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发布时间 : 2020-10-16
茶文化园 盘龙茶文化园 羊岩山茶文化园

【www.cy316.com - 茶文化园】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雨花茶—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隐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雨花茶是20世纪50年代末引种创制的茶中珍品,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59年春,雨花茶在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研制成功,从此南京的茶叶有了自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著名的雨花台原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天降宝花,因此得名“雨花台”。由于南京地区空气湿润,山峦起伏,因此这里是栽培茶树的好地方。雨花茶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南宋时,大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雨花台永宁寺游览,该寺僧人以永宁泉水冲泡寺院茶款待,陆游品后,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品题永宁泉为第二泉。民国时期,在二泉之上,建有“二泉茶社”。陆游爱茶从他的诗中也能体现,他的一部《剑南诗稿》,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这里陈列的是他的诗作《望江南》、《七律。昼睡》。唐宋时期,茶叶是制成饼,叫饼茶。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为贡叶茶。废团改散后,茶的饮法发生重大变化,由点茶、煮茶变为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并一直延续至今。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品茶之道通晓异常,理解深刻。他笔下的红楼人物个个爱茶,书中述及茶有273处,提到的名茶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等。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通过对妙玉为不同人择茶、烹茶、奉茶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到了民国,1931年宋美龄倡导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发展了中山陵园茶园。孙中山先生一生也爱品茶,他不仅自己知茶、爱茶,还力主民众饮茶,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民国时期,南京的茶馆已经十分普遍,仅夫子庙地区就有二三十家,有名的有义顺、奎光阁、六朝居等茶馆。雨花台“二泉茶社”——这座百年老字号的茶社是南京最早的茶社之一,当年常常高朋满座,用二泉水泡雨花茶更是茶香四溢。CY316.com

1958年为了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种名特茶,研制成功后就以“雨花”命名,使人饮茶思源。根据江苏省委决定,省农林厅组织雨花台、中山陵以及全省的十多位制茶高手,以较具规模的中山陵茶园为试验基地,进行反复试验。并专门成立了“雨花名茶创制委员会”。为体现“雨花茶”的纪念意义和红色内涵,针对茶叶的外形,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大刀长矛形”、“镰刀斧头形”、“花瓣形”。然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这些设想都难以实现,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着革命先烈精神万古长青。1959年春,不同于龙井、碧螺春等名茶的新型绿茶——雨花茶研制成功。这是《新华日报》关于雨花茶研制成功的报道。1959年5月,雨花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品评、鉴定,其品质受到一致好评。

雨花茶研制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南京茶叶的生产和发展,雨花台茶场生产的雨花茶从1966年就开始出口,但由于雨花茶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产量很低。80年代初,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大的雨花茶需求,开始尝试使用机械生产雨花茶。雨花台特别从日本引进了SD-60型精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雨花茶机制工艺在雨花台茶场率先研制成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使制作雨花茶的效率提高了26倍。1986年12月,“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研制”获得鉴定通过,雨花茶成为第一个实现全程机制的全国名茶。

为了进一步宣传雨花茶品牌,提高雨花茶的知名度,南京市农林局精心打造了一年一度的雨花茶节,让市民近距离了解雨花茶、感受雨花茶、喜爱雨花茶。1987年雨花茶被茶界专家推崇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为了保证雨花茶的品质,国家加强了对雨花茶原产地的保护。

雨花茶采摘十分考究,对鲜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年春茶在清明前后开采,秋茶在白露前后开采。主要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采摘的手法也有讲究,用手指轻采、摘,最好不要用指甲掐,否则容易使叶子破损,冲泡出来的茶叶易变红色。由于要求鲜叶嫩度均匀,长度一致,通常炒制500克特级一等的雨花茶约需5万个芽头。

雨花茶独特的品质,关键在于独特的加工工艺。手工制作雨花茶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杀青)杀青的关键是“高温、快速”,通过高温的作用可以去除茶叶的青气。由于锅内温度非常高,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新手,手到锅里后就会起水泡。第二步:(揉捻)揉捻分为搓揉和滚揉,这里图片再现的就是揉捻的过程,用双手在竹帘上往返推拉滚揉,时间约为8-10分钟,初步成条,茶汁微出即可。接下来是整形,这也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大约需要30-40分钟。最后一步:(精制)分清雨花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后贮藏。

雨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茶树的品种、生长状况密不可分。雨花茶茶树要求降水量较为丰富、空气湿度较高、无霜期较长的气候条件,以及略呈酸性的土壤环境,这方面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雨花茶茶叶生长过程无需使用化学药剂,是真正的有机绿色产品。鲜叶原料都采自南京范围内生长的茶树,主要品种有龙井43、龙井长叶、鸠坑种、槠叶种等。

要想喝到一杯滋味鲜醇的雨花茶,除了有好的雨花茶茶叶,还要讲究冲泡的方法。雨花茶属于细嫩绿茶,要求茶具洁净,通常用透明玻璃杯、细白瓷杯冲泡,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泡茶的水质要好,沏茶的水温以80℃左右最为适宜。

有关茶的分类,现今,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其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属于不发酵茶,大家熟悉的龙井、碧螺春、雨花茶都属于绿茶。红茶属于发酵类茶,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现在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喝的普洱茶就属于黑茶,有解油腻减肥的功效。茶对人类健康大有益处!常喝雨花茶不仅能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还能预防癌症,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在众多的中国名茶中,雨花茶是最年轻的,但凭着对品质的不懈追求,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雨花茶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雨花茶、品味雨花茶。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饮品,被称为国饮。发源于南京的雨花茶自1959年问世就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其独一无二的精神蕴含、富有象征意义的独特外形和纯粹内质,成为当代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云南是普洱茶原生地,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清朝是普洱茶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

金风玉露 一朵清绝尘寰的茶花


我神往1643年的一个端午,那个端午非常飘逸而华丽。清亮的镇江龙舟竞渡,人海人山,看扬旌飘旗,听挝鼓鸣钟。突然有千万双目光齐刷刷转去,在临岸的一块高耸的石头上。董小宛身着玫瑰红西洋纱衫,下着石榴色曳地薄裙,一手持一把梅花点点的折扇,一手勾挽着身材高高的冒辟疆,玉树临河,初夏的金风吹拂而过,撩起的石榴长裙有如蝴蝶的翼翅,把所有的目光扇得一飘一忽,空气中漾漫着碧螺春的缕缕茗香。

斯时的董小宛,是不是刚刚喝完了第七碗茶?

董小宛不吃饭,只喝茶,她喝茶就是吃饭。“姬性澹泊,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她吃蔬菜是论茎的,她吃香豉是论粒的,她喝茶也该是论杯的吧,那杯是什么杯呢?一定是如樱桃小口那样,一定是如腮边酒窝那样。纤纤玉手握着一只纤纤小杯,然后掀开杯子上的那细如眼睫大小的盖子,然后红唇吸啜,轻吹绿水,如一只蜻蜓点水,让茶习习漾动,然后轻轻合盖,然后又轻轻启盖,仿佛一位刚刚怀春的少女偷看情书,看一行掩一行。神话中的蝉只喝玉露,所以高树清音,三百年前的小宛呢,只是喝茶,所以美丽绝伦。小宛是什么神态?哦,她是:“眼如横波,气若湘兰,体如白玉,人如月华。”这模样,你不觉得,她就是一叶清丽而清绝的茶么?

她就是茶花女,一朵清绝尘寰的茶花。

三年前,她与冒辟疆相逢。冒辟疆说:我众里寻她,我寻到了她;董小宛说:我众里寻你,我寻到了你;这么一相逢,就这么缘定一生。

哦,这时是缘,还不是圆。圆还要在三年以后。

三年里,千多个昼夜,是怎么过的?她是病着过的。终日炉子里煨着茶,煨着药,喝一轮茶,喝一轮药,茶香的女子那么清绝,药香的女子那么娇弱。气若游丝,有一根游丝就可以让生命在日子里生生不息;有一根相思呢?就可以让眼泪泡茶,泡出细细长长绵绵不绝的一生爱情来。

谁会为你这么病着等三年?

“是你么?真的是你么?”冒辟疆来了,“姬忽见辟疆,倦眸审视,泪如雨下,述痛母怀君状,犹乍吐乍含,喘息未定。”三年后的相逢有如梦境。“呀,真的是你!”董小宛好像一片从茶树上采撷下来缩卷了多年的茶叶,忽然之间碰到了自己缘定的那壶开水,顷刻间舒枝展叶,展露全部的芳华:“吾病愈矣!吾病愈矣!”真的,她犹如一只过了一个冬天的蝴蝶,一盘阳光带来整个春天,她翩翩可翔了。“吾有怀久矣,夫物未有孤产而无耦者,如顿牟之草、磁石之铁,气有潜感,数亦有冥会。今吾不见子,则神废;一见子,则神立。二十日来,勺粒不霑,医药无效;今君夜半一至,吾遂霍然。”人是不能孤单的,爱情有如磁石与铁,我是磁石,你是铁。我为你生,我为你死,我因你病,我因你愈。

茶赴开水,就是这么热烈。茶必须在热烈的水中,才绽放其香。

你是沸腾的开水,我是清香的茶。

董小宛“嗜茶与余同”,她爱喝茶,也爱泡茶,春花秋月,与茶度过。她拣松枝,文火煮小鼎,“沸乳看蟹目鱼鳞,传瓷选月魂云魄。”她看到壶中水冒细泡了,就手抓一把碧螺春,让茶叶从兰花指中接连而落,仿佛女子举身而赴清泉。哦,对了,董小宛喜欢月,喜欢月一样含云的茶杯,喜欢在月夜里与夫君对酌,“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懂得良辰美景的人,是不喜欢晨欢,而喜欢消夜的,在夜之时间,一轮明月静出碧海,天地间霜缟冰静,比赤日红尘迥隔仙凡,享受桂华露影,月之精神,茶之气韵,情之婉转,都在朦胧绰约的夜色月影里交织成锦,“则得玩月三昧矣”。

谁愿与爱人去享受月光?清赏。只是清赏,只带一杯茶,不带其他任何物质主义去清赏?

清茶当营养,不食他物,茶能够滋养多少这样的好女子?无月在烛光下对饮,有月往月光下泡茗,有多少爱情可以如此不管人间烟火而浪漫如此温情如此?时人名张明弼者感叹说:“夫饥色如饥食焉,饥食者,获一饱,虽珍馐亦厌之。”如果董小宛与冒辟疆相互爱慕的是色,那么再好的色,怕也不能如此长相许,再是美味佳肴也有厌弃之时。“辟疆九年而不厌”,为什么?也许是茶吧。茶一样的女子,茶一般的爱情,谁厌?

九年长吗?不长!茶只赴一次水,热烈一次,已经把芳华全部释放。九年,是刹那芳华,却刹那而成永恒,恰如茶,茶水润喉只是刹那,穿肠而过啊,而茶香久在肺腑萦绕,恰如董小宛的爱情,在人间只是九年,但是其香飘了几百年,还在无休止地飘着。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好茶佳水一相逢,便胜却情爱无数。

陆羽茶文化园:打造全球茶文化顶级商业综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独特的区位优势、频繁的商务活动、蓬勃的旅游市场,使得信阳及周边区域存在大量的商务、政务和个人消费需求。为此,长期研究市场营销的信阳茶道商业运营公司总经理谌勇认为,陆羽茶文化园精研消费市场,填补了信阳市及其周边地区商务、政务及高档个人消费的空白。

在陆羽茶文化园的宣传手册上,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河南信阳毛尖集团开发建设,是信阳市十二五重点工程。项目地处信阳市羊山新区北环路以北,中心大道以西,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陆羽茶文化园集茶文化餐饮、娱乐休闲、游览观光、商业服务为一体,定位为全球首席的茶文化特色商业区。

据悉,陆羽茶文化园项目由十大名茶体验馆、陆羽茶文化广场、全球最高茶圣陆羽花岗岩雕像、国际茶文化博物馆、万国茶楼、五星级商务酒店及茶浴、茶宴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个子项目组成,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传统徽派建筑院落式布局,沿湖布置有长台古渡、龙潭瀑布、浉河泛月、龟山晴雪、雷沼喷云、贤岭松风、申塔朝晖、奎楼晚照等信阳传统景观,还有水幕电影等现代景观。漫步其间,小桥流水、亭台假山交相辉映,犹如置身江南园林。项目负责人自信地向记者介绍说,陆羽茶文化园,既是一个风景优美而不失繁华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体验茶文化、感受茶风情的文化园区,更是一个品牌餐饮、娱乐、休闲集聚的顶级商业综合体。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陆羽茶文化园究竟能不能火、火到什么程度呢?面对疑问,负责该项目营销工作的谌勇显得十分自信,向记者阐述了陆羽茶文化园项目必将繁荣的八大理由:

一是唯有聚集经营才是王道,才能发挥聚集效应,才能吸引中高端消费。从理论上讲,一个商业聚集地所产生的效应远远大于一家商业企业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聚集效应对于经营奢侈消费、高档消费的商家尤为重要。陆羽茶文化园以未来五年信阳的消费水平进行衡量,可以完全满足商务政务消费需求,以及中高等收入群体消费基本需求。目前,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知名品牌和连锁企业已经和陆羽茶文化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二是该项目填补信阳及周边城市商务、政务及个人中高档消费的空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在改变,频繁的公众活动使得信阳及周边区域存在大量的商务、政务消费需求。陆羽茶文化园,以商务、政务消费为主,个人高档消费为辅,精准的市场定位,填补了信阳市及其周边地区商务、政务及高档个人消费的空白,奠定了陆羽文化园繁荣与兴旺的基石。

三是独特的商业定位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陆羽茶文化园,立足中国核心地区信阳,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依托,以一流的品牌餐饮休闲娱乐,优雅舒适的商业环境为基础,致力于打造全球首席茶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特色风情商业区。极高的起点、独特的定位,这不是其他项目想复制就能够复制的。目前,信阳及周边省市不存在高档的餐饮、休闲、娱乐聚集地,陆羽茶文化园的出现必然会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

四是优雅的商业环境,满足了高档餐饮、休闲娱乐经营需求。陆羽茶文化园,位于市中心城区北环路中段、市行政中心后方,毗邻森林公园、北湖公园两大天然氧吧。院落式布局典雅,沿湖布置有信阳传统景观和水幕电影等现代景观,小桥流水、亭台假山交相辉映。完全能够满足高档品牌餐饮、休闲、娱乐对环境的需求。

五是便捷的道路交通、充足的停车场地,是汽车时代消费的必要条件。陆羽茶文化园位于市羊山新区,北环路以北、中心大道以西,东接沪陕高速入口。信阳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6公里,西距西安534公里。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陆羽茶文化园结合自然地形规划道路骨架,构建自由灵活、交通便捷的组团式用地结构。主要行车道路宽度分别为18米、12米、9米,拥有充足的停车位,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完全能够满足高档品牌餐饮、休闲、娱乐对交通的需求。

六是以茶为特色,充满文化气息的商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消费环境。陆羽茶文化园,立足中国茶都信阳,园区内有99米世界上最高的茶圣陆羽花岗岩雕像、中国最大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整个园区遍布茶文化元素,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陆羽茶文化园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依托,以一流的品牌餐饮休闲娱乐,优雅舒适商业环境为基础,必将成为万众瞩目、独具茶文化特色的集高档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七是通过建设国家4A级景区,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商业消费。陆羽茶文化园,以茶文化为特色,融合信阳本土风情,致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园区中心湖东岸有茶叶精品展示区、茶产品购物区、品茗休闲区。沿湖总体规划利用建筑及景观布局,将信阳传统名胜信阳八大景融入其中、使游客在购物休闲的同时,既感受到信阳现代的风土人情,又领略了信阳传统的文化气息。陆羽雕像基座下修建茶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茶叶悠久的历史以及茶艺、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八是合理的业态规划,从内部杜绝恶性竞争。陆羽茶文化园为保证持续繁荣兴盛,整个园区合理商业布局融合园区自然景观,精准消费定位,统一业态规划,保障各商家的根本利益,每种业态原则上只取一家。从源头上避免园区市场内部的恶性竞争,塑造独特的商业竞争力。

茶文化的概念(一)


茶文化的概念(一)

目前,许多有关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和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学加上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 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人们从事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水、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开始,对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

南京雨花茶历史文化


雨花茶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为南京特产。提起雨花茶,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晶莹圆润的雨花石。南京中华门外著名的雨花台原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讲到妙处天降宝花,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而产于雨花台的茶也因此而得名。

“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一个名为《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讲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婆婆,每天清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老百姓们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来喝,奇怪的是,老婆婆从一大早叫卖到晚上,壶中茶汤竟然丝毫不减。老婆婆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穷人,孤苦贫穷的人得到帮助,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地的官吏们知道了,派人把老婆婆抓了起来,关进大牢。第二天一早打开牢门,老婆婆竟然不见踪影。后来,雨花台一带就开始遍布蓊郁碧绿的茶园。

南京空气湿润,山峦起伏,适宜茶树生长。至清朝,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开始雨花茶的研制工作,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以后,雨花茶又在各届名茶评比会中获奖,以其清雅的茶名、独特的品质在我国绿茶中一枝独秀,颇具魅力。

茶文化论文 |谈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一)


茶文化论文 |谈现代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一)

最近的二十多年是蓬勃兴起的时期,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广度是空前的,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笔者对现代的兴起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改革开放中喷涌

茶文化是基于茶物质上的文化,从茶被祖先发现和利用之始就相伴随。但茶文化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应该是陆羽著《茶经》,因此千百年来茶文化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大体框架仍不离其宗。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茶文化虽然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但是由于茶文化是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这二十多年间茶文化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宣传茶与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业务的国家商业部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宣传,扩大销售。由加工处张大为同志、处于杰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之家”。浙江省公司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之家》刊物,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

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再加工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中国北方人喜爱。

花茶的发展历史——源于宋朝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花茶的发展历史——始于明朝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

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花茶的发展历史——成于清朝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花茶的发展历史——加工发展

150多年茉莉花茶加工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加工工艺不断发展沿革:①在窨花方式上:从陶罐窨→箱篓窨→囤窨(地面窨)→机械窨;

②方法上:从花一层,茶一层→手工拼和→机械自动拼和;

③干燥上:蒸煮焙干→铁锅炒干→烘笼烘干→机械烘干。

现有工艺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和茶叶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的,它适应客观的要求是科学的,但也存在着落后的一面。

1976年商业部下达研制自动窨花机,并已通过有关部门鉴定,适用于生产。

2002年研制出一台日产80-100担茶叶的自动窨花机。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是比较理想的窨花机械,应该广泛推广使用,彻底改变花茶窨制手工作业的落后面貌。

花茶的发展历史——生产历史

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上等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香的制法。13世纪已有茉莉茶窨茶的记载,明朝(1592)程荣所著的《茶谱》一书,对花茶的制法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清道光年间,吴人顾禄的《清嘉录》载:“珠兰、茉莉花于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茉莉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

清雍正元年(1723年),苏州茉莉花茶批量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花茶较为大量的生产始于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丰年间。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花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

1949年后,中国花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产销量逐年增加,主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各国,行销港澳地区。

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东欧、西欧、非洲等地。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概述花茶的发展历史》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


饭饱酒余喝茶,酒可以豪饮,茶却要细品,往往几泡茶下来,时间已过了一两个钟。因此,当地不少人认为,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不适合低调守拙、深思求实的容桂人,喝茶的时间倒不如用来做“正经事”。

喝茶耗时间就是懒文化吗?恐怕说得有点偏激。品茶在中国毕竟已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魅力。

不妨拿少喝茶的容桂人与爱喝茶的潮汕人做一下对比。容桂人做事踏实,将喝茶的时间用于创建实业,这种生活观念和工作态度成就了像科龙、格兰仕这些工业巨子。而肯花时间喝茶的潮汕人,也产生了像腾迅、国美等商业巨舰,这不是一种懒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潮汕人经商有道,这与他们以茶待客、广结良缘不无关系。这样看来,光凭喝不喝茶来判断茶文化是否为懒文化不尽合理。喝茶是花时间,但只要花得值就不是懒。

喝茶有益于身心健康,并非无聊的消遣。生活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喝喝功夫茶畅叙心事,能在工作压力之余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使人保持在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喝白水的人重在解渴,喝茶的人重在品尝。但所有这些,都道不出喝茶最大的益处,那就是,喝茶能使人宁静,少了几分躁气,平添了几分沉稳。喝茶,是一个叙旧聊天、增进感情的时候,特别是为商务活动创造出一种和谐氛围。

事实上,茶文化一直在攻城略地,喝茶的容桂人多了,卖茶的店家也多了,容桂居民在生活富裕之时,追求闲情逸致、享受生活乐趣。不难预测,容桂人也会慢慢变“懒”,喜欢上茶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