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茶产业让群众过上“红”日子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红乌龙茶 黑茶红青 青红黑茶

红乌龙茶。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在大大增加,在我国的一些茶乡,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不少地方推出的特色茶叶也成为茶叶市场上的网红,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岁末年初,普安县一项特色产业成了“网红”——以“普安红”为代表的茶产业成为黔西南山地特色产业中一颗亮眼的新星,迅速在全国茶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

晋安当地的茶产业

普安茶文化厚重,茶叶品质优良,秦汉时期当地百姓所制的茶叶就已作为商品销往全国,明清时期当地布依族群众所制“福娘茶”还被作为地方珍稀特产上贡朝廷。

岁末年初,分布在普安县境内的各个茶叶销售商依旧十分忙碌。与全国大多数茶叶生产地“春季忙得团团转,夏秋闲得转圈圈”的状况不同,普安县夏秋茶生产已形成规模,在品牌引领下,市场一路看好。

茶叶销售商晁忠琼利用跨境电商平台,采取直销、加盟连锁等销售方式,将产品每天发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2017年销售额约500万元。“春茶正待生产,夏秋茶销量还在持续,这种发展势头很难遇到,也说明普安茶的上乘质量已得到广泛认可。”晁忠琼分析说。

夏秋茶产品的畅销同时也带动上游茶叶企业的加工和茶青生产。作为该县专门生产红条茶和红碎茶的龙头企业,宏鑫茶叶有限公司自2017年3月投入生产以来几乎每天都在运转。公司副总经理陈胜勇告诉记者,仅收购夏秋茶一项,企业已经支付茶农茶青款逾200万元。

企业产销两旺,茶农普遍增收。曾外出务工多年的李仕花如今回乡种茶,不但结束了漂泊的生活,还有了更多收入。“我们只管种和采,收购商等着收购,付现款,我每天能有100多元收入,比务工强多了。”李仕花说。

近年来,普安县围绕“一县一业”战略,通过组织专业考察和发掘,依托境内现存2万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的“中国古茶树之乡”、世界茶源地品牌做强茶产业,成功打造“普安红”茶品牌,走出了一条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茶品质为优势、茶文化为主题、茶园风光为特色的茶旅一体化发展之路。

在推进茶产业进程中,普安县以建好基地为抓手,主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实施茶园绿色防控、生物防控技术,避免生物农药和禁用农药使用,保障茶叶品质;通过进村入户、入校开展培训等方式,传授茶叶种植管理、绿色防控、采摘加工等技术,提升茶农种植管理和采摘水平;加大茶叶苗圃基地、加工能力、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协会在江西坡小微创业园建厂,逐步淘汰产能落后的小作坊,促进技术升级;确立了小叶种红茶以“正山堂金骏眉”为代表,大叶种红茶以“普安红”为代表的优势品牌,加大力度打造“普安红”品牌,做大做强品牌,巩固市场。

同时立足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茶旅一体化”战略。依托沪昆高速、晴兴高速在江西坡茶园基地处交汇设站和沪昆高铁普安站的交通优势,打造以普安为中心、4小时内1000公里旅游经济吸引圈,融入贵阳、昆明两大城市1小时经济圈,发挥“中国古茶树之乡”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普安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景区、中国古茶文化体验基地和贵州西部生态观光、户外运动、科普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其中普安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景区已列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进行重点打造。

虽是冬季,普安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江西坡核心区内茶园仍然一派葱茏。天龙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晓峰指着绿油油的山坡告诉记者,这片由合作社指导种植的500亩示范基地已带动群众种茶致富,初步显现旅游带富效应。“经测算,一亩茶平均收入可达五六千元,管理较好的茶园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黄永富家的10亩茶,去年收入六七万元。”陈晓峰说。

茶叶销路越来越畅,合作社发展步伐也加快了。天龙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联盟村新建了1个茶厂,又在茶果场承包了1个老茶厂。“现在3个茶厂生产的茶叶都供不应求。”陈晓峰说。

事实上,茶企业与广大茶农发展茶叶增收致富的底气越来越充足。全县21万亩茶山已规范化种茶12.6万亩,约占黔西南州茶园总面积的30%,其中投产茶园8.6亩,茶青年产量2.25万吨,干茶年产量5000多吨,综合产值3亿余元;拥有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小作坊75家,茶农7022户26954人。2017年,全县春茶产值逾1亿元,夏秋茶产值预计达2.27亿元,茶农仅出售夏秋茶茶青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同时,茶旅一体化效益明显,江西坡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余元。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茶产业,普安县早已规划好新蓝图。目前,该县已启动4.68亿株茶苗育苗工程和生态茶园建设,同时整合退耕还林政策,力争全县12个乡镇都有规模化生态茶园;采取企业主导、茶农参与、政府监管的方式,形成“茶企+茶农”绿色防控共同体;配齐人员、设备,研制一套科学完整的“普安红”加工工艺,统一“普安红”加工标准,确保“普安红”品牌巩固和提质升级;引进建设生产加工厂,提高夏秋茶下树率;充分用好“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等名片,用活“普安红茶”“普安四球茶”国家地理商标,整合有SC证、QS证企业做好“普安红”品质稳控工作,新增SC证茶叶生产企业15家以上;继续加大“普安红”品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县域外普安红专营店,统一标识,统一宣传,拓宽销售渠道;着力引进茶业专业人才,加大茶产业技术培训,提高茶产品生产和销售水平等。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全县生态茶园将发展到30万亩。

精选阅读

贵州普安:发挥“世界茶源之地”优势发展茶产业


贵州普安是世界茶源之地,古茶树资源非常丰富,近日,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活动,全国商会会长表示,普安要打好“世界茶源”这张名片,充分发挥优势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世界茶源竟然在贵州普安。这是贵州发展茶产业最重要的比较优势!”5月13日,“全国商会会长普安行”扶贫考察活动在“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海深处拉开帷幕,在了解到普安的古茶树资源后,来自全国的商会会长们纷纷发出感慨。

普安茶园

在2017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过程中,普安把茶产业作为扶贫支柱型产业重点打造,经省工商联牵线搭桥,来自北京贵州商会、上海贵州商会、广东贵州商会等全国各地商会会长、企业家代表一行30余人走进普安,考察资源优势,为普安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出谋划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一颗、距今1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证明早在百万年以前,茶就生息在普安的土地上。在普安的不少乡镇,也发现了大量野生的四球古茶树群落。特别是在普安青山的普白林场周边,更是成林成片,有20000多株,最大树龄达4800年。而这片四球古茶树群落,范围之大、数量之多、树龄之长,堪称世界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现存的古茶群落,证明普安不仅是“中国古茶树之乡”,更是“世界茶源地”。

站在延绵不绝的茶海深处,来自全国的商会会长们对这里“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生态美”的环境赞不绝口。而商会会长的“赞不绝口”是有强有力的科学论据支撑的。普安县光热资源丰富、水分条件适宜、光热水匹配良好、气候优势明显,有利于优质茶叶生产。同时,普安地热资源丰富,土壤中微量元素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加之立体气候明显,所以该地产的“普安红”口感独特,被誉为“中国中大叶种红茶代表”。

在脱贫攻坚中,普安正在挖掘和利用古茶文化比较优势,实施茶旅一体化战略。而古茶树和古茶文化,正是普安发展茶旅一体化产业的灵魂。目前,普安已建成了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建设了75公里的穿越悬崖溪流茶海森林的“最美”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民族风情浓郁的布依茶源小镇已经具备规模,普安世界茶源谷景区呼之欲出。

探访了生态茶山、参观了宏鑫茶业工厂、品尝了千年古茶“普安红”,在感受了解普安的资源优势之后,商会会长和企业家们对普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等等非常看好,并结合各自产业对普安县域经济发展献计支招。特别是对普安发展茶产业兴趣浓厚,对茶产业的产业链条的打造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在现场,“黔茶商城”电子商务平台,与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各自发挥和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动“普安红”市场拓展达成诸多共识。

关于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


想了解《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知识吗,丰富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内容等你来看!

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作为专家认定的茶树起源地,生长在贵州普安县境内的2万多株四球古茶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这片被认为是夜郎故地的土地上,又蕴涵着哪些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数千年风吹雨打后至今仍存活于世的“四球古茶王”、历经百万年沧桑方被世人发现茶籽化石、神秘的夜郎福娘茶……它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魅力普安》专版特别推出《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以飨广大读者。

四球茶——茶中活化石

3月下旬,记者带着对古茶树的好奇与向往,赶往普安县古茶树较多的雪浦乡哈马村,正在屋后采摘茶青的村民潘朝洋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介绍来意后,这位40出头的中年人为记者一行每人泡了一杯茶,茶水入口甘爽,回味清甜。

据潘朝洋介绍,这正是四球茶。随后,潘朝洋又带着记者一行参观了他家的5棵古茶树,并介绍说,自己小的时候就记得树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一样,都没怎么长。经目测,5棵茶树应该都在5米左右。这并不是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树枝叶直径)9米,周长1.7米,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权威的古茶树专家虞富莲鉴定为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普安古茶树分布和存量等信息,2008年,普安县对古茶树进行了1次资源调查,经调查发现全县共有2万多株古茶树。2011年5月22日,又邀请虞富莲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虞富莲代表专家组公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CamelliatetracoccaChang),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同年,普安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而支撑“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又一重要论据,就是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发现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以上。然而,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的几率极少,这又充分说明了当时普安一带有着大量的古茶树。

普安四球茶到底有多长历史,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在古老的茶树中,茶树原始型在茶叶化学成分中表现为简单儿茶素与复杂儿茶素的组成比率。据贵州省茶科所测定普安县青山镇大箐山岭的普白林场野生乔木大树茶简单儿茶素含量高,为37.64mg/g-77.57mg/g,比率28.45-36.96%;云南勐海巴达大树茶的简单儿茶素为25.21mg/g,比率27.33%。复杂儿茶素含量,普白林场大树茶为17.33mg/g-38.01mg/g,比率仅为13.14%-21.09%;勐海巴达大树茶为48.42mg/g,比率为52.60%。由此可见,普白林场大树茶应比巴达大树茶更原始,因此也被称为茶中活化石。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古茶树之乡普安启动“全球茶诗征集大赛”


“世界茶源地”普安现在境内有两万株古茶树,昨日(6月1日),中国“普安红”全球茶诗征集大赛正式启动,征集2万首与茶相关的诗,以丰富延续百万年的四球古茶文化内涵,助推有“中国中大叶种红茶代表”之誉的千年古茶“普安红”从深山走向世界。

古茶树

普安县是“中国古茶树之乡”,境内有20000余株四球古茶树,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有3000余株,野生四球古茶树群落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树龄之长,堪称世界唯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里,还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颗距今100万年以前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普安县因此被誉为世界茶源地。

普安红茶历史悠久,因当地“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环境和“地热丰富、土壤有机、生态优质”的独特条件,茶品优良,茶汤橙黄剔透,香气如花似蜜,口感醇厚鲜爽,回味悠远独特,曾是明清两代皇家茶饮。而今,经业内专家品鉴后被誉为“中大叶种红茶代表”,是我省重点打造的红茶品牌,目前“普安红”系列产品已出口欧盟、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地。

一棵古茶树,一部茶历史。为让更多的人认知四球古茶树,保护四球古茶树,感知世界茶源地,普安县今年4月联合中央电视台品牌影响力栏目等发起中国古茶树保护行动,开展“普安红”四球古茶树保护全球公益众筹活动,3277人积极参与,成功募集古茶树保护资金100万元。而此次“普安红”茶诗大赛,是普安县推出的古茶树保护系列活动之一,面向全球范围的文化大家征集茶诗作品。

本次大赛由国际华文诗人协会、贵州省作家协会网联合主办,邀请国内著名诗人、评论家担任评委,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评奖并结集出版。征集时间为6月1日起至8月31日,征集作品分为两类:一是原创类,包含以茶为主题的现代诗和古体诗词,最高奖金10000元;二是推荐类,可推荐古今中外经典茶诗作品,并评出100名优秀推荐者给予奖励。

雅安茶产业:实现产业增值,茶农增收


在今年上半年雅安茶产业实现了产业增值、增效,茶农增收,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5亿元,茶叶鲜叶收入达25.14亿元。其中,“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评估为14.81亿元,在全国黑茶类茶叶品牌中排第四位。今后,雅安将继续牢牢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推动雅茶产业转型升级、再上台阶。

雅安茶产业

截至今年6月底,雅安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茶叶总产量4.91万吨,较去年减产0.11万吨;茶叶鲜叶收入25.14亿元,较去年增收2.17亿元,增长9.46%;茶产业综合产值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亿元。总体上,雅茶产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产业增值、增效,茶农增收。

在茶产业整体发展方面,今年4月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上,“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评估为26.66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被评为“最具发展力品牌”;“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评估为14.81亿元,位居全国第40位,被评为“最具资源力品牌”。同时,“蒙顶山茶”品牌持续保持四川省茶叶品牌第一的地位,而“雅安藏茶”品牌也在全国黑茶类茶叶品牌中排第四。

另外,在“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百强排行榜”上,雅安市皇茗园茶业、味独珍茶业、吉祥茶业、友谊茶叶4家茶企进入榜单。

值得一提的是,由农业部组织评选、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公布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蒙顶山茶”成功入选,这是对雅茶产品发展的极大肯定。

今年雅安市雅茶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茶叶产量8.8万吨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60亿元。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雅安市将继续牢牢抓住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以农业部《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为指导,坚持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统领,以茶旅深度融合为突破,以发展茶业康养产业为方向,创新驱动,精准发力,强力推动雅茶产业转型升级、再上台阶。

安徽:推动茶产业转型 促进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茶叶生产主要加工地以及批发和经营集散地,在我国的十大名茶中,产自安徽的茶叶酒占了三成。安徽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安徽茶叶有品质高、口感好、香气足的特点。

近日,从安徽省茶产业工作现场会获悉,安徽省将重点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种改造、投入品管控和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茶园达60万亩,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2万亩,并在每个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徽省将适度发展新茶园,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到2020年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和效益。创建一批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研发推广“轻型化、便捷化”采茶机、耕作机、修剪机等茶园机械。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防控生产示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尤其是抓好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示范,并在省内扩大试点,加快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加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家。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每个茶叶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创建1个至2个省级以上涉茶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打造2条茶旅精品线路。

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创新?茶产业要如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茶叶历史的国家。目前茶叶种植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茶产业本质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导向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促进市场化与全球化,是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关键要增强茶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茶产业

怎样推进茶产业创新?

第一,创建新市场。其核心是构建新型茶产业供求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构建大数据茶市场体系。面向全球和区域市场,依据区域消费数据,建立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以智能化为基础构建快速反应、高效配送、需求预测相结合的产业机制;二是推动销地市场与产地市场一体化。通过创建产地销售平台,组织消费者和引进海外茶商参与基地建设实现产销市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全球性龙头市场,面向与对接全球茶产业发展经营主体、管理机构与组织、区域市场消费主体;推动服务创新,促进全球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茶产业运营需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建跨区、跨境物流及外汇结算代理平台。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在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与生产加工相关的生产性需求市场、茶和关联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以及茶文化需求市场。经营这三类市场,要推进终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产品相结合的茶产业产品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施迭代式产品研发策略,实现产品试销、销售、修正、淘汰与研发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变化,推动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相结合,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

茶产业

第三,推进产业链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横向拓展。向茶的吃、喝、用、玩、饰功能化拓展,衍生相应新产业新业态;二是纵向深化。向茶成分的功能化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化转换,不断创造科技型茶产业,通过特定功能与相关资源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如茶旅游产业;三是功能延展与配套创新。随着市场变化,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产业的创新支撑,如茶装备、包装、器具等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第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构建茶产业链的利益关系,重点保障三个权益,发挥三个作用。充分确保茶农的优质原料生产权与劳动收益权,发挥茶农优质茶原料供给及茶园管理作用;充分确保企业市场开拓权与较高经营收益权,发挥茶企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作用;充分确保政府公共利益代表及监督权,发挥政府在公共品牌推广与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让政府、企业、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各居其位,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要转变茶业生产,努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型发展,促成茶产业发展创新。要做好茶产业的发展创新,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建新市场、其次推进产品创新、再次推进产业链创新、最后就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茶产业创新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对今后我国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茶产业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大发声】人大代表柳红:提升茶产业国际竞争力


近日,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人大代表们出席了会议。在会议期间,各个代表从身边的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就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当前热切期盼得到解决的问题发声。其中来自福建省的人大代表柳红建议: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中国茶的国际竞争力。下面我们来看详细报道。

福建省全国人大代表柳红提交建议,建议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茶产业国际竞争力。

柳红建议,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逐步提高我国茶叶规模化生产水平,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搭建产区生态云平台,为整个产区提供生产种植导向性意见,建立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加大对新设备、新产品的创新研制力度,同时通过政策性补贴鼓励企业使用新设备进行生产。二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并积极开展国际互认工作。三要借助海丝茶文化溯源、“一带一路”茶文化推广、国际级茶博会、孔子学院等,打造中国茶文化体系,推广茶文化影响力。四要整合茶产业资源,打造领军企业,塑造知名品牌。主要茶产区的地方政府要根据各生产区域茶产业的优势和特色,集中塑造强势品牌和领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出口红茶产品的推广力度,对在国外重要城市推广和开办相关项目或品牌店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奖励和扶持。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停下来,饮一杯茶,喝出人生与幸福。

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妹上,茶有茶道。

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

“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人只要能做到这些,“纵观希遇羲皇,亦可匹俦嵇阮”,就算无缘生活在伏羲上皇时的理想时代,至少也可以像嵇康、阮籍一般,啸傲山林,怡情自乐。

于现实之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然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饮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杭州种茶匠人陆发田 授人以渔带领群众致富


陆发田,鸠坑乡翠峰村委主任,同时也是淳安县十大工匠之一,近几个月来,他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十一点才能休息,他跑茶园、收青叶、制茶叶、销成品,收付款……没有一刻是清闲的。当地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拿到茶款的村民个个夸赞他:“这样的干部让我们很满意很高兴”。

陆发田

陆发田总是谦逊地说:“群众既然信任我,选举我当翠峰村委主任,我作为一名干部,就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要努力争当发展的带头人。”

茶叶作为鸠坑乡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群众眼中的“摇钱树”,之前由于茶园培管不科学,茶叶生产缺技术,销售信息不对称,交通道路不畅通等因素,导致茶农效益不好、收入不高。面对这一情况,翠峰村村委主任陆发田依托自己创办唐圣茶叶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群村近260余户村民发展茶业经济。

“公司从茶农手中收购的名优茶青叶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7—8元左右,高出近20%,今年早期已收购名优茶青叶500余担,收购金额达240万元左右。为广大茶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茶叶销售渠道,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陆发田自豪地说道。

为配合乡党委政府推进杭州有机茶叶小镇建设,年初他就从全村63户茶农中租赁了近700亩茶园作为有机茶叶基地建设,立足于茶叶品质和价值的提升,实现了“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目标。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陆发田更不忘将自己的制茶技术传授于人。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对前来咨询的茶农,他手把手悉心指导传授。他还主动利用党员固定服务日和三认走访等场合,主动传授茶叶制造技术,使得茶农的炒制技术普遍得到明显提高。

作为连选连任的翠峰村委主任,在当选表态时,陆发田说:“我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创业和履职承诺,努力去践行群众贴心人、和谐引领人,争当群众好干部。人民的幸福追求是我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为此在今后的三年任职期限内,要在带头做好做强茶产业的同时,将利用好翠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有机茶园,让老百姓走上更加幸福的道路。”

他这么想且也是这么干的,目前他已租赁了三幢古民房,并自费邀请相关单位对茶园、茶企和民宿编制了茶旅综合发展规划,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翠峰的茶产业单一发展将变成集生产、观光、体验、民宿和茶食等功能为一体化综合发展。

茶农辛苦种茶40多年 62岁还没喝过上等茶


好茶无价,很多茶农辛辛苦苦一辈子,做出好茶就要卖出去,自己都舍不得喝,62岁茶农种茶40多年却从没喝过上等茶,这对很多茶农来说,是很常见的事。

“五一”小长假,阳光如金,没有一丝阴翳。当大多数人沉浸在逛街、游玩的时候,在汉中市南郑县红庙镇罗账岭的茶园,茶农们仍不敢懈怠,一芽一叶抢着采摘最后一波的春茶。

62岁的候大姐是就是当地人,“从姑娘时代开始,我家里就靠种茶为生。”结婚后,种茶,继续成为候大姐一家的主要营生。

老茶农采茶

她家的茶园,不足一亩,整个茶叶的种植、采摘、养护、过冬,却要耗掉她和丈夫,整整一年时间。

城里人逛茶园,更多是“尝鲜”,当作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方式。可对这里祖祖辈辈靠种茶为生的茶农们来说,这一枚看似普通的“东方树叶”,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身家性命。

“第一茬芽头,早在清明节前就采了。”侯大姐说,每年的明前茶,是最稀有珍贵的,必须抢在清明节前采完,否则,芽头就老了。

每天早上6点,侯大姐和丈夫背着竹筐,步行两公里山路,到了自家茶园,一直要忙到天黑。这里都是土路,是村里茶农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看准了,叶子长到2厘米的时候,就能采了。”侯大姐采下两瓣嫩叶,只见两瓣叶子分成个“Y”型,她说:“这叶子看着嫩,但不会断的,采摘时,一定要讲究力道,稳准狠。”

采茶的第二个境界是学会次序。“把茶枝儿掰开,先摘下面的,再摘上头的,”侯大姐说,“不然你放眼一看,好像茶叶都摘完了,其实下头蛮多叶子浪费掉了。”

掰茶枝儿摘叶子不容易,腿一弯下来,茶篓就重了,坠在腰上沉甸甸,两只手则感觉不太够用。

长年累月的采茶,侯大姐的双手,从手指到掌心都布满老茧,裸露的皮肤龟裂。“喝茶容易采茶难,叶叶皆辛苦啊!”侯大姐说,白天采茶,晚上回家了还要把鲜叶挑选一遍,要根据芽和叶的形状,上等的做仙毫,次等的做毛尖和炒青——即便对一个很熟练的茶农来说,从每天采摘的茶叶中,也仅仅能挑选出几两上等茶。

种茶40多年,侯大姐和家人从来没喝过上等茶,问起原因,她说,庄稼人从来都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去卖,换成钱,“好茶叶自己喝了太可惜,我们喝最普通的就可以。”

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了汉中市,一个嫁到了西安。不仅她没喝过上等茶,就连每年春天给女儿们寄茶叶,她都舍不得寄最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