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澄庆显赫家族来自云南茶马古道重镇 保存完好 颇有古风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什么是茶马古道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庾澄庆显赫家族来自云南茶马古道重镇 保存完好 颇有古风”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墨江碧溪镇。位于云南地理分界线哀牢山以西,历史上是重要的茶马驿站。超过百年的古建筑比比皆是。摄影/局部

这个小镇至今仍保留了基本完整的风貌,中轴线、城门、大宅一样不缺。庾家老宅子也基本是当年的样子。摄影/局部

这几年,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这里也有了几丝旅游产业发展的气息,但大体上游客稀少,知道的人不多。

碧溪故居中悬挂的庾恩旸戎装照,庾恩旸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庾澄庆爷爷排行老三),也是整个家族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留学日本,在护国战争中追随蔡锷、唐继尧,立下过赫赫战功,可惜英年早逝,其死因众说纷纭。摄影/局部

庾家故居。并不算得奢华,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四合院落。庾姓原本中原,不知何时迁居到墨江这个偏僻的小镇上。摄影/局部

院落中一株新栽的缅桂花树。庾氏在南北朝时期,曾为名门大族,出过庾信、庾亮这样显赫的人物。这个姓氏在中国目前仅5万余人,小姓。

重门深锁,故人不再。碧溪庾氏,当年沿着茶马古道来到碧溪,一度默默无闻,沉寂了十几代人。直到民国才突然举家发迹。庾澄庆的爷爷庾恩锡,曾做过昆明市长,但一辈子钟情的却是园艺而非政治。摄影/局部

碧溪古镇城门。事实上,庾氏家族在民国早期离开碧溪后,便基本告别了这座古镇。后人已很少返回碧溪。摄影/局部

2011年,庾澄庆曾返回墨江探望祖居。碧溪这两个字,对这名出生成长在台湾的著名艺人而言,毕竟是遥远的家族回忆里一个重要符号。

碧溪所在地墨江县,原名他郎,是一个哈尼族聚居之处。汉族在当地占比极小。但碧溪镇却是例外,整个古镇以汉族为主。摄影/局部

这个哈尼族汪洋大海中的汉文化古镇,汉人来源大部为当年茶马道上奔走的商人后裔。摄影/局部

航拍碧溪镇古建筑群。

航拍碧溪古镇中央建筑群,画面右下角的院落就是庾家大院。摄影/局部

cy316.com编辑推荐

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


随着普洱茶的热卖,越来越多人开始探究普洱背后的文化,有对普洱茶稍微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同时茶马古道也是西南贩茶的唯一通道,是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的一条神秘古道,它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了。

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去茶马古道游玩,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此道会不会损坏了呢?当下的茶马古道还好好的绵延盘旋在那,那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是什么呢?茶马古道相比当下花几个亿所造的道路还结实,茶马古道真是西南人民劳动的伟大工程。

维系汉藏民族交融的千年茶马古道为何至今仍能找到多处保存完好的路段,千百年来历经无数人踩马踏的古道为何以至今日依然坚固如昔?专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段茶马古道上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谜底--科学、负责的施工让茶马古道亘古永存。

据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泸定县政协主席孙光骏介绍,去年10月他带领一支考察组,在崇山峻岭间考察一段茶马古道遗迹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因山洪冲毁而形成的截面,截面的构造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千年茶马古道的路面下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厚厚一层碎石堆。这种构造是怎么形成的,所有人疑惑不解。

孙光骏专门邀请地质专家对截面进行了测量,最后揭晓了答案:原来,为了应付山洪、泥石流经常冲毁路基,古人在修路时特意把路基向深处挖了1.5米,然后向其中填入掺有大量碎石块、鹅卵石的粘土,以确保道路的坚固持久,道路两边砌有路肩,路面几乎全用花岗石铺成,道路最宽处达到了4米。

专家认为,古人这种修路方式足见筑路时考虑长远,对待“工程”认真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千年茶马古道能够保存下来。

“与现在动辄反复维修的‘豆腐渣’工程相比,经过精心修筑的茶马古道足以让它们汗颜,先人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孙光骏感叹。

揭晓了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相信这样的建筑工程是值得当下建筑师所学习的,更是让现在那些洪水一冲或暴雨一下就塌方的“豆腐渣”工程汗颜啊!古人的劳动结晶成了现代一处风景迷人的文化遗产,古人的智慧与认真建筑工程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下人好好学习。

茶马古道重镇蒙化


西南边陲神秘的茶马古道上,2009年4月9日上午举行了盛大的茶马古道重镇蒙化揭碑仪式,固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地处云贵高原和云岭横断山脉交接地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古称蒙化。它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唐代以来经此就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至今在县城以东20公里的隆庆关,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古道,古道上遗留的一个深达近20厘米的马蹄窝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巍山在历史上马帮交通的繁荣。

为了昭示历史,弘扬茶马古道精神,展示沿线州市县形象,发展古道重镇经济的目的,省文化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新闻办和省茶马古道研究会,联手启动了建立茶马古道碑的活动。昨日,来自省内外的数千嘉宾和当地老百姓见证了揭碑仪式。

据悉,这是我省在茶马古道上立的第二块纪念碑。据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秦邦屏介绍,立碑的目的是为了把茶马古道文化固化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茶马古道。并通过立碑活动创造条件,将茶马古道及古道文化申报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使茶马古道成为世界的茶马古道。

仪式上,还举行了万人签名申遗活动。

新闻助读

蒙化古镇

蒙化属古代茶马古道重镇,是通往缅甸、印度的通衢要道。据(清)《普洱府志》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茶马互市的兴起,茶马古道不论滇藏、滇川、滇缅线,都经蒙化而辐射四方。

蒙化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从唐代起至20世纪60年代,经过这里就有三进三出的通道,起着传播茶文化和沟通滇、川、藏及东南亚商贸的主要作用。三进即:从勐海、思茅、普洱、镇沅、景东进入蒙化城(巍山古城)的第一条通道;从耿马、双江、临沧、云县、公郎进入蒙化城的第二条通道;从凤庆、犀牛渡、茶房寺、鼠街进入蒙化城的第三条通道。三出即:第一条通道出隆庆关经云南驿、南华、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第二条通道出瓦房哨经下关、剑川、丽江、中甸、拉萨至尼泊尔及印度;第三条通道出三鹤、江桥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芒市、畹町至缅甸。今巍山古城及境内的隆庆关、南薰桥、永济桥、犀牛渡等古道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普洱茶马古城,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茶马古道


根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就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更以茶马交易的方式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丝绸之路更让中国茶文化辗转西伯利亚传播至欧洲各国。所以,在西方各国记载中也将茶马古道称为“东南亚的陆路码头”,其中以云南普洱出发直达印度再转销欧洲的线路最长。

现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茶马古道并不在川藏,而是位于普洱城区5公里处的茶马古城内,也是中国线性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文化最厚重原始的一段,曾贵为贡茶进京的起点,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千余年方铸就了人类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之路,也因而被CNN网称为“华夏文明的缩影”,彰显炎黄荣光。

在古代,所有普洱马帮都会在茶马古城地界进行短暂休整,再不辞辛劳的向丝绸之路汇合。“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句话毫无疑问是茶马古道的最真实演绎,而马帮人更是倾力合作一点一点的携带碎石出发,在沿路易塌方的路段铺上一块块石头,才有了如今依稀可见、饱含血汗辛酸的茶马古道。为了方便游客体验,茶马古城景区增设了缆车,令游客可以短时间内到达山顶一览普洱全貌,再沿着马帮人的足迹去寻觅绵延千里的茶马文化。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兴盛从茶马古道中也能一窥究竟,这条因茶而起、因马而盛的古道被浓缩在一座座“茶殿”当中。比如唐茶殿中就以博物馆形式追溯茶马文化的历史为主,而清朝雍正年间的记载则全部收录于贡茶院中,据说当时的普洱茶庄林立、商贾云集,俨然一副连通中外的财富之路般的令人向往。

当然,普洱特色傣族手抓孔雀宴更不能错过,尤其是古城内的傣景园手抓饭,十人份却有十荤十素的主菜,光摆盘就要花去5个人半个小时,端上餐桌后一副仙雾缭绕的唯美感更是令人不舍下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桌含米酒的人均消费还不到50元,别说国内景区的物价,就连二三线城市都找不出这么高性价比的美食了。

在普洱茶的世界中,每一片茶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普洱人更将茶树当成是“天赐的礼物”,几乎每家每户都以茶会友、以茶待人。而在普洱茶文化最为浓郁的茶马古城中,也遍布着大小不一的茶庄茶店,但无论哪一家都以宣扬茶文化为己任,像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展示着普洱茶的故事。其中以冰岛正山古树红茶体验馆最有特色,茶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将普洱茶文化、礼仪以及步骤展现的淋漓尽致,赏心悦目又心满意足。

顺着时间轴一路走过唐茶殿、宋茗阁、元驿宫、明普轩、贡茶院,也代表唐宋元明清阶段的茶马古道历程尽收眼底。再经由景区新设的森林滑道抵达山下,一股穿越千年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朦胧感油然而生。

茶马古城以5A标准进行修复,总投资5.2亿元人民币,2017年被列入云南重点文化产业,如今已实现全方位、情景化的展现建筑、民俗、情景等旅游体验,其中定波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鹰捕鱼绝技,更是一道展现普洱人文与生活的最佳风景线,夏日畅游亚热带森林还可以欣赏渔农赖以生存的古老技艺,实属难得。

云南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藏、川的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着一条滇、川经西藏通往南亚西亚的神秘古道。古道上溜索连接着湍急的河流,马蹄印嵌在高山陡岩的石板上,这是商人、探险家和马帮踏出的路。

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这是亚洲大陆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长在千里以上,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来自云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与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等等在这一带互市,早在唐代便形成茶马互市,宋代于雅安设置“茶马互市司”,清代在云南永宁亦设茶马司。

当京滇公路未修筑时,这条古道就是交通大路,路上无日不有官商游客往来,人背马驮的货物也时时可见,因而每一个宿站都有充足客源,有时甚至几百人同宿一客站,堪称繁盛官道。话虽如此,就道路本身而言却是鸟道羊肠,崎岖难行,有人甚至认为不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大理鹤庆


历史上有一条穿越西双版纳,入大理,经丽江,过中甸,进西藏,延伸到缅甸、印度、尼泊尔这条贯穿滇、川、青、藏等省(区),通往南亚以马帮运输为主的陆上驿道,被世人称为“茶马古道”,而鹤庆就处于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上,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

鹤庆地处大理州北端,北与丽江相连。鹤庆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汉代属西南夷,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在鹤庆置谋统部,是云南三十七部中极西极北的一部,也是滇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

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改谋统部为谋统郡。大理国立国后,于公元963年,鹤庆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南八府之一。宋时期在鹤庆有大批的军屯和民屯。元代设鹤庆军民路明代,设鹤庆军民府。鹤庆是连接南诏、大理国与吐番的重要通道的独特区位,说明鹤庆长期是滇西北军事、政治、文化、经贸中心,在茶马古道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鹤庆市井兴盛,商贾云集,鹤庆商帮是活跃在茶马人道上的大商帮,为滇西北以及西藏地区的商贸、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西汉起,云南与祖国内地乃至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兴盛,维系着这种联系的主要形式就是商品交换,而这种交换,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云南,主要依赖马帮运输和商贩来实现。

鹤庆手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用品。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就开始加工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品,这些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都是通过茶马古道流向各地。如今,新华村艺人进一步创新品牌,加上生产的纯金、纯银手工艺品如九龙壶、九龙杯、十八般兵器、盔甲、净水壶、碗、勺、筷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佩、腰带、唢呐、长号、藏刀、镭钵等近百类上千种产品,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乡”。

千年古道至今保存完好谜底揭开


维系汉藏民族交融的千年茶马古道为何至今仍能找到多处保存完好的路段,千百年来历经无数人踩马踏的古道为何以至今日依然坚固如昔?专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段茶马古道上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谜底--科学、负责的施工让茶马古道亘古永存。

据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泸定县政协主席孙光骏介绍,去年10月他带领一支考察组,在崇山峻岭间考察一段茶马古道遗迹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因山洪冲毁而形成的截面,截面的构造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千年茶马古道的路面下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厚厚一层碎石堆。这种构造是怎么形成的,所有人疑惑不解。

孙光骏专门邀请地质专家对截面进行了测量,最后揭晓了答案:原来,为了应付山洪、泥石流经常冲毁路基,古人在修路时特意把路基向深处挖了1.5米,然后向其中填入掺有大量碎石块、鹅卵石的粘土,以确保道路的坚固持久,道路两边砌有路肩,路面几乎全用花岗石铺成,道路最宽处达到了4米。

专家认为,古人这种修路方式足见筑路时考虑长远,对待工程认真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千年茶马古道能够保存下来。

与现在动辄反复维修的"豆腐渣"工程相比,经过精心修筑的茶马古道足以让它们汗颜,先人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孙光骏感叹。

重踏云南茶马古道路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玉龙山下茶马古道。茫茫山原之国,云南,同是高原却没有西藏的那份神秘,安宁、淳朴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如果你没有到过高原,云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不会让人感觉到高海拔那种特有的压抑,清爽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足以让你陶醉一夏。

广州富宁

感受德天瀑布的气势

从广州出发,过三水大桥,经广肇(肇庆)高速、广云(云浮)高速、南梧高速直达南宁,全程大约600公里,行驶6小时。广州到南宁路段除了云浮至岑罗段国道路面有些破损以外,其它基本都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路况甚佳。如果走湛江段虽然基本全程高速,但绕了一个大圈,费时太久,走梧州段盘山公路太多不安全,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走肇庆罗定线,从肇庆经罗定到岑溪、玉林。

晚上入住南宁,一早动身前往富宁。途径大新路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景色甚好。清晨太阳尚未升起,雾气缭绕下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只露出尖尖的峰顶。到达大新县时,我们决定顺路去感受一下德天瀑布的气势。德天瀑布距离大新县城78公里,开车不用一个小时。据说该瀑布还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呢。我们驱车驶往德天瀑布,6月这里雨水较多,瀑布气势更为磅礴,流水从80米高的中越接壤地高浦汤岛上飞泻而下,一波三折,形成三级瀑布,水势激荡,动人心魄,蔚为壮观。瀑布前方设有停车场,停车观景非常方便。

到达富宁已是傍晚时分。富宁介于广西的那坡和云南砚山之间,道路多为盘山公路。从富宁到云南砚山还有5小时左右的车程,因此大家决定晚上入住富宁,第二天赶往昆明。

富宁昆明大理

苍山雪洱海月

从富宁出来,开始爬坡,道路多为盘山公路,而且路面较窄,大货车较多,会车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出了珠街收费站,上砚平高速,经弥勒上昆石高速,直达昆明。全程600多公里,耗时6小时。到达昆明已是下午2点。都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中午时分我们感觉不到些许春意,夏天还是夏天。稍作休息,我们便开车继续赶往第一个目的地大理。

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了大理。大理分上关和下关,下关就是大理新城。我们当晚入住下关。俗话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短暂休息后,我们便驾车前往洱海公园,一睹传说中的洱海月。虽然没有苍山雪的映衬,但皓月下的洱海格外迷人,看似海上升明月,却听不到海浪的半点响声。安宁,还是安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洱海月让我们一路操劳的心情霎时平静下来,也为第二日的大理古城之行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大理古城离下关还有18公里的路程,开车需30分钟左右。其实大理古城还是比较好找到的,在一路苍山山脉的陪伴下,在不远处你便可看到有一个小镇坐落于苍山山脉之下,那便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可谓中西合璧,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时隔千年的古城,也可以找个洋酒吧痛饮一场。大理古城外围很多地方是用马车作交通工具的,你可以像坐公交车一样给一块钱坐马车到处观光。

大理丽江

茶马古道古色古香

从大理到丽江路况一般,且路面较窄多为盘山公路,车速绝对不能太快,全程179公里,行车时间约为3小时。进入丽江便可以远远地看到玉龙雪山,虽然时值夏季,但仍可看到皑皑雪峰。可能是由于靠近玉龙雪山的缘故,丽江的气候明显湿润而且凉爽。

古城里的客栈很干净而且便宜,可能因为是淡季的原因,我们住的标间才40元一晚,空调、电视、热水样样齐备,超值!丽江古城里面完全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很多人来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半个月的,不干别的,就是来这里发呆的。我们可没这么多时间在这里发呆,卸下行李,把什么四方街、万古楼、木府都游过一遍,还买了不少手工艺品。

丽江的土著居民多为纳西族人,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肯定是非常愉快的。纳西族的服饰也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

寻访云南墨江“茶马古道”


关于"茶马古道",据史学家考证,至少自唐、宋中央王朝开设"茶马互市"时始已形成。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贩运产于思普地区(旧时包括今云南省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之一部分)普洱茶为主的马帮运输,得以蓬勃发展。其特点是人赶着马帮在高山峡谷中跋涉,天长日久,踏出了许多条以当时思普地区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一条条马帮驿道,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

从当时的思普中心普洱出发,经茶庵塘、磨黑、孔雀坪、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回龙街、过詹鲁平渡口(即现在的忠爱桥)、路水井、他郎城(今墨江城)、水癸河、背阴山、元江、玉溪直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因1953年昆洛公路(国道213线)的修通,这条"茶马古道"退出历史已经50多年了,昔日马帮商贾不绝的古道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成为古迹。

近年来,笔者认真考察了这条古道在墨江县把边江渡口至背阴山的路段和遗迹。

墨江县城的古道和周围的古道遗物

墨江县城有一条街名叫马店街,因原来的马帮在此经常歇马驻店而得名的。在马青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回归线之城》里,对墨江县城的马店街有多处精彩的描写。昔日马啸声声的马店街如今已是繁华的闹市区,唯一能够寻觅到此处曾是古道一部分的,仅为遗留在马店街附近从环城路至文庙大门口的当年石条路了。此路有300余米,路的中间用当年的褐色石条两两镶嵌而成,静静的卧在闹市中。现代公路的建设使古道的作用完全淘汰,后来又因农田地及城镇村庄的建设,人们纷纷取用古道的石块,保留下来的这样的古道,特别是经过各处城镇的古道,现今已是少之又少,墨江县城的这条古道可能是普洱市保留在城市之中的最后一条"茶马古道"了。 

从文史资料上可知,"茶马古道"的许多路段都是用石条镶嵌铺成的石板路,从墨江县城至赖蚌近10公里的古道亦如此。现今,这段路已经寻不到一块当年的石板了。可贵的是;在离县城2.5千米的联珠河上,至今还耸立着一座桥房合二为一的古桥--涟漪桥,从中仍可窥见这座以水波命名的被誉为千里思普"茶马古道"第一桥的雄姿。

据《墨江县志》和《墨江县地名志》记栽,涟漪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22年)被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元年(1867年)又被冲塌,同治九年(1870年)署游击孙世恒等捐资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桥身系土砖木混合结构,木梁,木板铺桥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桥正中魁阁瓦屋面为四面分水,长27米,宽4米。桥中心魁阁为5.5×5.8米,高16米。河中桥墩呈船形,长22.8米,中宽8.4米。修建投资共用了2584两白银。此桥的特别之处是桥中心的魁楼是一座方形二层桥亭,并于两边的两座小魁楼浑然为一体,黑瓦粉墙,四角飞檐,错落有序,看起来结构严谨,优雅古朴,玲珑标致。桥上的过门左右相通,供游人或过客歇脚休息。

涟漪桥迄今已经历了近200多个春秋的风雨沧桑,几次大的洪灾和地震,木梁、桥墩安然无恙,桥亭和过门仍屹立在联珠河上,人畜过往畅通无阻,恩泽后人至今。在现代桥梁日新月异的今天,保存下来的古代桥为数寥寥无几,涟漪桥不失为认识思普地区古桥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亦驰有着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现在,涟漪桥已经修复,又重现出了"波光粼粼,涟漪成调,凭栏远眺,一马平川,田畴千顷,竹抱古桥柳抱溪"的美景。

水癸河桥及水癸寨

从墨江县城往东,穿过紧连县城竹木森森的玉皇阁旧址后,一条山路就向大山里延伸;翻过大山,就可以看见座落在水癸河边的水癸寨。一蓬蓬竹子和一棵棵标直的棕榈,婆娑多姿;一幢幢青瓦灰墙的房子,静静的坐落在竹子和棕榈树丛中;弯弯曲曲的水癸河,缓缓的流过阡陌田畴,从寨脚直向东南。河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小巧古朴的石拱桥,这桥是千里"茶马古道"出思普地区的最后一座桥,过了桥,越过背阴山,就进入了玉溪市的元江县。

在水癸河桥的一侧,高高低低的立着八九块石碑,每块碑上都记载着建桥或修缮该桥的经过。离桥不远处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春风明媚的三月里,河水在桥下悠悠流淌,寨里的村民们正吆着牛出工,马帮铃声已经淹没在远远的历史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呵叻--呵叻"的牛铃声。晨烟冉冉升起,走在桥上,听水流,看农舍,思今古,颇有马致远在《秋思》里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景。抚摸石碑,辩认碑文,最远的一块碑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近的一块碑立于1992年。除几块碑文能够清晰地辩认字句外,大部分石碑的字迹已在风霜雨蚀中变得模糊,不能流畅的解读了。但从中仍可弄清:水癸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同治十年(1871年)水涨冲圮,他郎守备李应元率士民张树宇、蒋春秀、杨恒兴等捐资重修,桥长4.3米,宽2.7米,高4米。1988年、1992年墨江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拔款修复加固,使这一古桥至今亦可通达人畜。

从建筑风格来看,水癸寨是因有了"茶马古道"而建的村寨,一条石板和鹅卵石镶嵌的小路穿过寨子,路两边建盖的房屋一律把门开朝路边,房屋建得比一般的专用农房稍高,配有让马帮的牲畜喂料过夜的厢房。有些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式,即有正房之外的厢房和堆放稻草等马料、铺有地板的耳房,在几幢房边,还有当年拴马的木桩。

一位老人在桥头的古道上,向我讲叙了当年水癸寨马帮不绝,人来人往的繁闹往事。老人说,因为水癸寨离墨江城不远,许多从昆明,玉溪来的马帮,到了水癸寨就放马做饭,让马在水癸河边的田野里吃草饮水,吃饱喝足后好一口气赶到墨江。从思普等驮了茶叶的马帮在水癸河休息后,也可以一鼓作气翻过背阴山,直抵元江坝子。建国以前,水癸寨的村民大多以为过往马帮提供服务为主业,种田种地只是副业而已。昆洛公路修通后,马帮运输被汽车代替,则再无马帮来往于古道了。

曾经喧闹一时的水癸寨静静的藏在深山中,穿寨而过的古道上长满了绿绿的野草,扒开野草,是密密麻麻的马蹄印,许多地方的古道石板,都被人们撬走了,用作盖房修牲畜厩舍,甚至是抬去做台地的埂脚,而水癸寨的这段古道却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有了捉摸那段历史的物证,让你走近它,发现它,了解它,解读它。

从忠爱桥到把边江吊桥

从忠爱桥出发,一抬脚就是上坡路。阿墨江被江两岸的大山挤压,深深的陷进山谷,冲出了一个峡谷。在阿墨江流域,寻找不到稍平的坝子,除了陡峭的大山还是大山。从墨江史料上可知,忠爱桥经回龙,过通关抵把边江吊桥的古道是铺有石板的,当年为了道路的畅通("茶马古道"亦是官方传递公文信息,调遣兵士的驿道,故又称之为"官马大道"),官方派民工把很多路段都铺成了石板路,以便于过往商贾和公文信息的传递。

我顺着古道走一个多小时,便看到有民房建在山腰,山腰之上是密密的思茅松和阔叶灌木交会生长的地方,看上去植被保护得很好。我走到路边的一间民房,一看那女主人的穿戴,就认出是哈尼族支系卡多人。我用碧卡方言与之交谈,果不其然。男主人李批者跟我喝了几杯酒后,硬要送我到山腰的大路上,他说那里还完整的保留着"茶马古道"原来的模样,并且从那里顺着大路就可以达到回龙。

李批者告诉我,古道的石块一部分在修建昆洛公路时撬去做了路基,一部分被周围村民搬去做了起屋盖房的石料。山腰之上的古道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是因为离寨子太远,搬运石块费力费工,划不来,才得以幸存。我们一面聊天一面向山里攀登,一个小时后,泥路上的石头渐渐多了起来,走进林中,一条石头铺就的古道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已经是大山深处,思茅松和灌木长得很密,挡住了阳光,古道上长着零星的小草,铺了一层落叶。十分幸运的是我和李批者坐在古道上休息,准备挥手再见的时候,从山的那一边传来了"弓咚--弓咚"的马铃声,李批者告诉我这是同族的李然扎上山驮运松脂的马匹。在"茶马古道"上仍能见到驮运的马匹,令人倍感欣慰。

告别李批者和李然扎后,我过山岗,抄近路,一路往前,原本打算在回龙再停留一个小时左右,赶到那里一看,石板路已铺上了水泥,房屋基本都已改建,感受不到古道驿站的韵味了。在通关吃了一些食物后,我只用两个小时就赶到了把边江吊桥,完成了这次有意义的徒步寻访考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