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发布时间 : 2020-05-22
哪里的黑茶好 好的普洱茶 好的乌龙茶

哪里的黑茶好。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相关知识!

想了解《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知识吗,丰富的《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内容等你来看!

茶是雅致的,是柔和的,也充满着不定性。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时节气候、不同的人去品赏都会有不一样的韵味……任意一个小小的因素都会让品饮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日本人所说的“一期一会”,用在茶上最贴切不过。正是因为这些不定性的因素,使得茶也分为众多品级,茶的价格从几十块到几千上万,差异巨大。浸在茶汤里多年的老茶人或是专业人士,能够靠观感和舌头判断出茶叶品质高低。而资历尚浅的茶人或是不懂茶的人,则会犹豫许久,迟迟不敢对市面上众多茶品下手,更有甚者,敬而远之,能离多远离多远。

其实,若是爱茶,好茶,大可不必遵循评断茶叶好坏的条条框框。凭借自己的喜好,相信自己的感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茶就好了。就像鞋子一样,穿在脚上,自己舒服了才是最重要的。对茶来说也是如此。

前阵子好友从别处得了两泡上好的岩茶,年份久远,特意拿来与我一同品饮。特有的武夷酸充斥着舌头,味道相当霸气,他对此茶赞不绝口,而我却不是很喜欢。我爱茶,偏爱白茶,滋味鲜醇甘爽。于是,我另拿壶泡上去年购买的白茶,青草的气息还没有完全褪去,岁月沉淀的花香还不明显,可是我却喝得很开心,仿佛变成那株茶树,受山风的亲抚和雨露的恩泽。

喝茶,不必求名茶也不必求贵茶,适合就好!喝合适的茶,才能品到茶中最好的味道。

关于本文《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投茶量的多少才是决定泡好一杯茶的核心


投茶量的多少才是决定泡好一杯茶的核心

喝茶的人多了,经常被问到底怎么泡茶好喝,某某茶怎么泡。

其实泡茶的核心,应该先掌握投茶量,只有投茶量正确,泡出来的茶就容易好喝。我们秉持解决问题的态度,今天为大家聊一下关于投茶量的基础知识。

一、按比例投茶

茶叶的冲泡有个常用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的茶叶,加50毫升的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你大概要加多少干茶——比方说,你手上的壶能装200毫升的水,那么差不多放4-5克的茶叶是比较合适的。

但一般的茶叶小白们是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的,在没有硬指数的情况下,不如试试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计算投茶量吧。

下面,我们将由盖碗这个常见的泡茶工具来好好说说。↓▼↓▼↓

二、按体积投茶

❶绿茶和黄茶

普遍来说,绿茶和黄茶是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得快,盖碗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不过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盖上盖子,会把茶汤闷坏;二是太烫的水会伤害到绿茶和黄茶的茶叶,让茶汤变苦变涩,但又不能太低,使茶叶的香气激发不出来,一般常用的是90——95℃的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微调。

❷红茶

小叶种红茶:祁门红茶

大叶种红茶:云南红茶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稍多一些。

红茶分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像祁门红茶、四川红茶是小叶种红茶,而云南红茶则是大叶种。大叶种的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所以泡茶时的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多。常喝国外红茶的朋友,很多时候喝到的是红碎茶,由于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近一半。

❸乌龙茶

乌龙茶的种类、类别非常多,但还是可以按照外形大致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乌龙则盖过盖碗底部就可以了。

球形乌龙由于形状特殊,茶叶展开比较慢,所以通常有一泡温润泡把茶叶舒展开来。这种半发酵的茶,用热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用温吞的热水冲泡简直可以称作“浪费”,可一定要记得哦。

❹紧压茶

紧压茶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

为了舒张茶叶,紧压茶的冲泡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温润泡。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紧压茶有“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的说法,原因是“年纪较轻”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因为后期自我发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❺白茶

由于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白茶应该是最好“控制”的茶叶,不会轻易把它泡坏,实在没有信心且需要露一手的场合,果断泡白茶吧!

其他泡茶法的投茶量

除了常见的泡茶以外,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泡茶方法也有一些投茶量的讲究。

比如说碗泡法——由于碗泡法是用茶勺取茶汤,添汤的动作会比较慢,且茶叶一直浸在水中,所以即便茶碗较大,也不要投放太多的茶量,不然茶汤很容易变浓;

比如调饮茶——最常见的奶茶,茶水比例差不多1:30。因为制作过程中会加奶,所以可以把茶汤泡制得浓一点,这样也方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多奶还是多茶;

比如冷泡茶——冷泡茶的特点是冷水浸泡,且浸泡时间很长,夏天的时候甚至会过夜,所以投茶量不用太大。按体积来投茶的话,紧压茶以外的所有茶类差不多投铺满容器(玻璃瓶为例)底部的量就可以了,而紧压茶适当减少,以免茶汤过浓。

泡茶本身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丰富的泡茶经验带来的并不是教条般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随性自在的喝茶,几经“修炼”,你肯定会拿捏一份最适合自己口味的投茶量来。

自己一杯茶的时间,给自己容下这杯茶的杯


想了解《自己一杯茶的时间,给自己容下这杯茶的杯》知识吗,丰富的《自己一杯茶的时间,给自己容下这杯茶的杯》内容等你来看!

身处都市圈的我们,犹如叶子般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心怀持着最初的梦想,每日不断进取奋斗,这看似枯燥,但并没让美好与我渐渐疏离,因为,我喜欢将自己从忙碌中腾出一杯茶的时间,回归感性的本真。

对挚爱的东西我总怕失去,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的叶子我总怕我的杯子盛不下。对梦想有追求,自然对生活情趣也有追求,我尝试寻找心仪的茶杯去盛每一片叶子,我每一款都试。

这是一款有乳白和天青两色的斗笠杯,我喜欢当中的白。白,无暇,没有一丝杂质,映入眼帘,似乎让深邃的天空变得明朗,让浑浊的心情变得清澈。

握在手中,釉面光滑如少女晢白的肌肤,杯型大小适中,手感舒适,抿一口杯中的茶汤,清香扑鼻。曾经何时,总疑惑是茶香造就了杯子,还是杯子成全茶香。

朋友有说,“世间斗笠有两,一用遮雨挡阳;一用盛酒装茶”。今天手上的斗笠杯,不仅替我盛酒装茶,还为我盛下心中的零散。

一杯子在手,一辈子在手,并不能满足我。它非常好,它是我的挚爱,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挚爱的东西,我总怕失去,我需要更多的“杯子”,装盛每一片叶子...

关于本文《自己一杯茶的时间,给自己容下这杯茶的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饮这杯茶 听听自己的故事


迁徙

还是在北方,在北京,在中国的首都。

这里,是没有性价比可言的,就算找到了好茶,而在它的产区,或者,移接到南国,也要在它的原有报价水平上砍掉四分之三。

于是在一个狂热迷恋普洱茶的青年那里,她会每隔几个月就去次广州,去文昌路走走,去西湖路、芳村买些茶饼茶砖,装在背包里,再傻呵呵的扛回北京。

无论是柳絮纷飞的春或是秋叶簌簌的秋。生活中的无趣、琐碎都融化在茶里,一概饮下,总算冲刷着肠道干净了。

工作里的朝九晚五,情感上的屡屡受挫,在茶里,都能得到彻底释放的自由。

浓浓的红棕色液体在城市的深夜涌动,在青春的上空盘旋。

它承载着自然的气息,混杂着最原始的力量,它将它所经历的一切都融化在滚烫的水蒸汽里,翻腾着,粗犷豪迈的呐喊着,短瞬间,又化归平静,这时间,才看透了风尘。抚慰了长久面对繁琐事务枯涸的心。

茶有春夏秋冬,茶有属于它们各自的季节,江南茶区采春夏秋茶,西湖的水盈盈的亮,钱塘的潮刚刚退,秦淮河岸的姑娘也正装扮的漂亮。早春,春分至清明,采黄芽,碧潭飘雪,银针初茶,北方的雪刚融化干净,亭子也还僻静,清明过后,冬寒走了,春天算刚刚来,天燥的很,又有风尘,人饮茶水不进,就开始给前一旬采的茶制味,等到夏初,毛峰一类的茶也就好了。顶芽先发,腋芽后发,早发早采,迟发迟采。

茶好了,客来了。也听他讲讲故事。

茶叶备好了。刚集的新茶安置在木柜里,客还没到。就坐下来,晾自己一个时辰的时候,也饮这杯茶,听听自己的故事。

苦才是茶叶的本味


“天气就像一杯茶那样凉了 但我喜欢喝凉茶。”这诗句也像一杯茶那样凉,并且秋天一样从容。

这是绿茶还是红茶?绿意仍然笼罩大地,并且有新叶正在萌出。但我感觉初秋正午的阳光是红色的,腾腾的热量正被阳光送来,犹如夏天。

在笼罩的绿意和红色的阳光中,我被晒黑的脸和双脚颜色仍在加深。但我知道,到了冬天,我的脸和脚都会变白。那时,天气更凉,像一杯冰茶。

所有的茶,都是由时间和水泡成。

经过夏天的高温,没有放进冰箱的茶叶都变黄了。这是我早已知道会发生的事情。但我现在才想起,那些绿色哪去了?

这是个傻问题。但我仍然要问:那些绿色哪去了?

夜晚,我喝着茶,倾听群山的沉默。并且看见群山的沉默在夜色中向我走来,笼罩我,让我也一同沉默。

群山仍在远处,它们只生长茶树,不喝茶。

我喜欢喝浓茶,喜欢浓茶的苦味———苦,才是茶叶的本味。

茶的苦,是来自群山吗?群山的沉默也是苦的。

所有的沉默可能都是苦的。

平淡,才是生活的常味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平淡,才是生活的常味》内容,感谢阅读!

从象牙塔刚刚踏入社会,许多人便对这个生活产生了抵触的情绪,他们说这个社会太现实,他们诉说着生活的无奈。然而,慢慢地,随着时间的闪过,他们被社会打磨得圆滑后,却觉得生活太过平淡。犹如一杯冲泡了许多遍的茶水,淡而无味。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开始初入社会的苦涩渐渐地没了,那是一种习以为常。我们总会对新的事物有强烈的感受,当见得多了,也就不觉得新奇了。一杯乌龙茶,若是浸泡的时间太久,就会显得越发的苦涩。刚接触社会,我们需要迅速地融入它,否则会很容易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

当我们慢慢地融入后,突然发觉,生活真是有趣啊。我们开始“入乡随俗”,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一泡,两泡,三泡,茶香悠悠然飘出,细啜浅饮,味甘却不涩。心里想,这就是生活的模样啊!真是多变而又有趣呢。

四泡,五泡,六泡……茶味越来越淡了,茶叶已全部舒展开来,深深的绿叶在沸水的冲泡下也不再活泼。在一处生活久了,或者过惯了一种生活,我们总觉得很腻,就像吃多了甜食一样,多了反而让人反胃。这时,我们总想换一种生活方式,过不一样的生活。可,换来换去,最后却多以平淡无味结尾。

原来,平淡才是生活的常态。一杯茶,无论起初如何的浓厚,最后都会回归淡淡的味道,茶色也淡了,茶香也淡了。猛然觉醒,平淡才是生活的常味。

关于本文《平淡,才是生活的常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对照这个规律,找到自己喜欢的茶


您身边的靠谱茶专家,陪您轻松喝好茶,有人、有茶、有态度。

中国茶的分类标准,是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1979年提出,以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颜色、内质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六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外观和口感特点。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发酵度的不同。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一通百通,明白茶的各种品质特征。

看不同茶类茶汤,你知道它们如何对应六大茶类吗?和朋友一起喝茶,你可能也会听到:喝点发酵茶,养胃;这是绿茶,不发酵。你看这铁观音,有绿叶红镶边,半发酵的......难道做茶跟做面食、酿酒一样,有发酵的概念?

没错,只是茶叶的发酵,并不像发面、酿酒一样需要微生物的参与(黑茶除外,下面会讲),而是像树上的青苹果,一开始只有青草的气味,滋味青涩,在成熟的过程中,果皮越来越红,变得越来越香,也越来越甜。

茶的发酵,这是这样的一个“熟化”过程,是在茶叶内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氧化反应。

绿茶清鲜、乌龙茶甘香、红茶甜蜜,发酵程度越轻,茶叶就越接近植物本身的风味,发酵程度加深,茶香就越来越浓郁、深沉,滋味就越来越甘甜、醇和。

普洱茶则有些特殊,分为生普和熟普,生普是在绿茶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熟普则需要深度发酵,属于黑茶类。

下面我们来逐个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工艺造成了这些变化,口感上又各自有什么区别。

不发酵茶:绿茶

代表: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

绿茶在制作时下锅炒制,阻止发酵的过程叫做“杀青”,是用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从根本上避免茶叶发酵。

这种工艺保留了茶叶天然的物质,形成绿茶清汤绿叶、天然清爽、苦后回甘的风格。但也保留了茶多酚的收敛性,我们入口时嘴巴里面会有一定的涩感。

部分发酵茶:白茶,黄茶,乌龙茶

代表:福鼎白茶、君山银针、大红袍、铁观音

这几类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让茶叶有一定程度的发酵。

比如白茶不炒不揉,日晒的过程加上内部酶的催化,让白茶有一个轻缓的发酵,甜度好,还能越存放越好喝。

黄茶的闷黄工艺,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发酵,让茶叶有一种“捂熟”的甜香。

乌龙茶的摇青,让叶片边缘轻度破损,轻度发酵,再加上后续的烘焙,让乌龙茶成为香气最复杂、最浓郁的茶类。

所以让茶叶稍微发酵一下,就形成了非常多样的口感。因为发酵度介于不发酵和全发酵之间,部分发酵茶也常被称作“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红茶

代表:滇红,祁门红茶,英德红茶

红茶的发酵就更加彻底了,制作时会用揉搓的动作,将茶汁挤出,再放在竹匾中发酵数个小时,直到青味去除,茶叶变红。

这样让茶叶内刺激性的物质降到最低,香气也呈现出“熟化”了的花果香,所以我们常说红茶是一种温和的茶,对肠胃的刺激性也是非常弱的。

后发酵茶:黑茶

代表:安化黑茶、六堡茶、熟普

前面提到的几种,都是茶叶制作时自然发生的。而黑茶则是需要后续渥堆,借助湿热和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茶。这个就最像酿酒、酿造酱油了。

发酵完成的黑茶颜色比红茶还要深,带有类似有老木头的陈香,这香气非常浓郁而沉稳。温和不刺激的同时,还非常醇厚,茶汤很饱满充盈的感觉。

过去人们只会做绿茶和一点点白茶,可学会了“发酵”之后,各大茶类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茶叶的味道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我爱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时的自己


想了解《我爱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时的自己》知识吗,丰富的《我爱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时的自己》内容等你来看!

大家都常说我们爱茶、爱喝茶、爱泡茶,那么我们到底爱茶的什么呢?

茶农会说,茶养活了我和我的家庭,所以我要爱茶;茶商会说,茶不但养活了我和我的家庭,而且让我发展了自己的买卖。

我们这些天天都喝茶、离不开茶的人爱茶又是什么呢?

健康?有人喝茶是为了健康,茶,又被称为“万药之王”,的确经常喝茶有益于健康。

好喝?有人就爱喝它的味道,而且它也的确比白开水好喝,这也是最实在的理由。

乐趣?有人就爱喝茶的的乐趣。茶和水结合是充满趣味的。闻每一泡茶的香气,每一泡的茶汤,比较他们的不同等都是一种乐趣。

还是变化?还有人说变化。是的,茶的种类繁多,就算同一款茶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泡法味道都会不同,变化之丰富,捉摸不定!爱它的神秘!

而我,爱茶,我想我爱的是那种喝茶的感觉,爱的是喝茶时的自己。喜欢看一杯热茶气雾袅袅上升的样子、喜欢闻它淡淡的清香、喜欢茶杯放在嘴边的那一刻平静。

心烦时,茶能让人静下来。人一旦静下来就会更理性,理性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立体,于是心理的一些纠结、郁闷和想不开就会慢慢化解。其实原来大多的烦恼都是自己给的,茶不过是那个点醒你的人!

浮躁时,茶能让人沉下来。有时候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浮躁,可能因为这个社会就很浮躁吧!当一颗心太浮躁的时候,就连看书都很难看进去,即使你很努力的去看,思绪却早已不由自主地游离到别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喝喝茶,让茶帮你把心沉一沉。

累了时,茶能帮你解解压。这里说的疲惫应该是心累了。现代都市快速而忙碌的生活节奏,不免总会让人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喝喝茶,感觉真的很幸福,原来我们要的并不多!只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一刻安宁,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歇歇就好。

闲时,泡一杯茶,在婉转优雅的茶香下静静品茗,伴随着幽幽茶香韵润调节下,心情趋于平静,不再为社会人间浮燥而停留哀叹!不再为凡尘事俗的名利而追逐。乾坤虽大,唯吾与世无争。要的只是停靠在心间那一份超脱和撒脱。

有些追求永远不会满足,有些遗憾永远满意弥补。赶路,有时候需要在路边歇一歇;活着,有时候需要让心静一静。这世界太庞杂,外面的世界太纷乱。让疲惫的身躯歇一歇吧,寻一个角落,让心灵在嘈杂的世间得到安宁,然后捋一捋心事,叙一叙亲情、爱情和友情,你会发觉:换一种活法,这世界原来如此美好!

做真实的自我,爱自己所爱的茶,留一席空位,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这样,才不会再累。

关于本文《我爱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时的自己》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茶才是巅峰体验


做茶的第一难题

谈宋茶还是有犹豫的,因为宋茶骨髓里是贵族的东西。对于我这种被佛教道家洗脑的人,贵族的玩法不是不好,是太麻烦,太累。但是看这个时代很多人用很粗糙的体验去衡量宋茶,把古人看低了,又心有不甘,总是要啰嗦几句。

既然谈,我们不能光谈风月,这样很多人会说这都是装,其实真正的贵族恰恰是最不会装的人,因为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好吗,只有向往又达不到的人才会装,不是吗?

契合这个时代,我们要从技术流的角度分析一下,宋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样比较好交流一点。不知道一篇能不能说清楚,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什么是好茶

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前提。很重要的是,好茶的标准。这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人,差异很大。

宋人评茶,有一个评语,叫“色味皆重”。按很多人的观点,颜色漂亮又霸气,当然是好茶。但是在宋人那里,这是一个不好的评语。比如蔡襄《茶录》里面讲真正的好茶还得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其他地方的茶,再怎么提高工艺,努力制作,也是“色味皆重”,没法和北苑比。

你说这有道理吗?有道理。有句话叫“穷人重口味,富人轻口味”,这个我们在《从老班章到红烧牛肉面》里面谈过,其实对于阶层划分已不明显的中国来说,这种趋势看不太出来了。在有阶层差别的地区还能看出来,我去印度在街边吃点samosa之类的小吃,那口味重的你不就着一瓶矿泉水是无法下咽,我怀疑佛经里提到的北印度美食是否真的存在。而你到了五星级酒店,口味就远没有那么重了,再到真正贵族的家里去吃饭,那你对印度美食的信心就很快恢复了。

颜色也是一样,看看汝窑就知道了,这个不多谈。

当然,拒绝浓重口味,并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观茶论》,好茶的标准是“甘香重滑”,这个重,不是重口味之重,而是讲结构,讲内质,讲茶的力道。实际上宋人的审美和道家、和禅宗有很大关系,了解这个对理解宋茶会很有帮助,不过有人警告我不要哗众取宠,姑且放放。

如果了解美食就知道,“甘香重滑”,香气、滋味与结构、触感并重,是典型的贵族口味,是欲望的高级表达,和唐代茶风大不一样。即便对陆羽,宋人只是在精神层面尊重,对他的茶并不感冒。因为在贵族看来,那都叫“草茶”,很粗糙,很民间,潜台词是比较low。这个大家看《苕溪渔隐丛话》,包括黄儒的《品茶要录》都是这样的观念。站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当然我不能认同这个判断,但我们这里大概可以知道,宋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在哪个方向,这样后面讨论就有了基础。

做茶的第一难题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先要问一个问题,茶,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了解了这个问题,对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上最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贵族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大打折扣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极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宋人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一点,做到,一定是有代价的。

什么叫代价,就是从采摘、加工、存放、到最终点茶,每一步都是要花功夫的,不是一点功夫。而且,还要不怕浪费,这个没有经济支持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宋人的做法是采集大量优质茶芽,经过多道工序去掉苦涩物质,并逐渐优化,最后将这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和出口感的极致。

在此无法讲详细,大致说一下,苦涩物质怎么去。我们知道宋茶是蒸青,但是和现在日本抹茶的蒸青不一样,也和唐代的蒸青不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讲蒸青是“畏流其膏”,就是蒸的过程中,要保证内涵物质不要流失。但是对于宋人来说,这并无必要,流失就流失呗,你多来点茶芽不就行了。不要忘了,宋人可是点茶,这个茶和水的比例要比陆羽的煎茶高得多了。

总的来说,宋人在蒸茶之后,还要压榨(压黄),这里面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基本上要把“膏”差不多快榨干了。这样苦涩是去了,但是损失也还是蛮大的。

对于宋人来说,这是可接受的,因为可以用高品级采摘、靠量大来弥补。宋人考虑的不是内涵物质是否流失,而是口感的巅峰体验,因为怕浪费就凑合一下?那就不是贵族玩法了。

之前讲过,日本保留的抹茶道和宋人的点茶不是一回事儿,其实是元明以后残留的茶法。最根本的差别,就是这个“榨膏”的过程,以日本历史上之物产国力,能喝到茶已属不易,哪能浪费,这么玩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当你喝到满是泡沫的海苔味菜汤味的日本抹茶,千万不要以为宋茶就是这个样子,差太多了。没有贬低日本抹茶的意思,但是两者从玩法到文化,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只是工艺的一个方面,微信不宜过长,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再从各个细节上逐一分析,宋茶为什么是巅峰体验。相信对现在的做茶人、品茶人,都会有很大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