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茶的日子

发布时间 : 2020-08-14
想减肥喝什么茶 喝黑茶想吐 想给岩茶取名

想减肥喝什么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想茶的日子”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想茶的日子”相关知识!

炎热的夏天,喝茶的次数都能掰着手指头数了。天气燥热,身体需要的水分增加,冰凉的开水既可以随时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还能为身体降温。

时间久了,喝茶的时候也就少了。在此之前,茶可谓是我生活最亲密的伴侣。在繁忙的工作时候,一杯绿意盎然的绿茶总能令我神清气爽;在悠闲自得的休息日下午,取来一些红茶碎末,自己动手DIY奶茶,搭配上酥脆可口的茶点,实在是惬意非凡。

冬日里,一杯热腾腾的黑茶,似是历经岁月的老婆婆,苦口婆心地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用暖人的话语浇灌几近干涸的心灵。春日里,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淡淡的茶味触到舌尖的瞬间,怡人的花香就此萦绕开来。

在这许久未喝茶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喝茶的那些日子。接着,便会想起那群曾经一起品茶的好友们。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微风不噪,趁阳光正好。趁你还年轻,趁他还未老。”摘自于网络的这句话,何尝不可用来形容喝茶呢?想要喝茶就去喝吧,精致的茶具、毛峰茶、铁观音、正山小种,想喝什么茶就泡什么茶,想用什么样的茶具泡茶,就用什么样的茶具来泡茶。

约上那些想念的朋友小聚一番,谈天说地,嘻嘻哈哈,仿佛时光从未走远。生命在于尝试,在于体会。当我们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轻而易举地便能得到,这亦是最简单的幸福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想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想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末里,难得的闲暇,独自出门,漫步。

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过熙攘的街道,穿过路旁浓密的树荫,漫无目的地行走。

走到长街幽静的尽头,偶一抬头,与它相遇。那是一间小小的茶馆,古朴,雅静,不媚俗,不哗众,取个令人满心欢喜的名字:想茶。一个“想”字,直抵人心。我想,大抵爱茶的人都会想茶吧!我想到了爱情。如果爱着某个人,总会心心念念想着那个人吧。如果想那个人,就大方地说出来:“想你!”对于茶也一样,想喝茶了,就对它说:“想茶!”

这么想着,顿觉面前的小茶馆是那般的可亲。于是走进去,找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点一壶雪芽静静地喝。

与一杯素雅的茶相对、相悦,感觉时光变得缓慢柔软。一缕轻轻的茶香,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拉着你陡然地从喧闹遁入寂静,又仿佛从现代穿越到唐宋。

我想,多久没有这样一颗素心对素茶了?

广东人爱喝茶,但喝得热闹。茶楼里,人头攒动,三五知己或是一家人围坐一桌,一边聊天侃地一边喝茶,还要点上满桌的烧卖、排骨、凤爪、肠粉、面包、马蹄糕、虾饺……广东人称之为“一盅两件”。渐渐地,茶变成了配角,就像旧时代里男人的妾,身份尴尬。说到底,广东人喝茶,喝的不是茶,喝的是热闹,喝的是人间烟火。

而此刻,我只与一杯温香清雅的茶两两相对,在我与它之间,再无第三者。我们相对倾心,深深浅浅地交流。偷得浮生半日茶啊!茶毕,我仍要回到繁忙的现实里,摸爬滚打。

想茶!“生拍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暮春时节的清晨,老郎采茶,寄茶,寄给谪居湘江的诗人朋友。月圆夜,诗人煎茶,饮茶,月华照映,碗中茶叶美妙如花。突然感悟,友情是多么弥足珍贵!这是刘禹锡的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一饭一眠一茶,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这是白居易的茶;“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往昔漫游酣饮,如今参禅品茶,年华消逝间,往事已一切随风。这是杜牧的茶;“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扫叶,煎茶,读书,静听叶落花开,悠闲自在。这是曹邺的茶。古人的茶,如此令人向往。

犹记得去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我驱车百里,去看一个幽居在粤西乡下的老朋友。朋友家侍弄了一个大大的竹园,种了十多亩楠竹。朋友就住在翠竹掩映的红砖小洋房里。

那天,我与他在茂密竹林里,支一张小方桌,围炉煮茶。朋友对着一个铁炉子。用竹叶生火,煮从山上汲来的山泉水。水沸,泡茶。泡的是朋友自制的生普茶。幽幽茶香袅袅升腾在竹林间,疏竹朗朗,竹风阵阵。我们仿佛被围在用绿竹编织的笼子里,而我们成了两只甘愿被困的鸟,满心欢欣,怡然自得。我们闲闲地说着话,悠悠地喝着茶。喝着喝着,竟感觉醉了。才发现,原来茶喝到酣处,是会醉的。我们直喝到日落西山,暮色昏沉才作罢。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钱起的一首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我提议到竹林外走一走。于是,我们脚步漂浮地往外走。朋友真的是醉得不轻,走着走着,竟一脚不稳栽到了路旁的稻田里去了,我笑倒在地上。扶起朋友继续往前走,突然发现有几只萤火虫在闪闪烁烁翩然地飞,我竟童心大发追起萤火虫来。一直追到一个荷塘边,萤火虫潜进荷叶荷花间不见了。突然,我的双手摸到了两个球状的东西,就像摸到了女人丰满的酥胸。朋友打着手电筒一照,原来是两只硕大的绿柚子!这可真是一场艳遇啊!我们相视哈哈大笑。

从粤西归来后,我回到俗世尘烟里,与漫漫生活对抗。仿佛双脚深陷泥潭中,迈步维艰。总向往,活得轻盈。每每回首,仍在怀念那一场美好的茶事,怀想那一杯醉人的茶。偷得空闲时,便煮水烹茶,与茶相伴。仿佛美丽的遇见,扯起一段旧人旧事。泡醇香的普洱茶时,我会想起一个江西的朋友。他爱茶成癖,尤其爱收藏普洱茶。他家里有一间藏茶阁,收藏着数以万计的普洱茶;泡铁观音茶时,我会想起一个在云南丽江的朋友。她原在北京当一名高级白领,有着高薪的工作,却喧闹,繁忙,疲于奔命。一次偶然到云南旅游(002059,股吧),当她目睹丽江上的人们闲散的慢生活时,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于是,她停了下来,在丽江开了一间茶馆。我喝的铁观音茶就是她送的。

在静谧的夜晚,独坐窗边,或闲读或静思或写作时,我会泡一杯君山银针,静品慢尝。茶芽形如银针,在玻璃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冉冉上升,又徐徐下沉,三起三落,然后簇立杯底,像一片小树林,蔚成趣观。我想起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湖南朋友。我与她有着几乎一致的生活方式,爱写字,爱种植,爱行走,爱喝茶,生活素淡得就像一杯银针茶。

终明白,想茶,实际上是想起与茶有关的某个人,想起与茶有关的往事。在此薄凉世间,想茶,茶烟起,茶香绕,与回忆温存。有茶,便不会孤独。

关于本文《想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心如雪 岁月酿出了酒香,日子氤氲着茶气


原标题:茶心如雪(半日闲谭)

人过四十之后,便真切地喜欢起冬天来。

北方的冬天,草木歇息,寒风吹过大地和雪野,凛冽中有一种沉潜的静气。而冬日饮茶,又自带几分禅意。窗外寒风呼啸,窗前水沸炉暖,茶香因为寒冷的映衬,愈发清冽,直抵心源。

有人说,若要体会冬天的妙处,必经时间的淘洗与打磨,如同体会茶气一般,必要走过高山与峡谷,看尽湖泊与激流,从盼望“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到“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酒茶之间,岁月酿出了酒香,日子氤氲着茶气。平淡天真里,是静穆,是微笑,是禅意在吹拂。

酒是寒冷的友伴,而茶是冬天的知音。且不说各种以“雪芽”命名的茗茶,泉水也大多与雪、冷、寒结伴。泉水以从石出者为佳,石出者水质清冽,甘寒滑爽。文人最重石泉,也多吟咏:“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水是茶的载体,好水必寒。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上说到茶时,开头就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可见水的重要。乾隆皇帝为此钦定了天下第一泉,而且认为雪水比天下第一泉更好,“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如此,说茶是冬天的知音应不为过。而宋人品茶的一大特色是以声辨水。因为宋代茶人煎水用的是细的瓶和铫,口小不容易观察,只能依靠听觉,根据水的沸声来辨别候汤。故蔡襄《茶录》中说“候汤最难”。黄庭坚在《煎茶赋》中描绘听水声时有如“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在《双井茶》中更有“不嫌水厄幸未辱,寒泉汤鼎听松风”的诗句。将煮泉时的水响声称作松风,借山中松涛声助兴水沸的声音,泉寒茶热,松涛阵阵,一冷一热,极致之间,茶气凛冽。

而茶之仙骨,其色也讲究冷如雪。宋代文人中有不少茶道高手,在蔡襄、黄庭坚、苏轼兄弟、陆游等人的诗文中都能看到他们爱茶、嗜茶、品茶评水的功力。宋代的点茶法是把团茶碾成粉,再将沸水注入茶盏,将茶粉打成沫来喝。因为打出的茶沫是白色的,所以“茶色贵白”,以茶汤“白沫重叠,积聚水面,状如积雪”,着盏无水痕而又能耐久为佳。因之,衬托茶色之白的黑釉茶盏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展,其中产于建州的建盏最为有名。建盏在烧造时发生窑变,变化出各种花纹,其中有一种均匀细密的条状斑纹,在黑釉的衬托下银光闪烁,状如兔毫,被称作兔毫盏,最适合于斗茶,一时成为风尚。斗茶风尚之盛,连大宋皇帝宋徽宗都直接参与其中。他不但亲自点茶,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茶的论著《大观茶论》。黑色的茶盏与白色的茶沫,在运筅击拂的瞬间,动静相济,给人带来无穷乐趣。以至于晚年的蔡襄“老病而不能饮,日烹而玩之”,让人想起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茶与盏、动与静,茶中禅味,隐逸里有真切。

茶香梅韵,也是文人在茶事上追求的文化格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以茶当酒,月下赏梅,宋人杜小山的《寒夜》诗,将茶香与梅韵交融一体。而明代画家沈周则以梅比茶,“香中别有韵,清格不知寒”。到了清代,各抱才艺的“扬州八怪”正式将茶与梅联姻,他们痴梅嗜茶,爱梅画梅,嗜茶如梅。“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曾云“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清代著名学者厉鹗在汪氏的《煎茶图》上题诗赞曰:“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梅情茶心,高洁清远,人生,原来也是一种审美的姿态,一种审美的状态。

而最能让人气静神凝的,当属旷野山林间的一壶茶。明代以后,制茶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泡茶法流行开来。泡茶的流行,催生的是另一样茶具,紫砂壶。而泡茶的简单易行,也令饮茶的场地有了极大的自由度。明清文人山水画兴盛之际,也正是文人墨客热衷于茶艺之时。喜欢在山水间游历的明清文人,也将他们在山中的一壶茶引至笔端。观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品茶图》《烹茶图》,画面大多在广阔幽静的山水之间,置一小亭,亭内茶壶醒目,有人煮茶品饮,或独啜或对饮,或静思或清谈,静谧安详。然而,在泉石松竹的空灵寂静里,在炉下烹茶的人间热气与山间溪边的空灵之气间,人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充实,与空灵相伴生的充实。这充实所来何处?我把它归功于茶。一壶茶,在画幅广大幽远的空间产生了幽微的弥漫感,与天地自然圆融合一。这恐怕就是清代画家恽寿平所谓“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静气,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古代士大夫在心灵管理能力上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这一壶茶,也许人就少了一份温情的驻足,对于隐逸也少了一分向往之心。

这一壶茶,也让我不断地想起唐代赵州禅师有名的公案“吃茶去”。《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吗?”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一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

一千多年前“吃茶去”的当下感,让人回味无穷。“吃茶去”的轻松、平静与纯朴,带来挥之不去的神闲意定,在风里,在水里,在松涛里,在一壶茶里,始终有禅意在吹拂。

有挚友相伴的日子,犹如一杯清茶


一杯清淡的水,在放了几片茶叶之后,突然萌生出了几丝绿意来,而那干枯的叶片,在很短的时间里舒展开来,顿时满室芳香。

吸啜一口,唇齿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入心扉,回味无穷。对于我来说,挚友如茶,或历久弥新,或品之淡然。好的挚友犹如上等好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有茶一样的挚友,有挚友一样的茶,偶然间不经意想起,送上几句问候,也会如一杯香茗,满屋馨香,让你夏生凉意,冬生暖意。知音相遇,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良朋团聚,沏茶小息,闲话家常乐融融,奇珍异闻谈笑间。主客更能曲尽情意,一片平静祥和的境界!

挚友,是人生的一份荣华,是远隔万水却难忘的老家,是忍不住想拨打的号码,是悠闲时最想喝的那杯清茶,是忙碌时也不忘的那份牵挂。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马前鞍后的逢迎,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不用顾忌寝食难安的担心;也不必推杯换盏间地应酬,无须醉生梦死般地缠绵。挚友,如同一杯清茶,在你茫然时给予慰藉,在你疲惫时给予鼓励;在你痛苦时给予一丝安慰,得意时给予一点反思。

挚友如茶,我喜欢茶的随和与平常,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茶孤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偶尔会有一双双情侣或一帮朋友来到这里,于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隐隐的茶光里,映出了一份尘世间难得的安憩,氤氲的烟气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缘。虽然,人们在酒余饭后也会想起它的含蓄、恬静,也会发出诸如“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的赞美,但那毕竟只是桌前案后的一丝点缀了。或许,茶生来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让人在酒醉神迷之际找回几分清醒罢了。挚友像香茗,让人沉淀,使人坚强;挚友是一生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挚友如茶,清雅平实,随和自在,看似平平淡淡,却能长长久久。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言简意赅的指责,一句温馨中肯的提醒,体会的却是挚友一颗真诚跳动的心。

挚友如茶,炎炎夏日里带来的一丝丝凉意,冷冷冬日里的一份暖意。泡上一杯清茶,看翠绿的茶叶在水中舒展浮动,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其实正是挚友的感觉:宁静,淡雅,舒心,温暖。

人生淡如茶,清廉胜浮华。一杯清茶,让人读懂智者与胜者的睿智豁达,“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杯清茶,让人懂了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淡然,让人品味到“人至无求品自高”的境界,让人读懂人生的真谛,从容地面对尘世的名利与得失、喜怒与悲欢,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有挚友相伴的日子,犹如一杯清茶。在喧嚣的尘世间少了份浮躁与莽撞,多了份清醒与反思;少了份燥热与轻狂,多了份淡泊与稳重。

在清水中翻腾的茶叶中,我渐渐地明白有一片茶,一直在我平淡的日子里芳香着,未曾走远。

茶悟人生:把喝茶当成一种习惯,把日子过得精致


喝茶是件简单的事,不过拿起和放下的两个动作。

茶的味道也很简单,就淡了或浓了几种感觉。

其实,日子也很简单,只是有时粗糙,有时精致。

也许生活忙碌的时候,日子就不是斜风细雨的温柔,也许还有些残酷。

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实在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学着喝茶,把日子过得精致一些。

对于生活,我们都不应该麻木。

在百忙之中,你会情不自禁的想空出时间来享受一段茶的时光,无论多浮躁,喝茶的时候总会静下心来。

因为喝茶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事,不是附庸风雅的做作,而是从心而歇的自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喝茶喝的不仅仅是它的味道,喝的还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

古之七俗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也是其中一物,它只是一种解渴的饮料,它不挑人,王侯将相,布衣黔首皆可饮之。

可是喝茶又怎么会是一件俗气的事情呢?

是那些想活得精致的人给了喝茶大雅的情致,焚香、更衣、打坐、醒茶、洗茶、煮水、烹茶、品茶……每一个步骤都足够细腻。

学着喝茶,日子可以继续繁忙而普通,但心一定会慢慢的精致细微。

如果把喝茶当做一种习惯,那么精致也会成为日子的常态。

一盏茶中所蕴含的乾坤可以是另一个世界。

当你的心变的精致,愿你既能朝九晚五,也能心有天涯。

想泡一壶好茶,可上天只给了我一壶冷水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追求,或名,或利。人生,也因为有了追求而变得更加精彩。

人充满追求的一生,就如同一个努力地去泡出一壶好茶的过程。上天公平的给了所有人一壶冷水,但上天也十分自私的给了极少部分人柴火。对于那些没有被上天眷顾的人,他要想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努力的找到茶叶,还要首先找到烧水的柴火。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努力的想去泡一壶好茶。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努力过,连柴火也懒得寻找。他说,我不喜欢喝茶,那一壶冷水足够满足我了。因此,他就只能一生都在喝冷水。有些人,他努力了一点点,找到了柴火,但是没有去找茶叶。也算可以吧,至少喝上了开水。有些人,就更加努力一点,找到了柴火,还找到了一些茶叶。满足了,终于可以泡上一壶好茶享受了。还有些人,始终都在努力,不仅找到了好柴火好茶叶,还把上天最初赐予的破茶壶也换了,喝上了最好的茶。

这四种对喝茶追求不同的人,也对应了四种不同追求的人生。第一种就是那种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就像大家熟悉的放牛郎,一辈子最大的事就是放牛,然后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牛,如此循环。第二种人有点追求,但很容易满足现状,没有太大的追求和抱负。这就像多数进城打工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只为能多赚点钱改善改善家里的生活。第三种人就好比大多数的有较高文化水平在较好的领域打拼的人。他们过着相对满意的生活,生活质量也比较高。第四种人就像各行各业中的领头人物,他们是这行的泰斗,有着十分成功的人生,受人敬重,也过着高质量的生活。每个人不同的追求,决定着他们将获得怎样的人生。

毫无疑问,第四种人的生活是十分让人羡慕的,但支持他们那份追求的肩膀并不是谁都能拥有。并不是说前三种人就没有第四种人的那种追求和抱负。他们也有过,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追去和抱负就只存在过他们的脑海里,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他们自己首先放弃了,所以无法锻炼出一双能承载这种追求和抱负的坚强臂膀。

但是,虽说第四种人生追求是最好的,也是最完美的。但也并非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去追求,也并非说明前面三种人生不好。选择做第一种人的那些人,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不用去考虑太多生活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种生活就像世外桃源,是自由的,是美好的。选择做中间两种人的那些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后,也基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这种人生也是美好的。而选择做第四种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为了维持自己的追求,时刻都在奋斗着,享受的机会实际上不多。其实,这也说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你的心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你就能承载起多大的追求,从而收获到相应的人生回报。

上天想让我们泡一壶好茶,却只给了我一壶冷水。想喝茶,还是想喝冷水,没人能帮你做决定,这得听从你的内心。认真的去听听你的内心的声音,听出来了,不管最后是喝着冷水,还是喝着一壶好茶,你的内心都是愉悦的。因为,这就是你内心的声音,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

茶的起源“茶”的发现介绍


茶字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中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并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中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当时对茶的提法不下10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如图0-1所示。

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茶字形演变了。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茶的起源以及关于茶的传说


山茶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以冷饮也可以热饮。中国人喜欢喝热茶,而年轻人和老外好像更喜欢喝冷饮,在采茶是时候,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四叶的茶叶,这些都是可以采的。其实采茶没有标准,怎么采都是对的。现在很多所谓的茗茶,只采一棵芽,成本高价格贵,但茶叶里的营养成份却并不是最好的。其实营养成份最好的是一芽两叶,便宜又好喝。标准的西湖龙井采一芽一叶,而且要求芽比叶要更长,刚出来的叶子就立刻去采。毛峰属于一芽两叶,乌龙茶一芽四、五叶。

茶叶的起源地在哪里?答案是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地方,这里是全世界茶的原产地。早年很多人觉得印度是世界上茶的原产地,因为那时候印度茶产量全球最多。八十年代印度比中国开放,外国人到印度比较多,所以见到印度的大茶树就觉得这里肯定是原产地。然而到了89年、90年,争论已经很清楚,印度的茶叶也是来源于中国。有六方面的理由:一、山茶科茶树在中国最多;二、中国的野生大茶树比印度多得多,而且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西双版纳甚至有有一万多亩连片的大茶树,这在世界都是罕见的,印度是不可能有的;三、中国茶树的品种最多;四、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记载最多;五、英语的Tea,欧洲的茶,在植物学分类的名字就是中国茶的意思,这个名字最早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六、茶树的生化成份证明它起源于中国。从时间上说,茶树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至少一百万年,因为曾经在贵州发现过一个超过一百万年的化石,证明那时肯定是有茶树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和利用茶树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本书叫《上下五千年》,从中就能明白:我们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基本上是同步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中国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水晶肚,吃了有毒的东西肠胃就变黑,吃了好的东西肠胃是透明的红色的。有次一天吃了几十种毒药,知道吃了茶叶,这种植物在他肚子里跑来跑去,终于解了毒。这就是所以把神农关于茶的传说。

说起日本人关于茶的起源,可以去翻一下《大英百科全书》关于茶的传说。他们的传说中是这样写的:茶是达摩祖师眼皮变来的,达摩面壁沉思九年,偶睡心中如疾,把眼皮盖下来摁在地上长出一棵茶树,人喝下去可以消睡。达摩是中国佛教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的祖师爷。这个传说比较符合茶的精神。因为我们常说喝茶可以提神,还有一说就是如果睡觉眼皮打架,把眼皮割了就不用睡了。而以茶为药、做菜食用、煮茶菜汤和冲泡品饮是茶经历的四个过程。

茶的传说—藤茶


藤茶

相传在清朝光绪(1875)年间,武夷山下有位叫陈子贺的先生在京城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当时身体较弱,食欲不振、脸色发黄、说话沙哑,脸上还常长红痘和黑斑。皇宫太医开出的处方一般只能维护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复发。光绪皇帝又十分怕吃药,故此病令光绪皇帝十分烦恼。那一年,陈子贺老师回家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经常饮用一种山上采来的野藤叶,人人精神饱满,皮肤光润,陈子贺先生试品尝一下,发现此茶饮后先苦后甘,回味甘凉,咽喉很舒服。联想光绪皇帝声音沙哑,于是,便带了一些回去给光绪皇帝品尝。光绪皇帝试品尝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便经常泡饮。奇怪,不到半年时间,光绪皇帝不仅感觉咽喉清爽,而且脸上的红痘、黑斑也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润起来,于是,光绪十分高兴,便降下圣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陈老师闻之急奏请皇上:如皇上降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那百姓谁还敢喝?还是让它回到百姓之中,造福黎民百姓吧。皇上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于是就降旨命它为“野藤茶”。由此,野藤茶便逐渐在武夷山下流传起来,而且流传到南洋一带,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盛誉。由于野藤茶揉制烘干后形呈白色,所以,南洋一带又称其为“白茶”。

铁罗汉

铁罗汉,为武夷茶树名。原生长在慧苑岩内鬼洞中,树型壮实,叶长。治病有奇效。

一曰:历史上惠安县有个施集泉茶店,经营武夷岩茶“铁罗汉”最为有名。在1890年--1931年前后惠安县虽发生两次时疫,患者饮用施集泉的铁罗汉茶后,得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

二曰: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折断,落在慧苑坑里,被一老农捡回家。罗汉托梦给老农嘱咐他将茶枝栽在坑中,制成茶,能治百病。故命名为铁罗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