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行道 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普洱茶禅茶 黑茶喝法 青茶泡法

【www.cy316.com - 普洱茶禅茶】

茶禅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个时候,天地之间都是禅味;茶味亦复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后,才有感觉。 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顿悟此中真意;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茶道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在这种情况下,“禅茶”、“茶禅”、“禅˙茶”、“茶˙禅”,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禅茶一味 ”、 “茶禅一味 ”。

茶、禅、道,本来即是同根同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茶的内涵是动静、静动的结合;禅的内涵是外静内动的“静动”;而道的内涵是外动内静的“动静”。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茶道”,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那个方向,“茶禅一味 ”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复如是。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 《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茶不但与显教、汉传佛教,即使密教、藏传佛教,也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味茶,三者既有相联的共同点,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禅门茶风兴盛。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一般说是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禅修定,须持斋戒,由戒生定,由定证慧。 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 唐代饮用的是饼茶,以煮茶法来饮用,饮茶为茶汤,像药汤一样。 佛教丛林过午不食,只允许饮茶助修。

赵州公案说“吃茶去”,道理在此。 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这句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 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茶饮盛行,有一套严格的饮茶程式,据说日本茶道就是从这里传过去。

饮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于是,高僧大德将“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禅门精神贯注于茶道中,这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茶文化 诞生在两汉之际,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茶文化 兴盛。 茶文化的发展随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饼茶、宋代团茶、明代叶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饮茶法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的“雅玩”入俗为民间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渗透在文化生活上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茶入禅形成“禅茶文化 ”,茶文化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传入英国而催生了欧洲“下午茶”;于是,欧美有了“基督禅”一派,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 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茶与佛家关系密不可分,茶文化 的兴衰与禅文化消长至为密切。 茶文化 在明清之后曾经衰落,禅宗也于此时期匿迹,茶的兴衰期与禅的隐显期,恰好不谋而合。

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体悟禅法而入道,参禅者从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升到精神层面,参禅者更能参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 ,禅文化,融和而成“禅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小编推荐

以茶可雅志 以茶可行道


[摘要说明]以茶可雅志 以茶可行道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 什么是 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呢?

1、日本对的解释

日本人把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的美学》一书中,将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给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茶禅行道 喝茶中了悟佛法


茶禅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个时候,天地之间都是禅味;茶味亦复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后,才有感觉。 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顿悟此中真意;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茶道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在这种情况下,“禅茶”、“茶禅”、“禅˙茶”、“茶˙禅”,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禅茶一味 ”、 “茶禅一味 ”。

茶、禅、道,本来即是同根同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茶的内涵是动静、静动的结合;禅的内涵是外静内动的“静动”;而道的内涵是外动内静的“动静”。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茶道 ,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那个方向,“茶禅一味 ”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复如是。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 《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茶不但与显教、汉传佛教,即使密教、藏传佛教,也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味茶,三者既有相联的共同点,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禅门茶风兴盛。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一般说是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禅修定,须持斋戒,由戒生定,由定证慧。 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 唐代饮用的是饼茶,以煮茶法来饮用,饮茶为茶汤,像药汤一样。 佛教丛林过午不食,只允许饮茶助修。

赵州公案说“吃茶去”,道理在此。 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这句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 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茶饮盛行,有一套严格的饮茶程式,据说日本茶道就是从这里传过去。

饮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于是,高僧大德将“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禅门精神贯注于茶道中,这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茶文化 诞生在两汉之际,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茶文化 兴盛。 茶文化的发展随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饼茶、宋代团茶、明代叶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饮茶法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的“雅玩”入俗为民间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渗透在文化生活上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茶入禅形成“禅茶文化 ”,茶文化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传入英国而催生了欧洲“下午茶”;于是,欧美有了“基督禅”一派,可以说是禅茶文化 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 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茶与佛家关系密不可分,茶文化 的兴衰与禅文化消长至为密切。 茶文化 在明清之后曾经衰落,禅宗也于此时期匿迹,茶的兴衰期与禅的隐显期,恰好不谋而合。

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体悟禅法而入道,参禅者从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升到精神层面,参禅者更能参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 ,禅文化,融和而成“禅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以茶为师以茶为戒 对茶要有平等心


泡的是茶,修的是你

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

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汤、斟茶,就是泡茶的整个过程。

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

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动作不同,泡出来茶汤的口感也各异。

工作时,随手抓一把茶叶投入杯中,加水,泡的是一份匆忙。茶味太淡了,就多浸一会儿;茶味太浓了,少放些茶或多添点水即可,倒也不必太讲究,随意就好。

逢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摆起茶具正儿八经地泡茶,这时就可以看出泡茶人的心态、性情、修养、以及对茶的理解。

有的人天天泡茶,其投茶、注水、斟茶的动作虽然十分熟练,但茶具摆得不七不八的,注水匀茶时亦茶汤四溅。足见其性格毛燥,做事大大咧咧的;有的人泡茶时全神贯注,双手齐用。注水斟茶时头侧向一边,两眼紧盯茶水唯恐滴漏,动作显得十分僵硬。可见其做事拘谨,精神紧张,没有充分自信。

大家都说:喝茶可以修身养性。

喝茶就是喝茶,如吃饭穿衣一样是日常的生活需要而己,如何修身?怎么养性?

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细微的事情,用心做好了就是修身,就是养性。

对于泡茶喝茶而言,

每天认真、用心、又自然地泡茶,

把每个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

那么该如何对待茶,用心泡好一道茶呢?

一、对茶要有恭敬心。

不论你多么熟悉这道茶,多么熟悉你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时都要有一份恭敬心,

恭敬你手中的每一道茶。

用心摆好茶具,

用心掌握投茶量,

用心去感受茶,

用心去体验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注水的动作与茶叶浸泡的时间。

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随水,水随心。

二、对茶要有平等心。

不论你面前泡的是所谓名茶、高档茶、市值千金的茶,还是一道看似很普通很不起

眼的茶,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茶,请心平气和,一如平常地用心对待。

泡茶时,茶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茶的心态。

每一次倒出来的茶汤,与其说是你在是品茶,不如说是茶在检验你的心境与修养。

三、以茶为师以茶为戒。

你怎么对待茶,茶汤释放出来的就是什么味道。

刚开始喝茶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茶的师傅,都是品茶大师。我们常对茶指指点

点,说这一道茶如何如何,评那一道茶怎样怎样。

只有茶无语,静静地承受;

只有茶无语,默默地释放。

如以茶为师,我们可以学会坚忍;

如以茶为戒,我们可以学会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