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罕闻的世俗茶道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道的礼节 茶道的顺序 茶道的流程

【www.cy316.com - 茶道的礼节】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罕见罕闻的世俗茶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该有很多人知道中国四大茶道,但是当你单单说世俗茶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这到底是个什么茶道,今天就来详细看看吧。什么叫世俗茶道?

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中国四大茶道里的三个我都已经介绍过了,之后的文章我会继续把大家最期待的雅士茶道分享给大家。

cy316.com编辑推荐

什么是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历史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诸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俗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饮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瘾又过书瘾;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欣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馆"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之世俗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中国茶道四大流派之世俗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茶是雅物 亦是俗物,中国茶道四大流派之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着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走向世俗的清代饮茶风俗


清代,中国茶馆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导茶文化发展的状况,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伦常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情操。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中国茶也开始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

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

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

以北京为例,清末民初茶馆遍于全城,而且有适合于各层次人们活动的场所。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有饮茶兼品尝食品的“贰浑铺”;有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茶馆里既有挑夫贩夫,也有大商人、大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儿的,卖艺的,还可以有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

在茶馆里封建的等级制度是不好讲究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茶馆这种特殊场合最突出、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民国时,北京人几乎家家喝茶人人喝茶,茶的需求量空前大增。据1934年《北平商务会员名录》统计,北平市参加商务会的茶店、茶庄即达一百多家,从业职工达一千多人。这些茶店,除供应市民需要,很大部分是供应茶馆。茶馆还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

民国以后,来茶馆喝茶的散客越来越少,许多茶馆改为戏园,并且成为第一批容许女子参加的社交场合。所以民初北平许多叫“茶园”的地方,实际上已是戏园。茶园里,既供茶,也供应花生、瓜子、糖果,同时有小戏台,演出京剧、评剧、话剧。人们来到茶园,寻找友谊、互助和“同胞一气”的精神。老舍先生的著名剧作《茶馆》便反映了当时北京世俗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普洱茶的世俗进化(四)


香港的茶庄也会对外发售当年新出的普洱茶,有些茶瘾大的人也会购买回自家储藏,这些自己储藏的茶客不会刻意对茶饼进行加湿,往往都装在箱子里任其自然发酵,保存得好的,便是最早的自然仓出来的茶了。但是,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并没有一种刻意的人为,所以也就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茶商也在香港引进了所谓港仓的普洱茶,出于商人的本能,眼光长远的某些茶商越过香港,直接来到已经开放的大陆寻找普洱茶。但是台湾茶商将普洱茶拉回台湾后,却碰到了和香港茶商刚开始碰到的同样的问题:青BB的新茶无法入口,要对普洱茶进行做仓却又无能为力,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台湾茶商自然只能将普洱新茶储存在仓库中。一边销售港仓普洱茶,一边销售普洱熟茶。即使如此,敬业的台湾茶商依然在当地掀起了一个普洱茶的热潮,到后来,甚至出现一股爆炒狂潮,所有普洱茶的价格都快速飞涨。时至2000年,这一切都因为狭小的市场而崩溃,所有人都将眼光转向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陆。

这时的广州,已经在香港商人的带动下开始消费普洱茶,当然,局限于消费能力,菊普等茶楼茶是最早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普洱茶品。在高档茶品上,一股陈味的港式普洱茶还是无法和铁观音等茶品相比,较为高档的一些普洱茶品也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当时的大陆几个大茶商虽然已经开始在几大厂定制普洱茶,但是,在储藏及如何使普洱茶后发酵上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有将普洱茶拉去肇庆的天然溶洞中储存以求快速发酵的情况发生。

88青饼的面世终于改变了这一切,一直储藏在昆明干燥环境下的这批普洱茶,在自然存放的环境下,让人们认识到了干仓普洱茶的种种好处却避免了湿仓普洱茶的弊端。所有人都开始明白,自然干燥环境下储藏普洱茶,任其自然慢慢发酵是最佳的普洱茶后发酵办法。人们一边开始寻找早年因无能力做仓而自然保存下来的普洱老茶,一边开始切实奉行干仓至上的普洱茶存储之道。能够保留普洱茶色香味的干仓茶终于使普洱茶真正具备了同其它茶类同场竞技的底蕴。

普洱茶的世俗进化(一)


喝茶是个非常生活化的概念,在我的家乡,口渴了?吃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这里的茶和水是同义字。反过来说,也说明了茶水的第一功能是解渴,相对单纯的水而言,添加了茶叶的茶水更生津解渴,排汗消暑,同时茶叶中的成份还能使人精神振奋。普洱茶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茶种,在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甚至还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古代的游牧民族绝对会为得到茶叶而发动一场流血的战争的。

不同于中原和江南的喝茶需求,牧民喝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维生素,在中医说法则是消食解腻。正因为如此,普洱茶种和它的原始制作工艺非常符合草原的需求:性烈(大叶种的茶叶有效成份含量高),制程原始(晒制的茶叶维生素等流失少),易于保存(选料粗壮不易变质腐化)都是普洱茶相对于其它茶叶品种的突出特点。同样道理,由于这样的特点,普洱茶并不为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所接受,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普洱茶都只是云南少数民族用于和藏,蒙等易市的物品,直到满清。

作为以牧猎起家的满清政府非常清楚普洱茶对于藏蒙等地区牧民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控制藏蒙等地区,满清政府对普洱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专营管理。同时,作为传统的普洱茶消费者,满清皇室也开始要求地方进贡普洱茶,以用于满族的贵族消费和作为对其它游牧民族的赏赐之用,贡普这个名称开始出现了。一说到贡普,经常喝普洱茶的老茶客会立即联想到细料,嫩芽甚至小叶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贡普和一般的粗枝大叶的普洱茶是完全不同的,原因也很简单:急速汉化的满清贵族再也喝不下原来苦涩的普洱茶了,他们的胃已经适应了精细的食物,再也不是大块的牛羊肉和马奶,那么喝绿茶就变成了他们的新选择。贡普适应了这种变化,也是普洱茶最早的类绿茶化,从外形到选料甚至包装都向绿茶靠拢。经过满清皇室之手的贡普由于被大量的赏赐,慢慢的被很多人所熟知,获得了京师尤重之的赞誉。然而,即使如此,满清皇室也只在冬季时出于合时应景的考虑才饮用贡普,其它时间大部分还是以绿茶等作为日常饮用的茶品。

满清末年,贡普因无法送达北京城而不再上贡,但传统的普洱茶生产却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甚至因为新的消费人群和地区的出现,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号级茶。

普洱茶的世俗进化(二)


喝茶本身应该是符合人体需求的,但是茶叶中的成份对人体还是有些负面作用的,尤其对于胃,常年大量饮用过浓的茶水,会导致胃胀气甚至疼痛。特别是绿茶,青茶等未发酵或半发酵的茶类尤其如此。藏蒙牧民饮用茶是添加到牛羊奶中去的,这样,普洱茶即使未经发酵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不适影响。清廷皇室贵族饮用贡普则本身就是偶一为之,更兼都是细嫩芽尖,对人体也不会产生不适。而在清末民初的号级茶年代,新的消费人群则对普洱茶有了新的要求。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之一,国内军阀林立,征战不休。动荡的局势严重打击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除云南南部普洱茶产地外,其它传统的茶叶产地均大受影响,更加上关卡众多,贩运殊为不易。而在那个年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却未受此影响,早已经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华人一直从大陆进口茶叶以供所需。随着局势败坏,茶叶商们开始将眼光瞄向云南,那里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更方便的交通以及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使大量茶商开始涌入滇南的易武小镇。普洱茶迎来了它近代的一个高峰,除继续通过茶马古道供应藏区外,香港和东南亚也成为普洱茶的主要销售地区。

然而,普洱茶对于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人来说有一个巨大的适应问题,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虽然经过长途贩运,途中难免也有些轻微的发酵,但是,对于喝惯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的人来说,这样的普洱茶还是太过生涩。在这种情况下,茶庄或茶楼的茶商们只能将普洱茶储藏在仓库中,慢慢销售。这时,香港和东南亚的湿热天气帮了茶商们大忙,在仓库中的普洱茶开始了它们自己的进化---陈化。陈化,按照现代科学认为是一种酶促反应,普洱茶的原始制程使茶叶中的酶依然保持活性,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酶促反应自然开始了。茶叶中的苦涩,也随着酶促反应而变得香甜适口。茶商们敏锐的察觉到了茶叶的这种变化,开始主动加以利用,普洱茶,第一次以发酵茶的面目出现在香港和东南亚的茶楼和茶庄,因其价格低廉而迅速成为当地的主流茶叶品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