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行道 喝茶中了悟佛法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普洱茶禅茶 感冒喝茶叶茶 黑茶中茶

普洱茶禅茶。

茶禅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个时候,天地之间都是禅味;茶味亦复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后,才有感觉。 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顿悟此中真意;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茶道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在这种情况下,“禅茶”、“茶禅”、“禅˙茶”、“茶˙禅”,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禅茶一味 ”、 “茶禅一味 ”。

茶、禅、道,本来即是同根同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茶的内涵是动静、静动的结合;禅的内涵是外静内动的“静动”;而道的内涵是外动内静的“动静”。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茶道 ,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那个方向,“茶禅一味 ”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复如是。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 《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茶不但与显教、汉传佛教,即使密教、藏传佛教,也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味茶,三者既有相联的共同点,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禅门茶风兴盛。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一般说是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禅修定,须持斋戒,由戒生定,由定证慧。 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 唐代饮用的是饼茶,以煮茶法来饮用,饮茶为茶汤,像药汤一样。 佛教丛林过午不食,只允许饮茶助修。

赵州公案说“吃茶去”,道理在此。 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这句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 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茶饮盛行,有一套严格的饮茶程式,据说日本茶道就是从这里传过去。

饮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于是,高僧大德将“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禅门精神贯注于茶道中,这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茶文化 诞生在两汉之际,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茶文化 兴盛。 茶文化的发展随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饼茶、宋代团茶、明代叶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饮茶法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的“雅玩”入俗为民间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渗透在文化生活上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茶入禅形成“禅茶文化 ”,茶文化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传入英国而催生了欧洲“下午茶”;于是,欧美有了“基督禅”一派,可以说是禅茶文化 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 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茶与佛家关系密不可分,茶文化 的兴衰与禅文化消长至为密切。 茶文化 在明清之后曾经衰落,禅宗也于此时期匿迹,茶的兴衰期与禅的隐显期,恰好不谋而合。

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体悟禅法而入道,参禅者从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升到精神层面,参禅者更能参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 ,禅文化,融和而成“禅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Cy316.com延伸阅读

九个喝茶的理由你中了哪个?我中了防辐射


对辐射攻击不畏惧

辐射反正眼不见为净,何惧之有!什么致癌、肿瘤,没发生之前都忽略不计。大丈夫七尺男儿,靠几片茶叶保护,情何以堪。

有口气?找口香糖即可

茶叶能清爽口腔去除异味,而且效果不是其它手段能取而代之。不过口香糖广为人知,虽然比不上茶叶有内涵,漂亮、便捷。口香糖谈不上优雅、内涵、沉淀,至少也有部分功能。

昏昏欲睡不在怕

传说茶叶专为小和尚提神好日夜念经。吃饱不如睡好,小和尚不解风月还不懂生活。上班睡觉鼾声如雷都市白领都不要形象,我昏昏欲睡大约也无妨。你们那么清醒那么精神,又何必在墙壁上挂一个“难得糊涂”?

习惯人生低迷

不担心无处停留,只盼望想走就走。这生活逍遥自在胜王侯。喝茶,对你们是刮油,我们,此生无求。

不屑提升审美能力

品茶能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美学素养。但我真心害怕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还能这样没品没位地穿着?还能惯看春月秋风?还能忍受下属的工作状态?我正有意识地泯灭自己的审美能力,再去喝茶不是破了我的武功吗!

酒肉朋友里哪有喝茶的理?

自己身边就那些酒肉朋友,我过的是酒肉人生,没想过什么喝茶。吃香的喝辣的,我们兄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但从没想过一起分享一杯茶。

生活层次低

喝茶大有益,只是收入低。我遵行极致主义,不喝低端茶,要喝就喝古董级茶叶。但目前条件不行,生活只有奔波,债务四处避躲。喝茶虽云乐,无钱怎奈何!

不太讲究社交礼仪

不需要陪伴谁喝茶,也不需要谁陪伴着喝茶。急急忙忙地干活,受不了喝茶那套礼仪。我们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仪礼。我就一个干活卖命的,下辈子自己当老板懂淡生意,那时再学喝茶,到上流社会秀几套茶语。

没有上档次的茶器泡它

没有好茶器相配,绝对不能喝茶。喝茶,先到茶博会上找两件入得法眼的茶器再喝。别说我固执别说我傻,器为茶之父,有器自有茶。嘿嘿,等找到属于自己的茶烧杯,我把以前没喝的茶全都补回来。

喝茶看性格,你被说中了吗?


茶有千种,人也有千种,从一个人对茶叶的喜恶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喜欢一种茶,那么这种茶必定与其有相似之处。今天,便来和大家聊聊如何喝茶看性格。

喜欢喝绿茶的人(完美主义)绿茶图个“鲜”字,绿茶口味清淡,优劣的评判标准也很高,所以喜欢绿茶的人都追求新鲜感(感情上是不是也是这样,不知道哦~)、有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做事风格就像绿茶一样清冽、纯粹。

喜欢喝红茶的人(性格随和)红茶算是茶里性子最温柔的一种了吧,除了制成各类调饮,还有着英国下午茶的标签。红茶的口味带甜,喜欢喝红茶的人,一般来说都气质优雅,端庄大方。个性随和,做事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喜欢喝乌龙茶的人(喜欢规划)乌龙茶属轻发酵,味道多样却简单,相较于普洱或绿茶,乌龙茶给人的是一种“淡雅”的滋味。喜欢乌龙茶的人也是这样,心里永远追求简单的事物,人生喜欢规划、喜欢有条不紊的进行,儒雅、平和是他们共有的特征。

喜欢喝普洱的人(成熟稳重)喜欢普洱茶的朋友,都会有其它共同的喜好,例如檀木、沉香、书法、珠串等这些给人“厚重”感的事物,一般来说,经历了一些人生阅历的人才会爱上它们。所以这类朋友成熟稳重,做事务实、不强人所难,在朋友圈子里属于思想者般的存在。

喜欢喝白茶的人(简单大方)白茶微甜、香气特征明显。听人说,白茶是充满阳光味道的茶,所以喜欢白茶的人应该是乐观、开朗,性格简单、大方的人。身边有喜欢白茶的朋友,可要好好珍惜啊。

喜欢喝黄茶的人(行事低调)黄茶出自一场“美丽的误会”,发展到现在自成一派,黄茶特有的闷黄技艺,让它有种别样的醇厚滋味。爱黄茶人虽然不多,但全是“真爱”,他们也是像黄茶一样,个人能力突出,却行事低调的人儿们。

每种茶都喜欢的人(喜欢新鲜事物)很多喝茶的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茶,因为喝的时间久了变习惯了它的口感了。每种茶都喜欢的人,往往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性格活泼开朗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当然,并不是每个喜欢喝茶的人性格都如上,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喝自己的所在地的茶而习惯了其味道。但是,小编相信喜欢喝茶的人性格都不会差,毕竟喝茶是一件让人静下来的事情。

茶与禅茶中有禅


禅茶一味:茶中有禅

今年开春,在上市的新茶中,我最先品尝到的是福宁元宵绿。闻一闻带有茉莉花的淡淡茶香,看一眼清澈光润的翠绿,未喝而精神为之一爽。随着纤细的条形绿叶逐渐舒展,一个不新不旧的话题——茶与禅,萦绕在脑海中,竟日日挥之不去。

茶中有禅否?茶中无禅乎?想必,茶中是有禅的。不然,何以有九华佛茶?何以有安溪铁观音?或许,茶中是没有禅的。不然,何以有“茶楼”?何以有“女老板茶馆”?何以有以茶解酒?于是,妙华法师说他“至今我的心里二二乎乎的”。但我想,妙华法师心里其实是明明白白的,只是他没有点破。以至于我们还是“二二乎乎”的。禅的本意是“空”,倘若妙华法师不“二二乎乎”的,让我们看了他的文章便“一一当当”的,那他就不是“禅门”说茶了。倒是像我这样的廊外人,喝了几开新茶,就要忍不住的点破:茶中是有禅的。

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僧人戒五欲,既无“洞房花烛夜”之喜,也无“金榜题名时”之春风得意,饮茶品茗,便成了淡薄名利的僧人主要嗜好。以至寺前庙后开垦,僧人尼姑种茶,蔚然成风。西山寺的西山茶、惠明寺的惠明茶、径山禅寺的径山香茗、踏泉庵的云雾茶、鹿苑寺的鹿苑毛尖等,无不与禅结缘。更有甚者,九华毛峰,传说是地藏菩萨从西域引进,茶禅相通,遂成茶中极品。可见,禅中有茶。何况,佛经中许多妙文偈语、趣事个案,戒律声闻,开启智慧,重察人生,不也如品茶一般,入口先有丝丝苦味,久而弥香,遂至日不暖席、夜不倒单之境?

茶中有禅。色泽翠绿、味道甘醇、香幽如兰,这不正是禅宗追求的淡漠名利、心如明镜吗?普陀山僧人将山岩上的仅有的五六斤小白岩茶供观音大士,就是因为其茶“毛骨生风六月凉”;而庐山东林寺僧人慧远以自种茶招待陶渊明、陆静修,以至“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就是因为饮茶心清神爽,为谈经诵律增添兴致。乾隆爷在西湖的狮峰下胡公庙饮龙井茶,并将庙前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不能说其中没有“禅”意。苏曼殊“丈室番茶手自煎……为向摩耶问凤缘”,不就是在茶中寻禅吗?

茶中何以有禅?根源在心中有禅!“静试却如湖中雪,对尝兼忆剡中人”,东坡居士冬天在西湖喝龙井茶,竟然从茶里喝出湖中的雪味,缘于他心里的一个“静”字啊!曹雪芹写妙玉用积雪煮茶,应是受了东坡居士的启发。早年陈独秀与苏曼殊和尚相厚,其“烹茶自汲水,何事不清幽”,就吐露了茶中有禅的佛性。“细饮番茶话凤缘”,陈独秀与苏曼殊在饮茶时谈论着前世因缘,茶香与梵香缠绕,茶味与禅味不分,完全与慧远和陶渊明、陆静修居士交往如出一辙啊!

细思量,茶中岂止有禅?茶中还有道、有儒,更有佛、道、儒的糅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朱谏称为“仙人采下白云英”的白云茶、陆羽取名的“仙茗”茶、白居易诗赞的“仙茶”等,就含有烟云缥缈的道气。“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欧阳修笔下的江西富豪,大约品尝的是茶中满腹经纶的鸿儒之味。唐太宗李世民在泰山玉皇顶上一边品茗,一边奕棋,他品尝到的茶中,除了追求来世的佛性外,还应有不脱儒途的江山霸业和祛病延年的道心吧?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家居士周作人发表五十自寿诗:“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可谓禅中见茶;胡适不信佛,故其《和苦茶先生打油诗》两首,均见茶不见禅:“想来爱惜绍兴酒,邀客高斋吃苦茶。”“能干大碗酒,不品小钟茶。”赵朴初居士茹素七十多年,向以茶代酒;滴酒不沾,茶酒并论的人,当是要了茶而丢了禅的。《水浒传》上的花和尚,酒禅并来,因是半道出家,不在此例。

据说闽东太姥山银毫茶有“茶禅一味”之称,去秋路经此山未及品尝,真为憾事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