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 《普洱茶记 》

发布时间 : 2021-09-02
无墨记普洱茶 乌龙茶推荐 老谌记黑茶

无墨记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推荐阅读 · 《普洱茶记 》”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后,申报文件再次递到北京,总局一看怎么还是驼峰机场啊,不是说了不行吗?当办事人员忙指着行政图说,领导,我们将建机场的村子的名字改成驼峰村了,这该符合规定吧,领导当下无语

二、思茅的改名

记不清是哪年了,思茅建市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过普洱茶会红火到后来的程度,但是普洱茶的重新兴起,在2006年前却没能直接带动思茅以前这个叫普洱府地区的经济,于是当地政府决定向国务院申请,将思茅改回历史上原有的名称普洱...

结果和效果我就不多说了,我要告诉心友的是,引发当地政府下大决心改名的契机,就是今天推荐给你的这篇清代几百字的小文章《普洱茶记》...

正文(清阮福)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藩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亦。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普洱茶历代大事记

公元前

公元前1066年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当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贡云南茶。这时的云南茶,即是后来被称之为普洱茶。

公元前109年,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茶即古荼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说明西汉时期,云南就已种植茶树

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孔明平定南中(从东汉末起,南中是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后,在南中地区倡导种茶,发展南中地区经济,使南中茶子颇负盛名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樊绰正月二十九日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南诏国一节度府名,治位今云南景东县,辖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南部,是有关我国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业茶的最早记载。

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普洱治地改名普耳。

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普洱治地改名普洱,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滇略》(1620)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开化(今云南文山县)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是普洱茶、女儿茶进贡最早的记载。

1729年(清世宗雍正七年)设攸乐同知清廷在云南景洪攸乐山增设攸乐同知,驻右营,统兵五百,负责征收茶税等事务。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立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问题。

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思茅设总茶店清倪蜕《滇西历年志》载,雍正七年乙酉,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运由来已久。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肃上议,将新旧商民全部赶走,逗留复入者俱枷押出镜。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冒普洱茶以愚商贩。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在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蕊珠茶。是这时对云南普洱茶最为翔实的记述。

1799年(清仁宗嘉庆四年)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

1807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师范在这年撰刊的《滇系异产》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

1825年(清宣宗道光五年)阮福《普洱茶记》上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这是第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

1838年(清宣宗道光十八年)云南勐腊易武茶商张应兆和全寨人在原石屏会馆关帝庙右侧竖立茶案碑石碑文一千一百四十二字,记载张应兆、胡邦有上诉易武土官,要求减轻茶税,土官不予采纳,还对张的两个儿子监禁虐待。张又约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引起普洱府重视,

黄主讯断了全案,谕易武土官听其民便,不得苛索。并提高了茶价,减少了茶税。为了不使易武土官滥派茶税,或日久复辙,张应兆便在易武立了一块断案碑。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德宗实录》载,六月云贵总督崧蕃甘奏,思茅开设洋关,厘务减色,请将所产普茶,照本省土药抽收地厘金,以顾滇饷。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开始在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庄创制。

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佛海将团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

1916年(民国五年)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

1925年周文卿在佛海(今勐海)正式成立可以兴茶庄,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收购散茶,运出思茅销售。

1927年制成圆茶、砖茶、沱茶,用笋叶和竹筐包装,销往藏族地区。

1928年试销香港,销路较好。

1932年,加入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公司年出口茶叶数量在2万多驮。

1941年,可以兴茶庄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被迫停产。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正式成立。同年10月改为茶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改茶场为茶厂,10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主要任务是用勐库和凤山茶为原料加工名牌,复兴沱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4月1日,佛海(今勐海)茶厂正式成立。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茶厂停产。1952年正式恢复生产,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制茶厂;1954年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1959年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1961年更名为勐海县茶厂;1963年更名为云南勐海茶厂;1970年复称勐海县茶厂;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现在的勐海茶厂是1958年由老厂搬至新茶路一号重建的厂。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订约,合出资15万元,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制造藏销紧茶、砖茶。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月1日云南省思普企业局成立。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种植场设于车里之南糯山之石头寨。

新中国

1950年9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是年,与下关茶厂共同熬制普洱茶膏2100千克供应西藏。

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发现栽培型古茶树。该树位于海拔1100米的茶树林中,树高9.55米,对幅10米,主干138厘米,树龄800余年。

1951年8月云南省农林厅佛海(今勐海)茶叶试验场在接收民国时期思普企业局思普垦植场(勐海南糯山)的基础上成立。场部设在佛海县曼真,辖南糯山一厂和南糯山二场。1953年更名为云南省农林厅勐海茶叶试验站;1954年更名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区为州)勐海茶叶试验站;1959年更名为云南省思茅专区茶叶科学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1972年更名为云南省茶叶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第二任所长张顺高,第三任所长王海思,第四任所长王平盛,第五任所长张俊。

1951年12月15日中茶商标注册中国茶业公司中茶商标(8个红色中字组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发给商标审定书,取得专利权。

1962年2月24日发现巴达野生古茶树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张顺高和勐海茶厂刘宪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小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时发现,主干直径1米,树高32.12米,树龄在1700年左右。

1966年5月28日在云南省园艺学会茶叶组的基础上,组织了茶叶学会的筹备委员会。经省科协同意,省人委办公厅批准,在勐海举行成立大会。斯元仁为理事长,金鸿祥为秘书长。

1967年下关茶厂将心脏形紧茶改变成长方形砖片。每片净重250g,用中茶牌商标。

1973年云南农业大学设立茶叶专修科,学制3年,校址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80年,迁至昆明市黑龙潭。1984年改为4年本科,隶属园艺系。1994年成立茶学系。是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办理自营出口茶叶业务,并在昆明茶厂试制沤堆发酵普洱茶成功,当年出口普洱茶10.2吨。

1974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勐海、下关、普洱四个茶厂推广加工沤堆发酵普洱茶。

1979年2月21日~2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召开普洱茶加工座谈会,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统一了九个标准样,确定了普洱茶茶号的编号办法。统一了普洱茶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工艺。4月1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79]云外茶调字第40/12号文件下发昆明、勐海、下关、普洱4个茶厂《关于普洱茶品质规格和制造要求的通知》。9月,下关甲级沱茶荣获国家银质奖,并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1年10月19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81)云外茶技字第142/29号文件,给昆明、下关、勐海、普洱、澜沧、景谷茶厂发出《检发云南普洱茶品质规格试行技术标准的通知》,规定了普洱茶的感官司指标、理化指标、成品质量、包装材料等指标和要求。

1986年3月10日,云南普洱沱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荣获第九届国际食品汉白玉金冠奖。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其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来昆明访问,饶有兴致地鉴赏了陈列在西山华亭寺中的云南普洱茶。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下关茶厂,对原有带把的心脏型紧茶,表示仍有部分藏族人民喜欢。下关茶厂开始恢复带把的心脏型紧茶生产。

1987年7月15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欧洲的沱茶总代理商法国甘浦尔先生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法国国家级的云南沱茶研究报告会。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称:云南沱茶特有疗效,可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含量。此事在法国《欧洲时报》、香港《成报》、中国《国际贸易消息》及《云南日报》均作了报导。10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第10届国际食品节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对沱茶的药理效应进行临床试验,一组服用沱茶(55例),一组服用西药安妥明(33例),结果表明,服用沱茶者血脂、胆固醇的下降率明显高于服用安妥明者。

1988年12月13日~1989年元月1日,台湾茶艺大陆观光团由台北茶艺文化事业联谊会会长季野先生率领一行14人,到云南昆明、下关、勐海等茶区考察普洱茶,寻根访组,朝拜勐海巴达1700年的野生古茶王。

1990年11月30日,宝焰牌紧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注册证号码为535357。是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梁明达、胡美英教授公开展示了普洱茶抗癌作用的科研成果及产品。两位教授发现,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的百分之一的浓度亦有明显作用。

1991年3月,原思茅地区外贸局副局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树幅8.29米,树龄在千年左右。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商标注册证号为585634号。10月11日~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思茅地区茶叶学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联合召开澜沧邦崴古树考察论证会。全国有关茶叶科研、院校等单位的46位茶叶专家参加。论证结果是:该古茶树树龄千年左右,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

1993年3月15日,下关茶厂生产的云南沱茶在西班牙马德里第十六届国际食品节上第三次被评为世界食品饮料金冠奖。

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于1994年4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4月13日~16日,云南省茶叶学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外贸局、茶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国际茶王节在景洪市举行。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1个省市茶界人士195人出席。

1994年8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市联合召开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有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265位茶界人士参加。8月30日,由下关茶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经省体改委批准,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在下关茶厂挂牌成立。1998年12月,经大理州政府批准,以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大理州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子公司,组建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邓时海著《普洱茶》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发行。2004年4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再版。

1996年11月12日~17日,思茅地区召开哀牢山古茶对考察论证会,邀请10位专家学者到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考察、论证。其中最古老的一棵茶树树龄2700年,树基部直径1.2米,树高25.5米,树幅22米。

1997年2月28日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澜沧县召开。4月8日,我国首套《茶》邮票在全国发行。全套邮票4枚:《茶树》(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茶圣》(陆羽)、《茶器》(唐代鎏金银茶碾)、《茶会》(明代《惠山茶会图》)。澜沧邦崴古茶树为第1枚,面值50分。这套邮票由任宇设计。

2001年2月28日,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普洱茶公司内隆重成立。4月8日~11日,思茅市在镇沅县举行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保护倡议书。

2002年3月25日~4月5日,应台湾中华茶联合促进会原会长黄文基的邀请,以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苏芳华为团长的云南茶文化考察团一行15人到台湾进行普洱茶文化考察和交流活动。6月3日~6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洪市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港、澳、台和中国大陆15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上通过了对《中国普洱茶原产地区域论证意见》。9月24日~25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思茅市为中国茶城称号。11月24日,在2002广州茶博览交易会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中,云南古普洱茶公司的宫廷普洱茶荣获普洱茶王称号。100g宫廷普洱茶王拍卖了16万元。

2003年1月,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这是云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

2004年2月,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在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基础上成立,院长杨柳霞。3月,周红杰主编的《云南普洱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云南普洱茶的专著。11月11日,由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临沧首届大友杯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

2005年4月28日~30日,由思茅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茶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会、云南首届普洱茶交易会在云南思茅举行。4月26日,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出了10名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们是:香港的白水清、何景成,法国甘浦尔,台湾石昆牧,陕西纪晓明,韩国姜育发和云南罗乃炘、周红杰、张宝三、黄桂枢。

10月13日,首座普洱茶都落户京城马连道茶城。这是思茅市和北京市宣武区政府联合建立的普洱茶都,经营的茶商有100多家,经营普洱茶品种有400多个。这是我国首家以普洱茶为主体的茶叶展示交易中心。10月15日,云南马帮进京文化活动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了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著名电影、电视明星张国立捐出委托马帮经4000公里驮到北京的9999号普洱茶,7饼共拍得160万元高价。10月28日,全国首家普洱茶品质检测中心在云南云药实验室挂牌成立。这是专门从事普洱研究与开发和普洱茶品质检测分析的机构。10月31日,国家商标局向云南普洱茶叶协会颁发了《普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证》。11月10日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活动在勐海县拉开帷幕。这支由99匹马组成的马帮,共有13名女子马锅头,他们赶着驮运普洱茶的99匹马,沿滇藏茶马古道挺进西藏。

2006年2月12日,由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北京亚视星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由勐腊县易武镇出发,99匹马组成的大马帮,驮运普洱茶经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九省一市76县,7月到达北京。

2007年4月8日,云南普洱茶叶协会在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宣告成立。4月9日,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云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4月30日~5月2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在临翔区举行。7月1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和DB53/T171-173-2006《普洱茶综合标准》。9月22日~2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云南茶叶市场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云南首届普洱茶茶王评选活动,评出普洱生茶饼、砖、沱;普洱熟茶饼、砖、沱和宫廷普洱茶七个茶王。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宫廷普洱散茶100克拍卖了22万元。

赵波聊茶记 普洱茶PK功夫茶


喜欢,和老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也喜欢,和陌生人一起品茗闲聊。

正如平日里听歌。

有时候,喜欢单曲循环,一遍一遍品味熟悉的旋律和声音。

有时候,喜欢随机播放,听一听各种知道或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的歌曲,感动于偶然发现的意外惊喜。

那些突然蹦出的好听的新歌,就像生活中偶然相遇的新朋友。

这些突然出现的有缘人,说着一口带着各地乡音的普通话,讲着天南海北的事,就像在封闭的墙上突然凿了一扇窗,窗外是五湖四海的风景。

这位朋友来自广东,汕头人。

云南人遇见广东人,话题自然就聊到了普洱茶和功夫茶。

普洱茶流行的原因,我认为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品味,朋友说。

我点头赞成。身边喝普洱茶的朋友,大致分属两大门派。

“实用派”看中普洱茶减肥胖降血脂的功效,“内涵派”则视品饮普洱为艺术、为时尚、为文化、为生活的情趣。

两大门派的相同点,普洱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喝普洱茶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区分他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茶具。

一把飘逸杯,简单方便,是“实用派”居家、办公必备装备。

在这里忍不住要赞一下台湾同胞的聪明才智,他们发明的飘逸杯,使得泡茶的方式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洱茶的流行。当然,大陆同胞也不甘示弱,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泡制更简便的普洱茶茶膏。

茶壶、茶杯、茶盘、茶宠、茶服,“内涵派”的家伙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如果空间和条件允许,巨大根雕茶桌、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一定是“内涵派”的心头好。

一位姐姐辈的女神,大学主修中文,身材娇小却玲珑有致,说话温柔无气势却有内涵。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是“内涵派”骨灰级代表。每次饮茶必焚香弹琴。空中袅袅升腾的白烟,指尖流淌的古筝旋律,茶壶中普洱温润的容光,构成一幅绝妙的中国画。

一位大叔辈的男神,单位的业务骨干。也是单位业余乒乓球队主力,摄影爱好者,拍不错的照片。不仅在家里设有茶席,在单位的宿舍也置有专门的茶盘、茶杯、茶壶。看他烧水泡茶,茶陡豪气生古风,颇有苏轼诗词“大江东去”的豪迈。

“广州的功夫茶也挺有名气。什么是功夫茶?是一种茶叶的类别吗?还是一种泡茶的方法?”我不由问道。

云南普洱茶,有特殊的制作工艺、成型的茶饼、特有的冲泡方法。和云南普洱茶一样,在茶王国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广东功夫茶,又是什么样的呢?对我这个没有到过广东、也没有喝过功夫茶的人,感觉特别好奇。

“功夫茶不是茶叶,也不是冲泡方法,它是我们潮汕地区一种饮茶的方式。”

“对茶叶、器具有没有特别要求?是不是用什么茶叶都可以?”

“对茶叶没有特别要求,但我们那个地方的人一般喝的都是铁观音。泡茶要用紫砂壶。每次喝茶,都是三个人。”

“为什么是三个人?”我更好奇了,如果两个朋友见面,刚好找不到第三个人,难道就不能喝茶了吗?喝功夫茶和打麻将一样,必须人数够了才能进行吗?

“因为只有三个杯子。”

“那人不够或人多了怎么办?”

“哎呀,反正我们那里的习惯,就是三个人一起喝。一边喝茶,一边吹牛。”

朋友来自汕头潮阳区,说起话来一口地道的广东腔。来自功夫茶发源地的人,却说不清楚功夫茶的名堂,哈哈,真有意思。

不过他接下来的话,却立马让我羞愧难当。

“泡功夫茶很有讲究。先用茶壶从空中转一圈,把茶水冲到三个杯子里面,这叫‘关公巡城’。然后把茶壶在每个杯子上点一下,把剩余茶水倒完,这叫‘韩信三点兵’。”

好个“关公巡城”、“韩信三点兵”!

简短的几个字,既形象生动的勾绘出泡制功夫茶的动作要领,又巧妙的传递出潮州人对历史人物的喜好和豪放爽朗的个性!

“可以用红酒杯来鉴赏普洱茶的汤色。”“云南的普洱茶都是大叶种茶。好的普洱茶冲泡完后,展开茶渣,还是一片完整的叶子了。”“普洱茶是地道的时间味道,玩的是茶叶里面微生物转化的灵感。”……

对于普洱茶,根据多年的耳濡目染,我也可以滔滔不绝讲出很多,但是很失败,我在大脑里百度了很多遍,也搜索不到“关公巡城”、“韩信三点兵”这样绝妙的典故和词语!

刚刚还在嘲笑潮汕人不懂功夫茶,现在轮到我脸红了。

云南人讲不出自家普洱茶的典故和妙语。

普洱茶,是云南的特产,是云南的骄傲。外地人一讲起云南,就会想到普洱茶。可惜身边还是有很多像我一样对普洱茶知之甚少的云南人。喜欢普洱茶的人中,中年人偏多,年轻人偏少。普洱茶的厂家很多,能让人一说到普洱茶就能想起来的品牌却不多。普洱茶有优雅的身形、温润的口感、最具中国风的古典气质,却缺少中国风的典故和诗文。这也许是普洱茶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缺憾吧。

普洱茶,云南人尚欠你一句好诗文!

普洱茶都品普洱(图)——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五)


依托于科技进步的新茶园

即将出厂的普洱茶

品质优异的普洱散茶

考察队员在观察茶制品

茶,得其地而饮,得其时而饮,得其人而饮,才能品出茶之妙味,是谓饮茶之三得。

茶都思茅,正是饮茶的三得之地。

得其地自不必多说,世界最老的原生古茶树、最老的过渡型古茶树、最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最大面积的古茶林,都在思茅。仅凭这四个世界之最,当然可算最佳饮茶之地。思茅与茶,能正经八百当之无愧称得起世界之最的还不止这四条,细细论来,是学者们要写几本书才能说得清楚的。得其时不必强求,阴晴雨雪四季轮回,哪一天都可以是饮茶日子。但在思茅,每一天都有新叶下树、陈香出仓,每一刻都是佳时。得其人而饮在思茅最应该一说。思茅饮茶之人是自有一番境界的,在这里,与茶有关的协会就有好几个,连古老的洞经吹奏的也是茶事,那种三五同好结伴而饮的场面更是随处可遇……在这里,种茶采茶制茶卖茶或从事着其他与茶相关行当的人,差不多占总人口的一半,因而处处是茶的氛围。因为茶事兴盛,今年思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茶城”,有“普洱茶都”之称。古人说“一人饮得其神,二人饮得其味,三人饮得其趣……”在思茅饮茶,可谓神、味、趣俱得。

有人说,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听起来有点玄,细想也有理。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同样的茶壶茶叶和水,能泡出相同的味道吗?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此,在思茅的几天里,有几次茶事使人难忘。

我们在雨里的一个中午,到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考察,被劳动而感动:六个工人正在压制普洱小沱茶,在腾腾的蒸汽中,他们分工严密、配合默契,称量、团茶、压制,各个环节相互间的衔接不用眼看而心照神会,从计量到压制成型几道工序,只用了几十秒时间。在他们高速度的劳作中,表现出的专注精神和纯熟的技艺,让人看到韵律和节奏之美,这是劳动的美!以后喝茶,会在热气升腾间记起这样的辛劳。随后,在这家公司的陈列室里,就喝到了他们的劳动产品。这里陈列着数百种茶样,让人眼花缭乱。房间正中放有茶案,一个小姑娘正在表演茶艺。一群人在房间里随意的浏览着,不时随手取一杯泡好的茶喝,气氛轻松而闲适。突然有人招呼:赶快喝,喝一口几百元呢!起初以为是幽默一回,求证了公司的负责人,才知此话有出处———这家公司精制的“宫廷普洱茶”,于2002年在广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暨第二届秋季优质茶叶评比中,获得“普洱茶王”的称号,并以16万元100克的高价拍卖。此时招待我们喝的正是这种堪称天价的茶。它来自思茅的古茶树,看似普通的绿叶,经精心采摘、加工,幻化出非凡品质。其实,重要的不是它的身价,值得慢慢品味的更在于蕴含其中的茶产业的无限商机。茶都好茶太多,其中获国家级金奖的就有27个品牌,还有部优品牌22个,省优22个,有122种名优茶载入《中国名茶大观》……我们在“龙生公司”、“兴洋公司”等几个有实力上规模的新兴茶叶公司,品味到了“茶都”二字绝非浪得虚名。

茶都出好茶,不仅是因为有得天独厚的一方水土,不仅是因为以普洱闻名的千年茶事,不仅是近一半的人过着与茶业有关的日子……还在于各方面的人,都在精心经营着这片茶叶的土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他们精心塑造着维护着的茶城形象。街上、广场上、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牌上,都在展示着“中国茶城”的声誉。大榕树下的绿草地上,几组青铜雕塑也讲的是茶的故事。就连孩子们也是这样,思茅第一小学全校开展的“爱中国茶城、做文明市民”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好长时间……我们去茶城的时候,正逢已经消失了60余年的祭茶洞经音乐重新奏响。这是古老的茶的声音———清朝嘉庆年间,思茅作为普洱茶制茶中心之一,茶商云集,茶事兴盛,每年都要举行祭祀茶祖陆羽和诸葛亮的“茶祖会”。每年春天3至5天的会期,人们敬香祭祖、品茶看戏、洽谈生意,是最为热闹的庙会之一。祭茶洞经音乐便是茶祖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这种祭茶洞经音乐源自中原,又经脱胎衍化,集吹、拉、弹、念为一体,程式固定,格调庄严肃穆,唱腔清脆、圆润,具有浓厚的滇剧戏曲韵味,又融入了傣族民间音调等音乐元素。这种古老的声音,后来一度失传。1998年,思茅一中的尹天纯老师把其父生前记录下来的24支曲谱献出,引起了各界人士重视,思茅市拨出专款用于整理、排练祭茶洞经音乐。经过思茅民间老艺人和音乐工作者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终于排练出香、花、灯、水等10个供养曲牌,这是茶城千年茶事的回响和绝唱。

茶都各种各样的茶事经营中,政府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堪称卓著。茶都的名茶,大多数都是靠科技培育产生的。思茅茶树良种繁植示范基地,这是国家级的种子工程,不仅保存有700多份茶树材料,还自主培育出了多个优良品种。他们新近从勐海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引种的“紫鹃”茶就很神奇,几十亩茶树一片紫色,一层层漫过眼底,在绿树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好看。用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汤也是透亮的紫色,而且有多种保健作用,在昆明市场卖到了1800元500克。他们出产的“帕卡”系列普洱茶,在市场上也有良好的声誉。在这里品茶,回味到的是科技的力量。

由于茶都交通与政务的畅达和茶事的兴旺,各地茶商纷至沓来。台商经营的“康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把普洱茶又做出另一番样子来。公司的老总抱拙先生是诗书画都擅长的人,他是这样看待这片茶的土地的:“各个民族,生活中充满着茶趣,也彼此深情的关怀……一个寨子到另一个寨子,一个坝子到另一个坝子,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如春风吹拂,传播着快乐吉祥的气息”。他们公司所在,称得上是一处绿树掩映中的园林,处处透着独具的匠心。他们的产品,看上去也是既传统而又时尚新奇。在喝茶展茶卖茶合而为一的屋子里,陈列着为数不少的与茶有关的旧物,像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墙上挂着自创的书画,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茶老酒老事物渐老,日新月新人心惟新。”来这里喝茶的人,还可得到一张小条幅———牛皮纸上印着的主人抱拙自创的《茶论三十九则》,读来也很有趣:“孩童论茶,要求加糖。学子论茶,挑灯提神。茶农论茶,步步功夫。清官论茶,一样清清。夫妻论茶,柴米油盐……”用土碗喝着他们用陶罐烹煮的自制普洱茶,尝着他们用普洱茶制成的小点心,不同的味道让人感受到的是来自台湾海峡彼岸的茶文化和一种新的经营理念。

入夜的时候,茶都的暑气渐消,处处茶馆就热闹起来。我们一行人,被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请到一家茶馆喝茶。五华房地产公司的老总邵贵龙、副总吴桐是云南本土文化的热心关注者,他们的热心曾促成了几桩历史文化事件的发扬光大。此次考察,他们一路上都带着小茶壶和茶叶,几千里的喝过来,就连上茶馆,也是壶不离身。一行人中,还有茶学专家周红杰和他的硕士生小袁(省级高级茶艺师),与这等人众喝茶,不仅是得其人而饮,更有他们做企业产业的远见卓识和对普洱茶深入的研究,使此次考察成果不薄。

在回昆明的时候路过茶都,原不准备再作停留,又被周老师相识的几个茶友截住小聚,去一个有山有水的私家园林喝茶。茶友中有从昆明专程来茶都喝茶的,还有一位茶都人,带着几种自制的哀牢山普洱茶请大家品尝。虽是片刻相会,却也是得其地而饮,得其时而饮,得其人而饮。匆匆告别,一路上都在回味着茶都的味道……

《茶寮记》


《茶寮记》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明史》卷216有“传”载:“家世务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历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神宗初累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竭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树声其性恬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撰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书》等。

《茶寮记》。全书共约500字。《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夷门广牍本;④说郛续本;⑤古今图书集成本;⑥丛书集成本(据夷门广牍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载:“此编即其家居之时与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均寥寥数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资考核也。”

该书前有引言一篇,其后七则,名曰“煎茶七类”。《夷门广牍》本在“煎茶七类”后有附录十六条,与涵芬楼本《说郛》中所载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的内容相同。与《茶书全集》中的《荈茗录》相较,有六条缺字。

《古今图书集成》本称“后记”为“总叙”,然其后文字则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万国鼎云:“内容和其他各本不同,也不像茶寮记的原文,可能是张冠李戴的。”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

煎茶七类

一人品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二品泉

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

三烹点

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味昏底滞。

四尝茶

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五茶候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孔雀化茶记


辛卯仲夏,余与古方、秉君、明韬、张蕴、晓明、陈媛六君,聚于长安,品汉水香茗,观北宋大临家族之珍品,感千年古都之意韵。席间,偶闻蕴谈及出土有茶,怦然心动,遂铭记在心,翌日造访。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然明以前之蒸青芽吾辈未能一见,今识古茶,相看梦寐,沸涌泪眼,悠思千年。

滓方盛槚,历久弥珍,鲜叶之韵,一枪厚润饱满,犹如鱼水动感,长四分宽六厘,其形似剑,芽壮平扁,条索锋锐,茶尖弯曲者犹如凤王俏回首。尤其异者,芽嫩色艳,与今绿茶形色仿佛,非细观不易辨之。蒸青千载绿,阉茶千秋艺,诚如是也!如梦如幻千年汤,亦真亦幻忆高香。

绿茶?白茶?出于何处?一时茫然。或言为闽省白茶,然明朝以前均为绿茶,宋徽宗赵佶所述白茶,实为白叶茶树采摘蒸压而成之龙团胜雪,故所见之物应是蒸青散茶,经与茶谱细究比照,叶底极似午子仙毫。

细研之,大悟,古茶之形色原是孔雀石使然。铜质滓方遇氧碳水生为石青铜绿,石青乃蓝铜矿也,铜绿乃孔雀石也。物有降能之功,经交代作用铜化成茶。此茶为孔雀石交代之实物,世间唯一,绿茶形色,形同质异,真乃凤凰涅槃也。

孔雀化为茶,犹如庄周化为蝶,细思之,不知是孔雀化茶,或是茶化孔雀?是美玉化茶,抑或是茶化美玉?庄周之惘然,余亦惘然。

孔雀石亦称青琅玕,古为美玉、仙树,瑰丽吉祥,气质高雅,寓妻子幸福、女人福音。明刘基《江上曲》: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故,凤王化为茶,琅玕配美人。

余好石,亦喜茶,茶与石浑然一体,感念良多。身披千载绿,铜铸万年青,此乃民族文化之使然、自然之使然,千年奇异之事,余等心有所动,故以化茶为据,嘱文以记。

辛卯夏于长安。

茶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169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着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茶马古道惊魂记


茶马古道惊魂记

当秋天的寒意开始漫无声息地浸润昆明城,在渐凉的天气里,还是无法排遣生活在城市中内心的那份喧嚣,心中有了一个向往美丽苍茫的哀牢山在我召唤。

挺进哀牢山:穿上用拉链连接可拆分成长裤、中裤、短裤的户外旅行裤,套上系带的旅游鞋,行头简单、轻便,并未作过多准备。邀约上林教头、任意、淞叔叔和女孩露萍,我们驾车前往新平县嘎洒镇境内的哀牢山区。一路上风光无限,目光所及尽是浓浓淡淡的绿,心绪舒展得像在起舞。

车内都是相互好久未见的朋友,所以气氛也显得很热烈。几个小时被我们在说说笑笑中不经意地送远了,再往车窗外看时,已过了戛洒坝子,雄伟的哀牢山象一堵巨大的城墙平地而起,横亘在左前方,绵延而去。汽车行驶上了通往哀牢山的沙石路,越往高山上爬,就越感凉意倍增,有了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感受。随着车内温度的逐渐降低,林教头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说哀牢山的雾海日出是一大景致,明日一早我们便能看到。日出我看过不少,不知这哀牢山雾海日出又是何种景观,只能在明早去领略了。

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走完。终于到了我们的落脚之地:哀牢山腹地的香山别墅。别墅的杨老板早已在等候我们,他说,下午雾太大,进十里河茶马古道须安排在明天上午。谁知晚饭后,天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地落个不停。

晚上躺在床上,担忧着这一夜的雨会不会让我们的十里河茶马古道之行泡汤,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房子的蚊子竟不会咬人,真是磕头碰着天了。

密林深处:一早醒来,湿润的空气格外清新,细若游丝的雨点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漫舞。群山间腾起阵阵雾霭,与暗黑的山色相融相映,苍苍茫茫,无穷无尽。这便是哀牢山的雾海,但雾海日出我们却没有可能一并欣赏了,只有下一次重游此地时再补上这个缺憾。

所幸的是这一夜的雨下得不算大,吃过早餐后,我们在杨老板的带领下前去探访十里河茶马古道及哀牢山原始森林。嘎洒草皮街在解放前就是云南有名的商品汇集中心和交易市场,历史上有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经过这个地方。这条交通线从昆明出发,经玉溪、新平到嘎洒,再经耀南、十里河、丫口街向西横穿哀牢山区到恩乐,到滇沅后穿过无量山到景谷,再到澜沧,最后进入缅甸,路面用巨大的石块铺砌而成,非常牢固,即便现在,许多地段仍保存完整,只不过长满了杂草、青苔而已。后人将当时马帮常来常往的这条大道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虽已成历史,但对于滇西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因为要进入原始森林,我们都注意穿上长衣长裤,并用塑料袋给两只裤管打上绑腿,以防虫蛇叮咬。一切就绪,我们随杨老板踩着人工铺就的大青石深入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河谷原始森林。路一直往下延伸,从谷底若隐若现地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不甚清晰。哀牢山区在地质史上,从中生代以来就基本脱离了海洋的影响,第四纪又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袭击,是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和一些新生类群的发源地,植物种类丰富,特有植物繁多。高一脚低一脚,我们紧随杨老板的步伐,密林深处,忽有一条小山溪流淌过石板路,大家只能趟水而行,水中的几块石板呈现出当年马帮留下的足迹,其中一块石头已被马蹄踩出深深的一个洞,洞形与马蹄形相吻合,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曾从这里穿行而过。杨老板在一片断墙残垣边停住,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的马帮客栈,这客栈大概也就40多平方米,简陋之至。再往下走,看到一个废弃的炼铁炉和一间小棚子,杨老板说马帮就在这里钉马掌,生意曾经十分红火。不远处有一开阔地,杨老板接着介绍说当年这里有客栈、酒馆、妓院、戏院、茶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现在它却静默于这片树林之中,无法再寻觅它往昔的繁华、喧嚣。一切归复平静。

夺命狂呼:突然,林教头大叫一声,似乎平空里的一声炸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那里,原来他的皮鞋上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去了一条灰色的、湿湿的、粘粘软软的蚂蝗。杨老板用一根削出斜面的小树棍硬是把蚂蝗铲了下来。这引起了众人的警觉,急忙检视自己,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鞋上或多或少都有几条正在蠕动的蚂蝗,我们两个女孩顿时吓得哇哇怪叫。林教头忙折了树枝,上前帮我们清理,还好蚂蝗还只在鞋帮上。淞叔叔光脚穿着凉鞋,不知不觉中已被蚂蝗咬出了血,他用手指掸,用手掌拍都没用,只有点了烟去烧烙,那只蚂蝗才不甘心地从他的脚上翻身下地。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情景,一种对蚂蝗的恐惧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越接近谷底,蚂蝗就越多,我见到蚂蝗爬到鞋面上,只能尖叫着把脚伸到林教头那里,直到他拍拍我的脚说:暂时没有了,才稍稍安心一点,想到自己被蚂蝗吓成那副模样以及林教头那惊惶失措地帮我铲蚂蝗的姿态,又哈哈大笑起来。一会儿,林教头脚上又爬上了一条蚂蝗,我脚上也有,急着想把蚂蝗弄走,我扯过林教头就急急地把脚伸给了他,若在平时哪好意思把脚放在别人眼皮底下,可非常时期就什么都管不着了。林教头听着我那一声比一声大的尖叫,也只能埋下头先处理我鞋上的蚂蝗了。

还有一次,一条蚂蝗爬到露萍的袜子上,她吓得闭着眼睛尖叫,叫到后面可以说是撕心裂肺了,她一手抓着任意,一手抓着冲过来帮她铲蚂蝗的林教头,奇怪的是露萍因恐惧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尖叫,而任意也在那嘶吼应合,搞得我们看不懂了,后来才知道,露萍在无意识间,把任意的手都给掐紫了一大片。弄清楚原因后,大家都捧着肚子大笑,但边笑还得边抬脚看有没有蚂蝗。林教头还挤兑任意说:你陪着干吼什么呀?走着走着淞叔叔突然转过身对我们大叫,我们两个女孩子也就扯着嗓子惊恐大叫,谁也不知道叫什么,叫完了才知道是淞叔叔开了我俩的玩笑。尽管淞叔叔一再说蚂蝗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地上的蚊子,吸完血它就自己下来了,根本没感觉。但一路上我们还是腿都吓软了,毕竟没有这种经历。

我的一双脚完全交给林教头去拾掇了,因为我们根本连看都不敢看了。任意没扎裤腿的宽裤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钻进了三条蚂蝗,附在他的小腿上吮吸得胖胖的,他拉开裤子看见后大叫一声,我们一下子从他的周围迅速散开,只有他坚强地立在那里茫然地看着蚂蝗,然后如同打蚊子似地一巴掌一巴掌地狠狠拍着蚂蝗,当然那是没有用的。还是淞叔叔的半截烟头管用,把蚂蝗给烫下来拯救了他。蚂蝗咬人的时候会分泌一种麻醉剂和一种可稀释血小板的液体,人被吸血时浑然不觉,吸过血后伤口会一直流血不止,一时难以止住。看着股股不止的血流,便会有种血淋淋的感觉。最后,我们总结了一条,尽量不要去踩草丛,不要停下脚步,这样可以减少与蚂蝗接触的机会。

大汗淋漓地走出森林时,只觉得肺腑清畅,大概是林中那竭力的尖叫把污浊之气都叫出来了,耳边听到林教头在一旁嘟嘟喃喃地说:看什么原始森林,只顾低着头看蚂蝗了。我轻笑着装作没听见,哼起了一首歌,庆贺没被蚂蝗咬着。不过,心里还是暗暗筹划着要报答林教头。

我们的哀牢山之行,慢慢地画上了句号。短短的两天游历,可说是充满惊险,丰富多彩。当我们回到昆明时,觉得美丽、苍茫的哀牢山也跟随而来,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