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有厚薄,茶有深浅

发布时间 : 2020-07-17
茶有哪些茶 有黑茶吗 安化黑茶有

茶有哪些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书有厚薄,茶有深浅》内容,感谢阅读!

翻开一本茶书,在文字里感受茶的韵味。

对一个被茶侵润的爱茶人来说,自是沾染了茶的韵香。

安静的夜晚,品一口茗香,翻一页茶书。

在自身和外物都是安静的时候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到茶的心灵。

忙碌了一天,晚上呆在房间,收拾一天的心情,慢慢对话茶语。

可消除白天的疲惫,给身心注入一股茶语的清香。

不必着急,慢慢得读下去。

微黄的灯光下一页一页的翻着,在寂静的夜晚有有它作伴,也不觉的孤单了。

看这本书感觉像是作者在眼前慢慢地讲述,而读者在细细地聆听。

不急不慢,缓缓地。累了就停下,休息,明天再继续。

在字里行间,你读懂了文人的婉约和茶人的平和。

书中说,浅是茶。其实茶也是浅的,倒茶七分满留三分人情在。

茶是浅,浅是茶。

浅作为一个衡量词,是代表简约,含蓄……有时会相对无言,那是浅的太深了。

这本书是杯浅茶。

需要你接过来到自己手中,慢慢读,读进你的心里,让你的内心也充满茶语茶香。

本文《书有厚薄,茶有深浅》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口感的“厚薄”与“浓淡”


有人说,茶汤中的薄和淡是两回完全相反的事。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的。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

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

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一般来说,理解了厚与浓,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薄与淡在实际上不易分清,尤其是对茶认识不是很深的人,容易混淆。

可能更多的人喜欢清淡,清雅的茶,因为它符合很多茶友常说的清心饮茶。俗话也有,一杯清淡的茶。清淡的茶,的确可令人更常饮,多饮,或更健康。试想,浓烈的茶,可以喝很多吗?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呢?清淡的茶,不失其滋味丰富,才可口,人才会喜欢喝它;相反,如果清淡的茶,味道单一,寡口,人是不会喜欢喝的。

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茶底,或称叶底,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

《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前言


《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是由国学大家龚鹏程撰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茶书,也是新的《茶典》,汇聚了八种茶书的精华。

【序跋窗】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爱茶的文人墨客,就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个方面撰写了多部茶学著作。作为中国历代典籍精华的荟萃,《四库全书》收录了八部茶学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日出版的新书《茶典》将上述八种茶书结集,以丰富的内容让爱茶之人在实践茶道的过程中,借助这部《茶典》,更深刻地领悟中国的茶文化。

清修四库全书谱录饮馔之属,于茶仅收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北苑贡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陆廷灿《续茶经》八种。夫茶饮始于神农,其后风行九州,历代茶谱茶笈凡百数十种,而甄录于四库者,不过尔尔,何其廉也?然一代鸿编,但撮英华,斯所谓经,斯所谓典,何必陈陈相因?细大不捐哉。茶书虽多,即此已足观澜,索源揣本探末,茶艺大要具于是矣。

考茶出于国而饮,非南人所独,水厄酪奴之对,一时口谈而已。其实《尔雅》早经著录,晏婴或云,饮之则春秋战国当已通行巴蜀荆扬,吴越间尤盛耳。厥后南风北渐,入唐而茶席茶寮遍地矣。《封演闻见记》云,自邹齐沧隶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远近,投钱取饮。唐史则载,常鲁使西蕃,烹茶帐中。蕃人问何为者?鲁曰涤烦疗浊所谓茶也。蕃人曰我此亦有。命取以出指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可见蕃汉同风已久。

嗣后茶马互市,贸易愈广,西极流沙,南渡重洋,为世界第一饮品矣。传播既广,饮法自异,各因风土人情故。陆羽《茶经》已云,饮分觕茶散茶末茶茶饼,茶者乃煮乃熬乃炀乃舂,持予瓶釜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种种不同。

今之言茶者,或以觕茶散茶末茶饼茶,煮茶熬茶舂茶泡茶,分隶不同时代,以说流变,误地理为时序,或独沽一味,风雅自鸣,不知滋味,本于土宜甘醎调诸时尚,茶叶蹁跹,周济唇吻,初无定格也。况夫石花散芽,紫笋神泉,物性或殊,水理非同,制茶供饮,岂可一律?语称异量之美,人贵博通之趣,饮茶之道,可以养德,君子处之可入道矣。且夫神农以来,颇以茶为药,谓其消滞释壅调神和内,少眠弗懈,利水通津,故仙家以之炼养,佛氏以之祛魔,漱芳味清,用资精进,而常民亦辄以代益汤剂。斯虽与文人高士徒矜清韵者异致,然禅趣仙风,适足翼扶文气,翊赞诗画,乌可以小觑哉。

至于茶税茶贡,事涉国政。唐德宗时始征茶税,以迄于今。茶马之市,则回纥常驱名马市茶而归,后亦相沿成俗,以应吐蕃契丹蒙古各处之需甚,且海舶通市于波斯天竺欧罗巴。故茶者,内为国库所关,外为安危所系,贡茶自周已有,《华阳国志》称,武王伐纣,蜀中纳茶为贡者,是也。后亦因之至唐,乃成定制,或于茶区定额纳贡,或设贡茶院专事造作,宋《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清陆廷灿《续茶经》附“茶法”篇等,所记即其裔类也。关系非细品茗者,幸勿忽诸。夫茶叶物类之微小者焉然。其道艺理法在在可观,于兹所述,但举其要,聊为喤引而已,古人论之审矣,观此茶典可尽得之,故不赘陈云。(本文乃前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茶叶加工审核作业指导书


关键词: ISO9000 质量管理 体系 茶叶 审核

茶叶加工审核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与适用范围

为提高审核有效性,按照GB/T19000系列标准要求,结合茶叶加工生产流程的特点,特编制了“茶叶加工”专业审核指导书,为审核员现场审核提供指导。

2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ZB B 35001—88 炒青绿茶

GBn 137—81 绿茶、红茶卫生标准

GB9679-88 茶叶卫生标准

3.专业特点

茶叶加工的方法、标准的地域性很强,各国的引用标准差异较大。我国茶叶加工也依产地、原茶品种不同,而依据不同地方和行业标准生产。茶叶的加工大体分三大部分,即初制、精制、拼配加工。近年来茶叶加工不断深化,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产生了保健茶加工和其它深加工。产品是入口食品,涉及人身安全健康,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是审核中的一个重点,对生产过程容器、管道等要进行经常性的保洁。合格性一般通过规定的检测和试验进行检验,应能满足标准规定的所有感官特性、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要求。

4.加工工艺

4.1初制工艺

1 绿茶初制 分三大工序:杀青、揉捻、干燥。因干燥方法不同产品有炒青、烘青、晒青。

2 红茶初制 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萎凋的目的是为了蒸发适当水分,揉捻是为了破坏叶细胞,发酵是红茶的重要工序,目的是茶多酚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

3 乌龙茶的制作 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五大工序。做青是乌龙茶加工中最重要的工序,需摇青、摊青多次。

4 黑茶 分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关键在渥堆。

5 黄茶 分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闷黄是其特点。

6 白茶: 萎凋-干燥(新工艺白茶:萎凋-轻揉-干燥)。很特殊的做法,不揉不炒,只晾晒和烘干。

泡茶有学问,敬茶有修养,存茶有技巧!


泡茶的学问

由于现今的茶叶品类繁多、水质差别明显、冲泡技术各不相同、每个人泡出的茶色、茶香、茶味也就千差万别。

就算拥有好茶、好水、好茶具,如若没有掌握好的泡茶工艺和技术,要跑出一杯好茶也难度较高。

想泡出一杯好茶,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

水质

水为茶之母,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

一般水符合“源(出处)、活(流动)、甘(甘甜)、清(洁净)、轻(分量)”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

茶圣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

而在当代科学试验下,得出用于泡茶的水质评价结果——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

水温

水温的不同,决定着茶汤的色、香、味,也关乎着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释放。

一般水温会根据茶叶品类、制茶原料去调整温度。

对于较粗老原料制成的茶叶需用沸水直接冲泡,而细嫩原料制成的茶叶则需用降温后的沸水冲泡。

具体而言,龙井、信阳毛尖等高档细嫩绿茶宜用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乌龙茶等青茶宜用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等蒸压茶宜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冲泡,最好是煎煮后饮用。

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品类、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约200毫升的沸水冲泡,加盖4至5分钟后,便可饮用。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茶量

关于泡茶时茶叶用量的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在家泡茶,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

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

心情

泡茶既是感受茶香茶韵,也是与自然的对话。

在茶艺界,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这正是泡茶人良好心态的体现。

唯有在平常心态下,才能泡出最优质、最纯正的口感。

其实想泡好茶,除了把握好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还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这里有八个环节: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斟、闻香、品饮。

总之,泡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值得爱茶者、品茶者去深入探究。

敬茶是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传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

由于如今的社会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乐趣却是渐行渐远。

若想让自己身心在当今社会获得放松,可尝试放慢节奏,学会饮茶、品茶、敬茶。

而且在如今社会,喝茶可以当作接待来宾的方式,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并很有讲究。

通常,敬茶包含四个环节:备茶、取茶、敬茶、续茶。

在备茶中,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等茶具一定要保持洁净,待宾客坐定后,主动询问客户是否对所饮的茶有特殊的要求。

在取茶中,要用茶勺、茶匙等专用的器皿,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尽量不用手抓,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在敬茶中,茶杯应放在宾客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在续茶中,从桌上端下茶杯,双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可体现举止文雅。

当宾主边谈边饮茶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

为宾客敬茶时,有四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浅茶满酒,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倒往茶杯里的茶水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二是敬茶动作,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三是敬茶表情,敬茶时敬茶人的表情要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亲切端庄,以给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是敬茶顺序,敬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或来宾中的年长者,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的同仁,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茶艺茶道活动中的敬茶除奉茶外,还包含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等礼仪内容。

在日常待客过程中,敬茶礼仪需要结合平时生活实际,不断地练习,若是品茶者对茶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敬茶的细节不仅能体现出敬茶人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更体现出敬茶人自身的品位与修养。

储茶的技巧

茶叶非常干燥,所以茶叶的吸附性很强,所以存放要保持干燥无味,以免让茶叶变质。

因此,对茶罐的要求较高。

储存茶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大宗茶叶与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就不同,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的储存方法也会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大宗的茶叶贮藏,除了传统的石灰块储藏法和炭贮法外,还可以用抽气充氮法、冰柜储藏法等。

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铁制、锡制、有色玻璃瓶及陶瓷盛器密闭贮存;石灰、木炭等干燥剂贮存;5℃以下的冰箱贮存;保温性能良好的暖水瓶贮存;新而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贮存。

再比如,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的储存要求与方法也有不同讲究。

不发酵茶类包括白(如寿眉、银针白毫等)、黄(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绿(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茶类。不发酵茶含高量的维生素及活性的营养素,最容易受到光晒、潮气与气味的影响及破坏。一旦遭晒、受潮,茶叶便会变色、变味、变质。

储存绿茶必须防晒、防潮、防气味,要么放置于荫凉通风之处要么藏在冰柜之中。

半发酵茶主要包括青茶、乌龙茶等,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

储存清茶必须像储存绿茶一样“防晒、防潮、防气味”。不过,由于清茶寿命较长,储存要求便可松懈些。根据清茶的轻重焙、轻重发酵而酌时储茶,便能保存清茶的新鲜了。

全发酵茶包括红茶、黑茶等,这种茶经过完整的发酵过程,已无绿茶的特性、特质。

茶叶的本质与味道已转换成发酵之后所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越久越醇,价值越高。因此全发酵茶不需要防潮、防晒。

不过,将它密封存放还是必要的,以免受异味侵袭。

储存茶叶有一条基本规律:不论是哪种储存法,存放茶叶的盛器要做到密闭、避光、干燥、低温、无味,并且盛器密闭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叶的质量,容器内茶叶保存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

由此可见,茶叶的储存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础环节,茶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茶汤的表现与口味,储存好茶叶,乃根本。

泡茶有学问,敬茶有修养,存茶有技巧


泡茶的学问

由于现今的茶叶品类繁多、水质差别明显、冲泡技术各不相同、每个人泡出的茶色、茶香、茶味也就千差万别。

就算拥有好茶、好水、好茶具,如若没有掌握好的泡茶工艺和技术,要跑出一杯好茶也难度较高。

想泡出一杯好茶,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

水质

水为茶之母,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

一般水符合“源(出处)、活(流动)、甘(甘甜)、清(洁净)、轻(分量)”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

茶圣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

而在当代科学试验下,得出用于泡茶的水质评价结果——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

水温

水温的不同,决定着茶汤的色、香、味,也关乎着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释放。

一般水温会根据茶叶品类、制茶原料去调整温度。

对于较粗老原料制成的茶叶需用沸水直接冲泡,而细嫩原料制成的茶叶则需用降温后的沸水冲泡。

具体而言,龙井、信阳毛尖等高档细嫩绿茶宜用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乌龙茶等青茶宜用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等蒸压茶宜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冲泡,最好是煎煮后饮用。

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品类、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约200毫升的沸水冲泡,加盖4至5分钟后,便可饮用。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茶量

关于泡茶时茶叶用量的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在家泡茶,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

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

心情

泡茶既是感受茶香茶韵,也是与自然的对话。

在茶艺界,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这正是泡茶人良好心态的体现。

唯有在平常心态下,才能泡出最优质、最纯正的口感。

其实想泡好茶,除了把握好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还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这里有八个环节: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斟、闻香、品饮。

总之,泡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值得爱茶者、品茶者去深入探究。

敬茶是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传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

由于如今的社会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乐趣却是渐行渐远。

若想让自己身心在当今社会获得放松,可尝试放慢节奏,学会饮茶、品茶、敬茶。

而且在如今社会,喝茶可以当作接待来宾的方式,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并很有讲究。

通常,敬茶包含四个环节:备茶、取茶、敬茶、续茶。

在备茶中,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等茶具一定要保持洁净,待宾客坐定后,主动询问客户是否对所饮的茶有特殊的要求。

在取茶中,要用茶勺、茶匙等专用的器皿,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尽量不用手抓,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在敬茶中,茶杯应放在宾客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在续茶中,从桌上端下茶杯,双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可体现举止文雅。

当宾主边谈边饮茶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

为宾客敬茶时,有四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浅茶满酒,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倒往茶杯里的茶水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二是敬茶动作,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三是敬茶表情,敬茶时敬茶人的表情要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亲切端庄,以给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是敬茶顺序,敬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或来宾中的年长者,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的同仁,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茶艺茶道活动中的敬茶除奉茶外,还包含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等礼仪内容。

在日常待客过程中,敬茶礼仪需要结合平时生活实际,不断地练习,若是品茶者对茶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敬茶的细节不仅能体现出敬茶人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更体现出敬茶人自身的品位与修养。

储茶的技巧

茶叶非常干燥,所以茶叶的吸附性很强,所以存放要保持干燥无味,以免让茶叶变质。

因此,对茶罐的要求较高。

储存茶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大宗茶叶与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就不同,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的储存方法也会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大宗的茶叶贮藏,除了传统的石灰块储藏法和炭贮法外,还可以用抽气充氮法、冰柜储藏法等。

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铁制、锡制、有色玻璃瓶及陶瓷盛器密闭贮存;

石灰、木炭等干燥剂贮存;

5℃以下的冰箱贮存;

保温性能良好的暖水瓶贮存;

新而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贮存。

再比如,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的储存要求与方法也有不同讲究。

不发酵茶类包括白(如寿眉、银针白毫等)、黄(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绿(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茶类。不发酵茶含高量的维生素及活性的营养素,最容易受到光晒、潮气与气味的影响及破坏。一旦遭晒、受潮,茶叶便会变色、变味、变质。

储存绿茶必须防晒、防潮、防气味,要么放置于荫凉通风之处要么藏在冰柜之中。

半发酵茶主要包括青茶、乌龙茶等,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

储存清茶必须像储存绿茶一样“防晒、防潮、防气味”。

不过,由于清茶寿命较长,储存要求便可松懈些。

根据清茶的轻重焙、轻重发酵而酌时储茶,便能保存清茶的新鲜了。

全发酵茶包括红茶、黑茶等,这种茶经过完整的发酵过程,已无绿茶的特性、特质。

茶叶的本质与味道已转换成发酵之后所特有的味道。

这种味道,越久越醇,价值越高。

因此全发酵茶不需要防潮、防晒。

不过,将它密封存放还是必要的,以免受异味侵袭。

储存茶叶有一条基本规律:不论是哪种储存法,存放茶叶的盛器要做到密闭、避光、干燥、低温、无味,并且盛器密闭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叶的质量,容器内茶叶保存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

由此可见,茶叶的储存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础环节,茶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茶汤的表现与口味,储存好茶叶,乃根本。

《茶论》: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摘要说明]《茶论》: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求证。但据史料记载,御笔著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朝政腐朽黑暗的宋徽宗赵佶。 我自小就对茶感兴趣,历代名人写茶的文字收录了一大堆,茶诗茶联更是抄录了一大本。 先前沉醉于陆羽的《茶经》,后来看到清代陆延灿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炼程度都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罗碾等都作了论述,而且见解非常独到。以我的喝茶经验看,《茶论》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如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每次翻阅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对茶体会如此深刻,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是,有一点很令我奇怪,赵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茶论》却没有一丝帝王的霸气,分明就是一位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绝在深宫里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会茶”时的交流心得,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时的借鉴甚至“拿来”,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眼光独特,没有对茶的专注和艺术天分是很难做到的。

好人有好报,茶人有茶福


最近听到个有趣的论题,既然好人没好报,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非要说做好人有什么别的意义,那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付出善意,所以世界上少了个恶心的人,多了个美好的人。虽然渺小,但我们还是在改变世界。

总有百分之十的人关注你就是为了骂你的,就是俗称的键盘侠。而我做最好的自己为了那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好人会有好报,茶人也会有茶福。

茶人有茶福

《礼记》曰:“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

喝到一杯好茶的时候会感到很幸福,但这些不是金钱能权衡的幸福,而是内心的幸福。

茶福也可以是泡出茶香满室的好茶;亲朋好友惦记着你,从远方为你带回来一些好茶;对这杯茶不抱希望,却意外地惊喜;收获一套非常喜爱的茶具;随便摆放的茶席,充满美感;家人围坐在身旁,茶桌边上温馨的聊天。

茶人有健康

饮茶是人生一乐。泡一壶清茶,让身体聆听心灵的节奏。看似“无聊”的时间空档,其实带给你的,是来自心底的答案。

茶叶含有茶多酚、咖啡因、儿茶素等有机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能够消除自由基、抗氧化、防病、提高免疫力、抗衰老。

茶叶的健康功效比其他饮品都高,却又不像营养品或中药那样给你的身体打“强心剂”,属于调养型,慢慢的、渐渐的发现身体也不一样。

茶人有至诚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大意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最令我们感动的往往是茶人的真诚和坚持。

因为真诚,茶人往往人缘好。简单实在,容易让人信任,与他相处容易给人安全感。不自觉地身心放松了,不再有那么多的算计和警惕,相互之间一靠近,很容易聊得来。

因为坚持,茶人喝茶都有些年头,以前喝,现在喝,未来也会喝。就像和茶谈上朋友,茶就像知己,每天可以有不开心和开心的事,都可以跟茶分享。哪怕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也可以泡壶好茶来慰藉。

茶人有大智

茶人的大智显露在细微之处,相处起来如沐春风。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茶水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浅茶,在轻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

茶人把茶水倒得七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有分寸,说话有余地,待人宽容之心,处世淡泊从容。俗话说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似乎也是在提醒我们,不骄不躁,不可锋芒毕露。

人生如白驹过隙,就像这片片茶叶,就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

哈维尔曾经说过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就像喝茶,因为相信这样做的对的,所以一直做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不会显著的延长我们的寿命,但是糟糕的生活马上回报复我们的身体。

茶香有美味,品茶有巧道


自古国人便有喝茶的习惯,除了茶香的美味外,茶还是健康的饮料。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茶的某些成分有助于身体保健。虽然喝茶有许多好处,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茶友们更应该了解,怎样喝茶才是聪明的做法。

儿茶素(catechins)是茶叶中最主要的多元酚类成分。研究报告指出,儿茶素有抗氧化、抗发炎、降低心脏病机率、预防癌症、降低血脂肪、减少体脂肪形成、抗菌、改变肠道菌丛生态、消除臭味等多项功效,目前市面上标有健康食品标志的茶饮,主要引用的就是儿茶素的生理功能。

多元酚的含量会因发酵的程度增加而削减,但也有研究指出,发酵茶所含的儿茶素虽不多,但降血脂、延缓氧化作用仍高,显示可能还有其他的抗氧化成分尚未被确定。喝茶虽然有许多的好处,不过日常茶友们在饮茶时分还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避免饭后即喝茶

因为茶单宁会降低铁质吸收,饭中或饭后喝茶容易降低饮食中铁质的吸收,影响的比例可能高达65%。

不宜以茶配药茶单宁会与某些药物产生沉淀作用影响药效,例如补铁剂、氟化恩菎类抗生素与四环霉素抗生素会被茶品中的单宁酸、生物碱所吸附,使得人体对此类药物的吸收减少。

冷泡茶对咖啡因敏感者、孕妇、儿童、心脏病、溃疡患者不适合饮茶。但有研究显示,冷泡12小时后的茶汤,其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泡5分钟的三分之一。若真想喝茶,不妨试试咖啡因含量较少的冷泡茶。

减少糖分市面上流行的茶饮料,有加糖、半糖、无糖的,饮用时,要特别小心。喝加糖茶饮料,热量随之增加,糖尿病、高血脂、减重的人不建议饮用。

注意保存花果茶需特别注意保存,因为果粒含有较多的水分容易因受潮而滋生霉菌,使用干燥剂或存放冰箱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无论何种茶都必须注意保存期限。

适量摄取根据防癌效果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喝150㏄的茶饮就具有健康效益。目前认证通过保健食品的罐装茶饮料,分别建议喝650至1200㏄可达标示的功效。但最好视个人情况决定摄取量,如果喝茶会影响睡眠或有不适现象,就不要勉强喝茶。

茶虽好,也要适量饮用,如果掌握饮茶之道,那么茶不仅能够带来清香口感,还能养生哦!

茶有骨


岩茶之骨,人之风骨。

岩骨本指山石。苏东坡曾在一方端溪紫蟾蜍砚上,书一诗句:

蟾蜍爬沙到月窟,隐避光明入岩骨。

但武夷山人却以岩骨喻茶。对于“岩骨”二字,即使武夷山当地的茶人,也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很重的山场味。有人说是地气味。也有人说,是口感很重的那个感觉,甚至说茶汤里有石头味。总之,“岩骨”是武夷岩茶的地域标签。

专业的品茶人说,武夷岩茶所谓的“骨”,指的是它特有的质感、口感和韵味。滋味醇厚,有岩骨般的厚重感,香气浓长,有馥郁的花果香,饮后舌本回甘,润滑鲜爽。

唐末莆田人徐寅,对武夷岩茶有一句形象的评语:“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这是第一次有人说,武夷岩茶是有岩骨的。

徐寅年少时,屡举进士不第。好不容易熬到“榜上有名”,唐朝结束,已经是五代时期了。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徐寅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二个状元。

梁太祖偶读徐寅诗赋,读到“一皇五帝不死何归”一句,极度不爽,要徐寅改写。徐寅答曰:“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徐寅傲然东归入闽。

当时,福建是闽王王审知当政。

王审知欣赏徐寅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礼聘入幕。徐寅适时提出“轻徭薄敛,抚民休息”之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长乐兴修海堤,建十个斗门,旱蓄水涝泄洪,灌溉千亩良田。

说茶有骨的,还有宋代的苏东坡。在一首诗中,苏东坡将建州(今闽北)建茶比作故人,常常思念和品味。好久不见故人,仍然记得故人的神采: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武夷山属建州管辖。苏东坡说的建茶,会不会就是武夷岩茶呢?不得而知。但在他看来,建州的茶是有茶骨的,就如他自己。

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尤其是苏台德一案,险遭杀身之祸。

但苏东坡却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他不仅文学、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人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晚明张岱有一句话:“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

诗有魂,花有魄,佛有缘,茶有骨。武夷岩茶的岩骨,不仅来自独特的碧水丹山,高山幽泉,烂石烁壤的环境,来自独特的迷雾沛雨,早阳多阴的气候,也来自中国内心里的人文精神。

岩茶之骨,也是人之风骨。

茶味醇厚有劲,水底香韵不减,既老成深邃,又有十分烂漫。武夷岩茶才如此让人怦然心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