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山访茶: 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这里(下)

发布时间 : 2020-06-02
香炉山黑茶 芙蓉山黑茶 雪峰山黑茶

香炉山黑茶。

问山访茶: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这里(下)

恰临中秋、国庆长假,问山茶友会带领十几名全国各地茶友一起,来到长江重要支流的资江岸畔,探访黑茶最重要的产区——湖南安化。

从江南镇老茶栈旧址到专题黑茶博物馆,从名师授课到亲手体验制作,从毛茶车间到评审课堂,从解读过去历史碑文到见证现代茶企蓬勃发展,我们用四天时间,走近“万里茶路”的重要起点安化,深入学习安化黑茶。

01、黑毛茶制作

在白沙溪,一般一芽二叶做天尖、一芽三叶做贡尖、三四叶及带梗则做砖类和花卷茶。

走进黑毛茶仓库,瞬间被浓郁的茶香吸引,不由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压制之前,有些初制好的黑毛茶还需要经过剔茶梗等工序。黑毛茶并非想象的那般粗老质劣,比如千两茶的原料就需要无梗无杂。

02、令人震撼的花卷茶踩制

花卷茶,是千两茶的别称。千两茶采用全手工制作,有茶友说,千两茶最能体现楚人精神气概。茶工一边制作,一边喊号子,场面极其震撼。在白沙溪颇具历史感的老厂房内,我们对千两茶的制作进行了现场直播,与各地茶友分享。

白沙溪在1952年起引进千两茶加工工艺,1983年再次恢复加工工艺;1997年,为保护技艺的传承,为千两茶申请了外观专利并再次进行生产。

安化千两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益平是恢复千两茶时的技术骨干。肖老师说,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的灵魂。

千两茶,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形如树干,净重千两。一支千两茶需由五六个壮汉,步调一致进行踩制。以蓼叶裹胎,再用竹篾捆压箍紧,使其呈圆柱形状。通过不断地揉捻,茶汁和内质不断溢出,增加了茶叶的黏结度和糯性,达到紧结成型的目的。最后在特设的凉棚竖放晾置一个月,即为成品茶。

问山访茶,重头戏不仅在于能品鉴到珍藏版茶品,还能学到品鉴技巧,而这些技巧往往需要有着几十年经验的一线茶师。

肖益平老师亲自指点茶友对黑毛茶的审评。肖老师从17岁来厂里,至今已37年了,他很热爱这份工作。他说,安化的茶叶很神奇,不同的工艺会出现不同的口味,屡屡品尝,每每惊喜。

除了黑毛茶,还有1960s的天尖压制的千两茶、1970s的黑砖茶、1980s的黑砖茶、以及1993年千两茶等年份老黑茶。

肖老师一边骄傲地向茶友们展示研发的部分产品,一边说,白沙溪现在已经开始根据全国各地口味做定制产品了,他认为这是趋势,也是挑战,而他胸有成竹。

“原料是基础,工艺是保证,陈化是升华”,这是黑茶行业内公认的信条。

王双如,江湖人称“白沙溪三驾马车之一”,为茶而生的营销人。十几年来,一直积极地与黑茶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博弈,使白沙溪向全国乃至世界辐射。

白沙溪从1939年建厂至今,其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白沙溪如今的飞速发展,是一代一代白沙溪人不断奋斗的结果。王双如老师说,他的父母就是白沙溪茶厂的职工,他从小就是在做茶中长大的,那个时候,能进入白沙溪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厂里的工资要高出周边好多倍。自己工作多年后,发现对白沙溪不仅是热爱,还有一份责任。

其实无论是厂长刘新安,还是千两茶大师肖益平,还是白沙溪千千万万的职工,他们对于白沙溪的感情,是从小就有的,很多人的父母辈就是白沙溪的职工,从小就是在“压起来呀,把杠抬呀!重些压啊……”的压茶号子中长大的,很多白沙溪人笑称自己是“黑茶二代”。

白沙溪人一直坚守安化黑茶传统工艺,深知技艺传承之路不易,老一辈的技艺绝对不能丢弃。在特殊时期,将有封建字眼的“天尖”改为“湘尖”;在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恢复千两茶制作技艺等,并研制大师千两茶……

都说出好茶的地方都有美食。问山茶旅,我们总能在当地文化向导的带领下,寻觅到最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资江鱼、高马鸡、野生菇、安华腊肉、白辣椒、老黄瓜皮……

在高马二溪茶山上又冷又饿,茶农拿出自家的米酒佳酿,一杯下肚,身上就暖和了,有时幸福很简单。

在白沙溪钧泽源,我们辨识完云台大叶种后,与茶农家一起,制作了最有安化风味的米擂茶。自己动手,才能最本质地去了解美味。

想起一句话: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

问山访茶,触摸黑茶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历程,寻找可歌可泣的一代代安化人的故事。也许故事令人唏嘘,让人遗憾,但正是一代代顽强而又聪慧勤劳的安化人,使得这片土地焕发出别样的精彩。我们的访茶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们热爱路途上的风景和人,因为无论何处,都有茶的相伴。感谢给予帮助的茶企、茶人以及更多的当地人。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回想起开篇的那句话,安化的美,是需要你亲身去体验的……

茶经网黑茶扩展阅读

问山访茶 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这里(上)


问山访茶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这里(上)

920年前,一个叫秦观的北宋官员独自在楚江边,写下了传唱千古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古人将长江称作楚江,这片山水是“幸运”的,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至今这里的子民仍以楚人自居。

而在后楚时代,这条河流更孕育出中国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黑茶文化,梳理长江及其支流,我们发现了几大主要黑茶区:湖南、湖北、四川……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恰临中秋、国庆长假,秦观眼中的红蓼花正沿着江岸大片地开。问山茶友会带领十几名全国各地茶友一起,来到长江重要支流的资江岸畔,探访黑茶最重要的产区——湖南安化。

从江南镇老茶栈旧址到专题黑茶博物馆,从名师授课到亲手体验制作,从毛茶车间到评审课堂,从解读过去历史碑文到见证现代茶企蓬勃发展,我们用有趣、丰富和专业的方式,走近“万里茶路”的重要起点安化,深入学习安化黑茶。

安化古称“梅山”,地处湖南中部偏北,雪峰山北段,资江穿越全境,访茶之前,对安化黑茶的历史并不清楚:是追随张骞出使西域的“生命之茶”?是陪伴文成公主远嫁的“和亲茶”?还是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

01、中国黑茶博物馆——历史的纵向解读

为理清历史,我们来到资江南岸的中国黑茶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展示黑茶文化的专题馆,而这个月,刚好迎来它开馆两周年。

从西汉“荼一笥”的文字记载、唐及五代的“渠江薄片”、到明嘉靖3年,黑茶一词的真正出现,以及16世纪末,湖南黑茶因量多、质好、价廉,符合朝廷“以茶易马”之愿,逐步取代了四川黑茶,成为官茶,并带动了之后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02、白沙溪黑茶博物馆——近代安化黑茶的直观认识

茶友们详细了解了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的贡献。安化是黑茶之乡,所产品类丰富,以“三尖、四砖、一花卷”为典型代表,博物馆有详细的黑茶原料等级分类,使走过不少茶区的茶友感叹: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如此细分原料的。

白沙溪诞生了多个第一:

◈1939年,第一块黑砖茶;

◈1953年,湖南第一块茯砖茶,结束了茯砖必需在陕西泾阳压制的历史;

◈1958年,第一块花砖茶。

白沙溪的代表作千两茶技艺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经70多年的市场风雨,白沙溪坚持用最好的品质成就其品牌美誉,成为黑茶市场的风向标。

03、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走近民间安化黑茶标杆性人物

伍湘安的家庭式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则是一个茶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馆内设有图片展示室(黑茶历史和文化)、品牌室(县内茶厂的黑茶产品)、茶文化研究室和文物室(展示安化黑茶发展阶段及与生活相关的物什)。伍老先生还出版了关于安化黑茶的专业性书籍——《安化黑茶》……茶友们感慨,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家乡十足的热爱,是做不到如此的付出的。

资江是当年水运黑茶的重要交通要道,沿岸的风光旖旎,茶山集聚,是茶青重要的出产地。

从17世纪开始,从中国运销欧洲的茶叶之路有两条,除了连接川滇藏——运销西藏、新疆、中亚、西欧的路之外,另一条从资江码头起运,通过“万里茶路”远销至恰克图、圣彼得堡,甚至欧洲大陆,这条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又叫“茶商水道”。

资江沿岸的市镇,便成为茶叶流转的集中地。安化江南镇,是历史上安化黑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当年这里有上百家茶行。问山访茶拜访制茶世家宏毅茶栈的第八代传人王军安。

江南镇的宏毅茶栈创办于乾隆34年,有240多年历史了,有点类似《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东院,也经历过显赫的茶马时代,如今却残墙破瓦,显得摇摇欲坠。

王军安的茶厂,而今在高马二溪的茶山上。他的茶,市面上见到的不多,但在茶圈里却小有名气。

“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人世变迁,资江水依然悠悠。希望王家的茶,越做越好,期待安化黑茶的盛世复兴。

01、亲临皇家茶园

高马二溪茶园,是昔日的皇家茶园,位于田庄乡高家溪、马家溪周边的群山中。高马二溪以品质上佳闻名,在清代价格就比周边地区高出很多。道光四年,立“奉上严禁”茶叶禁碑于高家溪,规范茶叶交易秩序。当时,茶商需凭票引收购高马二溪茶叶。

据民国茶学专家彭先泽《安化黑茶》记载,以高马二溪所产高山云雾茶制作,方为“安化黑茶”上品。

这一带海拔在800米左右,广泛分布着冰碛岩层。冰碛岩是六亿年前全球性“冰球事件”的产物,是极冷极热现象的产物,安化集中了全世界85%的冰碛岩。

关于土壤,茶圣陆羽有经典论述:上者生烂石。茶园土壤大都以板页岩风化土为主,风化完全,石砾较多,通透性好,富含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所产茶叶内含物非常丰富,叶片坚韧而有弹性,芳香耐泡。

山高林密,资水奔腾不息,昼夜温差极大,山下还穿着衬衣,山上茶农家里已经开始烤火了。因为温度低,这里茶厂千两茶的干燥依靠炭盆升温。在上山茶厂值班守夜,确实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02、高标准有机茶园

早晨渡船去对岸看钧泽源有机茶山。

渡口水绿绿的,缓缓的,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让人即刻想起沈从文的“翠翠”和“爷爷”,安化的资江有一种既雍容又脱俗的美。

钧泽源

钧泽源名字,以褒家冲百年老茶园创办者彭国钧先生,及白沙溪创始人彭先泽先生父子共同命名。钧泽源是白沙溪茶厂通过流转安化小淹镇陶澍村村民土地新开辟的、按有机茶标准培管的茶园,目前也是白沙溪茶厂着力打造的高端子品牌。

有机茶园三千余亩,主要品种是云台大叶种。

云台山大叶种是安化群体品种的代表,是古代梅山“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传承下来的优良品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茶树良种,以叶大、肉厚、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著称。古人所说的“湖茶味苦,宜于酥酪”,实际上就是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滋味浓厚。

成熟的云台大叶种甚至能长到成人手掌的长度,当地有“梗子撑得船,叶子包得盐”说法,持嫩度好,就像安吉丽娜朱莉,大嘴美人。

问山访黑茶,在此感谢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益阳茶厂的鼎力支持。(待续……)

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安化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安化》内容,感谢阅读!

事实上,整个江南都是老爷子的露天“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聊得兴起,他手一挥,冒着小雨就飞奔出门,他沿着小巷略拐两下,就来到德和兆记的遗址。

当年,安化本省茶商称之为“本帮”,皖、粤、赣的茶商称之为“南帮”,晋陕甘宁蒙的茶商称之为“西帮”,西帮资本最雄厚。茶商一般都租赁安化当地茶行经营,与行主形成合作关系。行主修建的茶行为两层全木结构的封闭式院落。一楼是茶客住房、茶工宿舍、有宽广的拣茶工场制作千两茶的场地以及烘焙场所。二楼是毛茶仓库以及精制车间等。

往前走,是“德和兆记”的茶行遗址,德和号茶行建于乾隆年间,到现在还有13家名号。这家德和兆记曾经是大茶行,拥有4个天井,我们到的时候,一户蔑匠正在织造装千两茶用的花格蔑篓。

伍老爷子和蔑匠打过招呼,跨过地上的竹篾,快步走到一个小木门前,推开,资江的灵气清水出现在眼前,静水流深,眼前的资江水面不动声色,但却能看到水流颇大地东流而去。

“这个,就是德和兆记自己的码头。茶做好了,直接从这里上船,运出去。”

从17世纪末开始,从中国大量销往欧洲的茶叶有两条路线,除了连接川滇藏的茶马古道以外,另外一条就是由俄罗斯商人经营的商队茶,经恰克图口岸出口,横跨亚欧大陆。这条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又叫“茶商水道”。普遍的认知是“武夷山——恰克图——俄罗斯”这一条路,而伍老爷子经过严密的考证之后,认为,武夷山只是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更古老的起点,就在安化。

离开德和兆记的旧址,伍老爷子一路向我们叙述他的考证依据。他认为:从茶马交易的历史看,黑茶的特性更符合边疆人肉食的饮食习惯,所以史实可证早在宋元时期,安化黑茶就远销西北牧区。到了明朝,就定了黑茶作为官茶,“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进行茶马交易。而这一时期,正是晋商大量在安化制销黑茶的时间。武夷山盛产红茶和乌龙,并非茶马交易的官茶,即使是晋茶商经营红茶和乌龙,也应该是中俄的《恰克图条约》(1727年)签订以后,因为欧洲人需要红茶而兴起,比黑茶运往西北至恰克图的时间稍后。

另一方面,翻看同治年间1871年出版《安化县志》,可以看到记载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的安化茶叶情况:“。。。。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售卖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方红茶初兴也。”从1937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第六章的一个茶叶出口数量列表里就能证明,这里说的红茶“初兴”,不是指安化,而是全国都属于初兴阶段。这条史料不但说明安化的红茶盛产是咸丰年间由广东茶商“倡制”发展起来的,而且也反映,福建武夷和全国其它许多地区的红茶盛产,也差不多是在此前后和各省茶商倡导下风行起来的。县志还说“客各有冒称武夷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从旁侧证了伍湘安的论点。

伍老爷子一边把各种年份滚瓜烂熟地从嘴里吐出来,一边引着我们走向江边。经过江边一条茶市老街,旧的木头民宅依稀还看得出封火山墙的设计,只是如今已经歪歪斜斜,几近坍塌。取而代之大部分的建筑是乡镇里随处可见的,毫无特色的两三层砖瓦房,贴着白色或者乳黄色的瓷砖外墙。

这里曾经是马队驮茶的必经之道,两边都是茶行。直到前几年,老房子才被逐渐一一推倒。

天下着很细的雨丝,雾拦资江,石阶被苔藓染得碧绿而斑驳。有男人提着一挂血红的猪下水路过,和伍老爷子打了个招呼。

站在这里,很容易被带回过去。那是昔年盛况,江南坪沿江一溜14个码头,鼎盛时期,光是搬运工就有500多人。运茶的商船,卸货的男人,驮茶的马,当然还会夹杂着沈从文笔下那些“宽脸大奶子的妇人”。尚不到湘西,但在当时,这样的场景下,想必也会有“一个我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妇人”的故事。

“茶叶之路起点叫做下梅。在武夷山有个下梅,是个村子,有溪水,但是不大,运力小。资江是仅次于湘江的第二大江,安化在资江中游,江面宽400米左右,入洞庭湖直通长江。而且安化古代的时候就也叫做下梅,是一个县。”

一肚子数据的伍老爷子随后翻出他的晋,祁县《大德成文献手抄本》,上面记载了晋茶商顺着资江运茶叶,经益阳、汉口、樊城、到赊地(旗店)的一路水路345里,再走19站陆路到祁县,走西口,至包头,出恰图克,到圣彼得堡。

“你看是不是?有经营头脑的晋商,最早,当然选水陆方便的安化做茶叶之路的起点。”伍老爷子说。

听完故事,掩卷喝茶,真真眼前一片烟波浩渺,高山恶石,一片叶子走过山高水长的世界,从安化土地到异帮餐桌,期间的风雨,一口就喝尽了。剩下的,就都是回甘和余韵。

“老梁啊老梁,你们应该去看风雨桥,那些都是我们安化的茶马古道会经过的地方。你去看茶山,去看风雨桥,看茶亭,你看完所有的东西,再回来,找我这个老头子喝茶。

宏毅茶栈旧址,门楼上字迹依稀可见,是典型双天井的日字形结构茶行。以前大的茶行是田字结构,四个天井,小一些的有三个天井,呈座椅形结构:小茶行也有1-2个天井,呈“井“字或者”日“字结构。茶行通风透光,在每个天井中央,四周摆放太平缸或者水池,便于防火。

关于本文《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安化》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马博峰:秋季安化访黑茶


马博峰:秋季安化访黑茶

身在茶行,谋生于培训业,最怕说错话与说谎话,曾说错的话太多已记不清了,有可能会害了不少友人,痛定思痛,决计痛改前非,游走于国土四方,思索人生小道;以身事茶多年,每年都要深入茶山寻韵问茶,期待能解开自己的困惑!

安化地处南方,分属于湖南,境内多为山区,绵延不绝的雪峰山脉正是种茶的绝佳山场,山区地域广大,大小乡村道路纵横交错。不知不觉间,已经来了好几年,如今的路,既有宽阔平坦的高速,又有大肆整修的国道,尚有还是坑洼难行的老路。从中原前来安化,开始是从洞庭湖东线沿高速到长沙转益阳市下来,接连几年,每次总是在黑夜到达,旧时宁静的小县城东坪,眼见着一步步变的灯火辉煌,比肩而立高高耸峙的一栋栋高楼,都是推掉山坡而建成,一水穿城而过的资江,时满时枯,水位线的起落伴随节气摇摆起伏。

先前都是住新县城东坪,前往安化六大茶山中的高马二溪、凤凰岛、云台山与六步溪,尤为便宜。后来到老县城梅城住宿,再看团云界、芙蓉山。

来安化访茶,印象最深的就是雨,但今年的雨水似乎格外的多了些。农历立秋刚过,我们才踏上梅城这片土地,雨就开始下的没完没了,这是连心岭总经理吴俊先生讲的,这才知道今年前些时候,旱了了好久,伴随我们的到来,满天云雾化作甘露普降大地,总比旱着好。

盼望了许久的二广高速,今年年初终于贯通,在梅城下了高速在酒店住下,分作两路的一行人终于在连心岭茶厂汇合在一起。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所长带队一路驱车远道而来,郑州以昇恒茶业郭保红总经理带队乘高铁至长沙转道而来。安顿妥当后喝茶闲叙,然后再到茶厂车间去看千两茶压制,历经百余年传承,展现出无比精妙的花卷茶踩制技艺,从选料的精细,到压制的寸劲,一步步捶打、收腰、挤压,只为展现花卷茶充满魅力的身段,师傅们的汗衫早已湿透,这也是力量的象征吧!中国茶有的不只是柔,还有刚强健硕!暗自猜想:制茶的寸心与山岭的精华,合二为一就是连心岭的寓意吧!

多年行走茶山,有时会产生幻觉,人在茶山空游,惊醒之后发现还躺在床上,这可能是空间之门,打开它就面向茶园。连续来了五年,时光随茶汤流逝,上山的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形成林荫道,遮挡着视野,却又透出新奇,转过弯,许久未见的老水牛就在眼前,还是不改的黑色,来此正为看黑茶,二者皆是同色系,十分有趣。乍一眼瞥见前方藤蔓上朵朵白花,停车察看细闻幽香袭人,炎热的暑气渐消顿时觉得丝丝清凉,犹如团云界的茶,带着故乡的香情,飘扬过海没有目的,看到你是终点!山上一望无际波浪起伏的茶园四散排列,忙碌的身影、交谈的笑语,忘却了脚下的泥泞,弥漫着向往的自然之气,可否得之长生?

是夜树梢繁星零落,似闪未闪诉说茶路无尽的远方,屋内品一杯团云薄片,一切美好、期望尽在杯中。小薄片,大视野!谁来茶乡寻觅?

云岭最高处,欲说已忘言。芙蓉山的海拔之高我是亲身领教过的,有茶的山头、无茶的山头、老树茶园的山头,该不该去的都去了,还有那神奇的云雾天阁道观。一边观赏着山上的瀑布,一边喝着这里的茶,那是最有感触的。来这里的山路窄小弯曲,路旁的沟涧溪水流淌,岩石壁上的泉水贴着山崖飞流直下汇聚成河流,我们一行看着云雾、听着水流倾泻山间的响声,鸟叫的副歌,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交响曲,这是自然的乐章!前几个月来此看了山上茶农讲的百年母树,炎热的太阳烤的人难耐,度时如年一队人却硬是爬上山顶,崖壁处发现真有母树存在,看到老茶园真容也欣慰了,喝着甜的似蜜一样的茶,闻着有成熟水果的茶香,丰收在即。

老县城梅城到新县城东坪相距不到一百公里,我们开车整整跑了将近3个小时,资江水波涛汹涌,两岸翠色未因秋来而去。凤凰岛地处柘溪镇,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峰湖之内。我是怕水的,在这湖面不平静的时间,天空时而阴云密布,要坐条小渔船前行那是多么的危险,再没了浪花一朵朵的心境了。晴天来时,远处十步一景,渔民的辛勤劳作、往来船只不时穿梭,水上的木屋看着别致,似乎一应俱全。紧迫的时间,让我忍住好奇,远观留下美好,航道是看不见的规则,在这里不可妄为,腥腥的水气对内陆的我来说太敏感了,不时有鱼翻跃水面迎着光照过来,山半腰处的树木和房屋互为邻里相安无事。靠岸,沿着石板道进入凤凰岛,茶岛三面环水依山而立,满山灌木茶园整整齐齐,顺坡而建,坡势陡峭却越显示异常壮观。

回到梅城连心岭厂里,喝到连心岭安化六山系列凤凰岛小薄片,那人、那事、那情,动人的容颜,进入茶汤放映,远处放光的湖面有些雨滴下的波纹,快速地散开而去,这个特殊的香气我惦记了好几年,有岩石的质感、硬气爽朗。

后乡高马二溪的茶具有侠客般的柔情,香幽味鲜;云台山的茶具有壮士情怀,浓烈霸气,滋味浓醇显苦;六步溪的茶却有高士情结,味淡香如竹。行走安化茶山,在高马二溪看的最多的是云雾,很少有晴天。高马二溪、六步溪的茶山上雨雾缭绕,高马二溪茶山有很多大叶种的群体茶树与无性系的茶树良种,高马的香气飘荡在云间环绕般迷离,是躲在深山的花果胜地;而六步溪茶山中叶种的茶树品种占有量不少,所以香气高扬细长;云台村分属马路镇,云台山主峰的道观显示出这里的人对传统信仰的坚守,传说洞庭之南是三苗的聚集之地,他们世代奉道。

云上茶叶的总经理刘波先生在此建立有一片改良的示范茶叶基地,茶园两旁怪石林立,如罗汉、如万马腾云状。早晨舍身崖处的云海不断翻滚,我们名曰雾回头,惊觉这里似为云间守望者的住所。住在山顶的清静,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心静茶香,云台山的茶苦烈,是行路的艰辛,是人艰苦适应自然的味道;它的香气硬朗,是为坚持走向前路,亲历茶园,两脚沾满了泥泞的红土,酸性土壤是茶树赖以生长的基础。

刘波先生用影像给我们介绍了九处茶园基地,作为走出大山的企业又回到故乡,是带着喜爱茶的情怀与对故乡的责任而创建了云上茶叶公司。相比险峻陡峭的六步溪,作为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态多样,海拔较高,土壤多为板页岩、冰碛岩。前年在此喝到了很纯正的松烟香天尖,如今人们喜好的改变,此种七星灶烧松柴干燥的茶不多了,很多烧的是杂木,这样也好,城市化快速的今天,烧柴是奢侈的行为,烟气感受农业的田园愿景,上神难以企及,体验人间烟火更能明目清心。

一地之茶,想要成它的知音,得看看这片天地的样貌,闻闻土壤的气息,喝喝那里溪流中的水,亲切的与乡民交谈,当我们理解了这里的人,会对茶有不一样的想法。天、地、人构成了世间万物,茶也是这万物之一,人的勤劳与智慧,天的阴晴与温度,地的高度与样子,是茶的基因族谱,蕴藏解读神秘的安化黑茶的密码。

古代安化 茶商是怎样收茶的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古代安化 茶商是怎样收茶的》内容,感谢阅读!

山上的茶农开始收茶制茶,山下的茶行也开始上山看茶。

安化的黑茶茶行,最初在敷溪附近的营盘里苞芷园丁家湾一带。后来转移到小淹附近的马家坪和白沙溪口。道光咸丰年间,在边江最盛。到了谌二当家,则在江南,鸦雀坪附近最多。

不是资本雄厚的商人,根本不敢接触这行。

凡是想在这里开茶行的商人,循例要向湖南省财政厅请一个“牙贴”(相当于现代的营业执照),交足规定的帖银,才能营业。贴分五种,每帖缴费100至500元,另交手续费2元。限期五年。每年还要交“牙税”,每帖交10-50元。

交足了帖银牙税,算有了开门营业的资格。若要买卖茶,还需要请领“引票”。引票又分陕引和甘引两种,每张引票150元,可以买茶6000斤。有效期三年。

当时无论是湖南本省本帮、来自陕甘晋的西帮,还是来自广东的广帮,多数都是股东式结构,极少独资经营的。每个茶行的资本要数万元到数十万元,大多拥有巨资。从外地进安化办货一次,前后要两三年才结束。旧货没有脱售,新货又要进仓,压力可想而知。

在所有的帮派里,西帮无疑是最财雄势大的。

大的茶号通常都有自己的买茶司事,民间称呼为“买茶先生”。这天茶商邀请买茶先生去谌二家开堆看样,谌二家媳妇一大早就把家里养到四斤重还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炖上,又蒸了咸菜腊肉,炒了丝瓜和青茶,打了一壶酒,只等茶商和看茶先生来吃饭。

买茶先生到了,持一大蒲扇,扇子右上角写着他所代表的西帮茶号“通天泰运”,左上角分两行写了当时茶商专用的“密码”,到了谌二家,先不着急坐下吃饭,将茶叶堆掀开,从里面掏出样茶放在扇面上细细研究,看这是头茶(春茶)还是仔茶(夏茶),烘胚抑或是绿皮蛤蟆,良子(高山茶和本地茶的头茶)的比例是多少。

买茶先生眼睛都是“钩子”。只看茶叶的形状、颜色、重量,就知道是茶叶的出产地和时间。他们被茶农称之为“识货的黄老官”,持公道者,在乡间颇得尊重。

谌二素来以实在著秒。他卖的茶,无一例外都是来自自家高家溪的茶叶,头茶和仔茶也都分开成堆,算是上好的良子。从来不像村里另外一些茶农,会往茶里偷偷加添外路茶(安化以外的茶叶),或者把仔茶掺到头茶里充数。

更有一些茶农,会在茶叶里掺杂其它叶子,譬如枣木叶、金牛花叶、油茶叶、雷辣子叶、榆树叶、水瓜树叶等。这些嫩叶其实本来也是本地人的凉茶茶料,虽然安化山水养水,当时常有人说“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茶”,但这等事情,谌二断然是不会做的。

买茶先生看中了茶,摊开蒲扇,手持朱笔,在扇面数字上涂抹开价。照惯例,当然往低里开。谌二也熟知门路,再三央求抬高茶价,如是经过了“三涂”修改好茶价,立书“水帐”,也即今年成交单。拿了纸包茶样,吃了两杯酒,几口菜,看茶先生领着茶号负责人又赶往下一家。

茶叶卖出去了,谌二一家都开心。谌二爱护茶园,每年只采头茶和仔茶两次,白露茶便不采了,让老茶园休养生息。

卖了茶叶,谌二和媳妇还可以到山下茶行打工制茶。女人负责捡茶梗和筛茶,把茶叶按照要求分为更细的等级,而谌二则继续干蹂工或者焙工。

踩制千两茶的工钱高,且伙食中有肉可吃——当时在茶行打工收入尚算不错,和种茶的辛苦比,也算“白领”。所以有人说“进了茶行,不认得爹娘”,讽刺的就是这些来钱容易的打工者骄矜的习气。但谌二并没有跟人学过,这钱也赚不来。

交茶的时间到了,按照规定,谌二在第一担茶上放小样一包,用纸包妥。里面细茶大约一斤,粗茶大约十斤。

送到茶行之后,收茶人按记录取了买茶先生带回来的茶样,比对谌二交上的茶样,再对每担茶叶分别检查,务求合样。

通天泰运是西帮大号,对茶农虽然严格,却不甚克扣。检查茶叶的时候,谌二站在门口吹风乘凉,见对面本帮一小茶号里争吵不已,又是交茶的纠纷。是小淹的茶农赵家。

茶商指控赵家茶叶与茶样不符,所掺沙石茶梗太多,又“打过地铺”,茶叶颇潮,所以按规定一包茶24斤,却必须“抛湿”1斤,按23斤计价,且在原商定价格上往下打板杀价,并不以商定价格成交。

那赵姓人家谌二也是认得的,人虽然胆小怕事,倒未必是弄虚作假的人。明摆着被无良商号打板压价,也只是在一旁唯唯诺诺不敢作声。

茶样检查过了,便去过秤。道光二年之前,各茶行用的秤大小不一,标准混乱。当时安化县的知事刘冀成专门禀请上级,颁发库秤,铸成铁码24副,分发茶号和民间。每码12斤,茶农包茶每包2码,也就是24斤。每斤外加3钱,作为抛灰散末的重量,永为定例。所有茶农欢呼雀跃,称之为“刘公铁码”,沿用至今。

但是,负责过秤的毕竟是人,又叫做“管楼人”。管楼人收秤茶包时,会根据茶包的潮湿程度,每一包抛秤二三两到一斤,称之为“抛湿”,又或者干脆报数时做手脚“吊秤”,每一包再扣下数两到半斤。更别说找茶农讨要吃茶钱,或者扣下包里一部分茶叶的行径了。这些,都是恶习。

市场混乱的时候茶农的日子亦相当艰难。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杂税苛捐,层层抽拥,茶行打板、短秤、抛湿、抹尾都变成常态,更有茶行打破常规,将约定好的每包茶24斤,归包重量为26斤半,甚至到28斤。计钱时仍按每包计算,却是变相克扣了茶农的钱。更不必说加包、扣包、申包、扣潮、外拥等名目繁多,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各种费用了。

这种种行径逼得本来老实的茶农也学会了掺沙石、掺外路茶、掺草药、打地铺(让茶吸收湿气增重)等方式,民风受到极大影响。坊间更有“宁可饿死,不进茶行”的民谚,讽刺茶行里的人道德败坏,可想而知。

关于本文《古代安化 茶商是怎样收茶的》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古老黑砖的创制之路


古老黑砖的创制之路

黑砖茶,色泽乌润,成砖状,故名黑砖茶。黑砖茶压制紧实,口感醇正,经岁月自然陈化后,口感醇厚甘甜,是鉴藏的理想茶品。

诞生于抗日硝烟之中

安化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古时就驰名中外。安化黑茶自明始,生产一直经久不衰。当时的黑茶除一部分在产地压制成花卷及散茶外,大部分作为原料,运至陕西泾阳压制成砖,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往西北地区。身为茶乡,却不能制作成品,此乃一大憾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引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叫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1939年5月,彭受托至安化试压黑砖茶,在安化的江南坪(江南镇)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制方法,用木制压机压制样砖数片,送往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6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7月于湘潭订购铸制手摇螺旋压机六部,12月压机运回。1940年1月装制,3月正式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江南坪的泾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艳丽,滋味醇厚,其品质在泾阳砖之上,并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安化开始压制黑砖茶。

黑砖茶的制作工艺

黑砖茶是一种以黑毛茶为原料经加工压制成砖型的茶叶品类。黑砖茶砖面要求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无黑霉、白霉、青霉等霉菌。黑砖茶内质香气纯正或略带松烟香,滋味浓厚带涩,汤色红黄稍暗。

黑砖茶的制作,分为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原料的处理。先将黑毛茶原料筛分整形,风选拣剔提净;然后按照比例进行拼配,渥堆发酵。第二个部分是压制成型。先用高温汽蒸灭菌并将茶叶蒸软,再将黑毛茶放置在茶砖模具中,使用高压压制定型。定型冷却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修整,保证砖面平整。最后放入烘房高温缓慢干燥,包装成品。

黑砖茶的冲泡方法

黑砖茶,压制紧实,极耐冲泡,在茶具使用方面采用密合性较好的茶具为佳。可以采用功夫茶冲泡方法,取茶约5-7g,用100°沸水冲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传统的熬煮法,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熬煮,茶汁与水可以有一个完美的融合,口感更加醇和绵柔。尤其是陈年黑砖茶,如果是光泡不煮简直是暴殄天物!

温馨提示:压制紧实、适长期仓储,是黑砖茶的一大特点;在撬取茶叶的过程中,请沿茶纹理撬取,以免误伤。

古老的中国独有之茶:茯茶的诞生始末


茯茶始于陕西之泾阳,原称“泾阳砖”,因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以湖南黑毛茶用篾篓包运至泾阳加工的,又称“湖砖”。至于泾阳茯砖始于何时,尚无文字考证。

据《明会典》载明武崇正德十年(1515年)海年招马,蕃人不辨秤衡,止订篦中马,篦大则官亏,小则商病,令酌为中制,每千斤定三百三十篦,以六斤四两为准,正茶三斤篦绳三斤。很明显这是指散茶,至1630年(明思宗崇祯三年)有资料说“是时西北边销茶已基本年使用安化黑茶,先在陕泾阳制成茯砖茶每封旧秤五斤,二封装篦,十篦为一引。茯砖的诞生可能在1515年以后,1630年之前的百年之间。

到了现代,茯茶因其独特的发酵工艺以及显著的保健功效,重获青睐。茯茶由原来的传统边销开始内销、侨销、外销。韩国、日本称其为美容之茶,减肥茶。传统技术的突破,特别是泉笙道茶业承担的优质茯茶科研项目,使得茯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饮用习惯。

茯茶,这一古老的中国独有之茶,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简伯华:振兴民族茶叶弘扬中国茶道

喝黑茶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陕西的茯茶和安化黑茶的区别

2020由茶马古道看茶商


由茶马古道看茶商

在北纬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资江沿岸,漫山遍野生长着生机盎然的茶树。这些茶园的茶叶,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湘黑茶”。成品“湘黑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如琥珀,口感浓醇。益阳湘黑茶专家周奎说,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世纪前后,以牛羊肉等为主食的边疆兄弟民族,就发现长期饮用“湘黑茶”能分解脂肪,促进消化,防止燥热。旺盛的“边销”需求在今益阳市安化县境内产生了官方的“茶马司”,益阳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湘黑茶”由马帮携带,从湖南入四川,沿“茶马古道”输往西藏、新疆或内蒙,进而销往尼泊尔、印度和中亚、远东。

据史料记载,湘乡县(原湘乡包括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盛产红茶。民国年间极盛时,双峰境内已有茶园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433.5吨。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红茶内销和外销市场巨大,一个以茶为业的商人群体应运而生。较早成名的红茶商人是刘麟郊。他是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清太学生。咸丰年间,刘麟郊在战火纷飞中,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数年之间即成巨富。在清末民初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以双峰人为代表的茶商驰骋商场,纵横海内外,形成了一个联结紧密的商业集团。当地依靠茶业发家致富、家财累计百万银元以上的商人先后有数十人之多

安化洞市高城马帮,是清末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帮。因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马古道的特殊意义。茶马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明清时期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资江一河相隔的唐市镇,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当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而当时茶叶等商品的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从资水的唐家观,经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安化茶商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

2020晋茶商在安化


晋茶商在安化

清•乾隆《湖南通志》卷50《物产》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肃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赉请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

晋帮茶商赴安化办茶始于明末清初,延至民国。“国初,茶日兴”。(清•同治《安化县志》卷33)。

晋帮茶商在安化从事茶叶贸易活动,采用的是从茶叶采购、加工包装到运输及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晋茶商与安化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晋茶商在安化设庄收茶、开场制茶,将成品运至西北茶叶消费区及俄国腹地,在经营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安化茶叶经晋茶商水陆运转,闻名于世,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茶产业成为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据资料显示,清康熙二十四年和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共11县,其中有茶的7县。

由此可以看出安化茶叶生产在长沙府各县所占较大比重,仅安化的茶引就占总数的57.14%,安化以其产茶优势吸引了大批茶商来安化办茶。

晋茶商在安化参与茶叶生产,经过销售实现了茶叶的价值,而且经其加工、包装给茶叶带来了一定的增值,因而,这种经营方式,通过“植茶、收购、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的“产业链”的运作方式使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1.在茶叶的采购环节

晋帮茶商收购茶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茶客到当地购茶,先投至当地茶行,由茶行派人同茶客一起看茶定价,茶行负有引导评价之责,并分别向茶农、茶客收取佣金。

二是茶商在茶叶产地开设分庄(或称子庄),由茶号派人进山直接购茶,请茶行“秤手”品评茶叶时过秤,议定价格之后,送毛茶回茶号,经加工精制后制成砖茶或其他茶出售。

安化黑茶、红茶闻名。采办黑茶,是由茶商到茶户家中收买,送回本号加工后制成砖茶或花卷茶,转销口外;采办红茶,则由茶号在当地开设子庄收购毛茶,随后送回茶号加工打包,运往汉口售于洋庄。

晋茶商中的祁县茶商在安化办茶颇为讲究:

其一,在进山办茶前,做好准备工作,“先安择点应用什物家倨器皿以及蔑器、木器……再要选择(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

其二,“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内朱干色,必是安化正路茶”。

其三,注重茶叶质量,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2.在茶叶的加工环节

近年在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19世纪30年代由广州画家庭呱所绘制的线描作品,其中有18幅是当时制作茶叶的绘画,依次为:筛茶、踩茶、搓茶、晒茶、猴子采茶、斩茶、渡茶、装茶、春茶、拣茶、试茶、托茶、分茶、整茶饼、号茶铺、装茶、炒茶、洒水。(赵大川《二百年前清代制茶图》、《中国茶叶》2003年第2期),尽管上述制茶过程似有颠倒,但当时手工制茶工艺之繁、耗费之多,可见一斑。晋帮茶商在安化开办茶场(为手工工场),并雇用当地人进行连续性生产,从毛茶到产出成品,一般要经过踹、拣、焙、筛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茶叶出号前,还要对成茶进行包装,洋箱茶用锡罐或铅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装25~35.5千克不等,口庄茶由篓袋盛贮“带蔑包箱”。祁县茶商在安化设场制茶,场中以茶工人数量多,有栋工、筛工、踹工等之别,且工钱不等,“黑茶每帮踹手八名,掌冲打吊二人,踹手每工钱一百六十六文,打吊每工钱一百文。帮踹人八名,每人踹六十文……(筛工)每日大钱一百二十六文;有一百四十六文者,不一。”

3.在茶叶运输环节

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中,详细记载了祁县茶商赴安化办茶,祁至安水陆路程:

“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345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1215里;从汉江至益阳,计水路840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境内)计水路255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陆路340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1355里,水路近3000里,若再从安化办茶后返回,经山西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运至恰克图,往返行程万余里。”

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之前,从安化至山西的运输方式是以船舱马背为主走茶马古道;从张家口至恰克图等西北地区则走骆驼古道。

在山西有“晋商万里茶路源起安化”之说,有史记载千真万确。晋帮茶商业跨域之广,行程之长,可见一斑。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主要是运至恰克图与俄商贸易。

据史籍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使恰克图的中方一侧,建成了一个大商贸城,使北部边陲有了一个向外开放的口岸,史称“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这样,为当时雄居在张家口的大德诚、大德兴、大德丰、大德懋等晋商提供了商机。

晋商从安化办茶返回到祁县后,北上太原、大同至河北张家口、至归化;再到库伦、恰克图,又是行程约3500公里。在这茫茫的“万里茶路”上,有人肩挑、小车推、船载、马驮、马车拉,最终融入漫漫的骆驼路上。在驼运中,晋茶商摸索了成功的运作方式:将80匹骆驼为1帮,5骆驼为1行,共16行,1人管1行,1帮18人,由1帮首带队,1蒙人向导。他们踏戈壁,越沙漠,还要防俄蒙一带猖獗的马匪抢劫。在这万里茶路的征途上,洒满了晋茶商人艰辛的血泪,引出过无数个如怨如诉的传奇故事,换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挑夫、船夫、马帮、驼帮,凭着这些茶叶的源源而至,保证了恰克图边贸近200年的繁华。据记载:当时茶叶为恰克图最大的买卖,占到对俄商品输出的94%。

晋帮茶商在安化采办茶叶经加工精制后销往各地,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镇,当时赊为陆路转运码头,‘百货皆聚’,为确保按期到货,便与当地运商建立了‘回票’制度,(光绪二十三年)合行会议发货日期新定章程:郭、记……汝州、禹州马车脚价付九次一,以十天为期限,二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会镇马车限发十六天送到,三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汝州、禹州牛车每辆欠银三钱,限十二天送到,误期每车罚银二千。”这些运输方式较随行随雇,安全方便,且有保障,因而极大地促进了陆路运输。

4.在晋帮茶商的销售环节

晋帮茶商在经营茶叶的各环节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运输费用、货物保管费用、途中货物损失费用等等,即“一分贸易,四倍资本”,这些大量先期投入和经营利润的实现都需要在茶叶销售这一阶段实现,因而销售环节尤为重要。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贸易的“四个环节”,从采购原料到加工包装,再到运输直至最终销售,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方式。加上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四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整体。

具有悠久产茶历史的安化,茶业兴盛于明清,后至民国日渐衰落。晋茶商来安化制茶、销茶,带动了安化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发展。

安化茶业发展,晋商业茶赢利。后随着茶叶贸易的衰落,外部环境的不利,晋茶商与安化茶一同趋于衰落了。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问山访茶: 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这里(下)》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