看,哀牢山从景东、镇沅逶迤而来,由北至南穿过这几个乡镇,因此这个大茶区都属于哀牢山腹地,海拔、气候、土壤、植被及所产茶叶品质都有极大的相似性。故用新抚迷帝茶、景星凤凰茶、团田蜜蜂沟古茶园等作为三张核心名片,来将具有极大相似性的墨江西北四镇打造成大迷帝茶区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也非常具有前瞻性。

老包说茶:追着马帮揪马尾,用马尾毛逮麻雀


我的家在景东县无量山西坡的保甸,一条从景谷、镇源、景东等县沿澜沧江东岸的无量山脚下经过的茶马古道从门前经过,直到大理、丽江、拉萨。今天已经难寻古道的踪迹了,也见不到马帮驼铃的身影,只能去追忆儿时的马帮情结。

70年代我们那里没有通公路,离家不远处是保甸人民公社。儿时我家的门前每天有很多马帮和行人路过。说是马帮,在我的记忆里是骡子多,马少,我们区分马和骡子的方法很简单,马的马尾毛比骡子长。马尾毛不仅长而且有韧性,可以做捕鸟的扣子。

村里比我大6岁的自老二是个捕鸟的高手,他用马尾毛做成的扣子,经常在稻谷田里捕到斑鸠,在自家院子里捕到麻雀等,我经常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

从马尾上揪下尾毛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首先马会蹄人,其次是赶马大叔不让揪。下手只有两个机会,一是马帮在我家下面田里放马时,趁赶马大叔在村里做饭时下手;二是马帮在生产队仓房里驮公粮时得手的机会多,因为马这时是拴着的,我装做给它喂草,自老二悄悄去揪。有一次不幸肚子被马蹄了一脚,让他在床上躺了几天,也不敢告诉家人,只能装生病。

用马尾毛逮麻雀

那时,鱼网线之类东西我们是弄不到的,只能使用马尾毛,马尾毛下扣子捕麻雀之类小个头的鸟是没有问题,要是捕斑鸠这类较大的鸟,如果不是勒到脖子经常被逮断,我们不是心疼鸟飞了而是心疼马尾毛没有了。

那个年代麻雀特别多,晚上到生产队仓房的墙筒里去捉,可以捉几十只。白天在院子里拿簸箕用一根棍子蹭着,簸箕下面撒些麦子,当麻雀来吃麦子时,一拉绳子,簸箕下来准能罩住几只麻雀。

在童年里,自老二带着我们打陀螺、做三轮滑板车、踩高跷、捉鱼、捕鸟等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不缺童年的乐趣。后来我离家到外面上学、工作、成家,离家越来越远,几年才回家一次。8年前的一天,母亲突然告诉我自老二得癌症不在了,那时他只有44岁,说是酗酒引起的。

箐沟里都是大头鱼

我家下面箐沟里鱼很多,我们经常放学后去捉鱼,当凭用手捉几个小时也能捉到一、二斤的大头鱼。记得在1977年冬的一个星期天,我、我弟包忠荣和邻居自贵华一起到磨房田去放猪。队里看水磨房的伊大爷家里杀年猪,下午看到他回家后,我们就去把水磨房的水断了捉鱼,可能是很久没有断水的缘故,沟渠里的鱼特别多,都是大头鱼,小一点的都不要,3人用藤子串鱼,只拿了一小段距离,每人拿了10多公斤。

太阳快落山了,也怕伊大爷吃完饭回来得修理,伊大爷脾气火爆,人人害怕,只能去把沟渠水还原。回到家我们兄弟二人收获的鱼有一大盆,晚上一家人用这些鱼酥了很多酥肉,吃了很久。现在家乡的大头鱼说是早就绝迹了。80年代修通了公路,马帮就渐渐少了。我家门前的石板路也冷清了,很久见不到一个陌生人。我们那里没有石头,这些石头据说是几百年前从一公里之外的河里背来铺成的。直到20年后才知道这些是茶马古道上的石头。

老包说茶: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茶价格?


走进鹦鹉的天堂

多年前就在媒体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区有个“鹦鹉寨”,但一直没有去目睹中国最大鹦鹉群齐飞共鸣的盛景,也对其了解甚少,一次听到唐建国老师介绍:“茨竹林村的忙坝不仅是知名的鹦鹉寨,还是个很古朴的布朗族村寨。”

由于香港新华集团计划在普洱选择“布朗族”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需要在普洱范围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扶贫试点,为此在五月利用周末两次拜访忙坝。第一次到忙坝已是下午五点多,在李勇社长的带领下,还没有进村就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不时有一群群鹦鹉从头顶掠过,非常激动的带上相机走进村头,村子周边的大树上到处是鹦鹉的身影,整个山寨笼罩在鹦鹉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树下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用各自的“长枪短炮”摄下一幅幅照片,我们相互问候攀谈起来。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这里世代居住着全国较少数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已之相邻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存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有野生鸟类240余种,其中栖息着最特别的大紫胸鹦鹉400余只。

忙坝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海拔1,360米,有农户67户,269人,为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忙坝寨子周边有十来棵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成为400余只鹦鹉的家,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体长35一50厘米,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仿效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曾经分布很广泛,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为的捕着,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东部等地区少量生存,在国外也仅见于印度北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我的家乡景东县保甸就有很多,但由于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成为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在茨竹林村的忙坝目前能有这么多的鹦鹉,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听了陶培新老人的讲述,终于解开了谜团:“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关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的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哪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迁,分别居住在山梁上,与鹦鹉朝夕相处。相传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忙的地方,而这道山梁象一座坝提,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忙坝。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围种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树越长越大,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渐渐的这群鹦鹉越来越多。忙坝的布朗族人也把鹦鹉当作神鸟,把鹦鹉的头像作为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腾。

后来,市场上的鹦鹉价格越来越贵,村里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近年来鹦鹉的数量增长很快,忙坝的大树已经满足不了鹦鹉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节,部分鹦鹉就到相离五六公里外的又一个叫忙蹦的地方筑巢产卵,待小鹦鹉出窝飞翔后又回到故土忙坝。忙蹦也是个传统布朗族村寨,是从忙坝分过去的,鹦鹉到忙蹦也是与亲人相处。

正因为山好、水好、人更好,忙坝人绘制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人长寿老人多是这里的一景,实际了解才知,忙坝小组全村269人中,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两年一位102岁的老寿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全村”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的古朴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格外的幸福,也让来到这里的人衷心的期望茨竹林的鹦鹉家族与布朗族人民一同和谐相处、兴旺发达。

几代人梦想一座佛塔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会修建一座佛塔、佛寺。现存忙蹦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龙、凰、麒麟、麓的精美图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级圆形石塔组成,佛塔前面还有当年佛寺的墙基、柱脚等遗迹,占地面积约3亩有余,能看出有四栋建筑的模样。据区民宗局局长介绍:“这个佛寺曾经很辉煌,在思茅、澜沧、景谷一带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这里修佛。在民国年间,一个名叫苏三的景谷县土匪,到此抢窃,由于受到当地布朗族人的围攻,恼羞成怒的窃匪并放火焚烧了佛寺,只留下这个佛塔。”

忙坝寨子的佛塔、佛寺遗迹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归来的钱忠贵,现年74,他给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曾有三地方建过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头,现在的村活动房哪里,因失火被毁。后来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树旁,但因地势陡,最后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树下。我父亲年轻时到版纳专门学佛归来,解放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几个长驻的和尚,但在破四旧时佛寺、佛塔被毁,父亲就只能在家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复了宗教活动,但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重建佛寺。父亲在1987年去世时已是89岁,临终前一直在说,你们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修复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如何让茨竹林古茶香飘世界?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总人口9.19万人,是中国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代称为“濮满”、“蒲蛮”“朴子蛮”、“扑子”等,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无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文化等;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普洱被誉为“世界茶源”。古代濮人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叶的民族。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茨竹林村仅有的两个布朗族村寨忙坝、忙蹦,是思茅区布朗族聚集人数最集中,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相传在300多年前,陶姓、钱姓等姓氏的几户“朴子蛮”从澜沧江对岸迁入茨竹林,以狩猎、游牧为生,后来在大山梁子的半山腰开始刀耕火种,过上的定居的生活,从其他布朗族寨子里引来茶树种植,这个布朗族寨子被称为大山寨。后来大山寨的布朗族搬迁至了忙坝。

思茅在清代是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茨竹林茶叶在那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陆续有汉族、彝族人何家、罗家、宗家等到大山上开垦茶园,安家居住,慢慢的人多起来,就形成了大山寨、老安寨等寨子。这里的茶园是由不同的族人开垦种植,种植面积多为数十亩,最大的一片也就近百亩。由于发生瘟疫最初的种茶人离开了哪里。后来进山的人也种植了部分茶园,在包产到户时都把茶树分到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搬迁,人门都离开了茶山,茶山也就此荒废,至今未通公路。

在普洱市2005—2006年的古茶资源普查中,茨竹林有百年以上的古茶260多亩,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柏枝树等各种树林杂草之中,属野化型生长,树冠不大,茶叶品种与困麓山古茶园相似,以大、中、小叶种混杂种植,茶叶产量低,但茶叶的品质很好,茶叶香气独特。因面积不大,没有列入普洱市26座古茶山,思茅区也就成为普洱市唯一没有古茶山的区县,成为遗憾。

2006年以来,有几个小初制所建到山上,今年古树春茶的鲜叶价卖到300多元一公斤,成为思茅区茶价之最。但很多茶商把它称做困麓山古茶销售,这也造成茨竹林古茶山目前没有知名度的原因。

茨竹林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为思茅区现代茶园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有台地茶近4000余亩,以加工绿茶为主,茶叶品质很好,但大多用群体种实生苗种植,茶叶卖相不好,茶价偏低。如今应该对茨竹林进行重新审视,建议定位为“茨竹林古茶山”,从茶叶、文化、交通、生态、旅游、扶贫等综合进行规划打造。因为茶叶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土壤、气候、茶叶品种、茶树留养模式、加工工艺等,这里的前三个要素都已具备,只要政府加以重视、引导、支持,对台地茶进行生态稀疏留养,采用景迈山和困麓山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大宣传,几年后云南将增加一座知名的茨竹林古茶山。原题《小鹦鹉将带飞思茅茨竹林腾飞》

特此声明:

中国首次为一座茶山“申遗” 为什么会是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山有着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树龄上千年,并且至今仍在采摘的古茶园。景迈山古茶园是以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为主,与周边遮蔽的天然原始森林相结合,是规模宏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的见证。古茶园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2736.53公顷范围内,包含了7个布朗族、傣族传统村寨,以及他们世代经营和管理的、现存14座主要普洱茶古茶山中人地关系最显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好的三大片栽培型古茶园。而外围15202.50公顷的缓冲区则有效地保护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景观视线。

云南大叶种是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除了叶片肥大,内含物质丰富以外,还有着极长的树龄,现存的栽培型古茶树大多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别于小叶种茶树不超过百年的树龄。云南大叶种的长寿基因,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中。其实,云南树龄上千年的古茶山不在少数,但是像景迈山古茶园这样保存完整、规模宏大、连片面积大的古茶园确是绝无仅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迈山上的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等)仍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居民族与古茶园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

景迈山古茶园完整地保留了驯化和栽培的古茶树、与古茶树生长密切相关的天然森林、古茶树的利用和维护者——世居少数民族以及他们居住的村寨。这四类要素的组成及功能保存完好,四类要素相互依存体现了该地区历史上古茶文化的特征并传承至今。其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茶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

老包说茶:金鼎古茶山,古茶圣地探险乐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海拔1800米—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毫米—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

面积万亩树龄百年

金鼎山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284cm,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159cm;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170cm;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168cm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90cm等古茶树。

茶香淡雅,回甘久远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生态良好,探险乐园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勐腊拱丙山普洱茶怎么样?这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古茶山


“藤震山普耳茶”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苦涩感收敛很快,一杯入口,从喉咙到心田的干渴焦燥立消,甘润生津持久不散,的确是好茶。品着这样的好茶,欣赏着共丙种植场“山上茶园飘香”的壮丽景象,谁能体会这一切经历了17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在勐腊县这个到处流淌着茶水的地方,在澜沧江与动仑江交汇处的莽莽深山中,还有一座享天地精灵,藏人生味道的拱丙山,这是一座鲜为人知的茶山和种植场。

在华林的丈夫,原云南省公路局李一属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拱丙山种植场。这里到处是“山上茶园飘香、山脚胶树流浆”的壮丽景观。有谁会想到昔日这里曾是荒凉之地呢?

1988年,省公路局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安置好改革后而产生的富余职工及待业职工子女,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支持勐腊县政府提出的“打开山门,开发荒山,帮助兄弟民族脱贫致富”的举措,决定投资开发拱丙山,并从景洪总段抽调一批先遣人员于时年5月进驻荒山、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劈山开地,开始了漫漫拓荒创业路。至1992年,拱丙种植场初具雏形,隶属于景洪云路实业总公司。经19年的拓荒创业,如今的拱丙种植场已有胶园10010亩,茶园1500亩,有4个生产队、1个标胶厂、1个茶叶加工厂、1所职工子弟小学,从业人员546人,总人口1184人。

云路公司领导告诉我们,在拱丙山800米海拔以上都是他们公司种植的优质大叶茶。为看到这些我已喝过但没有看到的好茶,我们只在种植场办公室稍事休息,便乘车沿着云路公司修建的连接几个寨子的沙石公路去观光。

拱丙山种植场场部隐蔽于深山凹中。在种植场周围有旧龙老寨、藤山老寨、新寨、拱丙寨、扎王寨、阿克寨等散落的几个小山村。在这里,森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都仿佛飘散着茶叶的清香,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茶园还是村寨,因为茶树就长在山村的房前屋后,有的长在包谷地里,有的就在村落中间,树叶墨绿。人们形象地说,“古茶在寨子中,寨子在古茶林中”。

在一家制茶作坊,房门前至今仍生长着一棵老茶树,树围90多厘米。当地老人回忆说:“听祖上说,以前每年到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要派兵到我们这里监督茶叶生产,制作进贡的‘团茶’”老人还说,这些老茶树都是古时候种下的,茶味清香可口,回味甘甜。

次日清晨,我们从海拔一千多米的拱丙种植场场部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徒步迈上藤簸山茶园。山不太高,但路却很远。今天走的路不下十二三公里。走在森林里,有树叶遮阴,还挺好受的。山上有许多山茶植物,小路两侧全是与各种乔木混生在一起的有机生态茶园,长得郁郁葱葱、芽叶肥壮。经过一个小山村,继续艰难地行进,更多的古茶树不断出现在眼前。

这些一棵棵、一丛丛的茶树,或高或矮,叶墨绿发亮,一些茶树仅一人多高,是因为长期采摘,使它保持了适合于采摘的高度,但还是有一些长得高大苍劲。有一棵长在樟树下的大茶树,它的树干很粗壮。大茶树枝繁叶茂,从基部分三个叉。为同其他植物争阳光,树干直冲云霄,到树顶才出现分枝现象。坡太陡,我们没法丈量树幅。由于周围树林太密,广角镜头也拍不下全景,大家只好趴在地上找角度拍照。

山间小道,亚热带雨林的气候使得大家汗流浃背,同行的华林老师的女儿、在云南农大茶学院读大学的李湘云小姐一声惊叫,一条两米多长的青蛇横在路上,它伸着舌头鼓着眼,傲慢地看着我们,几分钟后才慢慢地钻进草丛。这里有很多很粗壮的树根,可以看出过去原始森林是如何的茂密,有的树桩还巍然立在古茶园里,像是要诉说什么。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虽历经沧桑,却生机犹盛,其茶叶不施肥、不喷农药,全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当地人说山另外一边还有一片古茶林,需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藤窥山属拱丙山主峰,为六大茶山余脉,山下是罗梭江和被称为流淌着茶水的南腊河,植被保存完好,满山遍野随处可见奇花异木,只是路越来越难走,坡越来越陡。渐渐地我们进入更加密密麻麻的丛林里,身边随处可看见拱丙山种植场几年来种下的有机茶树。

有的茶树主干和支干上长满了说不出名的各类寄生植物。在树下腐殖土丰厚的地方,还有许多小茶树。有的有2米高。有的才有几十厘米高。原省公路局李一属副局长说,这些茶树的茶果成熟后就会在这些温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然后以旺盛的生命力上癣,渐渐形成生态的茶林。站在藤簸山山峰,拱丙山周边云雾缭绕,这里的茶园享尽了阳光和风的恩宠,汲天地日月之精华,更得纯净雾气之熏陶。置身于绿色世界怀抱,聆听着百鸟啼鸣,享受着古茶美味,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

借漫长的山路,李一属副局长和他在农大茶学院读大学的女儿李湘云边走边讨论。李副局长说:“我发现这种长在大森林中拱丙山大叶茶,做成普洱茶后,无论冲泡还是煮来喝,都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这是什么缘故?”

李湘云说:“在学校老师说,是由茶的质朴、自然与率真的天然品质决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资源性质。这里的茶,生态环境好,所以品质一定是极佳的。”

华林老师说:“是啊,我和蒋老师认为,一切生命历程必须是自然的。普洱茶便是以它彻底而纯粹的质朴与自然之美,傲然于万若之中,是那么卓尔不群。纵观普洱茶从历史到今天的生命历程,从茶的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并有一段自然贮存的历史过程。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露其真实性。从客观的角度,真就是美。凡事与物的真实性,就是它的最美。

然而,人是生活在感情世界里,因参与情感而引起了主观,所以对审美的能力,往往是落在客观的真性和主观的感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上。由于这个道理,真实性虽不一定就是美,但美必定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所产生。”听着他们的谈论,我也在想,如台湾邓时海先生认为上好的普洱茶必是生产在云南一定区域属于大叶茶种的故乡,它们在充分吸收天地之灵气、没有污染的自然丛林里,茂盛地生长,茶叶大而肥厚,所含的成分最为自然浓烈。

所以在云南制造出来的青生普洱茶,因为茶性太过浓烈,有如野生茶种一样,无法马上饮用,必须要贮放多年促成后发酵,等到茶性转化温顺后才能冲泡饮用,所以贮存陈化的工序技术,也就成为普洱茶的生命历程的一部分。继续前行,更加山高林密,行走越发困难,加上天色渐晚,我们只得返回云路实业总公司拱丙种植场场部。公司领导陪同我们参观了拱丙种植场的茶叶加工厂,喝到向往已久的“藤山牌普洱茶”。

“藤箴山普洱茶”的特点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苦涩感收敛很快,一杯入口,从喉咙到心田的干渴焦燥立消,甘润生津持久不散,的确是好茶。品着这样的好茶,欣赏着拱丙种植场“山上茶园飘香、山脚胶树流浆”的壮丽景象,谁能体会这一切经历了17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是与省公路局、总段、云路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当年地处偏僻的拱丙山,山高路远,十分封闭落后,附近的几个村寨不仅缺水、无电,还不通公路,当地民族仅靠山谷、玉米等为生,村民就医看病和孩子上学都得到几十公里外的麻林树乡。为开发拱丙山种植基地,800多名垦荒者背着粮食进驻拱丙山,边修路边进行垦荒种植。修通了横穿几个村寨通到种植场56公里的公路。

接下来,种植场带动附近村寨的共同发展,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为了解决种植场和附近村寨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省公路局、总段和景洪公路开发公司投入450多万元在罗梭江上修建一座50KW的水力发电站。1993年,电站建成发电,总公司免费为村寨架设了电线,安装了电灯,结束了千百年来火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村民们笑逐颜开。随着种植场的逐步开发建设,总公司还专门自筹资金为村民修建蓄水池,架通了自来水,出资16万多元支持旧龙小学的改建,通过上述有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各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

种植场经过几年的开发,种植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高茶矮胶”即山地在海拔800米以上部分种茶,800米以下部分种胶的种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逐渐有了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看到了种茶、种橡胶的前景。为了帮助村民们尽快脱贫,走上小康致富路,总公司派出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使村民们了解到种植经济作物的重要性以及经济收益。从1995年开始,附近村寨开始大量种茶、种胶,总公司派出技术员深入村寨进行技术指导,为拱丙寨提供了160亩优质茶苗和全套种植、采摘技术,并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这以后,附近村寨开始大量种茶、种胶,而且还发展到一定规模。

为了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到2005年底,共补助村民校苗款10多万元,村民们遇到疑难问题,总公司总是让技术人员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寻。随着种植场进一步发展,为了打开销路,拓宽市场,增加效益,总公司在拱丙种植场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和橡胶加工厂,并注册了藤窥山牌茶叶和象鼻岛牌橡胶,非动了当地群众经济的全面发展,先后被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评为“山区扶贫先进单位”、“纳税先进企业”,多次被省公路局、总段评为“文明先进班组”等。(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古茶乡韵》,

老包说茶|“普洱”新诠释:“普润万物,惠泽天下”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市因普洱茶而闻名中外。但普洱的内函解释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普洱”用哈尼语是“水湾寨”,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局限,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这块土地,在唐代时,为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管辖,称为“步日赕”;宋代时,为大理国属地,改为“步日部”。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代洪武年间,改“普日”为“普耳”;清代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府台驻宁洱。

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1926年道署迁回宁洱县。1929年撤普洱道,改设“普洱殖边督办区”。1940年改设“普洱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下面我就从中华文化中去寻找“普洱”名字的演变过程:

普洱这地方在元代以前为蛮荒之地。元朝是中国历代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元代把“步日”改为“普日”,一方面是近音,在中华文化中“普”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天一统,于是定矣。”所以把“步日”改为“普日”符合时代背景。

明代把“普日”改为“普耳”,也许是官方看到东汉·许慎《说文》一一“普,日无色也”。或是读着押韵,故而把“日”改为“耳”。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为“改土归流”。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设置“普洱府”属于顶层设计范畴,不可能去釆用一个毫无话语权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意思“水湾寨”,而必有深层含意。

“洱”水名。《水經注》洱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楊愼·雲南山川志》西洱海,在府城東,古葉楡河也。一名渳海。又名西洱河。普洱这个地方与洱海较近,洱有惠泽之意,故把“耳”改为“洱”。

所以我认为古“普洱府”名字的诠释应为“普润万物,惠泽天下”的意思。今天被称为“天赐普洱”,也就很好理解了。

老包说茶:御笔古茶山隐藏着银生府时代的古茶园


美丽神奇的景东素有“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银生古城”“大美景东”等美妙的称谓,景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但有一个地方过去藏于深山人未知,直到2012年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才发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迎来它的新春天,它就是景东御笔古茶山(原名邦崴古茶山)。

御笔古茶山属于普洱的26座古茶山之一,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之中,距离景东县城9公里,海拔1700米—2150米,有古茶园面积1400多亩,生态茶园1200余亩。古茶园由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高老庄古茶园而组成。

这里是真正让人惊叹“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地方、是景东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最完美的地方、是景东县城进入无量山腹地距离最近的地方、是景东夏季避暑最佳的地方、是景东在同一个位置能欣赏到无量山、哀牢山美景和银生古城最好的地方、是景东最容易倾听到黑冠长臂猿鸣啼的地方。

五棵桩古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米—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3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2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4公里,面积2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节度府衙设在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据说,它是银生节度时期,府衙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进入五棵桩茶园道路非常难走,从银生城出发需要一天的时间,沿着文果河而上,要经过亮石崖瀑布,瀑布高约60米,宽约6米-7米,从石崖的石曹喷泻而出,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因石崖在月光下会发出亮光,得名“亮石崖瀑布”;瀑布再往前走的山路要从一个悬崖中间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人悬崖,这是进入五棵桩茶园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思过崖”,有悔过自新,回头似岸的意思。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300多亩,由5片大小不等的茶地组成,海拔1900米—2120米,种植历史在800年左右。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荒废,成为原始森林。据当地82岁的高大爷讲“如今居住在邦崴村的高姓等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朝末期迁到菜子地开荒种大烟(罂粟),当时茶地已经荒废,有许多大茶树一个人都围不过来,发现后我们就进行采摘管理,也补植补种了一些茶叶,直到解放后才陆续迁出来到这里,但一直都去采摘茶叶,这里的茶叶品质特别好,今年每公斤卖到300多元”。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500多亩,由2大片茶地组成,海拔1800米—2000米,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邓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今天当你站在景东御笔古茶园的观景台上,能看到的基本是解放前种植和60年代种植的高老庄古茶园,面积有400多亩,海拔1700米-1800米。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都隐藏在无量山的密林之中,周围生长着几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常年云雾缭绕,不走入深山是看不到茶地的,遗憾的是后来为了方便采摘,许多高大的茶树进行“低改”,这样很多栽培型古茶树遭到了很大破坏。

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称号,普洱成为世界唯一拥有一条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地区。即景谷县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2500万年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澜沧邦崴1700年和景东文岔12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及全市156万亩的栽培型生态茶园。而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景东田心就在御笔古茶山的路旁,相离仅6公里。御笔古茶山是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

老包说茶:普洱有个叫“曼歇坝”的地方,它的来历不简单


在距离普洱主城区十公里左右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曼歇坝,又名曼昔坝,属思茅区南屏镇曼昔坝村委会。如今昆曼高速公路出城连续穿过四个隧道,从树林上架起一条彩带般的公路,行车好像从森林顶上飘过,穿越时空隧道、森林、茶园、村庄、鱼塘、花果、薄雾、……

在离城七公里的地方设有曼歇坝收费站出口,这段公路成为“昆曼高速”国内段中最美的公路之一。正在修建的“泛亚铁路”并行而过,曼歇坝将成为普洱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地方。

从古普洱府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其中一条为普洱到澜沧的茶马古道;从古普洱府(今宁洱)到思茅,经曼歇坝、黄龙山、整碗坝,在糯扎渡过澜沧江,达澜沧县、孟连县并进入缅甸,连接东南亚各国,古道全长二百多公里,是一条出国门最近捷的古道,这条古道由于很多路段行走在澜沧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又要用渡船将人马渡过汹涌的澜沧江,在雨季江水暴涨时不能通过,因此又称为“早季茶马古道”。

从曼歇坝走茶马古道到思茅古城需小半天的路程,曼歇坝自古是傣族人居住的地方,一条小河从坝子中间穿过,小河两岸有近千亩良田,秀美的傣族姑娘常在河边洗衣、洗菜,穿着漂亮的围裙,舞动着飘逸的长发,竹楼客栈歇着舒适实惠,傣族风味的美食自古美名远扬。加之这一段为V形山路,马帮行人都借此欣赏美景、美人、美食……停下匆忙的脚步,马放南山,休息歇气,马帮经常在此地住宿过夜后第二天早上再进城,这地方也就成为一个古驿站。

狭长的坝子里分布有数个大小不同的寨子,茶马古道旁傣族人建了曼歇大缅寺,当时的缅寺成为思茅城周边最知名的寺院。从缅寺向南行两千米左右的半山,地势平缓,视野开阔,风水极佳,建有文昌宫,成为当地读书、求官人拜祭的地方,目前曼歇坝水库边的茶厂三队就是建在文昌宫的旧址上,如今古柏树、古榕树、古遗迹犹在。

这个坝子为什么叫做“曼歇坝”?

“曼”字在傣语中是村寨的意思。这个小坝子里的村寨是马帮行人歇息、过夜的好地方,就把它称作“曼歇坝”。

解放后成立行政村,因“歇”与“昔”同音,同时“昔”字方便书写,使用较广,就取名“曼昔坝村”。

1956年元月思茅劳改农场进驻曼歇坝,用缅寺作场部,在此开荒种茶及其它农作物,成立了曼昔坝农厂。后来破四旧时,缅寺和文昌宫旧址都被拆了改建成茶厂。

曼歇坝、黄龙山成为普洱周边风景最美的地方,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有汇源小镇、国茶庄园、同景康养城等项目,几年后一个南部康养旅居森林新城将形成。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老包说茶:“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上一座沉寂的城池》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老包说茶:“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上一座沉寂的城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茶叶水上火还是去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