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南贫困调查:一个“空心村”的留守之困

发布时间 : 2019-12-09
一个球的茶叶 一个粒一个粒的红茶是什么茶 喝绿茶困

一个球的茶叶。

“我们洼子组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时候有18户,现在只有五户,其他的在大渡岗种茶,思茅当菜农。”洼子村民小组长沈明和说,“我们还不是户数最少的,你们昨天去看的光山组才剩三户人家,而光山有四百亩茶园,基本上没有人去管,抛荒七八年了,一些地方的草长得比茶树还高。最严重的是节节坝组,人都搬出去了成为空寨子。”随着沈明和的讲述,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浮现在我们面前!

人口大流失的“困难光山”

顺南村地处云南省景谷县凤山镇东北边,其属于山区村,辖区有杨家、唐家、沈家、陈家、佘家、光山、水坝头、鲁拉、艾际、向阳、大水沟、上翁别、下翁别、蚂蟥箐、胡家、洼子、大箐头、节节坝等18个村民小组。距镇政府27公里,距县城60公里,国土面积42.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680毫米,年无霜期300天左右。这里山高、箐深、水冷、地瘠、山多田少,是景谷县著名的“困难光山”。

顺南这个景谷县的重点扶贫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产业以茶叶、烤烟、松脂为主,畜牧业以养殖山羊、牛、猪为主。表面上顺南的产业很多,其实支柱产业是茶叶与烤烟。茶价长期低迷,导致茶地大面积抛荒,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与包地种,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有将近一半人在外谋生,一座座房舍空无一人,留下来的许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严重不足,都去忙还能挣点钱的烤烟。这些村民小组凡是烤烟地多一点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而洼子组烤烟地很少,因此其就成为顺南村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小组之一。

“洼子村以种玉米、麦子、水稻,养鸡、牛、猪为主。当地支柱产业茶叶、烟叶种得少,在整个顺南偏低。洼子全组才有二十多亩茶地。我家有三口人,我今年60岁,媳妇61岁,身体还可以,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在昆明焊条厂打工。老人跟我兄弟在,生活费大家平摊。我们家主要靠种粮食、养猪与鸡,茶叶只有2亩,没烤烟,一年毛收入两万元,在村子里算低收入。”沈明和说。

沈明和家属于典型的留守家庭,儿子去昆明打工,自己与老伴在家干农活,虽然俩口子的身体还可以,但茶地少,没烤烟田,收入偏低。

年纪老一点,只要身体还可以,干得动活,虽然日子清苦,还是能紧巴巴地过下去。而身体残疾的,家里有病人的,小孩在读书的,遇到天灾人祸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困

下面讲几个留守人群的小故事,其反映的是顺南村的留守之痛。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沈家组,一个叫胡先能的汉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他今年38岁,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妻子与一个四岁的小孩,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他想再要一个小孩,但负担太重,不敢生。家里有茶地五亩,大树茶几十棵,茶叶毛收入不到5000元;烤烟3亩,收入八九千元;养鸡,养猪,自己吃。除了茶叶、烤烟,没有其他收入。去年收入一万多元,在村子里算少的了,加上老人经常去县城医院看病,一次要花几百元,一年医药费要5000元,可谓入不敷出。他无奈地表示,家里就他和爱人两个劳力,还要照顾老人与小孩,劳动力不够,五亩茶园都管不过来,没有余力去养牛。本来想养牛增加收入。

佘家组的佘志点,今年41岁,他遇到的情况是老人医药费与小孩读书费用的双重压力。“我家5口人,母亲76岁,身体不好,病了十五年,一年要花一万元医药费;有两个小孩,女儿在普洱一中读高二,儿子在凤山小学读六年级,一年要花两万三四千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劳力不够,只种茶四亩,烟以前没种,今年要种五亩烟。五亩烟毛收入低于一万元;茶地全年都采茶,收入2000元一亩,4亩8000元,预计今年家里毛收入三万元。”他说。在向阳组我们走访了两户贫困家庭:

李光荣,38岁,身体不好,患脑动脉供血不足,一个月医药费600元。家里有4个人,其中两个劳力,两个小孩。14岁的孩子在凤山读初中,10岁的在凤山读小学,学杂费、生活费一年两万四。家里有茶地10亩,大茶树23棵,茶叶一年收入7000元,松脂两三千元,一年收入一万元。

李德红,68岁,有只眼睛看不清楚,一直没去医院看。老两口在家,爱人66岁。有五个子女,最小的三十五岁,都成家了,在景洪、勐腊县勐捧帮工割胶,现在胶价不行,生活困难,其小孩读书,学杂费、生活费都难以解决。家里有茶地三亩半,收入三千元。除了茶没有别的收入,种点粮食,养点猪自己吃。其爱人多年前摔伤了手,身带残疾与疾病,不能干重活,她的医药费一年要一两千,在附近找草医省着看。

最后我们来到了唐家组探访两户困难家庭,一位是没有人赡养的71岁老人唐成寿,另一户是住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家庭。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做了特写:

山村老人的百年孤独

老婆三十年前改嫁,把三个孩子带到石家庄,留下他一个孤守山村的寂寞时光。我们参观他的蜗居,他连说,我的房子太小了……那是两小间低矮的简易房,光线很差,墙壁被灶烟熏得漆黑,除了摆放最基本的生活与生产用具,以及几件陈旧简陋的家具之外,可谓家徒四壁。这位七旬的孤苦老人,面对我们时一脸坚毅,也许人生柔软苦难的那一面只能一个人在孤独中反复咀嚼……

唐成寿71岁,家住顺南村唐家组,据其讲诉:家里就我一个人。有三个小孩,老婆改嫁三十多年。最小的孩子没满月,她就改嫁了,先带走老大、老二,最小一个读二年级的时候也被她领走了。孩子们都在石家庄农村,大姑娘回来过三次,她家里条件不好,只给我两回钱,一次两三百元。其他两个没回来过,也没打电话给我,都结婚了。

我身体不好,经常发烧,去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一只耳朵聋了,脚疼。种五分地茶叶,两三百元收入。没什么其他收入,只养了七八只鸡,打不了猪食,没养猪,种了一点蔬菜,够自己吃。前年开始有低保,每月领137元。

残疾人的危房之困

房子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土石将后墙冲倒,石头直接滚到房子中间,已经半年了他和媳妇就住在危房里,每夜每夜提心吊胆着,再过两三个月进入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唐忠贤54岁,家在顺南村唐家组,他手脚都带残疾,颤巍巍,艰难地一步一挪迎接我们。我们坐下后,发现他的房子竟然是倾斜的,后面没有墙,从大门望进去,可以穿过房子,一直看到房子背后的山坡,而房子里赫然立着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我们说,你这是危房,到了雨季,大水一冲,山体滑坡,很可能会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要赶快搬了。

陪同我们前来的村支书说,他的情况,我们早向上级政府反映了,政府可以补一部分钱帮他盖新房,但他自己也要主动,不能一分钱不出,就等政府把房子盖好搬进去住。

“我不是不愿意出钱,全部靠政府承担,而是家里实在太穷,我又是个残疾人,银行认为没有偿还能力,基本上贷不到款,我自己拿不出几万元建房。”唐忠贤说,家里没钱盖新房,儿子刚结婚也花了不少钱。自己身体摔伤十多年,放不了牛,干不了多少活,走路要拄拐杖,家庭收入很差。

据了解,这是一家四口人,一个女儿嫁在景谷农村,家里条件很一般,儿子在思茅打工。老俩口,一年茶叶收入两千多元,卖猪鸡收入2000多元,加上天保林补助一年两千,低保一年1800元,全年总的毛收入七八千元。盖新房要七八万元,往年政府补11230元,今年补助盖房具体政策还没下来。盖房可个人贷款六万元,2%的年利,贷三年。他残疾,银行担心偿还能力,贷不了。

“住在这里太危险了,村里协调找块宅基地,尽快把房子盖起来,不够的建房钱协会想办法通过社会募捐解决。”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当场捐了500元爱心款,并说。

茶贱伤农

佘家组属于顺南村茶地较多的村民小组,共有生态茶园80多亩,一家有四到五亩,但依然贫困。究其原因还是2007年以后,顺南茶价长期低迷,许多老百姓只在春茶季采十多天,夏茶基本不采,秋茶也采得很少。佘家组的组长叫刘伍文,其家也是贫困户,有4亩茶地,每年茶叶收入才1000多元。“茶价太低了,拿去年来说,春茶才卖到二三十元一公斤,夏秋茶才卖十多元一公斤。因此老百姓很少去管茶园,都是采一下春茶,夏天与秋天都去忙烤烟及做其他事了。”刘伍文说。

顺南村最大的支柱产业还是茶叶,其不但古树茶资源富集,还有定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亩生态茶园。顺南茶品质不错,早在90年代就以“顺南光山茶”的名义在思茅茶叶市场打响了名气,许多老板指定要顺南的茶。可惜的是,顺南的支柱茶企顺南茶厂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茶叶长期陷入了小散乱无序发展的困境,茶叶卖不起价,大量茶园被抛荒,只是春茶价高胡乱采摘一下,造成要产量没产量,要卖相没卖相,茶价也起不来,老百姓收入低,许多人被迫到版纳种茶叶、咖啡、橡胶。如今咖啡与胶价极不理想,顺南人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留在家乡,茶叶很难做起来,仅靠烤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面谋生的,咖啡、橡胶市场低迷。

李加学是顺南村支书,他认为顺南的经济发展还得靠茶叶,如今云南省农科院携手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进来推行“科技+互联网+茶叶”扶贫新模式,让顺南茶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这是振兴顺南茶产业的契机,只要茶叶产量与品质上去了,价格能卖上去,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在外面的人也会纷纷返乡精心管理茶园及从事其他的事,从而告别贫困“空心村”的尴尬局面。

“附近黄草坝村、南板村的老板会过来收顺南茶,冒充价格高得多的黄草坝、南板茶卖。这说明顺南茶底子不错,只要种植、采摘与加工跟上品质还会大提升,如果毛茶全年平均下来能卖到二三十元就可以实现脱贫,四五十元一公斤日子就好过了。”李加学说。

“爱心茶园”打造顺南茶品牌

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表示,茶价要上去,提质增效是关键,如今省农科院与茶叶电商协会进来了,将贫困户的茶园纳入“爱心茶园”项目,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爱心茶园”,招募社会各界来认购“爱心茶园”所产的茶叶,这一方面能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另一面也能大幅提升顺南茶叶品质,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将顺南茶卖个好价钱。

“我们先在每个组找一两户贫困户作为爱心茶园的示范种植户,推行提质增效工程,鲜叶大幅度提价收,但其管理茶园与采摘茶叶得按统一要求做,从而吸引更多的困难户主动参与爱心茶园项目。”李加学表示,村上会积极配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对茶叶种植与加工进行升级改造,具体的做法有:1、针对土壤板结,杂草多的现状,引导茶农松土、除草,给农户配割草机,以解决除草人工不足的问题。2、针对目前茶农采摘的鲜叶三分之一不合格的现象,严格执行分级采收标准。3、推行生态留养工程,分期对密植茶园进行间伐,留出茶树的生长空间,通过生态留养让其自然生长。同时在茶园里种樱桃、水冬瓜等十多个品种的覆阴树,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4、顺南的茶地普遍缺肥,茶叶木质化严重,故加工出来的茶叶黄片多,引导茶农施羊粪等农家肥。当地羊粪20元一袋,一亩施10袋,投入200元,这需要相关部门及外界资助。5、在生态茶树上嫁接景谷大白茶及省茶科所培育的优良品种,改善茶叶品质。6、省茶科所的专家组织茶叶加工培训,推广附加值高的手工茶技术。

cy316.cOm扩展阅读

一粒茶膏 一个世界


一粒茶膏、一个世界!茶为国饮,在中国数千年盛而不衰。普洱茶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饮品,因其独特的降压降脂、减肥、排毒清肠胃等功效,深受国人青睐。饮茶带来的文化与健康,现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理念,日渐风靡于世界各国。

现代普洱茶膏,破译了清代御茶房普洱茶膏制作技法精髓,历经72天186道工艺,成功复活了清宫茶膏。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独有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以纯净水为介质,每1000克优质古树普洱茶中,仅能提取出50克普洱茶膏,将普洱茶原茶的精华全部浓缩于一粒茶膏,让现代人也能享受到纯粹的古代皇室专享茶膏。

同时,茶膏内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含量是普通绿茶的69倍。营养专家形象地描述,喝一杯普洱茶膏,相当于喝69杯绿茶。

茶膏出品量极低,醇香口感相当于十年以上普洱老茶,并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三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贡品为中国皇室及上层社会独享,鲜少在民间流通,是上层社会的特权专享品和地位的象征品。

近年来,普洱茶膏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上品好茶的口感以及方便快捷的品饮方式,备受国家政要、商界精英、文人名流所青睐。茶膏也被誉为茶中黄金。品茶膏已代表一种品位,一种身份。

墨江茶马古道, 一个村庄的历史


墨江被人们誉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把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每年的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这天,在墨江,会产生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墨江县仅9公里的碧溪村。

碧溪村的古建筑群

明朝时期,这里叫恭顺州

碧溪,原名碧朔。《云南通志》记载:

明永乐四年设恭顺州时,碧朔为恭顺州驻地。恭顺州设在碧朔共历时127年,于明嘉靖十二年移恭顺州至他郎寨。茶马古道造就了碧溪的历史繁华,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马帮年代,每天至少有1000匹马从碧溪经过,傍晚,插着各大商家名号大旗

的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和着声声响铃,进驻碧溪。老人们回忆,马帮年代,碧溪村里家家有口饮马井、户户有棵栓马柱、形成规模的马店八九家,其中最大的可容

纳上百匹马。

碧溪以前是一个镇,如今合并以后成了一个村,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于是在碧溪村,我努力寻找着它和沙溪古镇的异同。

那天恰逢赶集,在如潮的人群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人喧马嚣的时代:夕阳下的古碧溪,大队马帮驮着茶叶、布匹、盐、大烟和日常品进村了,商号大旗在马背上

猎猎作响、驮马头上的红花颤颤巍巍、马蹄和着响铃缓缓而至,那些身穿西装、头戴毡帽的老板,从马背上下来,径直进了某一家客栈。在那里,长期为他提心吊胆

的相好,早已望穿秋水。到了碧溪,他们满身轻松,这个繁华的驿站,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

南来北往的马帮,带来的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和信

息。长期和马帮打交道的碧溪人,顺理成章地走上经商的道路。这是一个并不注重农耕的村庄,从古至今都如此。碧溪人随马帮出行,外出赚钱回家,盖起了深宅大

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今天的碧溪,马帮已经远去,只是那些沧桑破败的老宅子,尚在见证属于碧溪的那个马帮时代。老人们说,解放前的碧溪人,人们扛枪赶

马,那时候,村里的枪支可以武装一个营;赶马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时之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解放时,村里的地主有70多户。

今天的碧溪,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建筑。顺着穿村而过的茶马古道,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泽,古道两旁的老房子基本上全为土木结构,历经沧桑的雕梁画栋似乎仍在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辉煌。

沧桑老宅,见证马帮时代的繁华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八角楼都是村中最显眼的古建筑。八角楼在村中央,茶马古道从楼下穿过,这座三层楼的土木古塔式建筑,底层用四根大柱子支撑,目的是

便于通行。平时,楼上的二层三层大门紧锁。楼顶置大铜葫芦,外观雄伟、壮观、气派。八角楼在历史运动中曾受过破坏,后在古建筑恢复大潮中,请了剑川木匠来

还原。虽然如今的八角楼依然展示着非凡雄姿,而饱经沧桑的老人们却叹惜,新楼的风格和以前大相径庭。

我们走近了碧溪村公所,那幢三层楼的

老宅子,奢华的气息扑面而至。这是村里年限最短的老宅子,它的主人叫李秀山,一个马帮关卡的负责人。通海木匠远近闻名,这座宅子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1939年至1949年,这座宅子整整盖了十年。那是一个交通运输落后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建盖房屋用的那些石头和木材要经过什么样的艰辛才能组合成眼前

这座气势恢宏的四合院。走进李氏大院里,雕花门窗、笔直柱梁、大烟台、厚重的木床、无一不在显示那个时代的奢侈生活和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宅子的用料十分考

究,所有的柱子没有榫头,直接从一楼伸向三楼。大院共22间房,坐在宅子三楼那间阳光通透的观景客厅里,屋里全是以前留下的古老家具,桌、椅、柜子,无一

不散发着沧桑的气息。观景客厅正对着茶马古道,坐在灰褐色的古椅上,喝一壶,遥想当年马帮从眼前穿街而过的情景,多么惬意!

67岁

的老人何延年,安静地坐在古道边的小商店里。他的身后,便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何家大院。那是一个“走马转角楼”的院子,二十多间房,一百多年的历史。老人很

健谈,对碧溪的历史人文了如指掌。回忆起碧溪的马帮年代,老人的心情有些激动。“一到下午,响铃阵阵,那时候我还小,把头从门里探出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

着这些来自外面世界的人。”如今,他已经退休在家,经营着一爿小商店,聊以打发晚年。透过老人的缓缓语调,碧溪的古貌开始清晰起来。他拿出了一张发黄的照

片,那是1958年的碧溪。照片上的碧溪,还能清楚地看见城墙,八角楼格外引人注目。何延年说,他小时候记得的碧溪,每到夜幕降临以后,加强戒备,守城兵

丁持枪巡逻,以保驻扎在这里的马帮和百姓的安全。

在碧溪,有个院子是老庾家的。庾氏在墨江的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随黔宁王沐英入滇搬迁至碧溪,数百年一直从事农商,积有余资,购置良田千余亩,体恤乡里,深得人们爱戴。在其家族史上,庾家人才辈出,堪称碧溪之首。

挂在庾家大院后墙上的牌子,记载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他们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艺,无一不是声名远播,比如,直到如今还被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庾恩荣、庾恩旸、庾恩锡等人;而庾恩锡的孙子,便是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

碧溪远近闻名的家族还有老段家,这个曾经鼎鼎大名的富贵之家在1924年时,曾出过一名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学士段宗承。

而那位如今经营着小商店安度晚年的何延年,他的家人也大多在美国和英国等地,他还有着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妹妹。

一个“晒”字,成就了普洱的一生。


“晒”是食品行业普遍采用的一项加工手段。中国东汉时期已将“晒”进行了专业化解释:“晒,暴也”(东汉许慎《说文》)。“暴”什么?“暴五谷之类”。我们现今的粮食加工,如玉米、小麦等至今仍延续这个过程。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晒”表面上是利用太阳的热能达到“脱水”的目的,但“晒”的过程还隐藏更深一层的“加工”秘密。

云南人做普洱茶有个很奇怪的点:原料首选苦涩回甘的,清爽的反倒不要。茶的原料好了,越存越醇,原料不好,越久越苦。好的原料是普洱茶能在时间的见证下蜕变的原因之一,其中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工艺。而传统普洱茶使用的就是晒青工艺。

晒青,指茶叶在杀青完成之后,摊放到太阳下面,进行晒干处理,这种方式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干燥方式。普洱茶、古树茶要越陈越香,必须采用晒青毛茶为原料。

普洱茶为什么采用“晒青”呢?

第一,普洱茶有一种内质真菌的孢子,晒青能够使得孢子存活,晒青毛茶上的孢子存活,晒青毛茶才会有更大的后发酵空间,其后制成的普洱茶的后发酵空间也会更大。

第二,普洱茶是生物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发酵前对茶箐的预处理,也是普洱茶有氧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除对加工场地要求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地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

第三,晒青干燥的过程长,温度湿度适合,既有漫长的自动氧化,又有光催化反应,能够促进茶叶内含物质氧化,进而影响茶的品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晒青的重要原因。采用晒青方式干燥的茶叶茶体形松,干茶有明显的晒味,冲泡后香气持久,滋味甘爽,汤色黄绿明亮。

当然,现在的普洱茶多采用烘青的工艺制作,也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毕竟现在很多人对于晒青普洱新茶苦涩的滋味表示难以接受(不过存储时间越长汤色会泛黄、苦涩杂味会随时间化掉,晒青茶后期的滋味和价值空间更大),而烘青制作出来的口感相对而言入口会更加甘甜(烘青的茶经不住存,时间越长滋味就慢慢流失了),而且清香味也足,更符合当下大众的口味。

那么这两种制作工艺制作茶来的普洱茶,除了味道上,其他区别在哪?

冲泡后的普洱茶,晒青茶的茶汤比较稠,且有胶质,同时也很耐泡。若是烘青或高温杀青的话,茶汤会比较清,且不耐泡。用一地区茶鲜叶制作的烘青和晒青毛茶对比,烘青毛茶苦涩度低,相对而言,晒青毛茶的苦涩度较高。

综上所述,我们对“晒青”这种工艺的推崇,不是因为它有历史烙印,更多的仍源于它附合生物发酵的要求,保证了普洱茶的后发酵,也使得普洱茶形成了“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

晒青,一个“晒”字,成就了普洱的一生,顺应了自然,延续了茶的生命。

洗茶,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


很多入门级茶人在泡茶的时候,喜欢进行所谓的“洗茶”——第一泡茶水泡很短的时间,倒掉之后再进行正式冲泡。许多人认为“农药残留较多的铁观音或者陈放多年的老普洱,不洗就喝,长期以往会中毒的!”

其实,这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误解。洗茶,是人们对某些茶的冲泡过程进行的想当然的理解。在专业的茶文化领域,这个环节的标准称呼是“温润泡”。它是把茶泡得更好喝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为了“洗去茶叶中的脏东西”。

很多茶在制作过程中要经过“揉捻”这一工序,其目的除了为调整茶叶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把一部分茶汁从叶片里揉出来。干燥之后,这部分茶汁中的固体成分会附着在叶片上,冲泡时它们迅速溶解进入茶汤。当然,没有被揉出来的那部分随着干茶吸水膨胀,也会慢慢溶出到水中,使茶汤维持一定的浓度。

控制揉捻操作,有助于调节冲泡时不同组分在茶汤中的含量——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不同,可能带来不同的味觉体验。如果茶叶被揉捻的相当紧结,叶片内外的茶汁都不易有条不紊地进入水中,那茶汤的口感就不那么让人愉悦了。对于这样的茶,在正式冲泡前先用一定温度的水将茶叶润湿,可以使茶叶微微舒展,正式冲泡时每泡茶汤的浓淡协调就比较好控制了。当然,即便是乌龙茶和普洱茶,如果茶叶已经很细碎,出汤率很高,也就不必进行温润泡了。

那么,茶叶到底脏不脏,需不需要洗呢?所谓脏,无非是怕灰尘,微生物和农残。空气中有一定浓度的灰尘颗粒,我们吃饭说话甚至呼吸都会使一定量的灰尘进入身体,茶叶上的灰尘和这些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绝大部分微生物生存需要水分,茶叶之所以保质期长就是因为其含水量已经降到最低,极不利于微生物生长。至于农残,且不说正规厂家的茶叶农残会被控制到国家标准之内,并不值得担心,即便是有所“超标”,其实也是被夸大的恐慌——茶叶的消耗量每天也就几克,而且不是像蔬菜水果那样直接吃掉,能从茶叶中摄取的农残实在有限得很。同时“洗茶”所能去除的农残也很有限——农药要起作用,需要很好地附着在茶叶上,要想通过一遍冲泡在基本保留茶成分的前提下有效地把它们去除,基本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合格的茶用不着“洗”,不合格的茶“洗”了也起不到啥作用。那些容易出汤的茶,比如常规的绿茶,反而是第一泡最好喝。

找一个好喝的茶,怎样才算“好喝”?


喝茶,有时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时明明知道前几天一直喝的那个口感非常的好,但突然今天就不想喝了,想找另外一种新口味;当对着一大堆家里的各种各样茶叶的时候……

这个朋友给那个朋友送的,前几年买的还有今年淘的,绿的红的,好的差的……却一下子发呆了,竟然无从下手?好不容易选定一个了,开汤,满满的期待,想定了记忆中的那一种味道。可是……入口时却又纳闷了,怎么今天泡的跟之前的不一样?

香气不像,口感也变了。我珍贵的口味哪去了?……于是乎,关于茶,我们觉得它好神奇。有些茶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而有些茶,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或许是我们生活里的某种潜意识,让我们追求一种感觉。这个感觉不一定就是喝的什么茶,什么味道什么香……它仅仅只是你彼时彼刻的一种感觉。

在人生的历程里,我们似乎会情不自禁,留念一些感觉,就像您的初恋一样。……好吧,人生莫需太感慨!别想太多,找一个好喝的茶,让自己暂时的放下一切烦扰。就是简单一点,找一个好喝的茶。如何找呢?怎样才算“好喝”?

首先,最起码的,喝起来不要太难受。

我相信难受是因为身体在告诉自己,我排斥它。不要难为自己嘛,尤其是在吃喝方面!既然不太难受,那茶香茶味就还算正,没有杂七杂八的味道,说明原料还行、工艺不算烂、放的也还不错。

其次,不求“惊艳”但求自然。

“惊艳”的茶往往都可能会有些问题,比如加色素的茶色泽金黄艳丽或艳绿,加糖的红茶油光满面,加香精的乌龙茶香的晕人等等。真正好的茶能让人惊艳的,那碰上的概率估计也比较小。喝茶,要求自然味,而不是“孜然味”,这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流传下来的品味方向。

再次,口感四要诀:“浓、爽、厚、细”。

“浓”是茶味的主要感觉,适度的“浓”能带给我们良好的刺激,同时带来舒服的回甘。“爽”关乎一个茶制作工艺的关键,也关乎一个茶耐不耐喝,爽口的茶往往比较解渴,而相反,闷的茶,很容易就让人腻了。“厚”是茶叶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跟果胶质有一定关系,一般老树龄的茶、矿物质营养丰富的土质种出的茶,汤质比较厚,也往往耐泡一些。“细”即细腻程度,有些茶味口感粗,有些质感细腻,比较之下,大家大多倾向口感细腻的,这与做工有关系,“走水”走的好,汤水一般不会太粗。

用好四要诀,好喝的方向感应该就更清晰了。

然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茶香。

茶香是神奇的,有几百种芳香物质,它是人联络大自然的重要渠道。不同的品种、制工赋予了茶不同的香型,不一样的产地又赋予了茶不同的大自然的气息,所谓一方水土一方风味莫过于此。茶香没有好坏,茶香只让你喜欢或不喜欢,有一颗包容的心,多一点欣赏便会多一份精彩。

最后别忘了,要好喝一点,选个好点的地方。试想,在菜市场边上,与在小桥流水边,哪边好喝一些?亲爱的,找一个好喝的茶,您懂了吗?

优质的普洱茶,需要一个好仓储


普洱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茶,很多爱茶的人都知道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好的普洱茶也有越陈越香的公认特点,年代越久越好喝,因此有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的说法。在如今的茶叶市场上,普洱茶一直深受茶友和茶叶收藏家的喜爱和欢迎,它与其他的茶相比,有三点独特的魅力。

一、普洱茶究竟有哪些独特魅力呢?

首先,便是古树普洱茶。

一般而言,从树龄来看,100年以上的就算是古树茶。古树普洱茶优于一般的普洱茶,是由于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时光赠予它的丰厚内质。

古树普洱茶极为稀有,它生长在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周边地区植物多样性、原始性保存较好。古树普洱茶与自然和谐共生了千百年,自身已经具备了抵抗各类虫害的能力,无需农药,更加天然健康。且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古树普洱茶身长多高根扎多深,而它们生长的地方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常年有一层厚厚的覆盖物,土壤疏松、结构良好且有机质含量丰富,所以古树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矿物质也相对较高,香高味浓。

其次,就是普洱茶的茶马古道。

传统上,以普洱府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有西北线、东北线、南线、东南路、西南道五条主要线路。这五条茶马古道路线成为普洱与思茅、云南及内地商贸和文化交往的桥梁,也成为普洱与中国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最后,则是普洱茶的自然陈化。

因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的香气、滋味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越陈越香,这就是普洱茶的自然陈化。

陈化得当的普洱茶,具有极佳的品饮价值。从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四方面,都给人品饮的享受与愉悦感。以普洱熟茶为例,熟茶饼面油润,汤色红浓明亮,十分诱人,并有芬芳的陈香气息,入口后生津回甘好,无异杂味与滋味分离的状况,水路细腻且顺滑。

陈化得当的普洱茶同时具有丰富的保健价值。譬如解油腻、消食、暖胃、化痰生津、促进脂肪新陈代谢、抗辐射、除口臭、防龋齿、明目、减轻烟毒、醒酒解毒、消炎杀菌、预防新老血管疾病等功效,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

当然,陈化也赋予了普洱茶收藏价值。一片收藏得当的名品普洱老茶,其价值百万都不足为奇。就比如在新象首次举办的茶文化专拍会,有“茶王美誉”的《福元昌号》普洱老茶单片起拍价将近新台币一千万元;而另一筒七饼的《龙马同庆号》与《双狮同庆号》,起拍金额也都在数千万之谱。

二、如何得到一饼优质的普洱茶?

虽然普洱茶备受欢迎,但市场上的普洱茶品质往往参差不齐。要想得到一饼优质的普洱茶,既要保证茶叶原料和加工工艺,也要有良好的存茶条件。

1、选好茶

一饼优质的普洱茶,根据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主要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同时,好的普洱茶,从净度上来判断,干茶洁净,开汤味正不杂。

2、存茶条件

(1)温度

普洱陈化温差不可骤变,最好保持在25℃—3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口感的活泼性。

(2)湿度

湿度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茶叶微生物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一般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左右。

(3)光照

普洱茶陈化注意避免长时间光照,日常光照中的红外线能使茶叶升温,紫外线也会加速茶叶氧化和劣变,色泽、滋味变化,失去其原有风味和鲜度。

(4)空气

茶仓内适当的空气含量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和保持,因此陈化普洱茶的环境非常重要。适时控制空气的流通,把控好茶仓内部的含氧量,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可以加速普洱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5)避免异味

茶叶在陈化过程中,要将储存空间里面的异味祛除。茶叶中含有与活性炭类似的微型小孔结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异味。因此,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就会吸收异味而且无法去除。陈化出来的茶,泡出来就会有异味。

(6)包装

实践中发现,外包装是否透气,对普洱茶的后发酵影响巨大。采用竹箬这种质料和方式的传统包装,有助于普洱茶在后发酵时,过滤异味以保持茶叶的纯净。

因普洱茶有生熟之分,所以陈化时间的长短也会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普洱生茶的陈化时间至少需要10~15年,而普洱熟茶则需要3~5年。

由此可见,普洱茶陈化是一个严格又漫长的过程,此时仓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好仓储是造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一环

一个好的仓储,才能让普洱茶有更具潜力的转化空间,实现生命的飞跃,促进其价值的提升。但目前茶叶市场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仓储:专业仓和普通仓,各有不足。专业仓是否真正做到严格规范暂且不说,就其数量和增值服务上而言明显较少,根本无法完全满足茶商的多样化需求。而普通仓又常常在存茶环境(如蚊蝇、鼠害、蟑螂)、物流运输上饱受诟病,况且一旦遭遇水、火灾等突发事件则更是显得手足无措,甚至有心无力。

相较于其他的专业仓和普通仓,好茶仓仓储作为一个专业的大型茶叶仓储,无论从规模、茶叶检测技术,还是茶仓配置上,都占据着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为茶商和茶企提供更全面的增值服务,让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还在仓储环境上实行严格把控与规范管理,有效弥补了其他仓储的不足。

好茶仓仓储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石井街道东城环路1001号,占地10万㎡的广阔园区,周边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项目得到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不仅提供茶叶溯源、物流配送、产品检验、抵押贷款、平台交易等多种增值服务,还可以模拟不同城市的气候和仓储条件,如北方仓、云南仓、香港仓、广东仓以及老木仓、青砖仓等。

与此同时,因其优良的仓储管理环境及先进的仓储技术加持,好茶仓仓储又被美誉为“华南普洱茶陈化专业仓”。

品优质普洱茶,选好茶仓仓储。金秋时节,好茶仓仓储招商已启动,敬请广大茶商和茶企及时入驻!

基诺茶山,安顿了一个北漂的灵魂


若不是杂务缠身,此刻我应该是在基诺山的巴飘寨喝着老酒,和着基诺摇滚与山风一起醉生梦死。对于茶山的人们,这是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祭了茶祖,开了茶,2018年的春茶就该顺风顺水给茶农们一个丰收的未来了。对于锡焱同学,这是他亲眼见证的第三个基诺山开茶节,说是他一手打造的也不为过。

锡焱是我的高中同学,可以拿出来炫耀的那种。成绩优异,一身武功,跳高都玩双飞腿。求学留京,艳煞不少乡人。原以为曾经崇拜额头有个地图主儿的锡焱,某日将会是新闻联播中常见的身影。渐行渐远中,落寞地祝福他能越飞越高。忽一日,接到锡焱同学的电话,说他返乡了,后半生,将在基诺山度过。

意料之外,立马给他贴上了许多情理之中的标签:功成名就的云归派,逃离雾霾渴望清新空气,逃离北上广渴望慢生活……依然觉得他的世界太远。继续落寞地祝福他成功当隐士。再一日,他出现在眼前,记忆中白晰的脸,被健康的古铜色替代。

他并非在当隐士,而是在做着很多事情,但具体在做着什么,听他絮絮叨叨讲了个把小时,我竟然没听懂。他在卖茶,很迫切地想要卖茶,因为,他要生存;他也不仅仅是养活自己,他要去养一群“小象”,还有一片森林。他一向审时度势,口齿灵动,见我稀里糊涂,干脆直抒胸臆:他发起了一个“小象成长计划”,资助基诺山等边寨地区贫困孩子的成长教育,保护雨林生态。为此他早就开始卖基诺山的茶,并筹划在版纳开一家客栈。

以茶为媒,以客栈为据点来做公益,即使合乎逻辑,在茶叶普遍滞销的市场行情下,变现怕没有这么容易?我只能理解为他的底气太足,并进一步理解他作为成功人士的理想与情怀。当然,也没怎么在意他和他做的这些事。

2017年8月,因公务前往版纳,与他谋面。彼时客栈已经开张,在告庄一个绿林环绕处,门前有三头小象,标识性很强。客栈很精致,大堂兼具餐吧、茶吧、休闲吧功能,调性十足,手工彩绘的竹篓、印花的布艺桌垫、充满故事的旧课桌、码满一橱的各类书籍、默默停靠在墙角任客人随意弹奏的钢琴……应他之邀,前往基诺山古茶林走了一遭。这才弄明白,原来,锡焱同学在做的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锡焱同学与基诺山的结缘,缘自一个叫“小布”的基诺山姑娘。那是十多年前,在北京一家云南餐馆打工的小布,被食客锡焱和太太一眼看中,“因为这丫头实在是太认真了!”几年后,小布已成锡焱太太的左膀右臂,但她突然提出辞职,说要回家了。

“你们城里人不快乐,我要回家采茶去!”当然,小布回家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妈妈生病了需要她回去照顾,但她这么乐观的表达,让锡焱和太太觉得一定得帮她做点事才好。直爽的小布说:“如果真想帮我,就帮我卖茶吧!”锡焱同学就这样开始卖起了基诺山的茶,茶源都是小布的,他在北京找人重新包装、销售。

2009年,当锡焱同学来到基诺山,小布的日子已经有了改观。因为生态茶叶市场回暖,基诺山的茶农重新找回了自信,然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种茶、制茶的手艺却没人能继承了。锡焱开始了一个回归计划——让茶山的青年子承父业回茶山种茶、制茶,他资助建预制所并负责收购,条件是必须按照生态标准来种茶、制茶。锡焱同学找到了亚诺寨子里还在种茶制茶的包资并说服了他。

2016年,包资父子种的茶以儿子的名字命名,这款“资布鲁的茶”送到位于天津的瑞士SGS检测机构进行农残检测,通过了最高标准467项中的466项,只有一项“蒽醌”,每公斤含量有0.02毫克,超过当时欧盟标准0.01毫克。

蒽醌其实是欧盟用来限制中国茶叶出口的一项杀手锏,0.01毫克的标准,也是近两年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三个月后的2016年7月6日,欧盟又将该项指标提高到了0.02毫克,也就是说,如果资布鲁家的茶叶在7月6日以后送检,467项就会全部达标。除了包资父子,锡焱与基诺山6户茶农签订了合作协议。每一户人家,都要经过严格考察,他希望帮助茶农们恢复种茶的自信,知道靠山如何吃山。

开茶节是茶农们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茶开采前,茶农都会到自家茶园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下,由一家之长带头祭祀茶神,祈祷新一年茶叶丰收。这种古老的仪式,在包资的记忆中已经消失几十年了,种茶越种越有兴致后,包资和乡亲们也很希望能够再有这样的仪式感。锡焱同学本就是文学青年,自然大感兴趣,一来二去,还真就密谋成了。

2016年3月,基诺山恢复了久违的开茶节,包资很兴奋,喝醉了,还遗憾歌舞队是其他寨子请来的;锡焱同学也很兴奋,忍不住喊出:“我爱这片古茶山和基诺族的文化,我怕他们没了。”

现在的锡焱同学,俨然已是当地乡绅,寨子里要挖个沟会来找他,基诺山乡要建个养老院也会来找他,版纳的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也拉他入了伙,他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也受他感召成为“小象帮长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成了看似很小却能量极大的公益联盟。

锡焱同学乐在其中。我说他这才是真正的扶贫,一点一点改变当地,他说基诺山有它真正的主人,我们这些过客,能做的就是学会敬畏。唯有敬畏,才能与他们真正相处。他将目光,投向了雨林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敬畏,让他守住了底线,更让他规划着未来。

饮茶温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问题


茶人朋友一般都知道泡茶需要的合适水温,并根据每个茶种来区别对待,以保证最佳的冲泡质量。但很少会去关注饮茶的温度,甚至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

饮茶温度还需要什么讲究,不就是端起来吹吹气,可以入口了就喝呗,哪需要这么复杂的考量?但是如果您想做一位“细致、有心”的茶人,喝茶温度还是有许多讲究的。茶的最佳饮用温度,不但是关乎茶的滋味、有益元素的释放,还关乎您的健康。

国外:从一组数据说起

2011年9月,英国著名杂志《英国医学》刊登了一篇《饮用69℃以上茶可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的研究报道。由于杂志的权威性,这篇报道在普遍喜欢饮用红茶的欧洲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在国内却知者甚少。

研究人员在48582位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饮热茶与患食道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根据筛查出的300位食道癌患者统计,他们坦言平时有定期饮用红茶的习惯,但是患食道癌风险与饮茶的数量无关,只与茶的温度有关。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饮用70℃或温度更高的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了8倍;饮用65℃~69℃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是饮用温度低于65℃者的2倍;饮用沏好不到2分钟的茶与沏好4分钟之后的茶相比,危险高5倍。

很遗憾,这篇报告对于饮茶的最佳温度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只是笼统地说,不能饮用超过70℃的热茶,尽量在茶水沏好4分钟后再饮用。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在此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纷纷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大概的温度集中62℃、60℃、56℃这三项上。总的来说,学者们一直认可,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就在60℃左右。那这个答案是否就是最科学的呢?

粘膜:温度,我说了算

其实,饮茶最佳的温度的关键不是温度本身,而是食道和胃粘膜的承受能力。根据医学专家解答,食道最外侧由粘膜组成,它是一层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能分泌粘液,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但是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粘膜就会被烫伤,而刚刚沏好的茶水,温度高达80~90℃。

根据医学理论,粘膜一旦烫伤,为了及时修补这些损伤,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就要加快增殖。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粘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修复烫伤,就会引起粘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瘤。因此医学专家给出答案,为消除过烫食物引起的食道癌,吃饭、喝水均应不要太烫,热汤、热茶、热咖啡、热牛奶最好凉至40℃左右时饮用。

中医:茶有冷热之分

爱热茶的人,一般都会这样替自己辩解:茶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尤其是功夫茶流行之后,喝茶又越来越烫的趋势。暂且不论冷热对食道粘膜的刺激,茶一定要在热的时候喝才最美味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品茶时热闻香气最佳,热时饮茶最宜则并无实践经验支持。

中医对喝茶温度给出的答案是——温。

温者,不热不冷,性情柔和,最适合入口。另外,根据中医理论,同样一杯茶,冷热喝出的健康效果大相径庭。冷茶入肚,不仅无清热化痰之功效,且有凉寒聚痰的副作用;热茶入肚,茶的凉性借体内“火气”而升散,使人暂时的神清气爽;而喝温茶,效果最好,体内“火气”因茶性而下降,自尿排出,最自然和健康。

结论:沏茶四分钟再喝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能没法对喝茶温度给出一个标准的数字答案,而且喝茶又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茶最好要温着喝,最好是等沏出后4分钟再饮。喜爱茶滋味的同时,也要考虑下食道粘膜的承受。热茶是不可取的,当然冷茶也不可取,温茶最宜。

细讲普洱茶的一个高雅秘密


茶道大师们秉承这样的信念,只有将艺术融合贯穿于生活,真正的艺术鉴赏才有可能。因此他们力求将在茶室中习得的高度优雅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任何场合,他们都保持精神上的平静;他们的谈吐永远不会干扰周围的和谐。服装的剪裁与颜色,举止与步态都表露出艺术的人格。

凡此种种都是不能轻视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美,才有资格去接近美。因此茶道大师们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而非艺术家。这就是美至上主义的禅。完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决意去认识。

茶的仪式是即兴剧,它的情节由茶、花和绘画交织而成。没有一点多余的色彩混杂茶室的色调,没有一点不协调的声音打破事物的节奏,没有一个无谓的动作闯入这里的和谐,没有一个词汇扰乱四周的统一,一切行动都进行得单纯而自然—这就是茶的仪式的目的。

茶不像葡萄酒那么傲慢,也没有咖啡那么自我,更没有可可那样故作天真。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人生亦庄亦谐的微妙意味,我们说他“没有茶气”;而对无视人间悲苦,听凭感情冲动恣意放浪的唯美主义者,我们会责备他“茶气太盛”。

茶,初为药用,后渐成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饮茶作为雅趣而进入诗歌领域。15世纪的日本把饮茶尊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即茶道。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它教导纯粹与和谐,人际敬爱的奥秘,社会秩序的浪漫精神。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希图。

茶的哲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学,因为它同时也表达了伦理和信仰,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它是卫生学的,因为它要求洁净;它也是经济学的,因为它教导在单纯质朴而不是复杂奢华中寻求安慰。它是精神几何学的,因为它界定我们在宇宙中的定位。它把所有的信徒都变成了品味的贵族,由此代表了真正的东方的民主精神。

宋徽宗《大观茶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茶从来不是一种聊作消遣的玩物与饮食,它是庸蠹尘世里一抹清欢,是得知玄鉴之道的眼睛,是守得静笃之境的耐心。匆匆忙忙的人品尝不到它的意隽,冷漠荒芜的人体会不到它的情长。唯有心怀悲悯与同情,景慕它尊崇它的人,才能得到教诲,在嘈杂与烦恼的红尘姑且跳脱出来,进入恬淡清静的,美的世界。

如何成为一个喝普洱茶的高手?


高手都是稀缺,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论是一万小时的历练,还是多喝多品多回味,都是需要方式和方法的,今天就给初入者和普洱茶小白们出点主意,以供大家选用,以早日成就敏感的口腔,形成系统的普洱茶判断标准!

抛去古树光环,不要小看台地,不要被人利用你的潜意识,并且心理诱导,让你品饮的时候自动就为古树加分,台地减分,无论是什么茶,品质和口感是硬道理,特别是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高手,那么同样的,品牌、包装、概念、演绎、背后的故事全部丢一边,只关注品质,没有什么比品质更加历久弥坚,更具说服力的了!

先闻香气,再品滋味,注意在口腔翻转,让舌头,口腔全面感受茶汤,咀嚼,体验喉部反应,把一款茶从头喝到尾再下结论,赴别人的茶局要问清楚泡到了第几泡,多喝茶少说话,有把握才发言。权衡苦涩,是苦重还是涩重,苦回甘,涩生津,苦能化开,涩能生津是一款好茶的基本。品尝注意多回味,稍作停顿,特别是喝老茶,不要一杯接着一杯,要待茶叶的滋味整体发挥出来,不然喝的太急,你会错过很多的惊喜。

分时间、分地域反复品评一款茶,普洱茶现在的口感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没大的硬伤,仓储不错的话,普洱茶都有转好的趋向。因此隔几个月,几年的喝喝,瞧瞧转化,意外并不是什么难以苛求的,这样的故事老套而庸俗,一点都不新鲜,所以温柔的对待每一款茶,动态的观察,谁知道它会不会咸鱼翻身呢?

要多向高手学习,这是一条捷径,前任探路,后人跟着走就行,再者,茶人多喜欢分享,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你问他,拒绝的事情一般都不会有,甭管什么旁门左道,稀奇古怪的方法都要虚心一试,什么清水泡叶底、茶汤入口吸点气、品饮完了咽唾沫、手搓叶底等等,一百个高手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方法,拿来即用,何乐而不为呢?

要多研究工艺,多接触生产,单纯的喝,限制颇多,搞清楚茶的滋味是工艺因素还是原料因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便出现新的品质变化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知其然,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不做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判断,警惕一些夸大的言论。须知,除了一些垃圾,崴货,茶与茶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94和98而已,如果你老是遇到49和98的天壤之别,恭喜你,掉坑里了!

高手,就是爬出来的过程!

辨识普洱茶的的一个重要指标:生津


津,唾液。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宝贵,有“延寿浆”之美誉。

就以现在医学知识,唾液中含有多种有助益身体成份,尤其在促进消化,增强养份吸收功能,有着很大的作用。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方面可以滋润自已的生命。健康者和生命力旺盛的人,口腔唾液都很充足。时时有感口干舌燥,喉头紧锁,身体必定是出了问题有了毛病。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艺境。

人类生命活在这大环境中,全赖外界的养份能源,只有当我们咽下唾液津汁时,才能从自已生命机体,所营造出的养份而回馈于自身。同时只有健康机体和活着的生命,才可能有自然生津的能力。也间接提供品茗者,在茶道参化生命艺境的力量和契机。

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份丰富,生津功能特强,普洱茶是以生津为主要特色之一的茶类。尤其对普洱生茶来说,生津更是辨识它是否为晒青普洱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人们口腔感知生津的部位来分,生津有如下几类:

两颊生津

茶叶内涵成份中,有茶单宁和某些其它成份,能刺激口腔内壁紧束收敛,形成涩感以及生津。但是并非凡是涩感都会生津,部分较劣等茶品,虽然茶汤很涩,但并不会生津,始终觉得口内部卷缩而不开,引起口干如燥,喉头也因此紧锁不顺,使有强烈的渴感,但喉头却不想饮喝。如此不但不能解除缺水干渴之苦,同时更堵断了急需补充水份的自然饮食讯号。

口腔内膜受到茶汤后,自然分泌出唾液。依据一般品茗普洱茶的经验,那些新鲜茶品,或者只陈放不超过三十年短期陈化的茶品,所以造成生津是属于两颊生津。

两颊指的是口腔内两侧,也是左右脸颊的内面。两颊生津所分泌的唾液,通常是比较多而强,这种生津在口感上,会觉得比较粗野且急促,有时生津太多则影响到口中淡淡,口水积得太多现象。

舌面生津

从学理的角度认知,唾液是由口腔内壁和舌头底部分泌出来的。舌面是负责味觉的功能,应该是和生津无关。事实上,舌面生津的现象,对一般普洱茶品茗者来说,都是经验的事实而肯定的。

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但不像两颊生津那样急促强烈,感觉柔和舒顺多了!接着会觉得舌头的上面,非常的湿润柔滑,好像在不断地分泌出唾液,然后流到舌头两边口腔。

舌面生津除了生津解渴、舒畅的生理感受之外,那种品茗的艺境,要比两颊生津高上一筹。由两颊生津的野性霸气、急促粗糙,转入到舌面生津温驯娇柔、缓和细致的境界,完全表现出普洱茶,走过时间历史的最具体的美。

舌底生津

一般正常喝饮料时,液体吸入口中,从舌尖沿着舌面滑入口腔,少部分则由舌面向两侧滑落,和牙床接触,大部分则由舌面向后方滑进喉咙去了。液体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所接触口腔的面积也不大。这种急速匆忙的喝法,在喝茶时叫牛饮;在饮酒时叫干杯吧。所以常常认为牛饮和干杯都是蹧蹋了好茶;浪费了美酒的行为,它们的香醇甘美,像浮云过于太虚,无法享受到。

在普洱茶的品茗技巧上,为了避开牛饮干杯的缺失,除了小口慢饮、回转缓咽外,当茶汤喝入口中,必须将口腔上下尽量空开,也就是上下牙床张开。闭着双唇,牙齿上下分离,增大口中空开。同时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头与上颚触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汤得以机会浸淫到下牙床和舌头底面部分。当要吞咽时,口腔必缩小范围,将茶汤压迫经过喉咙,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缩小过程时,舌头底下的茶汤被压迫出来,并会产生泡泡的感觉,这样的现象就叫鸣泉。但只是技术性鸣泉,不一定饮茶如此,喝任何饮料亦可如此。

茶汤经过口聜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种舌下生津现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鸣泉!

了解普洱茶是怎样一个过程?


普洱茶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我觉得还是不要从一个从业者,普洱茶文化推广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茶友的切实需要出发,一步步的进入普洱茶的新世界。

我们假设有一位小白同学,什么叫小白呢?就是既没有被大师和专家洗脑,也没有接受过体制化的茶艺或评茶教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茶人。他的想法很简单,想喝到好茶。

那对小白来说,他了解普洱茶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第一,他通过某个机缘感受到了普洱茶的美好,这是一切的开始,因为这个感受才会有接下来的一切。这和什么有关呢,和品鉴有关。

品鉴包括哪些方面呢?一个是传统的感官感受与经验:这个包括滋味,香气,质感(汤感)等,这方面我们会引入很多其他品鉴体系的概念。还有一些常见的反应,比如生津回甘;更深层次的身体经验,比如体感,从这个门进入,我们有可以探讨茶与体质、养生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品鉴和原料、工艺结合起来,通过品鉴来分析茶质,这个会放在原料与工艺的部分再展开。

这些经验如果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就会有非常丰富的意象出现,这个是最好玩的部分。我们不仅可以用品鉴去重叠古诗词的意境,探讨与各种音乐,各种艺术流派,各种美食的关系,当我们真正把握的一款茶的精神特质,你甚至可以构建你自己的品鉴世界。

这个就是我说的,通过茶激发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雅兴,让我们和茶在不同的场景下对话与互动,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二,那感受到了美好,还需要能够时时呈现这种美好。这和什么有关呢?和我们如何去表现一款茶有关,无论是冲泡还是其他的表现形式,都需要我们在对茶理解的基础上,有更好的互动。

这一方面包括硬件,比如:水、煮水器、泡茶器、品饮器、还有其他一些茶道具;另一个方面是软件: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水温、投茶量、出汤时间等等。我们也会借用咖啡里面的一些概念比如萃取率、浓度等等,看看是不是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呈现的细节。

当然作为新世界,我们也会探讨不同场景、不同器具下的更多的可能,无论如何,乌龙茶的冲泡方式不应该成为普洱茶的唯一选择。

第三、我们会关注这种美好的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顺南贫困调查:一个“空心村”的留守之困》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一个球的茶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