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发布时间 : 2020-11-16
茶叶的条件 茶叶生长环境 上等茶叶生长环境

【www.cy316.com - 茶叶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2001-09-03发布

200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建云、韩文炎、许允文、鲁成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产地和环境条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空气、土壤和灌溉水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叶产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数值修约规则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胶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胶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铅和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铅和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茶叶产地

具有一定面积和生产能力的栽培茶树的土地。

3.2环境条件

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与品质的空气、土壤和灌溉水等自然条件。

4 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4.1总体要求

无公害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精选阅读

茶叶贮存的环境条件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中,已提到水分、温度、氧、光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均会影响到茶质变化,故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库房的基本要求。茶叶仓库要防潮、避光、隔热、防污染,库房周围无异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通风散热方便,又可密闭遮光,库内温度不超过30度,相对湿度设法控制在20度以下,要专库专用,不得混装其它货物。

2、防潮要求。首先要求贮存的茶叶含水量,要符合储藏的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要求茶叶含水量应在3%,才能保持茶不变质。超过6%就容易“陈化”,所以茶叶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其次,在阴雨天气,库房外面高湿、高温的情况下,不得进货取货,库房的门窗要封蔽,使仓库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3、避光要求。光线直接照射,会使茶叶中的叶绿素等化学成分,引起变色,并出现“日晒味”,降低茶叶的品质。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保鲜的茶叶,一旦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所以,要求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都要避光。

4、隔热要求。高温会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氧化加快,促使茶叶“陈化”加快。所以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尽量保持仓库里的气温不超过30℃,还要采用既能隔热又能密封的容器贮存茶叶,在这样的环境中贮藏的茶叶,就能避开高温对质量的影响。

5、防污染要求。茶叶由于含有棕榈酸和具有毛细孔多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很容易把周围的异味吸收到茶叶中。所以在储藏保管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与其他商品,特别是有味的商品存放在一起,更不能用有味的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和不卫生的车辆运送茶叶。茶叶仓库、茶叶加工厂,茶叶商店都要避开有味有毒气体进行加工、贮存、经营。

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


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5009.4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 GB 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饮用菊花

用于泡饮的菊花。

3.2

原料花

经蒸制干燥而未经精加工的菊花。

4 要求

4.1 感官品质

按有关现行标准执行。

4.2 理化指标

饮用菊花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饮用菊花理化指标

项 目指 标备 注含水率/%≤13(其中原料花≤16)梗、叶等含杂率/%≤0.5灰分/%≤8

4.3 卫生指标

饮用菊花的卫生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饮用菊花卫生指标

项 目指 标二氧化硫(以SO2计)/(mg/kg)≤0.5砷(以As计)/(mg/kg)≤0.5铅(以Pb计)/(mg/kg)≤5溴氰菊酯(deltamethrin)/(mg/kg)≤10氯氰菊酯(cypermethrin)/(mg/kg)≤20注:国家禁用、限用农药从其规定。

4.4 净含量允差

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单件定量包装菊花的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净含量负偏差

净含量负偏差净含量的百分比/%质量/g5g~50g9—50g~100g—4.5100g~200g4.5—200g~300g—9300g~500g3—500g~1kg—151kg~10kg1.5—10kg~15kg—15015kg~25kg1.0—

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2)

5 试验方法

5.1 取样

按GB/T 8302规定执行。

5.2 理化指标的检测

5.2.1 含水率

按GB/T 5009.3规定执行。

5.2.2 含杂率

用分度值为2g的案秤和分度值为0.01g的天平,分别作样品称量和杂质称量。称取样品100g~500g,置于干燥、洗净的白色容器中,在自然光线下把一切非饮用菊花的物质拣出称量,按式(1)计算含杂率。

含杂率(%)= ×100 ……………………(1)

5.2.3 灰分

饮用菊花灰分检测用样品应去除杂质后称取。灰分检测按GB/T 5009.4规定执行。

5.3 卫生指标的检测

5.3.1 二氧化硫

按GB/T 5009.34规定执行。

5.3.2 砷

按GB/T 5009.11规定执行。

5.3.3 铅

按GB/T 5009.12规定执行。

5.3.4 氯氰菊酯、溴氰菊酯

按GB/T 17332规定执行。

5.4 净含量的检测

用感量合适的秤具称取去除包装的样品,与样品标示值对照进行测定。

5.5 包装标签的检验

按GB 7718规定执行。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规则

产品均应以批(唛)为单位,同批(唛)产品的品质规格和包装应一致。

6.2 交收(出厂)检验

6.2.1 每批产品交收(出厂)前,生产单位应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的产品方可交收(出厂)。

6.2.2 交收(出厂)检验内容为感官品质、水分、杂质、灰分、净含量和包装标签。

6.3 型式检验

6.3.1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考核,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对产品质量进行型式检验:

a)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差异较大;b)因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c)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6.3.2 型式检验即对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

6.4 判定规则

6.4.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6.4.2 凡劣变、有污染或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4.3 交收(出厂)检验时,理化指标与包装标签,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4.4 型式检验时,要求规定的各项检验中如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5 复检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唛)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7 标志

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8 包装、运输、贮存

8.1 包装

8.1.1 包装材料应干燥、清洁、无异气味,不影响产品质量。

8.1.2 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产品质量,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8.1.3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规定。

8.2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3 贮存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通风、无污染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无异气污染。

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


茶叶之所以会变质,可能是因为被暴晒过,可能是受潮了,还可能是因为在茶叶加工后,饮用之前存放的环境不好而让茶叶变味、变质、甚至发霉。由此可见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是很重要的。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中,已提到水分、温度、氧、光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均会影响到茶质变化,故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而好的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应具备这些:

1、库房的基本要求。茶叶仓库要防潮、避光、隔热、防污染,库房周围无异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通风散热方便,又可密闭遮光,库内温度不超过30度,相对湿度设法控制在20度以下,要专库专用,不得混装其它货物。

2、防潮要求。首先要求贮存的茶叶含水量,要符合储藏的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要求茶叶含水量应在3%,才能保持茶不变质。超过6%就容易“陈化”,所以茶叶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其次,在阴雨天气,库房外面高湿、高温的情况下,不得进货取货,库房的门窗要封蔽,使仓库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3、避光要求。光线直接照射,会使茶叶中的叶绿素等化学成分,引起变色,并出现“日晒味”,降低茶叶的品质。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保鲜的茶叶,一旦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所以,要求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都要避光。

4、隔热要求。高温会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氧化加快,促使茶叶“陈化”加快。所以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尽量保持仓库里的气温不超过30℃,还要采用既能隔热又能密封的容器贮存茶叶,在这样的环境中贮藏的茶叶,就能避开高温对质量的影响。

5、防污染要求。茶叶由于含有棕榈酸和具有毛细孔多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很容易把周围的异味吸收到茶叶中。所以在储藏保管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与其他商品,特别是有味的商品存放在一起,更不能用有味的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和不卫生的车辆运送茶叶。茶叶仓库、茶叶加工厂,茶叶商店都要避开有味有毒气体进行加工、贮存、经营。

茶叶是很脆弱的物种,少许的水分就能摧毁一片茶,高温也能让茶叶加快氧化。保存茶叶其实不难,简化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就是避光、避潮、防异味、密封,保存绿茶、铁观音的话,就要注意放置在低温的地方,如:冰箱。

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


在茶树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众多的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茶树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探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一)气象因子和茶树生长

气象因子中与茶树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1.光照

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茶树有机体中90%~ 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进行。光照条件差的枝条发育就细弱;光照充分的叶片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较厚,叶片比较肥厚、坚实,叶色相对深而有光泽,品质成分含量丰富,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相反,光照不足的叶片,大而薄,叶色浅,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相对增高,茶叶滋味表现淡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广东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夏季中午的光照强度往往过高,不利于茶叶新梢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因此常常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如间种遮阴树或覆盖遮阳网等)。一般而言,茶树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万—5万勒为宜。

茶树生育对不同光质反应是不同的。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蓝光为短波光,在生理上对氮代谢、蛋白质形成有重大意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橙光对碳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物质积累的基础。紫光不仅对氮代谢、蛋白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一些含氮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很多香气成分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试验表明,在夏季覆盖蓝紫色薄膜可以提高氨基酸含量,而覆盖黄色膜则同时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吴庆东,1987)。

目前一些高产茶园的光能利用率不足1.5℃。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大大提高茶叶增产潜力。研究表明,茶树为喜阴植物,不遮阳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光照(4万~5万勒)下仍比遮阳茶树高,但是在强光(8万勒以上)、高温( 34~38℃)和低湿(40%~60%)的协同作用下,叶片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大幅提高,使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适度遮阳能满足茶树耐阴生理习性要求。就茶叶品质而言,低温高湿、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较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而味强烈的红茶。

为了有效、经济地利用光能,除了做好园地和品种选择外,还可以通过间种遮阴树,夏季覆盖遮阳网,辅以合理密植、人工灌溉、茶园施肥、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调节。

2.温度

气温与土温对茶树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土温主要影响地下部的生长。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

的,气温高,地温也随之升高。

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是指茶树在此温度条件下生育最旺盛、最活跃。不同茶树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多数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如其他生育条件满足其生长需要,则随着温度升高,生育速度加快。

高温可以促进薄壁细胞增厚及液泡形成,促进厚壁组织纤维细胞增厚并木质化,促进新梢茎的木质部发育。所以,气温越高,嫩叶展开与增大增厚也越快。同时嫩叶转变为绿色速度加快,对夹叶发生量增加,多酚类物质增多,茶氨酸和氨基酸总量下降,使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随着气温升高,新梢生长加快,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最适宜新梢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8~30℃。秋冬季气温下降到 lO℃以下时,茶树地上部进入休眠,停止生长。茶树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因品种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茶树品种耐低温的表现,一般把中、小叶种茶树经济生长最低气温界限定为-10~8℃,大叶种定为-3.0~2.0℃。大叶种茶树在气温低于一5℃和小叶种茶树在低于-16℃时,茶树新梢将遭受冻害。 早春气温低时,地温更低,为促使茶芽早发,人们常采用耕作施肥和利用地表覆盖技术措施,疏松土壤,加强地上气流与地下气流交换,保温保暖,可有效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当夏季到来时,地下5~lO厘米土层温度可升至30℃,通过行间铺草或套种牧草等措施,可以降低地温(黄东风等,2002);秋季增加有机肥以及提高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冬季茶园土壤温度。此外,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也能有效改善地温、气温和空气湿度。

3.水分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条件下,就可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 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的蒸发和茶树的蒸腾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许允文.198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 1987)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彰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4.广东省气候特点

广东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水热资源丰富;广东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8~20℃≥10℃活动积温在6500~7500℃,年降水量在1200~1800毫米,也有的地方达2500毫米以上。多数年份早春少雨,常有茶树旱害发生,要注意抗旱保水;4~9月降水最多,尤其是夏秋台风频繁,伴有暴雨,雨水冲刷严重,因此水土保持是茶园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土壤条件和茶树生长

土壤是指能够生长茶树的地面表层,它能提供茶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和水分,与茶树之间有频繁的物质交换,因而土壤也是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

1.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性状

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酸碱度都会对茶树的生长产生影响。高产优质茶园土壤的特点与要求应该是:有效土层(耕作层)深厚疏松,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丰富;心土层和底土层紧而不实;土质不黏不沙,既通气透水,又保水蓄肥,以微酸性原始沙壤土为上。

(1)土壤酸碱度。茶树是喜酸忌碱植物,在pH为4~6.5的土壤中均能生长,其中以pH 4.50~5.5为最好。茶树适宜于酸性土壤环境的特性与根系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有关。另外,酸性土壤还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含有较多的铝离子,酸性越强,铝离子越多。健壮的茶树含铝可达1%左右,只有酸性土壤才能更好地满足茶树对铝的需要;二是酸性土壤含钙较少,钙虽然是茶树生长的必要元素,但数量不能太多,一般超过0.3%就影响生长,超过0.5%茶树就会死亡。所以,有石灰的宅基地或坟地,不利于茶树生长,必须彻底换土。

测定土壤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石蕊试纸比色,也可通过实地调查酸性指示植物来判断。一般长有映山红、铁芒箕、马尾松、油茶、杉木、杨梅等植物的土壤都是酸性的,可以种茶。

(2)土壤厚度。茶树根系发达,主根可长达l米以上,为保证根系向深度广度扩展,土层厚度一般不应少于60厘米。我国不论南北茶区的高产茶园土层厚度都在2米以上,其中有效耕作层在30厘米左右。在土层浅的地方种茶,建园时必须挖沟深翻土50厘米以上。综观各地低产早衰茶园,有不少是忽视土壤深翻所造成的,这在建园时特别需要注意。

(3)土壤质地。一般以沙壤土为好。沙性过强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弱,干旱或严寒时容易受害;质地过黏的土壤通气性差茶树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降低,茶树生长不好。

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土壤酸碱度、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等3个条件能够基本适宜茶树生长的要求,就可通过多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铺草覆盖和科学施肥、耕作等技术措施,也可把先天不足的茶园土壤最终培育成为丰产的茶园土壤。

2.地形条件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茶园地形主要是指海拔、地面坡度和坡向等3个方面。

(1)海拔。海拔不同,热量条件就不一样。通常在海拔1500米以下,每升高100米,气温要降低0.3~0.4℃。因此,茶园随着海拔的增高,积温减少,茶树生长期就缩短。在广

东,海拔200~700米的茶区,茶树生长良好,茶叶产量和品质也比较好;海拔超过1000米的,茶树生长不如前者,且易染苔藓、地衣和白星病等。但在我国云南等西南茶区,海拔1500米以上栽培的茶树仍然生长发育良好,产量和品质兼优。

(2)坡度。坡度大小关系到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和温度的昼夜变化。据测定,同为向阳的南坡,坡度大的接受太阳辐射量大。但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冲刷加重,对茶树生长也不利。所以,在选择新茶园时,坡度不应超过300。因为坡度太陡,不但建园费工,而且管理困难,茶叶产量也难以提高。

(3)坡向。与谷地、平地茶园相比,向阳的坡地茶园由于受光面积大,又能避免与减轻寒风的袭击,冷空气容易下沉,所以冬季的气温相对较高。南坡与北坡相比,获得的热量较多,近地面的地温比较高,蒸发量较大。东坡和西坡的效果介于南坡与北坡之间。不过东坡温度上午高、下午低,西坡正好相反。但总的来说,西坡温度高于东坡。这些情况,在建园规划时应有所考虑。

3.广东省土壤情况

本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是赤红壤类茶园土,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东部地区。土壤呈酸性,pH为4.0~5.5,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很低,一般有效钾含量在30~80毫克/千克,有效镁含量在25~50毫克/千克。在有森林覆盖的地区,土层深厚,有机质较多;在森林遭受破坏的地区,有机质分解迅速,土壤肥力低。因此,做好土壤改良和增施有机肥料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变质,陈化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而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温度

氧化、聚合等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温度高低紧密相连。温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各种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如果茶叶在10℃条件以下存放,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能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贮藏,则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研究还认为,红茶中残留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恢复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较高温度下贮放茶叶,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都将大大加快,从而加速新茶的陈化、茶叶品质的损失。

2.水分

食品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中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容易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就好像给食品成分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从而使受保护物质得到保护,氧化进程变缓。研究认为,当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隔离开来,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水平后,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的水分不但不能起保护膜的作用,而是起着溶剂的作用。特别是当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6%时,会使化学变化变得相当激烈。溶剂的特性之一是使溶解后的物质浓度左右扩散,从而使反应加剧,变质加速。主要表现之一是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自动氧化和酶促氧化、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色泽变质的速度呈直线上升。

3.氧气

氧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相化合,而使之成为氧化物。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很强。然而,当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能促进反应的酶存在,这种氧化作用就可以变得很激烈。在酶失活的情况下,各种化合物仍能被分子态氧所氧化,只是速度缓慢得多而已。茶叶中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均与氧存在有关,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也有氧的直接参与和作用。

4.光线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光线照射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能量水平,对茶叶贮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速了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味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茶叶贮藏期间受光与不受光的相比较,茶叶中1-戊烯-3-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加。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影响茶叶品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引起茶叶陈化劣变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在诸多的因素中茶叶水分(空气湿度和茶叶自身的含水量)是导致陈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温度、氧气起加速和延缓陈化变质的作用。

1、水分的影响

茶叶是一种干燥的农产品。食品学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易受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似在食品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食品得到保护,使氧化进度变缓。许多研究表明,当茶叶中的含水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情况大变,不但不能起保护膜作用,反而起溶剂作用。溶剂的特性是使溶质扩散,加剧反应。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或外界大气相对湿度高于6O%以上时,会使茶叶中的化学变化十分激烈,如叶绿素的变性、分解,色泽变褐变深;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迅速减少;组成新茶香气的二甲硫、苯乙醇等芳香物质锐减,而对香气不利的挥发性成分大量增加,导致茶叶品质变劣。因此,成品茶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以下,超过此限度则要复火烘干,才能保存。

2、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茶叶成分发生化学变化速度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陈化越快。实验证明,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褐变速度加快3倍~5倍。在10℃以下贮藏,可抑制茶叶褐变。在- 20℃条件下冷藏,几乎可以长期防止茶叶陈化与变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8个月的绿茶,其维生素C的保留率相差很大。

同样,在较高温度下贮存红茶,一些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使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加快,从而使新茶陈化,品质下降。

3、氧气的影响

大多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是在氧气参与条件下进行的。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氧化反应并不很强。然而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促进反应的酶存在,其氧化反应可以变得很激烈。如茶叶贮藏包装不当,进入氧气,会加快茶叶中易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如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以及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都是在氧气的参与和作用下发生的。

4、光线的影响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茶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可以加速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诸如使叶绿素有色物质分解退色,有些成分还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不良气味--日晒味等等。研究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受光与不受光相比较,茶叶中1- 戊烯- 3- 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多。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新、阮建云、傅尚文、卢振辉、韩文炎。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加工的加工厂、人员、加工技术以及农户加工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叶初制和精制加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1680 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

BG/T 18204.21 公共场所照度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户加工 home processing

茶农自采或收购鲜叶,在家庭中加工茶叶。

3.2

燃气设备 equipment using fuel gas

以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为燃料的茶叶加工设备或锅炉。

3.3

燃油设备 equipment using fuel oil

以柴油或重油为加热燃料的茶叶加工设备或锅炉。

3.4

芳香植物 aromatic plant

其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内能分泌和积累挥发性芳香物质,可作为日常生活和食品工业用赋香原料的一类植物。

4、要求

4.1 加工厂

4.1.1 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1996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4.1.2 加工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m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要求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

4.1.3 茶叶加工中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要达到GB 5749的要求。

4.1.4 加工厂的设计应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八条的要求。建筑应符合工业或民用建筑要求。

4.1.5 初制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

4.1.6 根据加工要求布局厂房和设备。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宜进入生产区。

4.1.7 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厂区环境需绿化。

4.1.8 应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加工、包装厂房、场地,厂房面积不应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要硬实、平整、光洁,墙壁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茶季前应全面清洗消毒一次。

4.1.9 加工厂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成品和半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分开放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功能,推荐使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

4.1.10 灰尘较大的车间宜安装换气扇或除尘设备,室内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10mg/立方米。

4.1.11 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明亮,照度达到500lx以上。测定按GB/T 18204.21规定执行。

4.1.12 加工厂内不应堆放生产资料和杂物。

4.1.13 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相应的更衣、盥洗、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厕所有化粪池。

4.2 加工设备

4.2.1 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不宜用铜质材料制造红碎茶转子机类强烈摩擦的零部件。

4.2.2 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有压锅炉另设锅炉间。

4.2.3 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至少留有3m的安全距离。

4.2.4 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可分离安装的大型风机设在车间外,车间内噪声不得超过80dB。

4.2.5 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面的器具和工具,所有器具和工具应清洗干净后使用。

4.2.6 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

4.2.7 定期润滑零、部件每次加油应适量,不得外溢。

4.3 加工人员

4.3.1 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

4.3.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

4.3.3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衣、帽和鞋,存放在更衣室内。加工、包装场所不宜吸烟和随地吐痰,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

4.3.4 包装、精制车间人员需戴口罩上岗。

4.4 加工技术

4.4.1 鲜叶应来自无公害茶园,不宜与其他来路不明的鲜叶混合。鲜叶和毛茶严格按验收标准收购,不宜收购掺假、含有非茶类物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和茶叶进行加工。

4.4.2 鲜叶应合理贮青,地面贮青鲜叶堆放厚度不宜超过30cm,设备贮青按设备要求操作,鲜叶不宜与地面直接接触。贮青地面和设备应清洁、干净。

4.4.3 根据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加工。按鲜叶品种、等级或原料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正常。加工过程中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4.4.4 宜采用现有加工方法包括自然发酵和微生物等方法加工茶叶及茶制品;宜用芳香植物窨制茶叶。

4.4.5 包装材料符合食品要求,直接接触茶叶的包装用纸达到GB 11680的要求。

4.4.6 加工废弃物应妥善处理,不污染环境。

4.5 农户加工

4.5.1 应有专用场地加工茶叶,加工场地应宽敞、明亮、干净,地面硬实、平整,墙面洁净无污垢。加工场地无异味,有阻止家禽、家畜及宠物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

4.5.2 加工场地在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加工设备、用具、器具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在茶季开始前应全面、彻底清扫加工场地,清洁盛放器具加工设备和加工用具,除去防锈油和锈斑。加工期间应坚持每天至少清扫一次。

4.5.3 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灶具加工茶叶。炉灶处设灰坑,避免燃料、灰尘污染茶叶。烟囱口设在室外。

4.5.4 应有足够的摊叶、盛放茶叶的器具,加工过程中应保持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4.5.5 炒制茶叶前应用饮用水洗手,进入加工场地应换鞋,加工处不宜抽烟和随地吐痰。患有传染病和皮肤病者不得进行茶叶加工和包装作业。

4.5.6 成品茶要存放在干燥、密闭、避光、阴凉的地方或器皿里,防止茶叶受潮变质、吸附异味。

4.5.7 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包装用纸达到GB 11680的要求。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不应使用盛装过其他物品的食品袋包装茶叶。重复包装茶叶的布袋使用前应清洗干净。

4.5.8 宜建立规范的茶叶加工厂,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容易使茶叶变质?环境条件水分光线氧气


茶叶变质,陈化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而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温度

氧化、聚合等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温度高低紧密相连。温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各种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如果茶叶在10℃条件以下存放,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能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贮藏,则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研究还认为,红茶中残留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恢复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较高温度下贮放茶叶,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都将大大加快,从而加速新茶的陈化、茶叶品质的损失。

2.水分

食品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中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容易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就好像给食品成分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从而使受保护物质得到保护,氧化进程变缓。研究认为,当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隔离开来,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水平后,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的水分不但不能起保护膜的作用,而是起着溶剂的作用。特别是当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6%时,会使化学变化变得相当激烈。溶剂的特性之一是使溶解后的物质浓度左右扩散,从而使反应加剧,变质加速。主要表现之一是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自动氧化和酶促氧化、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色泽变质的速度呈直线上升。

3.氧气

氧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相化合,而使之成为氧化物。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很强。然而,当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能促进反应的酶存在,这种氧化作用就可以变得很激烈。在酶失活的情况下,各种化合物仍能被分子态氧所氧化,只是速度缓慢得多而已。茶叶中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均与氧存在有关,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也有氧的直接参与和作用。

4.光线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光线照射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能量水平,对茶叶贮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速了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味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茶叶贮藏期间受光与不受光的相比较,茶叶中1-戊烯-3-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加。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