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大事记

发布时间 : 2020-09-29
中华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华茶文化大事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华茶文化大事记”相关知识!

1.神农时代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作为饮食用,始于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农时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当为茶药用之始。

2.周代

《华阳国志?巴志》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纳贡”,是茶作贡品的最早记述。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时,当时巴蜀“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茶芽,为茶之晚采者。园有“香茗”,当为人工栽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3.汉代(公元前206—220年)

由汉初学者纂辑而成的《尔雅》一书中,载有“槚,苦荼”。史学家、语言学家、茶学界均认为这里的“荼”,是“茶”无疑,这是明确表示茶的最早文字记载的书籍。

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公元前59年,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之载,表明当时四川一带已出现茶叶买卖市场,是为茶作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

西汉时,甘露大师吴理真亲植茶树于四川蒙山,是人工种茶的最早行为。

浙江上虞越窑遗址出土的器具表明:东汉时,越窑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这是最早的茶具物证。

4.三国时期(220—280年)

三国医学家华佗《食论》载:“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有关茶药理功能的最早文字记载。

晋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对大臣韦曜“密赐茶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5.晋代(265—420年)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的《登成都楼诗》、孙楚歌、王微《杂诗》等都是以茶入诗之作,是历史上最早的茶诗作品。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吴兴太守陆纳,用“所设唯茶果而已”,招待卫将军谢安,是用茶、果敬客的最早记载。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载: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表明至迟在东晋时已用茶、果宴客。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艺术传》中记载,晋代敦煌(属今甘肃省)人单道开,后赵时在河南临漳昭德寺时,在“坐禅”过程中采用经常饮“茶苏”来防止睡眠,此为佛教用茶坐禅的最早记载。

东晋人干宝写《搜神记》,说东晋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侯恺死后,“就人觅茶饮”,是最早出现以茶为题材的神话作品。

6.南朝齐(479—502年)

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是茶祭礼的最早文字记载。

7.隋代(581—618年)

茶的饮用渐广。隋文帝开皇年间,文帝病脑,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于是人们竞采之,茶逐渐由药用而发展为社交饮料。

8.唐代(618—907年)

唐代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为“茶会”最早文字记录;《与赵莒茶宴》是“茶宴”始于唐代的最早文字记录。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浙江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侧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督造贡茶,为贡茶定制督造之始。

唐代宗大历五年开始在顾渚山(现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造“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该贡茶生产延续600多年。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回鹘入朝时,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说明茶马交易始自唐朝。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是有关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

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8世纪后期),全书共分三卷十节。此书对各国茶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奉陆羽为“茶祖”。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僧最澄大师自中国天台山携茶树种籽回国,植于近江台麓山,是为茶种传日之最早记载。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命王涯为榷茶使,对茶实行专营专卖,实行榷茶。

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在赐法门寺茶具系列中有鎏金银的茶笼子、茶碾子、茶盒子等,现存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下宫珍宝馆,为我国古代早期宫廷专用茶具,属珍贵文物。

9.宋代(960—1279年)

宋代范仲淹《斗茶歌》载:“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谈斗茶缘由及与贡茶关系,当是明确提出“斗茶”的早期记载。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驰茶禁,实行通商法。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道李杞入蜀,买茶于秦、凤、熙河诸州,用茶易西番各族马匹,是为塞外通商贸易之早期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在建安(现福建省建瓯县)设贡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大观元年(1107年),著《大观茶论》一书,包括地产、天时、采样、蒸压、制造等二十篇。他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为历史上独一无二之伟绩。

10.元代(1271—1368年)

元大德六年,在崇安(现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九曲溪四曲畔设立焙茶局,督造贡茶。并开辟专门茶园,称“御茶园”。

11.明代(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设茶马司,专营茶马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这对炒青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607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

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

1618年,皇室派遣钦差入俄向俄皇馈赠茶叶。

12.清代(1644—1911年)

据JohanNieuhoff记述,茶与牛乳同饮,乃始自1655年广州官吏宴请荷使之时。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清康熙八年(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

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河。

1690年,中国茶获得在美国波士顿出售的特许执照。

1785年,“中国皇后”号海轮抵纽约,是为海运华茶至美之始。

1833—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戈登(GeorgeJamesGordon)先后来华,两次调查中国栽茶、制茶方法,收集茶籽,招雇制茶技工,积极发展印度茶业。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美国第一艘快艇“东方号”驶华,运茶至英国伦敦。

1861年,在湖北汉口成立了俄商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随着外贸发展,茶叶出口量每年有所增加,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达到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

1893年,我国时任浙江宁波茶厂厂长的刘竣周(广东人)带队,应聘去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成绩卓著,1909年俄政府授予三级勋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1924年复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和奖励证书,原刘氏住房辟为“茶叶博物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由郑世璜、周复率领茶工数人,赴印度、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回国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机械制茶方法和先进产制技术,试验地设于南京。

1896年,福州市成立福州机器造茶公司,是为最早之中国机械制茶业。

1907年,中国茶业协会在伦敦成立。

13.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安徽省“太平猴魁”、江西省“狗牯脑”和浙江省“惠明茶”,均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

1923年,安徽省六安县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

1931年,在上海、汉口设中国茶叶检验机构。

民国21年(1932年),行政院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被列为中心改良事业。茶叶发展为人们所关注。

1937年,实业部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六个产茶省及上海、汉口、福州诸商埠茶商,联合组织了中国茶业公司,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公司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垦业大楼,并于当年六月一日正式开业。

1940年,在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兼中国茶叶公司协理和总技师的倡议和推动下,迁址重庆的复旦大学增设茶业系(科),由吴觉农兼任系主任,并于当年秋开始在各产茶省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茶叶专业系科。

1941年,在“东南茶业改良总场”基础上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所址设在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于1945年停办。

14.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今)

1949年11月,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统管茶叶收购、加工和内外销。

1951年,贸易部、农业部发出联合指示:茶叶初制加工归农业部领导,中国茶叶公司专营收购、精制与贸易业务,归外贸部领导。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从上海并入沈阳农学院,其中茶叶专修科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同时武汉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入华中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始设茶叶专修科。

1953年3月,农业部在杭州、长沙分别召开茶叶生产座谈会,讨论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转产问题。1954年,农业部、外贸部及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确定“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方针,提出“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积极整理现有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垦复荒芜茶园,有计划地在山区丘陵地带开辟新茶园,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质量”的指导思想。

1955年4月,国务院批转全国茶叶会议报告。茶叶业务实行内外贸分家,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专营出口业务,收购、内销、调拨、加工、出口货源供应均由农产品采购部茶叶管理局(该部于1957年并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

1956年,安徽、浙江两所农学院的茶叶专修科改为茶叶(业)系,学制四年。

1956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新壁和移植桑园、茶园、果园和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

1956年,全国茶叶有关单位共同成立工作组,先后在沪、汉两地研制外销红绿茶加工标准样,于1957年复评审定后分发实施,稳定茶叶品质。

1957年,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32.9万公顷,年总产茶叶11.16万吨,年出口茶叶4.11万吨。

1958年,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茶叶生产会议,讨论拟订10年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195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杭州成立。

1958年11月,国务院颁发商品分级管理规定,茶叶列入一类商品,属中央集中管理。

1960年,成立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实行茶叶土产商品进出口业务统管。

1962年,山东省集中组织力量,进行“南茶北引”试验。

1963年,在云南省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发现特大野生大茶树,高32.1,树干胸围直径约1米,树龄达1700年。

1963年,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蚕、茶生产会议”,总结“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恢复茶叶生产措施。

1964年,中国首次向几内亚、马里等国出口大型绿茶初制和精制成套茶机设备。

1964年8月,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茶叶学会创办的刊物《茶叶科学》,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刊名,出版发行。

1965年,中国茶叶专家赴马里考察,并帮助种茶、制茶。

1970年1月,茶叶、土产、畜产进出口业务合并成立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下设茶叶处,经营茶叶、咖啡、可可进出口业务。

1972年7月,农林部、商业部在湖南桃江联合召开“全国茶叶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议”,会上提出了今后“茶叶要有一个较大发展”。

1973年3月,为了促进边销茶生产,提高边茶品质,商业部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边茶生产、加工座谈会”,会上研讨修订了“紧压茶原料和成品品质规模试行办法”。

1974年3月,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会议强调努力提高茶叶品质,加速生产机械化,提高单产,加强生产领导等问题。

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87.2万公顷,年总产茶叶21.05万吨,年出口茶叶6.13万吨。

1977年,农林部、外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安徽休宁召开全国年产茶叶五万担县经验交流会。

1978年1月,农林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在茶叶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提出对茶叶等作物要优先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和管理,积极发展高效低毒农药。

1978年,商业部在浙江杭州筹建了茶叶加工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1978年10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茶叶生产、增加出口和内销几项措施意见”。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下列五个单位为全国茶叶生产的先进单位: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休宁县渠口公社、湖南省长沙县茶业公社、浙江省绍兴县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和江苏省宜兴县茗岭公社省庄大队。

1980年,中、印、斯、肯、印尼五个茶叶主产国家代表于10月间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了关于出口茶叶配额问题讨论会,会议未达成协议。

1980年,农业部颁布“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将茶籽、茶苗列为检疫对象。

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104.1万公顷,年总产茶叶30.37万吨,年出口茶叶10.76万吨。

1981年4-5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展览会”,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扎幌和仙台五个城市展出。

1981年,外贸部和商检局联合修订了《部标准──茶叶WM48—81》和《茶叶出口取样检验暂行技术规程》。

1982年3月,中国第一次专业性“茶叶出口交易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卫生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茶、绿茶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N44—81)》。

1982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以“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为宗旨的“茶人之家”,同时创办《茶人之家》(现改称《茶博览》)刊物。

1984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供各地引种推广。

1984年,全国茶叶出口首次超过1886年历史最高记录,年茶叶出口量达13.96万吨。

1985年,成立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作为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子公司。

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达104.5万公顷,年总产茶叶43.23万吨,年出口茶叶13.69万吨。

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建立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点,并开始招生。

1986年5月,世界第一部茶书--陆羽《茶经》的癸酉刻本,在东渡日本经历了46个春秋后,由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专程从日本送回湖北省天门县。现珍藏于陆羽纪念馆。

1986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4技术委员会第8分会第13次茶叶标准化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1987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北京举行茶话会,庆祝名誉理事长吴觉农九十大寿,并汇编出版了《吴觉农选集》。

1987年4月,在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清理塔基时,出土了一批金银、瓷器、琉璃制作的宫廷茶具,它是唐代饮茶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宫廷饮茶文化的完善表现,为稀世之宝。现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1987年,一座以老舍先生名字命名、雅俗共赏的文化型茶馆──老舍茶馆在北京落成开业。

1987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1—8321.2—87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7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全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1987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在杭州召开了“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3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05篇。

1987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了22个国家茶树良种,推荐各地引种推广。

1987年,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以弘扬茶具文化艺术为宗旨的“四海茶具馆”。

198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研究所”挂牌仪式,自此该所的研究业务更为广泛。

1988年10月,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纪念馆举行第一期工程陆公祠和陆羽铜像落成典礼。

1989年,经高教部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列为全国重点系科,并改名为茶学系。

1989年5月,中国台湾省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参观访问了香港和大陆主要产茶省,并进行茶艺表演。

1989年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3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销企业和客商参加了活动,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

1989年9月,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89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9年2月,农业部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9年,台湾省发行一套图案为宜兴紫砂古茶壶邮票四枚。

1989年,全国茶叶出口量达到20.46万吨,本世纪来第一次超过斯里兰卡(20.33万吨),居世界茶叶出口量第二位。

1990年,在“茶圣”陆羽故乡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

1990年,在“茶圣”陆羽多年从事茶事活动和著述《茶经》的居住地浙江湖州,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年8月,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将团结中华茶人,为振兴华茶作出贡献。

1990年9月,一把高160厘米,容量250公斤水的巨型紫砂壶,在浙江长兴紫砂厂问世,它吸取了东坡提梁壶造型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紫砂壶。

1990年9月,在我国首次举办的亚运会上,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向大会捐赠《中国--茶的故乡》大型画册。

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开展热烈讨论。同时,成立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常设委员会”。

1991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茶叶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

1991年4月,中国最大的国家级茶叶专业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浙江杭州落成开放,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

1991年7月,以弘扬饮茶文化为己任的“宋园茶艺馆”在上海闸北公园开张。

1991年8月,中国土畜产总公司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在日本东京举办“中日茶文化200周年纪念展览会”。

1992年4月,中国茶叶展览会在摩洛哥举行,哈桑二世国王为展览会剪彩。

1992年,瑞典驻华大使馆乐凯先后专程来杭,向中国茶叶博物馆赠送瑞典近海打捞出的清乾隆十年(1745年)汽船上的部分中国武夷岩茶和瓷器实物及有关沉船资料一本。

1992年,林业部批文中华茶人联谊会,将野生古茶树列入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保护名录。

1992年3月,在湖南常德召开“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开展热烈讨论。同时,成立了“杭州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基金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1993年1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哈尼族茶文化民族旅游村正式开业。

1993年,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对茶业的关怀与支持,杭州西湖区梅家坞村兴建了“梅家坞周总理纪念馆”,于3月3日正式开放。

1993年4月,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云南景洪开幕。

1993年,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常设委员会的基础上,一个以宣传、交流、推广、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推动茶叶科研和茶业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国际茶文化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中国浙江杭州成立,程思远任名誉会长,王家扬任会长。

1993年,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保护研讨会”,10个国家(地区)代表181人到会。

1993年,华中农业大学增设茶学专业,1993年秋季开始面向中南地区招生。

1993年10月,中国茶文化首届龙都香茗书画展,在四川省美术馆举行,融茶文化与书画艺术为一体,得到29个省(市)的茶、书、画名家支持。

1993年10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中华茶文化》8集专题片,内容为:茶馆风情、茶俗志异、饮茶思源、名茶飘香、茶具玲珑、茶艺荟萃、茶寿绵延。

1993年10月,中华茶人联谊会主持的首届海峡两岸茶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993年11月,浙江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和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湖州举行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活动。

1994年4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在上海闸北公园隆重举行。

1994年4月,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图案分别为明?三足圆壶,清?四足方壶,清?八卦束竹壶,现代?提壁壶。面值依次为20分、30分、50分和1元。设计者为王虎鸣和李印清。

1994年6月,中国茶与瓷文化展有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1994年8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还进行了云南少数民族饮茶风俗汇报和国际茶艺、茶道、茶礼交流。

1994年11月,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了第三批国家级茶树良种。

1994年11月,“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法门寺召开。会上还进行了茶道、茶艺交流和表演。

1995年10月,'95上海少儿茶艺赛,历时4个月,从160多个参赛节目,2000余名小茶人中,评出获奖节目47个,优秀茶艺园丁10名。

1995年10月,第五届国际无我茶会暨第四届武夷岩茶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

1995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共同举办'95-茶品质—人体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1996年4月,浙江省新昌县政府和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举办“新昌首届茶文化节”暨“第五届国际西湖茶会”。

1996年5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茶人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汉城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为:茶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996年5月,'96中国茶与瓷文化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

1996年,澳门邮电司于5月17日发行“中国传统茶楼”邮票一套,主题分别为“赏鸟”、“戏童”、“贩报”和“品茗”,每枚标价2元(澳元)。

1996年7月,由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茶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996年7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出版发行“茶文化”全国通用电话磁卡。该卡一套四枚,图案分别为采茶、制茶、沏茶和品茶,面值依次为20元、30元、50元和100元。

1996年10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发行“宜兴紫砂”全国通用电话磁卡。该卡一套四枚,图案分别为提壁茶具、竹筒茶具、游仙茶具和独此一族茶具,面值依次为20元、30元、50元和100元。

1997年1月,首届香港国际茶艺博览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

1997年1月,台湾省首家茶叶博物馆---坪林茶业博物馆揭幕。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茶”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分别为茶树、茶圣、茶器和茶会。设计者任宇。

1997年4月,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分别举行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1997年6月,台湾省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上海、杭州等地。11月,浙江、福建等地茶人组团参加在台湾举行的无我茶会。

1997年,中国第一部反映茶人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五个一工程奖”,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于同年9月开机。

1997年,北京、上海、湖北英山、河南信阳、四川成都、山西五台山、江苏金坛等地先后举行茶文化节或大型茶会活动,以弘扬茶文化。

cy316.com延伸阅读

益阳茶叶大事记​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土蕃,带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以备水土不服,肠胃不适之用。到西藏不久,用阳团茶煮奶酪,发明酥油奶茶。

唐(85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益)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为贵。据王威廉考证:潭州茶,益阳团茶均包括安化茶。渠江即安化连里乡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经溆浦在安化入资江。

五代(935年)蜀,毛文锡《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远销江陵、襄阳一带。

按:时安化属潭州,新化属邵州,均未建县。

北宋(1044年)与西夏议和,每年向西夏贡茶叶3万斤。朝廷派军队到资江中游(今安化)收茶,再押运北上。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置安化县,隶潭州,时崖谷之间生植无几,唯茶甲诸州县。乃设茶场(交易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戍守。五、六月青黄不接,全赖市茶,运米于宝庆益阳间。

南宋1175年,赖文政的茶商军从湖北经常德进入安化。朝廷派辛弃疾清剿,两人达成默契,赖派小股人马进攻江西、广西,辛、赖玩游戏战,在江西上演假戏赖被辛砍头,赖和大部茶商军在安化解甲归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附马欧阳伦走私黑茶(私贩湖茶)一万斤,被朱元璋命砍头,布政司连累,也被赐死。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其中安化县22斤。安化是芽茶,由县派员在仙溪、大桥、龙溪、九渡水四保监督采制,称四保贡茶。

《甘肃通志.茶法》载:安化黑茶,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以前,已有制造。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为代表的湖茶,被朝廷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

十六世纪末,由于安化黑茶量多价廉,在西北边区取代了四川乌茶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黑茶最大产区。

清雍正八年(1730年),安化后乡公立苞芷园茶叶禁碑。禁参杂使假,禁外路茶冒充安化茶。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定安化引茶章程。

嘉庆末(1820年前),晋商与边江刘姓踩茶师无数次探索,改百两茶为千两茶,世界茶王问世。

咸丰四年(1854年),广商开始到安化设茶庄制红茶,称广庄。当时年产约十万箱,销英、美等国。

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安化知县陶燮咸厘定红茶章程,为国内第一个红茶章程。

同治时(1861年)起,晋商基本丢失恰克图茶叶市场,湖南安化茶叶销俄锐减。之后,俄罗斯商人坐镇汉口收安化红茶压砖,1880年前后,安化红茶进入鼎盛时期。

同治末年(1873年)在安化小淹住过两年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堪定新疆,平定回民起义后,以茶安民,改引为票,减茶税,安化黑茶进入又一兴盛时期。

同治时编的《安化县志》记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武夷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

民国四年(1915年),安化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1919年安化出口的红茶仅2万箱,以后日趋下降,与祁红、建红三足鼎立历史不再。

民国九年(1920年),湖南省茶叶讲习所落户安化小淹,后再迁黄沙坪而酉州,又并湖南省茶事实验场。为国内最早从事茶叶改良的四个科研单位之一,即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前身。

民国十七年(1928年)湖南省茶事实验场在上海购置制茶机械5台,为湖南茶叶应用机械的开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面安化茶事试验场场长冯绍裘设计的木质揉茶机和A型烘干机,经仿制推广,效果良好。

1939年1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设办事处于安化东坪。

1939年8月设在酉州的湖南修业高级农校设茶业科,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湖南农大前身)。

1940年3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设在安化江南的砖茶厂,在彭先泽、罗运隆的主持下,试压黑砖成功,销往苏俄。

1942年,在安化茶事试验场首创土法熬茶素,东坪的私营同济药房、大中华茶厂等利用历年积存的红茶片末,提炼咖啡碱,运往四川,获利丰厚。

1950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化支公司(省级茶叶业务机构)和安化砖茶厂在东坪成立,杨开智(杨开慧之兄)主事。

1950年,王云飞(任安化茶事实验场副场长)创制的水力揉茶机试用成功。后在群众中推广,很受欢迎,工效提高6倍。

1951年安化红茶厂增置制茶机器,开始制订茶叶精制程序。厂长黄本鸿写成《红茶精制与茶机排列》一文,在《中国茶讯》发表。1953年《红茶精制》专著出版。

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茶叶专家贝可夫,带领索利魏也夫、哈利巴伐及研究生鲁奇金等四人,来安化考察茶叶,学习红茶和黑茶技术。

1953年,安化二茶厂(现白沙溪茶厂处)试制茯砖茶成功。

1954年,安化一茶厂、安化二茶厂(白沙溪茶厂)全面应用机器精制茶叶,结束了千百年来靠手工制茶的历史。

1956年,由全国供销合作社茶叶局、湖南省供销茶叶管理处、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等单位在安化茶厂进行红条茶轧制试验,开我国轧制红茶先列。

1956年,白沙溪茶厂被评为全国五个优秀茶厂之一,李华鸿评为全国先进(劳模)去北京参加全国先进表彰大会。

1958年4月,中央第二商业部茶叶采购局、外贸部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农业厅、商业厅棉麻茶烟贸易局、湖南农学院、省茶叶实验站共同组成了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制工作组,在县茶场进行分级红茶初制试验,获得成功。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开辟茶园的号召,益阳各县大开茶园,安化、桃江、益阳、沅江茶园面积扩大近十倍。

1958年白沙溪茶厂将花卷茶改制花砖,千两茶停止生产。

1958年安化二茶厂搬迁到益阳。改名益阳茶厂。留存厂部为白沙溪茶厂。

1959年2月,安化县成立茶叶局,专管茶叶。

1959年,安化县茶场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在场长方永圭、技术员姜文辉的主持下,创制安化松针名茶,以后多次评为省级名茶,1964年被征集出国展览主,1986年评为商业部部优产品,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1960年通过对云台山茶树品种调查观察,首次提出安化云台山大叶茶树品种概念。1965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作为全国第一批21个地方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向国内推广。

1960年,安化茶厂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1964年4月9日,湖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安化县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为全省第一个茶叶技术指导站。

1969年,安化县茶场副场长蒋冬兴赴马里共和国任茶叶专家。

1972年7月,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在桃江县召开。高桥乡牌楼茶场,黑石村茶场,浮邱山茶场里公路盘旋而修,100多台北京吉普车进茶场,盛况空前。

1982年,全国茶叶普查,全国县级产茶排名:安化第二名,桃江第五名,益阳县第八名。

1983年,白沙溪茶厂中茶牌花砖茶、益阳茶厂中茶牌茯砖茶,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983年,白沙溪茶厂请回一批退休老师傅,以带徒弟示范表演方式,踩千两茶300支。

1985年2月,益阳县茶厂(后改为益阳砖茶厂),桃江香炉山茶厂,两个新的国家定点边销茶企业建成投产。

1985年5月,安化酉州茶厂谌小丰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5年8月,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及爱知大学副教授佐野专程考察了安化县茶场。在《朝日新闻》发表一组图文《制茶的故乡》。

1985年10月,益阳茶厂茯砖茶被选拔成为亚太博览会展品。

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中央代表团在益阳茶厂定做礼品茯砖茶2000片,每片500克,赠给新疆。中央代表团团长为国家副主席王震。

1985年9月,日本在益阳茶厂进口茯砖茶12吨。为益阳黑茶批量出口日本之始。

1985年10月,著名华侨教育家、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视察益阳茶厂,题写益阳砖茶香万里。

1990年,廖奇伟主编,方永奎、李传真编辑的《安化县茶叶志》出书,为我国县级编写专门茶叶志之先。

1991年5月,温家宝到桃江县浮邱山视察近仑茶场,并与茶农座谈。

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全国抽检79个紧压茶产品,益阳茶厂产品是唯一全部指标合格的产品。

1995年,安化烟溪镇茶农夏求喜创制高档紧压绿茶银币茶,得到湖南茶叶权威朱先明高度评价。1996年,银币茶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

1995年10月,益阳茶厂大火,上百担陈年黑茶原料,还有陈年千两茶,天尖茶,被火吞噬。

199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定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的茯砖茶和黑砖茶,为中国茶叶名牌。

1997年,白沙溪茶厂恢复生产千两茶。

1998年,2001年,2004年,益阳茶厂的茯砖茶三次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1998年,益阳砖茶厂礼品茯砖获部优产品和省优产品奖。

2002年,安化茶厂生产停产,黑茶生产线被金洋茶叶公司租赁。红茶生产线被金真茶叶公司租赁。

2003年,益阳砖茶厂改制为益阳湘茗茶业公司。

2004年,全国边销茶企业产销排名,益阳茶厂第一名,安化金洋茶叶公司(安化茶厂租赁者)第三名。

2005年春,银币茶创立者夏求喜,因为在安化茶产业处于历史底谷时期,带领烟溪镇及渠江一带茶农,建好了两千亩茶园,创出了品牌产品,富了一方百姓,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惊现一篓安化第二茶厂1956年的天尖茶,专家现场评估价值为48万元。2007年长沙世界茶叶大会上,卖价已到200万元。

2006年10月,益阳市委书记蒋作斌,专程到安化视察茶马古道和茶产业发展,提出要把茶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大产业。从此,益阳以黑茶为主的茶产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2006年11月,蒋作斌、李稳石、周再华、徐耀辉等市委领导,到益阳茶厂调研,帮助茶厂尽快完成改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006年12月,市委书记蒋作斌指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稳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耀辉,市委常委陈冬贵,副市长肖彬,从不同方位,抓茶产业发展。

2007年1月,停产多年的益阳香炉山茶厂,改制为益阳湘穆茶厂。

2007年1月,益阳茶厂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开设北京第一家益阳茯茶专店;3月,益阳小伙子徐洪涛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又开设第一家安化黑茶专店黑美人茶庄,被安化县政府和茶业协会授牌,为安化黑茶形象窗口。

2007年3月,益阳市首届茶业协会成立,徐耀辉担任会长。

2007年4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专程到安化视察茶产业,指出要做大做强做优湖南黑茶产业。

2007年5月,在长沙举办的世界茶叶大会上,益阳黑茶成为最大热点和亮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机构秘书长常凯松,惊叹益阳黑茶是这次大会上杀出的黑马。

2007年5月,益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益阳市茶叶局。第一任局长易梁生10月到任。

2007年7月,湖南省军分区、益阳市委市政府在长沙举办军民庆八一,将军品黑茶活动,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的四十名海陆空将军品尝益阳黑茶后,称赞益阳黑茶是天下一绝。

2007年7月,全国边销茶会议在益阳召开。

2007年9月,北京奥运会奥运茶火炬,两套12支,授权安化制作。安化县政府和茶业协会选定千两茶高手踩制,于10月12日在长沙举行北京奥运会奥运茶火炬交接仪式。

2007年10月,中国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益阳茶厂的茯砖茶、白沙溪茶厂的黑砖茶、安化茶厂的天尖茶、湖南黑美人茶业公司的千两茶,分别获得金奖。为地级市获金奖数量之最。益阳作为四大著名茶乡之一,市领导在中国茶乡发展高峰论坛发表演讲。

茶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169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茶史大事记汇总


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台湾茶业大事记


一八一零年

◎福建人(柯朝)来台传授种茶技术。

一八三零年

◎台茶输往厦门及福州,每担须缴二圆的关税。

一八六五年

◎台湾乌龙茶首度由淡水关输出。

一八六六年

◎英人杜德(JohnDodd)在台设立宝顺洋行,为外人在台经营茶业之先驱。

一八六七年

◎英商杜德(JohnDodd)收购台湾乌龙茶运销澳门。

一八六八年

◎杜德在艋舺(万华)建置茶叶精制厂,台茶始免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

一八六久年

◎英商JohnDodd将精制乌龙茶输往美国,此为台茶开辟美国市场的先驱。

一八七二年

◎洋行相继来台经营茶业,计有:宝顺、德记、和记、水陆、爱利士等。

一八七四年

◎台湾乌龙茶经过厦门输出量达一百二十三万公斤。

一八七六年

◎大稻埕有三三家华人茶行,当年由华人茶行出口的茶叶约二百八十八万公斤,而由洋行出口之茶叶约为七十二万公斤,华商之势渐增强,至一八八零年已把握台湾茶贸易的五分之四,但华商之茶叶运往厦门后仍须卖于洋行,无法直接输往国外。

一八八一年

◎福建泉州府同安县茶商吴福源氏来台设立「源隆号」,制造包种茶回销内陆,为本省开制包种茶之先驱。

一八八四年

◎台湾乌龙茶经过厦门输出量达四百九十四万公斤。

一八八五年

◎王水锦、魏静时两人由福建安溪来台,在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大内樟栳寮(今南港旧庄山坡地)开拓茶园及从事包种茶制造研究,并将技术传授乡人,所制包种茶清香、甘润、品质极佳,为南港包种茶之起源。日据时期并选择南港为包种茶产制研究中心,于一久二零年起,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包种茶产制讲习会,由王、魏两人担任讲师,热心教导,各茶区相继召集有关职员前往学习,王、魏两氏对台湾包种茶的发展贡献很大。

一八八久年

◎巡抚刘铭传为防止茶叶掺混劣品且图强同业之团结,扩展生产,改良技术,精进品质,奖励输出,特命茶业者组织「茶郊永和兴」,此为台湾茶商公会之起源。

一八久三年

◎台湾乌龙茶出口量达九百八十四万公斤(主要市场为美国)。

一八久久年

◎日本三井财团于台北县海山地区及桃园大溪地区开拓大规模茶园,嗣后并设立新式制茶厂独裁红茶,生产享誉遐迩的「日东红茶」。

一久零三年

◎成立草湳坡制茶试验场,此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

一久零五年

◎台湾包种茶首度不经过内陆直销南洋地区。

一久零六年

◎台湾红茶首度外销。

一久一零~一久二零年

◎调查及鉴定地方品种(多由福建引进),推广青心乌龙、青心大冇、大叶乌龙、硬枝红心等四大优良地方品种。

一久一二年

◎台茶开始参加展览会在日本促销。

一久一五年

◎成立「台北茶商公会」,此为台北市茶贸易同业公会之前身。

◎经过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自印度引进Jaipuri,Manipuri及Kang三品种茶籽,播植于平镇茶试所,此为本省印度杂种之由来。

一久二二年

◎台茶开始在美国报章杂志做宣传。

一久二三年

◎成立「台湾茶共同贩卖所」改善台茶交易方式,节省中介用度。

◎设立「台湾茶检查所」,检验出口茶叶,为本省茶叶出口检验之始。

◎台茶开始在日本报章杂志做宣传。

一久二五年

◎包种茶产量及出口量逐渐超越乌龙茶。

一久二六年

◎由印度阿萨姆省引进大叶种茶籽,在南投县鱼池茶区试种成功,对本省红茶发展影响深远。

◎台湾红茶产量达十八万公斤。

一久三零年

◎成立茶叶传习所。此为茶改场林口分场之前身。

一久三四年

◎台湾红茶输出量达三百三十万公斤(约为一久三三年的四倍),红茶成为台茶外销之大宗。

一久三六年

◎成立鱼池红茶试验支所。此为茶改场鱼池分场前身。

一久四六年

◎台湾光复,我政府接收日产,有关茶业部份,于一久四六年初,成立「台湾茶业公司」,后改组为台湾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陆续将原属三井农林株式会社等的茶业生产机构,改设为(一)台北精制厂(二)文山茶场(三)海山茶场(四)大寮茶场(五)大溪茶场(六)关西茶场(七)三义茶场(八)鱼池茶场等八个场(厂)。

一久四七年

◎隶属于省农业试验所的平镇茶业试验支所,首任支所长为陈为祯先生,陈为祯且兼任鱼池茶试支所长,而平镇茶试所则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的前身。

一久四八年

◎原属省农试所的平镇茶试支所改隶台湾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更名为平镇茶业试验所,吴振铎先生接任所长,此机构于一久五五年七月又改隶农业试验所,仍由吴振铎担任分所长。

◎炒菁绿茶(珠茶与眉茶)之制造方法由大陆引进台湾,开始生产眉茶、珠茶毛绿茶,以应外销之需要。

一久四久年

◎龙井茶与碧螺春在台仿制成功。

◎成立台北市茶贸易同业公会(二月五日),该公会起源于一久一五年组设的「台北茶商公会」,首任理事长为陈清汾先生。

一久五零年

◎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制茶业治理规则」,规定省内制茶业者,须向农林厅申办许可登记,以利治理。此规则于一久八二年废止。

一久五一年

◎成立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一零月久日),首任理事长为陈清汾先生,该公会起源于「茶郊永和兴」。

一久五二年

◎眉茶输出量占当年总外销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一久五四年

◎成立台湾区制茶二业同业公会(四月一日)当时会员共有二五六家制茶工厂,张芳燮先生为第一届理事长。

◎开始研制并倡导碎型红茶产制。

一久五七年

◎制茶公会出刊「茶业简讯」,由当时的总干事林馥泉为主编,一久六七年改名为「茶讯」。

一久五八年

◎行政院外贸会与商检局公告,台湾茶叶出口实施单一的出口底价及单一的检验标准茶样。此出口底价规定于一久***年先公告红茶暂停实施,至一久六久年全面暂停适用。

一久六一年

◎成立「台湾茶业改进委员会」,由外贸会召集,共有十七个单位为委员,共同研议并协助台茶改进事宜。

◎台湾省政府公告「粗、精制各级制茶厂设备最低标准暨制茶工厂卫生标准」。

一久六二年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次获农复会补助遴选大专程度农业科系职员十名,接受为期二年练习,结业后分发至茶业有关单位办理茶业推广工作。

◎检验局设立新竹检验所受理茶叶出口检验(七月一日)。

一久六三年

◎台湾土地银行在花莲县瑞穗乡鹤冈村开设之新茶厂举行开工仪式(五月一八日),此为本省东部第一家茶厂的诞生。

◎煎茶试销日本成功,煎茶制造业急剧发展至一久七三年达最高峰,当年输日煎茶量达一万二千余公吨。

一久***年

◎外贸会公布红茶单一出口底价暂停实施(二月二五日)。

一久六五年

◎台湾区茶输出公会出版「台茶输出百年简史」,以纪念台茶自满清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起有正式出口纪录满一零零年。

◎经济部令饬绿茶有关业者组织「台湾绿茶产制销联合小组」,着手筹组联营公司以及研商同一报价事宜。(四月一久日)

◎农复会邀请锡兰制茶专家来台参观考察,并指导红茶制造,研究采用锡籣方法改善台湾红茶产销。(七月)

一久六六年

◎农复会补助经费,项目执行红茶制造改进计画,连续办理二年。

◎温增坤先生在台东(卑南乡)设立元昌茶厂台东分厂,正式开工制茶(三月一五日)。此茶厂于十五年后(一久八一年)迁往鹿野乡改名为新元昌茶工厂。

一久六七年

◎台湾省农林厅邀请全省已装设煎茶机械之茶厂卅五家,在宜兰冬山乡武荖坑茶厂举办煎茶制造技术讲习会,开启了本省大量产制销日煎茶的先声。

一久六八年

◎政府为同一事权,将平镇与鱼池两个茶业试验分所及茶业传习所等三单位,合并改组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设总场于桃园县埔心,并在林口及鱼池各设一个分场。首任场长为吴振铎先生,林口分场长为胡家俭先生,鱼池分场长为胡本经先生。(五月三日)

◎制茶公会创设龟山制茶专业产业区,计画将台北市之精制厂迁到此产业区内,参加厂商共有四十七家。

一久六久年

◎经济部国贸局公布,茶叶出口底价全面暂停使用。(二月七日)

◎由经营绿茶产制及出口业者廿余家发起组织之「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正式创立。(四月一二日)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一号、台茶二号、台茶三号、台茶四号均为适制红茶、眉茶之品种。

一久七零年

◎国贸局规定,凡绿茶输销非洲及香港地区,自五月一日起一律先由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签章,各签证银行始予签证出口。但此项办法仅实施两年就取销。

◎引进并推广单人式动力采茶机,俾舒解采茶劳力缺乏之困难。

一久七一年

◎国易局核定,将原列为禁止进口的茶叶,改列为准许进口类货品。(七月三一日)

一久七三年

◎农复会为实施加强农村建设重要措施,设立「茶叶生产专业区」,辅导茶园机械化共同作业,降低生产本钱。

◎本年台茶外销数目突破空前纪录共达二三五一六公吨,其中日本市场占一二一三七公吨(煎茶占尽大部份计一二零八一公吨)。

一久七四年

◎首度举办茶叶包装设计比赛。

◎组设「台茶宣传委员会」,积极办理台茶内销宣传。

◎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五号(适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台茶六号(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台茶七号及八号(适制红茶)。

一久七五年

◎中华绿茶联合出口公司与摩洛哥签订三年供给绿茶合约,每年供给四千公吨。<,/SPAN>

◎茶业改良场育成茶树新品种:台茶九号~十一号(适制红茶、绿茶)。

◎茶改场利用茶树组织培养产生新个体成功,此为世界性之创举。

◎引进螺旋式碎茶机(Rotorvane)改进碎型红茶之制造。

◎示范及推广部份发酵茶机械化及自动控制一贯作业制造,产品品质均一并降低生产本钱。

◎农林厅首次举办全省优良包种茶比赛及展售会,引起内销茶蓬勃发展及国人爱好饮茶之回响。

一久七六年

◎「茶艺馆」逐渐在台湾地区发展,对内销茶的发展影响深远。

◎鉴于时代变迁以及茶业经营结构改变,经济部核定将龟山制茶专业产业区改为一般性综合产业区。

一久七七年

◎引进推广双人式动力采茶机。

◎农林厅首次办理全省煎茶品评展示会。

一久七八年

◎示范推广红茶全机械自动控制生产技术。

一久八一年

◎「台湾绿茶厂联合出口公司」正式成立,加进股东的绿茶工厂共八十一家。(一月二七日)

◎吴振铎先生辞往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职务,由邱再发博士接任场长。(五月二八日)

◎茶业改良场育成新品种台茶十二号及十三号(适制包种茶)由于其特殊的香气及滋味,受到广大茶农的喜爱。

◎茶业改良场奉准筹设台东分场及冻顶工作站。

◎茶业改良场筹设茶精(速溶茶)、生产试验工厂,从事速溶茶之研制。

◎首次举办全国泡茶比赛「中华茶艺奖选拔赛」。(一二月二零日)

一久八二年

◎废止「台湾省制茶业治理规则」。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公元前

公元前1066年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当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贡云南茶。这时的云南茶,即是后来被称之为普洱茶。

公元前109年,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茶即古荼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说明西汉时期,云南就已种植茶树

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孔明平定南中(从东汉末起,南中是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后,在南中地区倡导种茶,发展南中地区经济,使南中茶子颇负盛名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樊绰正月二十九日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南诏国一节度府名,治位今云南景东县,辖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是有关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业茶的最早记载。

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普洱治地改名普耳。

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普洱治地改名普洱,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滇略》(1620)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开化(今云南文山县)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是普洱茶、女儿茶进贡最早的记载。

1729年(清世宗雍正七年)设攸乐同知清廷在云南景洪攸乐山增设攸乐同知,驻右营,统兵五百,负责征收茶税等事务。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立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问题。

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思茅设总茶店清倪蜕《滇西历年志》载,雍正七年乙酉,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运由来已久。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肃上议,将新旧商民全部赶走,逗留复入者俱枷押出镜。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冒普洱茶以愚商贩。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在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蕊珠茶。是这时对云南普洱茶最为翔实的记述。

1799年(清仁宗嘉庆四年)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

1807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师范在这年撰刊的《滇系异产》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1825年(清宣宗道光五年)阮福《普洱茶记》上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1838年(清宣宗道光十八年)云南勐腊易武茶商张应兆和全寨人在原石屏会馆关帝庙右侧竖立茶案碑石碑文一千一百四十二字,记载张应兆、胡邦有上诉易武土官,要求减轻茶税,土官不予采纳,还对张的两个儿子监禁虐待。张又约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引起普洱府重视,

黄主讯断了全案,谕易武土官听其民便,不得苛索。并提高了茶价,减少了茶税。为了不使易武土官滥派茶税,或日久复辙,张应兆便在易武立了一块断案碑。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德宗实录》载,六月云贵总督崧蕃甘奏,思茅开设洋关,厘务减色,请将所产普茶,照本省土药抽收地厘金,以顾滇饷。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开始在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庄创制。

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佛海将团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

1916年(民国五年)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

1925年周文卿在佛海(今勐海)正式成立可以兴茶庄,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收购散茶,运出思茅销售。

1927年制成圆茶、砖茶、沱茶,用笋叶和竹筐包装,销往藏族地区。

1928年试销香港,销路较好。

1932年,加入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公司年出口茶叶数量在2万多驮。

1941年,可以兴茶庄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被迫停产。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正式成立。同年10月改为茶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改茶场为茶厂,10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主要任务是用勐库和凤山茶为原料加工名牌,复兴沱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4月1日,佛海(今勐海)茶厂正式成立。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茶厂停产。1952年正式恢复生产,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制茶厂;1954年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1959年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1961年更名为勐海县茶厂;1963年更名为云南勐海茶厂;1970年复称勐海县茶厂;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现在的勐海茶厂是1958年由老厂搬至新茶路一号重建的厂。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订约,合出资15万元,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制造藏销紧茶、砖茶。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月1日云南省思普企业局成立。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种植场设于车里之南糯山之石头寨。

新中国

1950年9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是年,与下关茶厂共同熬制普洱茶膏2100千克供应西藏。

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发现栽培型古茶树。该树位于海拔1100米的茶树林中,树高9.55米,对幅10米,主干138厘米,树龄800余年。

1951年8月云南省农林厅佛海(今勐海)茶叶试验场在接收民国时期思普企业局思普垦植场(勐海南糯山)的基础上成立。场部设在佛海县曼真,辖南糯山一厂和南糯山二场。1953年更名为云南省农林厅勐海茶叶试验站;1954年更名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区为州)勐海茶叶试验站;1959年更名为云南省思茅专区茶叶科学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1972年更名为云南省茶叶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第二任所长张顺高,第三任所长王海思,第四任所长王平盛,第五任所长张俊。

1951年12月15日中茶商标注册中国茶业公司中茶商标(8个红色中字组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发给商标审定书,取得专利权。

1962年2月24日发现巴达野生古茶树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张顺高和勐海茶厂刘宪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小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时发现,主干直径1米,树高32.12米,树龄在1700年左右。

1966年5月28日在云南省园艺学会茶叶组的基础上,组织了茶叶学会的筹备委员会。经省科协同意,省人委办公厅批准,在勐海举行成立大会。斯元仁为理事长,金鸿祥为秘书长。

1967年下关茶厂将心脏形紧茶改变成长方形砖片。每片净重250g,用中茶牌商标。

1973年云南农业大学设立茶叶专修科,学制3年,校址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80年,迁至昆明市黑龙潭。1984年改为4年本科,隶属园艺系。1994年成立茶学系。是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办理自营出口茶叶业务,并在昆明茶厂试制沤堆发酵普洱茶成功,当年出口普洱茶10.2吨。

1974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勐海、下关、普洱四个茶厂推广加工沤堆发酵普洱茶。

1979年2月21日~2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召开普洱茶加工座谈会,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统一了九个标准样,确定了普洱茶茶号的编号办法。统一了普洱茶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工艺。4月1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79]云外茶调字第40/12号文件下发昆明、勐海、下关、普洱4个茶厂《关于普洱茶品质规格和制造要求的通知》。9月,下关甲级沱茶荣获国家银质奖,并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1年10月19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81)云外茶技字第142/29号文件,给昆明、下关、勐海、普洱、澜沧、景谷茶厂发出《检发云南普洱茶品质规格试行技术标准的通知》,规定了普洱茶的感官司指标、理化指标、成品质量、包装材料等指标和要求。

1986年3月10日,云南普洱沱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荣获第九届国际食品汉白玉金冠奖。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其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来昆明访问,饶有兴致地鉴赏了陈列在西山华亭寺中的云南普洱茶。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下关茶厂,对原有带把的心脏型紧茶,表示仍有部分藏族人民喜欢。下关茶厂开始恢复带把的心脏型紧茶生产。

1987年7月1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欧洲的沱茶总代理商法国甘浦尔先生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法国国家级的云南沱茶研究报告会。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称:云南沱茶特有疗效,可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含量。此事在法国《欧洲时报》、香港《成报》、中国《国际贸易消息》及《云南日报》均作了报导。10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第10届国际食品节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对沱茶的药理效应进行临床试验,一组服用沱茶(55例),一组服用西药安妥明(33例),结果表明,服用沱茶者血脂、胆固醇的下降率明显高于服用安妥明者。

1988年12月13日~1989年元月1日,台湾茶艺大陆观光团由台北茶艺文化事业联谊会会长季野先生率领一行14人,到云南昆明、下关、勐海等茶区考察普洱茶,寻根访组,朝拜勐海巴达1700年的野生古茶王。

1990年11月30日,宝焰牌紧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注册证号码为535357。是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梁明达、胡美英教授公开展示了普洱茶抗癌作用的科研成果及产品。两位教授发现,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的百分之一的浓度亦有明显作用。

1991年3月,原思茅地区外贸局副局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树幅8.29米,树龄在千年左右。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商标注册证号为585634号。10月11日~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思茅地区茶叶学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联合召开澜沧邦崴古树考察论证会。全国有关茶叶科研、院校等单位的46位茶叶专家参加。论证结果是:该古茶树树龄千年左右,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

1993年3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西班牙马德里第十六届国际食品节上第三次被评为世界食品饮料金冠奖。

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于1994年4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4月13日~16日,云南省茶叶学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外贸局、茶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景洪市举行。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1个省市茶界人士195人出席。

1994年8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市联合召开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有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265位茶界人士参加。8月30日,由下关茶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经省体改委批准,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在下关茶厂挂牌成立。1998年12月,经大理州政府批准,以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大理州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子公司,组建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邓时海著《普洱茶》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发行。2004年4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再版。

1996年11月12日~17日,思茅地区召开哀牢山古茶对考察论证会,邀请10位专家学者到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考察、论证。其中最古老的一棵茶树树龄2700年,树基部直径1.2米,树高25.5米,树幅22米。

1997年2月28日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澜沧县召开。4月8日,我国首套《茶》邮票在全国发行。全套邮票4枚:《茶树》(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茶圣》(陆羽)、《茶器》(唐代鎏金银茶碾)、《茶会》(明代《惠山茶会图》)。澜沧邦崴古茶树为第1枚,面值50分。这套邮票由任宇设计。

2001年2月28日,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普洱茶公司内隆重成立。4月8日~11日,思茅市在镇沅县举行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保护倡议书。

2002年3月25日~4月5日,应台湾中华茶联合促进会原会长黄文基的邀请,以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苏芳华为团长的云南茶文化考察团一行15人到台湾进行普洱茶文化考察和交流活动。6月3日~6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洪市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港、澳、台和中国大陆15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上通过了对《中国普洱茶原产地区域论证意见》。9月24日~25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思茅市为中国茶城称号。11月24日,在2002广州茶博览交易会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中,云南古普洱茶公司的宫廷普洱茶荣获普洱茶王称号。100g宫廷普洱茶王拍卖了16万元。

2003年1月,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这是云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

2004年2月,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在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基础上成立,院长杨柳霞。3月,周红杰主编的《云南普洱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云南普洱茶的专著。11月11日,由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临沧首届大友杯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

2005年4月28日~30日,由思茅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茶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会、云南首届普洱茶交易会在云南思茅举行。4月26日,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出了10名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们是:香港的白水清、何景成,法国甘浦尔,台湾石昆牧,陕西纪晓明,韩国姜育发和云南罗乃炘、周红杰、张宝三、黄桂枢。

10月13日,首座普洱茶都落户京城马连道茶城。这是思茅市和北京市宣武区政府联合建立的普洱茶都,经营的茶商有100多家,经营普洱茶品种有400多个。这是我国首家以普洱茶为主体的茶叶展示交易中心。10月15日,云南马帮进京文化活动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了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著名电影、电视明星张国立捐出委托马帮经4000公里驮到北京的9999号普洱茶,7饼共拍得160万元高价。10月28日,全国首家普洱茶品质检测中心在云南云药实验室挂牌成立。这是专门从事普洱研究与开发和普洱茶品质检测分析的机构。10月31日,国家商标局向云南普洱茶叶协会颁发了《普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证》。11月10日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活动在勐海县拉开帷幕。这支由99匹马组成的马帮,共有13名女子马锅头,他们赶着驮运普洱茶的99匹马,沿滇藏茶马古道挺进西藏。

2006年2月12日,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北京亚视星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由勐腊县易武镇出发,99匹马组成的大马帮,驮运普洱茶经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九省一市76县,7月到达北京。

2007年4月8日,云南普洱茶叶协会在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宣告成立。4月9日,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云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4月30日~5月2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在临翔区举行。7月1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和DB53/T171-173-2006《普洱茶综合标准》。9月22日~2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云南茶叶市场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云南首届普洱茶茶王评选活动,评出普洱生茶饼、砖、沱;普洱熟茶饼、砖、沱和宫廷普洱茶七个茶王。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宫廷普洱散茶100克拍卖了22万元。

云南茶民国时期大事记


1912年(民国元年)

3月,思茅茶商许清华、华光藻等向云南省实业司提出请求,成立普茶公司。10月大理商人杨德臣、陈伯英、郭明成、唐健彪等集资一万元设立广利茶业公司。同年,佛海(今勐海)将团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

1913年(民国二年)

昭通大关县商人张寿昌、张明经等人在盐井渡成立兴华茶业有限公司。同年底,云南派出赴欧美、日本公费留学生139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熊庆来和大力整顿云南实业的著名经济学家缪云台。这批留学生中还有赴日专门学习现代茶业的朱文精、陈洪畴,他们成为中国最早学习现代种茶、制茶之法的留学生。在他们毕业以后,1919年浙江所派遣的后来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和著名种植专家葛敬应二人才成为第二批中国茶业留学生。

1914年(民国三年)

在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

1915年(民国四年)

路南县在万户庄朝阳寺设立官办制茶厂,招学生10名,将宝洪寺(今归宜良县管辖)茶叶改良焙制。

1916年(民国五年)

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

1917年(民国六年)

茶帮、茶号、茶行、茶铺代表齐聚昆明,向云南省都督唐继尧、云南全省商会代表祁奎、副会长王连升上书,痛陈假茶之害,要求省府打击假茶。

1919年(民国八年)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朱文精、陈洪畴等人受到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农会的重视,决定为他们提供施展所学的舞台,成立茶叶实习所,所长由朱文精担任。

1920年(民国九年)

由于茶叶实习所没有实习场地,云南省府又租借场地,成立茶叶试验场,委任朱文精兼任场长。

1923年(民国十二年)

佛海县(今勐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云南省府向军需局租借牧野山公地190余亩,建立模范茶园。此时,朱文精专任茶叶实习所所长,茶叶实验场场长由其同学陈洪畴担任。从1919年茶叶实习所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十多年的茶叶实习所和茶叶实验场似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这也导致后来云南省地方政府制茶的重心转到了和中茶公司共同成立的云南中茶公司。

1925年(民国十四年)

周文卿在佛海(今勐海)正式成立可以兴茶庄,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收购散茶,运出思茅销售。同年,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题之。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7月22日征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土特产陈列品中有宜良宝洪茶。博览会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全省产茶19.6万担,是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出口9224公担,价值国币31.63万元。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办公地址设在昆明威远街208号。缪云台为董事长,郑鹤春为经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正式成立,滇红试制成功,厂长冯绍裘。5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宜良县城近郊的下栗者村租用村民旧房设临时制茶所,何亦鲁任所长,为省办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实习场所。同年10月改为茶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4月1日,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厂址在博爱路(今保健路),厂长范和钧。厂区占地面积40亩,有厂房2160平方米,职工80人左右。主要生产紧茶销西藏。当年,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5月,改宜良茶场为茶厂,童衣云任厂长。

10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厂址设在昆明金碧路478号(今342号),童衣云任厂长,主要任务是用勐库和凤山茶为原料加工名牌,复兴沱茶。

1941年(民国三十年)

3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订约,合出资15万元,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制造藏销紧茶、砖茶。任命周赓昌为厂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4月1日云南省思普企业局成立。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种植场设于车里之南糯山。制茶厂设于南糯山之石头寨。

同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长范和钧离开佛海,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由于太平洋战争致红茶外销路线阻断,无业务,冯绍裘返湘,辞去顺宁茶厂厂长职务。12月,云南中茶公司成立5周年纪念会在昆举行,公司总经理郑鹤春先生训话,总部员工聚餐,尽欢而散。此后,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公司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茶叶产销量不断下降。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复兴茶厂退租,李宗桂带领工人、技术员在沙沟仓库继续做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同时生产一些白茶维持佛海茶厂的工厂和员工开支。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司,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2月1日,康藏茶厂结束,于次年改为新康藏茶厂重新生产。

同年,云南各公营银行、企业并入人民企业公司,云南中茶公司、思普企业局等数十大企业均在其列。12月,郑鹤春请假返沪,次年12月委任刘云阁为云南中茶公司经理。曾叱咤风云于云南中茶公司经理一职的郑鹤春返沪后,1957年以清贫的普通中学教师身份辞世。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民国云南茶时代终结。

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大事记(1949-2011)


以下是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大事记(1949-2011)--

1、1949年,凤冈县茶叶年产量为1.7万斤。

2、1958年,凤冈县茶叶年产量3.6万斤。

3、1982年-1985年,是凤冈茶叶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凤冈县作为全省5个重点产茶县参加了省农业厅和省科委组织的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攻关项目,低改面积5160亩,凤冈被评为攻关一等奖。

4、1987年12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局级企业凤冈县茶叶公司,对全县茶叶的开发和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管理,一体化的经营。

5、1994年10月由县茶叶公司开发的《凤泉雪剑》名茶和《富锌富硒绿茶》企业标准审定通过。11月,《富锌富硒绿茶》获中国现代家庭消费品质量鉴评和最佳质量保健精品金奖。

6、凤冈县茶叶协会成立于2002年10月,任克贤同志任会长,安文友同志任秘书长。2005年12月改选,谢晓东同志任会长,任克贤同志任秘书长。

7、2003年8月5日,凤冈县人民政府在永安镇组织召开北部四乡镇的茶叶发展专题会议,提出猪沼茶林生态循环经济的建园模式。会议拉开了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帷幕,标志着凤冈茶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8、2004年5月13日,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对凤冈县申报的2847亩茶园进行转换期颁证,5家茶叶加工厂同时获有机茶加工厂认证。

9、2004年10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凤冈县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

10、2005年4月8日,在北京老舍茶馆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生108周年纪念会上,凤冈锌硒绿茶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等国内外茶界知名专家的一致好评,凤冈富锌富硒茶浓而不苦,青而不涩,鲜而不淡,醇厚回甜,锌硒同具,全国唯一由此而得。

11、2005年5月28日30日,凤冈县人民政府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主题:锌硒特色、有机品质。在本次活动中,凤冈富锌富硒绿茶获贵州省十大名茶称号。

12、2005年8月25日,在凤冈的倡议下,由湄潭、凤冈、余庆三县和贵州省茶科所发起,成立了中国西部茶海特色经济联合体。王贵县长出任第一任执行主席,谢晓东同志出任第一任常务副秘书长。同年12月,中国西部茶海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

13、2005年5月,中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应邀对凤冈茶产业和茶文化进行详细考察后,提出打好锌硒牌、打好有机牌、打好高原牌、打好生态牌的理念,称凤冈锌硒茶为:中国第一保健茶。欣然出任凤冈茶文化首席顾问。

14、2005年10月,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团评审,并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凤冈锌硒茶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奠定了标准基础。

15、2006年10月,在贵州省茶叶协会升格为一级协会的成立大会上,谢晓东同志当选为副会长。

16、2006年1月24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第10号公告,《关于批准对凤冈富锌富硒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17、2007年10月15日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考察凤冈县茶产业,高度评价了凤冈茶叶的内在品质和茶产业发展思路及运作方式,称凤冈:好山好水出好茶;锌硒有机茶金不换。出任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首席顾问。

18、2007年11月,《凤冈锌硒乌龙茶》省级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同年颁布实施。贵州省《凤冈锌硒乌龙茶》地方标准的制订,填补了贵州省特种茶标准的空白。

19、2008年,凤冈黔风有机茶业公司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第五批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

20、2009年4月23日,省委书记石宗源莅凤考察,对凤冈提出的生态立县发展思路进行了充分肯定,在凤冈田坝考察时,被林茶相间的万顷茶海、错落有致的田园茶庄所吸引,将田坝村誉为凤冈的东方瑞士。

21、2009年3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四大国家级主流媒体齐聚凤冈,对凤冈茶产业进行了深度报道。3月21日,以《有机茶叶绿了青山富了农》为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

22、2010年10月,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叶协会和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共同发起的贵州五大名茶评选,凤冈锌硒茶品牌获贵州三大名茶和贵州五大名茶称号。

23、2010年10月,凤冈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

24、2010年10月30日,凤冈县获中国名茶之乡殊荣。

25、2011年4月18日,由遵义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办,凤冈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中国贵州遵义茶文化节在凤冈县成功举办。

中华古茶文化


喝好茶,要有平静如水的心境、能调出茶味的好器皿和清静的环境,但如果加深对中华茶文化的了解,便能完全融入茶的天地,不是更完美吗?来到龙海,你的收获不止限于优质茶叶,还有很多很多

中华古茶文化共分为五个阶段: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四、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五、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