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二)

发布时间 : 2020-09-29
高马二溪黑茶 沙溪白茶 二溪黑茶

【www.cy316.com - 高马二溪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二)”相关知识!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得相当完备。”从此,这个被时光湮没、被岁月遗忘的滇西边远小镇,蜚声海外,成为与埃及国王谷、意大利庞贝古城、中国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海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住古老的马店客栈、听古戏台上着戏装的原生态白族腔、观兴教寺大殿神韵、过古桥、踏古栈道、走茶马古道,追寻那遥远、苍凉、悲壮的马帮传说……一页又一页,翻阅品读着这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沙溪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有无数的马店分布在以寺登街为中心,以四方街为辐射的各个巷道中。这些马店的特点大都是前铺后院,既可以经商,又可以住宿。马店有大小,等级有高低。董增旭把我们领进一个深宅大院,这就是被誉为寺登街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据欧阳家谱记载,其祖上欧阳子群是江西庐陵郡人,明代官宦,奉旨开垦西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沙溪的望族。清朝末年,马锅头出身的欧阳景成为沙溪首富,于是建造了这最为气派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在寺登街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超越了单一的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双重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由相当紧凑的三座“三坊一照壁”连贯而成,整个建筑构思精巧,有分有合,气度不凡。南大院是家居,中院是供马帮商旅住宿的“上等客房”,北院为马厩。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欧阳大院大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沙石雕砌而成,门墩、门面雕琢精细,处处充满变化,稳重中显出大气,门头上左右两边的题诗,表明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右边题诗为:

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

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

表达了主人追求与崇尚汉文化的思想。左边题诗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道出了主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织布种桑,童孙帮耕”其乐融融的田园农耕生活。

大门上雕刻有“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的“嵌字联”。主人还把处事治家格言,在大门上用马、羊、虎、犬四种动物的雕刻给予形象体现,并分别旁题:处事忠为主、为人孝作先、节乃见志坚、心直义能全,以此对应儒家忠、孝、节、义四种传统美德。

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厚实高大的照壁突然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仰望才能看到照壁的顶部,照壁上绘有“务农为业”和“读书生涯”等众多人物山水画,还书写有“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的《朱子家训》。照壁中间“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则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置身庭院,犹如处于深宫。主人生活的起居场所,正中堂屋雕刻有“百福百寿”的六扇木雕格子门,雕梁画栋,高大气派,极其宽敞。

从大院进入作为厨房的右天井,这里古井依旧,古灶犹存,古厨具、壁柜里一应用品琳琅满目,古灶上遗留的松脂垢,诉说着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照明的方式。这间巨大的厨房并非主人一家单独使用,而是提供给往来的马帮商客共同使用,深井、巨灶……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往昔人声鼎沸、旅客盈门的繁华。cY316.COm

如果不是“特殊导游”董增旭的指点,我们想不到在厨房过道顶上,还有一间设计巧妙的密室,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两个人站立,墙壁夹层是中空的,那是提供给马帮商旅储藏金银财宝的“保险柜”。

大院两边是厢房,推开右边厢房的过道格子门,绕过屏风,展现在面前的院落比大院稍小,但是更为精致。这里花草相间、苔痕处处,迎面精巧的照壁上题有“秀霭庐陵”四字行楷,寓意沙溪欧阳家与江西庐陵欧阳修家乡一脉相连。到了庭院中回头一望,屏风前的小天台就是欧阳家的戏台。庭院两边装饰有精美木雕门窗的厢房就是欧阳大院里的小包间,每个包间的床铺底下都设有专门供马帮商旅储藏金银盘缠等贵重物品的墙壁暗柜,那是供客人专用的“保险柜”。为了防御土匪打劫,保证住店旅客的生命安全,院内设有一个可以容纳20人藏身的秘密地下室。这个院落就是用来接待往来富商和地方名宦的“上等客房”。

在“上等客房”的北面是一座“三坊一照壁”的马厩。马厩的门头上绘画有“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寓意“弼马温”在此看管马店,商客尽管放心睡觉……

在古镇繁华与土匪横行的年代,独具匠心的欧阳大院,既能为长途跋涉的马帮商旅提供舒适歇息的住所,又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在洋溢着浓郁“耕读”文化气息的马店包间里边看戏、边饮酒、边品茶……哪一个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旅,可以抵御得住这“五星级”马店的诱惑?

马帮文化与禁忌

马帮文化是茶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董增旭介绍说,由于马帮文化的特殊性,史书史料鲜有记载,多为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这就越发显得其珍贵,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遍访知情老人,记录下口述历史。

茶马文化的精髓,就是闪烁在茶马古道上的人文精神——冒险与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征服精神。

赶马帮就是冒险,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只要走上马帮路,是死是活,是挣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就全靠马帮的运气和能耐了。

什么人能赶马帮?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哪个民族,那都是些勇敢无畏、能吃苦不怕死、意志坚韧、身体强健、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赶马帮必须冒险,但是,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孤注一掷,狂赌一回,还需要有非凡的胆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临危不惧巧于周旋精于算计的行程指挥、诚信为本的经商人脉,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成为马帮的首领——马锅头。

为什么叫马锅头呢?一支马帮从沙溪出发奔向西藏拉萨等地,行程4000多公里,要走3个多月110多天。一路风餐露宿,就靠一顶帐篷、一口锅,架锅造饭,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也是保证行程的根本,马锅头就管这最根本的东西。何处露宿、何时造饭、何日赶到哪里交易?遇到土匪强盗怎么办?全靠马锅头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勇气来处置。

马帮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鬼门关上走一遭,生死之间,命悬一线。当今有些职业探险家重走茶马古道,他们对先辈马帮的冒险精神和超凡生存能力叹为观止、深深折服。因为马帮是在没有任何现代保障措施、通讯手段、供给后援的情况下孤独前行的。茶马古道,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激流险滩、原始森林、沼泽泥潭、风霜雨雪、毒蛇猛兽、瘟疫疾病……大自然的冷酷和异常危险,随时随地都能置人于死地,更有十分猖獗的土匪强盗劫财害命。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令现今的我们无法想象,一路惊险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茶马古道上流传着许多苍凉凄美的故事。董增旭讲述了一个“女马锅头”的真实故事:一位年轻英俊的马锅头爱上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结婚后不久,马锅头就出去赶马帮,临行前他许下诺言,这次赶马帮回来,就再也不去冒险了,和她在家中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因为赶马就是生死冒险,在当地就有“砍柴莫砍葡萄柴,有女不嫁赶马人;你要娶我莫出去,你要赶马莫娶我”的歌谣,所以当地姑娘都不愿嫁给赶马人。男人出去赶马以后,新娘日日翘首以盼,马帮终于回来,却不见了马锅头的身影。马帮们说,锅头变心了,看上另一个女人,在当地结婚,不要她了。其实,是马帮遭遇土匪,为保全马帮,锅头绝命荒野……新娘不信,非要随马帮出征,来到丈夫的殉难处,竟连白骨也找不到一根。新娘痛哭之后,发誓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在生下了马锅头的遗腹子后,削发做了一个女马锅头,一辈子把自己当男人。这个著名的女马锅头就是寺登街上欧阳家的老祖母,她一直活到2005年,去世时94岁,终生未再嫁。

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组成,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关系密切,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往往亲如一家。马帮经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要给予帮助。路断了,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也会相互接济。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客户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这是马帮最忌讳的。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祈求顺利。在路上,马帮禁忌很多。比如“开亮(露宿)”时,饭勺不能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马匹掉入水中)”,饭勺不能敲锅边,否则途中会有吵架、马匹摔坏等不祥事件发生。他们还崇拜山神,替身是草果。在野外露宿,要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粒草果在火塘中。马帮还崇敬路神,标志物是草鞋,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如果遇到中途迷路、大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就可以上路行走。

赶马人有许多语言禁忌,比如:打尖是途中稍歇,开稍是吃晌午饭,开亮是野外宿营……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就借用它字代替,比如“三”谐“丧”,以“神”字代替。有些含凶义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比如,老虎叫高鹰、大猫子,蛇叫老梭,狼叫山兵,如果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送葬叫送财神、进财,其含义就是讨个口彩的意思。

马帮还有衣食禁忌,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路过,一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喂它。

董增旭说,以前,人们多将这些禁忌看作迷信,其实,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语言文化,而且,其中也不乏科学因素,比如,开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黑气蔽天、白气铺地忌出行,风卷尘沙、风阻行人、风吼如嚎慎出行,有雷、霆、电、霹忌出行等就很符合现代防灾减灾要求。

沙溪茶马古道链接: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一)

更多茶马古道历史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茶文化精选阅读

沙溪古镇的茶马古道记忆


从大丽路拦车到洱源,1个小时转到剑川,3小时后再换面包车,143公里之外,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沙溪,躺在大理与丽江之间的坝子里的一座小城。和云南的很多小城一样,位于茶马古道上的沙溪,曾经拥有过繁荣昌盛的花样年华,却在近代归于静寂。

2001年,一位瑞士学者的造访,抹开了它扑面的尘埃。隔年,沙溪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市集”入选2002~2003年度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评出的100个濒危遗址名录,与在“9·11”事件中灰飞烟灭的纽约世贸大厦出现在同一个名单中。沙溪开始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里。

客栈里的马帮往事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茶马古道形成之前,马帮的铃声就已千百次地飘荡在沙溪。沙溪的历史,也映射着马帮的兴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联系着南北交通,同时,拜环境所赐,气候舒适,物产丰富。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贸交易,也为马帮补给提供了条件。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此外,沙溪周遭还有众多盐井。对内陆山区而言,食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当年所有通往盐井的山路上都设有官方的关卡,专课盐税。沙溪西南方的弥沙盐井,所产食盐味道极佳,此外周边拉鸡井、云龙诺邓井的食盐也通过弥沙大量运到沙溪交易,一时间周遭山谷里马铃声回荡不绝。

“清脆的马铃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沙溪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这一晚的落脚地。”斯诺的这段描述,好似武侠片的开场。刚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落脚的客栈,最终选定的“老马店”,就位于四方街最显眼的位置。所谓马店,字面解释,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店面。

最初的马店不过是主人家空置的房子,后来有了特别为马匹准备的草料房。当时由于房间有限,马脚子(普通的赶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铺,只有马锅头(马帮首领)才有资格住在客房里。

对马帮来说,住马店,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货物与马匹的安全。现在“老马店”的二层仍然保留着当时马锅头们睡过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木头箱子,只能从上面掀开,马锅头把贵重物品放在箱子里,晚上就睡在上面,别人无法打开箱子,马锅头便可以安心过夜。店中的墙头还有开向后院马厩的镂花窗子,透过它,马锅头可以对自己马匹的情况一目了然。

我要了一间客房,房间空荡整齐,墙上挂的一面锣是唯一显眼的物件。店员解释说:在曲折的山路上,马帮锣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醒背着笨重篮子走过的路人,防止与马帮相撞。对于一般的步行旅客来说,如果听到这“不祥”的锣声,唯一的反应就是飞快跳到路边的空旷地带,以免万一被马队挤下沟或是踩折腿。以马帮行进的速度,若是两队骡马相撞,必将是一场灾难。骄傲而嫉妒的头骡会寸步不让,各自只顾往前闯,可能会把对方推进路边很深的灌溉渠里去,或是撞到路边的山石上。而其他的马也绝不会停下来,混战中会互相冲撞、嘶叫,甩开驮子,摔下马上的人,等它们被赶马人一边诅咒一边拉开时,现场早已一片狼籍,瓷器之类易碎的物品很难幸免。

入夜,站在房间的镂花窗前,可以看到四方街坊上最高的建筑——戏台与魁阁黑色的剪影,还有繁星及虫鸣为伴。这要价颇贵的酒店自然不会让人在“木头箱子”上入睡,房间里的大床绵软舒适,躺在上面,闭上眼睛,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想象为一出古装剧的主角,西风斜阳,古道归鸦,千万里风尘飘过,只求一夜安息……

文化渗透古道

一早醒来,街道上空荡荡的。这里的人们凭太阳判断时间,太阳升起在东边山头的时候,是起床做饭的时间;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是到四方街赶集的时间。约会的时间因此很难确定,你和一个人约好8点钟,他可能10点钟甚至是中午才到。在约瑟夫·洛克关于中国西南纳西古国的文字描述里,我们也曾读过到这样的描述:“(当地)很少有人戴手表,时钟也极少,即使富户人家有钟表,主要也是为了装饰,而不是需要确定的时间,在官府衙门时钟可能显示的是9点钟,在另外一个地方时钟可能是8点或者10点。谁管它呢?”沙溪并不大,用不了一个上午即可走完主要街区。

寺登街是整个镇子的核心,戏台与魁阁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座寺登街最高的建筑,建于18世纪的清嘉庆年间,光绪十四年重建,最后一次大修在2004年。戏台对面有一座兴教寺,确切的建立年代已不可考。沙溪本就偏僻,虽然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但毕竟远离政治中心,故纸堆里找不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关于这寺庙的最早记载,也不过是清朝史书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兴教寺,在城南沙溪寺登村。”后来在维修的时候,发现大殿正脊上赫然写着“正统十二年”(1447年)。

兴教寺的大门口一左一右分列着哼哈二将,袒胸露乳,怒目圆睁。由此入内,沿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有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构成三个院落。大殿与二殿的木制材料是明代的原物,但式样与型制却早于同时期的中原建筑,细节的做法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斗拱拱间板、雀替多雕刻着卷草纹样,线条流畅粗犷。当年令修复者最兴奋的是兴教寺大殿楣头绘制的20多幅大型壁画,其中的《太子游苑图》等,生动描绘了古南诏国、大理国的宫廷生活,弥补了这部分在史书中缺少记载的内容,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历史物证。

不论任何时候,兴教寺的大殿前总是静谧得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阳光透过松柏的树冠投下碎影,像是流萤在碎石小路上飞舞,以暗黄的窗框为背景,伸出一枝粉色的蔷薇,枯荣之变,转眼之间。

茶马古道的网络有多大,外来文化的渊源也就能追溯到多远。这些外来文化被选择性地带入、流传、吸收,沉淀为沙溪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佛教,小小的沙溪坝子里还会聚了其他数种不同宗教。信仰之于沙溪,就像是曾经聚集在此的财富,既来之则安之,各种信仰共同构建起一幅和谐的图景。

当地人(多是白族人)最主要的信仰是本主宗教和阿吒力教。本主宗教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源自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农耕祭祀,本主就是本境福主,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生死祸福的神,只要是有白族人居住的村寨,就一定有一个本主庙。要找到沙溪人精神的寄托,可以到镇子东面的本主庙里走一遭。除了本境福主,整个庙里最醒目的就是穿着蟒袍玉带、戴束发紫金冠的“太子”像。“太子”是释迦牟尼还未成佛时的称呼,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天子会”,当地人会举行游行活动,本主庙的“太子”和“佛母”的神像被抱到马背上,由人扶着,另有人笼住马的咬口,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后边跟着的是耍狮、舞龙、唱歌跳舞的队伍和参与游行的群众,还有人把自己的小孩打扮成“太子”的样子,跟在太子及佛母像的后边,沾点福气。这一天,沙溪人会一大早起来,把门前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点燃长香竖在大门两边,恭候太子像的到来。等到神像路过门前,便鞭炮齐鸣,祈求添财增福、事事如意。

台阶上的周末乡村电影

在沙溪的日子,我最盼望的就是周五。我会早早坐在四方街入口处一家杂货店的台阶上,观察着狭小的街道。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看一场活生生的电影。我的“邻座”,是一位贩卖麻绳的年迈婆婆。或早或迟,每一个来赶集的人至少会在我面前走过一两次。精力旺盛的山区青年,身穿没有袖子的皮挂和皮短裤,吹着笛子,沿街跳着舞。妇女们用绳子牵着几头好斗的羊,这些羊走得散漫而急促,会与马匹缠在一起,或者从人双脚之间窜过去,路人于是发出尖叫声、大笑声和咒骂声。满载柴禾的骡马,用驮着的篮子顶撞着男女行人。不听话的牲畜有时会突然窜向两边的店铺,女店主们就冲出去收拾和保护她们的货物。

午后是集市热火朝天的时候,人和牲口乱作一团,开了锅一般。此时不妨融入其中,从养蜂人手里买回最新鲜的蜜,这蜜还保留在蜂巢里,带回去撒上一些碎冰便可直接当成甜品;多买点香椿,别担心荷包的问题,扎实的一把才要五毛钱,当地老人都喜欢直接咀嚼香椿叶,初入口有些涩苦,却有长久的回甘;再挑点盐水渍好的青豆,清脆与绵软兼备,用梅子酒稍微过一过,便是最好的下午茶点心。

逛累了,随意找一家餐馆,食材都是最新鲜的,煮出来就是美味。这里的酒完全是按照古老配方手工酿造而成的,用玻璃瓶装着,主要有三个品种,酒液呈清白色的被称为“日”(当地读音为Zhì),用小麦酿成,酒力、味道与杜松子酒相当;甜的窨酒是糖、蜂蜜、小麦等酿造的,呈透明的琥珀色,味道像托考伊葡萄酒或者甜雪利酒;还有就是红色的梅子酒,喝起来有些甜味,但后劲很大。

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

“在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就是天堂。”

“我在丽江的幸福生活,不只来源于悠闲地欣赏鲜花及其香气,欣赏雪峰永远变化的光辉和接连不断的宴席,也不在于我所专心的工业合作社的工作,或为病人、穷人所做的服务。幸福在于平衡地对照生活的两个方面。可是要使生活变得完美,必须相信上帝的爱与仁慈,相信我生活在其中的简朴诚实的人们的友谊和信任。当得到这些东西时,我觉得与世无争了,更为重要的是,我的心坦然了。天堂也许是通过智慧、爱和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而得到的转化物。”

这是顾彼得眼中上世纪40年代的丽江。如今,丽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丽江,但若是把“沙溪”作为地点关键词替换进上述文字,倒是挺贴切。

在沙溪,时间仿佛具有不同的价值。它是良师益友,是客观存在,是神奇的财产。忙个不停,从而没有时间领略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说法不是实情,真正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愿意拿出时间去享受。也正因为如此,总觉得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在沙溪,街上的生意人会放下买卖,去欣赏一丛梨花,或凝视一会儿清澈的溪流;田里的农夫会暂时停下手里的活计,远望雪山千变万化的容颜;老练的白族木匠会放下手中的锯和斧,直起身来与同伴谈论一会儿鸟儿的啼鸣;集市上的人群屏息观看着一行高飞的大雁;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健步顺山而下,孩子般地说笑着,手持鱼竿朝黑穗江钓鱼去了。

这天傍晚,我站在玉津桥头等日落。赶鸭的汉子在河滩里又是嘎嘎喝叫又是掷甩石块,好容易把鸭群赶上了岸,不一会儿领头的鸭子又从桥上往河里蹦……太阳瞬间消失在山头,麦田暗下来,灯火亮起,有狗在吠叫,黑穗江无声地流向远方……这个傍晚,应该和当年马帮越过山岗来到这坝子的某个傍晚一样吧。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傍晚,在沙溪还能存在多久。

安化的历史,就是一部茶叶史


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黄金时代,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1952年安化茶园面积即从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发展到10万亩。到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近二十万亩,茶叶产量达8500吨。安化县白沙溪茶厂也于1958年制造出安化历史上第一块茯砖茶,让安化本地不能生产茯砖的传言不攻自破。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安化茶农独创的百两茶、千两茶也从此停止生产,直到1981年。

20世纪90年代,安化茶叶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挫折。由于销售价格低廉,而各种生产成本居高不上,安化茶走进了不产销不亏,销售越多越亏越多的怪圈。导致茶农大规模毁掉茶园用于改种其它农作物,或者用于退茶还林。安化人引以为傲的二十万亩茶园,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只剩下不到三万亩。加之一些不法商贩借机弄虚作假,以劣充好,大量收购外地茶叶充做安化茶出售,导致安化茶的信誉每况愈下,安化茶叶生产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每年仅有数量不多的红茶和少量绿茶,艰难地维持着安化茶叶生产的命脉。

就如珍珠不会被沙砾长久埋藏,安化黑茶在21世纪又发出了灿料的光芒。称是从千两茶的恢复生产开始,世人开始重析审视古老的安化黑茶。而随着安化黑茶频频地各种公众场合亮相,安化黑茶的品饮和收藏价值逐渐为世人所认识。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安化黑茶为代表的安化茶重新回到了中国茶叶舞台的中心。

安化黑茶可以用三尖、三砖、一卷来概括。三尖包括天尖、贡尖、生尖;三砖则是茯砖、黑砖(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青砖)、花砖:一卷则是指花卷茶,包括十两、百两、五百两、千两、万两等各种规格。在这些安化黑茶品种中,花卷茶是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一是有独特的包装:里面有蓼叶、棕片防潮防湿、外面则由竹篓包装成圆柱状;二是有独特的传统加工技术;七星灶烘香、晾晒四十九天等。因而花卷茶的品质也一改茶叶不耐贮存的特性,变得愈陈愈香,备受茶人喜爱。台湾茶界翘楚曾至贤先生在其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书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安化千两茶,认为千两茶是世界茶王。因为曾先生的推崇,绝产多年的千两茶方才重新引起大众重视。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客商开始从安化采购千两茶。而此时对大多数安化人来说,千两茶仍然只是三个不知其为何物的方块字。所以千两茶的恢复生产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为保持传统,推陈出新,白沙溪茶厂于1981年找到三个制作过千两茶的老师傅,在白沙溪加工了三百余支,并培养了一批加工花卷茶的新人,为千两茶加工技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97年后,白沙溪及一些小生产作坊重新开始生产千两茶,这一茶中珍品方才重现生机,并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风靡于各地茶叶市场。

当安化茶进入又一个春天的时候,有些东西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如安化恢复生产千两茶申请商标时,安化千两茶的名称和包装专利,当初却被广东的一家公司抢先注册。久负盛名的渠江薄片,也因安化商家的短视而被邻县新化一家公司抢先注册。至于那些唯利是图,以劣充好的商贩;那些鼠目寸光,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厂商。同样也是安化黑茶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相信这些人必将被大浪淘汰,消失在市场的风浪之中。吹开黄沙始见金,经历风雨之后这化黑茶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安化县的历史,其中重要的一章就是茶叶史,所谓茶贵则邑富民富,茶贱则邑穷民穷。一部安化茶叶史可谓风雨沧桑,但历经千年不改风流本色,始终在中国茶叶舞台上稳据一席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安化茶的优良品质和加工技巧。安化地处湘中,雪峰山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左右,这种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产。境内多山、且具有一个许多产茶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独特的土壤优势安化具有大面积的冰碛岩地层,这种六亿年前因全球性冰盖事件而形成的特殊岩石,风化后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它如湿润多雾的地方气候、云台大叶的优良品种、独特而精湛的加工技术、悠久的制茶传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造就了安化茶的优良品质,谱写着一段又一段安化茶的传奇。而过去安化人赖茶为生的现实,也就决定了加工时的精益求精,对茶叶加工技术的传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花卷茶看似古拙实则充满智慧的独特包装,就是在茶叶加工中倾注智慧和热情的体现。

安化黑茶的兴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药用和保健价值。《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安化茶。内容: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食之精神和腻。性温,味苦微甘,下隔气、消滞、去寒。而西北各兄弟民族千百年来饮用黑茶,并形成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赞语的历史,也足以说明黑茶非常明显的消脂去腻减肥、助消化健肠胃的功能。而现代人生活优越,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现象的普遍发生。而黑茶因为通过发酵,其中所含的茶多酚等发生转化,具有明显的润肠健胃的功效。而且通过对体内多余脂肪及其它代谢废物的清理,达到减肥,降压的保健效果,从而具有一种和时代发展相统一的保健价值。

安化黑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品类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黑茶就是树,那么文化就是根。如果说黑茶是有生命的,那么文化就是它的灵魂。安化黑茶的发展,不能斩断文化之根,不能缺少文化之魂。而这种文化就是传统,就是安化历代先人用心去种,用心去做茶的历史传承。安化黑茶仍是一株幼苗,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的呵护,需要的安化人以黑茶造福世界的雄心,愿每一个安化人把维护安化黑茶的形象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这株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是时代选择了安化黑茶,安化黑茶也终将成为一种能够保障人类健康的时代之饮。

沙溪古镇:古戏台上低吟浅唱茶马古道风韵


东寨门

沙溪位于云南剑川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古镇是一个真正的古镇,古色古香,今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特色。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马店,古老的红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树、古巷道、古寨门。

沙溪历史悠悠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

沙溪兴教寺

沙溪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小巷

沙溪主要景点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三大丝绸之路之外的一条大通道,因交易的运输过程主要通过马帮,其主要交易对象是茶、马,故世人称为“茶马古道”。沙溪处于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再加上南诏、大理国石窟的开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成为贸易集散地、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可谓显赫一时。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又逐渐建成了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为沙溪的发展锦上添花,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四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

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盐井的发现与开采,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陆路码头作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盐都,从而进一步推动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上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古镇沙溪,走过一个发展、壮大、辉煌、衰落的过程,只留下了无声的石桥、古道、古街在悄悄诉说着它的过去,只有黑惠江水无声地把沙溪在茶马古道上的辉煌历程带入遥远的大海。

古桥

◆千年集市寺登四方街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坝子中央鳌峰山鳌头位置,黑惠江“S”型大弯环的顶端,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

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它是整个街场历千年而不衰的保证。前铺后马店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茶马古道集市幸存下来的惟一集镇。

古戏台

◆古戏台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成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乡”。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马帮里流传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马帮心中的沙溪。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我们为茶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个完整的古集市而庆幸。

(来源:新华网云南旅游综合)

沙溪凝结的茶马记忆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茶马古道形成之前,马帮的铃声就已千百次地飘荡在沙溪。沙溪的历史,也映射着马帮的兴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联系着南北交通,同时,拜环境所赐,气候舒适,物产丰富。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贸交易,也为马帮补给提供了条件。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此外,沙溪周遭还有众多盐井。对内陆山区而言,食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当年所有通往盐井的山路上都设有官方的关卡,专课盐税。沙溪西南方的弥沙盐井,所产食盐味道极佳,此外周边拉鸡井、云龙诺邓井的食盐也通过弥沙大量运到沙溪交易,一时间周遭山谷里马铃声回荡不绝。

“清脆的马铃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沙溪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这一晚的落脚地。”斯诺的这段描述,好似武侠片的开场。刚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落脚的客栈,最终选定的“老马店”,就位于四方街最显眼的位置。所谓马店,字面解释,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店面。

最初的马店不过是主人家空置的房子,后来有了特别为马匹准备的草料房。当时由于房间有限,马脚子(普通的赶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铺,只有马锅头(马帮首领)才有资格住在客房里。

对马帮来说,住马店,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货物与马匹的安全。现在“老马店”的二层仍然保留着当时马锅头们睡过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木头箱子,只能从上面掀开,马锅头把贵重物品放在箱子里,晚上就睡在上面,别人无法打开箱子,马锅头便可以安心过夜。店中的墙头还有开向后院马厩的镂花窗子,透过它,马锅头可以对自己马匹的情况一目了然。

我要了一间客房,房间空荡整齐,墙上挂的一面锣是唯一显眼的物件。店员解释说:在曲折的山路上,马帮锣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醒背着笨重篮子走过的路人,防止与马帮相撞。对于一般的步行旅客来说,如果听到这“不祥”的锣声,唯一的反应就是飞快跳到路边的空旷地带,以免万一被马队挤下沟或是踩折腿。以马帮行进的速度,若是两队骡马相撞,必将是一场灾难。骄傲而嫉妒的头骡会寸步不让,各自只顾往前闯,可能会把对方推进路边很深的灌溉渠里去,或是撞到路边的山石上。而其他的马也绝不会停下来,混战中会互相冲撞、嘶叫,甩开驮子,摔下马上的人,等它们被赶马人一边诅咒一边拉开时,现场早已一片狼籍,瓷器之类易碎的物品很难幸免。

入夜,站在房间的镂花窗前,可以看到四方街坊上最高的建筑——戏台与魁阁黑色的剪影,还有繁星及虫鸣为伴。这要价颇贵的酒店自然不会让人在“木头箱子”上入睡,房间里的大床绵软舒适,躺在上面,闭上眼睛,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想象为一出古装剧的主角,西风斜阳,古道归鸦,千万里风尘飘过,只求一夜安息……

文化渗透古道

一早醒来,街道上空荡荡的。这里的人们凭太阳判断时间,太阳升起在东边山头的时候,是起床做饭的时间;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是到四方街赶集的时间。约会的时间因此很难确定,你和一个人约好8点钟,他可能10点钟甚至是中午才到。在约瑟夫·洛克关于中国西南纳西古国的文字描述里,我们也曾读过到这样的描述:“(当地)很少有人戴手表,时钟也极少,即使富户人家有钟表,主要也是为了装饰,而不是需要确定的时间,在官府衙门时钟可能显示的是9点钟,在另外一个地方时钟可能是8点或者10点。谁管它呢?”沙溪并不大,用不了一个上午即可走完主要街区。

寺登街是整个镇子的核心,戏台与魁阁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座寺登街最高的建筑,建于18世纪的清嘉庆年间,光绪十四年重建,最后一次大修在2004年。戏台对面有一座兴教寺,确切的建立年代已不可考。沙溪本就偏僻,虽然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但毕竟远离政治中心,故纸堆里找不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关于这寺庙的最早记载,也不过是清朝史书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兴教寺,在城南沙溪寺登村。”后来在维修的时候,发现大殿正脊上赫然写着“正统十二年”(1447年)。

兴教寺的大门口一左一右分列着哼哈二将,袒胸露乳,怒目圆睁。由此入内,沿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有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构成三个院落。大殿与二殿的木制材料是明代的原物,但式样与型制却早于同时期的中原建筑,细节的做法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斗拱拱间板、雀替多雕刻着卷草纹样,线条流畅粗犷。当年令修复者最兴奋的是兴教寺大殿楣头绘制的20多幅大型壁画,其中的《太子游苑图》等,生动描绘了古南诏国、大理国的宫廷生活,弥补了这部分在史书中缺少记载的内容,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历史物证。

不论任何时候,兴教寺的大殿前总是静谧得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阳光透过松柏的树冠投下碎影,像是流萤在碎石小路上飞舞,以暗黄的窗框为背景,伸出一枝粉色的蔷薇,枯荣之变,转眼之间。

茶马古道的网络有多大,外来文化的渊源也就能追溯到多远。这些外来文化被选择性地带入、流传、吸收,沉淀为沙溪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佛教,小小的沙溪坝子里还会聚了其他数种不同宗教。信仰之于沙溪,就像是曾经聚集在此的财富,既来之则安之,各种信仰共同构建起一幅和谐的图景。

当地人(多是白族人)最主要的信仰是本主宗教和阿吒力教。本主宗教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源自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农耕祭祀,本主就是本境福主,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生死祸福的神,只要是有白族人居住的村寨,就一定有一个本主庙。要找到沙溪人精神的寄托,可以到镇子东面的本主庙里走一遭。除了本境福主,整个庙里最醒目的就是穿着蟒袍玉带、戴束发紫金冠的“太子”像。“太子”是释迦牟尼还未成佛时的称呼,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天子会”,当地人会举行游行活动,本主庙的“太子”和“佛母”的神像被抱到马背上,由人扶着,另有人笼住马的咬口,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后边跟着的是耍狮、舞龙、唱歌跳舞的队伍和参与游行的群众,还有人把自己的小孩打扮成“太子”的样子,跟在太子及佛母像的后边,沾点福气。这一天,沙溪人会一大早起来,把门前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点燃长香竖在大门两边,恭候太子像的到来。等到神像路过门前,便鞭炮齐鸣,祈求添财增福、事事如意。

台阶上的周末乡村电影

在沙溪的日子,我最盼望的就是周五。我会早早坐在四方街入口处一家杂货店的台阶上,观察着狭小的街道。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看一场活生生的电影。我的“邻座”,是一位贩卖麻绳的年迈婆婆。或早或迟,每一个来赶集的人至少会在我面前走过一两次。精力旺盛的山区青年,身穿没有袖子的皮挂和皮短裤,吹着笛子,沿街跳着舞。妇女们用绳子牵着几头好斗的羊,这些羊走得散漫而急促,会与马匹缠在一起,或者从人双脚之间窜过去,路人于是发出尖叫声、大笑声和咒骂声。满载柴禾的骡马,用驮着的篮子顶撞着男女行人。不听话的牲畜有时会突然窜向两边的店铺,女店主们就冲出去收拾和保护她们的货物。

午后是集市热火朝天的时候,人和牲口乱作一团,开了锅一般。此时不妨融入其中,从养蜂人手里买回最新鲜的蜜,这蜜还保留在蜂巢里,带回去撒上一些碎冰便可直接当成甜品;多买点香椿,别担心荷包的问题,扎实的一把才要五毛钱,当地老人都喜欢直接咀嚼香椿叶,初入口有些涩苦,却有长久的回甘;再挑点盐水渍好的青豆,清脆与绵软兼备,用梅子酒稍微过一过,便是最好的下午茶点心。

逛累了,随意找一家餐馆,食材都是最新鲜的,煮出来就是美味。这里的酒完全是按照古老配方手工酿造而成的,用玻璃瓶装着,主要有三个品种,酒液呈清白色的被称为“日”(当地读音为Zhì),用小麦酿成,酒力、味道与杜松子酒相当;甜的窨酒是糖、蜂蜜、小麦等酿造的,呈透明的琥珀色,味道像托考伊葡萄酒或者甜雪利酒;还有就是红色的梅子酒,喝起来有些甜味,但后劲很大。

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

“在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就是天堂。” “我在丽江的幸福生活,不只来源于悠闲地欣赏鲜花及其香气,欣赏雪峰永远变化的光辉和接连不断的宴席,也不在于我所专心的工业合作社的工作,或为病人、穷人所做的服务。幸福在于平衡地对照生活的两个方面。可是要使生活变得完美,必须相信上帝的爱与仁慈,相信我生活在其中的简朴诚实的人们的友谊和信任。当得到这些东西时,我觉得与世无争了,更为重要的是,我的心坦然了。天堂也许是通过智慧、爱和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而得到的转化物。”

这是顾彼得眼中上世纪40年代的丽江。如今,丽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丽江,但若是把“沙溪”作为地点关键词替换进上述文字,倒是挺贴切。

在沙溪,时间仿佛具有不同的价值。它是良师益友,是客观存在,是神奇的财产。忙个不停,从而没有时间领略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说法不是实情,真正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愿意拿出时间去享受。也正因为如此,总觉得时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在沙溪,街上的生意人会放下买卖,去欣赏一丛梨花,或凝视一会儿清澈的溪流;田里的农夫会暂时停下手里的活计,远望雪山千变万化的容颜;老练的白族木匠会放下手中的锯和斧,直起身来与同伴谈论一会儿鸟儿的啼鸣;集市上的人群屏息观看着一行高飞的大雁;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健步顺山而下,孩子般地说笑着,手持鱼竿朝黑穗江钓鱼去了。

这天傍晚,我站在玉津桥头等日落。赶鸭的汉子在河滩里又是嘎嘎喝叫又是掷甩石块,好容易把鸭群赶上了岸,不一会儿领头的鸭子又从桥上往河里蹦……太阳瞬间消失在山头,麦田暗下来,灯火亮起,有狗在吠叫,黑穗江无声地流向远方……这个傍晚,应该和当年马帮越过山岗来到这坝子的某个傍晚一样吧。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傍晚,在沙溪还能存在多久。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国民熟砖·7581,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

很多人说,中茶云南普洱茶砖7581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普洱熟砖的历史,而促成这款经典熟茶的关键因素是它的品质始终如一。从茶人到茶客乃至不懂茶的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某些尘嚣落幕的故事,亦或跌宕离散的命运,去尝试所谓的经典。茶之所以经典,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喝到”的品质。这也是中茶人一如既往的追求,荣誉和过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茶恪守制好茶、做好茶的的初心。

茶客谈论中茶·7581普洱茶砖

关于7581的历史标签或是故事,其实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第一款熟砖;昆明茶厂普洱熟砖的经典标杆产品;40余年延续至今的熟茶产品等等。满满的荣誉和标签,在当下来看,好似一座熠熠生辉的雕塑。藉由杯盏中每一年的中茶7581熟砖茶,宛若拨开窗上珠帘一般瞥见。这也成了很多熟知7581产品茶客的谈资,或说是老茶客与新茶者之间隽永传承的话题。这其中固然是有很多趣味,但要想打开挑剔茶客的金口,除了7581的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中茶7581熟砖一如既往的品质和口碑。

40余年“茶人”坚守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从1975年到2019年,7581产品作为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的创始熟砖,已经有44年之多。这么多年来中茶7581产品从未间断。这款昆明茶厂1975年开始创制、以8级茶菁为主要拼配原料的普洱茶砖,7581已成普洱熟砖的代名词。不变的配方,如一的品质,唯一改变的就是生产的年份,以及对于茶砖工艺的精细化升级。中茶普洱的制茶人一直坚守,一如先辈品饮之初的味道。

消费者认可和肯定的中茶·7581普洱茶砖

“好茶只有喝到才知”,但要执念于一个故人对于茶的感觉,很多时候都不能算是自己的感悟。像看电影一样,电影上映的时候,其实评论的权利或是再创作的权利早已给了观众。至于能创造出的观影感,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7581普洱茶砖也是一样,茶客才是茶的再创作者,这也是这些年来广大普洱茶消费者对于中茶7581普洱茶砖的认可和肯定。

完美的中国传统茶道(第一部分)


茶一直是亚洲文化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最初起源于中国的中国。探索传统中国茶道的美妙氛围,了解喝茶艺术的真正含义。

茶文化和茶道仪式在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式反映了这种在中国首次发现和享用的美妙饮料的重要性。最初种植的茶主要是作为草药,主要是在寺庙内。僧侣开始使用茶来保持和平和镇静效果,并作为谦卑和尊重自然的标志。

中国茶道的诞生是由于尊重自然和宗教仪式所涉及的和平需要。儒,道,佛的哲学融合在一起,诞生了神奇的中国茶道。传统的茶道被描述为“他”,其翻译为“和平”,“jing”翻译为“安静”,“yi”表示“享受”,“zhen”表示“真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药用之外,中国人开始欣赏茶的享受和社会价值。茶道仪式从仅仅是宗教表现形式变为在不同的庆祝活动中成为社会,文化和传统活动,以纪念王室或在人们的生活中标记不同的重要事件。

其中一个着名的中国茶道是名为功夫茶道,也被称为功夫茶道。它被称为中国传统茶道,其出生地不详。一些历史学家把它放在福建地区,而另一些则把它放在广东地区。在这个仪式上传统上供应乌龙茶。

功夫茶道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高度商业化,用于旅游娱乐。功夫茶字面意思是“努力制茶”,它实际上代表了准备和供应乌龙茶的仪式,作为尊重茶为客人准备的客人的标志,以及在自然方面的谦逊。如今,中国和台湾的茶叶店有着非常相似的茶道,这些传统仪式一直带着这些传统仪式,让游客和茶艺鉴赏家相互交流,特别是与中国茶叶传统相互作用。

茶道历史

关于茶道的第一个书面记录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唐朝时期。茶的份量也被称为“茶道”,意思是“茶的方式”。注意茶的准备和服务是中国茶鉴赏家的当务之急,这改变了中国人对茶的看法。

例如普洱茶等压缩茶或粉末茶失去了它们的普及,到14世纪末,松叶方法获得了优势。这意味着茶道仪式改变了通常的仪式,其他工具的使用不同于早期茶道仪式仍然新颖的流行仪式。在日本,茶叶生产始于12世纪左右,并遵循中国模式。日本的茶道终于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日本茶道,这是一场仅供政治和军事精英参加的独家仪式。

功夫茶的制作始于18世纪。有些学者认为其起源于福建的武夷,因为从那里开始出口乌龙茶的生产,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广东人开创了茶文化的这一特殊部分。

完美的中国茶道提示

根据定义,亚洲文化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在举行茶道时,一切都需要完美。每个茶道都要提前准备好正确的氛围,必要的工具,特别是花时间为整个仪式做好准备。

在举办传统的中国茶道时,有六个重要方面需要在实际执行之前加以考虑。

#1态度意味着一切。中国人认为,一个人的心态或态度可以很容易地传递给其他人。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进行茶道之前,首先需要放松,思考生活的积极方面,与自己和整个宇宙保持和平。整个茶道需要以平静和放松的方式进行,才能真正营造出宁静而独特的中国茶道。

#2茶的选择非常重要。乌龙茶品种通常用于传统的茶道,有时甚至更少,也可以使用普洱茶。对于功夫茶道,通常避免使用绿茶。但这还不是全部。茶叶品种必须事先仔细选择,同时考虑到身体和精神特征。身体特征是指香气,味道和形状,而精神特征是指茶的历史,名称和起源。

#3水的选择需要特别注意。完美的水需要准备完美的茶。用不适当的水制备的最优质茶叶给茶带来不好的味道。对于传统的中国茶道,只使用最纯净,最干净的水来确保品尝完美的饮料,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钦佩。

#4必要的工具。没有合适的工具,你无法准备完美的茶。对于茶道,需要完美的茶具来确保整个仪式的正确酿造和神奇的氛围。这些项目必须既实用又美观,是完美的阳阳组合。强制性工具是宜兴茶壶或瓷茶壶,茶壶或茶盘,酿造托盘,茶匙,通常是三个小杯子和滤茶器。

#5不要忘记氛围。宁静平和的仪式需要一个舒适,安静和干净的房间。中国人通常使用艺术品和精美的物品来增强整体氛围,让客人感到放松,充分享受整个仪式。

#6技术需要完美。如果没有匹配它们的技术,完美的茶和气氛并不完美。服务的方式应该放松和优雅,主要通过手部动作,面部表情和传统的仪式服装反映出来。

沙溪:茶马古道上的幸存集市


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因有完整无缺的戏台、马店、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辉煌过、寂静过的沙溪古镇,荣登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名录”,再次以新的身份、旧的风貌引起世人的瞩目。

沙溪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取决于她在茶马古道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及特产。

沙溪在茶马古道上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历史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显然并非偶然。首先,沙溪本身处于联系滇西四大盐井——乔后盐井(洱源县乔后镇)、弥沙盐井(剑川县弥沙乡)、诺邓盐井(云龙县诺邓镇)和啦鸡盐井(兰坪县啦井镇)的交通线上,运输便利;其次,沙溪是产茶地临沧、普洱到需茶地丽江、四川、维西乃至西藏的重要站点,而且位于这条交通线的正中位置,也是最近、最通畅的路线;第三,沙溪地处西南大山中的坝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是滇西著名的三大产米乡之一。自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来说,在其长途运输过程中选择沙溪作为休整和补给地就再合适不过了。

络绎不绝的马帮经由此地,必将催生各色马店、驿站的出现,小小的兴盛就这样开始了。马帮的领导者马锅头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头脑精明的人,当他们同时选择了沙溪作为驿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商机便在商人与商人之间,商人与当地原住民之间天南地北的闲聊中接踵而至了。于是,沙溪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三天一集,大米、食盐、茶叶、香油、乳制品、毛皮、布匹、丝绸、药材、日用品应有尽有。至此,沙溪的兴盛已成必然。

带着对沙溪前世名噪四方的景仰,怀着探访历史、感受现实的心情,我走进沙溪的今生。

沙溪,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面积288平方公里的整个沙溪坝子。狭义则专指寺登街。寺,是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话,意思是“的地方”;街,当地人习惯把集市称作街(此处应读作“该”)子。“寺登街”的意思,就是在兴教寺那里的集市。寺登街后来甚至成了兴教寺及寺前集市所在村子的代称。

沿着今天被称作东巷的长街就进入了寺登街的核心区域——寺登四方街,也就是历史上繁盛一时的交易集市。旧时的四方街只有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通道,通道尽头分别有一寨门。今天,三个寨门都还完整保存,尽显旧时风貌。

东巷本是从四方街向东通往黑潓江的一条小巷,而现今的东巷实则是在四方街的西侧,旧时原是陡坎,遍生荆棘,无路可言,直至1938年,在修筑漾濞平坡至剑川甸南的平甸公路时才被打通,八十年代拓宽,并铺上红砂石弹石,最终形成人们现在看到的东巷,也是进入四方街的主通道。

整个四方街南北长60余米,东西宽20余米,由于四周的建筑高不过两层,衬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铺就的红砂石街面,显得相当开阔。四方街北面是一排整齐的两层木结构建筑,清一色的板门、板窗,质朴中透出历史的厚重,这就是昔日的马店了。现在的马店被冠上一个怀旧的名字“老马店客栈”,依旧作为旅店经营,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住宿的舒适度当然也有质的飞跃。南面亦是一排外形与马店相仿的民居建筑,现在则被辟为几家小门小户的商店,浓浓的古商铺味道让人忍不住好奇,总要一间一间细细逛逛,看看里面古旧的装潢,别具匠心的陈列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商品。

沙溪的核心是寺登街,寺登街的核心是魁阁带戏台。魁阁带戏台的古建筑形制在全国较为罕见,实则是在魁阁正前方扩展出一方戏台的形式。寺登街的魁阁带戏台始建于嘉庆年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和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有过两次大的修缮,是沙溪坝中造型最优美最独特的古建筑。魁阁外观三层,实则四层,伫立在四方街东面居中位置,由于是四方街周边最高的建筑,也因着它骨子里透出的庄严、古朴和大气,始终能瞬间抓住来访者的最高关注。整座建筑形态端庄,比例优雅,歇山顶,脊上饰有宝顶、鳌鱼、金鸡,海马等具有封建等级制度意味的脊饰,侧面观之,众多檐角,如跂斯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令人叹为观止。

西面正中是明代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就已初具规模的兴教寺。兴教寺是沙溪坝中为数不多的佛寺之一,但细究兴教寺的历史,却发现,这本是一座为阿吒力而建的典型的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建成后一直作为阿吒力的灌顶道场,经历了明朝200余年的兴盛,直至康熙年间,清政府决意灭除阿吒力教,兴教寺这才改头换面做了佛寺,寺里住进了禅宗和尚。今天,走进兴教寺,沿着中轴自东往西,依次有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并由此构成三个独立的院落,院落空间逐渐扩大,建筑高度也逐次增高。其中大殿为重檐歇周廊庑九脊顶,整个大殿内没有一根柱子,飞檐斗拱,古拙端庄。二殿也称天王殿,为典型的传统寺院和白族古建筑结构,歇山式的五脊顶,多梁多柱,结构紧密严谨。兴教寺自建以来,几经变故,与大殿、二殿的原始建筑相伴至今的,是殿里幸存的16幅壁画。这些壁画线条流畅、造形生动、技巧娴熟,绘画风格与《南诏中兴画卷》和《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实物珍品。

置身沙溪,感觉时间是凝滞的,空间是穿越的。这里的居民保持着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本初的生活习俗,一如这里的古建筑,不卑不亢,那份质朴和不随波逐流的坚持,令人感慨。岁月沧桑,弥久经年,从容淡定宛如沙溪的灵魂。甚至,连这里的动物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无论是四方街上毛色不等的家禽,还是小巷里大小不一的犬类,人们始终看不到它们打斗嬉戏或是喧闹吠叫。它们或走走停停闲庭信步,或安安静静享受午后的阳光。外来的旅者,仿佛很容易就被这份从容与淡定所感染,自然褪去世俗的纷杂,静心凝神,扪心自问。所以在沙溪,无论是四方街广场还是周边的小酒馆、咖啡吧,也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没有畅饮的、高谈阔论的人群,没有喧嚣的、躁动不安的世俗音乐,有的是街角石梯或笨拙木椅上看书的阅读者和幽深小巷内安静探访、潜心细想的游走者。

停在沙溪,听薄暮中,牧羊老汉的随身听播放的曲调古拙,唱词难懂的地方调子,恍惚间,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仿佛触手可及;看晨曦里,兴教寺旁席地而坐的年轻吉他手专注弹奏,陌生的旋律,浅浅的忧伤,让人感动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弹奏者穿越时空的神情和目空一切的从容。伫足在四方街的中央,闭目凝神,用心感受时间的凝滞,岁月的悠远,心灵的寂静……当再次睁开双眼,油然心生的是小小的神圣和深深的喜悦。沙溪,一个连呼吸的空气都显得深邃而宁静的地方,一个有着厚重历史让人成为思想者的魔力小镇。

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在剑川石宝山下,有一个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古镇寺登街。2001年,这个被时间尘封多年的边陲古镇,让一群来自欧洲的古建筑专家为之惊讶。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因其完整的保留了古寨门、店铺、戏台、兴教寺等古集市的诸多建筑,被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基金会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沙溪,正如自己的名字,就像一条涓涓溪流,流进了国人的心里,流向了世界。

要想到20年前的大理、丽江,就到沙溪吧!这不仅是一句广告词,更是沙溪古朴、宁静的完好写照。

来到沙溪,顺着一条铺满石头的小路,穿过当年马帮穿行的商道,来到沙溪镇的中心寺登街,你还是会被这里的宁静气氛所感染。

在寺登街中心的古戏台两边铺子里,有老裁缝在用磨得发亮的木尺,透过老花眼镜仔细的剪裁手中的布料,几个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在与老裁缝闲聊;理发店的老师傅在给客人脸上认真涂抹肥皂泡沫,用剔胡刀修刮胡须;在绣花鞋店里,白族妇女在用阵线一针一珍纳出鞋子的花边,旁边坐着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安详。周围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人流的嘈杂。偶尔,几个行人路过,简单的用白族话交流,然后慢悠悠的行走在古道上,时光显得不再匆忙。

在沙溪,时间通常是用太阳光来计算的。早晨,阳光照在广场上的老槐树上,那是沙溪人出门的时间,提个提篓,拿几个鸡蛋,到镇上农贸市场上出售,然后买点沙溪乳饼回家,这天的中午饭很香;太阳升到寺登街正空,街上行人开始多了起来,街面上铺面的生意开始好起来。田里忙活的农家开始回家吃晌午,一碗腌鱼炖萝卜丝,几个白面粑粑和煎地参,就能把一个沙溪城弥漫的香气扑鼻;下午,看不到圆圆的太阳,但却能看到兴教寺威严的门楼被阳光照射到广场中心的身影,不偏不斜。小孩子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嬉笑声中,古镇上空似乎增添了几分生机。

来到沙溪,虽然很难再看到当年马帮庞大的马队,但从欧阳大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设计精致的戏台、五星级旅馆的典雅和气派上,不难看出当年沙溪古镇的兴旺与辉煌。古宗路,一个被时光淹没的称谓,记录了一段白族人民和滇西各族人民共同兴盛的历史。

如今的寺登街,没有被现代的气息所掩盖,却也不乏别致温馨的居所。喜欢宁静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在这里又找到了自己的家,成了沙溪的居民。台湾人开的老马店、58号小院和深圳人经营的老槐树,既保留了沙溪寺登街的古朴和传统风格,也融合了中外游客的喜好,使不同风格文化在此携手,相得益彰。在这里,不仅可以亲身感受浓郁的马帮文化、白族民俗文化,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欧式咖啡、点心。在茶马古道客栈,捧上一本书,倒上一杯茶,在沙溪暖暖的阳光的照射下,可以读上一天。读累了,可以兴步穿过土寨门,走上横跨在黑惠江上的玉津桥,远眺流淌在沙溪坝子的黑惠江,曲折蜿蜒,远远流去,一天的劳累和辛苦也会烟消云散。

忘记了星星的人们,可以在沙溪的夜晚找回童年的记忆。沙溪的星星是大的,因为没有高楼大厦的阻挠;沙溪的星星是亮的,因为没有绚烂的灯光来骚扰。在沙溪看星星,可以看得出哪颗是牛郎、哪颗是织女,哪条河是银河。

在沙溪的时光就是那么柔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