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权《茶谱》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花茶谱 乌龙茶谱 普洱茶谱

【www.cy316.com - 花茶谱】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明·朱权《茶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谱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日卒]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

涵虚子[月瞿]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木贾]、日[艹设]、日茗、日[艹舛]。一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人工]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艹弱]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艹弱]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艹弱]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茶炉

与练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碾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钅生]。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罗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筅CY316.cOM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瓯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钅生],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凡候汤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煎汤法

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当使汤无妄沸。初如鱼眼散布,中如泉涌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品水

[月瞿]仙日: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或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伯刍以扬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阳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日: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硖州扇子硖下石窟泄水第四,苏州虎丘山下水第五,庐山石桥潭水第六,扬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庐山顶天地之水第十,润州丹阳井第十一,扬州大明井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关西谷水第十五,苏州吴松江第十六,天台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圆泉第十作,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cy316.com延伸阅读

明代著名茶人茶诗名人朱权介绍


朱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茶谱》所署“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朱棣夺得政权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方,深知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用他在《茶谱》中的话说,就是“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表明他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茶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朱权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启发。茶灶以藤包扎,后来改用竹包扎,明人称为“苦节君”,寓逆境守节之意。朱权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茶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自此,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

茶谱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

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

块然而立,晬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

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

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

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臞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其名有五:曰茶,曰檟,曰蔎,曰茗,曰荈。一云早取为茶,晩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

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

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蒻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蒻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茶炉

与练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茶灶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

茶磨

磨以青礞口为之。取其化谈去故也。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碾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鉎。今以青礞石最佳。

茶罗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架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茶匙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筅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瓯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茶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鉎,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凡候汤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煎汤法

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当使汤无妄沸。初如鱼眼散布,中如泉涌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品水

臞仙曰: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

或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伯刍以扬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阳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

又曰: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硖州扇子硖下石窟泄水第四,苏州虎丘山下水第五,庐山石桥潭水第六,扬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庐山顶天地之水第十,润州丹阳井第十一,扬州大明井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关西谷水第十五,苏州吴松江第十六,天台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圆泉第十作,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宁王。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著《茶谱》。

中国茶的话语权


中国的茶叶的话语一度是一个很令人心碎的话题,中国这样的产茶大国,拥有着灿烂绚丽的茶文化,却一直没有可以影响世界的话语权。就像许多人熟知的那样,传统的绿茶话语权在日本和欧盟那里,红茶在英国人那里,美国人开始了对白茶的定位……“要是再不努力并重视,普洱茶的话语权最终也会落如他人之手。”在马连道2009年的国际茶会上,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这样说。

这些年来,云南的有识之士为定位普洱茶,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其中许多作品,用我朋友的话说,完全可以进入哈佛的商业经典教材,让世人解读,在这一期杂志,我们通过对普洱市的一个小角度观察,让茶人了解《一个政府的科学普洱行动》,我们以为,只要一直持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普洱茶最终还是应该由云南人来定位。

在5月16日由云南省文化厅和ICCD国际传播促进中心联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的会议上,我做了主题发言,内容是“茶马古道的自我话语整合运动”,这条古道由云南人自己提出命名到最终成为文化热点,其中浓缩了云南人的诸多智慧,在1980年代到现在,其实是一个西方话语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云南人抛开了那么些热门的时髦词汇,重新定位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与传统,多年来一直被人称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广泛的照耀价值。

如今,古道消失,马消失,只有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仍旧焕发着独有的活力与魅力,这一代的人,应该深感庆幸。《普洱》近些来,至于了发现茶马古道之美(“图说茶马古道”被誉为《普洱》最美的栏目),也深挖掘了茶马古道上许多不被人了解的文化与生活(从茶到文化,从地理的夸区域到茶内在的陈化价值)。“探秘大叶种王国”的《临沧行》正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它延续着我们过去三年来的主题,我们还讲陆续为读者献上《普洱行》,《版纳行》……

像邹家驹先生的努力很值得学习,多年来,他前往世界各地推销普洱茶以及云南文化,经常会在某些深夜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又在某地发现普洱茶踪迹。最近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从欧洲回来,说在法国发现了一本19世纪法国人游红河的书,正打算翻译过来,同时他又去拜访那些仍然建在的曾经到达云南的游客,找到他们是怎么样看待和打量这片热土。每次看邹先生的稿子,编辑部都会想到一个词语,就是“见证”,他的亲历,以及他去寻找的“亲历者”,都是在还原之前从来没有被重视过的历史,我们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小小的茶叶是怎么样演化成奇迹。

茶叶话语权的创造是令人激动的,回顾《普洱》三年来的思路,也可以归纳为构建出属于普洱茶的话语,我们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拥有了被无数次证明对人类健康的普洱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冷静并持续有智慧地来构筑出属于全人类的普洱茶氛围,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野心,但这样的野心,不同于我们在无数深夜翻阅各种典籍,寻找普洱茶那曾经繁荣的证据。我们正置身于这样的繁荣中,能够留下什么,或者能够创造出什么,取决了我们的勇气与智慧。正因为这样,我们没有放过一个小小的茶碗对茶叶的贡献,我们关注普洱茶容颜的数次蜕变,我们关注泡茶工具每一次革新,也因为这样,我们会在听到茶树被毁坏时表达出震惊,我们也会在每一次普洱茶遭受恶语攻击感到世道的艰难,我们努力修复普洱茶的脆弱,努力还原并构筑出一个崭新的普洱茶王国,它意味着科学、健康,它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益于人类的身心。

朱向东的“有机速溶普洱茶”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7月27日讯: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云南普洱茶产区中,有机普洱茶(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产量十分稀少,而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速溶茶生产技术在其生产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化学溶剂或食品添加剂,许多速溶普洱茶生产商也是应用这些技术工艺进行速溶普洱茶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中含有化学残留物、农残或者食品添加剂,它们都不符合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要求。因此,这些名称不同的普洱茶膏、普洱茶珍和普洱茶粉等速溶普洱茶都不是有机茶产品。

目前,“醇润”牌速溶茶产品通过了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瑞士的SGS检测,是没有任何农残(检测了223项农药),茶有效成分含量儿茶素、茶多酚高达62.9%的茶产品,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经过相关国际权威检测机构严格地检测和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及管理规范等现场审查,同时获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茶产品认证,是目前唯一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产品,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纳西族的茶谱


纳西族饮茶有悠久的传统历史;土语称茶为勒,它是纳西族每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早上一起床,老夫老妇环围着火塘火,忙是是拾缀早茶的事情,太阳挨山,又忙着煮晚茶。有人逢到茶叶断喝的时候,就会捧着脑壳,哼着脑壳疼痛。问其原因,说是犯茶瘾。这是纳西人对茶的一种特殊感情的剖露。所以纳西族以茶作为传统的饮料,是历史岁月悠久了。在这漫长的饮茶传统的食谱里,他们又积累了许多饮茶的文化。

茶内搁放腊油加盐烤烘,称曰油茶,喝此油茶有经饿经渴的作用。有的煮烤罐茶,杯里搁放蔗糖块;然后把茶水倒水倒进茶杯里,称曰糖茶,也有泡清茶。

煨罐茶:取一土罐子,将茶叶置于罐内,在火塘边烤烘,等到茶叶烤出香味,倒进开水,暴涨,旋即倒入杯中,此茶称为煨罐茶。

煨罐茶有不同的饮用方法:有的在茶杯里倒上半杯白酒,然后把罐里的酽茶水,倒进茶杯里,此为酽茶竞白酒,有驱寒解毒清热的功效,是为纳西人喜爱的茶谱之一。有的酽茶内搁盐,喝盐茶有舒胃功效。

其外有传统的面汤茶,炒米茶,麻籽茶,煮此茶锅内搁入麦面,米粒麻籽,放上腊油伙炒,待烤得发黄冒香气,再放上茶叶,加盐,续炒,然后放上水煮之,放面的称面茶,放米的称米茶,放麻籽的称麻籽茶,此为纳西族的传统茶汤。

还有一种叫姜茶,此茶为婚丧事时,纳西族有俗歌之达旦,喝姜茶以驱寒,也有米花茶,它为正月初一必喝的茶谱。

酥油茶:纳西族为牦牛种,酥油视为圣油,是祈神油;新郎新妇抹额头油,也取酥油;纳西族家有客人,必用酥油茶敬客;纳西族的酥油茶做得很考究;取以酥油,茶叶,核桃米沫,麻籽沫,鸡蛋等,然后取煮沸的酽茶水倒入茶筒内,搅拌使其水乳交融,此茶为待客的佳品;有的煮茶水,取牛奶煮茶,此为牛奶酥油茶。

山里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献雪茶,雪茶土语称为阁勒,意为高山爱茶。喝此茶,寓有相爱之意。因而青年男女寻偶相互呼唤:阁勒吾阁勒,阿胡胡登。就有宙求爱的文化。

普洱名茶群芳谱


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由于品质超群,倍受欢迎,还获得了清朝皇宫赐扁嘉奖。金瓜贡茶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福元昌圆茶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同庆号老圆茶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

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敬昌圆茶清光绪年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出口业务。制茶工艺与同庆号茶庄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取曼洒最好优质的茶菁,以制“七子饼茶”为主,然后用牛帮或马帮运往老挝,再装船运往越南、傣国和香港等地销售。敬昌圆茶之所以价值连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质优异外,其制作工艺和包装也令人迷醉。敬昌圆茶,压制技术一流,饼体丰满而富有韵致,饼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手触之养手,目测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叶叶清晰排列,优美之致。天下普洱茶无—能与其较量形式之美。其现存者大都为40年代的产品,每饼直径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最为细滑者。杨聘圆茶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著称。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X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品。同心圆茶同心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是同心号茶庄所制,同心号茶庄创办于1733年,原名为顺祥号,亦称中信行,设厂于易武镇。清朝时所产茶品目前已绝迹,现存均属1921—1949年间的圆饼茶。1921~]934年间所产的同心兴圆茶称之为“同兴早圆茶”。1935~1949年间的则称之为“同兴后期圆茶”,这一时间所产的同兴圆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为绝品。

无论早期还是后期,同兴圆茶的内正都有这样的文字“本号未办易武倚邦山松顶上白尖嫩茶”(曼松顶上茶园,在旧时就是高品质茶叶的代名词)。

192l年前后,同兴号茶庄产茶500担,是当时的茶叶豪门之一。设厂于易武,用倚邦之茶菁为源料。现有同兴圆茶,早期者陈期70多年,后期者亦有60余载。两者之间茶性相袭,是倚帮普洱茶的代表,又可显示出同兴号茶庄制茶技艺非凡。同昌圆茶

同昌号茶庄始创于同治七年(1869年),该茶庄几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种。最早原昌号圆茶已不复得,至今所存者皆为30年代后的标明“主人黄文兴”或“同昌黄记主人”之茶品。“同昌圆茶”品质最好,饼身厚实并呈深栗色,条索扁长,白毫粗硕,可明显看出梗叶一体的茶菁,自然美观,油面光泽极佳。同昌圆茶和同昌黄记圆茶使用的是易武茶菁,但据品茗大师们品鉴,应都为倚邦茶品。鼎兴圆茶

产于1940年勐海茶厂。鼎兴号茶庄专生产高级普洱茶品著称。现行世有鼎兴圆茶,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因内飞颜色的不同。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洱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欠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参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鼎兴红、蓝圆茶内票的注册商标为“星月”图案,暑“本号选办正山细嫩雨前春尖芽茗加工揉造发行有防假冒特印为记”等字样。(“正山”本意是易武山,旧时易武茶山以产“阳春细嫩白尖”而出名。)可以兴砖茶可以兴砖茶庄1925年由周文卿创办。30年代中后期是其黄金时代,每年产茶约1200担左右。可以兴砖茶是用细黑条索,上好的勐海普洱茶菁制造的,它堪称黑色普洱茶的标本。在台湾、香港等地尚有极少的产于40年代末期的可以兴砖茶,它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更远的时间段上,勐海民间己开始书写砖茶史了。鸿泰昌圆茶

鸿昌号茶庄初创于倚邦,是生产经营普洱茶的又一老字号,又是普洱茶外销的急先锋。在30年代,鸿泰号茶庄即在泰国设立了分公司,名为“鸿泰昌号”,后又在香港及南洋各地设立了代理公司,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宠大的“普洱帝国”。现存的绝品存期有70年之久,且品格直逼任何一种大叶茶种的普洱茶极品。鸿昌茶庄的总部一直设在倚邦。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设在泰国的鸿昌号至今仍然存在着,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茶菁制鸿泰昌普洱茶品,故“鸿泰昌圆茶”是“边境普洱”,即最为普通的普洱茶的代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在海外,仍存在着一个中国人开设的普洱茶王国,这的确是一件有意味的普洱精神。

红印圆茶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红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依据之一。绿印圆茶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无纸绿印圆茶勐海无纸绿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在50~6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等系例产品。“无纸绿印圆茶”属后期绿印之一,是当今普洱茶界的收藏家们眼中的珍宝。该产品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的茶菁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因此又被称之为“绿印头”与“绿印尾”相对,品质各异,优者可与红印圆茶媲美。红莲圆茶“勐海红莲圆茶”是勐海茶厂所制的无纸绿印中的极品,以易武茶菁为原料,是三至五等较嫩者。该茶品水性厚滑,味道微甜,喉韵甘润,有兰香已至舌面生津之境,逐特将其命名为“红莲圆茶”。

红莲圆茶是以传统压模制造,茶身比一般茶饼宽大,但较薄,茶饼呈不规整圆形,有的甚至是椭圆,饼身有压模痕迹,茶叶条索细长,金色芽头掺夹其中,茶面呈灰绿色,但有油光。典型的无纸绿印茶面颜色,台湾品茗大师们视其为“绿印头”中最好的普洱茶品。黄印圆茶与七子饼茶“云南七子饼”,其实就是现代绿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是以茶饼呈黄色,故其外包纸标记八个红色中字组成的圆圈中“茶”字为黄色,而内正标记为绿色“茶”字。

60年代以“黄印圆茶”之拼配工艺。勐海茶厂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在“七子饼”中,以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最具代表性。“红带七子饼”产于70年代,以生茶制成,“蓝印七子饼”产于80年代,是轻度熟茶拼配。

“红带七子饼”,在港台及南洋的华人世界中,往往被视为“中秋团圆”的象惩,故国家园梦,一饼以系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茶是寄托。该产品品牌却是无价之宝,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外销出口免检产品。勐海女儿茶勐海现代女儿茶,香港茶商称之为“白针金莲”。该产品是勐海茶厂70年代所产。

白针极品,茶菁颜色为青栗色带金色芽子,有薄薄的白霜,闻有淡淡的荷香,以二三分轻微熟茶或生茶制成,是最高级的现代普洱茶品之一。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让其继续陈化的普洱茶极品。“现代女儿茶”是普洱散茶在当今的杰出代表。

茶马古道:一场话语权的文化整合


雨果说,当时机成熟,一个概念即将形成时,即使是集合全世界军队的力量,也无法阻止这个概念的脱颖而出。

在漫长的岁月里,今天被我们称呼为茶马古道的这条道路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名字,哪怕是像用公式套出来的滇藏路、大保路等等直白的名字也似乎没有。

这是一副长长的画卷:高山、大江、古道、西风、骡马、茶叶、盐巴、糖、马锅头、马脚子等等中国西部独特的元素,以及它所焕发出来的苍凉意想和惊心动魄。

所以,当茶马古道从六个云南学者的书中走出来时,他们也许意识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仅仅10多年的时间,这条古道完成了从概念到产业的转变,梳理这段历程,只是为了确立一种适合的怀想与解读方式。

一、一个学术命题的研究

茶马古道一开始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一群青年学者凭着学术兴趣创造了长达20多年的话语乐园。

198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木霁弘与同学徐涌涛在《中甸历史资料汇编》里最先提出茶马之道,之前这里被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这是相对北方丝绸之路而言的。木霁弘坦言,当时只是为把话语权抓在中国人手里,之前的南方丝绸概念是1877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完成的。而美国学者艾梅霞称呼从云南向北到青海这条茶路为茶文化之弓。

1990年7月,木霁弘倡导的穿越滇、川、藏三省的文化考察,获得云南大学中文系、中甸县志办、迪庆州民委藏学研究室、中甸区划办、云大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中心的经费支持,木霁弘与徐涌涛、陈保亚、王晓松、李旭、李林等茶马古道六君子历时100多天的考察,考察成果通过了云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最后合著成书《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于1992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6位考察者中木霁弘、陈宝亚、李旭分别刊发论文,继续就茶马古道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价值以及意义各方面做了探讨,之后,茶马古道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引发了重新认识云南研究新体系。这一阶段还是停留在学术层面上的探讨,并没有形成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直到后来各种以影视、互联网、旅游图书为主的传播途径介入,才使茶马古道成为热点。

1998年我到云南大学中文系就读时,茶马古道的研究成果被告知为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一些年轻学生也把暑假去游茶马古道当作一堂必修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重镇西藏、西双版纳、大理、丽江与中甸。茶马古道整合了这些原本就是热点旅游的区域,因为这样的情结,导致以后我和一些同仁出版旅游书籍时,茶马古道区域仍旧是首选。在今天看来,云南旅游的热点也与这一区域有关。

2009年6月16日,六君子阔别十多年后(王晓松先生已经过世),再次相聚丽江,与来自北京、丽江、昆明的30多位著名学者一起讨论茶马古道与生活,同时也为丽江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揭牌。

丽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杨海潮先生专门写过相关的论文,这个区域也在10多年里,飞速发展变化,令许多曾经这条道上的老人感叹不已,所以当他们看到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展出的茶马古道全景具象立体微缩模型时,无不唏嘘。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耗资千万、历时3年、1700多名人物、200多栋建筑、500多匹骡马、上千种动植物,我们看到的昔日的生活与今日的情感,缅怀,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

二、商业力量,多种媒体形式的参与,茶马古道变成活着的历史

从2000年开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影视作品开始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走到普通观众眼前。影视娱乐的介入,再现了一个活着的茶马古道,拉近了茶马古道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诸多茶马古道的旅游图书占据了旅游类别图书的市场,文化产品为从看到体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影视作品以田壮壮、木霁弘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年)、何真、王洪波编剧的电视剧《大马帮》(2004年)、康洪雷、兰小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年)影响最大。

《茶马古道德拉姆》从1999年有拍摄构想,到上映,历时5年时间(拍了三年)。上映后在国际与国内市场都大获成功,得了许多电影奖项。媒体的广泛参与报道以及探班活动,加之田壮壮的个人影响,以及影片本身的魅力,使得电影在大众的口碑效应被放大,之后许多对茶马古道有兴趣的人开始实地探访活动。网络上走茶马古道成为04年到05年很热门的旅游,当时我经常接到朋友的问询信息。

《大马帮》因为许多美女明星的云集,从开播就受到广泛关注,其故事化的讲述让许多人对云南式马帮生活也产生了好奇与向往。编剧何真与王洪波把腾冲与和顺的过去通过剧本与书的双重传播,让许多人记住了马帮往事。在许多人的努力后,和顺小镇进入了商业化的运作,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获得了中国第一魅力小镇的称号,引发了民众对该区域的空前关注。

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让腾冲再次成为旅游热点。这一年,腾冲成为中国首个开通飞机的县级城市。可以说,茶马古道通过影视再现了一种异样的云南式生活,在娱乐年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宣布,中国云南沙溪区域和万里长城一道,入选为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而云南沙溪的申报理由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尽管这条古道,之前有电视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获得奖项无数,但由于不具备娱乐元素,得不到大众媒体的追捧。

在旅游书的层面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书业进入读图时代,这点在旅游图书中体现尤为明显,图文并茂的旅游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并进一步充实了游客出门的信心。中国旅游书的黄金年在SARS之后尤其明显,这一年,出现了诸如《藏地牛皮书》、《丽江的柔软时光》等等经典之作。这些书的特点有结合点,就是少数民族风情、古道,神秘的文化与独特的风景。这一年,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书达到50多种,《茶马古道》、《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界的热度。

我从2003年到现在,参与主编出版社的旅游图书有36种,每本都会对茶马古道大写特写。一方面是市场的热度,同时也有自己的情结。

而一些文化商人的努力,令茶马古道具有窗口示范意义。1997年,文化商人聂荣庆以茶马古道为名注册了近20个商标和商号。开始在北京经营茶马古道连锁餐馆,这更像是一种茶马古道体验馆,许多人是抱着好奇的眼光来认识马帮的器物以及普洱茶,十年后,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每项商标的转让费一度高达7位数。

2009年,一项名为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的项目正由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牵头,在云南各地展开调研,相信不久到达云南的游客就会包围在新茶马古道的气氛中。

三、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另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普洱茶的兴起,既是茶马古道产业化效应的体现,也再次让茶马古道成为关注的焦点。马消失,古道消失,只有茶依旧焕发出活力,而这也让与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具有几千年饮茶史的中国,从来没有像普洱茶这样,让人不得不使用疯狂的字眼。

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最近5年以来普洱茶的疯狂史,很大程度上,我是一个参与者与记录者。

2005年马帮进京,这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直奔北京城而去,横扫全国媒体;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成立,茶马古道临界碑在宁洱确立,这一年《普洱》杂志创刊(其中的两位创始人就是《大马帮》编剧何真与王洪波),老中青三代人开始了对普洱茶话语权的全面争夺;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思茅改名普洱,政府与商业合力,让这条古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年,普洱茶成为CCTV年度经济关键词。2008年,普洱茶进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2009年,一切还在继续

10多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一股大众流行的文化符号,再变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到了云南,没有哪里不是茶马古道,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吹祖上的马帮故事,都可以谈出普洱茶骇人的身世。这大约就是福柯意义上话语的力量。

2004年,我写了《天下普洱》一书,旨在探讨一种普洱茶式的生活。这书因为普洱茶的大热,2年之内卖出了5万册,如果连同其他普洱茶书籍,从04年到07年之间,出版与普洱茶相关书籍、报刊、报纸专门版面高达60多种。普洱茶进入了新一轮的话语权争夺。我在2006年参与《普洱》杂志的创刊与编辑工作,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先生亲自挂帅,主动担当起《普洱》杂志的总策划,在我的经验里,一位市级领导如此关注一本杂志,非常罕见。

我们把普洱茶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与人文普洱,要做的工作也是在发展中扮演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力图为产业和大众输出观念与价值。从创刊到现在,杂志每期发行3万份,这个数字,对于一本茶杂志来说,已经接近天文数字。读者对普洱茶的关注超乎我们所有杂志人的期望。

稍微分析不难发现,普洱茶的话语权一直旁落在外,以台湾为代表的普洱茶文化一度成席卷之势(专著与杂志),他们将文化与产品捆绑,布道者与商人双管齐下,以短时间内赚眼球与赚钱为理念,造就一个虚假的高峰后便撤人撤资。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台湾人没有鼓吹普洱茶之前,即便是云南这样的主产区域,许多人不要说喝,见都没有见过普洱茶。是台湾方面开创了普洱茶的品饮体系,现在这样的理念还吸引着不少人。

普洱茶热潮在2007年开始退潮,茶界也开始反思。一些学者开始了重新定义普洱茶的行动,围绕着生熟之争、概念之争、产地之争,上升到了普洱茶地理(稀缺资源),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化(跨地域合作)等等开放性的讨论之中。

这样一来,普洱茶在2009年出现了三个两极分化。

在以往传统手工与机械化同步进行,比如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益普洱茶。现在这种彻底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开动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特色企业则在较少的资金和较少的人力下持续传统手工工艺。

在另一个两级分化中,就是产品的具体形态。手工茶的坚守者自然是砖饼沱的捍卫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其他普洱改革者的步伐。如果说便捷式的包装只是换个样子,里面还保留了传统茶形态的话(比如迷你小沱,小方砖,即便是这样,像永年的PK砖还是有了一定革新,开始科技专利的申请与保护),那么诸如龙润头道水、滇红看看茶之类的,就完全看不到茶的样子了。科技力量的注入与广泛运作,茶叶形态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普洱茶的两级分化还出现在生熟之分上,这是普洱茶界生熟之争后的具体体现。接受较近传统,认为普洱茶生茶发挥不了普洱茶独特功效的人,选择了以熟茶为主的生产路线。

生茶的生产者大部分走传统广州销区路线,尽管收藏普洱茶的市场热情受到过严厉打击,但仍然有收藏者愿意为爱好买单。普洱茶的生命时间与存活时间依旧是它的核心价值,需要界定的也仅仅是,这样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普洱茶的三个两级分化,正好体现了普洱茶多年来的话语努力,新的观念让这个产业再次成为可能。

朱汝奎嗜茶成癖拒赡养


朱汝奎是清代文学家冒巢民笔下的一位对茶有奇癖的老人,在冒巢民所著的《齐茶汇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位名叫朱汝奎的老人,嗜茶成癖,幼年时就已经对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据冒巢民所写,朱汝奎从十四岁就开始登齐山采茶制茶,每年春夏两次,从未间断。也就是说,六十年里,朱汝奎一共进山一百二十次。当时有位叫于象明的人对齐山茶颇为精通,有“精鉴赏甲于江南”的雅号。于象明率领全家移居齐山棋盘顶上,每年由其家人亲自采制齐山茶,先后制成了如庙后、棋顶、涨沙、本山等众多名品,冒巢民曾经亲自品尝过这些茶,认为虽然茶各有差等,但无论是何种茶,味道都极真极妙,以为是齐山茶中的极品。

然而,朱汝奎的到来让冒巢民大吃一惊。一年,朱汝奎老人也携齐山茶前来拜访冒巢民,冒巢民惊喜地发现,朱老焙制的茶水与于氏之茶在味道上难分高下,但他的茶叶却要多出一种叫“花香”的种类。通过进一步了解,冒巢民对这位嗜茶而轻家的老人更是感到分外惊奇。朱汝奎生有一子,于诸生中颇有名气,且儿子也颇尽孝道,对父亲悉心赡养,照顾有加。然而儿子的一点让朱汝奎非常不高兴,儿子不喜欢喝茶,因此他觉得儿子一点也不像自己的后代,忍无可忍的朱汝奎终于在一天离开家中,拒绝儿子的赡养。离开家后的朱汝奎常常以年逾七旬之高龄进山采茶,烘焙成千茶之后即在街市大声叫卖。这位老人对于茶的嗜好,完全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经常是整日洗茶涤器,不眠不休。此外,采茶供佛也是从朱汝奎开始的。他用采制的茶叶来供奉佛祖,精心治办所有佛事,以求死后能往生“香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