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花色丰富的成因

发布时间 : 2020-08-14
茶叶香气形成因素 常用的茶具 茶具的选配

茶叶香气形成因素。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陶瓷茶具花色丰富的成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有关,相同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因烧成温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黄、红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矿物质成分,也可以烧制成其他色泽,但较少见。而瓷器历来花色器种丰富,变化多端,现简介如下:

(1)青瓷: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文化对陶瓷茶具造型的影响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发生与发展,同其它饮食日用器具一样,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的历程。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1、茶文化溯源(南北朝时期)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南北朝茶文化初步兴起,这一切充分说明,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个时期是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2、唐宋茶文化全面发展(唐宋时期)

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饮茶方式以煮饮为主,茶具品种繁多,每一种的作用之界限细致,如陆羽在《茶经髙四之器》中列举了28种茶器,茶釜(鍑)、茶炉、茶碾、茶罗等一系列的茶具。可见唐代茶具的多样和讲究,但是具体到个人饮茶,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不同的茶具,而普通人家,准备的茶具可能会相对简单些,但其中几件则是必须的,那就是茶炉、茶釜、茶碾(或茶臼、茶磨)、茶碗。茶炉,煎煮茶最重要的器具之一,可由铜铁瓷铸造。直筒,下有数脚,空心中间盛放碳;茶釜:重要的煎茶具,敞口,深腹,口沿有两桥形耳,釉色莹润,器形规整;茶碗,饮茶器。越窑茶瓯最佳。“茶瓯”:陆羽把当时一种敞口,斜壁,浅腹,矮足圈的碗称为茶瓯。

以唐代的陶瓷茶碗为例,当时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产地有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邢州七个大的产区。饮茶之风盛行带动茶具生产在各大生产区内兴旺发达。邢窑生产的白瓷碗器形一般小而浅,略似斗笠,敞口浅腹,比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唇,给人以丰润厚重的感觉;越窑碗,花口通常做五瓣花形,腹部压印成五棱,圈足稍外撇,敞口,深腹,釉色莹润,器形规整。

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对文化相当重视。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和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宋代的饮茶器具相对于唐代来说要简单些,但种类和数量上比唐代少不了多少。出现了:茶筅、汤瓶、茶盏,三者是点茶必需的用具。宋代汤瓶设计与制作的壶嘴瘦小,颈细而流长,整体造型典雅秀美。宋人崇尚点茶,汤瓶在点茶过程中起重大作用。宋代的茶壶,关键在壶嘴,嘴出水时要有力,落水要准,为此壶嘴的出水要圆而小,以求出水时呈抛物线形,流出来的水富含线条美,又不易破坏“茶局”美。

3、茶具对茶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元明时期)

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经走下坡路。但元代茶具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销国外。元代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式,亦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进入明代以后,茶叶的加工和饮茶方法、饮茶习惯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变革,因而茶具造型和艺术风格都相应的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型。明代的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的方法、贮存的场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饮茶品茗的环境,对器皿的要求越来越高。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陆羽鼓吹的怡情悦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终于在明代得到了回归。清代的茶饮习惯仍然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清代茶具品种增多,形态多遍,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众多新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清景德镇瓷独领风骚,其茶具小巧玲珑,胎质细腻,釉色光润,画意生动。彩瓷、珐琅、粉彩,美丽炫目;白瓷质细、料厚、形美,素静典雅,质朴无华,釉色光莹似玉,可谓精美绝伦;青花瓷淡雅滋润,与茶的清丽恬静和谐一致,具独特美感,青花茶具名声鹊起。雍正、康熙、乾隆三朝景德镇彩瓷生产最为繁荣,因此茶具也显得格外精致、华贵,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斗彩、珐琅彩及各类颜色釉,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由前代盏托演变而来的盖碗也开始流行,它们常被用来款待客人,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4、多元化的现代茶具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与人的交流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而饮茶可以使人获得片刻的安宁、轻松、愉悦的享受。城市里相应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茶楼,成为人们休闲聚会的好地方,茶文化带动了陶瓷茶具的空前兴旺。

现代茶具造型在人们审美观的影响下日趋丰富,茶具的设计与制作是根据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

需求而改变的,制作者在造型上力求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最大结合。总之,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顺应其时代的需求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它只是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历代人们对陶瓷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陶瓷茶具也反映了人们对茶学、茶性、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陶瓷茶具日益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陶瓷茶具色彩特点,彰显博大精深茶文化


喝茶不仅是要水好、茶好,更重要的是茶具要好。在中国,喝茶是一种休闲,是一种养生,更是中国独特的文化。

中国的茶具有很多种,主要是根据其制作材料来分,那么陶瓷茶具怎么样呢?咱们一起去了解。

陶瓷茶具主要是以紫砂泥、高岭土等原材料烧制而成的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陶瓷茶具包括有陶瓷盖碗、陶瓷茶壶、陶瓷茶杯、陶瓷茶托、陶瓷茶盘、陶瓷茶洗等德国。其主要是产自于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河北唐山等地。陶瓷茶具中比较出名的有景德镇陶瓷茶具,其中的粉彩陶瓷茶具、青花瓷茶具、青花玲珑瓷茶具都是被众人所知的。

陶瓷茶具的色泽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也要分成很多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陶瓷茶具中的青瓷吧!青瓷就是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陶瓷茶具中主要的呈色物就是氧化铁,含量在百分之二左右,釉中的氧化铁含量是比较少的,因此其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就会导致青瓷出现色彩不一的情况。有一些青瓷陶瓷茶具色彩偏青、有一些偏黄,这也与其烧成气氛有关。青瓷茶具质地如冰似玉,还流传到国外,成为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陶瓷茶具中的黑瓷就是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在百分之五以上,在中国上周时期出现了黑瓷。黑瓷的色彩有黑以及黑褐色等数种。由于釉中含有大量的铁,因此烧窑的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就会使釉中析出大量的氧化铁结晶,其成品就会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黑瓷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中的白瓷就是指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中,工人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了釉中含氧化铁的含量,再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就会出现泛白或者是绿色,因此就有了青白瓷、影青的名称。白瓷陶瓷茶具如银似雪,非常美观。

陶瓷茶具中的彩瓷就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颜料进行装饰,然后再使用黄色、青色或者是无色透明的釉,升至高温进行烧制。釉上彩就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过低温进行烘烤,这样制作出来的陶瓷茶具就是非常漂亮的,色彩丰富,鲜艳,有质感。

茶与陶瓷的渊源


茶是中国人的发现,瓷是中国人的发明,陶器的制作起源早于茶的发现,而茶的发现早于瓷的发明。茶文化与陶瓷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茶与陶瓷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古籍记载"神农耕而作陶"。作为中华陶神的神农氏,尝百草时遇毒,就用茶叶解毒。《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茶早期为药用,约在秦汉之际开始作为饮料用。为饮茶而配备专门的茶具则始于西汉,当时茶主要是供给王公贵族享用。此时的茶具多为铜、玉、陶制。到了六朝,江南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渐盛,茶叶遍及各地,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庶民作清心解渴用,达官贵人作标榜高洁、俭朴用,僧道作修身养性之用,文人墨客作附庸风雅用,茶文化逐步形成。东汉晚期,浙江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很快,浙江越窑已开始制作瓷胎致密、釉层较厚而且光润美观的青瓷,青釉盏与盏托有了大量的生产。至唐代,我国文化极为发达,由于禁用铜器和生活需要,陶瓷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并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赞美邢窑(河北省境内)白瓷"类银似雪",又推越窑青瓷为第一。

随着禅教在北方的盛行,饮茶习惯逐渐传入北方地区。陆羽《茶经》中专门有关于茶具的论述,其中卷四之器记录了王公豪门品茶用的二十四种器具。"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足见王公贵族对茶器之讲究,又曰"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并对当时陶瓷茶具做出了评价,指出饮茶用的茶碗浙江越州青瓷最好。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陶瓷茶具釉色温润,显茶色,不烫手的优点使之深受欢迎。唐朝饮茶之风的风靡也促进了陶瓷茶具的发展,唐朝的一盏一托为一套,器型有海棠式、莲花瓣式、荷叶式等等,甚为讲究。

到了宋代,"斗茶"在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先斗色,再斗汤。""斗茶"以茶色白为上品,能不能取胜,茶盏非常重要。茶盏黑而显茶色白,黑白分明,宜于"斗茶"。福建建窑的建盏、兔毫盏、鹧鸪斑、雨点釉均为上品。

明清以后,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明代起,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清新秀丽,瓷器制品发展到了"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的五彩、粉彩,器型美观大方,工艺精湛,装饰效果极佳。其茶壶、茶盏、茶托、茶盘、盖碗,造型极为丰富。明成化年间生产的黄葵花茶杯"釉色嫩黄,如初放葵花之色,外黄内白,宜乎酌茗,余弘治一窑器皿多矣,要之无过于此杯佳者"。明代,饮茶风尚与宋代截然不同,对陶瓷茶具的选用自然不同,宋代饮的是碾茶,即把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然后用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沫,这种白色的茶当然是用黑色的茶盏最为适宜,最适合斗茶。而明代饮的是芽茶,饮法同今天大体相同,芽茶冲后为绿色,自然以白色茶盏最为相宜。许次纾《茶疏》:"茶瓯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张源《茶录》:"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

在明清饮茶史上与景德镇陶瓷茶具并驾齐驱的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茶具,《闲情偶记》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的紫砂壶最好,并赢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盛誉。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云:"近一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紫砂茶具"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对于陶瓷茶具,明清后一改宋代只重盏,不重壶的情况,加之制瓷业的极大发展,茶具的材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饮茶由盏进而用壶。使用茶壶可以弥补盏茶易冷和落尘的缺点,是一大进步。明清时代,著名的茶壶有明代供春砂壶、康熙五彩竹花壶、乾隆粉彩菊花壶等,茶杯象明代的鸡心杯,直口尖底,形如鸡心,小巧玲珑,持握便当,广为流行。康熙年间,创制了盖碗,康熙豆青釉五彩盖碗、雍正粉彩盖碗皆为当时的佳品。嘉庆年间,创制了一种盖杯,外题茶诗,杯与盖都绘有五彩花饰,甚为美观。

晚清后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茶与陶瓷业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建国后开始修复战乱之创伤,饮茶业与陶瓷业开始恢复,茶文化与瓷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千余年来,饮茶之风有高潮低潮,逢盛世则茶兴、瓷兴。新世纪,我们期盼作为中华文明之精华的陶瓷与茶文化有更大的发展,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散落在历史里的茶文化与陶瓷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着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着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普洱茶汤浑浊的多种成因


普洱茶汤混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鉴别一款普洱茶的时候,不能仅以汤色是否混浊来判断一款茶品的好坏,有时汤色混浊的茶不一定是烂茶,而要从茶干、茶汤、体感、茶底等多种方面综合分析。

1、撬茶时撬碎得太碎,或者所投茶的碎茶末较多,冲泡过程中,冲水太快导致。

2、茶叶上的绒毛较多、也就是通常说的显毫,特别以春茶芽头居多。

3、茶饼制作过程中附着的杂质,比如俗称锅蚂蚁的糊锅低,通常是炒茶时茶末糊了,没有清理干净,在揉茶过程中被揉进茶条里,这种情况悲剧了,泡的时候就会漂浮在水面,更细的混在茶汤。

以上情况,可能是你该换滤网了,改进撬茶手法,不要太多碎茶末,茶汤冲水时不要过快,且不要直接冲击茶叶而是让水沿盖碗壁而下,基本可以解决以上情况。

4、由于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以致茶汤容易变色,因而要及时欣赏汤色及品味,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浊度等方面,辨别茶汤颜色深浅、正常与否、茶汤暗明、清澈或浑浊程度。

俗称冷后浑、乳凝,普洱茶汤浓,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拿起杯晃动时,有一些象丝络状的物质在飘浮着,有一种说法是:品质越好的普洱茶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极大,再加热后茶汤又会转变清透。

5、比较湿润的地方,很可能处于发酵期中。其实在个别情况下,青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也会有集中发酵的时候。这时候茶冲起来,就会比较浑浊。就好象熟茶在渥堆发酵的过程中突然被拿出来冲泡,也会有浑浊的情况。感觉你这茶似乎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因为菌类大量的繁殖,茶正处于转化过程,所以会浑浊。这茶如果再放一放,滋味应该有更大的变化。

丰富多元的新加坡茶文化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因为新加坡是一个丰富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丰富多元文化的一面。

早期的新加坡茶文化:最早的新加坡茶文化就是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虽然简单,但依然形成了一种相对朴实的新加坡茶文化,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真正培养起的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实在有赖于不少的民间团体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广,而最早把茶艺艺术深入民间的首推武吉巴督茶艺俱乐部,目前的宏茂桥茶艺俱乐部继续维系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配合着时代的脚步迈进,新加坡茶艺馆也顺势为茶艺活动涂上新时代色彩,例如在茶馆设卡拉OK、和文化界著名人上配合专题讲座活动甚至于引进以茶为本的多口味泡沫茶,还有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茶馆。

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叶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开始,我国的种茶、制茶技术,以及饮茶技艺不断发展、普及,并向国外传播。世界各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技艺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人,所以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誉。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人们开始注重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可以说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如众所周知的茶馆文化。来自成都的报道称:“茶艺馆对宣传中国的茶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都茶馆数量多、档次多,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兼而有之。

虽说成都人喝茶不讲排场,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多数茶铺当街而立,门面上设有烧水沏茶的老虎灶。老虎灶呈长方形,规格多为八孔十壶。烧煤的年代,老虎灶当街而立,第一是便于掏火,以避免茶馆内尘飞烟舞;第二也是茶园的招牌。

老虎灶的一侧,背着一个大铁锅,其中装着老虎灶余热温烫的水,它可以为水壶里不断加热水,同时还有其他许多功能。”可见茶馆休闲是目前非常普遍的大众化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形式。茶是健康饮品,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充分体现了它的饮用价值。

“文人陶瓷”彰显时代文化魅力


为推动中国文人陶瓷持续发展,并扩大其影响力,由相关单位和文化团体共同筹划的2012首届中国文人陶瓷艺术大展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等地成功启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50余位陶瓷艺术家参与展览以外,也将聘请有关专家评选及颁发各类陶瓷艺术奖项,一并与陶瓷艺术家、文化学者、陶瓷企业家、媒体和观众等共同参与文人陶瓷艺术论坛,最后将评选出的优秀文人陶瓷艺术品以公益竞拍的形式回馈社会。

提到文人陶瓷,笔者不禁想到新文人画,随即采访了多年来一直对中国文人画和陶瓷艺术进行学术研究的笑阳先生。笑阳先生被誉为民间文化大使,编著过对中国新文人画颇有影响的《宜兴陶与文人画》、《大丰谈艺》等专著。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神州杂志社《文人陶瓷》专栏主编、《美术大鉴》杂志编委,宜兴八面来风堂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文人陶瓷艺术策展人之一。

笑阳由浅入深地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以强烈的生命热情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许多灿烂的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记载了中国人婉约柔美、亲近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民族文化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一件陶瓷艺术不仅蕴含着中国哲学、宗教和民族心理,还包含着对中国的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演化。所以,陶瓷艺术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其陶瓷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也相互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艺。于是,中国陶瓷工业产业和陶瓷文化产业在遗存传统审美与适用的同时,在与西方乃至世界陶瓷工业与艺术流派、风格的融合中,呈现出唯中国本有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气质。由此,中国文人陶瓷便逐渐形成并凸显出来。

对于文人陶瓷概念一说,笑阳认为:文人参与陶瓷创作,大多带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质。这不仅使得陶瓷造型与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陶瓷造型更加多变,还让文人用来彰显民族文化的诗、书、画、印等题材样式,有了新的载体和新的表现方式。陶瓷艺术装饰也因此而拓展成了极具民族性的文化艺术领域,让文人陶瓷中国始终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去彰显自身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所以,中国文人陶瓷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离不开一代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以时代文人为品评标准的时代审美趋势的向导。

现如今,一批以文人身份出现的新一代陶瓷艺术家已成为陶瓷艺术的创作主体。他们一方面能熟练地掌握陶瓷制作的特殊工艺;另一方面又多受过造型、艺术的专业教育,有相当深厚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修养。他们有的毕业于高等院校,有的就在高等院校任教,并且涉足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水准与艺术修养足以保证他们作品的质量,而且他们对艺术探索和创作的热情,不仅为作品赢得了更多展现个性的自由空间,还能大大地提升文人陶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陶瓷艺术家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为与文人书画家的合作扫清了障碍。因此,陶瓷作品中有不少佳作出于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而成。这让书画家、诗人等当代文人在陶瓷上找到了抒发情感的载体,让诗书画与陶瓷艺术交相辉映,两全其美。同时还能很好地引导出陶瓷的文化内涵,使得每件陶瓷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民族文化魅力。

最后提到文人陶瓷艺术展时,笑阳兴奋地说:我们此项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推出这个在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文人陶瓷概念,而是想凭借众人之力来探索文人陶瓷的历代走向和时代文化精神,以及陶瓷产业的民族特性等等。这是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里,所必须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这是发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因为文人陶瓷所彰显的时代文化与审美特质,正影响着许多陶瓷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观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