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阮福(普洱茶记)

发布时间 : 2020-10-22
无墨记普洱茶 福字普洱茶 恒福普洱茶

无墨记普洱茶。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当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酉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

福久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俩,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叶时,须以三四斤鲜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尤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杂草,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不堪饮矣。

cy316.COM编辑推荐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熟茶工艺


与世界上的其它名茶相比,普洱茶也许是制作工艺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

清朝初年,普洱茶的初制往往是由茶农完成的。通常,六大茶山的茶人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上贡给皇家,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制成形状不一的紧茶。这种茶含水量一般较多,在运往集散地前,为了防止茶叶在装筐时被挤碎,常常又要喷一些清水。

这样经过10天左右的路途到达目的地以后,茶叶已完成了初步的发酵。在集散地的茶庄,经严格挑选,一部份散茶内销,其余的蒸压成茶饼,七饼一筒,外包笋叶,然后通过马帮千里迢迢运往藏区,这一程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于是茶叶又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普洱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无法用精密的仪器探究出普洱茶在运输途中变得越来越可口的本质,只是凭味觉、凭口感、凭品茗之后的浑身舒泰,逐渐坚定了这独特的制作工艺,从这个层面来说,普洱茶的制作实在是“模糊学”的积大成,是中国文化中重感悟重实际在制茶上的具体体现。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的制作,从晒青毛茶那儿开始分野。与传统的普洱茶制作不一样,现代普洱茶有了一道革命性的工序:渥堆发酵。随着传统普洱茶越来越被茶人认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逐年加大,然而又由于云南的大叶种茶茶性强,新茶不易入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探索用各种办法,希望能够使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就有像存放多年的传统普洱茶那样有柔软滑口的“老陈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把开启“老陈味”的钥匙。

《云南省茶叶出口公司志》中有一段文字披露了这个秘密:“历史上,普洱茶的后期发酵(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是在长期的储运过程中,逐步完成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而形成的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风格,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1973年,昆明茶厂采取速成发酵的办法来达到上述品质形成的目的……”这一后发酵工艺的发明,对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1983年,云南省经贸厅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定为技术保密项目,并由省科委拨出专项经费进行科学试验,经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两年半时间的反复试验研究,得出了普洱茶采用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渥堆发酵的原理,是提供给毛茶适度的环境,并且控制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下,透过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使茶叶的发酵加速进行。它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化动力——胞外酶,物化动力——微生物热,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分解产生的热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协调作用,使茶的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在温度、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品质。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在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省茶司”委托相关单位研究“渥堆发酵”,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类综合发酵的过程,而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酯是有机化合物一类,低级的脂是香气的挥发性的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粘稠液体,是动植物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验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及其酶系与茶体酶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起主导作用,而茶体中酶的作用缓慢,占次要地位,这就为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提供了依据”。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必须掌握好发酵温度、堆温,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适时翻堆。

发酵室内要求安装温、湿度计,茶堆四周要插温度计,由专人负责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新发酵堆成堆后第二天必须进行翻堆,俗称“翻水”,再成发酵堆,以便水分分布均匀。

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时须补水,然后再拌匀成堆。一般来说,完成发酵需翻堆5—8次。当然,可根据毛茶的嫩度、发酵场堆温、湿度及发酵程度灵活掌握翻堆的次数。翻堆时要求茶叶无团块,而且得掌握好温度。温度低于40°C,难以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而高于65°C,则会出现烧心茶叶,造成叶底不展开,味淡,汤色暗。因此,掌握好温度、湿度是生产普洱茶的关键。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显现褐红色,茶汤滑口,无强烈苦涩味,汤色红浓具陈香时,即可开沟进行摊凉。

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丰富了普洱茶的品质,是我国普洱茶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中国茶人继17世纪发明红茶技术之后,对世界茶业的又一项重大贡献。现在人们常说的“生茶”、“熟茶”、“轻度发酵茶”、“中度发酵茶”及“重度发酵茶”,往往都是以有无渥堆发酵工艺及渥堆程度来确定的。

通常我们把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普洱茶称为熟茶,如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贮放,其品质会变得稳定;而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陈化的茶称为“生茶”,其陈化转熟的过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成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普洱茶的产地隶属有哪些?《普洱茶记》


因为名称而产生的普洱茶产地疑惑已经困扰了很多茶油,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产于西双版纳还是普洱?这与历史上西双版纳的行政区域隶属变更和行政体制变更有关。

1973年前,西双版纳皆属于思茅地区(现在的普洱市)管辖,因此说普洱茶产于普洱是有历史依据的。而197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直属云南省政府管辖后,说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是可以见到的。

一直属于西双版纳,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时改属永昌郡,唐宋时属南诏蒙氏和大理国段氏政权之“银生节度”。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部落,建立了“景陇王国”,可仍属大理固一方之主。元灭大理国,西双版纳进入土司统领时代。

民国时期,版纳又隶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后改设县治,几经更迭,但土司制度岿然。被元明两代中央王朝册封为世袭“车里宣慰使”的刀氏土司,共传41代,成了西双版纳元代之后解放之前这一漫长时间段上的最高世袭领主和统治者。解放后,西双版纳地区或设县治,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直到1973年以前,仍属思茅地区管辖。197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直属省管。

如果没存在这种时代驱动的西双版纳沿革变迁,如唐人樊绰所著《云南志》(卷七)中所言:“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也就可以成为普洱茶产地的盖棺之论,自然也就不会引出任何笔墨官司。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还是思茅?

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概论,说普洱茶产于思茅也不为过,因为在行政区划上,西双版纳长期隶属于“思普’’或“普洱府”,直到1973年“分家”,方才“各自为政”。因此也才有《续云南通志长编》之说:“六大茶山,在昔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又属普洱府,故外省人士概名滇茶为‘普洱茶’,实则普洱并不产茶,昔思茅沿边十二版纳地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名之耳。”按今日之行政区划,普洱茶的产地或说主产地又该是什么地方呢,普洱,还是版纳?

当下有关普洱茶的典籍研究,仍无人能逾越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纵观沸沸扬扬的诸多研究文字,大凡“引经据典”,都是方国瑜先生所使用过的,无论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

在此特附录方国瑜先生《闲话普洱茶》一文:久已驰名国内并畅销国际市场的云南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的易武和佛海地区(编者注,易武即今勐腊一部,佛海即今勐海一部)。这些地区栽培茶树始于何时,尚待研究。但据查,佛海南糯山种茶,在倚邦、易武诸山之后。现在南糯山有三人合抱的大茶树,已枯死一棵,锯其干,从年轮知道已生长了七百多年(编者注:南糯山“茶王树”,最古者为八百多年)。这只是现存最老的茶树之一,不一定是最早种的,开始种植的年代当比七百多年前更古;倚邦、易武诸茶山的历史之久,就可想而知了。

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按樊绰作书于成通四年(公元863牟),根据的是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以前的记录;至于李石之书作于宋代,摘录樊志,用字过省,不尽符合原意了。

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又所谓“蒙舍蛮”,是洱海区域的居民。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年以前,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洱海地区了。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与健康有哪些主要是如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全是民生不可缺的东西。而茶之所以被发现并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迄市民商贾,贩夫走卒每日的饮品,最初的原因,是它所具有的医药效用。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认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可以说,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了解茶和认识茶的过程中,发现茶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于是便“煮作羹饮”,使茶逐步由汤药变为饮料,成为维系生命的饮品,故在中国古代有“无茶则病,有茶则安”之说。

作为地地道道的“国饮”,茶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人们对茶的推崇,使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每一页都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饮茶可保健,更有助于长寿,古往今来多有记载。三国时的名医华佗认为“苦茶久食益思意”。明代顾之庆在所著的《茶谱》中把茶的保健功效归纳为“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而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更是将茶的保健效用演绎得淋漓尽致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凊,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人中,卢仝才华平平,然而他却是一个品茗的高人,《七碗茶诗》,把饮茶者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描绘得栩栩如生。卢仝也因此茶诗获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茶叶的这种保健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及药用物质: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由于茶叶是全社会人人一日不可缺的饮品,因此那些隐含在一片片绿色叶片中的药用物质,数千年来,不动声色地滋养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并着力维护着他们的健康。事实上,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延续中,茶是居功至伟的。

作为中国茶叶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普洱茶,在健康中华民族的过程中,自然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凊朝时期普洱茶成为皇家最为喜欢的贡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保健作用。至于藏族、满族等中国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对普洱茶的依赖,也是因为普洱茶关系到了他们的健康。熟悉茶叶的人都应该知道,普洱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而云南的大叶种茶所含的各种营养和药用物质较高,这也使得以其作原料的普洱茶天生的就具有强大的药用和保健功效。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曾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中国的茶史上,关于普洱茶药效作用的描述不胜枚举,而其强大的药效,也正是普洱茶在明清以来“名重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国内外各大医学机构通过流行病菌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普洱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又发现了其降血脂、减肥、预防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抗癌以及抗菌消炎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这使得普洱茶成为人们竟相选择的保健饮品,从而在国内外掀起了股弥久不衰的普洱茶热。法国一些科学家就认为,中国云南的普洱茶不仅完全符合法国药典的要求,可以作为人们的日常饮料,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药物。因此,在法国,普洱茶被列为医药用品,多由药房出售。日本著名的自然疗法医学专家饭野节夫、增山一郎教授等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普洱茶健康活用法”。

有一则统计,似乎可以看作是普洱茶健康人体的一个有力佐证:1999年,广东人均寿命为77岁,位居全国第三。本来,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往往不及寒带人长,广东地处热区,能进入全国的长寿地区人们认为与他们普遍喝普洱茶有关。至于人均寿命位于世界第二的香港,多年来就养成品饮普洱茶的习惯,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因此进入世界上10个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1996年人均寿命就高达80岁,之所以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也与日本人大量饮茶有关,并号召2岁以上小孩每天饮茶2杯。

可以说,普洱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从古至今早已被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明,而现代社会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科学试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确认。然而,普洱茶一系列医药效用的被发现,只是它健康人类的一个方面,属于物质层面的健康。另一个方面,普洱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是体现在其精神的层面上的。

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当我们面对着一饼累积着时光的普洱茶,当我们静静地品尝着它的芳香,当我以那散开的叶片作为媒介去体会自然的味道,我们的内心,就会在品饮的过程中充满一种清淡、平和,从而获得身心的超脱与放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有这样的心态,何愁身体不健康?因此,品饮普洱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调节过程,在品饮中,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于是造就了一个健康的心灵。

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灵,也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清火喝普洱茶好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清火喝普洱茶好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洱茶是这种后发酵茶,具备“长命茶”的美誉,亦称“能够喝的老古董”,可长期性储放、愈陈愈香。

普洱茶由于它的荼叶品质非常好,因此遭受许多人的热烈欢迎。

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茶多酚具有护肤、提高皮肤抗氧化水平、直接吸收紫外线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皮肤保护剂。

茶多酚含有大量亲水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分含量。

普洱茶中常带有的茶氨酸能够让肌肤美白,也有消除色斑的实际效果。

中医认为普洱茶具有清热解暑、解毒消积、去油腻、利尿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

1、夏季饮用普洱熟茶易上火

普洱熟茶温和养胃,平时可以多喝,但是在夏天,喝太多熟茶容易生气,所以建议容易生气的人在夏天少喝普洱熟茶。

2、普洱生茶不会上火但胃不好的朋友慎饮用

普洱茶生茶是寒凉的,平常喝并不容易容易上火,因此能够适当喝,可是假如身患脾胃虚寒或是是肠胃不好的盆友还要当心食用,留意,即便胃好,也不必喝过多。

3、身体较热气时少喝普洱茶

平时,如果身体比较热,建议不要喝酒,否则很容易加重内热过多的症状,当身体没有内热时,可以喝一点。

4、根据体质喝普洱茶不易上火

中医学将人体分成多种多样身体素质,一些盆友说喝过普洱茶有容易上火觉得,我觉得像某些阳盛身体素质和血瘀体质并不宜食用熟茶。

本文《清火喝普洱茶好吗》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品质如何因素怎么样


没有优质的茶菁,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合理的贮藏,即使是时光再久,也不可能让劣质普洱茶脱胎换骨。

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普洱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被一一发现,普洱茶受到了越来越多茶人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话题。

在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热中,有一种“唯时间论”正在流行母些不良商人混迹于普洱茶界,他们利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以次充好随意改变普洱茶生产日期者有之,以内飞和票号等商标偷梁换柱者有之,将新茶做日伪称陈茶者有之,冒老号欺世盗名者有时间在他们的手中仿佛成了一根魔杖,只要任意贴在一饼普洱茶上,都可使其身价倍增。

其实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因素很多,首先应该是茶菁,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原材料,茶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我们知道,普洱茶选用的原料是生长在云南的大叶种茶,这是云南特有的优良茶种,据云南茶科所化验测定:在同一地区同一条件下,茶叶“水浸出物”大叶种比小叶种高;“茶多酚”大叶种比小叶种茶高;“儿茶素”大叶种比小叶种高……

由此可见,云南大叶种是名副其实的优良品种。可以说,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优良的茶树品种,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着最优良的原料,没有这样的原料,普洱茶将会大大逊色。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年英国人为占领西藏地区的茶叶市场,曾派人盜窃普洱茶种,在大吉岭种植,并秘密仿制佛海(今勐海)紧茶,伪制佛海茶商标,运至科伦坡混售,但是“橘生于准北为枳”,离开了特定的土壤、气候和自然环境,即使是同为大叶种茶,即使是采用了同样的生产工艺,但生产出的普洱茶品质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在普洱茶史上谱写下辉煌篇章的那些老茶庄,它们之所以留下了令人称奇的普洱茶精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选用的是最为优质的茶菁。以精制高级普洱茶闻名的同兴号茶庄,制作普洱茶的茶菁都采自六大茶山的易武、倚邦等;而曾被道光皇帝钦赐“瑞贡天朝”的车顺号茶庄,生产出的那些让皇家赞不绝口的普洱茶,原料也是取自六大茶山。因此可以这样说,茶菁的好坏,是关系到普洱茶品质最基本的因素。

关系普洱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的工艺、技术与环境。与世界上的其他名茶相比,普洱茶的制作工序十分烦琐,其间涉及到许多生产环节,而每一个生产环节,又都关系到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无论是毛茶的付制、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还是普洱茶的压制、包装与贮运,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其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掌握得不好,都会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对于优质的普洱茶来说,不是谁都可以生产的。近年来在普洱茶热中,许多厂家和个人都挤进来做普洱茶,可是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作支撑,要生产出优质的普洱茶只能是天方夜谭。更有无良厂商,将从各地收购来的低价散茶,在恶劣的环境和潮湿的作坊中,通过加高温和高湿做起发水普洱茶来,那样的所谓“普洱茶”,即使给你一千年的光阴,也不可能修成正果。

其实,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因素很多,就拿贮藏来说,一饼普洱茶,选用的是优质茶菁,采用的是科学的生产工艺,但如果贮藏不好的话,它的品质同样难以保证。古人说:“种茶之家,芟锄备之,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说的是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于普洱茶,古人也有“或与他物同器,则杂其气而不堪饮矣”的警句。因此,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有专门的贮藏室、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湿度控制在75%左右、室内通风、不能和有异味的物品一起摆放、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但这些条件,只有那些有实力的普洱茶生产厂家,才有能力做到。

如今普洱茶市场流行的“越陈越香”,只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一个原因,并且这个越陈越香,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越陈越香。每一种普洱茶,都有一个最佳的陈化期,在这个时间内,普洱茶的品质会与时光一同成长,但当茶叶的品质在时间的帮助下抵达最佳以后,接下来它的品质反而会随时光的流逝而下降。而且我们说的在一定时间内的越陈越香,是建立在优质茶菁基础上的越陈越香,是依托科学生产手段的越陈越香,是满足合理贮藏环境的越陈越香,没有优质的茶菁、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合理的贮藏,即使是时光再久,也不可能让劣质普洱茶脱胎换骨。

阮殿蓉谈易武茶山·普洱茶历史的转折点


阮殿蓉,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资深茶商,普洱世界杰出女性,勐海茶厂前厂长,大益集团前董事长,百年俊昌号传承人,普洱茶国标参与制订者,开创普洱茶纪念饼先河,业界尊称“普洱茶皇后”,现任云南六大茶山茶叶公司董事长。

提到普洱茶,易武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尽管在古典文献里,易武并未被纳入“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法回避的。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因此,易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普洱茶史的一个转折点。

《滇海虞衡志》曾谈到,“普洱五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产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和茶人梦想的天堂。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晨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

易武当年的兴旺,甚至浓缩在了一块“瑞贡天朝”的木匾上。这块木匾现存于易武老街车顺号后人家里。据说,因为当年车顺号祖上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喝着那喷香的普洱茶,不禁心怀感动,于是特赐“瑞贡天朝”四个字并制成匾额以嘉奖。这不是一块简单的木匾,而是作为清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京城与云南极边之地相连的见证。

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交给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生的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普洱茶山:打笋山奇遇记


2016年11月的一个黄昏,笔者与琨哥(茶文化学者李琨)的镇沅古茶山之行终于抵达打笋山。进山的路真不容易,由于小轿车底盘不够高,无法胜任进山坑坑洼洼的路,只好换乘一辆越野车。一路摇摇晃晃着,终于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这个琨哥极力推荐的小村子。

进入村口,感觉一切平淡无奇,牧归的村民、乡村的炊烟,这一顿折腾,笔者的肚子都有点咕咕叫了。可是琨哥说:“现在的光线还好,我们先不吃饭,我带你去看‘好东西’。”

我顺着琨哥行走的路线,来到一户村民家的后院,可不得了,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这可不是普通的农户后院,院子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大藤条茶树一棵接着一棵,那密集和整齐的程度简直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打笋山自然村,隶属于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山街村,这里群山环抱,全村只有23户人家,古茶园里的茶树却有上千棵,面积在500亩左右,茶树集中连片,树龄为200-300年之间。

打笋山古茶园是镇沅五座古茶山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茶园,这里的茶树树幅普遍比较大,且按照藤条茶的采样方式修剪,一个春天的茶产量可达3吨左右。琨哥说这里的茶属高山茶,茶树生长的土壤通透性强,肥力适中。打笋茶古树茶味道好、品质佳,山头韵强,回甘持久,耐泡度好。

藤条茶是镇沅打笋山和老乌山一带特有的品种,是根据当时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变易型的种类,是介于大叶种和小叶种之间的一种中叶品种,要上百年的老古树茶才有此“娇颜”。琨哥身为镇沅振太人,多年来为藤条茶的推广奔走,堪称藤条茶的形象代言人。他说,年岁越高的“藤条茶”,其藤条越长越弯,越长越细,“跳起舞来”煞是好看。而用这种古树藤条茶做出来的茶叶颜色银亮,入口醇和柔滑,香气高扬,深受茶人喜爱。

看过打笋山的藤条茶,笔者深感,这里简直就是镇沅大藤条茶区的一个精编版的缩影,兴奋的笔者竟也忘记了饥肠辘辘,陶醉在那些大茶树中间。直到琨哥带领笔者到村民家用饭,才从那种兴奋的状态中出离出来,只记得那顿农家饭吃得很香,饭后烤火喝茶顿觉暖意占满心田。

追究普洱茶膏盛于清的原因


追究普洱茶膏盛于清的原因!对普洱茶膏的一路历史追究,最简单的概括无非为普洱茶膏始于唐、兴于宋、失于明、盛于清、现于当代,那为何普洱茶膏在清朝时比较盛行呢?

对于清代皇室的普洱茶膏而言,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数量仍然稀少,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一种形态,并且清代皇室因为对茶膏的各个功效等都比较了解,因此,给予普洱茶膏较高的评价,对普洱茶膏有着较为深厚的自信感。

追究普洱茶膏盛于清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三点:

1、汤色。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首先应该清亮通透,色泽饱满,无混浊,无沉淀,在色泽上要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要知道茶膏是对茶叶成分的精炼和浓缩,过滤了其中大量的杂质,汤色因此不受茶叶杂质干扰,体现汤色的茶红素、茶黄素等物质与水的结合更加紧密,色彩表现只会优于直接冲泡普洱茶。如果出现浑浊,则说明其压榨工艺不完善,出汤过程中杂质过滤有残留或者是人为添加了其它成分。

2、香气。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无论是否冲泡,都应该有香气散发,且香气必须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浓烈、厚重。

由于在不同温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质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说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气都会略有差异,加上原料拼配工艺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谓千变万化,但是仅仅就高温熬制和低温萃取而言,普洱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质都极为有限,甚至表现为缺乏香气,这样的茶膏显然很难获得皇室的青睐。但显然无论何种工艺,都存在香气挥发过渡和挥发不足的问题,所以皇家普洱茶膏的香气应该要比普洱茶叶浸泡的茶汤显得清淡。

3、口感。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评定标准应接近现代普洱茶品饮标准,口感厚滑、醇和,味道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这同样是因为普洱茶膏属于浓缩的茶叶精华,有益物质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叶物质的分子与水结合后,茶汤分子之间的间隙更小,结合更紧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汤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我们就很难想象没有味的茶膏是可以作为贡品的,破坏茶膏活性物质的土法熬制,和溶解有益物质不足的低温萃取,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普洱茶收藏家白水清侃“茶经”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提到,荣国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到怡红院查夜,见大家没睡,催促早睡。宝玉说:“今日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跟袭人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道:“焖了一缸女儿茶,已喝过两碗了”。此处的“女儿茶”即普洱上品。

“普洱茶比较适合现代人养生。”近期,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著名普洱茶收藏家白水清,在汉与茶友、市民一起交流品茶、藏茶及茶养生的知识。

下午三点后喝普洱“解”茶劲

有人喝了茶一天都亢奋,甚至夜不能眠。白水清说,其实只要在下午三点后,喝点普洱、红茶等,就能抑制亢奋,因为普洱中的氨基丁酸,有宁神功效。

此外,现在人饮食,肉、酒类、糖份占主导,进入身体后都呈酸性反应,容易产生“三高”等,碱性的普洱可起中和,养胃不说,降血脂作用也不小。

普洱能泡15道3道以后最好

在品鉴会现场,白水清拿出了他珍藏的号级茶(1890年)向质卿,为在场客人冲泡。一道、两道、三道……,直到冲了17泡,每道分了14小杯,汤色仍然亮丽如红葡萄酒,味道还是那么浓郁。

“普洱不像绿茶等,由于特殊的加工方式,好的普洱可冲15泡以上”白水清解释。大多数人认为茶仅能泡几次,第二次是最好,其实普洱是另类,3—10泡为最好,冲了两、三次就丢,十分可惜。

普洱浓淡不在茶叶量靠冲泡时间来决定

有人喜欢喝浓茶,泡茶时放很多茶叶,甚至有的可以到半杯。白水清冲泡普洱,一般都不会超过30克。

“泡普洱,100毫升水,放7克茶就行了”白水清建议。普洱茶叶放多了,喝起来效果一样,一般冲泡30秒后再进口。喜欢喝浓茶,只要时间泡长一些就行了。普洱茶可放在纸袋里,连同纸袋装在纸箱里。这样,茶叶春天吸水分,秋天吐水分,不适合装在沉默的铁罐里密封保存,否则,茶叶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没变化,也就没有生命力。

清帝喝普洱茶的重点时间段


当年宫里的人很多,真正能用普洱茶的只有皇帝、皇太后,还有皇帝赏赐的人,妃子只能用黄茶。当时,普洱茶很珍贵,与鹿茸、人参一道被称为“宫中三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镇守云南开化等地地方副管总兵官事闫光炜,为恭祝康熙皇帝八十大寿:“恭进:普洱茶四十圆,孔雀翅四十副……”。奏折上面有康熙皇帝在折后用朱笔批到:知道了。

雍正朝时,云贵总督、云南巡抚和贵州巡抚每年进贡一次,贡品以普洱茶为主:雍正二年八月初二日,云贵总督高其倬恭进计进:“大普洱茶100圆、中普洱茶100圆、女儿茶500圆、芽茶20篓、茶膏40匣……”

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云南巡抚扬名时恭进计进:“大普茶80圆、中普茶100圆、小普茶200圆、女儿茶500圆、芽茶20篓、茶膏40匣……”

雍正八年九月十八日,贵州巡抚张广泗恭进:“大普茶90圆、小普茶900圆、普茶尖90瓶、普蕊茶90圆、茶膏90匣……”

据宫中档案记载,雍正时期,普洱茶一年的入贡量已达5000余斤。普洱茶作为皇帝专有的贡品,除自己独享外,还作为赏赐品,赏给皇后亲贵、内外大臣、蒙古亲王郡王、贝勒公子额附后吉、喇嘛等。作为国礼,颁赏西洋各国国王及来使和藩属国国王及来使。作为祭祀品,用来祭神、祭祖、供佛,在清代普洱贡茶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清嘉庆四年九月十九日,军机处查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内务府大臣和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福长安府邸,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外,还记载着查得“普洱茶三百圆八十八团桶”,“茶膏一百九十匣”,这份抄没清单送至嘉庆皇帝手中时,他下旨将其他财物均收归国有,只在普洱茶之上画了一个朱红色的圆圈,这个圆圈便是皇上御用的标志。

为什么产于我国西南一隅的普洱茶会受到大清皇帝的喜爱,原因在于普洱茶的降脂、减肥、去油腻的神奇功效,使清王室钟情于具有降脂减肥作用,美味甘醇,便于贮藏的普洱茶。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成为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清人阮福曾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砍盆箐寻茶记(下)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神秘 • 古茶园

砍盆箐其实只是文况村15个村民小组里的一个,但是砍盆箐古茶山却是泛指以砍盆箐古茶园为核心区域的茶片区,主要集中在普洱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

琨哥说,一款茶的味道与茶树所生长环境的海拔、植被、水分、土壤、气候、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因素息息相关。

砍盆箐小组总共有800多亩茶园,其中古茶100多亩,海拔1900米左右。砍盆箐村民小组只有9户人家,砍盆箐茶是当地30多个村民自己加工制作的。与陈书记同行的张朝强负责加工厂技术方面的工作,陈书记带笔者进加工厂参观,笔者发现揉茶机都还是崭新的,像是没用过一样。陈书记说,这种从外面购买的揉茶机根本用不上,因为必须是手工制茶才能制作出砍盆箐茶特有的味道。

身为技术顾问的李琨也曾受邀到砍盆箐做茶,但被他回绝了,他认为一方茶须有其特殊的味道,过多的外来人为干预,会让本地茶失去其特有的味道,这样的事他是不愿意做的。

话说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按捺不住想进古茶园转转的愿望,陈书记、张朝强、琨哥与笔者这个四人小分队便开始徒步进入砍盆箐古茶园。

一进山,琨哥就把路边的石头指给笔者看。这种看似普通的石头名叫羊肝石,属本地土壤,见风就化,透水性强。琨哥说,这种土壤环境与附近的老海塘古茶山接近,但与老乌山、宝仓山、田坝等地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砍盆箐古茶的香味多半就与羊肝石有关。

砍盆箐古茶树的种植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古茶树人工驯化的确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相传古时候,山里的先人们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木盆用,“砍盆箐”由此得名。后来为了出走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船顺着溪流出去,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砍船箐”。

关于这里种植茶叶的历史,还有个传说。据说那个时候抓壮丁,砍盆箐的一名男子被抓到景谷县,这名男子后来逃出兵营,把茶籽带回家乡栽种。从那时起,砍盆箐就开始有了茶树。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那个时候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了一些茶叶送到昆明去检验,证明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特别是较大树龄的古茶树更是值得保护。

砍盆箐村民小组村民的住处原先就在现在的古茶园,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9户人家集体搬迁,所以现在的古茶园里还有一些村民生活过的痕迹。石磨盘、石水缸散见各处,被砍掉的茶树树桩也依稀可见,这些茶树当年被砍掉,空出的土地用来种粮食。

从这些古茶树目前的状态看,很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喜结连理(双树双生)、老态龙钟(树枝扭曲)、树瘤满身(枝干被砍后的痕迹)等,这些只有在古茶树上才会有的有趣的生长现象,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由于当地对茶叶种植生产依然不够重视,发展思路没找对,2010年的时候汽车进村都困难。陈宗良担任文况村党支部书记后,改善基础设施扩宽村路,现在四驱汽车都可以开进村子里。而俗称的“毛路”即非水泥路面,目前只有16公里。

砍盆箐虽然已经形成品牌,但目前产茶量少,只做晒青散茶,技术管理还跟不上。路修通了以后,陈宗良觉得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把砍盆箐茶的品质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让其体现出优良品质,带动村民们共同走向致富路。

砍盆箐每年茶产量只有八九百公斤,不足一吨。茶叶合作社每年从村民那里收鲜叶加工,卫生统一标准,用老铁锅炒茶,光是一口铁锅就需要一千多元。由于缺乏资金,大规模的厂房无法建设。2016年砍盆箐古树春茶一公斤售价2600元,秋茶2500元,且已经被订购一空。

琨哥在参观过古茶园后,发现很多茶树长了籽,而茶树长籽是表示不想长或者停止生长。他认为砍盆箐古茶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是处于采摘不足、维护不力的状态,基于此他给砍盆箐古茶园的维护提出些意见,比如根部需松土、修剪枝条、修地衣、用发酵时间合适的羊粪或牛粪施肥等等。

蚂蟥 • 纯生态

梁老汉带我们去看一棵三家村村民小组一户人家的大茶树,由于大茶树周围杂草丛生,还有小溪流过,村民很少去那里。这样的环境正是一些生态水生昆虫生存的好地方,就在这里笔者遭到蚂蟥的偷袭!不过这正说明这里纯生态的环境,没有遭到任何的人为破坏。

笔者还回想起在砍盆箐古茶园与一条黑眉锦蛇不期而遇的情形,那条幼蛇正趴在一棵古茶树树杈上休息,根据其习性特点,这条幼蛇应该是9月底孵化,喜欢居住在村子附近,专吃村子里的老鼠,是一条无毒有益的好蛇呢!这又何尝不是砍盆箐的又一件“宝”。

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也在行动中,很多村民都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帮助下,从破旧的老房子搬出来,很多新房子都在建设中。陈书记不时走访这些帮扶户家庭,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三家村村民小组帮扶户张开春老汉家,我们端坐良久,这名老汉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看到文况村民生机勃勃、诙谐幽默的一面。

砍盆箐主要居住着彝族和傣族,张姓是傣族,陈姓是彝族。这里不仅茶出名,烤烟种植也是由来已久,砍盆箐大麦酒更是名声在外,这里还有铜矿矿洞。

陈书记还带笔者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圈田街追歼战遗址,圈田街追歼战被称为滇南战役围歼国民党军残部最后一战。这个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点建成后,会成为砍盆箐古茶山的又一件“宝贝”。

笔者之所以没有把题目写成“寻茶记”,是因为其实走过文况村一圈后发现,砍盆箐古茶山除了“茶宝贝”,的确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可寻。这座宝藏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他们的后人赖以生存和加以保护的宝地。

上天一定会庇佑砍盆箐的宝贝们和它的村民们。

就在截稿之时,笔者得到一个好消息:“砍盆箐”正在申请中国地理标志,这意味着“砍盆箐”三个字将成为其茶产地的专用标志。(完)

普洱茶乔木和台地你分得清吗?


【第一件事,茶树是乔木。】无论是江南的绿茶、福建广东的乌龙茶,还是云南的大叶种普洱茶,在植物学概念里,他们都是乔木,这是茶树的基因决定的。可能你会看到绿茶、乌龙茶以及普洱茶的台地茶长得都是灌木的样子,但请注意,那仅是样子而已,因为这些茶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工干预过生长。为了日后有更高的产量和方便采摘,这些茶苗被不断去顶促进分枝,从而长成了灌木的模样。好的,请注意茶树靠近土壤的部分,或者扒开土壤向下探寻,你会发现,这些灌木型的茶树,都有一段短短的主干,这就是他们作为乔木的身份证明。【第二件事,台地茶是什么?】顾名思义,台地茶是在坡地上开整出台面来种植的茶。原本这只是一个种植环境的概念,但在普洱茶知识的实际传播中,这个概念已经携带了与种植方式相关的更多含义。台地茶,通常都是使用扦插苗,大批量密集种植,并进行人工修剪。云南在1985年起启动了星火计划,派出大量技术人员下乡辅导茶农大面积种植茶树。我们如今所说的台地茶,大多指的是这种情况,这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茶园管理需要农药和化肥。所以,台地茶其实至少是包含了无性繁殖(扦插苗)、密集种植这两个内在含义。【第三件事,大树茶是什么?】大树茶是指,云南古茶区古茶园里,少数民族先民种下的茶树。我们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可以确认这些茶树种植的时间,最短的也在100年以上。在这些古茶区,当地老百姓一直称这类茶树为“大茶树”,“大茶树”的茶叶叫“大树茶”。在商业运作中,“古树茶”显然比大树茶带有更多神秘的色彩和历史的沧桑,因而被广泛使用及认知。2006-2007年,云南开始执行普洱茶地方标准,规定茶品外包纸上不允许出现“千年”、“百年”、“古树茶”的字样。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茶树的树龄。茶树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植物,即使在水热及土壤条件极为适合生长的西双版纳,几百年的树干都可能只有碗口那么粗,而且还是个小碗。而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记录和经验完全无法界定这些老神仙的实际年龄到底是三百年还是五百年。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来推断,在从现在开始向前推的百多年时间,是云南清末到解放的50年左右动荡的时期,加上新中国建国的时间段。古茶园是成于这百年之前的,所以业界普遍接受“大树茶的树龄超过百年”,因此以百年划界。研究古茶园的历史,你会知道,在车里宣慰管理西双版纳的历史上,傣族是居住在平原坝子上的,拥有最好的水田资源;其他少数民族被赶到山上,种植了茶园。因此,在大树茶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双版纳,古茶园都与少数民族的居住区一起,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古茶园内大树参天,茶树不规则分布在森林的中层,下层还有杂草自然生长。整个古茶园,就是一个“远看是森林,近看有茶园”的热带雨林-古茶园生态系统,生物链循环完整。古老的民族与之相融相生,和谐统一。那么,大树茶其实也包含了几层含义,有性繁殖(即靠种子繁殖,古人是不懂扦插的)、坡地散生(密集种植是现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古人只是找空地,埋种子)、高海拔、百岁以上。【第四件事,小树茶是什么?】小树茶,一听这名字就是跟大树茶对应而来的。在云南古茶区,有一些茶树是后期陆续间断种植的,他们的特点是种子种植、坡地散生、高海拔、树龄不足百岁。【第五件事,怎样区分茶园里的茶树无性繁殖还是有性繁殖的呢?】观察茶树叶子,无性繁殖的,整齐划一,每棵树叶片形状大小等性状基本一致;有性繁殖的,则每棵树的叶片形状、大小等性状有较大差异。有机会去普洱茶的茶园里观察,你可能又会发现,在台地茶的茶园里,虽然它是密集种植的,但可能是有性繁殖的。这种情况大多与更大的树龄伴生,就是有些地方的老台地茶,比如易武、大渡岗、勐海一些老茶园基地都有种子繁殖的老台地茶存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清·阮福(普洱茶记)》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无墨记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