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泡茶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泡茶绿茶 怎么泡茶 茶叶泡茶

泡茶绿茶。

今天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普洱、黑茶、乌龙茶、花茶的泡法。

普洱:很耐泡,记得要用沸水

有人对普洱属于哪类茶很是纠结,具体它归到哪类我们今天不细究了,光看泡法吧。普洱写起来好累,因为它要分生普、熟普,而且生普又分老生茶和新生茶……

生普:就是它,可以泡很多泡那货。生普分散茶和压制茶,散茶一个泡法,沱、饼、砖一个泡法。嗯,建议都用盖碗。

散茶(毛茶):第一泡,100℃水温5秒,主要是浸润一下,因为干茶挺紧的。第2—4泡都是100℃水温10秒出汤,第5-7泡都是100℃水温20秒出汤,8、9泡就是100℃水温40秒出汤了,看到这里,逻辑能力强的小伙伴能推理出,第10泡压轴泡是60秒出汤了对吧?对,就是这样的!

沱、饼、砖茶:第一泡,100℃水温10秒,也是浸润一下,而且它比散茶更紧所以还多泡了5秒。第2—4泡都是100℃水温5秒出汤,第5-10泡就跟上头它兄弟散茶一样了。

【特别提示】

熟普:熟普可以有7泡,适合用紫砂壶泡,和生普一样,分散茶和沱、饼、砖茶。泡法一个样,每泡通通100℃,第一泡5秒,2—4泡10秒,5—7泡15秒出汤!熟普的散茶,没有毛茶这个叫法哦。wWW.cY316.CoM

黑茶:煮起来够味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黑茶就要煮嘛,尤其老黑茶,煮三次就差不多了,茶水比例1:80到1:100左右,每次煮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当然,不喜欢煮着喝的茶友,就参照普洱的砖茶泡法也是可以的。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

乌龙茶:用沸水多次冲泡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泡乌龙茶最好用专业的紫砂壶或盖碗杯,它分非球型(各种单丛)和球型(“铁观音”之类),茶水比例都是1:30,然后温度都是100℃!100℃!100℃!统统100℃!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基本上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后加盖。泡乌龙茶时边上要有个煮水壶,水开了马上冲,第一泡要倒掉,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润一下,然后再倒入开水冲泡饮用。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非球型:第1泡,5秒出汤,2—4泡,10秒出汤,5—7泡,20秒出汤,8、9泡40秒出汤。

球型:球型乌龙因为要紧一些,你看“球”字就知道,裹起来的。所以第一泡需要10秒时间来浸润,从第2泡开始,跟它的非球型兄弟,都一样!

花茶:可以出5泡,别用沸水

花茶分球型(带“珠”字的,比如“龙珠”)和散茶(碧潭飘雪是极好的),都用盖碗泡就好,都是出5泡,茶水比例1:50,泡法都一样,但水温可不是100℃!

可以出5泡的花茶,第1泡,95℃,球型需要15秒,散茶需要10秒,道理和乌龙“都一样”。第2—3泡,95℃,10秒;第4泡,100℃,20秒;第5泡,100℃,30秒。但是还是要说,所有以上的茶,如果你投茶量比标准要大些,那么适当多泡个1、2泡并不是不可以。

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在口中稍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的动作相配合,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一、二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到茶味香气后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真正尝到名贵花茶的茶味、香韵。

cY316.com延伸阅读

学喝普洱熟茶,从这六点开始。


普洱熟茶虽没有普洱生茶的味道多变,但它还是有它独特的风味,如何去感受普洱熟茶的“香甜醇厚滑”,怎么喝懂它呢?

品鉴普洱熟茶主要的六个方面是:厚度、滑度、润度、甜度、纯度、香气。

1、厚度

熟普的厚度,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你就会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稠感。

厚度和茶汤浓度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时,在口感上就会比较浓厚稠密。

2、滑度

滑度指的是熟茶的“油润感”,类似喝鸡汤或米汤一样的感觉,通常很滑的茶,喝过后会有一种“留下了一层油”的感觉,这个需要和“没有苦涩味所以很容易咽下去”的感觉做区分。

其实滑度也是和茶汤的厚度有关系的,茶汤越醇厚,相应地滑度也会较为明显。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就会有“锁喉”之感。

3、润度

好的普洱熟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其重视喉润的特色。这个润度对于熟普来说是必须的,优质的熟普品饮过后给人的感觉一定是温润如玉、如沐春风的。

冲泡了三四泡之后的熟茶汤,喉咙清爽滋润,嘴巴不干不燥,咽下去之后整个肚子是温暖舒适的,这就是熟茶的润度的体现。

4、甜度

甜度算是品鉴熟茶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方面,好的熟茶在茶汤还未入口之时就能闻到甜香,此外,熟茶几乎没有苦涩味,因此这甜度也更加明显了!茶汤入口之后与舌面接触就能很快感受到甜度,并且会在口腔里蔓延开来,绵长持久。

5、纯度

纯度是熟茶发酵工艺精湛与否的重要指标,发酵的环境是否卫生、方法是否正确、发酵程度是否合适、储存环境是否理想都可以从茶汤的纯度来考量。

纯度好的茶汤喝起来是非常干净舒服的,即使是不偏好熟茶的茶友品饮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如果喝起来有异味,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或者是后期存放的时候被污染了。

6、香气

不同的原料和拼配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香气,这也是熟茶的魅力之一。渥堆工艺会使得新熟茶有一些“渥堆味”,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纯熟的工艺和严格的生产流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气味,并且在两三年的转化后,渥堆味就会褪去,展现出更饱满圆润的滋味。

陈香是熟茶最基础的香气,若存储得当,经过五年以上转化的熟茶会进一步升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香气,例如樟香、参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不过这是由茶品品质、存放环境和漫长的时间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饼茶的原料本来就不好,那再怎么转化也不会有惊喜。

好的熟茶自己是会说话的。古董行当里有个词语叫“大开门”,意思是真正的古董的气质一眼看上去就能感受到,根本不需要费尽心力去鉴别。茶品也是如此,好茶喝起来的身心之感是不需要华丽辞藻去描述的,那是一种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的境界。

泡茶从模仿入手,默契从磨合开始


自从喝茶,便多了一份牵挂与欢喜。对于泡茶,最初应该只是模仿吧,但模仿又如何?模仿多了,突然有一天,便会有属于自己对茶的理解,一份因为喜爱而舍不下的情结。

开始时,泡茶动作生硬,脑子里想的更多是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动作会不会很滑稽?念头很难专注到行茶过程中。

所幸,茶汤的美会让人慢慢放松下来。细细嗅着茶香,茶汤入口,用心体会着水在口中滑过内颊,滑过喉咙,然后在舌尖在内颊泛起一丝丝的甘甜一丝丝的暗香,一次体会一点点,多了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无上欢喜。

再然后,动作已经行云流水,也不再苛求是否哪里不到位。更多的是感受茶叶、香气在每一个行茶过程中的变化。当水慢慢浸过茶叶,看着茶叶条索从干硬渐次舒展打开,香气从清新到扑鼻,仿佛是在见证着一次生命的绽放!

过程美丽而又感人。而茶是否给予泡茶者最完美的呈现,茶知道,泡茶者也知道。

你若全情待当下的茶,它会怎样呢?它定不会负你。“茶”字在古代曾被称作“荈”,茶有九难,从采摘成叶经历晒捻揉烘焙等等多重难关,才成茶,所以称“荈”。从芽叶采摘下来经过一道道工序制成茶叶后经由你的手,完成它的生命里最璀璨的一次绽放!

默契从磨合开始,泡茶从模仿入手。这个过程,一次又一次相遇、磨合、碰撞并且美好着。我欢喜这个过程,我相信,茶也是。你若有爱,茶亦有感。

藏界聚焦:普洱——凋零之余留暗香


曾几何时,普洱———这种“能喝的文物”进入了人们的收藏视线,并且着实红火了若干年。自去年下半年始,以往炙手可热的普洱开始降温,有行家分析说,这种降温绝非空穴来风,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普洱的重新认识,而“搭车”而上的各种莫名其妙的茶品质量和收藏前景值得商榷。市场考验藏品,几年历练,大批“新生”普洱失去了竞争力,真正根植传统颇具艺术水准的普洱却暗香如故。

亲历火爆清冷

记得前年的一个午后,记者与几位藏家在藏家张森的私人会所小坐。主人不是“普洱迷”,却也泡上一壶让几位品茗。在座几位藏家牛双跃、李小晟、陈建欣等虽然在纸品、书画、陶瓷收藏领域堪称省内大家,但他们又都属于“茶盲”,小晟上来就将“生普”说成“熟普”。被平日喜饮普洱,生普、熟普浅尝即辨的记者立即纠正。茶主人自然知晓茶的来处和品质,对记者投了一赞成票。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小插曲,在前几年风风火火的“普洱”热中,几乎随处可闻,就连宾馆饭店,都推出了一款款包装古朴的普洱任君挑选。

如今到茶市、收藏市场上一转,原来人们追逐的普洱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越来越多随着“普洱热”才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品牌开始支撑不住重新洗牌,而一些老品牌的茶也被“懂茶人”降级,作用由原有的消费和收藏双重变成单一消费。而够得上收藏的茶,不论从茶自身的品质还是外包装上,都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形式迫使产地云南省也不得不推出“限产”的政策,该省计划减少云南的生产,恢复滇红茶等优势产品的生产。据相关部门统计,2007年的产量为14万吨,但真正喝掉的只有2万吨。应该说,云南省茶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云南茶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经典茶香如故

“其实说到普洱的产地,那一定是在云南,后来随之出现的福建、广东等产地出产的,原则意义上并不是真正,应在打击的范围之内。”被搅乱的市场刺伤了玩家的心,许多玩家不知怎样向大众说清楚他们多年的收藏经验和感受。

“真正具有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品牌,市场上不是没有。”一直收藏和品饮普洱的行家裴永生对记者说,他研究普洱多年,亲自到云南探访也有过多次,好的茶是采用云南茶山栽培型野生乔木生态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压制而成。茶青完整、柔韧度强,茶质厚重、汤色琥珀、滋味甘滑、香气纯正、性温气烈、消食解腻,有不矫揉造作的自然神韵。有的茶外包装为宣纸水墨画,每一茶饼包装都由不同的绘画组成,收藏的真谛重在稀少,而这每一幅不同的水墨画,在收藏市场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品藏先辨优劣

不论使用和收藏,在购买前都应该学会分辨优劣。裴先生认为,普洱散茶,一般分特级及一至十级普洱。从外形上讲,色泽褐红,条索肥嫩、紧结。普洱散茶的级别是以嫩度为基础的,嫩度越高的级别就越高。普洱紧压茶,要求形状匀整端正,棱角整齐,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收藏上大多选取紧压茶。

要学会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陈香味是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有的似红枣香或槟榔香等。有酸味或其他异味等为不正常。

收藏寄托温情

早在十九世纪,茶人对的品质提高和保管已有研究,其实的保存条件,已是所有茶品中最为宽松的了。

一般来说,只要不受阳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其他气味浓厚的物品或环境污染即可。例如,远离香皂、蚊香、樟脑丸、神龛、厨房、卫浴等就可以,如果的陈放数量较多,可以拨出一个小房间,摆上除湿机、湿度计,定期翻堆。

对于即将饮用的茶饼,玩家们另有一套保存的办法:将茶饼整片拆为散茶,置入半斤、一斤的陶罐中,静置半月后即可取用。

喝茶类型学


毛泽东把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我们把喝茶划分为三大类型:模仿、欣赏、习惯。每个类型的茶饮,目标不同,心态各异。你,属于哪一类型呢?

1、模仿

模仿是消费的初步,模仿受圈子的影响,模仿总少不了模规范矩,模仿有自外而内由形到神的过程。

从动机看,模仿喝茶和模仿喝红酒没什么太大区别,在模仿中都以各种功利目标为驱动:培养贵族气质,附庸文艺风雅,进入社会高层,拒绝尘世纷扰。

因为自身的天赋不同,造化各异,模仿收获成果也就各有千秋:有些人入了茶道,有的人成了茶客,有的闻闻香走人。

精明的老板善于鼓励模仿、提供榜样、营造氛围。不知不觉地,就用上了“茶文化”这个工具,成为文化人。

2、欣赏

如果说模仿有点“伪茶迷”,欣赏就有几分“真粉丝”的味道。模仿是意志在干活,欣赏是情感在运作。模仿受功利的强迫,欣赏受情感的诱惑。

欣赏茶饮比模仿茶饮,就要多了一点技术的支持,所以欣赏茶饮当然就不能总是停留在对茶叶品质的恐惧上。能够在杯壶上停留、徘徊还能生出喜悦的。至于茶叶品质,或者有保障,或者不理会。总之,侧重于茶叶提供的物理基础,由“形之美”向“神之韵”过渡。比起单纯的模仿,这算得上欣赏者的幸福。

当大多数模仿者苦苦记诵茶叶的分类、冲泡的方法、购买的技巧、品质的鉴别时,欣赏者则在炫耀“岩韵”、“喉韵”带来的丝丝快感。茶饮模仿带着敬畏一招一式地学习“凤凰三点头”,对茶中礼仪奉若神灵,心怕一个指尖弯曲的角度不对就有损了一泡茶的尊贵。欣赏者则像有烟龄的烟民,可以操作唇舌控制烟圈,在飘渺的形态变化中暗暗欣喜。

3、习惯

起床是茶,睡前是茶,指纹不在茶具上溜一溜,这日子过得就不安稳,茶饮成为习惯,你就是“铁杆”级的茶人。

习惯既已形成,喝茶即回归于简单。白茶、黄茶、红茶、绿茶、青茶、黑茶,只能选择其一,且多属自己触手可及的“精品”,其它茶叶再美也与我无关。这习惯的境界,自有“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气度。

这时候的茶气,岂止是溶入你的书房厅台,简直是溶入血脉里了。喝茶既不是意志的逼迫,也非情感的诱惑,一切是无意识的动作。喝茶若真的有资格了,就不想说什么。

养成茶饮习惯的,不一定是高深的“茶鬼”,也不一定博学的“茶博士”,茶园地头的茶农茶妇,也许才最能习惯茶性,与茶在一起互为知己。举手投足,尽是茶态;喜怒哀乐,都化作茶姿;解释问题,也和茶叶勾搭。可以往“茶渣”上斥责,欣赏你是,你就是好茶:鲜活如绿茶、情调如红茶、健朗如铁观音、有思想像老普洱。总之整个思维路径都和茶饮混在一起。

可是,习惯不是一天就养成,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炼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中:“夏兴冬废非饮也。”茶有九难,饮居其一,“夏兴冬废”就是和习惯有距离。

从调饮茶膏开始玩味生活


从调饮茶膏开始玩味生活!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人体的差异,有对特殊营养的一并需求。这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大发明。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其实,在这方面,英国人创造的诸多红茶调饮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它之所谓盛行,尤其为当今知识层白领接受与效仿,就是因为这种饮茶方式不是为了饮茶而饮茶,实质更注重人体营养的不同需求。因此,调配的饮法也是当今人们始终关注的一种方法。相对纯茶的饮法,它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进步。

其次,调饮的方法可增强某些营养物的吸收。以茶膏加牛奶的方法为例。过去,我们不太赞成这种饮法。认为茶膏中的咖啡碱与儿茶素会分解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对牛奶营养物是个破坏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凡是采用这种方法饮用的人,都称这种方法具有“抗饿性”。这使我们大惑不解。后来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才发现,茶膏中多种化学组分与牛奶中的营养组成产生融合与分解,倒使牛奶中易于人体吸收的成分大大增强。通过对一组小白鼠实验,纯牛奶被小白鼠吸收只能达30%左右,参入茶膏调饮后,小白鼠对这种牛奶的营养吸收竟大大提高,达到50%左右。后来,我们分别找出不同人群试验,发现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我们相信,当茶膏与某些食物调配一起饮用时,可能会使两者的营养物产生融合,便于人体的吸收。

再次,生活情趣的要求。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当人们对于纯茶的各种冲泡方式及品饮形成一定“固定思维”时,也在寻找冲泡方式新的突破。当然,在这之中,会使一部分人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探寻另一种改变,即茶叶本味的改变,思考一种多品味的途径,使其更具养生特点。其实,中国现代茶的概念基本上以这种思路为主。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最畅销的茶品几乎都以这种茶为主。

学普洱茶需要静心


我们要学懂茶,找到好茶,找到适合自己的茶,首先要学会静心。静心很容易,其实又很难。静心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需要求人,只要把心静下来,抛开杂念,人在茶上,心在人里就可以了。

但能做到的人其实不多。世事的烦扰,名利的诱惑,得失的患得,很多人都会人在事上,心却不在人里。特别是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量超大,超快,人就更难把心静下来了。

把心静下来,专心做事,其实是做一切事的基本原则。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三心二意,是一定做不好的,这是人人都懂的。专心做事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专心学茶就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况且喝茶更多的是休闲的一种。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可以静心专心地做好事,但并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生活。能静下来喝茶,对于现今人,过于忙碌,可能是一种奢侈。静下心来喝茶就更少了。

学懂茶和品饮茶、享受茶是两回事。这应该是前后和因果的关系。先有学懂茶,后才有享受茶;因为懂茶,才能享受茶。不明这前后因果的人,可能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门外自以为是,自我陶醉。尽管喝了多年茶,还是在梦中。

喝茶是可以随意,随心的。但学茶是必须静下心来。专心地用功。这和学好一样东西,做好事情是一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人都不例外。

茶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需要感觉。要准确地感觉,静心是必要的条件。静下心来感觉茶好不好,只是教人回到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果心不静这种人最基本的能力就会失灵了。在这里,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教茶友,静心对于茶知识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和没什么用,但这正是学茶没用的大用。因为,学茶感觉是最重要的,要感觉准就必须要静心,专心。

25岁开始喝茶养生到底早不早?


开始学习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或者现在,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25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提起养生似乎非常可笑,但我们必须知道,年轻精力旺盛也不能过度透支,否则差距在中年的时候就会表现的非常明显。

很多女生20岁甚至更早就有了护肤养颜的意识,而养颜就是养生的一个分支,就此看来,养生其实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爸妈总说:多吃点、早睡点、勤锻炼。这些听起来早就厌烦的叮嘱,其实是生活中养生的雏形。多吃点代表膳食平衡营养到位,早点睡保证了人体机能的充足休息和恢复,多锻炼保证了身体的活性。

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尽情得过度,喜欢玩儿乐,沉迷追剧、泡吧、打游戏。热衷工作的,熬夜看书、深夜加班。透支时间和人体机能比老一辈人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透支的早,保养就要开始的早。

自古茶当药,现代科学表明,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茶多酚、维生素、蛋白质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都是人体每天必须补充的,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绝佳的饮品,可以帮助肝脏、肾脏进行有效的排毒,去除体火,还能帮助增强大脑的记忆力。

都说茶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饮品,并不是因为茶对于中老年人的功效更好,而是在保养身体的认知层面,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深有体会。其实如果说到喝茶,小孩子喝茶要适量,但年过18岁的孩子其实跟成人区别已经不大。

学茶:“毛尖”pk“毛峰”尖峰相对


毛峰与毛尖,还没喝过的茶友,可不要只听了名字就糊涂了!

毛峰与毛尖,都属于绿茶类,具备绿茶的功效与作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细细说来,区别还是蛮大的。毛峰和毛尖的区别,就从这4个方面开始说吧。第一是产地,第二是品种,第三是制作工艺,第四是口感。

产地

信阳

毛尖是绿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信阳毛尖、都匀毛尖。毛尖比较细嫩,口感也是特别清爽。

黄山

毛峰也属于绿茶,产地很多,主要有云南,峨眉,遵义等,但正宗原产地为安徽黄山。

信阳毛尖,是河南信阳产的茶叶,是绿茶的一种。黄山毛峰,是安徽黄山产的茶叶,也是绿茶的一种。

品种

毛尖,中小叶种茶树鲜叶制,成品毫显而不露;

毛峰,大中叶种茶树鲜叶制,成品白毫明显。

工艺

毛峰跟毛尖都是有白毫的,只不过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所以在外形上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以信阳毛尖和黄山毛峰来说:

信阳毛尖的制作是一种改良的绿茶工艺,信阳毛尖的鲜叶(信阳本地人称之为“青凋”)必须在采摘当天炒制完成。传统炒制分“生锅(杀青)、熟锅(理条)、烘焙”三个工序。

黄山毛峰的制作分采杀青,揉捻,干燥烘焙三道工序。传统工艺的毛峰在烘焙的时候分毛火和足火两个程序,毛火用明炭火,足火用暗炭火。现代工艺的毛峰所用烘干机烘干。

口感

毛尖茶外形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

由于信阳毛尖比重高,开汤后茶芽沉底,汤色绿里带黄,香气清高,熟板栗香高长、鲜浓,滋味鲜爽,余味回甘,叶底嫩绿匀整。信阳毛尖品过三巡,满口生津,栗香充盈齿喉,留下无尽绵长的回甘和回味。以香高味浓而著称。

黄山毛峰

毛峰茶条索紧细,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黄山毛峰干茶比重轻,开汤后亭亭玉立,两泡过后才会徐徐落下,黄香气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亮匀整。黄山毛峰较之信阳毛尖口感略为清淡。

而至于谈到毛峰和毛尖哪个好,毕竟都属于十大名茶,毛峰从制作上讲是烘青绿茶,毛尖茶多半是炒青绿茶,口感不太一样,这个需要根据个人口味来判断。

茶学入门|茶品紧压与转化


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比如散茶茶质在存储过程中的损失会大于紧压茶,散茶的香气就会较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逊色。

对于紧压茶而言,砖饼沱等不同形式本身并不会給茶品的转化带来明显的不同。只是在过去制作沱茶大多选取级数较高、较为细嫩的原料,而砖茶则大多由偏粗老的原料制作,最后茶品转化的不同往往来自于原料(毛茶)而非紧压形制。

紧压茶的单位重量也会影响转化的效果。紧压茶的单位重量越大,其中心距离表面的距离就越远,这样一来茶品压制完成后就会越难干燥,同时内部的茶叶由于难以接触氧气会有转化不足的问题。因此过大的紧压单位重量(超过500g)是不利于茶品的后期转化的。

紧压茶的紧压程度对于茶品的转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铁饼和泡饼,就会因其紧压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化方向。一般而言,紧压度越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紧压过度时,又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若是紧压度较低茶品相对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表现上会相对不明显。

丁渭然教授-著名茶学专家


丁渭然教授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1954年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茶学系,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茶的故乡——神秘的云南。1954年至1957年在省农业厅工作。1957年又调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站即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从西子湖畔的富裕之乡到交通落后、生活条件差的边疆——西双版纳勐海,在当时,的确是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边疆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驱使,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所景仰。

1964年,按照中国政府与阿尔及利亚在北京签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农业部派遣中国农业考察团赴阿尔及利亚进行考察,丁渭然任副团长,历时三个月。在考察了东部君土坦丁等省后得出结论,认为撒哈拉地区土壤、气候均不宜种植茶树,因此建议在北部沿海地区选择酸性土壤进行试种试验。随后丁渭然留任茶树试种专家,并任专家组组长。1965年1月开始在阿尔及利亚试验公园、斯基克农业技术学校等地引进浙江鸠坑、龙井、福建坦洋三个品种试种,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茶树试种成功。丁渭然于1969年8月回国继续在茶科所从事茶叶科技工作。

1972年,云南省政府决定筹建云南农业大学茶桑果系。调到云南农业大学后,1973年,茶学专业正式开始招生,三十余年来,经过丁渭然等老一辈从省外到云南奉献青春和热血的茶学专家教授们的努力,茶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可谓桃李芬芳。他们战斗在全省各地,成为茶叶行业的各方面的骨干和精英,为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以丁渭然等老一辈为代表的一批省内专家,就是云南高等茶学教育的奠基人。目前,省内已形成以云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为中心的遍及各地市的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茶学教育体系。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学教育的格局不断扩展,形成了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的办学模式,还独创以茶学为载体的特色专项教育,举办茶艺师、评茶师、加工师等国家职业技能资质培训班,为各地培训茶叶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的实施,茶学教育从专业到茶学系进一步发展到现在的研究院,高等茶学专业教育显现蓬勃的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丁教授离开茶科所到云南农业大学工作后,把他在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贡献于教学和科研,1973年茶学专业开始招生,但专业初建,百事待兴,他以身作则,结合云南生态环境,收集大量资料,负责撰写地方教材《云南茶树栽培》。由他主持编著的《茶树栽培学》后来又作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云南分校的茶学教材。1989年该教材曾经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科普一等奖。他先后编写《种茶与制茶》、《云南茶叶初加工》、《云南省茶叶生产技术手册》、《云南省自然资源优势——茶》等多部教材供各级领导、农科战线的干部作为培训资料使用;1987年受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委托,组织撰写了《云南省茶叶地方标准》,丁教授负责撰写第一部分云南茶树地方品种、茶树育种;第三部分毛茶及毛茶加工,由徐宏宾老师负责;丁老师还负责标准的定稿和主审。《云南省茶叶地方标准》的编制和发布为云南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丁教授积极参加科研实际,撰写论文数十篇,为云南茶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做出很大贡献。早在调离省茶科所前,他曾协助王朝纪培育云选73系列品系,并就云南大叶种与福鼎大白茶杂交问题进行探讨,为后来的云南地方良种的成功选育做了部分基础工作。他还参与云南茶树资源调查,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云南山茶属三个新种,该项目获省科委四等奖;主持云南省科委设在红河州元阳县水卜龙茶厂的项目“茶树丰产综合技术示范”获红河州科技二等奖。1989年获云南农业大学支农扶贫工作三等奖;参与陈兴琰、陈国本、张芳赐等共同编写并出版专著——《茶树原产地——云南》。

丁教授退休前曾任过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并承担云南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云南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等社会兼职工作。在工作中,他平易近人,教书育人,积极为年轻人创造学习提高机会,工作中严格要求,生活上处处关心,甘当铺

茶学入门︱解密·普洱茶干燥


普洱茶在压制成紧压茶之后,需将茶品水分含量降低至9%~12%之间,以避免茶品发霉劣变。普洱茶干燥方式一般有低温干燥、日晒干燥、高温烘干三种方式。其中尤以低温干燥方式符合普洱茶长存久放之基本原则。

茶叶鲜叶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后,含水量大大下降,最后经数小时的日晒干燥和风干制成晒青毛茶,茶质最多只会产生些微日光臭与油耗味,此为毛茶干燥不易产生劣变的原因,这与成品紧压茶的日晒干燥完全是不同状况。一般而言晒青毛茶只有反复日晒两三天以上才会出现严重的日光臭与油耗味。

毛茶经过蒸压后,茶叶温度再次提升,水分大大增加,同时茶叶受到了蒸压的压力作用,茶叶表面与组织再次受到破坏。这种状态的茶品进行直接曝晒干燥,会使得阳光中紫外线对茶叶中活性物质的破坏较毛茶干燥更为剧烈。因此直接曝晒干燥的茶品,都会带有所谓“太阳味”,即紫外线分解产生的有毒的酮类异化物等物质的“日光臭”。

即使已经干燥好的成品茶,再经过长时间日晒与过度氧化,同样会产生日光臭与油耗味,因此茶叶的存储中应注意避光和避免过度通风。

用高温干燥方式干燥茶品,既可提高干燥速度,又可藉此将茶品香气进一步提升。但此种干燥方式会破坏茶叶中生物酶的活性,因此并不适用于普洱茶。

普洱茶的几个基本条件为:云南生产、晒青毛茶、长存久放,越陈越醇厚等。其中长存久放和越陈越醇厚都需要茶叶中因低温制程而留存下来的生物酶的参与方可实现。经过高温干燥,或是蓄意高温烘焙的茶品,其本来含有的支持茶叶转化的因子损失殆尽。此类茶品只要没有炭化和其它安全问题,原则上还都可以饮用,但已然不能称之为普洱茶,因其已无后续转化、越陈越醇厚的可能。

低温干燥成品茶,主要方法有阴干、抽湿、低温烘干等。通过这些方式,既使茶品干燥,有避免了紫外线、高温、过度通风等对茶叶内质的损害,是符合普洱茶基本理念的干燥模式。

许多茶友一提到烘干便会联想到高温烘干/烘青,进而对这种干燥模式大加挞伐,以为只有日光曝晒干燥方才是正统。其实烘干的温度完全可由生产者操控,低温烘干温度完全可以控制到比日光曝晒还低,同时低温烘干又可避免紫外线与过度通风的问题,是非常适合用于普洱紧压茶的干燥的。

若紧压茶能够在有遮挡的晒棚中干燥,阳光通过棚顶相当一部分紫外线会被屏蔽,照射到茶品的多为可见光,以及可以带来热量的红外光。如此日晒干燥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干燥方式。——转自石昆牧老师相关茶学专著

普洱茶茶树的植物学


台地茶的由来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人工栽培茶树有史考已有3000多年历史,所以我们先从农业茶树栽培学的专业理清一些基本概念:

1、野生型茶树:也称原始型茶树,是指非人为栽培,原始茶种未经驯化,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的茶树,如2700年树龄的千家寨大茶树和1700年树龄的巴达大黑山大茶树(2012年9月已仙逝)都是野生型,现在在原始深林中依然会有新的野生型茶树生长,但因未经驯化,野生型茶树多有微毒,并不适合制茶饮用。

2、过渡型茶树:按照植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在野生与栽培之间存在着过渡型茶树,如1000年以上树龄的邦崴大茶树就是过渡型。

3、栽培型茶树:也称进化型茶树,从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之妙用,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始对野生型茶树进行驯化、人工栽培。。如800年树龄的南糯山大茶树就是栽培型。

茶树的栽培繁殖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1、无性繁殖:也称营养繁殖,由于不经过雌雄细胞的融合过程,后代能完全保持母体的优良遗传特性,主要有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繁殖方式,茶树扦插在我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茶树优良品种无性繁殖的最主要方式,能长期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

2、有性繁殖:也称种子繁殖,是指通过雌雄结合,以种子的形式繁殖后代的方式,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即使是同一颗茶树上的树叶也呈现多样的复杂性。

清楚了茶树栽培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回头来看云南茶叶生产的历史:

1、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1700年前当地的少数民族先民已经有茶树栽培。普洱产茶始见于唐,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2、普洱茶兴于清朝,1799年有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前人不会无故种茶树,普洱茶最兴旺的时候就是种茶树最多的时候,我们今天见到的古茶树多数应该就是这个时期及以后种下的,最早的居今不超过300年;

3、由于清末民国的动荡,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云南的茶园面积仅为15万亩,产量仅2500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恢复老茶园,开垦新茶园,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云南普洱茶茶树的栽培繁殖多以有性繁殖为主,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140万亩,产量接近2万吨;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农业部和云南省农业厅在思茅建立了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精心培育云抗10号、14号等国家级优良品种,开始以无性繁殖方式大量栽培推广良种茶,到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产量接近25万吨,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占200多万亩。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从零开始学泡茶》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从零开始学泡茶》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泡茶绿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