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五)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花茶技术 十五窨花茶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2、茶园灌溉技术

茶树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供给。我国茶区虽多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但由于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因子复杂,雨水分布既有地区的差别,也有季节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月中,分布也捉摸不定,时多时少,例如华南茶区,年降水量大多在1500毫米以上,多的可达2500毫米以上,对4-9月份雨量较集中,要占全年雨量的75%左右,但由于当地气温较高,常使年蒸发量接近或超过年降水量;另外,还经常出现强度大、次数多的暴雨,因此雨水地表径流与土壤蒸发较多,而能保存土壤供茶树吸收利用的水分相应减少,尤其在冬春雨水很少,茶园常有旱情,西南茶区也常有冬、春连旱现象。但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春季雨水连绵,到7-9月,夏秋季又常出现间断性高温干旱,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优质高的形成。这种雨水的时间长空间分布匀,既分散又难以预料。因此及时采取旱季茶园补充性灌溉措施,有利于实现稳定茶叶产量和品质。实践证明,凡在干旱季节对茶园进行合理灌溉的,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增产提质效果。

(1) 茶园灌溉时期

茶园灌溉的效果高低,虽然与灌水次数与灌溉水量有关,但重要的还要看是否适时,也就是说要掌握好灌水落石的火候。我国茶农历来灌溉有“三看”的经验;一看天气是否有旱性出现,或已有旱象,是否有发展趋势;二看泥土干燥缺水的程度;三看茶树芽叶生长与叶片形态是否缺水。现在人们已在“三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茶园灌溉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科学地确定了茶园灌溉的适宜时期。

①茶园灌溉的生理指标 茶树水分生理指标能在不同的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下。直接反映出体内水分的实际水平。例如细胞液浓度,新梢叶水势(可用兆帕斯卡MPa表示)等对外界水分供应很敏感,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温度温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上午9时前测定,细胞浓度低于8-9%,叶水势高于-0.5MPa,表明茶树体内水分供应较正常,若细胞液浓度达到10%左右,叶水势低于-1.0MPa,表明树体水分亏缺,新梢生育将会受阻,这时茶园需要灌溉,及时给土壤补充水分。

②茶园灌溉的土壤温度指标 土壤含水量多少是决定茶园是否需要灌水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茶园土壤质地的差异,其土壤的持水特性和有效水分含量变化较大,因此为使不同质地土壤的温度值具有可比性,一般土壤的温度指标值应采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采用土壤绝对含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相对百分率表示,例如当茶园土壤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左右时,茶树生长旺盛;降到60-70%时,茶树新梢生长受阻;低于60%时,新梢即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以茶园根系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时,作为开灌指标;二是采用土壤温度的能量值,即土壤水势来表示,它可以直接反映土壤的供水能力大小,要比以土壤含水量表示更加适当,当土水势(与土壤吸力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在-0.01~-.08MPa时,茶树生长较适宜。茶园土壤水势可用土壤张力计直接测知,当土水势值达到一0.1MPa以上时,表示土壤已开始缺水,茶树生长易遭旱热危害,应进行茶园灌水。

③茶园的灌溉的气象要素指标 主要气象要素发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的变化和茶园水分的消长密切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应密切注视天气的变化与当地常年的气候特点,尤其是在高温度季节,参照茶树物候学观察进行综合分析,监视旱象的发生。近年研究认为,当日平均气温接近30℃,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日平均水面蒸发量达到9毫米左右,持续一星期以上,这时对土层浅的红壤丘陵茶园,就有旱情露头,需要安排灌溉。

(2)茶园灌水量

干旱季节茶园究竟需要灌溉多少水量,主要应由该茶园的类型即茶树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与土壤质地来定。适宜的灌水定额,既要求灌溉水及时向土壤入渗,又要能达到计划层湿润深度,满足茶树的需水要求。因此在确定茶园灌水定额时,要先确定灌溉前的土壤计划层的储水量,使灌溉前后的储水量总和达到计划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范围。因水分过多会影响透气性。还会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土壤渗。一般确定茶园透宜的灌水量与灌水周期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由茶园各阶段的日平均耗水量来确定。可采用土壤水分衡法进行测算。特别是在高温旱季,应以5天左右为期测算自然降水量与茶园耗水量之差额。在气温较低的春旱或秋冬旱期间,以10-15天为期测算土壤水分的亏缺量。在壤土茶园中,当耕层(0-30厘米)土壤缺水近30毫米(相当土水势一0.08MPa左右)时,就应开灌补水。

1、集气管 2、负压表 3、连接管 4、陶土头 5、土壤

二是采用土壤张力计(又称负压计、土壤湿度计)法定位鉴测土壤水势的变化,来指示茶园灌溉。使用时,或将张力计埋设在茶园灌溉计划层土壤中,当张力计读数达到600毫米汞柱(相当于土水势一0.0MPa)以上时,开始灌溉补水,灌至张力计读数指针回到100毫米汞柱(相当于土水势-0.01MPa)以下时,即停止灌水。用张力计来指示茶园灌溉,既直观又易行。

三是参照茶园的各个参数,采用计算方法求得茶园灌水量和灌水量周期,其计算公式为:

M=10.r.h(p1-p2)1/?

其中:M——茶园每次灌水定额(毫米)

r——灌溉计划层土壤平均容重(克/厘米3)

h——灌溉计划土层深度(厘米)

p1——灌溉后的土壤含量上限值(干重%)

p2——灌水前土壤含水量下限值(干重%)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0.9)

茶园灌水周期按下列公式求得:T=M/W

式中:T—计划灌水周期(日)

M—灌溉水定额(毫米)

W—茶园阶段日平均耗水量(毫米)

由于灌溉方法不同,水分损耗差异较大,例如地面流灌要比喷灌的应用水量大,而地下渗灌又比喷灌的用水量省得多。因此,要使茶园土壤计划层内能得到适宜的水分指标,其灌水量还应结合灌溉方法而定。

(3)茶园灌溉方法

衡量茶园灌溉方法的优劣,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看灌溉水的分布均匀程度,以及能否做到经济用水;二是能否做到有利于茶园小生态的改善;三是能否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的目的。近年来,在茶区正在推广的喷灌、渗灌、滴灌等灌溉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省水增产的经济效果。

①茶园地面流灌 地面流灌是和抽水泵或其他方式,把水通过沟渠引入茶园的灌溉方式,包括为沟灌和漫灌。这是我国茶区传统的灌溉方法,沿革至今,在引水工程方面虽有发展,但灌水方法仍较古老。

沟灌是在茶园行间开沟,水在沟内借土壤毛细管作用,边流动边渗透到茶园土壤根层中,供茶树吸收利用。这种灌水方法,在靠近山塘、水库边的茶园中应用,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与温灌相比,容易控制灌水量,水土流失较少。

由于茶园多分布于丘陵山区,自然地形复杂,为此在进行较大面积的地面沟灌时,要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兴建流灌工程。这方面我国茶区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并有不少单位早已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茶园流灌工程。湖南涞江茶场的流灌工程规模较大,提水用的大小机埠就有9处,总吸水量达2500立方米/时,送水渠道总长达26000米,将洣江河水引入,可灌面积占全场茶园总面积的70%,也有不少生产单位,因陋就简地修筑临灌水渠,在山脚边或园边兴建水利渠道,开挖水沟引水灌溉,在多雨季节里,还可利用灌水沟当排水沟,排除茶园积水。

茶园地面流灌工程的内容及其设置技术原则如下:

第一,水源和提水机埠:利用水库、河川、山塘、井泉等为水源,并与渠、沟相连相成自流灌溉网。提水机埠位置应设在提水方便,地势居高,有利于缩短主、支渠道为原则。当水位过低或地形复杂时,可采用2-3级的提水机埠,并要有可靠的动力设备。

第二,输水渠道:分为主要渠和支渠,是用于承接提水机埠的出水,并将其引进茶园,其断面大小、建筑参数和结构,应由灌溉需水的流量、地形特点来决定。输水主渠的位置,在水泵扬程范围内,应尽量提高,使茶园基本上置于自流灌溉的范围内。由于地形地势的变化,主渠和支渠的形式可分为明渠、暗渠(理在地中)和拱渠(抬高在地面上)三种。若需用渠道连接两个山头,还需建造渡槽或倒虹吸管。在建造中,明渠的浓度应大于宽度,渠底还应有一定的倾斜度(比降为0.3-0.5%),以减少水流损失,使水流速度适中。

第三,园内灌水沟:分为主沟和支沟。在山坡茶园中的主沟,起连接支渠与园内支沟的作用,开设与建筑时要尽量与斜形缓坡园相结合,以减缓水速,防止水土冲刷,为便于茶园机械操作,部分主沟应开设成暗沟。支沟是直接引水进入茶树行间的灌水沟,在山坡茶园中和主沟斜交相接,应与茶行平行。

凡有水源的茶区,干旱季节都可采用地面自流沟灌。但种灌溉方法,存在着用水量大,灌水分布不匀等缺点,因此,除合理规划与兴建有关自流工程外,还必须在沟灌中掌握以下几点灌水技术。

首先,灌水量的大小,应按水流情况与土壤条件,灵活掌握,一般在坡降和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沟长的流量应大,反之,沟短的流量小些,地面坡降较大,流量要小,坡降平绶的需加大流量,沙性土壤渗水快,流量应适应加在,重壤土和粘土透慢,流量要小些,总之应控制既可浸湿茶树根际土层,又不致产生地表冲刷与下渗漏为度,使茶行首尾土壤受水均匀,减少水量损耗。

其次,灌水前在茶行一侧开沟(或隔几行开沟),灌水沟与追肥沟的要求基本一致,沟深1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引水灌溉后,将沟覆土填平或铺草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

另外,梯级茶园沟灌时流量要小,将水由上而下逐级拦阻进入梯层内侧的水沟内。灌溉茶树,切忌让水漫流梯面,避免水土流失,破坏梯壁,平地茶园的自流沟灌,可直接将水引入灌溉,较简单易行。

60年代以来,沟灌已有一些新的改进,例如,在地势较平坦的茶园中,可采用直径30厘米的塑料(或薄壁金属)粗管,代替输水渠或主沟。管上按茶行行距开设出水孔,孔上设开关,调节水流量,灌水时将管道铺设园内,灌完后再收回,此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已在部分茶园应用。

在水源丰富的地区,直接将水引入茶园,让水在地面逐渐漫布全国,此为漫灌。漫灌水量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使土壤积水,结构变劣。所以长期漫灌,对茶树生长不利,在茶园中应尽量避免采用。

②茶园喷灌 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兴起茶园喷灌。生产实践证明,喷灌是一种较先进的茶园灌溉方法。

茶园喷灌系统主要由水源、输水渠系、水泵、动力、压力输水管道及喷头等部分组成。并按组合方式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三种类型。

移动工喷灌系统由动力设备、有压输力管道和喷头组成,设置在有水源的茶园。机组可用手抬,也可用手推车式,具有使用灵活,投资少,操作简便,利用率高等特点。但转运搬动多,较费时,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外,均固定不动,其干、支管道常埋设在茶园土坛内,由水源、动力机和水泵构成泵站,或利用有足够的喷灌系统,喷头装在与支管连接的竖管上,可作圆形或扇形旋转喷水。如果面积较大,需要配备几组喷头,循环分组轮灌,它操作简便,节省劳动,生产效率高,便于配套自动控制灌溉,适于灌期长的茶园和苗圃应用,但所需设备管材较多,投资较高。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干管理设地下,采用固定的泵站供水或直接利用自然水头。支管、竖管与喷头可以移动,用支管的接头与干管的顶留阀门连接,进行田间喷灌作业。

喷头是喷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喷头的技术性能通常以工作压力、喷水量、射程、平均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水滴直径(雾化程度)和自转速度等指标来表示。喷头的种类很多,如按其工作压力和射程大小可分三种:

一是低压喷头:工作压力1-3公斤/平方厘米,喷水量<10立方米/小时,射程<10米;

二是中压喷头:工作压力3-5公斤/平方厘米,喷水量10-40立方米/小时,射程20-40米;

三是高压喷头:工作压力>5公斤/平方厘米,喷水量>40立方米/小时,射程>40米。

按照喷头的结构型式与不流性状,又可分为旋转式(也称射流式)、固定式和孔管式三种。

在茶园喷灌中,多采用低压和中压喷头,其中以旋转式的摇臂喷头应用较多,如PY130型,PY140型和PY150型等喷头较适用于茶园喷灌,因为这些喷头都属于中、近射程,消耗能量少,喷水性能与茶园所要求的喷灌技术较适合,喷灌质量较好。

茶园喷灌与地面灌水方法相比,可使灌水量分布均匀,可省水50%,水的利用率达80%左右。其次,喷灌可改善茶园小气候,促时茶树生育,经济效益较高,同时,喷灌机械化程度高,适应地形能力强,因此可成倍地提高工效。此外,喷灌系统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达10%左右,如果配合喷施根外追肥,化学农药与除草剂等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

但喷灌与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受风的影响较大,一般3级以上风力,部分水滴易被风吹移,当空气高温低湿时,水滴在空中蒸发损失可达10%左右;喷灌需要机械设备较多,尤其是固定式喷灌系统,一次必投资较大。

茶园喷灌虽优点较多,但要发挥它的优势,必须精心规划,因地制宜地作好技术设计,在选用与确定各种类型的喷灌系统时,既要根据当地的水力资源和动力设备条件,又要考滤经济效果,在具体运用中除了做到适时,适量外,还要撑握如下的技术要求:

首先,喷水的雾化程度要适中,水滴直径以2毫米为宜,可不致对茶树芽叶与土壤产生过强的冲击。

第二,喷灌面上的水量分布要力求均匀,这就要求喷头的组合喷洒均匀系统应在80%以上。

第三,各种喷灌系统在使用中应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定期维修保养。

此外,旱季茶园喷灌要与增施肥料,及时采摘等肥培管理措施密切配合,充足的水分可以充分发挥肥料效应,促进茶树生长旺盛,而及时采摘,既可多收,又可保证茶叶质量。

③茶园渗灌 渗灌又称地下灌溉,是将灌溉水由输水渠送入地下管道(暗道),通过管道的透水孔,使水借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向根系活动层上、下、左、右浸润,供茶树吸收利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由于渗灌可与施用液肥相结合,因此又可称为管道施肥灌溉系统。据广东省红星、汶塘等茶场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应用实践表明:茶园应用管道渗灌施肥,能及时适量地将水量均匀地直接送达根系,代其吸收利用,与等量肥料沟施相比,可增产茶叶15%,具有明显的节约用水,提高肥效以及保持土壤结构的优点,主要缺点是一次性投资较多,平时如有故障,修理不便。

建茶园渗灌系统时,平地管缓坡茶园,可隔行建管,留一行便于深翻改土。管道应埋设在茶行中间,深度以40厘米左右为宜。建管的沟道坡降要小,约为1/1000。若茶行首尾高差超过60厘米时,需作管道降级处理。管道降级进设时,管尾须适当提高,然后可下降,以保灌水时前段灌满。管道内径7-10厘米为宜,不能过小。管上的透水孔一般在4-6毫米,呈梅花形分布,为防止管道及透水孔的堵塞,需采取多层过滤,如设置肥水贮备池、沉沙井及其过滤网,并提高管道透水孔的位置。

茶园渗灌,要与沉水井,排气筒、肥水贮备池、输水渠等相配套。

使用茶园渗灌时,只需插好截流闸板,打开泄水柜开关,就能使水顺着输送渠流进渗水管道,按管道顺序进行茶行灌水,广东汶塘茶场的经验,一般茶园开沟施化肥每亩约需一人工,而采用管道渗施,只需两个操作,一天可完成60亩,并便于田间管理与机械操作,省工省时又省地。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茶园渗灌施肥,即能抗旱,又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可见渗灌是茶园取得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发展潜力较大。

④茶园滴灌 所谓滴灌,顾名思义即滴水灌溉。将灌溉水(或液肥)在低压力作用下通过管道系统,送达滴头,由滴头形成水滴,定时定量地向茶树根际供应水分和养分,使根系土层经常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能提高茶树养分与肥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省水增产的目的。

滴灌系统的主要由枢纽、管道和滴头三部分组成。枢纽包括动力、水泵、水池(或水塔)、过滤器、肥料罐等。管道包括干管、支管、毛管以及一些必要的连接与调节设备,干、支管多采用高压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管径为25-100毫米,毛管是最未一级管道,一般用高压聚乙稀加炭黑制成,内径为10-15毫米,其上安装滴头,滴头是滴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量最多,适合茶园应用的部分国产滴头与性能如下:

管式滴头:属长流道类型,聚头烯制成,流量为2.0-5.0公斤/小时,工作压力为1.2公斤/平方厘米

螺帽式滴头:为孔口式,属短流道型,材料是高压聚压稀,流量为2公斤/小时,压力为1.2公斤/平方厘米

龟形滴头:多孔式,属短流道型,材料为低压聚乙稀,流量为7.4公升/小时,工作压力1.2公斤/平方厘米。

发丝滴头:属长流道型,材料是聚氯乙稀,流量为3公斤/小时,工作压力1.2公斤/平方厘米。

我国在80年代初先后此进部分滴灌成套设备,在茶园进行试点应用。杭州茶叶试验场等单位的滴灌试验表明,它具有明显的增产提质与节水的效果,并取得一定的经验。

茶园滴灌系统的设计,枢纽部分应尽量设在中心位置,这有利缩短输水距离与控制较大的滴灌面积。采用移动滴灌系统,即枢纽部分和主管道固定,而将毛管与滴头移动,轮流灌溉,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在有利条件的地方,要以利用自然水头落差或高处修建水池、水塔进行滴灌。滴灌管道的布置,一般支管道与主管道垂直,毛管分布在支两侧。

1、水源 2、水泵 3、流量计世纪 4、压力表 5、施肥罐 6、闸阀 7、地滤器 8、冲刷管 9、干管 10、支管 11、流量调节阀 12、移动毛管 13、移动毛管位移 14、滴头 15、茶树 16、辅助毛管段

茶园滴灌用利于节省用水量,在旱热季节,滴灌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90%以上,比沟灌省水2倍左右,同时,茶叶增产效果明显,有利于品质改善的内含物成分增加,另外滴灌消耗能量少,适用于复杂地形,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滴灌的主要缺点是滴头和毛管容易堵塞;材料设备多,投资大,田间管理工作较繁琐,目前我国茶园滴灌应用较少,尚处试验阶段,有待总结提高。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


(六)茶树修剪

修剪是茶树树冠管理的重要措施。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干明显,侧枝细弱,幼龄期树型呈宝塔状,成年后呈纺外外锤形。芽叶立体分布,数量稀少,无法形成枝密集而宽广的采摘面,既不能适应机械化采茶的需要,茶叶物单产也不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应用修剪技术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树体营养的分配和运转,进行适当调控,使其树势生长旺盛,塑造成高产的树型,修剪依据方法不同,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多种形式。这些修理剪技术在具体应用时,都必须与茶树阶段发育相一致,在一定的生物学年龄时期中,以一种修剪为主,适当使用其他修剪技术,并与适应的农业措施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修剪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1、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茶树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主茎和主根生长较慢。茶树的芽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芽都能同时萌发生长,而往往顶芽首先萌发生长,其他的侧芽发迟缓工或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种顶端生长的抑侧向生长,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顶端优势”。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形态学上有明显的极性,在生理上也有极性,靠顶端的部位生理上占有优势地位。正在生长的顶芽,生长旺盛,代谢水平很高,营养物质的分配常常优先得到供应。也就是说,茶树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和根系吸收的无机物,运到顶芽较多,使顶芽生长旺盛,主茎生长粗壮。下面的侧芽一则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影响萌发生长,侧枝生长也瘦弱。

据研究,顶芽和侧芽的这种相互关系,即顶芽抑制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微量活性物质,在植物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形成主要是在生长活跃的茎端生长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茶树的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同时还具有极性传导的特性,顶芽形成的生长素由顶端沿着韧皮部向下端传导,对下面侧芽起抑制作用。不过生长不比的抑制作用也只有在生长素到达一定的浓度时才能达到。主要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和阻止联系侧芽的维管束的形成。这就使侧芽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阻碍了侧茶的生长。

修剪的根据茶树有顶端生长优势的特性,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从而去掉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当侧芽解除了来自顶芽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后,细胞就开始分裂分化,维管束逐渐形成,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随之增加。这样剪口下面的侧芽就能迅速萌发生长。一般来说,对修剪反映最敏觉的部位是在剪口附近,常常是第一个芽最强,依次递减。例如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剌激剪口以下第1-3个侧芽萌发生长而形成侧枝,其结果是分枝增加,促进了骨干枝和树冠的形成,使分枝增多,扩大采摘面。而衰老茶树采用台刈剪掉了地上部枝条以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根部的潜伏芽得到以萌发生长,重新形成生活力旺盛的新树冠,最终达到全株更新的目的。

从植物阶段发育的原理来看,茶树修剪可以说是降低茶树阶段发育年龄,从而复壮了生长势。茶树的个体发育,是指茶树正常生活史的全部历程。在茶的一生中,由于代谢活动,使茶树植物体不断扩大,表现出数量的变化,称之为生长。随着茶树细胞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和体积重量的增加,细胞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生长和发育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发育必须要在生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生长便不可能发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生长也是发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茶树的个体发育是分阶段和有规律进行的。第一,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前一个发育阶段没有完成以前,后一个发育阶段就不能开始。后一个质变就要在前一个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发育的不可逆性。即阶段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是不能消失和解除的;第三,发育的局限性。阶段发育的质变仅发生在茎顶端生长锥分生组织的细胞中,是分生组织细胞内部的质变。因此,茎上部阶段发育质变的程度总是高于茎下部的。在茎较下部分可能还未通过第一阶段的质变,而茎的较上部分已经在较下部分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或第三阶段发育的质变,这就决定了茶树地上部各个部分在阶段发育上的异质性。茶树茎下部分和各分枝的下部,在形态学上最早形成,从生长年龄来说它们最大,但从阶段发育来说,它们质变的程度最浅,所以就发育年龄来说是幼年的。茶树枝条的上部则相反,形成学上形成最迟,生长年龄最幼,而阶段发育是年老的,质变程却是最深的。茶树地上部分的这种异质性,也可以从开花现象中得到证实,浙江嵊县三界茶场作不同高度的修剪试验,剪去茶树地上部枝条1/4的。当年开花;剪去地上部3/4的,第二年开花;而齐地面台刈的,到第三年才开花。修剪的部位越低,阶段发育年轻的,开花就迟。湖南农学院的台刈修剪试验表明,不同部位所生枝条总的趋势是越接近基部,发育阶段越年轻,萌发生长的新枝就越好,如离地30厘米台刈的当年新梢长度为9.5厘米,而近地面根茎部位抽出的当年新梢就达17.1厘米,两者相差一半以上。这是因为老茶树进行更复壮,台刈掉地上部树冠,使根颈阶段发育年轻的潜伏芽获得了解放大镜,萌发出新枝,重新恢复青春活力,从而使老茶树“返老茶树”“返老还童”。

茶树的根颈部上连树冠,下连根系,是茶树营养的集散枢纽,也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部位。茶树根颈部不但在发育阶段上年幼,而且贮藏的营养物质也丰富,所以是茶树更新以后骨干枝形成的主要场所。从茶树的整体生长而言,修剪打破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理平衡,起了加强地上部生长的作用。不经修剪的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修剪则打破了这种平衡,通过加强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才能逐渐恢复这种平衡,同时由于剪去了部分枝叶,根系对地上部养分的供应也相对增加,这样势必促进侧芽和新梢向增同化作用的方向转化,加速侧芽的萌发和新梢的生长,促进树冠更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二年生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深度试验,当离地1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5.9厘米;离地15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4.6厘米;而离地2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10.7厘米,表明随修剪程度加深,阶段发育年龄降低,侧芽萌发后新梢生长也就越旺盛。

茶树修剪后,树冠的旺盛生长,形成更多的同化产物,根系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系的进一步生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指出,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发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平距离20~60厘米,垂直距离10~40厘米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吸收根分布可超过不修的一倍。由于根系生长的加强,又可进一步吸收更多的无机营养供应地上部枝叶,促进地上枝叶的生长,这样两者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由平衡到不平衡,周到复始,促进侧芽的不断萌发生长,树冠的不断更新,使茶树始终保持茁壮的生长势。

修剪对改变枝条的碳氮比例,促进营养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常绿的多年生作茶树的生长开始的,以后逐渐转向发育而开花结实。在茶树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有节律地进行。加强茶树的营养生长,其结果是多收茶叶,而生殖生长产生的是花果,因此栽培茶树要促进营养生长,抑制茶树生殖生长的发展。这与茶树体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无机营养(氮素)对茶树营养生长有利,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对茶树发育有利,而碳与氮之间,碳的数量过大,开花结实占优势,如氮素多,营养生长占优势,因此在茶树栽培上常用增施氮肥或修剪来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茶树嫩叶含氮量较高,老叶含碳量较高,如顶部枝梢长期不剪,枝梢老化,碳水化合物增多,氮素含量下降,碳氮比值大,营养生长衰退,茶果增多,采用修剪,剪去含碳量较多的部位,使新枝代替老枝,是改变茶枝碳氮比的一种方法,通过修剪,茶树的生长点减少,根部吸收的水分养分供应量相对增加,剪去了部分枝条后,新生枝碳氮比值小,从而也就相对加强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三十五)


3、茶树湿害及其防救

茶树属旱地栽培的多年生经济作物,与某些旱作比较,它喜水但又忌过湿,只有在水分充足而又透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实现茶园高产优质。反之,如茶园土壤长期呈过湿状态,即会造成茶树湿害。茶树遭受湿害后,首先受害的是根部,进而影响地上部生长。调查湿害茶园可以发现,茶树吸收根显著减少,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输导根粗短,呈水平状伸展,分布较浅;主根难以深扎,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萝卜根”。受害主根及输导根的表面呈灰褐色,且有腐死现象,须根呈黄褐色,吸收能力明显减弱。在茶树根系生长不良的情况下,进而影响茶树地上部生长,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芽叶瘦小黄变,分枝稀少,枝条出现灰枯死亡现象。

茶树产生湿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茶园土取水分过多,使土壤固相、液相、气相三相比严重失调。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土壤三相比大约为45:30:25,而湿害茶园液相显著增大,气相减小,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空气严重不足,根系正常呼吸受到抑制,严重时可使茶树窒息死亡。此外,湿害茶园土壤潜育化现象是极其明显的,导致亚铁等有毒物质的大量积聚,能使茶树中毒受害。在湿害茶园的土层中,一般均有硬塥层或犁底层,这些土层结构坚硬致密,通透性极差,因此在雨季能造成长期积水,使茶树出现湿害。

茶树湿害,以其造成茶园土壤过湿的不同成因,可分为集水型、难透水型和地下水型三种。

(1)集水型湿害茶园

分布在丘陵山区的坡脚注地,或在两山出口处低洼平台上的茶园,因该处土层下常有不透水的岩层,加上地形关系,常常上方雨水沿着坡面径流或潜水暗流汇集,不易排除,如果水流前进的方向再受到阻挡(如路基、水稻田等),则滞水聚积,使茶园土壤水位升高,最易产生茶树湿害。

这类茶园的改造措施,主要是在茶园上坡开挖横截水沟,以拦断由上坡下来的径流与潜水。同时还应在茶园最下方低处,开设明渠或暗沟排水,降低茶园土壤水位。

(2)不透水型湿害茶园

我国茶区,尤其是在红黄壤地带的茶园,在土层下都有一层不易透水的塥层存在,这种硬塥层有粘土层、铁锰结核层、死僵土及母岩等,如果此塥层位置高,耕作层浅,又出现在平坦地或蝶形洼地,一到雨季时,雨水无法向深层渗透,地表流速小,大量雨水就会储积,造成茶树湿害。在开辟新茶园时,为求得茶园集中成片,常把池塘或局部低凹处水田,未经破除犁底层和积水胶结层,就挑加客土填平作茶园,嗣后往往形成局部积水成害。这类茶园,由于经常积水,土壤结构恶化,根系层浅,茶树生长衰弱,一遇干旱季节,水分蒸发快,土壤板结,茶树也最易遭受旱害。

改造不透水型湿害茶园,首先要破福深耕,挑培客土,改良土壤,同时开设暗沟(或明沟)排除潴水。暗沟一般开在1米左右土层以下,底部用块石砌成桥洞形排水孔,上面再放碎石或砂石,然后填土。杭州茶叶试验场的经验是,为增加茶园土层排水效果,在靠近暗沟两侧的土壤要开得深些,渐远渐浅,使硬塥层至排水沟处之间,至少应有1/100的坡降,以提高排水效果。对明显的注地渍水茶园,除了破塥深耕、加土改良外,还应围绕茶园开设排水明沟(深1米以上),并与其他排水沟渠连通。

(3)地下水位型湿害茶园

在水塘、河流、水库附近的低地茶园,由于坝身透水或地下水外渗等原因,使低地茶园常年水位较高,土壤底层逐渐形成潜育化,亚铁反应强,加害茶树根系、形成茶树湿害。

对这类茶园的改造,要在水塘、水库等的下侧和茶园的上方开挖横截水沟,切断径流与坝身潜水渗透,降低茶园土壤地下水位。

抗御自然灾害的实践告诉我们,气候,如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改造自然斗争之一的抗灾措施,也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在与灾害性气候作斗争中,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间题,找出因果关系,使各项措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那么,天灾是能够战胜的,人们总会在与天灾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自由。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一)


2、茶树修剪的时期

茶树修剪时期,不论是幼年茶树,还是成年茶树或衰老茶树,原则上都应在一年地上部生长结束后休眠期进行。茶树在冬季休眠期开始,地上部分的养分就逐渐向根部转移,并在根部积累贮藏起来,到翌年开春以后,再从根部逐渐向上部分移动,供应春季茶芽发生长的需要。据测定,茶树根部淀粉和总糖量贮藏,在生长季节的各个时期是不同的,一般是从9月下旬起逐渐增多,到次年1-2月份到最大值以幼年茶树根部的淀粉为例,2、4、6、8、10及12月的含量分别为21.91%、16.30%、13.58%、9.36%、12.58%和16.50%(占干物%),而分析修剪以后树体的营养变化,可明显地看到淀粉含量显著地下降,所以茶树树体营养的消长规律和生理角度考滤,茶树修剪的时间,一般应在茶树冬季休眠后期,即春季茶芽萌发前为好。在此期间修剪,被剪枝叶养分含量较少,可减少无谓的消耗,而根部贮藏养分最多,对萌发新枝有利。如果在剪交茶树没有足够的养分贮备,必须对剪后新梢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茶树的生长,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是交替进行的。大体说来,地上生长休眠期,正是根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剪去部分枝叶,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加速进行,吸收、贮备更充足的养料。

我国的多数茶园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海拔高差县殊,据研究,海拔高度与根部贮藏物质淀粉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海拔高的茶园,由于根部淀粉贮存多,修剪后足以恢复茶蓬的生长,即使实行深剪把枝叶全部剪光也无妨,因在低海拔的茶园,由于碳水化合物的亏缺,修剪的效果就差。要使修剪得到成功,必须采取措施,使剪前茶树积累较多的营养,修后枝叶抽生才能茂盛。

从上述茶树营养状、养分的得失和贮藏分析,在我国四季分明的广大茶区,茶树在春季接近萌芽之前进行修剪是影响最小的时期(即从惊蛰到春分)。这个时期根部有足够的贮藏物质,又正值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充沛、茶树生长较为适宜的时期,同时春季是年生长周期的开始,剪后使新梢有较长时间可以充分生长。

修剪时期的选择,当然还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而定,在终年气温偏高,没有冻害的地区,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可在茶季结束时进行修剪。但在冬季有冻害威胁的地区和一些高山茶区,为防止寒流的袭击,春季修剪就应推迟。但也有一些地区为了防止树冠面枝受冻,用降低树冠高度的办法来提高抗寒力,这种修剪最好在秋未进行。

有旱季和雨季之分的茶区,修剪时期就不应在旱季来临前进行,否则剪后发芽困难,新芽难以旺盛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二)


3、茶树修剪方法

茶树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对不同年龄时期的茶树,由于修剪目的要求不同,因此修剪的方法也不一样。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

茶树在幼龄时期,有明显的主干,随着树龄增大,主干生长势逐渐减弱,侧枝生长势相应增强,树型逐渐向灌木型方向发展,一般自然生长未经修剪的茶树,分枝较稀,树冠幅度也难以扩大。幼龄茶树修剪的目的是促进侧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层次和数量,培养骨干,形成宽阔健壮的骨架,因此称为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一般要进行三次,每次的高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在什么时候进行,要看苗木生长的高度而定。当一年生茶苗有75-80%长到3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如果高度不够标准,可推迟到第二年春茶生长休止时期时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对今后分枝的多少和生长强弱有密切关系。修剪较低的,分枝较少,但由于养分集中使用,形成的骨干枝比较粗壮,修剪较高的,分枝较多,但由于养分分散使用,骨干枝比较细弱。一般而言,第一次定剪高度过离地面15-20厘米为宜。半乔木型品种如政和、云南大叶种等分枝部位较高,应剪高一些,灌木型品种,分枝部位低,应剪低一些。高寒山区上,土壤瘠薄,茶苗生长较差的,应剪低一些。

第一次定型修剪对茶树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须精细进行,确保质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进行。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桩过长,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渍伤口,难于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一年后进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只要苗高已达修剪标准,即可提前时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标准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桩头,同样要注意留外侧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同样也可提前。这次修剪的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

上述三次定型修剪,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幼年茶树经过三次定型修剪,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坚强的骨架,即可适当地留叶采摘。第四年和第五年每年生长结束时,在上年剪口以上提高5-10厘米进行整形修剪,使茶冠略带半弧形,以进一步扩大采摘面。茶树五足龄后,树冠已基本定型,即可正式投产,以后可按成年茶树修剪方法进行。

目前,有些新建茶园没有进行定型修剪,影响成园投产。这类茶园应当分别情况进行补剪。如果是播种三、四年还未修剪的,大部分茶苗已有3-4层分枝而且比较健壮的,可直接离地面35-40厘米处修剪;如果分枝少而细弱的,可离地20-30厘米处修剪。以后根据分枝情况,掌握适当高度再修剪1-2次,待养成较好骨架后,开始正式采茶。

(2)成龄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

成龄茶树的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取轻修和深剪相合的办法,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和整齐的树冠采摘面,发芽多而壮,以利持续高产优质。

1>轻修剪 一般每年在茶树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树冠整齐,长势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轻修剪的目的是使树冠采摘面保持齐而强壮的发芽基础,促进营养生长,减少开花结果。我国江南茶区都在春茶发芽前进行,而在西南茶区以及没有冻害的地区,则在秋茶停采以后进行。修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如果剪得过重,会导致次年发芽迟,芽头少,影响春茶产量。对花果着生较多的枝条可剪重一些,以减少养分消耗。

2>深修剪 经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上面发生许多浓密细小的分枝,俗称“鸡爪枝”。这种鸡爪枝的结节增多,阻碍养分的输送,发出的芽叶瘦小,对夹叶多,会隆低产量和品质。所以每隔几年,当树冠上面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使树势恢复健壮,提高育芽能力。经过一次深剪后,继续实行几年轻修剪,以后又会出现鸡爪枝,引起产量下降,可再进行一次深修剪,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可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持续高产。深修剪的时间,一般在春茶萌动前。为减少当年产量的损失,也可在春茶采后深修剪,留养一季夏季,秋季即可采茶。有的在夏茶后剪,留养秋茶,第二年早春伏旱的地区,不宜在夏茶后剪,以免干旱影响新梢的萌发和生长。

茶树深修剪

轻修剪和深修的工具都用篱剪,刀口要锋利,剪口要平整,尽量避免剪破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3)衰老茶树的重修和台刈

衰老茶树的修剪,应根据衰老程度,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重修剪和台刈的办法更新复壮。

1>重修剪 适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种茶树树年龄不一定很老,但由于放松肥培管理或采摘不合理等原因,以致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鸡爪枝多,芽叶瘦小稀小,多对夹叶,产量明显下降,但其多数主枝尚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对这类茶树,可采用重修更新复壮。重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离地30-45厘米为宜,树形较高,枝高不太衰老的,可剪高一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低一些。如果修剪过高,达不到更新目的;修剪过低,则恢复较慢,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整片高度大体一致。

茶树重修 1、修剪前 2、修剪后

如在同一丛茶内有个别枯老枝,可先用锋利的镰刀割除后再修剪。

重修的时期,以茶树休眠期为好。但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为收获一定的产量,可在春茶采后重修剪,剪后当年发了出的新梢不采摘,在次年春茶萌动前,在重修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重剪后第二年起可适当留叶采摘,并在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待树高达70厘米以上时,每年提高5厘米左右进行轻修剪。

对于没有经过定型修剪,树冠参差不齐,树势尚不十分衰老的旧式茶园,也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重修剪,然后轻修培养概冠。

2>台刈 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夹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大部枯黑,吸收能力很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衰老茶树,应当实行台刈更新,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5-7厘米为宜,留桩过高,则发芽不壮,新枝纤细;过低则发芽部位太少,新枝数量少,台刈以采用圆盘式台刈机为好,可免树桩的撕裂,也可用锋利的镰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斜面而光滑,以利不定芽的萌发。粗大的枝干可用手锯或台刈剪,切忌砍破桩头,否则伤口腐烂,难以愈合和抽发新枝。

茶树台刈 1、台刈前 2、台刈后

有些茶树,由于自然更新,从根颈处发出一些根颈枝,代替枯老的枝干,所以在一丛茶树里往往有的枝条枯老,有的已是更新健壮枝。这种茶园,群众常采用抽刈的办法改造,剪去枯老枝,保留新生枝。

这样就不影响当年的产量,为使树冠整齐,扩大采摘面,可在抽刈后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改造养成树冠。

台刈的时间,在早春为好。这时为茶树的休眠期未期,根部积累的养分较多,能满足新枝萌发的营养需要,而且初春台刈,茶树新枝的全年生长期长,有利于形成健壮的骨干枝,有些地区为照顾当年茶叶产量和收入,也可在春茶采后的5月间台刈。

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年在上次剪口提高10厘米左右修剪,待树高到70厘米以上时,每年按轻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发出的新枝生长旺盛,芽叶肥壮,但千万不可采摘过早、过度,这是决定台刈成败的关键。一般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采抽,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三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这样才能养成骨架健壮,蓬面宽广,分枝适密的高产树型。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三)


4、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

修剪是塑造茶树高产树冠的主要手段,修剪措施的实行,除需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茶树树龄、品种习性进行综合考滤外,还应与下列栽培措施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应与肥水管理密切配合

修剪是促使茶叶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它必须在提高肥、水管理及土壤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修剪的增产作用。修剪对茶树来说,是一次创伤,每经一次修剪,被剪枝叶耗损许多养分,剪后又要大量萌发芽新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根部贮存的营养物质。为了使根系不断供应地上部再生生长,并保证根系自身生长,就需要足够的肥、水供应,这时加强土壤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剪前要深施较多的有机肥料和磷肥,剪后待新梢萌发时,及时加施追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新梢健壮,生长迅速,充分发挥修剪的应有效果。尤其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的茶园,土壤已趋于老化,表土冲刷和土壤中盐流失,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另一方面,经过更新后,茶树主要靠根颈及根部贮存的养分来维持和恢复生机,重新萌发新枝,形成树冠,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养分,所以土壤的营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衰老茶树更新后能否迅速恢复茶树和达到高产的重要环节。在肥水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修剪,只能是消耗茶树更多的养分,使茶树迅速衰败,这就不能达到改树复壮的目的。尤其是长期不施磷钾肥的老茶园,茶树代谢机能减弱,枝梢容易发生枯死现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是缺肥不改树的,没有足够的肥料准备,一般不采用台刈或重修剪。

(2)应与采摘留养相结合

修剪是幼龄茶树培养骨干的重要手段。幼龄茶树在树冠养成过程中,骨干枝和骨架层的培养主要靠三次定型修剪来完成。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在采摘技术上,要应用“分批留叶”采摘法,多留少采,做到以养为主,采摘为辅,实行打头轻采。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适当地早采或强采,会造成茶树枝条细弱,树势早衰,不但产量上不去,茶树也像“小老头”,难以封行。这样的茶树,即使进入壮年期,单产也是不高的。反之,如果只留不采,实行封园养蓬,结果枝条稀稀朗朗,采摘面上生产枝不多不密,实现高产也很困难。

对于深修的成年茶树,要视修剪程度注意留养。由于深修剪,使茶树叶面减少,光合同化面缩小,而修剪面以下抽发的生产枝,一般都比较稀疏,形不成采摘面,所以需通过留养,增加枝条的粗度,并在此基础上再萌发出次级生长枝,经修剪重新培养采摘面,一般深修的茶树需经过一季到两季留养,再时行打头轻采,逐步投产。若剪后不注意留养,甚至强采,很容易引起树势早衰。

重修剪、台刈更新后,茶树的采摘管理,是培养树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更新的当年,生长比较旺盛,在年生长周期内,新梢的生长几乎无休止期,节间长、叶片大,芽叶粗壮,对培养树冠十分有利。在生产实践中,也正是台刈或重修剪后的1-2年内,是培养再生树冠的最重要时期,要特别强调以养为主,采养结合,在树冠尚未封行前,采摘打顶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获,而是配合修剪,养好树冠的一种手段。重修剪、台刈以后的茶树,一般要经过2-3年打顶留叶采后,才能正式投采。

(3)应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相配合

树冠重修或更新后,一般经过一段时期的留养,茶树枝叶繁茂,芽梢幼嫩,是各种病虫害滋生的良好场所,特别是对于为害嫩芽梢的茶蚜、茶尺蠖、茶细蛾、茶卷叶蛾、茶梢峨、小绿叶蝉、芽枯病等,必须及时检查防治。对衰老茶树更新复壮时所留下的枝叶,必须及时清出园外处理,并对树桩及茶丛周围的地面进行一次彻底喷药防除,以消灭病虫繁殖基地。由于重剪或台刈后相当一段时间不采茶,因此用药范围较宽,对一些安全间隔较长的药,在不采茶的条件下,可允许使用。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九)


(九)茶树病虫害防治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害有90余种,害虫、害螨约430种。病虫害不仅种类多,而且生严重,为茶叶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防治病虫害是保证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

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是在茶园生态系中,以茶树为主体,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最后组成相对稳定的茶园病虫区系。茶园病虫区系与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密切相关。我国各产茶省(区)中,种植历史较长的云南、广东、浙江等省的病虫种类和发生数量,较新种茶的西藏、山东省(区)为多。除了生态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植年限对种群的累积作用。我国各茶区的主要病虫种类如下:

①江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白星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红锈藻病、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叶害瞒(茶橙座蜡、茶跄线蜡)、茶尺蟆、茶毛虫、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类有小卷叶蛾、油桐尺蠖、长白蚧、茶短须螨、茶蚕、根癌病和芽枯病等。

茶苗根结线虫病

1、病根症状 2、雌成虫 3、雌虫及产卵状

茶尺蠖

1、为害状 2、成虫 3、幼虫

茶毛虫

1、为害状 2、成虫,3、幼虫

③ 江北茶区 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白绢病。主要害虫种类有: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茶橙瘿螨、蛴螬、地老虎、蝗虫。局部地区发生的害虫种类有蓑蛾、刺蛾等。

云纹叶枯病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襄壳 3、子襄和子襄孢子 4、病叶症状

轮斑病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叶症状

黑刺粉虱

1、为害状 2、成虫 3、2-3龄幼虫

茶小绿叶蝉

1、为害状 2、成虫 3、若虫

茶苗白绢病

1.病苗症状,2.菌核;3.担子和担孢子

③西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茶饼病‘白星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紫纹羽病)和地衣苔醉。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茶毛虫、介壳虫类(牡砺蚜、角蜡蚜等)、蜡、尺嫂类(云尺蟆等)、刺蛾类(角刺蛾等)。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油桐尺嫂、茶梢蛾、茶籽象甲和枝癌病等。

④华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红锈藻病、黑腐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害螨类(茶橙瘿螨、咖啡小爪螨、茶短须螨)、油桐尺蠖、粉虱类(黑刺粉虱、陈氏粉虱)。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刺蛾类(扁刺蛾、自痣吐刺蛾等)、茶细蛾、茶谷蛾、言丁虫和线腐病等。

(2)茶园病虫区系的演替

茶树生长茂密,树冠郁闭,茶园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的变幅远较其他作物区系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病虫区系和天敌资源。优势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主要地位,偶发性病虫种群则不易上升为优势种。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园管理的加强,日益增多的人为因素介入自然界,而发生了明显的病虫区系的演替。6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加较多,种植方式也由丛栽发展为条栽密植,使茶园的空间明显减小,连片栽植的茶园为病虫的生长、繁衍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更隐蔽的匿藏场所,因此,病虫的种类和密度增加。茶园间作也会使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我国华南茶区推行胶茶间作后,导致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腐病发展成为优势种。又如我国江北茶区茶树生长不封行,通常行间种植豆科、玉米等植物,使多寄主的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严重。在茶园施肥高氮化的情况下,新梢生长柔嫩而密集,诱集其他植物上的病虫种群转移到了茶树上,并发展为茶园病虫区系中的优势种。如油桐尺蠖原是油桐上的次要害虫,当迁移到茶园后,食性逐渐专化,已成为湖南、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区)茶园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又如假眼小绿叶蝉原是桃树等林木上的一种次要害虫;茶附线端为害棉花、蔬菜等植物,一旦进入茶园,由于这些害虫偏嗜柔嫩多汁的茶叶,便在茶园中定居,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茶树主要害虫和害螨。茶树留叶采摘,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这种原是山茶科植物上的一种罕见害虫,自70年代起成了江南茶区的一种主要害虫。此外,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害虫的天敌,使蚧类和害螨上升为茶园中的优势种。

茶园害虫区系演替有如下四个趋势:

由咀食型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大型害虫向小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发生世代少,繁殖力低的害虫向发生世代多,繁殖力强的害虫方向演替;由专化性害虽穴杂食性害虫方向演替。

茶园病的区系演香不如害虫区系变化明显。但是,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茧,改变了病原物赖以生存约环境条件,致演病害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变化。茶园增施氮肥以后,改变了茶树新梢中的生化成份的组成数量,导致芽叶病害的种类增多,为害加大。如近年来.茶芽枯病,萎芽病等新病害在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发生和流行。灌木林区垦植种茶后,根腐病类得以发展。茶区推广营养繁殖后,加速了多寄主的根结线虫病、根癌病的传播,使根病的题突出起来。茶淤病害区系的演替趋势如下:

由加害成叶和老叶的病害向芽叶病害方向演替;

由叶病向根、茎病害方向演替。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六)


3、茶园排水技术

茶树生长,既喜温、喜湿,但又怕涝、怕渍。而在我国产茶区,常出现降水量集中的雨季和多日不雨的旱季,在雨季如不能及时排除余水,不仅会冲跨茶园,流失肥土城地势低洼处,还极易渍水,时间稍长,往往造成茶树湿害,给茶叶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据杭州茶叶试验场调查,因受土壤湿害导致低产的茶园占全场茶园总面积的4%,对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需要进行改造。

(1)茶树湿害

适宜茶树根系生长的土壤,除要求含有充足的水分、养分、还要有足够的空气。如果土壤湿度增大,空气就会减少,一旦渍水,会使茶树根系呼吸困难,水分、养分的吸收代谢受阻。由于空气少,缺氧,土壤下层呈嫌气状态,尤其是红黄壤种茶地区,土壤中常形成低价铁、锰及其他还原性物质,再加腐败性嫌气细菌的活跃,使茶树根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湿害。

(2)茶园排水措施

茶园排水系统,在新茶园规划开辟时就应考滤落实。新茶园的水利系统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山塘、水库、管道与机埠组成,相互配套,紧密联系。例如山区茶园附近的山塘,水库与环山渠道,在雨季可蓄水防洪,旱季又能引水灌溉,做到蓄、排、灌兼顾,使沟、渠、塘、库及机埠等设施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茶园沟沟相通,配套成龙,心意减少与避免茶园水、土、肥的流失和低处渍水现象。

对有迹象或已产生渍水危害的茶园,应积极做好调查研究,找出茶园渍水湿害的成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以见成效。

茶园排水是防除湿害的主要措施,但茶园湿害的类型与成因较复杂,茶树受害的程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在防治与改造湿害茶园时,除了做好深入调找出成因,在采取各种排水设施的同时,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配合其他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如改土、改树及病虫防治等,方能见效。对建园基础差,湿害严重的茶园,应结合换种改植,平整土地,重新规划,建立新新茶园。如不宜各茶的,可改种其他湿生作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