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发布时间 : 2020-09-15
一朵花茶 一朵牡丹花茶 一朵菊花茶

一朵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相关知识!

云南是普洱茶原生地,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清朝是普洱茶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

茶文化精选阅读

雨花茶—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隐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雨花茶是20世纪50年代末引种创制的茶中珍品,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59年春,雨花茶在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研制成功,从此南京的茶叶有了自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著名的雨花台原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天降宝花,因此得名“雨花台”。由于南京地区空气湿润,山峦起伏,因此这里是栽培茶树的好地方。雨花茶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南宋时,大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雨花台永宁寺游览,该寺僧人以永宁泉水冲泡寺院茶款待,陆游品后,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品题永宁泉为第二泉。民国时期,在二泉之上,建有“二泉茶社”。陆游爱茶从他的诗中也能体现,他的一部《剑南诗稿》,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这里陈列的是他的诗作《望江南》、《七律。昼睡》。唐宋时期,茶叶是制成饼,叫饼茶。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为贡叶茶。废团改散后,茶的饮法发生重大变化,由点茶、煮茶变为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并一直延续至今。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品茶之道通晓异常,理解深刻。他笔下的红楼人物个个爱茶,书中述及茶有273处,提到的名茶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等。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通过对妙玉为不同人择茶、烹茶、奉茶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到了民国,1931年宋美龄倡导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发展了中山陵园茶园。孙中山先生一生也爱品茶,他不仅自己知茶、爱茶,还力主民众饮茶,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民国时期,南京的茶馆已经十分普遍,仅夫子庙地区就有二三十家,有名的有义顺、奎光阁、六朝居等茶馆。雨花台“二泉茶社”——这座百年老字号的茶社是南京最早的茶社之一,当年常常高朋满座,用二泉水泡雨花茶更是茶香四溢。

1958年为了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种名特茶,研制成功后就以“雨花”命名,使人饮茶思源。根据江苏省委决定,省农林厅组织雨花台、中山陵以及全省的十多位制茶高手,以较具规模的中山陵茶园为试验基地,进行反复试验。并专门成立了“雨花名茶创制委员会”。为体现“雨花茶”的纪念意义和红色内涵,针对茶叶的外形,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大刀长矛形”、“镰刀斧头形”、“花瓣形”。然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这些设想都难以实现,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着革命先烈精神万古长青。1959年春,不同于龙井、碧螺春等名茶的新型绿茶——雨花茶研制成功。这是《新华日报》关于雨花茶研制成功的报道。1959年5月,雨花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品评、鉴定,其品质受到一致好评。

雨花茶研制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南京茶叶的生产和发展,雨花台茶场生产的雨花茶从1966年就开始出口,但由于雨花茶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产量很低。80年代初,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大的雨花茶需求,开始尝试使用机械生产雨花茶。雨花台特别从日本引进了SD-60型精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雨花茶机制工艺在雨花台茶场率先研制成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使制作雨花茶的效率提高了26倍。1986年12月,“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研制”获得鉴定通过,雨花茶成为第一个实现全程机制的全国名茶。

为了进一步宣传雨花茶品牌,提高雨花茶的知名度,南京市农林局精心打造了一年一度的雨花茶节,让市民近距离了解雨花茶、感受雨花茶、喜爱雨花茶。1987年雨花茶被茶界专家推崇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为了保证雨花茶的品质,国家加强了对雨花茶原产地的保护。

雨花茶采摘十分考究,对鲜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年春茶在清明前后开采,秋茶在白露前后开采。主要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采摘的手法也有讲究,用手指轻采、摘,最好不要用指甲掐,否则容易使叶子破损,冲泡出来的茶叶易变红色。由于要求鲜叶嫩度均匀,长度一致,通常炒制500克特级一等的雨花茶约需5万个芽头。

雨花茶独特的品质,关键在于独特的加工工艺。手工制作雨花茶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杀青)杀青的关键是“高温、快速”,通过高温的作用可以去除茶叶的青气。由于锅内温度非常高,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新手,手到锅里后就会起水泡。第二步:(揉捻)揉捻分为搓揉和滚揉,这里图片再现的就是揉捻的过程,用双手在竹帘上往返推拉滚揉,时间约为8-10分钟,初步成条,茶汁微出即可。接下来是整形,这也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大约需要30-40分钟。最后一步:(精制)分清雨花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后贮藏。

雨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茶树的品种、生长状况密不可分。雨花茶茶树要求降水量较为丰富、空气湿度较高、无霜期较长的气候条件,以及略呈酸性的土壤环境,这方面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雨花茶茶叶生长过程无需使用化学药剂,是真正的有机绿色产品。鲜叶原料都采自南京范围内生长的茶树,主要品种有龙井43、龙井长叶、鸠坑种、槠叶种等。

要想喝到一杯滋味鲜醇的雨花茶,除了有好的雨花茶茶叶,还要讲究冲泡的方法。雨花茶属于细嫩绿茶,要求茶具洁净,通常用透明玻璃杯、细白瓷杯冲泡,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泡茶的水质要好,沏茶的水温以80℃左右最为适宜。

有关茶的分类,现今,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其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属于不发酵茶,大家熟悉的龙井、碧螺春、雨花茶都属于绿茶。红茶属于发酵类茶,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现在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喝的普洱茶就属于黑茶,有解油腻减肥的功效。茶对人类健康大有益处!常喝雨花茶不仅能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还能预防癌症,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在众多的中国名茶中,雨花茶是最年轻的,但凭着对品质的不懈追求,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雨花茶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雨花茶、品味雨花茶。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饮品,被称为国饮。发源于南京的雨花茶自1959年问世就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其独一无二的精神蕴含、富有象征意义的独特外形和纯粹内质,成为当代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金风玉露 一朵清绝尘寰的茶花


我神往1643年的一个端午,那个端午非常飘逸而华丽。清亮的镇江龙舟竞渡,人海人山,看扬旌飘旗,听挝鼓鸣钟。突然有千万双目光齐刷刷转去,在临岸的一块高耸的石头上。董小宛身着玫瑰红西洋纱衫,下着石榴色曳地薄裙,一手持一把梅花点点的折扇,一手勾挽着身材高高的冒辟疆,玉树临河,初夏的金风吹拂而过,撩起的石榴长裙有如蝴蝶的翼翅,把所有的目光扇得一飘一忽,空气中漾漫着碧螺春的缕缕茗香。

斯时的董小宛,是不是刚刚喝完了第七碗茶?

董小宛不吃饭,只喝茶,她喝茶就是吃饭。“姬性澹泊,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她吃蔬菜是论茎的,她吃香豉是论粒的,她喝茶也该是论杯的吧,那杯是什么杯呢?一定是如樱桃小口那样,一定是如腮边酒窝那样。纤纤玉手握着一只纤纤小杯,然后掀开杯子上的那细如眼睫大小的盖子,然后红唇吸啜,轻吹绿水,如一只蜻蜓点水,让茶习习漾动,然后轻轻合盖,然后又轻轻启盖,仿佛一位刚刚怀春的少女偷看情书,看一行掩一行。神话中的蝉只喝玉露,所以高树清音,三百年前的小宛呢,只是喝茶,所以美丽绝伦。小宛是什么神态?哦,她是:“眼如横波,气若湘兰,体如白玉,人如月华。”这模样,你不觉得,她就是一叶清丽而清绝的茶么?

她就是茶花女,一朵清绝尘寰的茶花。

三年前,她与冒辟疆相逢。冒辟疆说:我众里寻她,我寻到了她;董小宛说:我众里寻你,我寻到了你;这么一相逢,就这么缘定一生。

哦,这时是缘,还不是圆。圆还要在三年以后。

三年里,千多个昼夜,是怎么过的?她是病着过的。终日炉子里煨着茶,煨着药,喝一轮茶,喝一轮药,茶香的女子那么清绝,药香的女子那么娇弱。气若游丝,有一根游丝就可以让生命在日子里生生不息;有一根相思呢?就可以让眼泪泡茶,泡出细细长长绵绵不绝的一生爱情来。

谁会为你这么病着等三年?

“是你么?真的是你么?”冒辟疆来了,“姬忽见辟疆,倦眸审视,泪如雨下,述痛母怀君状,犹乍吐乍含,喘息未定。”三年后的相逢有如梦境。“呀,真的是你!”董小宛好像一片从茶树上采撷下来缩卷了多年的茶叶,忽然之间碰到了自己缘定的那壶开水,顷刻间舒枝展叶,展露全部的芳华:“吾病愈矣!吾病愈矣!”真的,她犹如一只过了一个冬天的蝴蝶,一盘阳光带来整个春天,她翩翩可翔了。“吾有怀久矣,夫物未有孤产而无耦者,如顿牟之草、磁石之铁,气有潜感,数亦有冥会。今吾不见子,则神废;一见子,则神立。二十日来,勺粒不霑,医药无效;今君夜半一至,吾遂霍然。”人是不能孤单的,爱情有如磁石与铁,我是磁石,你是铁。我为你生,我为你死,我因你病,我因你愈。

茶赴开水,就是这么热烈。茶必须在热烈的水中,才绽放其香。

你是沸腾的开水,我是清香的茶。

董小宛“嗜茶与余同”,她爱喝茶,也爱泡茶,春花秋月,与茶度过。她拣松枝,文火煮小鼎,“沸乳看蟹目鱼鳞,传瓷选月魂云魄。”她看到壶中水冒细泡了,就手抓一把碧螺春,让茶叶从兰花指中接连而落,仿佛女子举身而赴清泉。哦,对了,董小宛喜欢月,喜欢月一样含云的茶杯,喜欢在月夜里与夫君对酌,“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懂得良辰美景的人,是不喜欢晨欢,而喜欢消夜的,在夜之时间,一轮明月静出碧海,天地间霜缟冰静,比赤日红尘迥隔仙凡,享受桂华露影,月之精神,茶之气韵,情之婉转,都在朦胧绰约的夜色月影里交织成锦,“则得玩月三昧矣”。

谁愿与爱人去享受月光?清赏。只是清赏,只带一杯茶,不带其他任何物质主义去清赏?

清茶当营养,不食他物,茶能够滋养多少这样的好女子?无月在烛光下对饮,有月往月光下泡茗,有多少爱情可以如此不管人间烟火而浪漫如此温情如此?时人名张明弼者感叹说:“夫饥色如饥食焉,饥食者,获一饱,虽珍馐亦厌之。”如果董小宛与冒辟疆相互爱慕的是色,那么再好的色,怕也不能如此长相许,再是美味佳肴也有厌弃之时。“辟疆九年而不厌”,为什么?也许是茶吧。茶一样的女子,茶一般的爱情,谁厌?

九年长吗?不长!茶只赴一次水,热烈一次,已经把芳华全部释放。九年,是刹那芳华,却刹那而成永恒,恰如茶,茶水润喉只是刹那,穿肠而过啊,而茶香久在肺腑萦绕,恰如董小宛的爱情,在人间只是九年,但是其香飘了几百年,还在无休止地飘着。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好茶佳水一相逢,便胜却情爱无数。

普洱茶历史文化追溯(一)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普洱茶名播海内外,享誉盛名;已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茶。远去的马帮悠远的铜铃声,更增添了它独有而神秘的文化,时光流转的变迁,它的气息却因此变得丰富,芬芳浓郁起来。

传承文明,不因历史而湮没,就像普洱茶,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东方韵味,感染着你我,感染着世界。普洱茶是云南茶业的一枝金花!现代普洱茶特指云南省版纳、思茅、昆明、下关等地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精制整理或蒸压成型后长年贮存陈化获得的产品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技术改革创新,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增湿渥堆及后熟陈化制得的产品,具有干茶色泽褐红、条索肥壮重实、耐贮耐泡,茶汤红浓明亮、陈香显著、滋味浓醇回甘,叶底褐色柔软的特点。据科学研究表明,现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减肥防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能。随着这些保健功能被科学证实,普洱茶日益受世人所关爱,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对普洱茶的消费不断升温,并冠以减肥茶、窈窕茶、益寿茶等美称,普洱茶年产销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600多吨上升到2001年的近2万吨,其增长幅度为我国各特种茶之冠。

近几年来,普洱茶却一度出现供货紧张的状况,陈年老普洱茶更是成为广大客商求购的抢手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对普洱茶的消费需求也以大城市为先导迅速增加。可以断言,普洱茶必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功能更广泛地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好。在普洱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的同时,国内外厂商开始大量投向普洱茶产业开发,菊普茶、普洱花茶、普洱速溶茶、普洱茶水饮料等后续产品相继投入市场,更增加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普洱茶产品还存在干仓与湿仓、生茶与熟茶之争,产地名与茶类名模糊?昆用,假冒伪劣产品增多,以新充陈现象严重,一些商家把红茶、绿茶统统打上普洱茶标签误导消费者,这些现象已阻碍了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明确、科学地界定普洱茶产品名称,规范市场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试对普洱茶发展历史作一探讨分析,希望对现代普洱茶产业发展有所帮助。普洱茶发展的历史背景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从此,普洱大众茶为获利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和各类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国际地位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

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

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

见证普洱茶一个历史时刻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昔日有其风光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经历,论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

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间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刻。当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主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一般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寻普洱茶根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受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

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不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余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到底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知道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因为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机会,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受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广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

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趣,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办首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究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主要茶业机构、研究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究普洱茶。

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四周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律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昔日就是云南古老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受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追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挥相当大的魅力,但当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寻茶马古道的根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即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崎岖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遥想当时普洱茶还未兴盛状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触。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当时普洱茶厂厂长认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纪念。

当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办[茶王节]活动,并展示了一些古老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主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渐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声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广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当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

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资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录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资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当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追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当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僻,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竟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

当时的主人是一位研究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增加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共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刻。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究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当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天,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当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助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诚,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有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抱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看着这群[猴子]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如今,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解说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昔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当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在老乡长解说着一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时,又是钱利贞宋聘号、又是同兴号,又是车顺号,当时已有[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清朝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挖掘出来,后来在混沌年代,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令人啼笑皆非。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如此形容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最大收获。

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所有普洱茶书的资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资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成本,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引用的人却连一声感谢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

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秘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当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寻,也逐渐被揭露及受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因为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主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胸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

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

吕礼臻却是剑及履及,九五年带着何健、香港叶荣枝再赴易武,找张毅等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可行性,同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印制成书籍,为普洱茶历史先做扎根的动作,包括重要的历史文物断案碑(有关茶税及贡茶文献),一直躺在破旧关帝庙地上,让吕礼臻很难过,拿出一笔钱,希望能将其竖立起来做历史见证。

为恢复传统普洱茶制作,吕礼臻二年内来回奔波易武高达十一趟,对恢复传统手工饼茶更是寄予厚望,易武乡党委、乡政府也全力配合,由副乡长李家能主管,逐户寻找传统的老加工工具,并打听曾制作饼茶的加工师傅。

先后两次分别由张先民、廖文启等人派司机,从猛远农场接来曾在同庆号老茶庄包茶学徒张世勋、作茶师传张官寿、高定光等及易武会做七子饼的老茶人余世高、许丕文等,在原易武乡公所的伙房,也就是厨房,开始进行传统普洱茶的试作及传授技艺,李家能、廖文启、张毅、许寿培等人都加入加工、包装工艺学习及制作行列,由乡政府文书郑军民负责收购毛茶,先后于该年8月和次年3月,每次历时一星期,试制了二批易武普洱茶,由吕礼臻等人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这也是近年来易武重新制作传统七子饼茶的先河。

试作有一定的成果后,吕礼臻正式下订单,也是近代第一块传统手工茶饼[真淳雅号]的正式问世,在公元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期间,张毅等受托为吕礼臻制作了六吨饼茶。

以往的易武,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得到,更何况知道它在那里?还亲自到这个偏远的山区,但经过台湾茶人的广为宣传,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等陆续的前来考察,甚至远在欧洲及美国的法国专家、美国学者等,都兴致勃勃的来取经,原先一家茶庄也没有,如今是各种老号、新茶坊不断林立,比起易武早期最风光时期还多,一花引来万花开,固然已达到了当初回复第二春的效益,但在发达之余,小镇也应饮水思源,同时对茶的质量做严格的管控,应禁止仿冒、假冒品流通,否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品牌,可能再一夕之间万劫不复,这是目前值得易武思考的课题。

一边是恢复传统普洱的制作,一边则继续茶马古道的寻根,接续抵达的古茶山是倚邦、蛮砖等,当时可说是辛苦异常,道路尚未开通,车子无法到达,两人背着厚重的相机,一步一脚印的攀爬上倚邦老街,那种茅草屋、石板道,猪比人多,老人比年轻人多景象,迄今仍历历如目,犹如昔日的桃花源;而基诺更是荒凉,当时的景象连老街都找不到。

穿梭走在景迈古茶林及澜沧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村寨,是这一辈子难得的经验,住在有焢的傣寨中,吃傣族同胞为我们准备的一鸡多吃早餐,看到一大片高耸的古茶林,这些都是现今玩普洱茶的人无法亲自感受到的,因为有些古老茶树,为了利于采栽已被砍伐矮化,在利益与自然之间,形成强烈的拉锯战,这是我们而不乐见的。

一个茶山接着一个茶山,一个村落走过一个村寨,十年的光阴如梭,好不容易才建构了我的《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的架构,是走累了,但流过的汗水,却是有代价的,它的价值观,恐怕只有我最能深深体会。

一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经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录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一直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的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而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是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祝。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是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继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痰庵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和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卜翱旦固醇等,并县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更多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普洱茶的历史真相


历史的记载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时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为一旦统治者控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后,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颠倒是非的所谓正史就出现了。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历史,过去延续下来的茶也可以通过生产史料和图片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一般的按时间流水为主线的关于普洱的史料。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在我们研究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窘相。

我记得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书上都特书大书抗战胜利在于GCD,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只好被灌输的接受。但到一些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前后矛盾。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说,正面战场侵华日军死亡九十多万人,但整本史书被小编写的天花龙凤最为炫耀的就是平型关战役的1000多号人,所谓百团大战中连伪军加起来近一万人,那么其余九十多万日军是怎么样死的呢?看到这个数据,十三岁的我那个年代大体也能透过逻辑大约知道历史的真相了。

其实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很关键,但往往被主流宣传机构选择遗忘。应该说整体的普洱茶发展应该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下持续发展,但政府往往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难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好比普洱历史图谱的建立,我就看云南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片空白,一味宣传文化生活记载,把最关键的真相遗忘。专业媒体是干什么的,是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来才是自己的职责,可惜呀。

记得当年我曾经问我师傅钟汉荣,红印他接触过没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问我红印是什么,雪印又是啥?而钟师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开始从事普洱茶交易的,没理由连大名鼎鼎的红印,雪印都不清楚。后来我终于琢磨明白了,当年这些茶无非就是云南青饼哪一批批的,没有红印,雪印这些好听的名字,直到普洱茶传到台湾了,善于文化行销的台湾茶商给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牵连的普洱茶品种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让这些死气沉沉的普洱茶饼砖沱突然间焕发出一些灵气,便生动活泼起来了,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记得昌泰当年那款行内都知道但外界都没有听过的歪沱,我给他起了个貌似邻居小芳'一样的亲切名字小歪,立马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觉在普洱茶界内便名气大增,传播出去了。

实事求是的说,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没,但台湾茶商更是厥功至伟。把这些历史零碎之茶,经过一定梳理,然后在重新给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谓文化开路,这生意从此便畅通起来了。只是虽然台湾人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很大,但同样也带来不少问题,引起不少新晋普洱学者的诟病。

我记着刚学普洱茶的时候,碰到所谓的73青饼,也就是小绿印,其实不是公元1973年的,然后又被解释成民国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实了。然后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绿大树不是99年的诸如此类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搞清楚这些名称对应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多几年少几年的,但作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码也不是坏事。

台湾茶商善于文化行销,也善于在模凌两可的历史纠纷中浑水摸鱼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这类情况,当然七三字样的不止七三青小绿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砖,它类属文革系列砖中,而且是文革类砖中最开门的最举足轻重的。

终于回到文革砖的问题了。其实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书中所述,所谓文革砖并非是这些普洱茶砖的真实名字,而是行销市场给予的这一类茶的划分,是市场而来的。好比文革壶,文革瓷。偏偏这个文革砖的命名又是来自宝岛台湾。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泱泱大陆,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协会都是海一样的论坛务虚研讨会,整介个那个的有的没的的名堂,但关于普洱真实情况的研究却一片空白。虽然真实的资料都在大陆,都在厂家,但没有官方或者专业媒体去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然后整理成册,让历史的真相清晰出来。于是乎有关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论述都由台湾方面主导。但台湾方面的出发点往往都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有选择遗忘,有选择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台湾史料为依据去认识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昆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砖。这批文革砖我曾经在2004年芳村喝过,也见过,但偏偏没有看到过有内飞的。但那次在昆明我见到同样这批砖茶,上面有内飞,清晰的印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当然我运气好,我一连喝了三款,另外两款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和景谷茶厂文革委员会的内飞。

一时间我觉很新奇,三款边销茶我喝过后,从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时期出品确凿无疑。但为何这类要素清晰齐全的文革时期产品,却没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这本专业普洱图谱中的文革砖目录中呢?事后,我和台湾五行图书的老梁社长和小梁社长都提及此事,告诉他们这个昆明茶商的地址,希望杂志社有机会可以采访他,以完善文革砖图谱系列。再后来我也把这个题材提供给昆明的《普洱》杂志,他们一天到晚在找素材,这个文革砖的故事破朔迷离,很有读头,我希望他们去采访发布。可惜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终于又再次翻开《深邃的七子世界》一书中关于文革砖的论述。我才发现作者还是很有心的,也许当初他本来大体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觉得很多品种的真实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命名什么文革砖而是命名为文革类砖,中间多了个类字,我才发现,心中不免笑了起来,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还是作者够滑头,够明哲保身呀,看来当年他写到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心有犹豫,底气不足,便写的留有余地起来。

百度文革,所谓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这十年期间云南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革砖,文革类砖又包括些啥,有了个类字发挥余地就大了。

翻开《深邃七子世界》文革类砖图谱中,我发现,竟然大部分文革类砖都是熟砖,生砖就是第一批景谷试验生砖。了解普洱茶历史的朋友大体知道,云南厂家有记载生产普洱熟茶的时期大约从1975年起。从逻辑上看,应该还是有熟砖能够的上文革时期生产的砖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后期,至于文革类砖的定义怎么区分,当然就得由发明这个词的作者本人去说明了。

终于,我决定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中去看待文革砖,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文革砖应该是生砖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而熟砖估计只是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

研究普洱茶生产历史,您会发现以往普洱饼砖沱的分布是这样的,砖都去边疆游牧地区,沱去重庆四川地区,而饼则来到港澳台,直到有了熟砖后,砖才到港澳台,因为边疆人民不喝熟茶。从普洱熟茶从75年才开始定型这个时间点看,绝大部分熟砖,都过了1976年这个文革结束分划年。

文革砖,文革砖,顾名思义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我都是这么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图谱,竟然是文革类砖哎,一个类字就模糊了一个时代的普洱茶呀,呜呼。

最后,我只想说,文革砖当年也应该是大批量生产过的,毕竟有跨越十年这么长时间,喝生砖是边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这类掺有生砖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劲。所以都是当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计也木有啥越陈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过期扔掉了,这个和早期沱茶一样,谁见过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当您见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砖后,必须有两个反应,首先反应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为真正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真文革砖凤毛麟角,好比一个玩香高手告诉我,只要你一见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这点我超级认同。而且只要饼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饼是熟茶的但又写文革委员会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装纸的更是假的,康砖符砖不包括。但用料极端粗老的,带有大量梗的,四个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猪啃过的,又木有外包装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实意义的文革砖。最后,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须区分清楚文革砖是和文革类砖不是一个概念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