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选读:大观茶论

发布时间 : 2021-09-02
普洱茶论 大观乌龙茶 大观普洱茶

普洱茶论。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书选读:大观茶论”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书选读:大观茶论”相关知识!

《大观茶论》由宋徽宗赵佶著于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大观茶论》对宋代的茶叶生产过程宋代茶具和宋代斗茶艺术多有详细叙述,是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维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写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章。今天选取其中的几篇与大家分享:

1、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编者注释】阴阳相济的产地观念是很先进的,而且也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还有武夷山好的山场等,都体现出阴阳相济这一点。

2、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对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3、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5、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7、白茶: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编者注释】此处的白茶是茶树品种中白化了的茶树,而不是六大类茶中的白茶。

9、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编者注释】现在的茶也是可以用盏来泡的,其中的妙处试过之后就知道了。

11、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13、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编者注释】这个半路加水之法,小编不是很同意,过老的水还是直接弃之不用的好。新老水混合,实际味道不会有太多进步。

15、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编者注释】香甘重滑的标准至今还被茶人们津津乐道。

16、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人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编者注释】宋代蒸青为主,茶叶香气的变化不如现在丰富。

19、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编者注释】诚然,这个和现在的情况是一样,再好的山场,没有好的制造工艺,也是枉然。

茶经网扩展阅读

宋·赵佶《大观茶论》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②,尤团凤饼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上台下木]之干寒:[上台下木],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上台下木]。”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原文】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①,其味疏以薄②,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③,其叶疏以暴④,其味强以肆⑤,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①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②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③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④真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⑤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原文】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①,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对[1]郁燠②,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

①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广。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②时[1]燠:[1],读音yang4,日出。燠,读音yu4,闷热。

[1]:“炀”字火旁换日旁。

【原文】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①,一枪一旗为拣芽②,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③,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注释】

①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②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又称“中芽”。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③白合、乌带: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乌带,当为“乌蒂”,茶芽的蒂头。

【原文】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①。压久则气竭昧漓②,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急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释】

①茶色赤而不胶:胶,牢固。《诗经·隰桑〉:“既具君子,德音孔胶”。

②气竭味漓,漓,薄。〈司马光赋〉:“弃漓而归厚”。

【原文】

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①,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②,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注释】

①濯器惟净:濯,读音zhuo2,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所濯缨。浊斯濯足矣”。

②日晷:晷,读音gui3,日影,引申为时光。

【原文】

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原文】

白茶①: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②。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释】

①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②所造止二、三胯:胯,当作“[金夸]”。[金夸]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金夸]”、”试新[金夸]”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金夸]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原文】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②。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③,尽茶之色。

【注释】

①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

②运边中而槽不戛:戛,读音jia2,敲击。

③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原文】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①,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①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见前注。

②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原文】

筅①,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正束]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正束]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①筅:读音xian3,古时茶具,竹制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

【原文】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原文】

构:构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原文】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①。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②,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注释】

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烹茶,极重水的质量。清轻甘洁,就是对水的要求。清,是对浊而言,要求水澄汪不混浊:轻,是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洁,干净卫生,无污染。这三者是讲水质。甘则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

②中泠惠山为上:中泠,在长江镇江一带,唐人〈煎茶水记》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与北泠、中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在江苏无锡。《煎茶水记》说:“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原文】

点①: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②,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注释】

①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原文】

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原文】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①。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人夹杂②,则其气酸烈而恶。

【注释】

①非龙麝可拟:龙麝,龙脑、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气如桃人夹杂: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宋人黄儒《品茶要录》说,“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者甚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挑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原文】

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原文】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扌妥]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1]矣②。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③。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释】

①以静灰佣合:静灰,据其它茶书记载,应为②则复蒸[1]矣:读音ye1,热气。

③缄藏之:缄,封闭。

[1]:“喝”字口旁换日旁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①,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注释】

①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时其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灭,即下文所言:“是亦园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无甚意义,故不注。

【原文】

外焙①: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②,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则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夹]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①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

②脔小而色驳:脔,本为肉块。《说文》:“切肉,脔也”。这里指茶叶体瘦小.色驳,颜色不正。

正文大观茶论之一


正文大观茶论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

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

②,尤团凤饼

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

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枲之干寒:枲,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宋徽宗亲自撰写茶叶专著《大观茶论》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

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

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专论


宋代茶叶无论在种植范围、制造技术,还是饮茶风尚都比唐代有了很大进步,这就为《大观茶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可称得上是宋代的第二茶书,其成书时间在大观年间。 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年)虽然治国无方,可是对于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百艺都有较高的素养。在茶文化方面,他除了喜好饮茶之外还品茶赋诗、钻研茶学。他在督制北苑贡茶大臣的报告和对历代茶学著作的借鉴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建茶的感性认识著成了《大观茶论》一书。

此书原名为《茶论》,因其成书时年号为“大观”,后来“说郛”刻本将其改名为《大观茶论》。全书共20篇,2800余字,详细记述了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首篇为序言,之后依次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门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昧、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二十篇。从茶叶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品;从烹点的水、具、火到茶汤色、香、味;从名茶及产茶大户到藏焙之要,点茶之法,都一一作了介绍,真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特别是“点茶”一篇,见解精辟独到,论述深刻。在论述点茶时,宋徽宗先介绍了点茶用具的用料和制作要求,如:罗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身厚重则操之有力易于运用”。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

关于点茶用水,宋徽宗认为:“水以轻清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这是对陆羽《茶经》“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观点的发展。

宋徽宗是点茶高手,对点茶技艺的叙述颇为详尽:“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孽之起麦,疏星皎月灿然生”。之后又对二汤、三汤乃至七汤的击拂技巧进行了介绍。关于味,宋徽宗认为“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关于香,认为“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人盏则馨香四达”。关于色,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色为次,灰白次之,黄白次之”。

《大观茶论》客观地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的珍贵文献资料。

《茶论》——历史上唯一的御笔著茶书


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喜欢喝茶。但要问哪一位帝王品茶水平最高,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求证。但据史料记载,御笔着茶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当得糟糕至极、朝政腐朽黑暗的宋徽宗赵佶。

我自小就对茶感兴趣,历代名人写茶的文字收录了一大堆,茶诗茶联更是抄录了一大本。

先前沉醉于陆羽的《茶经》,后来看到清代陆延灿的《续茶经》,就其语言精炼程度都远不及宋徽宗赵佶的《茶论》(又被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赵佶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罗碾等都作了论述,而且见解非常独到。以我的喝茶经验看,《茶论》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如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每次翻阅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对茶体会如此深刻,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是,有一点很令我奇怪,赵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茶论》却没有一丝帝王的霸气,分明就是一位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绝在深宫里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会茶时的交流心得,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时的借鉴甚至拿来,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眼光独特,没有对茶的专注和艺术天分是很难做到的。

书与茶


想了解《书与茶》知识吗,丰富的《书与茶》内容等你来看!

一卷书,一杯茶,这就是我闲暇时光的全部,有了它们的陪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是华灯初上,繁星满天。

茶是淡淡的,香的不是那么明显,书是情节普通的书,讲了一个人的一生,有挫折,更多的也是平淡,平淡中有故事,虽然是平淡的故事,却感动了自己。

书就是作者讲故事给读者听,好的书是不急不缓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表达节奏,书中讲到的事依稀自己也经历过,一些心情自己也有过,书中描写的阳光自己也曾记忆深刻过,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很亲切,像桌上的茶一样。

曾经在很小的时候,设想自己的人生应该轰轰烈烈,可当真正经历过社会之后,才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轰轰烈烈是外在的奢华,对于一般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平淡与从容。

从容饮茶,从容梳理一路心得体会,对很多事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在乎的成败得失,渐渐的就不再记在心上,以前觉得得意的事,现在看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有起起伏伏,这一刻得意了,下一刻或许就得意不起来,这一刻郁闷了,下一刻或许就是柳暗花明,起起伏伏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

多看书,多思考,多饮茶,多品悟,书看的多了,茶喝的多了,就会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就会按照这个节奏,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书与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宋代名茶大观


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下列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名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

茶名产地

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建州(现福建省福瓯)宋代贡茶的主产地。

顾渚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产于常州义兴(现江苏宜兴)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产于浙江绍兴

瑞龙茶浙江绍兴

谢源茶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双井茶又名洪州双井、黄隆双井、双井白芽等,产于分宁(现江西修水)、洪州(现江西南昌)。属散茶

雅安露茶、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顶(现四川雅安)

临江玉津江西清江

袁州金片又名金观音茶,产于江西宜春

青凤髓产于建安(现福建省福瓯)

龙芽安徽六安

方山露芽产于福州

五果茶云南省昆明

普洱茶又称普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径山茶浙江余杭

天台茶产于浙江天台

天尊岩贡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桐庐)

西庵茶产于浙江富阳

石资岭茶产于浙江诸暨

雅山茶、鸟嘴茶又名明月峡茶,产于蜀州横源〔现四川温江一带)

白云茶又名龙揪茗,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

月兔茶产于四川涪州

宝云茶产于浙江杭州

花坞茶产于越州兰亭(现浙江绍兴)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信阳茶产于河南信阳市南

黄岭山茶产于浙江临安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

虎丘茶又名白云茶,产于江苏苏州虎丘山

洞庭山茶产于江苏苏州

灵山茶产于浙江宁波郸县

沙坪茶产于四川青城

邓州茶产于四川温江地区邓县

峨眉白芽茶又名雪芽,产于四川峨眉山,属散茶

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

卧龙山茶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

论茶之道


我们总在讲茶道,那么到底茶道有哪些内容?有哪些值得我们反复品尝的滋味?

首先是尊人之道,天地人,合为三才,这在饮茶时的茶具命名上有体现,比如杯托为“地”,杯盖为“天”,而杯子是“人”,天大地大,都比不上人大,尊人便是尊心,以人为本,才能逍遥天地。饮茶时将杯托、杯盖、杯子,一同托起饮茶,名为“三才合一”,既天人合一。天人相谐,奥妙无穷。

第二是贵生之道。道家文化讲求的是贵生、养生、乐生,而饮茶人多讲“茶之功”,讲求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之功,通过饮茶保健身体,增长对天地万物的感知,增长特定意义的内力。道家更喜茶,将茶视为天地所赐琼浆玉露,饮茶后不嗜睡,更能体悟天道。

第三是坐忘之道。要求在饮茶的时候做到“一尘不染,一妄不存”,至虚极,守静笃。坐忘是茶之“四谛”之一,心境安然,不染杂念,静极而生慧,物我两忘,真正融入天地,体会自然,进而逍遥。

第四是无我之道。所谓无我,非是在肉体上否认自己的存在,而是精神上消除与自然的隔阂,开阔胸怀,包容万物,物我一体,浑然不分,如此才得安然。

第五是归真之道。饮茶人多将茶视为南方之嘉木,培育茶叶过程中,不管是种茶、采摘、制茶,都需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生发,其香也自然,将自然归于心性,便是归真,有此念,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