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三)

发布时间 : 2020-11-24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花茶技术 白茶技术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4、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

修剪是塑造茶树高产树冠的主要手段,修剪措施的实行,除需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茶树树龄、品种习性进行综合考滤外,还应与下列栽培措施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应与肥水管理密切配合

修剪是促使茶叶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它必须在提高肥、水管理及土壤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修剪的增产作用。修剪对茶树来说,是一次创伤,每经一次修剪,被剪枝叶耗损许多养分,剪后又要大量萌发芽新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根部贮存的营养物质。为了使根系不断供应地上部再生生长,并保证根系自身生长,就需要足够的肥、水供应,这时加强土壤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剪前要深施较多的有机肥料和磷肥,剪后待新梢萌发时,及时加施追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新梢健壮,生长迅速,充分发挥修剪的应有效果。尤其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的茶园,土壤已趋于老化,表土冲刷和土壤中盐流失,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另一方面,经过更新后,茶树主要靠根颈及根部贮存的养分来维持和恢复生机,重新萌发新枝,形成树冠,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养分,所以土壤的营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衰老茶树更新后能否迅速恢复茶树和达到高产的重要环节。在肥水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修剪,只能是消耗茶树更多的养分,使茶树迅速衰败,这就不能达到改树复壮的目的。尤其是长期不施磷钾肥的老茶园,茶树代谢机能减弱,枝梢容易发生枯死现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是缺肥不改树的,没有足够的肥料准备,一般不采用台刈或重修剪。

(2)应与采摘留养相结合

修剪是幼龄茶树培养骨干的重要手段。幼龄茶树在树冠养成过程中,骨干枝和骨架层的培养主要靠三次定型修剪来完成。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在采摘技术上,要应用“分批留叶”采摘法,多留少采,做到以养为主,采摘为辅,实行打头轻采。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适当地早采或强采,会造成茶树枝条细弱,树势早衰,不但产量上不去,茶树也像“小老头”,难以封行。这样的茶树,即使进入壮年期,单产也是不高的。反之,如果只留不采,实行封园养蓬,结果枝条稀稀朗朗,采摘面上生产枝不多不密,实现高产也很困难。

对于深修的成年茶树,要视修剪程度注意留养。由于深修剪,使茶树叶面减少,光合同化面缩小,而修剪面以下抽发的生产枝,一般都比较稀疏,形不成采摘面,所以需通过留养,增加枝条的粗度,并在此基础上再萌发出次级生长枝,经修剪重新培养采摘面,一般深修的茶树需经过一季到两季留养,再时行打头轻采,逐步投产。若剪后不注意留养,甚至强采,很容易引起树势早衰。

重修剪、台刈更新后,茶树的采摘管理,是培养树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更新的当年,生长比较旺盛,在年生长周期内,新梢的生长几乎无休止期,节间长、叶片大,芽叶粗壮,对培养树冠十分有利。在生产实践中,也正是台刈或重修剪后的1-2年内,是培养再生树冠的最重要时期,要特别强调以养为主,采养结合,在树冠尚未封行前,采摘打顶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获,而是配合修剪,养好树冠的一种手段。重修剪、台刈以后的茶树,一般要经过2-3年打顶留叶采后,才能正式投采。

(3)应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相配合

树冠重修或更新后,一般经过一段时期的留养,茶树枝叶繁茂,芽梢幼嫩,是各种病虫害滋生的良好场所,特别是对于为害嫩芽梢的茶蚜、茶尺蠖、茶细蛾、茶卷叶蛾、茶梢峨、小绿叶蝉、芽枯病等,必须及时检查防治。对衰老茶树更新复壮时所留下的枝叶,必须及时清出园外处理,并对树桩及茶丛周围的地面进行一次彻底喷药防除,以消灭病虫繁殖基地。由于重剪或台刈后相当一段时间不采茶,因此用药范围较宽,对一些安全间隔较长的药,在不采茶的条件下,可允许使用。

小编推荐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


(六)茶树修剪

修剪是茶树树冠管理的重要措施。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干明显,侧枝细弱,幼龄期树型呈宝塔状,成年后呈纺外外锤形。芽叶立体分布,数量稀少,无法形成枝密集而宽广的采摘面,既不能适应机械化采茶的需要,茶叶物单产也不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应用修剪技术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树体营养的分配和运转,进行适当调控,使其树势生长旺盛,塑造成高产的树型,修剪依据方法不同,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多种形式。这些修理剪技术在具体应用时,都必须与茶树阶段发育相一致,在一定的生物学年龄时期中,以一种修剪为主,适当使用其他修剪技术,并与适应的农业措施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修剪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1、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茶树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主茎和主根生长较慢。茶树的芽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芽都能同时萌发生长,而往往顶芽首先萌发生长,其他的侧芽发迟缓工或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种顶端生长的抑侧向生长,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顶端优势”。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形态学上有明显的极性,在生理上也有极性,靠顶端的部位生理上占有优势地位。正在生长的顶芽,生长旺盛,代谢水平很高,营养物质的分配常常优先得到供应。也就是说,茶树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和根系吸收的无机物,运到顶芽较多,使顶芽生长旺盛,主茎生长粗壮。下面的侧芽一则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影响萌发生长,侧枝生长也瘦弱。

据研究,顶芽和侧芽的这种相互关系,即顶芽抑制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微量活性物质,在植物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形成主要是在生长活跃的茎端生长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茶树的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同时还具有极性传导的特性,顶芽形成的生长素由顶端沿着韧皮部向下端传导,对下面侧芽起抑制作用。不过生长不比的抑制作用也只有在生长素到达一定的浓度时才能达到。主要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和阻止联系侧芽的维管束的形成。这就使侧芽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阻碍了侧茶的生长。

修剪的根据茶树有顶端生长优势的特性,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从而去掉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当侧芽解除了来自顶芽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后,细胞就开始分裂分化,维管束逐渐形成,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随之增加。这样剪口下面的侧芽就能迅速萌发生长。一般来说,对修剪反映最敏觉的部位是在剪口附近,常常是第一个芽最强,依次递减。例如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剌激剪口以下第1-3个侧芽萌发生长而形成侧枝,其结果是分枝增加,促进了骨干枝和树冠的形成,使分枝增多,扩大采摘面。而衰老茶树采用台刈剪掉了地上部枝条以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根部的潜伏芽得到以萌发生长,重新形成生活力旺盛的新树冠,最终达到全株更新的目的。

从植物阶段发育的原理来看,茶树修剪可以说是降低茶树阶段发育年龄,从而复壮了生长势。茶树的个体发育,是指茶树正常生活史的全部历程。在茶的一生中,由于代谢活动,使茶树植物体不断扩大,表现出数量的变化,称之为生长。随着茶树细胞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和体积重量的增加,细胞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生长和发育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发育必须要在生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生长便不可能发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生长也是发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茶树的个体发育是分阶段和有规律进行的。第一,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前一个发育阶段没有完成以前,后一个发育阶段就不能开始。后一个质变就要在前一个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发育的不可逆性。即阶段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是不能消失和解除的;第三,发育的局限性。阶段发育的质变仅发生在茎顶端生长锥分生组织的细胞中,是分生组织细胞内部的质变。因此,茎上部阶段发育质变的程度总是高于茎下部的。在茎较下部分可能还未通过第一阶段的质变,而茎的较上部分已经在较下部分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或第三阶段发育的质变,这就决定了茶树地上部各个部分在阶段发育上的异质性。茶树茎下部分和各分枝的下部,在形态学上最早形成,从生长年龄来说它们最大,但从阶段发育来说,它们质变的程度最浅,所以就发育年龄来说是幼年的。茶树枝条的上部则相反,形成学上形成最迟,生长年龄最幼,而阶段发育是年老的,质变程却是最深的。茶树地上部分的这种异质性,也可以从开花现象中得到证实,浙江嵊县三界茶场作不同高度的修剪试验,剪去茶树地上部枝条1/4的。当年开花;剪去地上部3/4的,第二年开花;而齐地面台刈的,到第三年才开花。修剪的部位越低,阶段发育年轻的,开花就迟。湖南农学院的台刈修剪试验表明,不同部位所生枝条总的趋势是越接近基部,发育阶段越年轻,萌发生长的新枝就越好,如离地30厘米台刈的当年新梢长度为9.5厘米,而近地面根茎部位抽出的当年新梢就达17.1厘米,两者相差一半以上。这是因为老茶树进行更复壮,台刈掉地上部树冠,使根颈阶段发育年轻的潜伏芽获得了解放大镜,萌发出新枝,重新恢复青春活力,从而使老茶树“返老茶树”“返老还童”。

茶树的根颈部上连树冠,下连根系,是茶树营养的集散枢纽,也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部位。茶树根颈部不但在发育阶段上年幼,而且贮藏的营养物质也丰富,所以是茶树更新以后骨干枝形成的主要场所。从茶树的整体生长而言,修剪打破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理平衡,起了加强地上部生长的作用。不经修剪的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修剪则打破了这种平衡,通过加强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才能逐渐恢复这种平衡,同时由于剪去了部分枝叶,根系对地上部养分的供应也相对增加,这样势必促进侧芽和新梢向增同化作用的方向转化,加速侧芽的萌发和新梢的生长,促进树冠更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二年生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深度试验,当离地1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5.9厘米;离地15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4.6厘米;而离地2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10.7厘米,表明随修剪程度加深,阶段发育年龄降低,侧芽萌发后新梢生长也就越旺盛。

茶树修剪后,树冠的旺盛生长,形成更多的同化产物,根系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系的进一步生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指出,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发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平距离20~60厘米,垂直距离10~40厘米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吸收根分布可超过不修的一倍。由于根系生长的加强,又可进一步吸收更多的无机营养供应地上部枝叶,促进地上枝叶的生长,这样两者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由平衡到不平衡,周到复始,促进侧芽的不断萌发生长,树冠的不断更新,使茶树始终保持茁壮的生长势。

修剪对改变枝条的碳氮比例,促进营养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常绿的多年生作茶树的生长开始的,以后逐渐转向发育而开花结实。在茶树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有节律地进行。加强茶树的营养生长,其结果是多收茶叶,而生殖生长产生的是花果,因此栽培茶树要促进营养生长,抑制茶树生殖生长的发展。这与茶树体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无机营养(氮素)对茶树营养生长有利,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对茶树发育有利,而碳与氮之间,碳的数量过大,开花结实占优势,如氮素多,营养生长占优势,因此在茶树栽培上常用增施氮肥或修剪来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茶树嫩叶含氮量较高,老叶含碳量较高,如顶部枝梢长期不剪,枝梢老化,碳水化合物增多,氮素含量下降,碳氮比值大,营养生长衰退,茶果增多,采用修剪,剪去含碳量较多的部位,使新枝代替老枝,是改变茶枝碳氮比的一种方法,通过修剪,茶树的生长点减少,根部吸收的水分养分供应量相对增加,剪去了部分枝条后,新生枝碳氮比值小,从而也就相对加强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三十三)


(十)茶树灾害防救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对温、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有一定的抗衡能力,但是当超过一定限度后,就要产生危害,轻则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重则使茶树死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茶树自然灾害。因此,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使其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是茶树栽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茶树的灾害很多,这里着重介绍灾害性气候对茶树的危害,如常见的冻害、旱害和湿害,现分述如下。

1、茶树冻害及其防救

茶树上常见的冻害有雪冻、霜冻及干冷风冻等几种。长江以南产茶区以雪冻和霜冻为主,长江以北产茶区三种冻害均有发生。茶树受冻后有赤枯和青枯两种表现形式,长江以南以赤枯状为常见,长江以北赤枯、青枯兼有发生。

(1)茶树冻害的发生原因

茶树具有一定抗衡低温的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力是不同的。就叶、茎、根各器官而言,其抗寒能力依次递减。但是,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由于叶对茎、茎叶(包括土壤)对根来说,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在越冬期间,茶树树冠上部、中部和根部的温度,总是自上而下依次递增,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茶树冻害的发生发展程序,往往表现为顶部枝叶首先受害,进而波及茎部,只有在极度严寒的条件下,根部才受害而致全株死亡。

茶树冻害发生与否,与气象要素、茶树品种、地理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①茶树冻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从气象要素分析,造成茶树冻害的原因,不外乎是冬季的低温、干旱和大风。这三者往往是相伴发生的,但低温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而干旱和大风可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茶树冻害与以下气象要素有关。

持续低温:山东省是我国的一个新产茶省,由于该省地理位置较北,茶树常有冻害,自60年代种茶以来,“小冻年年有,大冻三年有两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冻害与1月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以及负积温大小和持续天数长短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近20年来,该省三次发生严重冻害的1月份平均气温,顺次分别为一0.2、-0.8和一3.4℃,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一11.3、-10.1和一2042..6℃,负积温总值分别为一118. 6, -119. 4和一204. 2C;连续低于0℃的天数分别为19、14和25 天。综合山东省的茶树冻害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凡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负积温总值超过一100℃,极端最低气温低于一10℃,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连续天数超过14天,茶树往往容易出现较重的冻害。山东省是我国目前最北的产茶省,而我国其他各产茶省区,茶树在冬季是否出现冻害,上述气温要素的数值会有所差别,但规律性是相似的,即1月份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以及负积温大小和连续低温天数的长短,与冻害密切相关,其绝对数值越大,冻害越重,反之冻害较轻或不受冻。

在急剧降温的不利气象条件下,茶树也极易产生冻害,最常见的是霜冻。为害最重的霜冻有早霜和晚霜。早霜始于晚秋,晚霜出现在早春。在我国北部和高山产茶区,如早霜过早降临,这时茶树冠面的青枝嫩叶尚处于生长状态,缺乏抗寒锻练,茶树极易受害,晚霜如姗姗来迟,这时越冬芽已萌发,尤其是早芽种,真叶已经开展,茶树抗寒力显著减弱,已萌发的芽梢将受害枯焦,这对春茶,特别是高级名茶的影响最为显著。

冻土深度和持续时间:气温和地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入冬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地温亦伴随降低,直至结冰形成冻土。茶树冻害程度的轻重,与地温低温极值、负积温大小、最大冻土深度、连续冻土日期长短呈正相关.如茶树根系长期处于冻土层中,会造成茶树根系对水分吸收运转困难,以至地上部脱水枯死,根系萎缩腐朽。

大气和土壤干旱:适宜的大气湿度和降雨量,对茶树安全越冬是至关重要的。凡是冬季雨水偏少,大气相对湿度偏低的年份,茶树冻害往往较重。降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土壤干旱缺水,茶树更易受冻,在我国华南茶区,这类茶树冻害是不多见的,而在江北茶区常有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偏低,土壤又缺水的情况下,如出现大风,短期内茶树即会出现青枯型冻害。据山东省日照县观测,砂质茶园土壤0-20厘米土层中,越冬期土壤含水率在15%以上的年份,冻害较轻;含水率不足1o%的年份,将会出现严重冻害。大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冻害较轻,不足60%将会出现严重冻害。

②茶树冻害与品种和树龄的关系不同茶树品种其抗寒力有差异,表现为有的品种抗寒力较强,有的则较弱。如我国的云南大叶茶,由于长期生长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环境中,在我国繁多的茶树品种中,它的抗寒能力是较弱的,通常在出现一5℃低温时,即会有受害的表现。而一般中小叶种的茶树,抗寒能力比云南大叶茶强,在低温时间持续不长的情况下,能耐一15℃低温。1976-1977年度越冬期,贵 州省出现了反常天气,茶树普遍受冻,在调查黔湄303、黔湄305、黔湄308、黔湄412、黔湄415、黔湄419、黔湄502、黔湄601、黔湄701、黔湄101和福鼎大白茶受冻情况后,发现福鼎大白茶抗寒能力最强,为0-1级;其次是黔湄419,为0-2级;再次为黔湄502、黔湄412,为0-2级和0-3级;黔湄415、黔湄601和黔湄303抗寒能力较差,为0-3、2-3和 0-4级;黔湄701、黔湄308和黔湄305抗寒能力最差,为3-4级或3-5级。

茶树受冻程度的轻重,与树龄的大小亦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随树龄的增加,抗寒能力相应增强的趋势。湖南省保靖县茶叶研究所于1978年2月,在极端最低气温出现20天后调查,1年生茶树叶片受害率为63.3%,2年生茶树为50.3%,3年生茶树为22.0%,13年生茶树为19.0%。

③冻害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茶树冻害与纬度、海拔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比。随海拔和纬度的增高,越冬期的绝对低温、负积温总值、低温持续天数逐渐增加。所以,在高纬度、高海拔的立地条件下,茶树容易受冻。部分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不宜种茶的实例,也屡见不鲜。如北京密云县小面积试种茶树,采用薄膜保护的防冻措施,茶树能安全越冬,但撤除薄膜改为露地栽培,茶树冻害极为严重,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尚难大面积推广。

“雪打高山,霜打洼”,这是气象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的一条农谚。高山降雪量多于平地和丘陵,洼地由于冷空气沉积,冬季常出现浓霜。在这些地理位置上种茶,茶树极易产生雪冻和霜冻。此外,风口和冷空气过道亦易出现冻害,受害茶树呈带状分布,这是其特征。

④茶树冻害与茶园管理的关系 茶园管理技术运用得当,可增强茶树长势,提高茶树抗寒能力,达到茶树安全越冬和减轻茶树冻害程度的作用;反之,如措施失当,将会加重茶树冻害的发生和发展。

(2)茶树冻害防救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茶树冻害防救技术,取得了可喜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①引种和选育茶树良种 引种和选育茶树抗寒良种,提高茶树自身抗御低温的能力,是防止茶树冻害的根本途径。如前所述,我国南部地区栽培的大叶茶,抗寒能力较弱,而北部地区栽培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抗寒能力较强,当然,在众多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品种中,抗寒能力强弱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新建茶园时,尤其是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茶时对品种抗寒能力的强弱要详细了解,进行定向引种。实践表明,安徽省黄山附近的群体种,在我国北部地区栽培时,表现为茶树受冻轻,长势好,产量高,品质好。其次,要选留当地的茶籽扩种建园,这将会随着茶树世代的延续,对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逐步适应,不断获得抗寒能力较强的品种,而逐步适应当地栽培。

②物理方法防护 物理方法防护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防冻方法,它的中心是围绕增温、防风等方面进行。

借助有利地形或设置挡风物,起到防风保暖作用,是生产上常用的防冻方法。南方高山以及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发展新茶园时,首先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形先行发展,这样的地形,可凭借山峰的屏障作用,起到防寒、防风作用。在两山之间有谷地的地形条件下建园,宜选用坡地,避免谷地,因为坡地的气温往往比谷地高4-5℃,这对防冻无疑是有利的。

在开辟新茶园时,有意识保留部分原有林木,种植行道树,营造防护林,是一项永久性的防护措施。一般来说,防护林的有效防风范围为林木高度的15-20倍。同时,种植防护林后,对改良生态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均有良好的效果。我国北部采用松树,中部采用杉木,南部采用橡胶营造的防护林或行道树,都有成功的实例。

我国江北茶区,采用风障防止和减轻茶树冻害,收效显著。据观测,1. 5米高的风障,有效防风范围可达7-8米,障前和障后相比,气温可提高0. 2-5℃。在采用风障防冻时,幼龄茶树宜逐行设障,障高高出茶树20厘米;投产茶园宜在茶园周际设围障,障高在2米左右。

在增温防风、防冻措施中,幼龄茶树可采用埋土过冬,这是简单易行而又效果较好的防冻方法,1-2龄茶树采用此法,更属理想。采用这项技术时,要掌握适宜的时期和分期埋土撤土的技术要领。越冬前埋土宜在冻害来临之前,这可给茶苗有“练苗”的机会,增强茶树抗寒能力。埋土和撤土均分2~3次进行,过早一次埋土,翌年茶苗生长细弱。最后一次埋土时,保持2一3片真叶不在土中,群众称之为“露顶”。开春气温稳定后进行分次撤土,如过早一次撤土,往往会因出现“倒春寒”而使茶苗遭受损害。

我国茶区运用铺草防冻比较普遍,它可增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出现冻土或减少冻土层厚度。铺草可在秋冬季茶园管理结束后立即进行,材料可选用杂草、农作物稿杆,铺放在茶树行间的地表。为了防止茶树叶片受冻,可采用茶树丛面盖草,一般在“小雪”前后进行,过早会影响茶树光合积累,过迟达不到防冻目的。材料除杂草、农作物稿杆外,也可利用松枝等盖于丛面.江北茶区在翌年3月上旬撤除,江南茶区可适当提前。据观测,丛面盖草,夜间丛面温度可提高0.3- 2℃。

熏烟防冻,在我国应用较早,茶区可结合烧制焦泥灰进行。采用熏烟防冻法,应选择无风晴夜进行,这样的天气最易出现浓霜,给茶树造成危害,此时熏烟防冻,效果最为理想。

③化学方法防护 在茶树越冬前和越冬期间喷射某些化学药剂,可起到保温、减少茶树蒸腾、促进枝叶老熟、提高木质化程度的作用,从而增强茶树抗寒能力,减轻冻害的发生程度。如茶树上喷射抑蒸保温剂,有一定的防冻效果;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喷射200ppm2,4-D,对茶树,安全越冬也有一定帮助。

④生物方法防护80年代的研究认为,茶树霜冻害的形成和叶面冰挂细菌的存在有密切关系。这些细菌的存在,有助于冰挂的形成,同时使冰挂形成的温度明显提高,因而加重了霜冻的危害。因此,目标在于减少叶面细菌数量的冻害生物学防治方法,已经出现.据报道,采用喷施杀细菌剂或抗生菌液,减少和抑制细菌活性,可以起到防治冻害的作用。

⑤加强培育管理 合理运用茶园管理技术,促进茶树生长,能提高茶树抗寒能力,取得安全越冬的效果,相反,如措施不当或掌握不善,将会加重茶树冻害,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在茶树栽培管理技术中,与茶树冻害关系密切的有以下几项。

深耕改土: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改土极为重要,它可为茶树根系深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茶树根系发育健壮,又为提高茶树抗寒能力提供了保障。因此,深耕改土工作取得好的茶园,即使在严寒条件下,除1 -2年生茶树外,根系全部冻死是不多见的。从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长江以南产茶区,建园前的土壤深耕宜在50厘米左右,长江以北产茶区宜在50厘米以上,达到这一开垦标准的茶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茶树冻害,即使发生冻害,恢复亦较容易。此外,我国多数茶区,在茶树年生长周期结束后,都有深耕习惯。实践表明,深耕过迟,不仅因耕作时损伤的根系当年难以恢复,而且还能增加冻土厚度,加重茶树冻害。所以,深耕时期应在秋茶结束后立即进行为宜。

茶叶采摘:采用“合理采摘,适时封园”的茶园,可以减轻茶树冻害。合理采摘应考虑留叶时期,适当缩小秋茶比例和提早封园。实践表明,夏季和初秋留大叶采比较适宜,这时留下的叶片,有充分的时间成熟,光合效率亦高,能在茶树越冬前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有利于提高茶树抗寒能力。江北茶区,封园时期可在“处暑”至“白露”之间,10月上、中旬如茶树上有部分幼嫩枝梢,应采摘干净,这样可以降低茶树受冻指数。一般认为,茶树采摘面上如有80%以上新梢自然休止形成越冬芽,便是抗寒性较强的生物学标志。幼龄茶树采摘应特别注意最后一次打顶轻采的时期,使之采后不再萌发新梢为宜。

茶园施肥:常有冻害发生的地区,茶园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后控分次追肥”,这是区别于一般地区的施肥原则。江北茶区和高山产茶区,基肥的施用时期可在“白露(8月下旬)至“秋分”(9月下旬),其他地区可酌情推迟。适当提早施基肥是气候条件决定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深秋、初冬的气温和地温下降迅速,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停止期比一般地区早,如推迟基肥施用时期,断伤根系当年难以恢复生长,这就会加重茶树冻害。施用基肥时以有机肥为主,并配施磷钾肥。分次追肥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则,而常有冻害的地区,采用“前促后控”的施肥技术,又是区别于一般地区追肥的重要内容。春夏茶前追施氮肥,可在茶芽萌动时施用,以促进茶树生长,秋季迫肥控制在“立秋”前后结束。秋季追肥过迟,秋梢生长期长,会产生新梢“恋秋”现象,青枝嫩叶过冬,对茶树安全越冬是极为不利的。

我国部分地区常有冬早,加之冬季干冷风的频繁侵袭,导致大气湿度低,土壤干早,极易造成茶树冻害。因此,灌足越冬水,并辅之以铺草等保墒技术,是行之有效的防冻措施。有喷灌设施的茶园,可与灌溉防冻结合起来。

(3)受冻茶树的救护复壮

就目前人们对茶树冻害规律的认识,以及现有防冻措施来说,要使茶树完全避免受冻,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当茶树受冻后,必须及时正确地采用相应的救护复壮措施,使茶树恢复生机,夺取茶叶高产优质。

①及时修剪茶树遭受冻害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进行修剪,使之重发新梢,培养骨架和采摘面。由于年度间、园块间受冻程度不一,在进行修剪时要区别对待,做到因地因树制宜。修剪形式的确定,要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如一块茶园中,多数茶树仅在采摘面上3-5厘米的枝叶受害,宜采用轻修剪,冻害较重,骨干枝已受到损害,宜采用重修剪;受害极重,地上部枝叶已失去活力的,宜采用台刈。修剪时期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较常年春茶前修剪适当提前进行为妥。如过早修剪,易遭“倒春寒”袭击而再次受冻;过迟修剪,会加重枝叶回枯,延长复壮时期。

冻害严重的年份,部分1一2年生茶树,可能地上部、地下部同时死亡,在此情况下,要区别对待。如茶树死亡率不高,可补植缺丛,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园多数茶树死亡时,要将未受害茶树移植归并,重新建园。

②加强肥水管理受冻茶树采用及时修剪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难以恢复生机,但修剪是一种“外科手术”,只有在修剪的同时,加强受冻茶树的肥培管理,才能使茶树生机盎然,重建树冠。有春旱的地区和年份,受冻茶树在修剪后应及时灌水,早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茶芽萌发后多次勤施氮肥,严格控制秋季氮肥的施用时期和用量,防止新枝徒长,提高复壮枝的木质化程度,以利安全越冬。实践表明,待新枝叶片成熟后,进行根外追肥,效果甚佳。

③培养树冠采用台刈或重修剪的受冻茶园,则要重新培养树冠,其要求与衰老茶树改造所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一)


2、茶树修剪的时期

茶树修剪时期,不论是幼年茶树,还是成年茶树或衰老茶树,原则上都应在一年地上部生长结束后休眠期进行。茶树在冬季休眠期开始,地上部分的养分就逐渐向根部转移,并在根部积累贮藏起来,到翌年开春以后,再从根部逐渐向上部分移动,供应春季茶芽发生长的需要。据测定,茶树根部淀粉和总糖量贮藏,在生长季节的各个时期是不同的,一般是从9月下旬起逐渐增多,到次年1-2月份到最大值以幼年茶树根部的淀粉为例,2、4、6、8、10及12月的含量分别为21.91%、16.30%、13.58%、9.36%、12.58%和16.50%(占干物%),而分析修剪以后树体的营养变化,可明显地看到淀粉含量显著地下降,所以茶树树体营养的消长规律和生理角度考滤,茶树修剪的时间,一般应在茶树冬季休眠后期,即春季茶芽萌发前为好。在此期间修剪,被剪枝叶养分含量较少,可减少无谓的消耗,而根部贮藏养分最多,对萌发新枝有利。如果在剪交茶树没有足够的养分贮备,必须对剪后新梢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茶树的生长,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是交替进行的。大体说来,地上生长休眠期,正是根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剪去部分枝叶,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加速进行,吸收、贮备更充足的养料。

我国的多数茶园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海拔高差县殊,据研究,海拔高度与根部贮藏物质淀粉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海拔高的茶园,由于根部淀粉贮存多,修剪后足以恢复茶蓬的生长,即使实行深剪把枝叶全部剪光也无妨,因在低海拔的茶园,由于碳水化合物的亏缺,修剪的效果就差。要使修剪得到成功,必须采取措施,使剪前茶树积累较多的营养,修后枝叶抽生才能茂盛。

从上述茶树营养状、养分的得失和贮藏分析,在我国四季分明的广大茶区,茶树在春季接近萌芽之前进行修剪是影响最小的时期(即从惊蛰到春分)。这个时期根部有足够的贮藏物质,又正值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充沛、茶树生长较为适宜的时期,同时春季是年生长周期的开始,剪后使新梢有较长时间可以充分生长。

修剪时期的选择,当然还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而定,在终年气温偏高,没有冻害的地区,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可在茶季结束时进行修剪。但在冬季有冻害威胁的地区和一些高山茶区,为防止寒流的袭击,春季修剪就应推迟。但也有一些地区为了防止树冠面枝受冻,用降低树冠高度的办法来提高抗寒力,这种修剪最好在秋未进行。

有旱季和雨季之分的茶区,修剪时期就不应在旱季来临前进行,否则剪后发芽困难,新芽难以旺盛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二)


3、茶树修剪方法

茶树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对不同年龄时期的茶树,由于修剪目的要求不同,因此修剪的方法也不一样。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

茶树在幼龄时期,有明显的主干,随着树龄增大,主干生长势逐渐减弱,侧枝生长势相应增强,树型逐渐向灌木型方向发展,一般自然生长未经修剪的茶树,分枝较稀,树冠幅度也难以扩大。幼龄茶树修剪的目的是促进侧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层次和数量,培养骨干,形成宽阔健壮的骨架,因此称为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一般要进行三次,每次的高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在什么时候进行,要看苗木生长的高度而定。当一年生茶苗有75-80%长到3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如果高度不够标准,可推迟到第二年春茶生长休止时期时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对今后分枝的多少和生长强弱有密切关系。修剪较低的,分枝较少,但由于养分集中使用,形成的骨干枝比较粗壮,修剪较高的,分枝较多,但由于养分分散使用,骨干枝比较细弱。一般而言,第一次定剪高度过离地面15-20厘米为宜。半乔木型品种如政和、云南大叶种等分枝部位较高,应剪高一些,灌木型品种,分枝部位低,应剪低一些。高寒山区上,土壤瘠薄,茶苗生长较差的,应剪低一些。

第一次定型修剪对茶树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须精细进行,确保质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进行。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桩过长,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渍伤口,难于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一年后进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只要苗高已达修剪标准,即可提前时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标准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桩头,同样要注意留外侧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同样也可提前。这次修剪的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

上述三次定型修剪,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幼年茶树经过三次定型修剪,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坚强的骨架,即可适当地留叶采摘。第四年和第五年每年生长结束时,在上年剪口以上提高5-10厘米进行整形修剪,使茶冠略带半弧形,以进一步扩大采摘面。茶树五足龄后,树冠已基本定型,即可正式投产,以后可按成年茶树修剪方法进行。

目前,有些新建茶园没有进行定型修剪,影响成园投产。这类茶园应当分别情况进行补剪。如果是播种三、四年还未修剪的,大部分茶苗已有3-4层分枝而且比较健壮的,可直接离地面35-40厘米处修剪;如果分枝少而细弱的,可离地20-30厘米处修剪。以后根据分枝情况,掌握适当高度再修剪1-2次,待养成较好骨架后,开始正式采茶。

(2)成龄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

成龄茶树的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取轻修和深剪相合的办法,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和整齐的树冠采摘面,发芽多而壮,以利持续高产优质。

1>轻修剪 一般每年在茶树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树冠整齐,长势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轻修剪的目的是使树冠采摘面保持齐而强壮的发芽基础,促进营养生长,减少开花结果。我国江南茶区都在春茶发芽前进行,而在西南茶区以及没有冻害的地区,则在秋茶停采以后进行。修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如果剪得过重,会导致次年发芽迟,芽头少,影响春茶产量。对花果着生较多的枝条可剪重一些,以减少养分消耗。

2>深修剪 经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上面发生许多浓密细小的分枝,俗称“鸡爪枝”。这种鸡爪枝的结节增多,阻碍养分的输送,发出的芽叶瘦小,对夹叶多,会隆低产量和品质。所以每隔几年,当树冠上面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使树势恢复健壮,提高育芽能力。经过一次深剪后,继续实行几年轻修剪,以后又会出现鸡爪枝,引起产量下降,可再进行一次深修剪,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可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持续高产。深修剪的时间,一般在春茶萌动前。为减少当年产量的损失,也可在春茶采后深修剪,留养一季夏季,秋季即可采茶。有的在夏茶后剪,留养秋茶,第二年早春伏旱的地区,不宜在夏茶后剪,以免干旱影响新梢的萌发和生长。

茶树深修剪

轻修剪和深修的工具都用篱剪,刀口要锋利,剪口要平整,尽量避免剪破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3)衰老茶树的重修和台刈

衰老茶树的修剪,应根据衰老程度,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重修剪和台刈的办法更新复壮。

1>重修剪 适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种茶树树年龄不一定很老,但由于放松肥培管理或采摘不合理等原因,以致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鸡爪枝多,芽叶瘦小稀小,多对夹叶,产量明显下降,但其多数主枝尚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对这类茶树,可采用重修更新复壮。重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离地30-45厘米为宜,树形较高,枝高不太衰老的,可剪高一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低一些。如果修剪过高,达不到更新目的;修剪过低,则恢复较慢,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整片高度大体一致。

茶树重修 1、修剪前 2、修剪后

如在同一丛茶内有个别枯老枝,可先用锋利的镰刀割除后再修剪。

重修的时期,以茶树休眠期为好。但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为收获一定的产量,可在春茶采后重修剪,剪后当年发了出的新梢不采摘,在次年春茶萌动前,在重修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重剪后第二年起可适当留叶采摘,并在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待树高达70厘米以上时,每年提高5厘米左右进行轻修剪。

对于没有经过定型修剪,树冠参差不齐,树势尚不十分衰老的旧式茶园,也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重修剪,然后轻修培养概冠。

2>台刈 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夹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大部枯黑,吸收能力很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衰老茶树,应当实行台刈更新,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5-7厘米为宜,留桩过高,则发芽不壮,新枝纤细;过低则发芽部位太少,新枝数量少,台刈以采用圆盘式台刈机为好,可免树桩的撕裂,也可用锋利的镰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斜面而光滑,以利不定芽的萌发。粗大的枝干可用手锯或台刈剪,切忌砍破桩头,否则伤口腐烂,难以愈合和抽发新枝。

茶树台刈 1、台刈前 2、台刈后

有些茶树,由于自然更新,从根颈处发出一些根颈枝,代替枯老的枝干,所以在一丛茶树里往往有的枝条枯老,有的已是更新健壮枝。这种茶园,群众常采用抽刈的办法改造,剪去枯老枝,保留新生枝。

这样就不影响当年的产量,为使树冠整齐,扩大采摘面,可在抽刈后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改造养成树冠。

台刈的时间,在早春为好。这时为茶树的休眠期未期,根部积累的养分较多,能满足新枝萌发的营养需要,而且初春台刈,茶树新枝的全年生长期长,有利于形成健壮的骨干枝,有些地区为照顾当年茶叶产量和收入,也可在春茶采后的5月间台刈。

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年在上次剪口提高10厘米左右修剪,待树高到70厘米以上时,每年按轻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发出的新枝生长旺盛,芽叶肥壮,但千万不可采摘过早、过度,这是决定台刈成败的关键。一般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采抽,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三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这样才能养成骨架健壮,蓬面宽广,分枝适密的高产树型。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九)


(九)茶树病虫害防治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害有90余种,害虫、害螨约430种。病虫害不仅种类多,而且生严重,为茶叶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防治病虫害是保证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

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是在茶园生态系中,以茶树为主体,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最后组成相对稳定的茶园病虫区系。茶园病虫区系与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密切相关。我国各产茶省(区)中,种植历史较长的云南、广东、浙江等省的病虫种类和发生数量,较新种茶的西藏、山东省(区)为多。除了生态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植年限对种群的累积作用。我国各茶区的主要病虫种类如下:

①江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白星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红锈藻病、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叶害瞒(茶橙座蜡、茶跄线蜡)、茶尺蟆、茶毛虫、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类有小卷叶蛾、油桐尺蠖、长白蚧、茶短须螨、茶蚕、根癌病和芽枯病等。

茶苗根结线虫病

1、病根症状 2、雌成虫 3、雌虫及产卵状

茶尺蠖

1、为害状 2、成虫 3、幼虫

茶毛虫

1、为害状 2、成虫,3、幼虫

③ 江北茶区 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白绢病。主要害虫种类有: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茶橙瘿螨、蛴螬、地老虎、蝗虫。局部地区发生的害虫种类有蓑蛾、刺蛾等。

云纹叶枯病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襄壳 3、子襄和子襄孢子 4、病叶症状

轮斑病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叶症状

黑刺粉虱

1、为害状 2、成虫 3、2-3龄幼虫

茶小绿叶蝉

1、为害状 2、成虫 3、若虫

茶苗白绢病

1.病苗症状,2.菌核;3.担子和担孢子

③西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茶饼病‘白星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紫纹羽病)和地衣苔醉。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茶毛虫、介壳虫类(牡砺蚜、角蜡蚜等)、蜡、尺嫂类(云尺蟆等)、刺蛾类(角刺蛾等)。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油桐尺嫂、茶梢蛾、茶籽象甲和枝癌病等。

④华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红锈藻病、黑腐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害螨类(茶橙瘿螨、咖啡小爪螨、茶短须螨)、油桐尺蠖、粉虱类(黑刺粉虱、陈氏粉虱)。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刺蛾类(扁刺蛾、自痣吐刺蛾等)、茶细蛾、茶谷蛾、言丁虫和线腐病等。

(2)茶园病虫区系的演替

茶树生长茂密,树冠郁闭,茶园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的变幅远较其他作物区系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病虫区系和天敌资源。优势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主要地位,偶发性病虫种群则不易上升为优势种。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园管理的加强,日益增多的人为因素介入自然界,而发生了明显的病虫区系的演替。6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加较多,种植方式也由丛栽发展为条栽密植,使茶园的空间明显减小,连片栽植的茶园为病虫的生长、繁衍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更隐蔽的匿藏场所,因此,病虫的种类和密度增加。茶园间作也会使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我国华南茶区推行胶茶间作后,导致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腐病发展成为优势种。又如我国江北茶区茶树生长不封行,通常行间种植豆科、玉米等植物,使多寄主的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严重。在茶园施肥高氮化的情况下,新梢生长柔嫩而密集,诱集其他植物上的病虫种群转移到了茶树上,并发展为茶园病虫区系中的优势种。如油桐尺蠖原是油桐上的次要害虫,当迁移到茶园后,食性逐渐专化,已成为湖南、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区)茶园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又如假眼小绿叶蝉原是桃树等林木上的一种次要害虫;茶附线端为害棉花、蔬菜等植物,一旦进入茶园,由于这些害虫偏嗜柔嫩多汁的茶叶,便在茶园中定居,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茶树主要害虫和害螨。茶树留叶采摘,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这种原是山茶科植物上的一种罕见害虫,自70年代起成了江南茶区的一种主要害虫。此外,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害虫的天敌,使蚧类和害螨上升为茶园中的优势种。

茶园害虫区系演替有如下四个趋势:

由咀食型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大型害虫向小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发生世代少,繁殖力低的害虫向发生世代多,繁殖力强的害虫方向演替;由专化性害虽穴杂食性害虫方向演替。

茶园病的区系演香不如害虫区系变化明显。但是,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茧,改变了病原物赖以生存约环境条件,致演病害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变化。茶园增施氮肥以后,改变了茶树新梢中的生化成份的组成数量,导致芽叶病害的种类增多,为害加大。如近年来.茶芽枯病,萎芽病等新病害在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发生和流行。灌木林区垦植种茶后,根腐病类得以发展。茶区推广营养繁殖后,加速了多寄主的根结线虫病、根癌病的传播,使根病的题突出起来。茶淤病害区系的演替趋势如下:

由加害成叶和老叶的病害向芽叶病害方向演替;

由叶病向根、茎病害方向演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