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好喝路难行,再次上倚邦还是——辛苦!

发布时间 : 2020-09-30
倚邦普洱茶 邦木普洱茶 邦崴普洱茶

倚邦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好喝路难行,再次上倚邦还是——辛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好喝路难行,再次上倚邦还是——辛苦!”相关知识!

我10月17号一早8:00就坐上公共汽车往象明乡赶,因休假时间有限!因景洪——勐仑这段路不好走。到我表兄家以是2点多了。吃过饭后。休息一下就上倚邦。

我到倚邦街已经是晚上了还没有到倚邦就天黑啦!一路摸黑上来,因摩托车太烂,灯也不亮!苦啊!路上不知道摔了多次!!脚上的伤就没有照出!怕引起反感!看图

早晨倚邦大雾笼罩!

这是吃过早饭前拍的早上倚邦。

风景如画,和现代化的都有市相比真是两回事!!!

在看看吃早饭的猪!养肥了杀来吃比我在市场里买的猪肉好吃多啦!哈哈~~~~~~~~~

在看这路以前是通思茅的。

这狮子原来是一对的。另一只找不到了,是在破四旧时打坏了!还是静静蹲在这里。

在看这大石碾子!

这块碑可惜了!民国时期的,字还很清晰

这老房子我在这里上过一学期小学!第二间就是我的教室!当时房顶是用茅草盖的。

这是在倚邦最好的房子了!也就是这学校!整个学校20多个学生,就一位全能老师。向她致敬!为了我们祖国明天!

在看我们学校的大门!

简单介绍完倚邦下面我就开始去采茶。我们上去的时候谷花茶以是很少了。主要是带一位远方回来的大姐,体验一下茶山生活和采茶和粗加工的整个过程。茶的地点:在倚邦聋山背后茶园。因离家较近。看图

看茶芽!

看这棵老茶树!

茶园里的野果我们叫:棠梨。开的时候花就和樱花差不多满树都是花很漂亮!很美!果差不多和橄榄那么大小。熟了后发黑软的很甜!没有熟是时候吃一口涩死你!哈哈~~~~~~~

看果肉很砂黑黑的好吃。

汇报一下,一个早上采到的茶青只够压两片100克小砖!茶青发的少!但是精品!哈哈~~~~~~~~~

回家路上站在山包上拍倚邦街全景!远看过去的上是倚邦大黑山,海拔在1800多米!山顶上有个:龙塘常年有水。

下午倚邦街!牲畜和人们都劳动会来了!这小毛驴是劳动好帮手!

丰收!这段时间是收包谷时候家家户户在收包谷,也是倚邦当地主要农作物!

希望我们倚邦街的日子象这玉米一样。红红火火!

黄昏倚邦还是那么的美!慢慢的澄静在夜色中!

整条街慢慢的安静下来!劳动一天人们都开始休息坐下来看看电视节目。

倚邦街,街头有个聋山。街尾也有个聋山!相互对应!在黄昏中显得更美!

我们19号一早出发,到倚邦街邻村的弥补村。俗话说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是上山也难下山更难!可惜我17号上来没有心情去拍照了。摸黑赶路路难行!

看看什么叫茶山路!!!路难行!就我骑这辆车在前几天下倚邦时掉到沟里前轮刚圈断裂前减震我歪了。所这辆车很难超做,很费力!

这样的路,雨季想上来!难上加难,尤其是快到家的这段路。上去是爬坡!下来就想杀也杀不住车!

这段路是下破!路很滑!你看那路摩托只能顺这那深深泥印走!不小心就摔到的!

继续还有一段就大功告成!

走完这段路总算是松了气!休息一下!回头看看下来的路,还是觉得到弥补路算是好走多了!也轻松多了!

茶经网扩展阅读

倚邦古镇的历史


倚邦古镇的历史倚邦在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北部象明乡,是着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

寻访倚邦,是因为这里曾经是盛极一时的着名普洱茶重镇,是清中前期贡茶采办地。曼松茶是倚邦最好的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之一二百多年的陈年金瓜贡茶的原料就是倚邦曼松茶。

倚邦古镇的历史难于详尽地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最早人们之所以会迁移到这深山老林来定居,与这里丰富的茶树资源密切相关。先有茶,而后有人,因了茶叶和人,这里渐渐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形成了商贩云集,人口繁荣,生意兴隆的集镇。可以说倚邦古镇因茶而生。

在历史的记载中,倚邦街是山顶上的街市,起初仅仅是商贩到倚邦山采购茶叶必然的落脚点,马帮到这里驮运茶叶时必须停靠的一个驿站,因此它也成了茶马古道的起点。因为茶叶的迅速发展,它一度发展壮大成了除普洱、思茅之外的大型茶叶集散地,几条商道就以倚邦为中心,曾四通八达地向周边辐射开去,通往内地或与毗邻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常年在这茶叶古道上穿梭的马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一条条承载经济文化的大道茶马古道。

据《普洱府志》记载,从雍下十一年起,思茅同知就把普洱贡茶交倚邦土司负责具体采办,而倚邦山所属的曼松寨所产的茶又是茶山中最好的,真正算是茶中极品。传说,每年清明以前采摘的曼松茶尖,用开水冲泡时茶芽竖立,加上曼松茶有着独特的品质,曾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每年在清明节之前就必须快马兼程送到北京城,所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倚邦山上贡茶奇,皇帝老儿也着迷,好茶长在倚邦山,好名出在易武地。到乾隆中期,倚邦山的茶园一片接着一片,从补元江边一直延伸到习崆山,总面积超过2万亩,每年产茶万担以上,常住人口万余人,流动人口多时帝近十万人,茶叶生产和贸易盛况空前,清朝时的几块记录茶事的石碑见证着倚邦因茶而兴的繁荣。

但是,当我们踏着坑凹奇曲、尘土飞扬的林中山路来到倚邦街时,倚邦街已没有了往昔的辉煌,映入我们眼帘的残破的古道,陈旧的房宿,和清冷的街景,眼前的倚邦街,除那条踏磨得光滑清亮的石板路,再难找出往日街市的形貌。

从对面山路上看过来,倚邦好像在山顶云层之中,翠绿的森林,袅袅的云雾,有如天街一般。走近,这千年古镇,却因战乱和茶事衰微而残破萧条茶事不兴,道路不通,倚邦古镇难振雄风啊。同行的茶科所的专家感慨道。但是,倚邦的茶仍然是最好的。倚邦现在有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人,每家一两亩茶园,家家户户仍旧种茶做茶。虽然这里不见了当年的繁荣和喧嚣,但是,这片红土地,这片绿森林,这片阳光,这片水土,倚邦出产的普洱茶原料,依然内含丰富,滋味浓酽。

倚邦茶马古道


倚邦茶马古道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对外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历史上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

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倚邦的历史文化


倚邦茶山包括原倚邦区的一乡和二乡,1988年改称象明乡,辖倚邦、曼拱、曼庄、新坡、安乐,(即牛滚塘、龙谷、大河边8个村公所),原一乡以倚邦街为中心包括有熠崆、架布、曼松、曼昆大桥头等12个自然村,二乡包括曼拱(弓)寨、芭蕉林、大河边、茹茹塘、路得等7个自然村,共约19个自然村组成倚邦茶山。

倚邦街座落在一条山梁子上,东连曼拱西接革登和莽枝茶山,从倚邦西南到帽崆约20公里,从嶍崆到攸乐山有60公里。从倚邦街南下30公里左右便是现在象明乡乡政府所在地一大河边。

倚邦街的正街从东至西长约250米,宽约1216米,东边街头的东北向有石屏街,东南向有曼松街,西边街头沿西北向有出普文、思茅、普洱的茶古马道,西南向有出易武和景洪版纳的茶马古道。沿正街两旁,茶叶兴盛时有过200户人家,曾茶号林立,逢街交易、人气旺盛、人喧马嘶,有过历史的辉煌。据考证,嘉靖、道光年间是倚邦普洱茶(主要是七子饼茶)产运销极盛时期。先后有茶号十余家: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元昌号、宝云号等。宋云号是制茶较早的一家,从光绪初年到民国(1875-1911)(1921-1941)年加工200担,销四川,光绪年间元昌号年加工400500担。倚邦的茶叶过去年产千担,畅销昆明、四川和香港等地。

倚邦街的土司衙门和会馆大庙遗迹在倚邦茶山兴旺时期,倚邦街曾经建过至少三个会馆,即石屏会馆、楚雄会馆和四川会馆,石屏会馆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1941年大庙被火烧,三个会馆至今都已不存在了,原挂在大庙大门上的一幅大匾被保护下来,匾的中央自右向左刻着斗大的四个大字:福庇西南,右上角刻着:光绪贰年藏丙子李下之吉旦,左下角刻有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从庙的题词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倚邦及周围茶山的茶叶造福一方的巨大价值和稳定西南边疆的重大意义。另从大庙的有五六尺长的横条地基石台和残存的雕花瓦盖,还可看出当时大庙建筑的雄伟气概和汉族文化融人思茅民族区域的积极意义。

倚邦有傣族土司衙门。据县志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3)划十二版纳时,以整董、播腊(即倚邦)、易帮为一版纳,隶属车里(今景洪)宣慰问。清雍正年间曹当斋以功授土千总世职,管理倚邦等六大茶山,(乾隆二十三年曹以军功升守备)。土司的儿子召宗宇迁居车里。

倚邦曹当斋墓记载的史事在倚邦街东南向不远的山坡林里,有一座的大坟和一个高大的石碑,碑文载有普洱属茶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统管六茶山的史事,石碑雕凿精细,头上部雕有三条飞龙空心花的龙头,呈三角形,中央雕有一个大印,印上有汉满文字,碑身刻记着倚邦六茶山有关茶事,整个碑长两公尺以上,立于清乾隆2年(1737年)农历3月初,是清皇封敕曹当斋为倚邦土千总时立的碑。就在大石碑左下方不远,有一座曹当斋的坟墓,碑刻皇清敕赠昭信校尉应赠武德郎显考曹公当斋墓,乾隆癸未(1773年)季春吉旦。曹公从受封土千总(后晋升守备)到其逝世(1773年)共执事38年。

倚邦茶马古道介绍


倚邦茶马古道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倚邦茶马古道,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

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六大茶山之倚邦古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勐腊象明倚邦古茶山的历史


倚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北部象明山区,海拔1350米以上。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白雾常绕,土地肥沃,是一个小叶种杂大叶种的生态型古茶园。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粟树的5条茶马石板古道,都在倚邦古茶山龙脊背状的青石板街道上交汇。在这里,到处是刻有文字或古朴图案的古碑或其断垣,几乎每个角落都透射着古色古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被众多古籍所记载、曾是古六大茶山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的倚邦古茶山,在历史被遗忘、被湮没多年后,在当下普洱茶热潮中,似乎又重现往昔的盛名了。但古茶山久远、厚重的历史,至今仍鲜为人知。

倚邦及其周围各古寨出土的经过精心打磨的原始石器,表明大约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居住于此。《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中旧传武侯孔明遍历六茶山置木梆于倚邦之记载,表明它兴起年代不晚于蜀汉。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对六大茶山具体位置的记栽中有倚邦,证明它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自称本人)长年依靠采取野生植物充饥,由此认识了茶及其功效而被普遍利用。蜀汉时期,孔明实施南抚夷越政策,派使者深入西南边疆安抚各少数民族,并向他们传授农耕、饲养、医药、制作等技术时,因地制宜地动员人们发展该地的茶业。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内地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后来的该地由南诏设置在今西双版纳的银生节度使管辖,到唐代建中年间,其茶业初具规模,并已由茶商贩卖到西藏等地。那成群结队的尖鼻子,大眼睛,毛胡子,头戴毡帽,身挎长刀者等众人的间断性往来的马帮牛队,不仅运出该地上好的香茶和莽枝银洞梁子与黑山银洞丫口等地的白银,还运进针线、布匹、花带等杂货。

倚邦初具雏形的市场上,不仅杂货成摊,还有曼松的铸锅河畔被当地人称为众多唐洞的矿石炼铸的铜锅、铁锅和面铺河、盐井河畔多口盐井的锅盐。冶炼厂、打造厂、烧制厂和造纸厂也相继在古茶山上建造。这期间,这里还建盖了山神兼土地和财神3种庙宇,铺建了部分石板街道。唐朝贞元年间,闻名于大理南诏国。至宋代,大理国购买倚邦所产的茶到广西换马,使其茶业得以继续发展。从倚邦当地人从祖上传下,却已被外地人买去的刻有南诏国字样的五角星奖章和所出土的众多的唐宋古器,验证了它的上述历史。

元代南方疆域扩大,使倚邦成为内地通往边疆的中转站。各类客人熙来攘往,又使它兴起了专业性的客栈与餐馆。统治者蒙古族对茶叶的嗜好,更使倚邦茶林倍增。

明代约成化年间朝廷对倚邦叶氏的司职位的任命,使倚邦重修并改建了各种庙宇,率先推出了细茶与茶膏。约嘉靖年间,倚邦范围那神奇的曼松茶被宫廷优先确定为专用贡茶,继而率先推出人头团茶。约于隆庆四年,倚邦成为车里宣尉使司所划的茶山版纳的行政区驻地,将长约400米的主街道铺成象征封建王朝行政机构驻地的龙脊街。清乾隆年间,增铺曼松贡茶岔街和曼拱岔街,扩建为总长近3000米的3条青石板街道,形成了包括周边村寨居民上千户,总人口上万人的繁华集镇,推动古六大茶山进入逐步辉煌的阶段。

清初,倚邦古茶山上的曼松茶被正式确定为宫廷专用贡茶。清代吴大勋的《滇南闻见录》、阮福的《普洱茶记》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众多史籍中,都有对倚邦茶的记载。至今,杭州茶叶协会还保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遗留的倚邦所产小叶种人头贡茶。

据倚邦茶山老人陈述,在倚邦加工贡茶有及其严格制度。清代倪蜕公元1737年《滇云历年志》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其茶令茶户尽数迁至总店领给价值的记载。在此之前,倚邦是普洱人头贡茶最初的加工厂设置地,当时倚邦古茶山村村皆茶农,山山是茶林,大寨连小村,漫山遍野都是茶林的壮观场景,吸引众多茶商先后在倚邦街等地创建了众多的茶号。

与此相应,倚邦叶氏的土司职位于清初传给其女婿曹氏,统管古六大茶山。约于清康熙年间到其第三代曹当斋时,他和儿子曹秀拜师苦练文韬武略。雍正六年前后,他平定莽枝茶山的麻布朋等暴动有功而升任土千总职。清雍正十年至乾隆初年,曹当斋父子及其师傅先后奉命率军平定刀兴国暴动、广西等地民众的暴动,受乾隆皇帝的嘉奖。倚邦成为清王朝扼守西南越国边关的军事重镇。乾隆三十一年前后,曹当斋父子奉命出征包括两乌在内的西双版纳全境抗击缅甸侵略军有功而升任土守备,连其子曹秀都随后升任土把总。由此起,其家族一直承袭土司十六代到清末,始终至少都统管五大茶山。

从明代约嘉靖年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土司几乎都主办贡茶。至今,在倚邦街东面约6000米,曼贵山村以西约3000米的官坟梁子和野象山北坡上,分别还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曹氏十六代土司墓遗址。遗址上刻有乾隆二年和乾隆四十二年,由清乾隆皇帝嘉奖曹当斋夫妇和曹秀夫妇而立下的《安人碑》和《贞节女牌坊碑》,详细记载着曹守备与曹千总的赫赫功绩,刻在上面的乾隆皇帝大印,印证了朝庭对曹氏莫大的信任与恩宠。

官坟梁子之南北方向300多米处所谓旧衙门遗址,那是守备和千总当年的驻军营地。此外,其四周山上到处都还有清乾隆年至咸丰年间的各种官冢、商家或儒家等身份者的古坟。

倚邦还有乾隆二年的《禁贩私茶碑》、道光二十八年的《按茶抽收茶银碑》、咸丰元年的龙王井《功德碑》、光绪二年的正顶刻有思茅同知大印、并且刻有大清光绪二年之落款的福庇西南大匾、光绪十四年间的《工价截止碑》,和民国九年倚邦全体汉夷民众为民国普思殖边第六行政分局勤政爱民的张瑞三局长立的《遗爱碑》。其中,《工价截止碑》所载的倚邦土司曹氏的官衔为地方总理茶政兼管钱粮事务军功都阁府,统管五大茶山,主管贡茶等茶政事务。那福庇西南大匾,凝结着曹氏土司认真征收贡茶,勤政管理五大茶山,造福于西南百姓的业绩。这些碑和匾共同记载着倚邦的部分官史及茶史之辉煌。

从明代中期起至清末,倚邦历经乾隆三十一年瘴疠大作,道光二十五六年瘟疫甚行,采丁三殁其二,以及民国初年的瘟疫等频繁而严重的病灾,其茶业随之几经兴衰,居民人口时起时落,但始终保持着万人左右。到乾隆年间,建有江西、石屏等综合会馆和川主、孔子、孔明、城隍等近20种庙宇。从清嘉庆年至民国期间,倚邦先后创建过20多家茶庄。

清代光绪末年,社会动荡,连贡茶都于光绪三十四年在运往昆明途中被盗匪洗劫一空。朝庭又查无头绪而被迫停止了贡茶的征收,倚邦火热的商品茶叶市场也逐渐变得萧条冷落,这使倚邦的历史地位开始下降。后来,补远桥的几建几毁和由勐养分别到勐仑之道。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的最北部。从现在的宁洱往南行,经普洱、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据《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倚邦茶山最大的古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明隆庆四年车里宣慰使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宣慰使司的领地,雍正七年普洱府置建,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倚邦土司曹当斋因有军功被封为倚邦土千总。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200年。

据《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司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倚邦茶山汉人进入较早。明万历年间,已有少数四川人、江西人进到倚邦一带经商贩茶。清雍正年间,四川人已在倚邦建起会馆。

曹当斋任倚邦土千总后,倾力发展倚邦茶业,制定出茶山管理条例,整修道路以利茶商入山。乾隆重初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在倚邦开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一边一直接到习崆山。

商旅马帮常年不断来倚邦买茶,物流的畅通,商贸的活跃,倚邦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3条石板街铺成龙脊背状,街的两旁全是商铺、茶庄,住户达千户以上。

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也随之而衰。清末,倚邦人口减半;但仍还有元昌号、惠民号、鸿昌号、升义祥、杨聘号、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这一时期,倚邦茶主要销往越南莱州。1937年以后,因法国人阻挠和抗战爆发,倚邦所有的茶号全部停业。热闹喧腾了200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

年,已经十分赢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街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倚邦还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曾经的辉煌。

草原茶路草原上的奶


随着蒙古人的扩张,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砖茶引起了所到之处人们的好奇。后来大蒙古帝国的分裂,使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固定下来,形成了草原上的奶茶文化。

俄罗斯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于1567年到中国,回国后描写中国有一种神奇的饮料——茶,这种饮品已在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比较普及。1618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把茶叶作为礼品送给沙皇,沙皇饮后非常喜欢。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俄就签订了关于俄国长期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1727年,中俄正式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后来成为国际商埠。中国茶商出长城,经蒙古的乌兰巴托到恰克图和俄商交易。

同治二年(1863年)以后,俄国人相继在汉口、福州、九江等地开设了茶厂。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到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草原之路的具体路线是:南方的茶叶由水路运到天津(北京),再由驼队经张家口、乌兰巴托、恰克图、秋明、奥伦堡、罗斯托夫、莫斯科,由莫斯科输出东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