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栽培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09-30
原生态乌龙茶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乌龙茶与水

原生态乌龙茶。

一、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的目标茶树良种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良种必须良法栽培,良种必须良法加工”,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优质增效作用。

以“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安全、低碳”为目标,根据良种的性状特征,实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关键技术。

二、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茶园选择、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等。

1、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模式20世纪60年代福建提出,建立高标准茶园的5条标准,即“缓路横沟、等高梯层、深挖下肥、良种壮苗、条栽密植”。

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的模式是:远离污染源;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铺草覆盖,疏松土壤,供足肥水,少用化肥农药,有机绿色栽培,机械化管理。

形象的说,生态茶园“远看茶树看不见,近看茶树一大片”。

2、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1)远离污染源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应选择森林覆盖率高,远离工业区、矿山、人群密集生活区、交通要道,无污染源的山地。已有污染源的茶园,退茶还林。

(2)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山顶与陡坡不开茶园(坡度大于25?不得开垦),留作林地、草地。已开垦种茶的,应退茶还林还草。

在山顶、山脚、风口、路旁、茶园四周种树(常绿、直根系的经济树种为佳),陡坡荒地、梯壁种草或种植绿肥作物(种植匍匐性、矮秆、豆科绿肥作物为佳),防止风蚀、雨蚀与水土流失,通风采光,调节茶园小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山地茶园构筑等高梯层,园面外高内低,防止水土流失。园内侧挖横沟蓄水,园边、路边、茶园边角地建蓄水池,建立以蓄为主的排灌系统。有条件的茶区铺设喷灌或滴灌设备,实施节水灌溉。

茶园与四周的林地、荒山陡坡、农田交界处,务必设置隔离沟,挖深沟排水。

构筑缓坡、环山、硬化道路,防止雨水冲刷,且便利茶园管理。设置主干道坡度5度以内,支干道坡度7度以内,各梯层设立步道。

(4)深翻改土,重施基肥,适时种植,合理密植①深翻改土,重施基肥:种植前全园深翻50厘米以上,挖种植沟深、宽各40厘米。pH低于4.0的酸化土壤,可采用有机物料和白云石粉等矿物调节pH至4.5~5.5。

以沤堆发酵过的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基肥,每亩施饼肥0.5吨或厩肥2.5吨左右,混合拌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公斤左右,与土壤拌和,施肥深度30~40厘米。

②不同采摘期品种搭配种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种植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以利调节采制“洪峰期”,避免因劳力紧缺和厂房设备不足而影响品质与效益。种植不同采摘期品种的比例,可参考“特早生种2:早生种5:中生种3”,或者“早生种5:中生种3:晚生种2”。

③适时种植:须选择雨季或下雨前种植,不宜在霜冻期或炎热高温天气种植。一般在茶树休眠期的秋冬季或春节前后种植为佳,高海拔茶区(600米以上)春季种植为好,且应注意预防晚霜冻害。

④“沟状”与“畦状”种植法:山地茶园采用沟状种植法,有利于蓄水、保持水土;平地、山谷地或水田改作茶园,采用畦状种植法,有利于排水。

⑤合理密植:采用双条列种植方式,条栽密植,以利提早收益。大行距150厘米(含条距),条距30厘米,穴距30厘米,穴与穴成三角形。每穴种1~2株,每亩一般种植4000~4500株。

种植时茶苗根颈处离土表3厘米左右,根系离基肥5~10厘米。种后务必踩紧压实,让根系与土壤紧密粘结。如遇连续数天高温晴天,或种植在沙质土壤茶园,种后需灌水、遮阳。

三、标准化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标准化生态茶园栽培,应采用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或有机栽培技术,保证茶叶无污染、卫生、安全。

1、培育速生丰产树冠种植后即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离地高18~20厘米,第2次定剪高度33~35厘米,第3次定剪高度48~50厘米。当树高达60厘米左右,以打顶采代替第4次定剪。两年内及时定剪3~4次,以促进分枝。剪后封园留养,培养“矮、壮、密”树冠。

2、铺草覆盖或套种绿肥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茶园,铺草覆盖、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铺草覆盖能减少土壤冲刷流失和杂草生长,保蓄水分,稳定土温,冬暖夏凉,增加有机质。可采用无污染的茅草、芦苇、稻草等覆盖,全园铺或在茶行铺草,必需铺密。

如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选用匍匐性、矮秆绿肥或豆科作物。须加强茶树和套种作物的管理,绿肥务必及时割青铺盖茶园或深埋。因地制宜选用绿肥,福建选用圆叶决明、科杂1号、平托花生效果较好。

3、加强茶园土、肥、水管理茶苗种植后当作“菜苗管理”,勤施有机液肥,促进速生、快长。N、P、K肥配合施,固态肥施后应盖土。高温干旱季节应浇水灌溉,雨季则应排除茶园积水。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饼肥最佳。茶园缺钾,所制成的茶叶滋味苦涩,增施钾肥有利于滋味甘甜的品质形成。

隔年1次深翻、施基肥。深翻30厘米左右,每亩施腐熟饼肥250公斤以上。追肥少用化肥,多用有机液肥。树冠覆盖度大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追施化肥不能撒施。采摘前15~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厘米左右,施肥后及时盖土。

4、采摘茶树加强修剪,培育肥壮嫩梢采摘茶树每年轻修剪一次,树冠高幅控制80厘米×100厘米左右。芽梢细瘦、稀疏的半衰老或衰老茶树,则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培育肥壮嫩梢。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修剪茶行边缘,保持茶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覆盖,以利于改良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应清除出园。

5、病、虫、草害综合治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实施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创造有利于有益天敌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孳生的环境条件。不使用禁用农药,严防农药残留量超标。

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高水溶性农药如啶虫咪、吡虫啉等。

6、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及时分批采摘,适度嫩采。晴天采制为佳,北风天更好。

乌龙茶鲜叶采摘标准为对夹2~3叶、“小开面”至“中开面”嫩梢和1芽3~4叶嫩梢;绿茶、红茶、白茶鲜叶采摘标准为1芽2~3叶或1芽1叶嫩梢,以1芽2叶嫩梢为主。

采摘方法采用“提手采”,切忌“一把抓”。大力推广机采。鲜叶采摘和运输过程注意养护,保持鲜活、完整状态,及时运进加工厂,严防日晒与机械损伤。

7、茶园机械化管理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采茶机、中耕机、割草机、修剪机、碎木机、喷药机等机械作业。

精选阅读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要点


安徽桐城市市茶叶发展空间有限,要求我们必须理性定位,以质取胜。提升小花茶品质,必须从源头抓起,按以下五点要求,建立高标准的生态型茶园。

一、园地选择要立足生产优质茶。必须要有300米以上海拔,周边生态良好,没有污染,避风向阳,土层厚度不低于50厘米,土质为偏酸性的红黄壤土,坡度15°以下的坡地、旱田、平地为园址,与农田保持有100米隔离带,

二、做好生态保护与协调。要设置防护林,对园区周边的树木要全部保留,园内道路,操作行的树木保留20—30%,茶树是喜阴植物,有30%的遮阴度为好;做好路沟设置,保证茶园能蓄能排,小雨不出园,大雨不积水,坡地茶园茶行必须等高设置。

三、高标准高质量建园。茶树是多年生的植物,合理种养能让子孙后代受益。我市还有部分解放前遗留的老茶园至今还在采摘受益。为此,必须一是要深沟吊槽。沟深宽不少于60厘米,表土覆下,底土覆上。二是要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00担,饼肥100公斤,磷肥50公斤,底层农家肥、中层饼磷肥。

四、保证品种优良对路。新发展茶园必须选用无性系良种。海拔高,易受冻园地,可选择舒茶早、山坡绿、石佛翠等品种。规模发展,要考虑品种搭配,对避风向阳园地,可选乌牛早、龙井长叶等特早品种。

五、科学管理,保证壮苗。铺草,间作绿肥,修剪,施肥,补植,注意防旱、防冻、防渍,力争三年后能采摘受益。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1、优质的鲜叶原料是乌龙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1)优良品种。选用铁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优良品种。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合理施肥,提倡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和熟化绿肥;提倡梯壁或行间套种爬地兰、黄花鲁冰等豆科植物,避免偏施化肥;茶园行间覆盖稻草,适时遮荫,合理修剪,并进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

(3)鲜叶原料。晴天午后分期分批采摘小至中开面3叶,每小时收青1次,低温贮运,及时摊凉。也有的将茶树的芽梢割下,晒后摘叶,去嫩芽,单独做青,是加工高档茶的好原料。

2、精湛的初制技术乌龙茶品质的保证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基本原则为“看天(环境温湿度)做青、看青做青”,要求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茶树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如果晒青程度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程度轻,则摇青时间长。环境气温低、湿度大,则鲜叶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速度慢,应重摇、薄摊凉青厚度要根据茶要树品种境气温高、湿度小,则鲜叶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速度快,应轻摇、厚摊凉;当环境气温高、湿度大时,宜多次轻摇。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1)适宜“全天候”晒青,做到及时、按品种、分批、勤晒青,晒青减率4%~5%。

(2)轻摇青、摇均匀、薄摊青、长凉青。清香型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摇:一摇摇青时间短,摇出淡淡的“青气”,待青气退后,进行二摇;二摇摇得比一摇稍重,“青气”较一摇稍浓;三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每次摇青均需等鲜叶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每次摇青后均需薄摊,每平方米凉青筛摊放鲜叶0.5kg左右。一摇和二摇摇后的凉青时间较短,三摇后采用长凉青。

(3)轻发酵、少红边。一般在上半夜前结束摇青,最后一次凉青时间8~16h,甚至更长(如铁观音)。闽南传统乌龙茶发酵程度为25%左右,红边约占鲜叶的15%~20%,清香型乌龙茶红边红点约占10%左右为适度。

(4)高温、少量、杀青。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90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260~280℃,投叶量4~5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50%左右(传统工艺杀青叶含水量60%)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5)回潮、包揉、速成球。杀青叶经摊放,用布巾遮盖或用清洁食用塑料袋,促使杀青叶梗叶水分平衡。经回潮后的茶叶,方可以包揉,以免产生大量碎末。注意“速包”作业要熟练,特别当鲜叶温度高于37℃时,速包成球时间不要超过1min;当叶温降至37℃以下时,才可用球茶机团揉。在包揉工艺流程的每一道“松包”工序中,都要筛去碎末,以保证清香型乌龙茶外形、汤色、叶底“三绿”和清香的品质特点。

(6)低温干燥,保持色泽和香气。采用自动烘干机或燃气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足火温度70℃,焙至足干,茶叶含水量控制在5%~6%,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清香。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包装,以利于品质的保持。

建设有机生态茶园的技术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与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它以先进的生产应用技术使茶园的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凉茶园的改造,或是新种植茶园。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产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树带来污染。

在茶园建设上,有机茶园的坡度最好在15度以内,土层深厚,土壤酸性,土地比较集中,成片的地块,可划分为茶区,开垦茶园之前先清除障碍物,坡度为15度以下的缓坡采用等高线开垦,5度以上的建成内倾等高梯级雷锋地,有硬盘层的地坡,须先打破硬盘层,初垦深度50百米以上,复垦40百米以上,夏、冬季深翻改土,抽槽换土,早春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并足施底肥,回填沟土,做好梯壁的养护。

基地连块面积60公顷以上须建立道路网,包括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茶树是常绿乔木,喜湿,怕旱,忌涝,建园时要考虑茶园水利系统的建设,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做到沟渠相通,渠塘(坝)相连,满足旱时能浇,涝时能排。

在茶树种植上,要根据茶产品规划,选择适种的茶树品种,尽量选择无性系优良苗木,生产毛尖绿茶的,宜选择茸毛较多,发芽早,产量高的茶树品种。为便于机械操作,种植要按双行双株模式,要及时起苗并及时移栽。长途运输的种苗要经过特殊处理,快运快栽,当天栽培不完的必须假植,栽培时要带土移栽,栽植前施足基肥,栽时深沟浅栽,使根系舒展,踏实。

茶苗成活前,每隔5-7天浇1次水,地面覆盖稻草或麦秸,谷雨前后对幼苗进行1次浅锄松土,立夏后,每半个月中耕除草1次,做好防旱排涝工作,科学施肥。以深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分期进行,基肥包括饼肥,绿肥,厩肥,堆沤肥或商品有机肥等,广辟肥源,配施磷、钾肥,套种的豆科绿肥,秋冬季深埋回园,实行全园铺草(或覆盖薄膜、泥炭等),以改善土壤生物,增加有机质和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为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可进行茶园套种,实现以短养长,减少投资,增加收入的目的,春季宜套种花生、绿豆、赤豆、无支架红豆、大叶猪屎豆、田箐等豆科作物和绿肥、伙冬季宜种植苕子、紫云英、满园花等绿肥。

遇到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掌握田间“贝干贝湿”原则,适量浇水、少浇、勤浇,满足茶苗生长的需要,不提倡温灌、透浇。有条件的,每10天浇足1次,最好采用喷灌或滴灌。无浇水施肥的,在离苗10厘米的上方坡面开沟浇水,沟深10厘米,水干后覆土填平,浇水和喷灌适宜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进行。

遮阳也是常用的抗旱保苗措施之一,可就地取材,西向斜插松枝,高秸干,狼萁等,能起到防止太阳光直射的效果,如条件允许,可采用遮阴网。铺草可起到防日灼,抑制杂草,保湿,改善土壤结构等作用,晒干的秸杆如麦秸、稻草、树叶、杂草等均可作为茶园田间铺草原料,提倡全园铺草。

幼年茶树须进行3-4次定型修剪,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型冠,复壮树势。密度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茶行间保留20厘米宽的间隙修剪的叶,病虫枝和粗干枝要清除出园,其他枝叶留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地飞出后再行销毁。

鲜叶采摘必须采养结合,注意及时分批留叶,幼龄茶树采摘以养为主,适当打顶,青年茶树采摘以养为主,采养并举,壮年茶树以采为主,采养结合。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一、如何建立生态茶园

1、生态茶园园地的选择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2、修建保水、保肥、保土的高标准“三保”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应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茶园要建成等高梯田,园地土壤要深挖60cm,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3、采用良种良法

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这是减少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采取合理密植、适时采摘和适当修剪树冠等措施,防止病虫发生和蔓延,降低为害程度。

4、绿化园区、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

可在茶园地形最高处、外围四周和有害性风口设置防护林,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两侧配以2-3行灌木。在园内的道路、水沟两旁种植行道树;园中适当套种遮荫树,每亩6-8株;行道树和遮荫树以种植豆科树种(如银合欢)或落叶果树(如银杏、油柿)为好,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或病虫害互为寄主的树种。此外,茶园梯壁可以种植匍匐性作物(如爬地兰),在园内空地或幼龄茶园中可以套种矮杆的豆科作物(如花生、大豆、紫花扁豆、印度红豆、绿豆和黑豇豆等),既可起到保护梯壁的作用,又可割青埋压作绿肥,以园养园,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在垂直结构上,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豆科作物”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使光能和土培营养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大大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二、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茶园是由多物种多层次组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变、牵涉面大,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必须以最适宜茶树生育的环境条件为生态茶园的调控指标。调控指标具体要求,一是茶园有效土层达50m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吸水、透气性好,土壤相对含水率达70%-90%,矿物质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2%以上,含氮量大于0.1%,PH值为4.5-6.0;二是茶园内直射光比例小,漫射光比例大,荫蔽度30%左右,茶树叶温不超过35度;三是茶树树冠覆盖率90%左右,茶树矮壮、繁茂,绿叶层厚度15-20mm,叶面积指数3-5。

1、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

在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上,首先应防止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和套种绿肥。行间铺草应从幼龄茶园开始,在旱季和雨季来临前进行。其次是要对茶园土壤进行耕作,以疏松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以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和更新。茶园耕作深度,一般浅耕5-10cm、中耕10-15cm、深耕25-30cm,每年或隔年进行了1次。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再次是茶园应放养蚯蚓,利用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茶树根系生长。

2、生态茶园的施肥技术

茶园土壤多为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因而生态茶园应以施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如各种饼肥、人畜肥便、厩肥、沤肥和农副产品下脚料等)为主,在茶叶各生育期追施速效化肥为辅。

(1)提高春、秋(冬)季追肥比例。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中以春、秋(冬)茶质量为最好,所以应提高春、秋(冬)茶的追肥比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春、夏、秋季追肥的比例应为4:3:3,春季和秋(冬)茶的施肥量可占全年施肥量的70%以上。

(2)实行平衡施肥。氮、磷、钾是茶树生长的三要素,镁、锌等微量元素,茶树虽然需要量极少,但若缺乏,将影响茶树的生长和鲜叶品质,因此要平衡施肥。幼龄茶树以培养壮、宽、茂、密的树冠为主,要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例。一般氮、磷、钾施用比例,1-2年生茶树为2:3:3,3-4年生为2:1:1,进入盛产期的比例为3:1:1。随着树龄的增长,氮肥的施用比例可以逐步适当增加。在施足氮、磷、钾肥的基础上,要适当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

(3)幼龄茶园套种和使用绿肥。幼龄茶园套种和使用绿肥,是就地取材,以园养园,省工、省本有效措施。1-2年生茶园可选用印度豇豆等高产型绿肥,3-4年生茶园则应选用矮秆绿肥,如花生、绿豆和乌豇豆等。套种的绿肥作物应及时进行割青、埋压或作为覆盖物铺于茶树茎杆周围,以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

3、生态茶园的修剪

生态茶园的修煎,除了要做好茶树修剪外,还要对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等进行修剪整理,以免影响茶树生长。

(1)茶树的系统修剪

茶树系统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茶树修剪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以及重修剪和台刈。

A、定型修剪:幼龄茶树一般要进行3次,第一次于定值当年的8-9月,在离地面20cm处剪去主茎;第二年春茶后和秋茶前分别在上次剪口处提高15-20cm修剪。3次定剪后的幼龄茶树可采取留大叶的打顶采摘,以采代剪,但不能采摘过度,以进一步扩大树冠和增加生产枝密度。

B、轻修剪:一般在各茶季结束后进行,剪去冠面5-10cm的鸡爪枝、细弱枝层,提高茶树萌芽力,并减少茶梢蛾的为害。

C、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去15-20cm的衰弱生产枝层,促进三级骨干枝重新萌芽,更新复壮生产枝层。

D、重修剪:三级骨干枝和生产枝已衰弱,只有二级骨干枝尚健壮的茶树,通常在春茶后,剪去离地面35-40cm以上的全部枝叶,促进二级骨干枝萌发,重新培养树冠。重修剪应结合重施肥。

E、台刈:骨干枝已全部衰退,新梢短小,对夹叶多的茶树,可在春茶后在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枝梢。剪口要求平滑、略倾斜,不破损。待主干萌发新梢后,通过3次定型修剪,形成再生树冠后方可正常采摘。台刈后的茶园应结合清园深耕翻并重施有机肥和速效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的修剪

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若不及时进行适当的控制,当树冠和根系过于庞大时,就会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势必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因此,对这些套种的树木要采取适当的修剪整枝,使其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如此才能取得茶、果、林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4、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农药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农残超标,因此,关键就在于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而又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茶园严禁使用的农药

茶园严格禁止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三氯杀螨醇、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杀虫脒、磷胺、内吸磷、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2)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生态茶园的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农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A、做好病虫预测预报。茶园要建立病虫测报点,通过定期、定点的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并应用生物防治指标,使用选择性农药进行防治。如茶丽纹象甲可在成虫出土初期用药,茶毛虫掌握

茶园标准建设


(一)生态茶园

1.概念

生态茶园就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茶园。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

2.作用和标准

(1)作用

1)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光能、肥料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2)营造理想地域小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有利于茶叶含氮物质的合成,并促使叶质柔软,持嫩性强,增进茶叶香气和滋味,改善茶叶品质;

3)共生互惠,提高整体生态效益;

4)保持生物多样性,天敌资源丰富;

5)高度集约化,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以茶为主,合理间作,可有效地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6)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多系统联结,持续协调发展。生态茶园的产品优质无污染,有益人体健康,更具市场竞争力。

(2)标准

1)以茶树为主体,多种生物成分组成多层次群落式的复合茶园,各成员间互为条件,取长补短。

2)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具有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功能及最高的第一性生产力,即高产茶园。

3)具有连续的完整的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生物成员的相互制约达到茶树保护的要求,把化学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生产出优质无害的茶叶产品。

4)丰富的土壤有机质与丰富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的存在,生物积累高于矿质化速度,土壤耕作层营养丰富,结构良好,具有茶树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

5)有很高的保持水土与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以使相关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环境的质量得到改善。

(二)无公害茶园

1.概念

茶叶无公害是指无公害生产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均符合茶叶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的成品茶。

无公害茶园是选择海拔较高、植被丰富的山区,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需要的地区,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通过合理选择园地、开垦梯层、设置茶园防护林带、种植茶园行道树和遮荫树、在空地及改造后的茶园种植绿肥、茶园铺草、修建茶园水利系统等技术建设的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条件的茶园。

(三)有机茶园

1.概念

有机茶园指符合有机农业要求,按有机方式种植,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强调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基因工程改良的品种,经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

2.有机茶标准

我国农业部针对有机茶制定了四个农业行业标准,分别是《有机茶》(NY5196-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5197-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T5198-2002)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2002)。

乌牛早茶标准化生产


从种植到加工,再从检测到销售,永嘉乌牛早茶已用上全套栽培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其标准化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永嘉县乌牛早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

永嘉县素有“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的美誉,从1985年开始创制名茶。乌牛早茶开采早、品质优,比西湖龙井茶提前一个月开采上市。然而,乌牛早茶抢先上市,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来自杭州、萧山、新昌等地的茶叶贩子站在田头抢购鲜叶,在锅边抢购干茶,使得上市的茶叶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力受到冲击。

为了持续发展茶叶、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增加茶农收入,2003年,永嘉县申报了乌牛早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域,组织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茶叶,提高乌牛早的竞争力,为当地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并且适应饮料需求趋势及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需要。

3年多来,永嘉县共投入380万元资金用于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立形成一整套茶叶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等全过程的栽培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以及“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实施推广模式。至2006年,该县乌牛早茶园面积达到4.8万亩,超过原计划的4万亩,其中3350亩基地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加工认证,乌牛镇1万亩茶园被认证为浙江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该县示范户数达到1万户,生产名茶600吨,去年全县茶叶产值达到1.2亿元。

标准化生产有机茶效益高


节省化肥农药,降低劳动成本,产品无公害,售价比普通茶高80%以上 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生产程序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无需采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产出的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质的污染。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符合人们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产品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出80%,甚至3—5倍,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此外,生产有机茶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与环境造成的污染。 有机茶园建设 一、园地选择 有机茶土壤要求肥力高,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水气通透性好,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与常规农业必须有隔离带,可以以山脊、树林、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为天然屏障,也可以人工种植树林和对周围原有树木要严格实行保护,要营造防护林,最好使茶园处于远离城市、工厂、村庄的深山或半深山之地。 二、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有机茶园可以是新开辟的,也可以由常规茶园转换而来。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园的标准,还必须经过2—3年的转化期。 有机茶园管理 一、人为浅耕除草 耕作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相比,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抗旱效果。茶园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争空间,也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必须及时清除。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人工浅耕除草,冬季结合施有机肥进行一次深耕,把杂草、绿肥、有机肥埋入土壤中,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有重要作用。 二、行间铺草覆盖 覆盖能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夏季茶园温度,提高冬春茶园土壤温度,为天敌昆虫提供冬眠场所。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覆盖还可以减少土壤冲刷,增加土层蓄水量。覆盖材料可以是稻草、山草、麦秆、蔗叶,每年每亩不少于1000公斤,根据当地情况,最好分几次进行。 三、整治排灌系统 有机茶园必须修筑梯田,开设隔离沟、截水沟、排水沟、防洪沟,护好梯壁,以达到大雨暴雨水能及时排出茶园、中小雨水不出茶园的排灌目的。 四、间种绿肥 茶园间种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表面湿度,增加土壤及茶行微域气候的湿度,为有机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茶园间种绿肥通常选择杆高叶疏品种,如山毛、绿豆、玉米、黄豆,也可选择具有保水覆盖作用的矮科植物如爬地木兰、无刺含羞草等。 五、饲养蚯蚓 蚯蚓可吞食茶园枯枝栏叶,使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使土壤有机物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蚯蚓繁殖量大,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另外,蚯蚓死后尸体在土壤中腐烂,是很好的有机肥。饲养方法是:先在蚯蚓床中培养虫种,在茶园旁边挖几个长3—4米、宽1—1.5厘米、深30—40厘米的坑,底堆10厘米左右的肥土,放上一层堆腐的枯枝烂叶、畜粪及垃圾,再铺上10—15厘米肥土,每天浇水。约15天后,在别的肥土中收取蚯蚓,放于蚯蚓床中,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度,约经数月后床内可大量繁殖蚯蚓,即可放养茶园。在茶行中开沟松土,堆放熟化有机肥与土壤拌均,把蚯蚓从床中取出,撒到茶行,盖土浇水即可。有机茶园施肥一、肥料选择 有机茶园允许使用的有机肥包括禽粪、绿肥、饼肥等,所选肥料要求既能改良土壤又能缓慢地提供茶树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机肥要多掺些含氮高的物质,如鱼粉、血粉、蚕蛹、豆饼、菜子饼等;微生物肥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硝酸盐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无机肥包括天然矿物K肥、矿物P肥等。有机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广集肥源,多种植绿肥并经堆制腐沤。 二、肥料处理 许多有机肥受到污染的不能使用,如城市垃圾,医院粪便等;有些有机肥如人畜粪便,常带有各种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有些绿肥、杂草也有病虫。因此,有机茶园使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可用物理方法处理,如曝晒和高温处理,但养分损失大,成本高。用生物方法处理,如接菌后堆腐和沤制、发酵、催熟或工厂化无害处理等,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自身物质循环的优势,枝叶回归土壤。 三、施肥方法 有机茶园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及早追肥,适时根外补肥。施足基肥,确保茶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春茶前是茶树吸肥的高峰期,为增产春茶,促进春茶快长、多产,必须及早追肥,利于提高名优茶产量和质量。同时要适当深施,力求做到开沟施肥,深度要超过20厘米以上,施后盖土。发现茶树营养生长不良或出现某些营养缺素症状,必须采取根外追肥进行补救。

春季茶园修剪 把握四个关键技术


茶园修剪主要应把握四个关键技术:

轻修剪

一般每年在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度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树冠整齐,长势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目的是使树冠采摘面保持整齐而强壮的发芽基础,促进营养生长,减少开花结果。川东北茶区一般在秋茶停止后进行轻剪,名优茶生产园也可改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作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稍和少部分夏稍,保留大部分夏稍和全部春稍。茶树高度应控制在60-90厘米之间。

深修剪

茶树经过多年采摘和修剪,树冠发生许多浓密细小分枝,俗称"鸡爪枝".这种小枝的结节增多,阻碍养分的输出,发出的芽叶瘦小,对夹叶多,降低产量和品质。所以,每隔5年左右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可使树势恢复健壮。深修剪一般安排在春茶后或秋茶结束后进行。剪后需留养一季夏茶或春茶,才可采摘。

重修剪

适用于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种茶树一般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凌乱,树势衰弱,鸡爪枝多,芽叶瘦小稀少,对夹叶多,产量明星下降,但其多数主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对这类茶树,可用重修剪更新复壮。重修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剪口离地30-45厘米为宜。树形较高,枝条不太衰老的,剪口离地可高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口低一些。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同片高度大体一致,对茶丛中的细弱枝、病虫枝等非生产枝,应彻底清除。

重修剪时期,一般在春茶前或春茶后进行,剪后当年发生新枝不采摘,在11月份从重修剪剪口上提高7-10厘米轻修剪。重修剪后第二年起可适当留叶采摘,并在秋茶末再进行轻修剪(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待树高70厘米以上时,可正式投产。

台刈

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步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枯老,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衰老茶树,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实行台刈更新,促使抽出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高度一般以离地5-10厘米为宜。

台刈可在早春、春茶后或秋季进行。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修剪,待长到70厘米以上时,每年按轻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采摘,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三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

只要按照这些办法对茶园进行修剪管理,茶园的产量一般不会下降。

机采茶园关键栽培技术


机械采摘虽其工效高,效益明显,但对茶树生育有一定的影响,连年机采后将会出现影响产量品质和不利于机采的性状。要克服以上不良现象,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1、合理留蓄秋梢。采收芽叶是人们栽培的目的。但它本身又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过度地采摘,将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连年机采、使茶树叶层变薄,叶面积指数和茶园载叶量明显下降,必须适当加以留蓄。根据茶树的年生育规律以留蓄秋梢为好。而且留蓄秋梢还应根据茶树叶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当茶树叶层厚度小于10厘米,叶面积指数小于3时,应酌情留蓄秋梢不采或采收一半,一般而言,青壮年期茶园实行2-3年留蓄一季秋梢不采,衰老期应特别注意留蓄秋梢。实践证明,留蓄秋梢对增强茶树长势,防止早衰,延长高产和机采年限具有明显效果。

2、推行合理的修剪制度。茶树修剪制度又称剪采制度,它包括制定修剪的方法与周期,合理的修剪制度,可以控制茶树的高度,更新树冠、提高育芽能力,扩大有效采摘面,延长优质高产与机采年限。在留蓄秋梢仍难恢复生机的茶树,可采用深修剪或重修剪进行树体更新。深修剪对树势的更新效果可维持4-5年,但对产量产值的更新效果可维持6年以上。重修剪虽前期减产较多,但第三年即可恢复产量,以后的产量上升很快,对树势的更新效果可维持6-8年,对产量产值的更新可维持10年左右。用重修剪仍不能恢复树势的,宜采用台刈的办法,台刈虽是一种彻底改造树冠的措施,要恢复和达到原有的基础产量水平,一般需要5年,但树势更新效果可维持8-10年,产量、产值的更新效果则可维持12年以上。

3、适当提高施肥水平。机采茶园全年采摘批次少,采摘强度大,芽叶损伤严重,养分消耗多,要求有充足的肥、水条件保证树体营养。机采茶园适宜的施氮水平是每100公斤鲜叶4公斤纯氮,尤其是增施有机肥,对提高茶园的基础肥力很有必要。

4、掌握适宜的开采期。开采期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随着开采期的推迟,产量会逐渐增加而鲜叶等级和均价却呈下降趋势。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春茶的标准新梢(1芽2、3叶及对夹2、3叶)占8成左右,夏秋茶的标准新梢占6成左右时开采,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