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普洱茶故事

发布时间 : 2020-09-23
普洱茶故事 普洱茶的故事 花茶故事

【www.cy316.com - 普洱茶故事】

1999年,二十世纪最后一年。中国人对于数字总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九”为最大,“九九”更是大中至大。于普洱茶而言也有不少关键的事件或茶品与这一年结缘颇深,现今看来颇为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现代普遍市场意义上的普洱茶,正是由“1999”这个年头开始。

99故事

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更名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下关茶品配方与制程出现重大变化。

1999年,因普洱茶台湾市场兴起,再加上省公司营运不善,包含国营勐海茶厂在内的许多茶厂大量接受茶商订单(此前只有常规制式产品),茶品规格包装多样化。

1999古树茶之崛起

现在对于茶友而言,古树普洱茶已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可大家在品饮古树茶品时可曾知道,古树茶曾几何时被认为是不能喝的?建国后,我国农业生产趋向于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对茶农来讲,种植台地茶比采收古树茶更为划算。其后,古树茶更因与野生茶混同,被认为有微毒无法饮用,被排除在国营厂原料收购范围以外。

直到1985年以前,古树茶(时称“栽培型野生茶”)都被认为有微毒。1985年,何仕华先生提出古树茶可饮用,他将古树茶送交杭州质检所,由骆少君女士检测确认安全可饮用,方为古树茶之安全正名。但此时的古树茶生产效益差,不构成市场,也无人重视,其价格在当时也低于台地茶。

2001年10月,石昆牧老师喝到“99易昌”、99绿大树(实际应为“2000年首批绿大树”)等茶品,发现古树茶的转化速度快、口感厚实、韵底深沉。在当时(2001年)发现1999~2000年的古树茶品的转化速度很快,几乎相当于同等制程和仓储条件下台地茶的一倍。有鉴于此,石老师率先在网络上(台湾艺术笔记网站-茶巅话茶)公开推荐古树茶将成为未来普洱茶市场的主流。由此也开启了普洱茶的古树茶时代。

99易昌

昌泰茶行1999年10月开始生产第一批易武茶区大、小树混采普洱茶饼,以昌泰茶行易武分行命名,即“易昌号”。99易昌,外包机器薄纸,有楷书与篆书印刷版本,以楷书体较为早期。内飞为黄色、橘黄色茶字,红色“易武”印刷,机器模小饼,饼身不工整。实际生产日期为1999年10月一直到2000年2月。

99绿大树

国营勐海茶厂订制茶标示品牌之一,实际生产年份为2000年。虽然饼面标注为“易武正山野生茶”,但其原料实际为南糯山大、小树混采。内飞后加盖红、蓝(或紫红)印章,合计生产砖、饼、沱共七百件。市场仿品甚多,坊间追捧的所谓“黑票绿大树”即为2003年以后的茶品,雨水茶为主,且并非勐海茶厂茶品。由于当时的易武是市场热点(99易昌是易武茶品,绿大树也标识为“易武正山”),2001~2003年,茶商开始一窝蜂进入易武。易武可以说是普洱茶产区中第一个被炒热的茶区。同时,普洱古树茶行情也因为市场的追捧而水涨船高,因此到了2003年,古树茶价格得以与台地茶平齐,并进而超越。

99趣事

坊间还有不少冠以“99”之名的茶品,各有其趣事。WwW.cY316.COM

99大渡岗

1999年某茶商想制作一批古树茶品,委托大渡岗茶厂制作。彼时厂方认为古树茶粗枝大叶,卖相太差,就自作主张在茶品原料中添加部分芽毫美观、条索细嫩的台地茶,便是这批99大渡岗(又名元宝茶)。到了现在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与古树茶品在茶质上的差别。遥想当年,谁能想到古树茶能够在这十多年间能够被再次认识。现在想来不禁莞尔。

还有不少年份标示为“99”的茶品,其实际生产年份都在2003年甚至以后,矫称“99”,无非是在年份注水之余还多了个更为响亮的年份名头而已。虽为茶品,折射的确是人心之乱。

1999年,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发生。自这一年前后开始,普洱茶也开始真正的被大陆市场认知,大陆地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消费地区而不是仅仅生产。普洱茶的大陆历史由此展开,此后,便是诸多茶友熟识的悲喜闹剧了。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普洱茶来源故事


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 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云南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 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具有与其它茶品有所区别的保健功效,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 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 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 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有具有保健功效。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 晒青毛茶。这时的晒青毛茶,韵味浓峻、锐烈而霸道。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生茶是指晒青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 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 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 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 方茶、普洱 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 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

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

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

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

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

普洱茶在日本的故事


战后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这样一来以减肥、降血脂效果著称的普洱茶就找到了市场,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形成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普洱茶热。从1978年开始,日本茶商纷纷到广交会上疯狂抢购普洱茶,或者通过香港进口普洱茶,到了1980年普洱茶出口日本达到了千吨以上。在疯狂的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所谓的炒青、烘青“普洱茶”,大肆出口日本。在假冒普洱茶的冲击下,许多日本人喝了“普洱茶”后并没有起到减肥、降血脂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对普洱茶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普洱茶于80年代后期在日本的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普洱茶热潮也波及到了周边的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以海湾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喝普洱茶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了,虽然还远不能跟鼎盛时期相比,但也呈现一定的复兴之象。目前,云南普洱茶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量为三四百吨,其中海湾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在日本的第一次兴起靠的是健康理念,那么当前第二次在日本的兴起,除了打健康牌外还可以加大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让普洱茶融入日本这个茶文化的大国。

2006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益商标在香港被福建商人抢注的恶性事件,虽然大益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维权,但此事给云南茶界敲响了警钟:在普洱茶的国际化进程中,长期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企只知道埋头生产,在市场与文化话语权方面,乃至涉及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从而给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这是云南茶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觉醒与开端。

2008年底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通过,让普洱茶彻底地打上了“云南制造”的烙印,这是云南在普洱茶话语权之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国标制定以前,广东是云南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湖南、北京同声传译四川、北京翻译公司广西、重庆等地也生产过普洱茶,在泰国、越南、老挝与缅甸一带,则盛行“边境普洱”,大量东盟国家的原料被制成普洱茶销往世界各地。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趁着本国的普洱茶热,在生产“日式普洱茶”。国标的通过,国内其他地方生产普洱茶就成为了非法,这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外的普洱茶生产还需要通过云南茶界积极启动国际维权行动来制止。

普洱茶熟茶的地理故事


香港和广东

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茶马古道


普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1620年(明末)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明末时撰,出版于清初1664年的《物理小识》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普洱茶的称谓。

毫无疑问,那时的普茶、普洱茶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茶,也就是普洱这个地方出产的茶。这时的普洱茶,只是强调原料的产地,并没有特殊的生产工艺的内涵。

普洱茶概念内涵的变化首先发生在清代。清代,普洱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是销量大大增加,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二是普洱茶因为满清皇室的推崇,成为“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宫廷饮品,成为中华名茶。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主要分为藏销茶(也叫边销茶)、贡茶和一般的比较靠近贡茶标准的高级普洱茶,但在茶的形态上,为了便于长途运输,一般都制成饼茶或者砖茶。这三种茶在原料和产品形式、包装的规范上虽然有所区别,但都显然不是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晒青毛茶”。

或者说,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已经是指由普洱这个地方生产的晒青毛茶制作成为的“成品”之后的茶。至此,普洱茶的内涵已经悄悄发生了流变,包含进了某些生产工艺的因素。因此,在清代和民国初年,人们已经把“晒青毛茶”和制成成品的普洱茶分别视为两种茶。

而在云南制成成品的普洱茶要经过漫长的茶马古道才能运输到消费者手里。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份。

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光在云南境内就有约两千多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而出了云南境内,普洱茶在路途上的颠簸还远未结束,要到达消费者的手里,大多还得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就在茶马古道上的漫长颠簸中,就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通过人背马驮,风吹、日晒、雨淋的时光洗礼,普洱茶的品质在运输途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抵达消费地域后,普洱茶大多经过了自然发酵过程,变成了冲泡后汤色红浓,有陈香味的普洱茶。

而有趣的是,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们却很难喝到普洱熟茶。原因很简单——云南并不生产普洱熟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普洱茶的古典时代,具体说,就是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人们认知普洱茶的概念就出现了差异: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眼中的普洱茶主要是“生普”,而在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域,也就是从云南出发的茶马古道的尽头,人们认为的普洱茶则是“熟普”。

不能说这两种认知谁对谁错。但这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一种商品的认知,主要是以消费者为主的。普洱茶在古典时代的命名也是这样,主要还得由茶马古道的尽头的主体消费者们说了算。

古茶园——窥见普洱茶的故事


普洱茶,名重天下。随着时间的累积,和对普洱茶的逐步着迷,茶客们会有众多疑问萦绕心间,如本款普洱茶的生长环境究竟是个什么状态?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口感的差异化?

茶,南方之嘉木,是关于一片树叶的故事。而古茶园、古茶树,则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它证明了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

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

据悉,云南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的野生型、过渡型古茶树和珍贵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据统计,云南省古茶园面积大约有100多万亩,其中较为连片的古茶园大约有3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其他茶区有少量分布。其生长年限都在百年以上,许多稀有古茶树,其生长年限已在千年以上。

在时间长史的回溯中,普洱茶古茶园历经岁月的轮转,数年如一日战战兢兢的出产普洱茶青,在各自的角落独自静寂的绽放着美丽。如同当地勤劳勇敢、朴实无华而意志坚韧的人们一样,在世事变化、历史沧桑中展示出了超拔的生命毅力和精神。

当产区价值信仰逐步被茶界赋予重任时,古茶园本身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不断地彰显出来,成为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一方水土,出养一方人情。如同人的性情一般,因着各茶园区域位置、降水等客观条件的差异,茶青也展现各自的品性。让我们借由身临其境的漫步在古茶园或是徜徉在相关的文字描述中,一同来窥见普洱茶的故事。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香港和广东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这个时代的普洱熟茶主要是在茶马古道的漫长运输中经自然后发酵而自然形成的,人为制作工艺的成分很少。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

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

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

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

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

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勐海——一个关于普洱茶的故事勐海普洱茶怎样


有人说“无勐海、不普洱”,不得不说知道勐海,只是因为普洱茶。勐海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普洱茶的神话。

勐海,是傣语地名,在傣语里译名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

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山间云雾缭绕,仿如秘境,许多探秘者蜂拥而来,似乎只有勇敢地走进莽莽森林,攀上高峰,穿过那茫茫云雾;真正观赏到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才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融入那令人向往的神奇和美丽。

对于那些因为普洱而慕名而来的人们来说,经历过如此一番的视觉与身心的盛宴,才更能领会,勐海之于普洱茶的意义。

清泉给了茶圣洁的营养液,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天然的净化系统,使得勐海茶区的茶树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无法比拟的口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勐海茶厂所产的大益茶具有了茶友们常说的“勐海味”。这种“勐海味”如今甚至成为了大益茶特有的标签,在茶友们的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知,也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勐海原来叫佛海,这里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普洱茶原产地,随着这些年普洱茶的不断升温,勐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凡是到这里人们,无话不谈茶。如今的勐海,多了许多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是茶人或者茶商。有的是因为被勐海茶区的神秘所吸引,常年在此驻扎,一年四季来来往往于两地,只为亲身感受手中那杯清茶的原始;更多的是茶商,每年的采茶季节,开始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

他们为茶而来,又因茶而走。等收购好茶叶,等着鲜叶变为干茶,他们又离开了,迫不及待地带着这些精心制作的好茶开始忙活自己的生意。

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悠然深沉的茶香里,谁也没有孤独。

走过茶山再漫步在县城的街巷,年轻的姑娘水灵,迟暮的长者目光祥和,偶尔三三两两的摩托车驶过,扬起一阵风尘。

不大的小城里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原始而又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勐海,美丽的边陲小城。

普洱茶饼内飞的那些过往故事


内飞是识别普洱茶厂家、品牌、定制者的一种标记。1950年之前生产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这时的茶没有包装纸,通常在茶饼面层压一张方形糯米纸,标明生产者,这就是“内飞”。由于是压在型茶内,不象包装纸或内票那样可以调换,因此有比较好的识别作用。

19世纪中叶,易武山下有很多茶庄,其中同昌号、车顺号、安乐号生产的茶被列为首选贡品,为了维护自己在普洱江湖的地位,所以,首次出现了“内飞”。一张绘写有各种图案和文字的小纸片,在压制的那道工序里就跟圆茶紧压,并在紧压的过程中与圆茶粘结在一起了,无法假冒仿造。使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命名,也获得了个性。清朝后期,私人茶庄纷纷涌现,于是,各茶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飞以示区别。

发展到今时今日,内飞已经出现了不同种类:

薄油纸细字内飞

薄油纸细字内飞为云南七子饼早期茶品内飞特色,七子皇印以至1955年等勐海常规茶品。主要特色在单面薄油纸,以及不明显之网格纹。1966至1997年亦出现薄油纸张,然与1955年之特色不同。

美术字内飞

尖出、粗字体印刷版本内飞,分为二版本。早期7572生饼、7452熟饼印刷较为模糊而色料较淡;少数73青饼、少数早期8582、泰国菁水蓝印等内飞,印刷色料较为鲜红,部分字体有差异。

粗字体繁体厂内飞

接续于薄油纸细字内飞之后,为粗字体印刷,色料较为淡而模糊不清,薄油纸质。使用时间约为1995至1996年间。

简体厂内飞

接续于粗字体繁体厂之后,字体较大。使用时间约为1996至1999年间,1996至1997年为薄纸,1998至1999年为厚纸。

傣文内飞

接续于简体厂内飞之后,字体变小,于右下角出现傣文。简体厂、厚纸质。生产时间,原先为1999年开始至2002年初,2003年底因勐海茶厂接受订制茶品使用特殊内飞,从此开始至2004年勐海茶厂改之前都有生产傣文内飞。

现如今,普洱茶的名气已经享誉国内外,有很多不良商家在市场中以次充好,于是,内飞已经成为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商家都有不同的标记,供消费者辨别。

【高手进阶】普洱茶无纸红印的故事


导读:作者陈智同是《深邃七子世界》作者,西双版纳州茶产业顾问,版纳经典名人,第一届至第五届国际印级茶会主讲人,茶艺、普洱壶艺顾问兼专栏作家。

那天有一个茶友,问起了无纸红印的缘由,这么多年我都在研究山头茶,已经很久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了,回想了一下,又想起了年轻时候艰辛的卖茶岁月,一晃十五个年头过去了,无纸红印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包装纸的红印,如果看过古董茶的人就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普洱茶是没有外包纸的,所以有无纸的形制是不奇怪的。

这个问题我在十几年前也曾与香港酒楼的老前辈讨论过,据说在50年代红印的报价是分开报价的,也就是纸、茶、竹筒分开报价,对当时的酒楼来说,红印只是新茶,对于酒楼用茶来说外包纸的作用不大,而且当时的包装纸不同于现在,是用手工纸然后木模拓版印刷的,成本比较高,对当时的云南来说也有一定的生产难度,所以占有成本的比例较高,在有纸红印问市后,基于经济考量酒楼便提出了无纸红印的要求,所以无纸红印在这种因素下产生了,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合理的理由,套用一句北方话来说,比较靠谱。

其实无纸红印的由来在当年并不是最困扰我的问题,最困扰的是对于无纸印级系列的分类与鉴定,因为当年的无纸印级茶量很大,买到好的无纸红印是很考较功夫的一件事,当年的无纸红印至少在我的手上不是一个级数的,但很多香港的卖家喜欢包裹销售,如果一不小心就会买到无纸蓝印,基本是当年的无纸红印分成3种,一种是甲级无纸红印,一种是无纸红印,一种是无纸蓝印,前面两种在鉴别上比较困难,但无纸蓝印的鉴别就比较简单,由竹筒包装上就可以简单分出,红印是软竹筒,有纸无纸皆同,蓝印是硬竹筒,从外观上就可以明显分出,而且红印的饼面较红,蓝印的饼面较黑,也有一定的参考性。

2004年的时候,内地的老茶兴起之后,第一批进入内地市场的无纸红印大多是硬竹筒的无纸蓝印,因为价格比较便宜,当时内地的资讯没有现在发达,所以便会有红蓝不分的状况,在早期红蓝是分开报价的,随着价格的快速上升,无纸红印与无纸甲级红印才逐渐进入市场,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无纸甲级红印如何分辨?

两种红印的竹筒没有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甲级红印在香气上有一种很特殊的强药樟香,这是无纸红印没有的,但必须一筒一筒的闻,想想当年的自己,跟机场查毒品的警犬没有差别,不是我们要认真,而是当年的客人也很认真,现在的印级茶都已在拍卖场拍出天价,想见一片都很困难,这种分类方法便成为陈年往事了,但回想起来人不胜唏嘘,唉、、、没想到我也到了倚老卖老的年纪了,当年的年轻岁月一去不返,百感交集之间,还是喝一泡无纸红印回味回味,也有小小安慰。

普洱茶膏传奇故事 诠释健康的养生文化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云南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人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普洱茶的质量陷阱和故事陷阱:挑、闻、学


核桃小姐茶龄3年

早几年在天津的一场茶博会上,核桃小姐选择了一家高朋满座的茶展位喝茶,由于之前有喝小店普洱熟茶减肥导致腹泻的经历,所以这次她一眼就认定了人气爆棚这家茶企业。凭良心说此茶企业刚刚进驻北方市场,口碑不错,茶品不错,价格略高,所以核桃小姐一直是他们家的普洱茶死忠粉,每次参加小茶会她都会听到关于云南普洱茶的各种神秘故事,比如,这批现茶叶是原始深林里三千多年的野生茶树上的叶子,丛林中都是大象、孔雀;这是云南边境野蛮的原始部落里生长的茶树,厂家历经多少危险才背出来大家才喝到;这是野生普洱茶跨越边境才找到,这棵茶树6个人都抱不过来很大,最近他们才发现的……直到去年核桃小姐亲自上茶山问了别人很多愚蠢的问题才发现总结出,“自己都没有去过云南茶山就能把普洱茶吹得这样清新脱俗的经销商也是够拼的。”

选择关键词:挑、闻、学

挑产地:经常有普洱茶从业者为了销售茶品时会编撰一个很有传奇的故意吸引新手茶友,启开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话题。其实普洱茶有清晰国家标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范围界定保护范围外的茶叶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普洱茶。普洱茶兴起十多年,带动茶区经济发展,所谓要从危险重重的云南原始部落背茶出来小编还没有听说过,普洱茶区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是小众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闻香气:喝熟茶拉肚子一般是喝到发酵卫生不合格的普洱茶,喝茶之前先嗅一嗅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使人不愉快。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红枣香,槟榔香等,总之是令人愉快的香气。普洱茶香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的陈韵。所以陈香味与霉味是不同的。如有霉味、酸味,或其他异味、香味等均为不正常。

学知识:在喝茶,聊茶的过程中可以收集到很多普洱茶的信息,但如何区别信息的真伪得靠自己不断的学习,在对普洱茶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的阶段可通过阅读专业的普洱茶书籍,听资深学者讲茶要比参与道听途说随意忽悠人的茶会更有营养,更受用。另外,纯野生茶树是受到保护,很多地区禁止采摘,纯野生茶的概念自从人类开始采茶、种茶以来,适合品饮的茶种植物已经普遍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即使不是人工栽培的茶树,经过人类采摘等人工干预以后,也不能称为纯野生茶。市场上大量的野生茶制成品,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个伪概念。

《“1999”普洱茶故事》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