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标准建设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中茶黑茶园 红茶检验标准 红茶执行标准

中茶黑茶园。

(一)生态茶园

1.概念

生态茶园就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茶园。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

2.作用和标准

(1)作用

1)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光能、肥料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2)营造理想地域小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有利于茶叶含氮物质的合成,并促使叶质柔软,持嫩性强,增进茶叶香气和滋味,改善茶叶品质;

3)共生互惠,提高整体生态效益;

4)保持生物多样性,天敌资源丰富;

5)高度集约化,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以茶为主,合理间作,可有效地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6)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多系统联结,持续协调发展。生态茶园的产品优质无污染,有益人体健康,更具市场竞争力。

(2)标准

1)以茶树为主体,多种生物成分组成多层次群落式的复合茶园,各成员间互为条件,取长补短。

2)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具有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功能及最高的第一性生产力,即高产茶园。

3)具有连续的完整的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生物成员的相互制约达到茶树保护的要求,把化学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生产出优质无害的茶叶产品。

4)丰富的土壤有机质与丰富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的存在,生物积累高于矿质化速度,土壤耕作层营养丰富,结构良好,具有茶树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

5)有很高的保持水土与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以使相关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环境的质量得到改善。

(二)无公害茶园

1.概念

茶叶无公害是指无公害生产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均符合茶叶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的成品茶。

无公害茶园是选择海拔较高、植被丰富的山区,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需要的地区,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通过合理选择园地、开垦梯层、设置茶园防护林带、种植茶园行道树和遮荫树、在空地及改造后的茶园种植绿肥、茶园铺草、修建茶园水利系统等技术建设的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条件的茶园。

(三)有机茶园

1.概念

有机茶园指符合有机农业要求,按有机方式种植,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强调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基因工程改良的品种,经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

2.有机茶标准

我国农业部针对有机茶制定了四个农业行业标准,分别是《有机茶》(NY5196-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5197-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T5198-2002)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5199-2002)。

Cy316.com延伸阅读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新茶园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新茶园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发扬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同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逐步武装茶叶生产。具体要求是:

①茶园规划就逐步实现区域化和专业化茶区范围内,要以治山改土为中心,大搞茶园基本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茶园应集中成片,园地成块,茶行成条,区格分明,高产稳产。茶园道路两旁要种好行道树,茶园周际要有防护林,同时绿化一切不宜种植茶树的荒山荒地。

②选用良种要用良种逐步更替生产上相形见拙的群体种,不断提高我国茶树良种化水平。要重视良种搭配,良种良法栽培。

③搞好茶园排灌设施要求旱时能灌,涝时能排,为建设高产稳产茶园提供优良的土壤水分条件。为了克服水源在时间和地理上的不一致性,力求把排灌设施因园制宜地做到蓄雨季之余,补旱季不中,调江河溪沟之水,为茶园所用。达到计划用水与经济用水。

④逐步提高机械管理水平结合我国的特点,把茶叶生产从开垦建园到田间管理、茶叶采摘以及物资运输等全过程,逐步实现机械操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与降低劳动强度。要总结推广两改造、两适应的经验,就是改造自然条件和茶树形态结构以适应农业机械;改造农业机械以适应茶区生产条件和茶树生育需要。

⑤实行科学种植与科学管理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密植;要重施有机,增施化肥,发展氮、磷、钾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适时巧施肥水,满足茶树对养分的需要;要挖掘病虫发生规律,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工作,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逐步使病虫害对茶村的损失率低于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要逐步实现茶园有长相指标化,测定用仪表,保证茶树自始至终沿着合理的生育进程发展,达到高产量、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

目前,世界产茶国的茶园亩产1976年已达140.5斤,以日本为最高1975年干茶亩产即达274.6斤。近年来,我所调查了浙江省部分高产场、队,从中得出,要使茶园大面积亩产超过300斤,其茶园主要指标应达到:亩丛数在1000-1600丛以上,基本苗在3000-7000株,覆盖度在75%以上,超过300斤的茶园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夏秋茶比重不小于55%;土壤深厚,质地较好,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丰富;亩施纯氮不少于30斤。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


(一)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末受污染,土质肥沃。具体要求:1、茶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2、茶地的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3、茶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中规定的I类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为:镉Cd ≤0.20,汞Hg≤0.15,砷As≤15.00,铜Cu≤50.00,铅Pb≤35.00,铬Cr≤90.00。(二)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有机茶园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其具体指标要求见下表。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项 目 指 标有效土层 大于80厘米有机质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15克/千克全氮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0.8克/千克有效氮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80毫克/千克有效钾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80毫克/干克有效镁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40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10毫克/千克有效锌含量(0-45厘米平均)l-5毫克/干克交换性铝含量(0-45厘米平均)3-5厘摩尔(1/3A13+)/千克土交换性钙含量(0-45厘米平均) 小于5.0厘摩尔/千克土土壤pH值 4.5-6.5土壤容重(表土)1.0-1.2克/厘米3土壤容重(心土和底土)1.2-1.4克/厘米3土壤孔隙度(表土) 50-60%土壤孔隙度(心土和底土)45-55%透水系数(0-45厘米平均) 10-3厘米/秒

(三)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林和作物,但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应达到100米左右。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稀少,要营造防护林带。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茶园中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或遮荫树。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山顶、山谷、溪边须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修梯田进行栽种,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植绿肥、护梯植物。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原则上不用平地发展茶园。(四)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标准,经24-36个月的转化期,可以从常规茶园转化为有机茶园。在转换期间,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种植,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同时,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 1、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2、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3、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4、防治和减少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可以颁发转换期有机茶证书。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检查,若不能达到颁证标准要求,将延长转化期。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有机颁证后,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已转换的有机茶园不得在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之间来回反复。荒芜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最低要求而减免转化期,新开垦荒地种植的茶园也可减免转化期,可以直接申请认证。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有机茶标准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五)有机新茶园的发展1、茶园规划(1)道路系统的设置。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茶园中需设置主道、支道和步道,并相互连接成网。主道连接各个作业区和初制所,是输送肥料、鲜叶的主要道路,一般路宽6-7米。支道贯穿各片茶园,与主道连接,是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车辆送肥入园而设置的,路宽3-5米。步道是为茶园管理人员进出茶园而设置的,又是茶园分块的界限,路宽一般在1.5-2.0米。(2)排水系统的设置。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设置等高隔离沟,拦截山林洪水,防止冲毁茶园,两端与自然山箐相连;利用自然山箐顺坡设置纵排水沟,并接通池塘、水库等蓄水库。如当地降雨量多,茶园坡面长而陡,在茶园中每隔30-40行茶树等高设置横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可蓄积雨水,并排泄茶园中多余雨水。(3)茶园地块划分。发展新茶园要求集中连片,面积在500-1000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划为林地。茶块面积以不超过10亩,茶行长度以50米左右为宜,依地形而定。(4)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坡地茶园宜开成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度不低于1.5米。(5)防护林及遮荫树的设置。科学合理地在茶区和茶园四周及道路水沟两旁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选择枝叶繁茂,有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如:板栗、核桃、油桐、樟树、油茶、桤叶树、杉树、杉松、银杏等,各地可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经济树种,还需根据树种树冠大小确定行株距。在茶园中种植遮荫树,可选择树种矮小的速生经济树种,如:桔子、柚子、李子、樟树等,行距×株距:10×5m,每亩种植6-8株左右。使整个茶区园林化,形成不同层次的主体结构和复合生态系统。2、茶园开垦园地开垦前,要清理地面,刈除杂草,清除石头、树桩、土堆等,进行土地平整。按有机茶园模式建成梯形等高茶园,种植沟深×宽:50×60cm,由下往上开沟,杂草及表土回沟,亩施2000-3000千克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200-300千克/亩,钙镁磷肥150千克/亩,作为茶园底肥。3、茶树种植(1)有机茶园栽种品种应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样性,根据生产需要考虑品种搭配,优先使用无性系良种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现在我省推广使用的茶树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矮丰、云瑰、云梅等13个无性系良种,3个有性系国家级良种:即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其他还有一些地方群体良种,如:宝洪茶、景谷大白茶、昭通苔茶等。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种苗,引进茶苗、种子应严格按GB1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检疫(见下表)。茶苗检验取样数:

总株数取样株数5000-100005010001-5000010050001-100000200>100000300

无性系大叶品种1足龄茶苗质量指标:

级别苗高(cm)茎粗(mm)着叶数(片)一级分枝(个)侧根数(条)侧根长( cm)品种纯度(%)检疫性病虫害一级>35>4>81-2>3>15100无二级25-352.5-45-80-12-310-1599.0无

(2)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其中单行单株条栽:株距20-25cm,约2000株/亩。双行单株条栽:小行距×株距:30×30cm,约3300株/亩。大行距应达到150cm.(3)茶苗种植:根据我省气候特点,茶苗移栽在6月初-7月中旬进行。移栽时,按一定的株行距拉线打塘施足底肥。尽量多带土,减少伤根。移栽时根际土壤要压实,浇足定根水,保证全苗、壮苗。4、苗期管理:(1)根据天气情况,成活前每5-7天浇水一次,防止干旱;(2)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3)冬季培土壅根,根部铺草防冻;(4)浅耕松土,勤除杂草,防止草荒,严禁喷施除草剂;(5)如有缺苗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6)及时定剪,留苗高15cm左右。(六)低产茶园改造1、树冠改造。通过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进行树冠更新。修剪时间(包括深修剪、重修剪与台刈等),以茶树养分积累多对新梢生育有利和经济效益高为主要依据。我省茶区以5月为宜,同时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促进根系的更新与新梢生长,提高茶树更新效果,有利于培养优化型树冠。2、园地改造。主要采用补植缺株,整修梯坎,挑培客土或深耕、铺草、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因地制宜地修建园道,排蓄水沟(池)和植树造林,改善茶树生态环境。部分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茶园,则宜换种改植,重新规划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

云中山建设生态茶园


云中山保护区核心区域全部是福前农场权属地,今天,这1381公顷土地是全省最负盛名的茶叶产区之一。然而,福前农

场初建的1959年,全场仅有1.47公顷老茶园,茶叶产量0.126吨。

直到1962年,柯连坤甫至农场,就制定“以茶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方针,组织开荒连,大力开垦茶园,发展

茶叶生产,茶叶产量从此突飞猛进。1963年,为响应中央号召,200多名从全省各地挑选的知识青年、复转官兵,汇集这

里,扎根落户,肩挑背扛,垦荒造田,抒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农场创业史,当年安放知青激情岁月的老茶园,如今依旧飘

香。

经过10年的开发,到1969年,云中山茶园始成规模:农场茶园面积增加到96.4公顷(1446亩),茶叶产量20.95吨,

分别比1959年增加64.73倍和165.27倍。一垅垅茶园就像颗颗明珠,散落云中山山水之间,吸收日月光华,山川滋养。

如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茶,在云中山建设生态茶园。截至2013年,云中山生态茶园面积更是达到333.33

公顷(5000亩)。

无公害茶园建设的实践


去年我们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溪柄镇的马厝、山、北山三个行政村连片的86.6hm2洲地茶园建立无公害茶园。通过二年的实践,对无公害茶园的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就其相关问题谈些看法:

1无公害茶园建设的措施

茶园建设之初,我们订立了周密的工作计划,使措施逐步得到落实。①办班培训茶农300人(次),发放材料500份,提高茶农科学用药的水平;②预防为主,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冬季清园防治越冬病虫,使次年春季茶园不用药或少用药;③设立测报点,对病虫早预测预报,指导茶农准确及时用药,避免盲目用药;④进行药剂筛选试验,选择多种适宜茶园使用的农药,合理轮换,延缓虫害产生抗性,保持低浓度用药;⑤禁止在茶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2无公害茶园建设的效益分析

无公害茶园与一般茶园相比,每年平均减少用药二次,每666.7m2节约农药成本14.5元,同时因无公害茶园的良好广告效应,为茶农招徕客商,提高茶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茶青每kg提高0.4元(不排除市场因素),以666.7m2产干茶100kg计,每666.7m2可增收160元。

3无公害茶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茶农仍有使用禁用农药。(2)喷药只注重表面,没有顾及茶园内部,治虫效果差。(3)“除虫胜于用肥”的思想作崇,个别群众认为施肥不一定有茶采,而没有除虫就更不行,在茶叶行情看好时,就盲目喷药除虫。(4)有些茶园高产密植,不利通风透气,不利喷雾器操作,有利蚜虫、蚧类、粉虱等害虫发生。(5)近年来闽东茶叶市场多数加工高档茶叶如珠茶等,对鲜叶长度要求不严,因而茶园留采面留得齐,留得长,对为害嫩梢的蚜虫、小绿叶蝉等提供丰

富食料,加上小绿叶蝉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治虫不死”的假象。

4关于无公害茶园建设的建议

(1)无公害茶园建设做为近年来茶技推广的一大举措,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并从物力、人力、财力上予以支持,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对此要认真加以总结推广,推广示范面积,直至全面推广。

(2)在栽培管理上,按生态茶园的要求,不宜过份密植。尽可能创造有利茶树自然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抑制病虫发生。

(3)在生产上要有一套完善的病虫测报和技术指导系统,及时指导茶农抓好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

(4)在舆论上要加大无公害茶园的宣传力度,提倡使用无公害茶园的农药,农资、工商部门密切配合,杜绝茶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本文为福建省科委员97-2-130号课题的一部分,福建农业大学林乃铨教授审阅文稿,谨致,谢忱.

乌龙茶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栽培关键技术


一、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的目标茶树良种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良种必须良法栽培,良种必须良法加工”,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优质增效作用。

以“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安全、低碳”为目标,根据良种的性状特征,实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关键技术。

二、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茶园选择、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等。

1、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模式20世纪60年代福建提出,建立高标准茶园的5条标准,即“缓路横沟、等高梯层、深挖下肥、良种壮苗、条栽密植”。

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的模式是:远离污染源;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铺草覆盖,疏松土壤,供足肥水,少用化肥农药,有机绿色栽培,机械化管理。

形象的说,生态茶园“远看茶树看不见,近看茶树一大片”。

2、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1)远离污染源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应选择森林覆盖率高,远离工业区、矿山、人群密集生活区、交通要道,无污染源的山地。已有污染源的茶园,退茶还林。

(2)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山顶与陡坡不开茶园(坡度大于25?不得开垦),留作林地、草地。已开垦种茶的,应退茶还林还草。

在山顶、山脚、风口、路旁、茶园四周种树(常绿、直根系的经济树种为佳),陡坡荒地、梯壁种草或种植绿肥作物(种植匍匐性、矮秆、豆科绿肥作物为佳),防止风蚀、雨蚀与水土流失,通风采光,调节茶园小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山地茶园构筑等高梯层,园面外高内低,防止水土流失。园内侧挖横沟蓄水,园边、路边、茶园边角地建蓄水池,建立以蓄为主的排灌系统。有条件的茶区铺设喷灌或滴灌设备,实施节水灌溉。

茶园与四周的林地、荒山陡坡、农田交界处,务必设置隔离沟,挖深沟排水。

构筑缓坡、环山、硬化道路,防止雨水冲刷,且便利茶园管理。设置主干道坡度5度以内,支干道坡度7度以内,各梯层设立步道。

(4)深翻改土,重施基肥,适时种植,合理密植①深翻改土,重施基肥:种植前全园深翻50厘米以上,挖种植沟深、宽各40厘米。pH低于4.0的酸化土壤,可采用有机物料和白云石粉等矿物调节pH至4.5~5.5。

以沤堆发酵过的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基肥,每亩施饼肥0.5吨或厩肥2.5吨左右,混合拌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公斤左右,与土壤拌和,施肥深度30~40厘米。

②不同采摘期品种搭配种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种植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以利调节采制“洪峰期”,避免因劳力紧缺和厂房设备不足而影响品质与效益。种植不同采摘期品种的比例,可参考“特早生种2:早生种5:中生种3”,或者“早生种5:中生种3:晚生种2”。

③适时种植:须选择雨季或下雨前种植,不宜在霜冻期或炎热高温天气种植。一般在茶树休眠期的秋冬季或春节前后种植为佳,高海拔茶区(600米以上)春季种植为好,且应注意预防晚霜冻害。

④“沟状”与“畦状”种植法:山地茶园采用沟状种植法,有利于蓄水、保持水土;平地、山谷地或水田改作茶园,采用畦状种植法,有利于排水。

⑤合理密植:采用双条列种植方式,条栽密植,以利提早收益。大行距150厘米(含条距),条距30厘米,穴距30厘米,穴与穴成三角形。每穴种1~2株,每亩一般种植4000~4500株。

种植时茶苗根颈处离土表3厘米左右,根系离基肥5~10厘米。种后务必踩紧压实,让根系与土壤紧密粘结。如遇连续数天高温晴天,或种植在沙质土壤茶园,种后需灌水、遮阳。

三、标准化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标准化生态茶园栽培,应采用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或有机栽培技术,保证茶叶无污染、卫生、安全。

1、培育速生丰产树冠种植后即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离地高18~20厘米,第2次定剪高度33~35厘米,第3次定剪高度48~50厘米。当树高达60厘米左右,以打顶采代替第4次定剪。两年内及时定剪3~4次,以促进分枝。剪后封园留养,培养“矮、壮、密”树冠。

2、铺草覆盖或套种绿肥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茶园,铺草覆盖、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铺草覆盖能减少土壤冲刷流失和杂草生长,保蓄水分,稳定土温,冬暖夏凉,增加有机质。可采用无污染的茅草、芦苇、稻草等覆盖,全园铺或在茶行铺草,必需铺密。

如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选用匍匐性、矮秆绿肥或豆科作物。须加强茶树和套种作物的管理,绿肥务必及时割青铺盖茶园或深埋。因地制宜选用绿肥,福建选用圆叶决明、科杂1号、平托花生效果较好。

3、加强茶园土、肥、水管理茶苗种植后当作“菜苗管理”,勤施有机液肥,促进速生、快长。N、P、K肥配合施,固态肥施后应盖土。高温干旱季节应浇水灌溉,雨季则应排除茶园积水。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饼肥最佳。茶园缺钾,所制成的茶叶滋味苦涩,增施钾肥有利于滋味甘甜的品质形成。

隔年1次深翻、施基肥。深翻30厘米左右,每亩施腐熟饼肥250公斤以上。追肥少用化肥,多用有机液肥。树冠覆盖度大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追施化肥不能撒施。采摘前15~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厘米左右,施肥后及时盖土。

4、采摘茶树加强修剪,培育肥壮嫩梢采摘茶树每年轻修剪一次,树冠高幅控制80厘米×100厘米左右。芽梢细瘦、稀疏的半衰老或衰老茶树,则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培育肥壮嫩梢。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修剪茶行边缘,保持茶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覆盖,以利于改良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应清除出园。

5、病、虫、草害综合治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实施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创造有利于有益天敌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孳生的环境条件。不使用禁用农药,严防农药残留量超标。

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高水溶性农药如啶虫咪、吡虫啉等。

6、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及时分批采摘,适度嫩采。晴天采制为佳,北风天更好。

乌龙茶鲜叶采摘标准为对夹2~3叶、“小开面”至“中开面”嫩梢和1芽3~4叶嫩梢;绿茶、红茶、白茶鲜叶采摘标准为1芽2~3叶或1芽1叶嫩梢,以1芽2叶嫩梢为主。

采摘方法采用“提手采”,切忌“一把抓”。大力推广机采。鲜叶采摘和运输过程注意养护,保持鲜活、完整状态,及时运进加工厂,严防日晒与机械损伤。

7、茶园机械化管理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采茶机、中耕机、割草机、修剪机、碎木机、喷药机等机械作业。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茶园形式


唐宋至今,武夷山种植茶树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冲地或平坦洲地。采用这些方式所开辟茶园的特点是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大多由专营茶叶者的各个朝代的官办茶场,民国的茶叶示范茶场和解放以来的国营茶场、集体茶场管理。此外,武夷茶区农户皆以植茶为家庭副业,茶叶栽培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广。农家的宅旁、菜圃、山塝、田垅都可随意种茶,不受限制。此外,还有倚山傍岩垒砌石壁,筑成梯状田园,然后挑土填充,始成大型盆栽型的茶园和寄植石缝路边的“寄植岩凹式”茶园。

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稍大,大部属地势稍平整的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斜地,将地分切成或大或小之阶段、沿边砌筑石岸的茶园,俗称“茶山”。

不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大小不一,阶段大小高低视形式视地形而设置。也称为“茶山”。

斜坡园

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之山坡地垦辟成园,也属“茶山”之列。

平地洲园

沿溪边平地、沙洲地可利用植茶。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坑中之盆地,因地势较平,开辟茶园。

石座植园

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地势砌石座,培土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无处不栽,植株多是名丛。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据民国24年(1935)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圆10元左右,常年必须修梯壁和添土壤,费用亦属可观。且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尤感不便。故在昔日茶市旺盛,茶商获利优厚之时,茶园经营管理尚无问题,但至茶市衰落,茶商自亦力所不及,遂不免日趋荒芜。

寄植茶园

利用天然的石缝,如复石之下,道路之旁,把茶树寄株其间,听其自然成长。

现代茶园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代科学建园。具体实施为: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好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一系列的措施。武夷山市现代茶园建设始于民国29年。当时,茶叶专家张天福到崇安县创建福建示范茶厂,并建立茶树品种园面积390亩,结合生产进行扦插、茶子播种期以及茶苗种植期等试验。品种园创造高标准的良性生态环境,亩产比老式茶园平均增产2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国营崇安茶场新茶园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园等,都是严格按照高标准的坡园和平地园的规范建设的,注重周围道路、水沟、水池的合理安排,提倡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路旁上向设沟,路边栽树,以达到高产的目的。1987年崇安县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土壤项目,安排试验红土壤改造种植茶园1200亩,主要措施为高标准挖定植沟,重施基肥、密植,以达茶树速生、丰产、高龄的目的。

90年代初提倡开发山地种植茶叶,1992年12月市政府提出力争在5~7年内新开发茶园10万亩,建设有特色、上规模的“武夷茶城”的战略目标。新增加的茶园大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开辟。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除杂、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田、适量基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在山地开发中,新开垦的茶园以及改造低产茶园后达到的新标准为:(1)茶树生长健旺,覆盖率达85%以上,无杂草,病虫少;(2)没有断行和缺丛,土壤疏松无裸露;(3)山地茶园排灌设施较完善,能排能蓄防旱涝;梯壁内侧有横沟蓄水或竹节沟;(4)隔年、隔行深翻改土。坚持年年修剪,树冠和采摘面大;(5)能保肥、保水、保土,单产每年显著提高,亩产超百斤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