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河口古镇成“万里茶路”第一镇

发布时间 : 2020-09-29
万寿路绿茶 花茶第一泡 黑茶第一泡

万寿路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铅山河口古镇成“万里茶路”第一镇”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资讯:明代中叶,从江西铅山河口镇出发,途经闽、赣、湘、鄂、豫、晋、冀、蒙八省区及俄、蒙,纵贯中国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形成了一条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茶路,在中国境内一万三千多里,途经中蒙俄230个城市,是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国际贸易黄金商道,也是一条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播路线。河口古镇是“万里茶路”第一镇。

南船北马万里路茗香四海河口始

1月8日,内蒙古作家邓九刚以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在澳门举行的“智慧东方—2013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被授予“2013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一时间,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万里茶路再次成为世人的热门话题。

2013年7月1日,中蒙俄“万里茶路”文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山西太原成立,推出“多元、合作、创新、共赢”的联盟主题。三国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和会场观众互动,畅谈茶路对中蒙俄三国历史文化的作用,展望茶路发展前景。

9月8日至10日,“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中蒙俄31个城市市长峰会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召开。来自中蒙俄“万里茶路”沿线31个城市的千余名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打着招呼,探讨了“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沿线区域经济与文化合作、经贸发展与旅游合作、向北发展与陆桥经济等问题;表达了共同挖掘“万里茶路”所蕴藏的经贸、文化、旅游等丰富内涵,重塑“万里茶路”的历史记忆,推动务实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愿望。

9月10日至12日,中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召开,来自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区的文物局长和专家学者齐聚河南赊店古镇,共商“中俄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计,达成了《“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赊店共识》。研讨会认定,“南船北马”(茶叶运输方式)的“万里茶路”第一镇为江西铅山河口古镇。

货聚八闽川广多语杂两浙淮扬通

“景德瓷器樟树药,河口茶纸吴城木。”这是明清时期商界广为流传的谚语。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纸茶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这五大手工业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这一时期,河口镇业已成为中国纸、茶贸易中心和制茶、造纸中心。

这个制茶、造纸和茶纸贸易中心,是因信江而成就的。

当信江源头从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的信源山奔流而出时,就注定了这条贯穿赣东北大地长达364公里、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的河流要成就古河口镇为茶纸贸易中心。“两山一江一湖”,是上饶山水的地理走势。武夷山是闽江水系与信江水系的分水岭,有鹅湖古道连通。怀玉山是赣水和浙水的分水岭,有浙赣古道连通。

鄣公山是江西和安徽的分水岭,有徽饶古道连通。历史上,上饶人民的母亲河信江,“西接鄱阳,南通吉、赣,东连浙江,舟船直抵玉山”(《上饶地区志》),是上饶人来往交通和货物运输的生命线,又是赣粮入浙闽、浙闽之货入赣的必经之路,更是水运交通时代闽浙皖赣茶纸集散的黄金水道。于是,就有了这条黄金水道上的千年古镇河口“舟车驰百货,茶楮(纸)走群商”的繁忙和“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繁华。

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和陕西商人首先把武夷山和上饶邻近诸省所产之茶,由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河口,加工后装船外运。山西痴心研究晋商茶史的李晨光说:“晋商开辟的河口茶路,先信江篷船水运,从湖口到达武汉,溯汉水出襄樊,溯唐白河到河南赊店。至此,全长1500余公里的漫长水路走完。再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马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转洛阳,又经西安、兰州,运往西北。”每年初春,浙皖等茶叶代理商纷纷来到河口迎接晋商,在这里签订一年的茶叶贸易。清乾隆时期,河口从事茶叶加工的人有3万之多,武夷山区各地的茶、浙江和安徽的茶,均经河口加工包装外销。

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塑茶谊达五洲

过去有个谚语:“河口茶市通天下,河邦茶师遍中国。”这个谚语,有两个意思。其一,由于明初倭寇(日本海盗)肆虐,严重威胁海上航行安全,明洪武帝朱元璋立下“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完全关闭了由东南海上出口的贸易通道。而地处武夷山脉北麓信江河畔的河口,则以其东溯信江至玉山下富春江沟通江浙;西下鄱阳湖出长江,上溯川鄂、下入淮黄;从鄱阳湖转溯赣江,越梅岭可达广州市场,这便成了海禁时代江南东、西商道的主要干线,形成了以河口为起点的南北两条茶叶商路。

北路,主要由晋商经营。由福建崇安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襄樊,贯河南入泽州,经潞安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州、大同、天镇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至恰克图,这是一条重要的茶叶商路。南路,就是从河口到广州的茶叶商路,主要由徽商经营。其路线为“自信江入鄱阳湖,沿赣江溯航赣州,改陆行,越梅岭,再换舟循北江而达广州,即与海上相沟通。”(《江西史稿》)其二,明清时期,河口因是周边地区茶叶集散地,所以出制茶师傅,形成著名的“河邦茶师”。

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载,整个十八世纪欧洲运往中国购买红茶的白银达1.7亿两,当时出口到欧洲的红茶全部是河红茶和崇安红茶,而无论是崇安红茶,还是后来修水的“宁红”、安徽的“祁红”、湖北的“宣红”、湖南的“湖红”、广东的“英红”、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均是“河红”问世几百年后才出现的红茶,都是由“河邦茶师”传授的技艺。据文献资料记载,1930年前后,在上海制茶的河邦茶师有300多人,安徽祁门河邦茶师有100余人。

中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的召开,认定了铅山河口古镇为“万里茶路”第一镇。铅山县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有关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宣传、保护利用工作和对接“万里茶路”申遗工作,重塑这一历史文化品牌。近日,铅山县河口镇镇政府、铅山县博物馆已组织人员查找“万里茶路”的相关历史依据,调查山陕会馆、古驿道、孤魂祠等“万里茶路”铅山段的文化遗存,拍摄“万里茶路”铅山段的文化遗存影像资料,维修“万里茶路”铅山段河口明清古街上的老字号茶行、茶庄等有代表性的文物,加快“河红茶制作技艺”“国遗”的申报工作,邀请《中国与俄罗斯》(双语)杂志社高级记者对俄罗斯、蒙古宣传“万里茶路”第一镇,在交通路口打出“万里茶路第一镇”宣传牌。

1月15日,铅山县河口镇镇政府召开了“万里茶路”第一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有关文化人士与全体镇政府干部就这一文化品牌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向县内外有关人士发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塑茶谊达五洲”的邀请,希望各界热心人士参与打造这一文化品牌。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马古道第一镇” 磨黑古镇


2013年1月,经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同意,决定授予宁洱县磨黑镇为“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此前,这个位于宁洱县东北部的乡镇“名片”上已经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革命老区等“头衔”,成为“第一镇”使这张“名片”更加有分量,也使得将磨黑镇逐步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镇这一规划更加底气十足。脚尖不闲,舌尖很咸

磨黑镇距普洱市区60多公里,距省城370多公里,昆曼大通道、普大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建设的泛亚铁路中线穿境而过,境内高速公路段有3个出入通道,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如果说现在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那么历史上的交通功能则是旅游的资源条件。

磨黑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太多匆匆的脚步由此经过。历史上,从内地和藏区来的商贾、马帮要进入滇南和东南亚都必经磨黑,它是连接边疆和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这里气候湿润,适合茶生长,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伴随着普洱茶交易的兴盛,磨黑古镇日趋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进进出出,热闹非凡,他们在这里休整、销售、采购,磨黑古镇因此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而马店、商铺、古宅、古桥、古道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至今保留较为完整,可以说“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的称号既是对磨黑的历史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当代完整存在的肯定。

走过这里的脚尖不闲,但经过这里的舌尖却是咸的。磨黑是傣语音译地名,磨为“盐”、黑为“井”,即盐井之意,因此这里是因盐得名。这里早在汉朝时期就开采盐矿,元、明、清时期设盐政,民国时期设盐政公署。期间,清雍正三年扩大生产规模,大量生产食盐,此后一直是食盐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清代宁洱生员徐太和有《盐井》一诗:盐洞深无际,开采已有年。人随灯入地,鎚振响惊天。井近各分工,厢长级欲千。东升红日后,轱辘运绵绵。

在旅游产业中,磨黑的盐可以成为视觉和味觉两种资源,一方面因为历史悠久,可以供人做一次历史的漫游,存盐、制盐等都大有看头;另一方面云南的诸多美食都依赖磨黑盐,因为磨黑盐味纯、杂质少,是宣威火腿、石屏豆腐、磨黑烧烤的最佳绝配。

老地方,俏佳人

磨黑既为古镇,其实就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老地方,这也是将磨黑镇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镇的重要资源。

漫步古镇,有几个地方是不能不看的。刘氏民居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四合院,整幢建筑为二层土本结构,分为正房、左右厢房,房屋中的楼道均有木雕花门联,房檐门窗上布满各种动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照壁上写有大红“福”字,中间是石铺天井,整个四合院古香古色、精致典雅。走马转角楼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6年,总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3间。走马转角楼属三井四合院布局,内部有两重走廊相连,房屋间间相同,可以团团走遍每一个房间,故名。整座建筑设计精巧、威严而有气势,是磨黑较为壮观的建筑之一。

另外,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有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磨黑中学和“四位一体”领袖纪念碑等。

在这样一个“老地方”,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也正是这样的文化之中,诞生了一位俏佳人---杨丽坤。

杨丽坤是彝族,著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主演的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已经成为难以复制的时代经典,曾在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杨丽坤本人在1960年凭借《五朵金花》荣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银鹰奖,2006年被云南省授予“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共和国60年来最美丽的12人”中的第三名。因此,磨黑有杨丽坤故居和阿诗玛广场,供人们追忆这个美丽俏佳人。

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磨黑镇的下一站---旅游文化名镇应该说是基础坚实。加之宁洱县旅游文化产业布局的重点是三山、一府、一镇、一村,其中的“一镇”就是指磨黑镇,有资源、有政策、有措施,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涌进磨黑,推动磨黑的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晋商走出的“万里茶路”


山西不产茶。但山西人爱喝茶。在近日举行的2012山西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力告诉记者,山西已逐渐成为中国茶叶的主销区之一。

早在明清时期,山西人的祖先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打开地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山西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平表示,这条横贯欧亚的万里茶路是继汉唐丝绸之路后,国际上又一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其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不亚于丝绸之路。

在明代中叶,随着明朝和蒙古封贡互市的实现,双方进入了和平贸易状态。晋商看中蒙古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有喝茶以利于消化的需求,开始从江南将少量茶叶贩运到边疆地区。

进入清代,北部边疆得到了大规模的开拓,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市场也得到空前扩大。山西商人开始从福建武夷山将茶叶源源不断运到边疆,由此开辟了万里茶路。

据高春平介绍,完整的茶叶之路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商业运输线路。茶叶从福建出发,辗转多地、水陆交替,到达归化(今呼和浩特)后,换驼队抵达恰克图,再分送到俄国的各大城市。全程近5000公里,故被称为万里茶路。

到了乾隆中期,中俄茶叶贸易进入到鼎盛阶段,恰克图是当时最大的中俄贸易市场,最主要的商品就是茶叶。高春平介绍说,随着茶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晋商逐渐深入俄国腹地。

是晋商把茶叶输运到欧洲,也将茶文化传播向世界。高春平说。

然而,20世纪初,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运输和通信方式发生变化,再加上清政府的弱国外交,晋商开启的茶叶贸易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俄国茶商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晋商仍然与欧洲商人有过好几个回合的较量。高春平说,但这场较量最后以失败告终。

晋商跨越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建立起来的万里茶路没落了。但其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却永远不会磨灭。高春平说。

“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的茶路


在清代到平易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光阴里,有一群山西贩子经由过程一条古商道,往俄鼎祚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代价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商业门路,总长5000公里,直通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紧张国际商业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光辉的国际贸易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轫,把贸易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超过地区之大、谋划时候之久,世所罕有。

站在大汗青观角度下横向比力,我们发明,茶路两端中与俄,配合缔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因为两国对贸易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分歧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汗青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议两个帝国哪个可以获得国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表现出谁占经济上风。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落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后半叶起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劈面对世界和俄国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中国人。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重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壮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分歧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店铺,使之公允有序。

劈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贸易理念开始进的中国贩子。

从地区经济学角度分解,晋豫两省生存邻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受一半回籍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相干。茶路在豫境连绵,沿途勾通起多个紧张贸易城镇,并经由过程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劈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持久友爱来往、联系关系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门路,走访重要贸易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权势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如何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滔滔而来,商家伪劣敲诈之事屡见不鲜。《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力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必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藏身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协调社会的紧张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如何喷鼻飘万里,芬芳百年!

康熙相逢彼得,中俄界限降生第一座国际商埠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紧张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长的汗青和伟大的文化政治影响,满盈了壮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分歧,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构造的当局举动(俄方自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粘稠政治烙印的经济举动,被严酷限制在划定时候、地址举行。其贸易运作由商业双方稳固构造操纵,双方当局机构有严酷税收办理。这条在17世纪末,活着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鼓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难得的实际主义精力。闻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在朝,都坚贞振奋,并取得伟大乐成,都是他们谁人期间的巨大君主。

所分歧的是,康熙固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眼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邦畿内;而彼得在朝时,将俄罗斯引向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终点,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碰到了中国。彼得一打仗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盼望与其成立贸易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打仗碰撞,流血难免。在履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会商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公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职位地方跟外国签署的公约,但得到的长处却非常伟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守卫。

《尼布楚公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宁静,使两国初次明白了界限观点,并以法令情势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商业的根基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根本上顺遂成长。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起头成立了第一其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范围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候,但它在中俄来往汗青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中俄贩子恰克图商圈内友爱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贸易旋风刮到了两国界限小村子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都会,此名今仍相沿)。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纵贯其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收缩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部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全部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贩子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堆栈,基层是同样数目标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商业城,取名交易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邻接,风貌靠近,中央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当局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商业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贸易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驳》中曾分析说:这种商业,采纳一种年会体例举行。由12个商馆谋划其事,此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谈判决议双方所供应商品的互换比例由于商业完满是物物互换。中国方面互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记着万里茶路公认尽头站的呈现,大量茶叶源源赓续运来。

俄方,为奈何此必要茶叶呢?

由于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域,险些不长蔬菜。人平易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增补。住民宁肯三日无食,不行一日无茶。岂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岂论你什么时辰走到哪家人家,主人肯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拓荒和成长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纪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成长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优裕自由的象征。多量俄国移平易近从生齿浓密的地域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界限线上,敏捷呈现了一多量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商业起头,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成长,是在一个极短时候内完成的。对付其性子与成长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发展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疆域都会。

恰克图商埠成立后,中俄当局算是给贩子们搭好了舞台,中俄贩子,要用尽满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当局要划定赢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平易近自知警惕,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恼恨。清当局体现出理性便宜力和贸易品德。俄国的毛皮货品在这儿极受迎接,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泉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贩子的游戏场,大师对它保护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庆贺,平常串门、吸烟、谈天,也不分外照应对方,由于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采。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交易,只有恰克图的住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成长门路的时机。但汗青赐与清当局的绝好机缘,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期间,两个世纪的成长史,充实表现出清当局错失良机的紧张结果。

这也是汗青一定。由于大清社会,岂论如何完善蓬勃,只能成立在封建体系体例根本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阴郁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临盆力的大成长,使世界成长速度蓦地加快。面对云云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顺应,其悲剧运气自不行制止。

滇缅茶马古道第一镇


图/文为《国家人文地理》供稿,不得转载

文/图/杨永平

茶马古道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

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无数迷人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在流经一个叫做鲁史的小镇时,江水微微一“逗留”,居然成就了一种充满奇迹的古镇文化……而那条从大理一路而来的古驿道,到了这里更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明史……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鲁史镇一度成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从凤庆县城驱车向北,跨过澜沧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铁索公路桥,到达鲁史镇时已至晌午。四面绿树成林的古镇在阳光照射下古色古香,青瓦白墙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条坡度很陡的古道一直向下延伸,农民的粮食、茶农新上市的茶、驮货的马匹拥堵在一条新建的水泥大街上……

鲁史镇原名“阿鲁史”,是由历史上的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位于凤庆县东北澜沧江与黑惠江之间,距凤庆县城84公里,建于明万历25年(1579年)。

茶马古道开辟后,鲁史镇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俱增,成为顺宁(今凤庆县)通往蒙化、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印度,南到缅甸的重要住宿驿站和货品中转站,是中原文化向边缘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一线又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鲁史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有人说:要了解真正的鲁史茶马文化,只有把自己融进鲁史的巷市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切体会。

漫步古镇,感觉旋动的茶香在流淌,耳边是时重时轻的马蹄声、铃铛声、赶马汉子的吆喝声……

穿梭于鲁史的三街七巷中:街巷纵横交错,铺面鳞次栉比,打铁的、酿酒的、染布的、照相的、压面的、熬酱油的等等手工作坊应有尽有。贯穿古镇的“楼梯街”尤其显得热闹,驮柴的毛驴、担菜的农妇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拢来。山里人赶集虽然不善叫卖,但也不乏讨价还价。那石板镶嵌的街道你来我往,倒也热闹。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是对鲁史再确切不过的概括。

行走在楼梯街,小心地迈过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马蹄印,脚踏着这岁月的痕迹前行,仿佛这样就能走进深远的历史,在街道两旁,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孩童在嘻闹耍乐,也有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胡须飘逸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石阶上,宁静地看着来往人影,孤独地咀嚼心思。

自茶马古道开辟以来,鲁史人的生活便与茶息息相关了

信步迈入巷道深处一古老破旧的四合庭院。

院内正对大门的厢房屋檐下,一白须老人正围炉独坐。炉上铜壶在烈火的熏烤下呼呼呼冒出白气,老人右手却在不停地上下抖动着一个灰黄的土制茶罐,罐里不时泄出股股茶叶焦黄时的煳香。我们没有打断老人,悄悄拿了椅子挨着老人坐下,静静地欣赏老人的"表演"。老人虽然年纪大了,手脚没有了年轻人的灵活精巧,但老人对完成这一项“茶道”的虔诚却是舞台表演者永远也领悟不了的。

冲上滚烫的山泉水,吮吸足了清茶的芬芳。老人并没因我们的冒昧而惊讶,他热情地邀我们进屋,捧出了他家珍藏的已经发黄的照片,打开了往事。

老人祖辈生活在鲁史,同大多数鲁史人一样以种茶、卖菜为生,其父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并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的精制和贸易。回忆父亲的往事,老人娓娓道来:初次生产茶叶时,父亲靠的是民间善用的传统人工揉茶法,支口大铁锅,将新采的茶叶用火来杀青,然后将热茶倒入自制的竹簸箕不停地揉晒。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费时费力。后来通过来往马帮,茶庄引进了木制的揉茶机,方才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当时由骆英才带领茶民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种曾成为民国时期云南红茶的极品,美名传遍省内外甚至邻国。

后来在鲁史镇政府,记者找到一份鲁史境内的茶叶调研报告,报告中详尽记录了鲁史古茶园状况。鲁史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1000多亩,其中人工栽培的古茶园有500多亩,分布在鲁史镇金鸡、古平、永发等村社。茶史可鉴,茶俗可见,鲁史人民种茶制茶喝茶,更将茶融汇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常来客,围炉消夜寒;有茶堪对饮,无酒亦盘桓。”远道而来,好客的主人定会泡出杯杯热情洋溢的茶饮款待你,浓郁的芳香、温情的话语为你消暑解渴,驱净远途的苦累;亲戚朋友礼尚往来、小伙子上门说媳妇,大包小包的礼品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而评价一个小伙姑娘是否“成才”,不看外貌长相,而是看他种茶、制茶的质量如何。

鲁史,之所以至今还能如此充满魅力,就在于它的内在里依然灵动着一种魂

晚饭是鲁史镇党委政府接待的,他们还特意请来了一位地道的“鲁史通”给我们作陪。

“鲁史通”名叫曹现舟,从小在鲁史长大,喝过饮马泉水,住过驿站马店,给过往客商端过洗脚水,喂过马,也为镇党委政府编写过志书资料。老人七十多岁了,提及古道,他能从每一块石板每一个马蹄印中给你讲述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茶马古道的馈赠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老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古镇繁荣的景象: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老人最深处的记忆被打开,讲得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饭后,镇党委政府还别出心裁地为记者安排了精彩的节目,节目地点在古镇四方街的古戏楼上。

镇党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史四方街的露天广场可容纳3000多人,旁边的戏楼初建于民国28年,当时每年节庆都由街绅富户出资点戏,邀请外地戏班子唱戏而民众可自由入场观看。后来历经浩劫,戏楼屡遭损害,但整体模样却得以保存。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戏楼再现了当年的雄姿,还时不时邀请县文工团来演出。

那晚,镇党委为我们准备的是三出滇剧:《铡美案》、《杨门女将》和《打金枝》。演出开始前,人们早早就放下手头的活计聚集在了戏台前,那积极劲绝不亚于球迷对世界杯的钟情。

随着锣鼓声敲响,人们立刻停止了说笑,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戏台中央来回穿梭的演员身上,并跟着情节的起伏或喜或悲或笑或怒。随着清脆的锣声、铃声响起,随着浑厚的鼓点,所有人眼前都出现了一副奇妙的画面,古道、马帮、马嘶、栓马柱、饮马泉……人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历经长途跋涉,终于在驿站得以稍事休整,突然黑夜里响起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旋律犹如久违的乡音,犹如悬崖峭壁间叮咚的山泉,犹如母亲的召唤,几天的劳苦疲惫、孤独寂寞、惊心动魄顿时烟消云散,浑身舒畅精力充沛欲望喷吐……

事后,人们抑制不住这戏曲带来的兴奋,自发地围聚在广场,燃起篝火,吹起竹箫,弹起弦子,打起了歌来。大直歌、小半翻、二退四、箐鸡摆尾、毛朝里毛朝外,各种舞型交叉变化,男女老少闻声舞动,声势雄伟壮观,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让不胜舞蹈的我们也加入其中,享受着鲁史的夜晚……

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位于凤庆县东北部,澜沧江与黑惠江中间,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乃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青石板上的马蹄,隽刻着一串串驮茶马帮的铃声,岁月的风雨斟满蹄印,任何一位游人,都能在马蹄踏出的杯盏里品得到普洱茶的诱人清芬。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被一棵红线栓着,一理就理出大马帮不尽的传奇。当暮春的阳光铺在楼梯街抽旱烟老人脸上,从那一脸粗粗细细的皱纹包裹着的平静与清心,你当然无法想到,这个叫鲁史的古镇竟是普洱茶进贡的重要要道。上锈的栓马桩,牵着现代人不尽的思绪,饮马池里清泉,滋润着还在楼梯街来来去去的马嘶,极富南昭建筑文化的三坊一照壁,飞翔着千年的鸟语。

随《中国普洱茶》电视艺术片摄制组顺着茶马古道,在顺宁府(今凤庆县)驱车向北,跨过澜沧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铁索公路桥,来到鲁史。时间是五月的一个鲁史街天,农民的粮食、茶农新上市的春茶、驮货的马匹拥堵在一条新建的水泥大街上,堵车的时候从车窗往下看,四面绿树成林的鲁史古镇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青瓦白墙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别在大山的胸襟,淡淡的炊烟点缀着古镇,一条坡度很陡的街子从公路边一直向下延伸,此刻有大马帮的铃声金属味道很浓地传来,接着是马哥头的小调沙痖地跟着,马背上是不轻的货物,这其中有准备上市的新茶。“今年茶价不错,我家已经收入三千多元了,这是一批古山茶,也是你们说的野生茶叶,每公斤一百多元呢。”赶马的小伙子见到车头上“中国普洱茶摄制组”的字样,向我们侃了起来,他身后的马共有5匹,都是驮着茶叶。

镇党委很重视,当即派出了一位地道的鲁史通给我们当向导。他叫曹现舟,从小在鲁史长大,喝过饮马泉水,住过马店,给过往的商人端过洗脚水喂过马,帮镇上写过志书,他只要步入鲁史古镇,他脚下的每一片青石板他都会告诉你一段真实的昨天。老人年近七十,却还十分健谈,硬郎的身影在摄制组前面一会儿指点古屋,一会儿抚摸石级,得益于他的指点,当我悠然地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小巷,走着走着竟走进了一步普洱茶的历史,耳边的响铃向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普洱茶从六大茶山向普洱府聚集,在那里完成交易,再通过思茅到临沧,路就分成了两股,一股是从临沧的云县经南涧到大理,高高的无量山虽然盘旋着细细的山路,大马帮走起来却很费力,于是另一条到达大量的路便在商人的脚下形成,那就是从当时顺宁府(今凤庆县)通过澜沧江上的青龙桥到达澜沧江以北地区,而鲁史是这条道上的饮息处。

据《鲁史镇志》记载,鲁史镇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设巡检司,辟为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地方管理结构和警察分局,民国18年(1929)年,建鲁史镇,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随着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享誉海内外的澜沧江青龙桥的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也随之成为顺宁、云州、缅宁、耿马、镇康乃至缅甸、通往蒙化(巍山)、下关、省城昆明以及中原地区的重要住宿驿站和丝绸驿道。即便时光之水流淌到今天,仍能从历经沧桑的四合院建筑样式;已经磨得光亮滑溜又有些残缺的石板街,寻常人家的土木结构的老屋和木雕的旧窗棂,依稀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鲁史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为43万平方米。澜沧江把顺宁府和鲁史镇一隔两半,历史上内地派流官到顺宁,或顺宁官商入内地,只能靠漭街渡、犀牛渡渡船往返。清乾隆26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督土民修建青龙桥于镇南金马明子山脚下的澜沧江上,这是清代顺宁第一宏伟建筑,也是澜沧江三大古桥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唯一铁索桥。因为小湾电站建设的需要,青龙桥只是陈列在凤庆城里供人观赏的几段铁索几块石头。然而不能忘记,正是青龙桥建成后,交通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鲁史地方经济的繁荣。鲁史古镇门市林立,商号增加。绸缎、洋纱、棉布、盐巴等内地的产品和本地的茶叶、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品以此作交易的集散地。当地人把内地物资运往边疆;内地人到凤庆赶春茶会,购买茶叶后从鲁史返回故乡。昆明、大理一带茶商又将凤庆的茶叶贩卖到丽江、迪庆、西藏等地,鲁史作为茶出凤庆运向各地,同时各地的文化又通过鲁史向滇西深处发散。

所谓顺下线,就是从顺宁(今凤庆)到下关的这条线。马帮走这条线是很艰难的。那马道虽然也不窄,大多都达五、六尺宽,但山高谷深,崖悬壁峭,林间猿啼鸟呜,夜晚虎豹出没,多少马锅头的壮举轶事流传至今。山道艰难,江河也险恶,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将骡马和驮子分别渡过,要是遇上水涨浪激,筏翻舟沉马驮覆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双江、临沧(现临翔区)、云县、凤庆的茶叶调拨运输到下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使用马帮,要经过8个马站,需8天时间,而鲁史是必经之路,而且除了在鲁史吃住歇息,再也找不到其它合适的马站。

鲁史不仅是茶马古道第一镇,还是正宗的大叶茶的故乡,茶叶再次交易的市场。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据初步统计,凤庆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5800亩,生长在海拔2170米香竹箐山坡上的香竹箐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栽培型最粗壮、最古老的大茶树。树粗5.82米,树干直径1.85米③,树型乔木,树姿开张,树幅7Ⅹ8米,经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鉴定,树龄高达3250年。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镇是临沧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这条古道上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镇。据说这条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近七百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就与驮茶马帮一道投宿鲁史,第二天,天未明便悄然离去。后来我们从他的日记中知道,徐霞客在高枧槽就喝上了“太华”名茶。

走在鲁史的每一条小巷,都会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抽着本地产的旱烟,想着往事,那一脸皱纹除了略露一点苍桑,更多的是自足的悠闲。他们烤着他们的孙女采回的新茶,土茶罐里泛起的除了一点点苦涩,更多的是生活的甘甜。

临沧凤庆鲁史镇 茶马古道第一镇


普洱身世追觅之谜

虽然历经了几轮大市振荡,不过普洱茶始终没有像人们预期那般一泻千里,茶气甘醇的它,如同那些被时光掩盖的云南古镇,即便经历再多,也无损其本原。所以,这次我们就跟随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暨第八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组委会,深入到云南普洱现身地,重走茶马古道,追查普洱身世之谜。第一站我来到的是鲁史古镇,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史古镇就有普洱茶庄,也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至今还有当年大马帮的饮马池与被马蹄踏凹下去的石块。

现代文明遗忘地

有时,历史就像一个无心的大回环,终点和起点重合在同一个寂寂无闻处,而过程的辉煌不过成就了口耳相传的饭后谈资,只留下一痕痕似隐似显的显赫印记在时光中散着微光,譬如鲁史。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并开设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

但是,如今鲁史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这是一个因道路而兴盛,却又因道路的背叛而衰落的古镇。不过作为旅者的我们应该感谢它被现代文明的遗忘,因为它因此而保持了完整的历史印记,无论是人文,还是建筑。

从凤庆县出发,经小湾的新村,过青龙桥,上骡马萎坡,到金鸡村,就可以到达鲁史。一路半是柏油路半是烂泥路,颠簸得你在车里就像一个被不断拍打的潮州牛肉丸,前后左右上下不断地亲吻车壁车顶车座,一路上只听见人肉拍打车壁的啪啪声。但幸好沿路风景足以补偿撞壁的痛苦。

蒸腾白雾靓茶田

云南绿化很好,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墨绿的是老茶树,嫩绿的是烟树苗,翡色的是竹子……前往鲁史的一路上都是如此的风景,山道之九曲十八弯简直媲美秋名山车道,估计藤原拓海来到肯定会手痒。

不过最妙的还是山中时不时腾起的白雾,一阵阵或高或低地轻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随着风如影随形地在山上飘来移去,清晰得几乎可以看见的雾气,似有无数精灵在其中曼舞。而车子就在其间穿来插去,时而眼前白茫茫一片,时而眼前豁然开朗看到雾气缠绵在脚边。最好看的还是从无雾的山顶看下面有雾的山谷,只见不断蒸腾而起的白雾冒起、蔓延,就像一个放满了冒烟热水的大浴缸一般,叫人只想跳下去洗个痛快澡。高山雾浓且多,难怪这里能出世界闻名的普洱呢。

片状青石楼梯街

从鲁史市集的所在地往下看,便可以看见完整的鲁史古镇全貌,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像是N条圆头鲤鱼聚在一起。沿着长长的楼梯街下去,便可以去到镇的中心四方街。

以片状青石铺就的楼梯街很陡,在有雾微雨时节更是滑溜溜的,一半是因为湿,一半是因为它的光滑。每块青石都被磨得棱角全无,透亮得甚至可以映出人影,上面还时不时有小小如碗般的凹处,储满了雨水,倒映着天光檐影。这些凹处,就是千百年来马帮驴马经过时留下的蹄印。即使到现在,鲁史也随处可见卖马蹄铁、马鞍等驴马用具的铺子,人们依旧用驴马驮着货品悠悠地走在路上,一如他们的祖辈一般。

从千年之前,鲁史就是缅甸等东南亚小国向中国王朝进贡时必经之路,因此现在鲁史还有个叫象脚井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缅甸大象口渴之下踩出的泉水处。而到茶马古道开始之后,鲁史就更是繁盛一时,商贾云集,甚至有了小上海的称号。不过这一切,随着50年前凤庆县公路的开辟而衰落,因为那一条公路远离了鲁史,从此,它就由进入凤庆的桥头堡,变成了隐没在偏远山区的一隅。

如沉入水底静谧

即使是在光线最强烈的正午进入鲁史古镇,周围依旧是沉静的,静谧得如同沉入了水底一般,即便是云南那清澈如水晶般的阳光射入,也像是隔了层历史的纱。不过那种曾经显赫过的痕迹依旧顽强地从路两边都是土黄色主调的土木结构院落里冒出:规划齐整足有两三米宽的街道;“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北方四合院和江浙猫弓式防火墙设计民居云集一处;随处可见的青石狮子或站或斜或倒,冷冷注视着过往一切;漆成暖洋洋朱红色的实木门窗虚虚实实地掩着;透过倒塌的土墙可以看到雕花飞檐的影壁;而当你推开任何一家院落的门,里面总是整整洁洁的,种满红花绿草。甚至,你还会在某一家看到进士的牌匾,上面的花纹陈旧剥落但依旧有迹可寻,在骨子里透出一种对往昔骄傲的坚持。在这里溜达,时常走半天也碰不上一个人,偶尔可以见到有满面沧桑的老人坐在门口,抚摩着身边的小狗。而小猫则窝在椅子上打盹,半天也不挪一下身体。

在古镇上,最能承载昔日荣光的,就是骆家大院,茶行俊德昌号创始人,鲁史首个规模化种茶和制茶的商人。在他曾经住过的老旧但不失富丽的3层楼大院里,可以依稀触摸那时的繁盛,虽然里面住的已经不再是骆家的后人。至于骆家的后人,则一早搬到了街上,开了家名为俊德昌的药店,记得一定要在他们有空的间隙进去聊聊,因为掌门老人家就是六大茶山茶厂的厂长爷爷,如果和老人家聊得投缘,说不准还可以请他孙子让你去他家的茶厂参观,再买饼好茶呢!而在这样的闲谈中,你就会发觉,古老的时光,就这样被封闭在这个被遗忘的小镇,在逼仄的小巷里,和你狭路相逢。

臭豆腐当道

虽然说鲁史特产有泡肝、火腿、酱油、咸菜,不过在鲁史街上,见到最多的小吃摊就是卖臭豆腐的。来赶集的人们,背着大大的竹编圆筐,大大咧咧地坐在臭豆腐摊前,极有耐性地等待摊主把臭豆腐摊到炭炉上慢慢烤到金黄色,然后加入辣椒粉等味料,大口地放进嘴里,一脸陶醉有滋有味的感觉。仔细地看,鲁史的臭豆腐其实和广州的有很大不同,味道没有上海、湖南、广州那边的刺鼻,而且表面上有一层白色绒毛,颇为可爱,吃的时候是用炭火烤的,而非油煎的,感觉比广州的好入口很多。

万里茶路起点 茶香穿越千年


网资讯:赤壁市羊楼洞镇,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这里茶香穿越千年,是欧亚万里茶路源头之一。如今,古镇尚余一条明清古街,长约2公里,青石铺路,曲折逶迤。曾经繁华的茶叶贸易场所,如今却是房屋老旧,行人稀少。唯有在那一行行老茶铺中,寻得悠远的茶香。

古镇明清老街车槽镌刻过往

棕褐色调的老街,百年老茶铺次第映入眼帘,泛着时光打磨后温润的光,似向游人吐露着这里的过往。

“100多年以前,湖北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赤壁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丁鹤葆与记者同行,他告诉记者,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茶叶的传奇史。

丁鹤葆介绍,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羊楼洞茶业鼎盛期,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等来此投资经营茶庄。鼎盛时期,0.4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200多家茶庄,人口超过4万人,有“小汉口”之称。

这里也是欧亚“万里茶路”的源头之一,“万里茶路”被俄罗斯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64岁的当地居民钟祖福,还热心地带记者看青石板路上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丁鹤葆说,几百年间,这里的茶叶就是这样用独轮的“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到汉口加工、装运、远销,去往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国运兴茶运兴茶庄见证沧桑

在古街上不可不谈的,是老茶庄背后的故事。在古街中段,记者看到“三玉川”茶庄老店址,“三玉川”茶庄建于乾隆五十一年,是山西茶商为收茶压砖而设,统一印制“川”字标记销往各地。

除了“三玉川”茶庄,还有聚兴顺、义兴、兴隆茂等老茶庄旧址。记者注意到,它们的房屋,上下两层面靠街边的多是木质外墙,屋内是鄂东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天井院”,形成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丁鹤葆说,这些老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冬暖夏凉,且通风透气性好,赶上下雨天,雨水落入地井,会顺着石头的缝隙渗透到排水系统,流到院外,不用担心房子和里面的货物受潮。

然而近代,随着京广铁路的开通,这条“万里砖茶路”逐渐湮灭,加上20世纪初的战乱,羊楼洞砖茶逐渐走向没落。据当地一位贸易专家介绍,1938年,千余名日本骑兵进入羊楼洞,占领茶厂,放火烧毁羊楼洞主街两旁上千间房屋。昔日繁盛的茶叶行业彻底断送,仅存的聚兴顺、义兴等茶庄也被日本掠夺,成立了“制茶株式会社”……

好在国运兴,茶运兴。如今,致力于复兴羊楼洞砖茶的爱茶人,又在这附近开起了茶厂。羊楼洞茶香穿越千年,亘古不绝。

马帮贡茶万里行


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兴盛于明清时期。

云南是茶的祖籍地,滇茶曾经是皇帝的御用贡茶;云南产茶区都是深山老林,人们生活中的工具除了马匹没有其他,采茶也无例外。以往云南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时,就是靠着马驮着走进的北京。

2005年前后,在云南街头巷尾议论的,就是温州人复活茶马古道。这被当地人认为,既是一种怀旧,也是对传统的保留。

2005年之前,他不怎么喝茶,更不知道有种茶叫普洱;现在,他几乎一有空就喝茶,喝的一定是普洱。

2005年之前,他无意中帮了普洱茶一个忙;现在,他正努力为第二故乡曲靖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叫马式银,乐清大荆人,在云南省曲靖市经商。2005年,他自掏腰包,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历时8个多月,行遍大半个中国。之后,他将活动中所赚来的钱,悉数捐赠给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分文未取。

在泡上一杯2005年的普洱后,马式银徐徐打开话匣,为记者讲述了一段有爱的普洱茶故事。

遇上普洱茶,其实挺意外记者:当初,你怎么会想到做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

马式银:实际上,在做这个活动之前,我本人一直都不太喝茶,可以说,对茶完全不懂。之所以会做这个活动,我觉得挺偶然的。

2004年,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到西双版纳看普洱茶。那时候,我连什么叫普洱都不知道,只是听朋友说,这茶很好。

当时,西双版纳州政府想推广普洱茶,提振当地经济,但却一直苦于没有人力、物力。他们一直在寻觅合适的人去做这个推广,正巧通过朋友找到了我。

历时8个月,走遍大半个中国记者:能跟我们说说马帮贡茶万里行的活动吗?

马式银:这个活动的策划,其实在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马帮贡茶万里行从西双版纳易武古镇出发,99匹骡马组成一个大马帮,驮上优质的普洱茶,沿着云南茶马古道走完全程,再从云南经过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到达终点北京,历时8个多月。

当年,西双版纳州50多家茶厂都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几乎是西双版纳所有的茶厂,运出去几吨普洱茶叶。最多的一家,包下了8匹马,运出去几百斤茶叶。

重走活动,也是一次慈善行动记者:当时,你们是边走边卖茶叶,赚了不少吧?

马式银:我们把马帮贡茶万里行定义为公益之旅。

马帮的茶叶在经过广西时很受当地人欢迎。一路上,我们拍卖普洱茶,所得义款悉数捐赠给国家六部委支持举办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关爱和健康。同时,我们通过沿路宣传茶马古道和普洱茶,使普洱茶在国内外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在活动之初,我自己先投入了100多万元,算是启动经费。整个活动做完,我的这笔投入几乎没收回一分钱。

但你现在问我值不值得,我还是觉得值得,因为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一切都是离不开云南人民的支持,我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云南茶产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最开心的是,茶农收入提高记者:当时,普洱茶的知名度怎样?

马式银:2004年的时候,普洱茶在云南知道的人也不多。举个例子,2004年的时候,普通普洱茶卖120元一公斤,最贵的也不过160元一公斤;如今,最贵的普洱茶,在云南都喊到2000多元一公斤。从价格可以看出,当时普洱茶相当廉价,它的价值也没人去挖掘,简单来说,这茶叶没名气。

记者:马帮行动之后,普洱茶的名气打响了,对当地茶农的生活影响大吗?

马式银:可以说非常大。2004年,我去易武镇考察普洱,当地茶农栽种普洱非常辛苦,上好茶叶也只能卖个很便宜的价钱,一个月最多也就千把块钱。茶叶价格上来之后,我做过调查,茶农的收入起码翻了两三番,不少茶农参与了普洱茶整个产业链中,收入就更多。我觉得,这也是我做这个活动,最开心的地方,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