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所记述的茶叶生产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11-11
茶叶生产 茶叶包装的技术方法 茶叶的生产制作流程

茶叶生产。

有关唐代茶叶生产技术的史料短缺,仅在陆羽《茶经》和唐末五代的《四时纂要》中,才稍有记述。因此,尽管唐诗中关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资料都是一些零星的片言只语,但将它们集缀起来,对于研究唐朝的茶叶生产技术,也不无小补。现将有关内容分条综述如下:

1、关于茶树生态环境的描述:张籍《茶岭》诗:“紫芽连白芯,初向岭头生”;李咸用《谢僧寄茶》载:“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飞鸢”;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吟:“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马戴《送宗密上人》说:“腊高松叶换,雪尽茗芽新”;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有:“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近”;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说:“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皎然《顾渚 行寄裴方舟》还记曰:“鵊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这些诗句,有些或就是茶的谚语,反映当时人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就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其中如“名随土地贵”之句,寓意便很深刻,它不但说明了茶树对土壤和小气候环境 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指出茶的闻名与地理位置、名人倡导等社会因素,也有较大的关系。

2、茶园管理技术:关于茶树的栽培管理,在中唐以前的文献中,只有陆羽《茶经》所说的“法如种瓜”一句。后来《四时纂要》虽开始有具体记载,但内容也极其简略。由于这一原因,所·913·茶史初探以过去有些文章称唐朝茶园管理比较粗放,甚至对《四时纂要》“二年后方能耘治”的记载也表怀疑。其实,对于茶园的中耕除草,唐诗中是极其肯定的。如孟郊《越中山水》载:“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白居易《为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 题东壁》:“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僧贯休《别杜将 军》:“伊余本是胡为者,采蕈锄茶在穷野”等等,都说明当时茶园不只进行中耕除草,而且从其称之为园为圃这点,也反映其管理已相当精细。

3、茶叶采摘:《四时纂要》中未提到采摘,在《茶经》中,也只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等几句。《全唐诗》除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日暖 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皎然“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衫犹滴沥”等一类诗句,所说和陆羽凌露、晴日采摘的原则一样之外,对于当时采摘的实际情况,还作了许多重要补充:如齐己《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茶烟”;李敬方《题黄山汤院》:“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白居易《谢李大郎寄新蜀茶》“红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齐己《咏茶》又诗“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以及贾岛的《送朱休归剑南 》:“朝阳十月中,芽新抽雪茗”;元稹的“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等等。

这里所说的寒食,也即清明。不少诗句说明,早在唐朝,我国就 已形成崇尚“雨前茶”和“明前茶”的风气。而且这里还说明,唐朝采摘的茶叶,除陆羽所说的春茶外,也采摘夏茶和秋茶。另外,如姚 全《乞新茶》所记:“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还说明 当时有些采摘的要求,还相当严格。

4、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唐朝的茶叶种类,《茶经》记载“有粗 茶、散茶、末茶、饼茶”等种。但《茶经》中介绍的制茶方法,只提饼茶一项,这说明陆羽所讲的粗茶、散茶,或许也即蒸而不捣、捣而未拍的蒸青绿茶。《全唐诗》中除蒸青工艺之外,还记述到了其他一些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刘禹锡《 西山兰若采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新芽 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讲述的即指晒青和炒青绿茶。过去 对绿茶一名,争议不休,有的说起始于明,有的说初见于宋,从朱庆 余《秋宵宴别卢侍御》:“绿茗香醒酒,寒灯静照人”的诗句来看,绿茶之名,早在唐朝就有。

另如陆龟蒙《茶焙》咏及的:“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且说焙前人,时时灸花脯(原注:灸花,焙人以花为脯)。”过去据钱椿年《茶谱》,一般称窨花茶肇创于明,笔者据宋朝有关记载,曾将此提前为北宋,现从上述诗句,说明其历史更可上推到唐朝后期。由此可以看出,唐和唐以前的茶叶,除紧压的团饼以外,还存在蒸青、晒 青、炒青以至花茶等各色茶类。

以上说的,都是不发酵茶类。从《全唐诗》来看,当时可能还存 在一种用曲种发酵的茶叶。如《全唐诗》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中所说:“铫煎黄芯色,碗转曲尘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吟:“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以及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等所说的“曲尘”,或许就是 指用曲种发酵的茶叶粉末。如果这一猜测不错,那么,今天我国西南某些兄弟民族还保存的用曲发酵的后发酵茶,就不是他们的首创,而是我国古代原始制法的一种孑·123·茶史初探遗。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2

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3

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index(economicthreshold)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

防治适期suitabledateforcontrol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5

茶树专用肥teaspecialtyfertilizer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基地选择、规划

4.1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20的要求。

4.2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4.3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4.3.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4.5茶园生态建设

4.5.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

4.5.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5.4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4.6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茶树种植

5.1茶园开垦

5.1.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5.1.2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1.3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5.2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5.3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6、土壤管理和施肥

6.1土壤管理

6.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5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1.6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

6.2施肥

6.2.1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6.2.2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宜施用茶树专用肥。

6.2.3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六六六

滴滴涕

≤30

≤5

≤3

≤70

≤60

≤400

≤0.2

≤0.2

6.2.4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6.2.4.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农家有机肥1000kg~2000kg左右。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人,沟深10cm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2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 60 kg。施月巴后及时盖土。

6.2.5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


茶叶清洁化生产理念自2003年提出以来,经过3年探索和实践,一些茶叶加工企业的清洁化生产程度已接近国际水平,但从茶叶生产的全程来看,清洁化管理还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指茶叶加工这一个环节,还应该包括茶园的选择与种植,以及茶叶包装、销售、贮藏等各环节。” 1、要实现全程清洁化生产,种茶时,选择茶园要充分考虑茶园与周边工厂、矿区、居民区及其他农田的间隔距离。土壤中含有的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大气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都可能会通过根系或者叶面直接影响茶叶生产的清洁化。在选择茶园前,最好能对茶园土壤、大气、水源等进行检测。发展有机茶,更要重点考虑茶园周边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茶叶种植是目前茶叶全程清洁化中的最薄弱环节,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间接污染,其中空气中的汽车尾气和燃煤产生的铅是茶树鲜叶和茶叶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还要合理选用安全的农药和化肥,严格实施安全间隔期规定,禁用垃圾肥。2、茶厂建设要按照食品厂要求设计,要有隔离室;在茶叶加工中,要尽量采用连续化的流水线生产,实现茶叶加工不落地,尽量减少人工操作而带来的污染。在加工燃料上,最好不用煤,而用液化气、柴油、电等清洁能源。茶叶加工机械,也应采用清洁化材料,要防止机器部件润滑油对茶叶污染,最好能用食品级机器润滑油。还要严格杜绝茶叶中加入添加剂,并注意防止杂物进入。3、茶叶包装材料也要严格注意,非食品用包装材料不可用于茶叶包装;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和其它有异味的物品放在一起或一起运输。4、茶叶清洁化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茶园基地清洁化●茶园环境清洁化。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茶园投入品清洁化。加强茶区农药销售单位(或个人)的监督管理,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实行源头控制和产区督查相结合,杜绝各类农业禁用品进入茶园。●茶园生产管理清洁化。以推进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为目标,全面开展清洁化技术宣传与培训,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市里重点选择4—5个生态条件好,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乡、村建设生态茶叶示范基地,重点对外推介招商。(2)茶叶加工清洁化强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对现有生产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加工环境清洁化。加快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企业进行全面整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限期整改,到时仍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关、并、转等措施,淘汰一批、保留一批、新建一批,最终实现全区茶企业的布局合理化、生产卫生标准化。●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淘汰陈旧、破损设备,鼓励使用微波、气热、远红外杀青、干燥及光电拣梗机等环保加工设备,并配置必备的吸尘装置和洁净卫生制茶器具。●加工能源清洁化。逐步降低煤、柴在制茶中的使用面和使用量,积极试点推广液化气、柴油、电、沼气等清洁化能源。●加工过程清洁化。加强员工生产卫生知识培训,持证上岗,按qs认证和haccp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测资源,成立黄山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在区、乡建立监测网点,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确保我区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5、关于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茶叶加工中清洁能源的利用茶叶加工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指在茶叶加工机械上推广使用以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电、沼气为能源的燃具的机械设计与加工使用技术。它的先进性在于燃具可控性和耐久性好,能耗低,热效率高。从而克服烧煤、柴对茶叶和加工环境的污染,以及现有燃具存在的可控性差、不耐用问题。考虑到黄山区目前茶产业的经济现状,可先试点,再逐步推广。(2)茶叶加工中清洁设备的利用茶叶清洁加工设备主要指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使用的微波杀青、干燥设备,气热杀青,远红外干燥设备,光电拣梗设备,金属检出装置等。它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微波磁控管的耐久性好,可控性高;红外辐射板,管质量高;光电拣梗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微波、红外干燥设备能耗低、实用化程度高,而且能够实现茶叶加工环节中的清洁化。可以在高档名茶生产中试用,并通过技术经济考核,逐步推广使用。(3)在茶叶加工中引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是用来保护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其宗旨是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单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该系统的优点是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制。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一、技术简介

无公害茶叶,是指茶叶中不含有害物质,或其含量控制在国际和国家有关组织规定的极限之内。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多样化、无公害、保健化的要求日益强烈。采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既保证了茶叶出口和消费者的健康,又能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新技术,在全国茶区单项技术已有运用,系列技术还处在示范、推广阶段。

二、操作规程

1.无公害茶园的建园技术规范

(l)品种的选择。合理选择适应性和抗病性强的品种。

(2)严格选地。选择土壤、水源和大气未受工业三废和放射性污染的区域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3)一般茶园转变成无公害茶园。制定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建立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减少和防治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2.无公害茶园栽培技术规范

(l)土壤管理技术。①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②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厩肥等有机物覆盖上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③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施肥技术。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人茶园。基肥: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l-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推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基肥应开沟深施。

(3)病虫害防治技术。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害,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②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③茶季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叶采收季节使用。石流合剂的使用量不得使茶叶的铜含量超标。

(4)水分管理技术。①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出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②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 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③在冬季与早春,采用塑料大棚覆盖的茶园。

(5)鲜叶采收技术。①手工采茶提倡双手采、提手采,保持鲜叶芽叶完整、嫩净。②机械采茶,保证采茶质量,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③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住良好的器具,装叶是不得超过150kg/m3(上标)。④在鲜叶盛装与储运过程中应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

3.无公害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规范 严防加工环节污染,制定并严格执行无公害茶产品加工、包装技术规程,无公害茶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加工设备和场地,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洁或消毒,所有的消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整个加工过程严防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混入茶产品。

4无公害荣产品储运和销售技术规范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选择无公害茶产品的标签和包装材料,所有的包装材料必须无污染;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的包装材料;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保鲜性能。严格按各类无公害茶产品要求的条件进行储运,严防霉变和有害生物、有害物质经储运环节混入茶产品。

三、注意事项

在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避免再次污染。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1)


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莱(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种植面积大约只有8hm2。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1885年斯里兰卡茶园面积已达2.30万hm2,1895年发展到12.35万hm2。到世纪之交的1900年,茶树种植面积已达16.20万hm2,以后继续扩大,到1965年,茶园面积创历史最高点,为24.29万hm2,茶叶产量约20.0万t。1975年,斯里兰卡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拥有20hm2土地。因此,绝大多数私有茶场被收归国有。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2年,斯里兰卡政府又将国营茶场全部私有化或改为股份制企业。虽然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部分茶园用于道路和城镇建设,也有部分不再适合茶树生长的茶园被退茶还林,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7年茶园面积为19.40万hm2。但由于私有化茶园经营管理明显改善,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茶叶产量随之增加,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t,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t,居世界第1位。茶叶已成为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农作物,在国民经济、就业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8年,斯里兰卡茶叶出口创汇500亿卢比(合7.6亿美元),占全国外汇收入的16%,仅次于劳务输出和服装出口,位居第3。茶业也是斯里兰卡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直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人员达200多万。茶叶作为多年生经济作物,与一般单年生农作物不同,能种植于坡度较大的山坡上,这对于山多地少,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斯里兰卡来说,茶叶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技术可概括为茶园管理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两个方面。

一、茶园管理技术

斯里兰卡茶叶以“优质高产”享誉世界,这不仅与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而且与其大力发展良种,不断提高良种茶园比例和采用优质丰产的茶园管理技术有关。

1.大力发展和推广无性系良种,提高良种茶园比例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自建所以来,一直把繁育良种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目前,已育成TRI2000、3000、4000型系列等数十个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除高产优质外,多数还有抗旱性强的特点,有的对常见病虫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TRI2040、3072、3073、4052和DN1等具有抗茶饼病的特性。各地茶场也繁育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DT和DN系列等。斯里兰卡政府自60年代开始规定所有的换种改植或新发展的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并对这样做的个体茶农在经济上进行补贴,这极大地促进了良种的推广。目前,个体茶农的无性系茶园比例已达90%以上,全国平均也在60%以上。

斯里兰卡各大型茶场均建有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除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外,还出售给附近的个体茶农。育苗采用营养钵扦插育苗法,营养钵筒体用塑料薄膜制成,一般直径10cm,高20cm左右,每钵扦插1枝,除采用半木质化的红棕色插穗(长约3cm,带1个饱满腋芽和1片正常真叶)外,还利用一芽二三叶的新梢,他们认为新梢插穗虽然成活率稍低,但具有生长快、长势旺的特点。扦插时,将铁芒萁直接插在营养钵内或营养钵间的孔隙中,用于遮荫,随着扦插苗的生长,铁芒萁叶子逐渐脱落,遮荫度也逐渐降低。由于当地气温较高,一般当年扦插,当年就可出圃移栽。

斯里兰卡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扦插繁育的无性系茶苗主要用于换种改植。茶园的种植规格为1.2~1.4m×0.6m,等高条植,每穴1株,每公顷12000~14000株。移栽当年可进行两次定型修剪,次年进行第3次定剪,修剪的高度分别为15~20cm、30~35cm和40~45cm,第3年开始可正常采摘。

2.保持茶园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

斯里兰卡是一个热带岛国,中部山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在2500mm左右,土壤深厚,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但由于山坡坡度较大,有的茶园甚至建于坡度超过60°的陡坡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及当地茶农对此极为重视,发明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法,如茶园等高条植,四周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坎,铺草等。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茶园“竹节沟”和茶园“双行隔离草”。

茶园“竹节沟”是按等高线或以1/120的梯度在茶园内修建的排水沟。“竹节沟”以沉沙坑和竹节坝依次相连而成,沉沙坑深45cm,宽60cm,长100cm;竹节坝长约50cm,比茶园地面低15cm(即坝高30cm),以利水缓慢流入下一个沉沙坑。“竹节沟”的一端与茶园内的主排水沟相连。从沟内挖出的土壤堆于沟的下沿,并将它修筑成一条挡水的小堤坝。“竹节沟”的间隙依茶园坡度而定,一般在6~15m之间。沉沙坑内的泥沙被定期清理,放回到沟上方的茶园内。

茶园“双行隔离草”是在山坡茶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种植双行草或小灌木。选择的草种要求直立型,分蘖能力较强,以减缓土表水的流速,同时阻挡部分泥沙。草和小灌木被定期修剪,修剪下来的枝叶作为茶园土壤覆盖的材料。茶园“双行隔离草”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但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并对附近茶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茶园四周和地边坎头都种有不同类型的草,以阻止园外雨水进入茶园和起到护堤保坎的作用。茶园四周种植的草为直立型,如香根草等。而泥坎上种植的多为匍匐型的草,如画眉草或毛花雀稗禾草。茶园内土层较薄不适合植茶的地方也用来种草,以防止土表直接暴露于雨水中,从而减轻茶园水土流失。

3.深翻、种草,改善土壤结构

老茶园在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先是将老茶树、遮荫树和其他树木连根挖除,然后进行全面深翻,深度为50cm以上。在种茶之前,一律要求先种草,时间为18~24个月,推荐的草种主要有两种:磨擦禾草和香茅草,这两种草具有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的优点。据试验,磨擦禾草在18个月内可生产地上部干物质25t/hm2和地下部干物质13t/hm2,这些干物质要求全部留在茶园内。这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抗旱耐涝和通气透水能力,而且还可明显降低土壤线虫的虫口密度,从而为茶园持续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茶树种植前,土壤需彻底深翻,但种植后采用免耕法,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为了改善采摘、施肥时人为践踏造成的表土板结现象,每次修剪后,用铁耙耙动土壤,深度约10cm,但不将土块翻过来,以减少根系的损伤。

4.施用茶树专用肥,提高土壤肥力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和当地肥料厂研制成功了数十种茶树专用混合肥,它们由尿素、硫酸铵、磷铵、磷矿粉、氯化钾和硫镁矾等混合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茶园,所施专用肥不同。扦插当年茶苗使用茶树专用肥T65(111,为氮磷钾比例,下同),施用量为每万株扦插苗共施100kg,插穗生根后(扦插后2~3个月)开始施用,每两星期1次,先淡后浓,开始时施用量为35g/m2(溶于5L水中),扦插后5~6个月施用量增加到70g/m2。每次施肥后需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肥料灼伤幼嫩芽叶。茶苗移栽当年及次年施专用肥T200(15∶1∶1),施用量当年为1200kg/hm2,次年增加到1500kg/hm2,分4~6次施用,1年生茶苗每次用量为15~25g/株(按12350株/hm2计算,下同),2年生茶苗施20~30g/株。从茶树正式开采到第1次重修剪改造(约4年后),施用的茶树专用肥为T750(35∶1∶2),施用量为1750kg/hm2,分4~6次施用。对于开始正常修剪改造的成龄茶园,可用茶树专用肥U709(6∶1∶3),施用量按产量计算,一般每采100kg干茶施纯氮10~14kg。对于土壤有效镁含量低于60mg/kg的缺镁丰产茶园(产量高于1000kg/hm2)或有效镁含量低于40mg/kg的低产茶园(1000kg/hm2以下),施含MgO 2.5%的U235(6∶1∶3)专用肥。对于剪插穗的母本园则施用T250(2∶1.5∶3)或U195(1.5∶1∶3),年施用量前者为100~400g/株,后者为80~320g/株,分4次施用。茶树重修剪改造前施1次专用肥U300(6∶1∶6),而改造后则施2~3次(依茶树增产潜力而定)专用肥U360(6∶1∶9),每次施纯氮60kg/hm2。换种改植茶园种草期间施专用肥U625(1.5∶1∶1.3),施用量为每年625kg/hm2。

肥料施用方法因树龄而异,对于扦插苗是将肥料溶于水中浇施,1~2年生幼龄茶树采用茶树周围开沟土施,而3年生及3年生以上的成龄茶园则一律选择小到中雨前在茶行间撒施。

5.喷施叶面肥,促进茶树生长

除了土施多种茶树专用肥外,叶面喷施硫酸锌也是斯里兰卡常规施肥技术之一。茶树扦插发根后,为刺激插穗萌芽生长,在施用T65专用肥1周后,每千株插穗叶面喷施0.28%的硫酸锌5L,连续喷施4~6次,每次间隔两星期,以后间隔期延长至1个月。茶苗移栽后,第1年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4~6次,每次各1kg/hm2,浓度为1%。移栽次年,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加倍,但喷施次数和浓度相同。对于有缺氮(叶色发黄)和缺镁(低位成熟叶叶脉缺绿)症状的茶苗则除喷施硫酸锌和硫酸钾外,还需加喷尿素和硫酸镁,喷施浓度为1%~2%,移栽当年茶园每次用量为1~2kg/hm2,次年加倍。叶面喷施在土壤施肥后进行,上述4种肥料可混合喷施。3~7年生茶树,硫酸锌和硫酸钾的用量增加到每年各6~9kg/hm2,缺氮和缺镁茶园,加喷尿素和硫酸镁的用量每次各为8~12kg/hm2,浓度为2%~4%,与土壤施肥同时进行。就开始树冠改造的成龄茶树而言(7年生以上),产量低于2000kg/hm2的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为每年6kg/hm2;而产量高于2000kg/hm2的高产茶园,硫酸锌的施用量增加到11kg/hm2,均分4次喷施,每次于地面施用氮磷钾混合肥10~14天后进行。在硫酸锌溶液中常混合适量的尿素、硫酸钾和硫酸镁等,以提高叶面肥的效果。

6. 定期使用白云石粉,调节土壤pH值

斯里兰卡绝大多数茶园已种茶100年以上,由于茶树根系本身分泌酸性物质,以及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茶园土壤不断酸化,有的茶园土壤pH值已降到4.0以下,这导致土壤中钾、镁养分的淋溶损失,磷、硼、铜、锌的有效性降低,而铁、锰和铝元素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从而引起土壤养分失衡。另外,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从8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使用白云石粉来调节茶园土壤的pH值,同时提高土壤中钙、镁养分的含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白云石粉的需要量由茶叶产量和土壤pH值来确定。年产干茶1000kg/hm2以下的茶园每一修剪周期(4年)施白云石粉400kg/hm2,以后产量每增加500kg/hm2,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增加200kg/hm2,于修剪改造前2~3个月施下。如土壤pH值低于4.2,则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加倍,且须分两次施用,一半于修剪改造前施下,另一半于修剪周期的中期(一般间隔两年后)施下。施用方法是在茶行间均匀撒施。

有时,在推荐白云石粉的需要量时,只根据土壤pH值来确定。当pH>4.5时,白云石粉的需用量在1个修剪周期内为1000kg/hm2;pH4.2~4.5时,施1500kg/hm2;pH3.9~4.1时,施2000kg/hm2;pH<3.9时,施2500kg/hm2。

由于白云石粉的大量施用会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因此,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必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匹配。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5%时,白云石粉的施用量在一个修剪周期内不应超过2000kg/hm2。

另外,茶园换种改植种草前,低地茶园需施白云石粉2000kg/hm2,中地和高地茶园则需4000kg/hm2。茶苗移植时必须测定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移栽当年及次年需分别施白云石粉500kg/hm2。白云石粉的施用最好选择在土施混合肥4~6周后于中到小雨前均匀撒施。茶树开始正常采摘后,也应检查土壤pH值,如pH值低于4.5,应施白云石粉750kg/hm2,以后在第1次树冠改造时再施1次白云石粉。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


鲜叶采摘和处理

(1) 合理采摘 高档香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中低档香茶采一芽2~3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原料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保持新鲜、清洁。盛装和贮运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

(2) 鲜叶摊放 鲜叶摊放程度及时间根据不同的鲜叶原料、气温、湿度及操作条件不同而不同。摊放要做到不同品种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水叶分开,新老茶树鲜叶分开。鲜叶必须摊放在竹制的篾簟上,厚度以7―10厘米为宜,一般摊放时间6―12小时,中间适当翻叶。摊放程度到鲜叶含水率68―70%左右,叶质柔软,有清香时即可。

杀青

杀青是松阳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杀青机械选择大型号的滚筒杀青机(一般选用80或90型号的为佳)或汽热杀青机。汽热杀青机由于蒸汽的穿透力强,热风温度高,瞬时能把鲜叶杀匀杀透,而且杀青叶的附着水少,达到无断碎、无烟焦味、叶质柔软、清香纯正的杀青效果。滚筒杀青机起始锅温要求达到220―250℃,汽热杀青机蒸汽温度要求达到110―150℃,杀青程度根据不同档次的原料有所不同,一般杀青叶含水率55~58%左右,有明显清香时即可。杀青叶出筒后,要及时摊晾降温,最好用电风扇吹散水蒸气,使叶温迅速降低,保持其翠绿和清香。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详解


无公害茶叶是指茶叶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对公众身体健康没有危害。

茶叶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地方财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优化茶叶结构,发展无公害茶叶,是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茶叶作为天然的健康饮料,其优质和安全更加被人们关注。因此,茶叶卫生质量,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关系到我县茶叶产业、全川茶叶产业以及全国茶叶产业的兴衰;所以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已势在必性。 一、无公害茶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一)生产基地的基本环境条件

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必须具备以下环境先决条件:

1、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基地的灌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土壤质地良好、无污染、符合标准。

2、远离城镇、工厂、周围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污染源。

3、具备茶树良好生长的基本立地条件,即土壤pH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超过80cm,养分丰富而且平衡,在0~4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20mg/Kg,有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镁、锌等元素不缺。地下水位100cm以下,年降水量大于1300mm,10℃以上积温大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80%以上。

4、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

(二)茶叶基地选择

无公害茶园应选在茶叶的优生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植茶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无病虫寄生植物,茶树病虫害少。

2、若是现成的采摘茶园,要有良好的栽培管理规范,近期不偏施或重施化肥、化学合成农药、除草剂等。

3、茶园集中成片,有一定的规模,长势良好,且无公害生产茶园与其它常规农业生产用地有一定的隔离带。

4、茶树品种能适应我县土壤及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新建茶园也要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山地,建立高标准良种茶园。

(三)茶园规划

1、茶园地块划分

土地选好后,根据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划分区块,区块大小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m为宜。

2、道路系统设置

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根据整体布局,需设置主干道和次干道,并相互连接成网。

3、排灌系统的设置

根据茶园面积大小,规划相应的蓄水池;还要修好排水沟,每梯要有背沟,每块地要有侧沟,侧沟与主沟相连,背沟与侧沟相连。

4、 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

坡度15度到25度的山地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度最小1.5m,种植两行茶树的应为3m左右。

(四)茶园开垦

土地选好后,首先清理地面的杂草、树木、乱石、土堆等;然后初垦,开垦深度50m以上,除尽杂草、树根、宿根等;在种植前进行一次复垦,进一步清理地面,复垦深度30m以上。

(五)施足底肥

深垦施足底肥是加深活土层,为茶树根系扩展创造良好条件,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肥料。一般深垦50m以上,结合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作为底肥,且氮、磷、钾比例配合适当。如每亩施农家肥1500~2500Kg,或油枯200~300Kg,磷肥50~100Kg。肥与土混匀后,再盖土至高于地面5~10cm。

(六)茶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维护

要科学合理地在茶区和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树木,营造防护林;还可以实行以茶为主,间作其他作物,不同层次的立体结构和茶园复合生态系统。这样可形成良好的防护屏障,可有效抵御部分工业废气的污染,起到遮荫、防风抗寒的作用,并能调节和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使茶园环境得到优化,也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同时也为鸟类和天敌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生物防治茶树病虫害奠定基础。 在树木或间作品种选择上,要考虑不同株高、不同根深、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高层林木宜选择生长快,树冠宽大,叶片稀疏、冬季落叶、根系深生、无共同病虫害,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果树,如柿、李、梨等果树和湿地松、相思、合欢等经济林木,低层以套种不影响茶树生长的矮生、葡匐性豆科作物、绿肥等。

无公害茶树的栽培

(一)选择适宜良种

建立无公害生产茶园,应选择适合我县生长的省级或国家级良种,并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早芽、性状整齐等特征特性的优良品种。种植前必须按GB11767-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目前我县普遍推广的无性系良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名山131等。

(二)合理密植

双行条栽:1、大行距150cm,小行距33~45cm,株距20~33cm,每穴栽2株,每亩栽6000~8000株;2、大行距150cm,小行距45cm,株距17cm,每穴栽1株,每亩栽6000株。

(三)茶苗移栽

1、土地准备:首先浅锄,欠细种植沟土壤,然后拉行绳,按大小行距放线开沟,沟深10cm左右。

2、移栽时间:我县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9月~10月上旬。

3、移栽要领:当茶苗苗高不小于30cm,主干茎粗不小于3mm时出苗。起苗时,苗圃地土壤必须湿润疏松,因茶苗根系与土壤密合在一起,这样起苗才能够多带泥土,少伤细根。移栽时,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层层踩紧踏实,使土壤与茶苗根系密接,埋土过半时,浇足定根水,待水份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 原插穗顶端上的短茎刚好埋入土中为宜),不宜过深过浅。移栽后要及时在离地15cm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减少水分蒸发;如遇大旱,要注意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茶苗成活。

有机茶生产技术


有机茶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因此,有机茶属于真正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饮品。它代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有机茶生产对环境、园地、施肥技术、病虫防治、采摘及加工等都有特殊要求,现将有关技术要求介绍如下:

1.环境选择有机茶生产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产区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的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物品。

2.园地选择发展有机茶园应选择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园地,品种的抗逆性要好,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茶园园地生态环境优良,周围布置好绿化带,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大于1.5%,pH值4.5~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能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

3.土壤管理:①1~3年生幼龄茶园,应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培肥改良土壤。②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污染的秸秆等覆盖土壤,减少水、土、肥流失,夏天保水防旱,冬天保温防冻。③对土壤肥沃、无杂草、覆盖度高的茶园,应少(免)耕,提倡利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④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4.施肥技术:①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允许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一些天然矿物(如矿产硝石等)、天然腐殖酸盐类(如泥炭等)及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有机茶专用肥等。②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人工合成的各种多功能叶面营养液及城乡垃圾、工厂废渣等。③每年修剪下的茶树枝叶都要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④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采用经1~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肥料。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禽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

5.病虫害防治:①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②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③及时耕作、除草。④利用天敌(如蜘蛛)和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⑤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⑥秋茶结束后适当使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会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度。

6.采收:①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技术标准采摘。②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机采时机器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③盛装鲜叶应使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或篓筐,装叶量不得超过150千克/立方米。

7.加工技术:①有机茶加工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标准。②加工的原料必须来自颁证的有机茶园,加工设备必须由不含污染物的材料制成。③加工过程只能采用物理方法和自然发酵,禁止使用化学处理方法。④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它添加物。⑤加工、包装有机茶的工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不允许患传染病的人员上岗。

8.有机茶的理化卫生标准:水分含量≤6%(白茶和花茶≤7.5%,紧压茶为≤8.5%);粉末含量≤1%;总灰分≤6.5%(紧压茶为≤7.0%);水浸出物≥34%;铜≤3毫克/千克;铅含量≤1毫克/千克(紧压茶为2毫克/千克);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均不能检出。

颗粒绿茶生产技术


浙江省富阳市生产龙井茶和大宗绿茶,以大宗绿茶为主。由于品种单一,市场应变能力差,易受市场冲击。近年来,大宗炒青、烘青绿茶市场不景气,销量日益减少,年产量从2000t以上下滑至800t,且售价很低,茶农收益很少。因此,大量夏秋茶和后期春茶不采,许多茶厂处于停产倒闭状态。为此,进行多茶类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

生产颗粒绿茶,只需在原有传统绿茶机械基础上,增加转子揉切机,投入不多,却能增加收益。该茶体形细小,大多是16孔左右的颗粒形和片、末形茶。产品可供出口和内销,窨制茉莉花茶后,是生产袋泡茶的好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

一、生产颗粒绿茶的机械设备

以年产颗粒绿茶30t为例,应具备如下各种茶机。

1.初制机械设备

70型滚筒杀青机1台,台时产量100~150kg,安装吸风排湿装置的为好。

55型揉捻机4~6台,台时产量约70kg。

芙蓉705型转子机1台(江苏省宜兴市芙蓉茶场生产),台时通过量约500kg。

30型解块分筛机1台,配5孔筛网,台时产量约500kg。

16型自动烘干机1台,应配置相匹配的热风炉,台时产量约60kg。

2.精制机械设备

36型平面圆筛机1台,台时通过量为500kg左右。筛网配置8、10、12、16、24、32、60孔。

齿切机1台,台时通过量为1000kg左右。

FZ 1型或FZ 500型风选机2~3台,台时通过量为150kg左右。

861型高压静电拣梗机1台(杭州房地产工贸公司茶机车间生产),台时通过量为500kg左右。

二、初精制工艺流程

1.初制

颗粒绿茶初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揉切、解块分筛和烘干5道工序。

(1)鲜叶。鲜叶老嫩与传统条形茶相同,一般采用春茶末期和夏秋季质量中下档、价格较低廉的鲜叶,以节省制茶成本。

(2)杀青。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操作时以投叶量的多少来掌握杀青程度。杀青叶含水率在60%~64%为好。杀青太嫩,颗粒茶少、片茶多,有损于成茶的经济价值。夏秋季的鲜叶含水率常在73%左右,这样,100kg鲜叶经杀青后的余重以70kg为适宜。

(3)揉捻。因所用鲜叶叶质较老,揉捻以热揉为好,即杀青后不摊凉,趁热揉捻。总揉捻时间为20min左右,开始2min不加压,随后逐步加压,这样有利于颗粒形茶的形成。

(4)揉切和解块分筛。揉捻叶用转子揉切机揉切,然后立即进行解块分筛。解块分筛配5孔筛网,筛面茶再进揉切机复切,当80%~90%的揉切叶通过5孔筛后,余下的10%~20%为头子茶,不再揉切。筛下茶和头子茶分别烘干。

(5)烘干。分毛火、足火两次烘干易达到成茶干度要求。烘干热风温度为110~115℃。足火温度不宜低,否则成茶青气较重。因老式烘干机的炉灶横管易破裂漏烟,所以烘干使用热风炉为好。

2.精制

鲜叶经初制,待积累一定数量毛茶后再进行精制,这样可提高工效和节省制茶成本。

(1)毛茶分筛。用平面圆筛机将毛茶按颗粒大小分开。

(2)齿切。对8孔面的头子茶用齿切机切细后,再上平面圆筛机分筛。

(3)撩筛。经分筛后的8、10、12、16、24孔茶分别用平面圆筛机撩筛。32孔底、60孔面茶进行“撩头割脚”,使各孔茶规格达到一致。

(4)剖扇。用风选机将经撩筛后的每个筛号茶进行剖扇,按茶叶身骨的轻重分出正口、子口、次子口茶。

(5)清风。用风选机将正口、子口、次子口茶分别再次风选,扇去毛衣、杂质等物,达到轻重一致,提高净度。

(6)静电拣梗。经清风后的8、10、12、16孔茶,分别用高压静电拣梗机拣去毛衣。重复拣剔1~2次,可达到净度要求。若茶叶已受潮,含水率大于7%时,必须复火后再上静电拣梗机,否则拣剔没有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