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文华谈勐海茶的韵味

发布时间 : 2020-11-23
听茶的味道 冰岛茶怎样形容它的韵味 云南勐海普洱茶

【www.cy316.com - 听茶的味道】

勐海茶,滋味醇浓,苦涩皆厚重,特别是有让收藏家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许多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具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的是燥的感觉,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以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内含物的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兼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这里说“配比”,好像说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的配方普洱茶,受到茶友的亲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

cy316.COM编辑推荐

勐海味:谈水,谈熟茶的气质


“我们厂发熟茶的水是从别地拉来的,发熟茶需要深井水,100米深那种,我们的水井不够深,最近发现有被污染的迹象,所以我们需要从别处去运水。”

这是我在勐海听到一个茶厂负责生产的企业家朋友聊起熟茶时的一段陈述。就在他接受采访之际,他手上还有一个熟茶的堆头正在翻堆。勐海,是一座飘着茶香的小城,普洱茶的生产覆盖着云南很广阔的地域,不过单纯回到熟茶的语境下,但凡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发酵师就会明白勐海一词的意义。

勐海一词,所代表的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在东经99°56′到100°41′北纬21°28′到22°28′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海拔、气候、土壤所孕育的独特空间环境里,让它与茶,与发酵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关系。而我们之所以记住勐海,是因为早在20世纪初期,这里就作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开始做茶叶生产。半个世纪的沉淀,吸收了当时中国的制茶精英。

当满足于各销区所需的产品生产走向成熟之后,制茶精英们开始在勐海尝试普洱茶的后发酵陈化技术。在这一次技术探索中,诞生了普洱熟茶。其后,熟茶的产量与日俱增,几乎成了普洱茶的代名词。我们这一代人初次接触普洱茶就是熟茶,在勐海茶厂诸多经典产品及常规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勐海、普洱茶、熟茶这些标签频繁地在我们的记忆里加深印象,日久天长,大家的味觉记忆里就有了一种叫“勐海味”的感觉。

去过勐海茶厂,但凡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茶厂里用于发酵水井是会用铁链锁起来的。一口井,被视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就如同那些亲历者的口述,熟茶发酵的核心机密就藏在水里。

伴随勐海茶厂一起成长起来的发酵师心里明白水的重要性,他们理解的茶与水的作用依然是历史性经验形成的,在这种历史性经验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他们自身后来的学习,也对水的作用做了猜想。熟茶的发酵离不开微生物,因此他们认为勐海水里面所富含的微量元素有益于后来熟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产生与快速繁殖。经验丰富的发酵师也时常会拿茅台酒与赤水河的关系做类比,茅台酒的独特风味离不开赤水河的水,而经典熟茶的勐海味也离不开勐海水。

此前,我也曾与研究微生物的一些专家学者聊起过勐海味,水对微生物的作用确实不容忽视,但他们也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知悉熟茶诞生的那个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研发出了一个新的畅销产品,那肯定是马上要尽可能的扩大技术的覆盖面,以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时全省上下各地的制茶师都涌入勐海去学习熟茶的发酵技术。一时之间,勐海成了熟茶发酵的学习殿堂,消费者的认知,产业链上制茶师的认知,让勐海在熟茶的语境中享有了无法替代的声誉。

我很敬佩这位微生物的专家,他在提及熟茶发酵的时候首先不是过度的去强调自己专业的范畴,而是站在相对客观的视角分析了勐海味是如何变成一个认知共识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大家在追求产品差异化的路径上很容易就掀起了一场“造物”比拼,普洱茶的世界也是如此,生茶的故事层出不穷,熟茶的概念也是此起彼伏。不过相比之下,熟茶依然是一个有门槛的事情。在改革开放前后,茶厂里的发酵师实际上是处于鄙视链的末端。

那个年代的发酵师并不是纯粹的做技术指导,自己也会参与到生产环节之中,围绕熟茶的大堆头,翻堆属于体力活,热衷于跻身办公室的价值追求年代,自然是不会将这种体力劳动作为追求的方向。只是近些年来,在追求“传统匠心”的背景下,制茶发酵师从后端走向了前台,在经历商业包装之后,茶与人,与故事,与回忆,与那些神秘的细节交融在了一起。我们从勐海味向前追溯的时候,水成了熟茶风味形成的一条主线。围绕熟茶,有关水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歇。

在理论界,对于熟茶大堆子提出了湿水不均的问题会影响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而实践派对此的回应是,正因为大堆子里面湿水不均,所以湿气会朝着相对干燥的地方流动,这样在堆子里面就存在了一种水汽主导的穿梭性,益生菌群可以在这种流动与穿梭中交叉感染。

在理论界,提出改良传统大堆子发酵造成的水分下渗导致堆子离地30公分左右水分过重而影响茶叶品质的问题。而传统实践派悉心总结了用水量的问题,漫长的实践经验推导出了一个最佳湿水量,最佳湿水量可以让大堆子内的水分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

发酵师用水各有各的特点,比较成熟的说法是把发酵过程比喻成电饭煲煮大米饭,也是一次用水,盖上盖子之后一步到位,用水不够,饭就会夹生,用水过多,就做不出软硬适宜的大米饭。在这套理论中,不提倡中途加水。当然,也有人在电饭煲煮饭的逻辑上继续阐述中途可以加水的逻辑。就是把熟茶发酵比喻成过去煮大锅饭时的滤水蒸饭,滤掉米汤的半熟大米堆在锅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一些凉水,在大米的堆子上用筷子戳几个气孔,然后用温火慢烘,也可以煮出很香的大米饭。

在勐海,能够做熟茶发酵的大小茶厂有很多,老一辈的发酵师已经逐渐退出了生产一线。当然,基于商业宣传的需要,他们偶尔也会露露脸,在发酵车间里按照摄影师设计的动作摆拍一些工作照。发酵,是一门手艺活,发酵食品是食品工艺的高级阶段。在熟茶诞生之初,他们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自身摸索中不断前行。

如今,活跃在熟茶生产一线的制茶发酵师,大多数与熟茶是同龄人,甚至更晚。他们很少接受过科班教育,所以无法站在发酵学科的理论层面给我们讲述原理。但在自己喜欢的一项工作中,经过日日夜夜的磨合,最后基于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的类比原理形象生动,也能说服大家接受他们的主张。

勐海味,基于水的故事还在继续演绎。在对比茶品风味差异时,我们会面临很多难解的问题,师出同门的发酵师在追溯原因的通道上遇阻之后,最能平复争议的解释就是水。像茅台离不开赤水河一样,熟茶的勐海味也离不开勐海水。勐海,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的占比最大,傣族与水有很深的渊源。一个把水当做信仰的民族,又在这片土地上天才般的创造了茶与水的深层联系。

我与那位制茶发酵师聊得忘了时间,厂里的工作人员敲门提醒他,今天的水已经运到车间了,明天将用今天运到的水发酵新的熟茶。水都是来自勐海的深井,超过100米深,澄澈的水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但是与茶在时间磨合中会产生一种温度,会共同孕育出一个个益生菌群,最后为我们呈现出一泡泡汤色红亮,香醇可口的普洱熟茶。勐海味,一种经典的熟茶气质。

听邓时海谈“普洱韵”


秋声未远,雁回西楼

邓时海先生从台湾来春城讲学,作客位于煤机厂创意园区内的云茶堂。幸得此地不当闹市,步入庭院,白墙屏风上书一醒目的“濮茶”二字,老厂房、红砖墙,华堂深处,明灯璨然,蜿蜒小径徐徐导引客人登堂入室。

当厅布以并行两列茶席,同时落座数十宾客,临窗辅以一方小席,青花小盏,窗明几净,前后空阔。邓时海先生坐而论茶,娓娓道来:“我年龄已过77岁,喝了78年的普洱茶。”

今日,云茶堂的茶会,茶友们共品一生一熟,2003年中茶易武正山生茶,99中茶大黄印熟茶,是空间主人冯全平的藏品。

众所周知,邓时海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更是出版于1995年的《普洱茶》一书的作者。这本书已经是公认的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复兴的开端。在普洱茶品饮层面,邓氏已成一家之言。老先生言论其实并不故作高深,寻常庖厨品菜所说的色香味,应用到喝茶上,其理亦通。即是茶香、口感、回韵。其中三昧,最重回韵。普洱茶的回韵表现在回甘生津,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即先生所说的“普洱韵”。

所谓的普洱韵其实看似是主观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身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邓时海自况饮绿茶宜迎风展长拳,奏古筝,铿锵处豪兴直追祖逖闻鸡起舞;乌龙、岩茶劲道,合演南拳,顿挫从风虎云龙之势;而普洱合配古琴,端凝厚重,伟岸含蓄,收放自如,正堪比太极。

普洱茶作为一个品牌价值逾60亿的大产业,在生产、仓储、销售、品饮文化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虽然,自1995年以来,不乏乱象,这也是世事分合之理。邓先生指出,“普洱韵”正是制衡其中的关键因素,简单说来,普洱韵是由历史传承,并由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共同形成的审美情趣,喉韵、回甘、体感等构成的味觉、嗅觉上独特的可追溯的记忆。普洱韵是普洱茶极具辨识度的地理标志,如岩茶离不开武夷,铁观音之于安溪。与茶树种质,和云南的地理山川、物候乡俗、历史源地等都大有关联。普洱韵在普洱茶产业的体系之中,正如北斗七星中的天权,位于斗柄与斗杓连接处,当牵制行业乱象的机枢之位。

普洱茶圈中约定俗成把普洱茶分为新、旧、老、陈、古。

1995年代至今:新茶时代

1970年到1995年间:七子饼为代表的旧茶时代

1950年后至1970年前:印级茶、老茶时代

清末至1950年前:号级茶、古茶时代

邓时海主张“喝熟茶、藏新茶,品老茶”。论到“品”的层次,所指的是史上遗存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存期至少30年以后的普洱老茶。以茶龄而论,10年普洱退青味,犹孩童乳臭初褪;20年茶去寒气,30年方可品;50年的茶方始入老味,70年臻陈妙。这番品饮“三段论”,乃是针对不同年份的茶,及各阶段品饮带来的不同感官体悟,也可说是品出“普洱韵”。和民国大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妙悟学问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是“立”“守”“得”。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0年普洱正步入“而立”之年,良才美质加以锻造,正如普洱茶制作之初在核心产区精选优质原料,辅以正确工艺,这才为下一步厚积薄发的仓储之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茶味,初试啼声,尚显青涩,而又颇负自诩,踌躇满志。邓先生言,青稚未退,新茶不宜多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对于做学问来说,初窥门径,正待登堂入室。而在普洱茶而言,此阶段正是择地善藏,仓储转变的漫漫岁月。正如蛹而蝶变,过了那道坎便嬗变羽化而去。邓时海提及许多茶商在普洱茶出厂后,多会在云南本土原产地仓储一年以上,才发往广东、香港等地加快转化。温湿度是其间的关键要素,但不宜常年保持恒温恒湿,必要偶有一两个月的落差,才使得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富于梯度,越过这一阶段,自此精修,循序而进,必臻于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熬到这个阶段的,就是货真价实,由老入陈的老茶了,在座品茗的许多客人不止一次感叹老茶难觅的苦况,邓先生据实以告,市场的老茶的确为数不多,所以席间有人提议让邓老把自己的藏茶拿到云南做一次“旅行仓”时,他笑了笑,婉言谢却。但他一再重申“普洱茶云南出”的论点,认为将来“普洱韵”要进一步发掘、确立、发扬,才是保持这种“韵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深入历史追溯,他觉得茶史学家有必要像对于“茶马古道”的发掘一般,下一番苦工去考据“官马大道”,宋聘号、同庆号这些传说级的号级茶正是通过此路完成鱼跃龙门,名重京师的成名之路,始登大雅之堂。而今由于过度商业化,使得市场上流通的大量茶都是规模化、商品货,留不下精品。普洱茶中有留存百年及其以上者,正是导引我们的最佳标尺,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

历史上遗留下的精品茶是普洱韵确立的物质基础,以前的印级茶、号级茶都具自己的系统,各个字号的茶庄都有自己的拼配体系和不外传的拼配秘方,如今渐渐断代。名家古法中断了,传统工艺被遗忘;加以未来茶山板块移动,茶树资源过度采摘退化这三大不利因素,那我们今后如何保证普洱茶的品质?复兴传统普洱茶的韵味呢?普洱韵的建立依赖一部分真正走传统制茶路线,制作优质茶品的茶商,传承普洱茶的精髓,同时用好品质牵制市场,以稳定行业秩序。蒙头做茶是不行的,用科学手段从样板老茶的叶底中分析解密,提取原料拼配的品质因子,从韵味里去体会寻觅老字号茶庄的传统工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山头并不能真正成为普洱韵的标杆,历史上代表普洱茶品质和原产地特征的茶山板块是移动的。汉代在益州、唐时银生、明代顺宁,清代普洱(思茅),清末民初才是六大茶山。

喝普洱茶越过茶香、口感的层次,便自然会追求回韵。不挂舌不锁喉、饮若吞珠、口腔生津没有燥感;饮之如舌底鸣泉等等,这些人类感觉器官反应出的共通的愉悦感,便是最主观的普洱韵。

当我们谈古树茶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


往往我们在聊起古树茶品质的时候,总会以老班章、冰岛、刮风寨、倚邦等名山、名寨的古树茶为代表,而往往疏忽了古茶树自身的品质。并不是所有的名山、名寨的古茶树的品质都很好。比如,在布朗山、南糯山的一些已经被完全破坏生态的古茶树,并不具备制成茶品的品饮价值。

从古树茶的品质上来说,无论是苦、是涩、是甜都是由其内质所决定的。内质的基础源自于环境。古树茶不是因为在名山、名寨品质就好,而是因为良好的合适的生态环境、自然气候,这二者才是决定古树茶品质的基础。

笔者并不提倡过度追求名山、名寨的古树茶,找到一款好品质且自己喜欢的茶品,比一味追求高价古树茶更为理性些。

我们始终认为,高品质的古树茶最终所体现出的必是“醇”和“韵”。这两个关键词是茶叶内质在茶汤里展现苦涩甘甜的综合体现。很多茶友常说,“茶水分离”,却很少关注到,茶汤滋味的分离、香气与茶汤的分离,这就是典型的内质融合不到一起。而汤香交融就是古树茶的显著特征。

“醇”和“韵”,并不是从单个角度来评价,而是多个层面的考量。比如醇净度,体现了叶底、茶汤的干净程度;醇厚感则体现了茶汤入口后的水性是否厚重、汤质是否饱满等等。再说“韵”,古树茶的“韵”是一种在口腔里独有的鲜明的感受,要看喉咙、口腔整体的舒适程度。当然,如果是一款有年份的老茶,陈韵的体现就更为明显。这些品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专业的制茶经验和后期仓储的共同配合。

好的原料是高品质古树茶的基础,而专业的制茶经验和后期仓储,是一款高品质古树茶的综合体现,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古树茶品质的好坏。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影响到茶品品质。因此,就算是老班章也会因为制作粗糙,而变的毫无价值。而一个不知名的山寨,也会因为制作精良、专业仓储,在后期的陈化中表现不俗。

普洱茶韵味不足的原因


经常喝普洱茶的茶友来说也是有过感受的对于普洱茶的茶韵,那么普洱茶韵味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茶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茶树本身的品质问题。一株茶树如果生长在养分不足的土地上,必须依赖人工的肥料来补充成长所需,那麽茶叶所含的成分就不够多元。采摘这种类型茶树的叶子所制成的茶品,茶质自然也就比较生硬少变化,茶韵也趋於单调。

此外,雨季来临,水分充足,茶树根含水量增加,茶叶成长快速,茶质就稀释薄化了。不够耐泡的茶品,在还没来得及转化丰富的韵味之前,茶汤就已经转趋平淡无味。

有些制茶理念,特别是受台湾乌龙茶制程影响的制茶理念,容易过度追求香气的表现,过度追求嗅觉感官的趣味,就可能丧失茶叶中其它可能的韵味表现,或至少在韵味的表现上出现了失调不平衡的现象。具体的现象例如:耐泡度减低、陈放日久则香气散逸、茶质趋於平淡无味等。

另外,为了要让茶品达到能够立即品饮的目的,也有延长萎凋时间,使得茶品转趋黄茶、红茶的茶性;或是制程中温度过高,转向绿茶的风格了。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韵味,这些适宜立即品饮的茶品,应该要在产品上说明清楚为宜。

老普洱茶的风韵依赖其自身的自然陈化,後续的酵素作用是至要关键。人为的渥堆工序,虽然可以加速发酵,让茶品快速陈化,茶汤浓稠顺口,出厂即可饮用,但有得必有失。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茶汤变得单调少变化,用来止渴补充水分固然是上选,但如果以品赏的角度来看,韵味就是单调了些。

不当的仓储将直接影响茶韵的表现。空间杂物堆积、空气异味浑浊,久之茶叶就感染了这些杂异之气,而降低了品赏时的和谐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收藏的空间如果湿气太重、温度过高,虽然茶叶的陈化速度加快,但是茶质会受到影响。不但一股特殊的仓味,取代了茶叶原本的真性气息,而且冲泡过程中,茶汤偏薄带水味,滋味生硬而少变化,这样自然不是好的茶韵表现。

北越与泰国位於云南之南,这里的茶区虽然与云南相连,但是因为纬度更低,气候温暖,茶叶生长快速,枝条细长,茶叶的成份含量相对较单薄,茶汤不耐泡,因而也就影响了茶韵的表现。

普洱茶韵味不足的原因,此外,从品饮的经验中,我们发现有些北越与泰国的茶品,在制茶的过程中,可能有经过潮湿、高温的程序,导致冲泡的过程,茶韵相对平淡而少趣味了。

勐海普洱茶的特征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厚重。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味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燥感,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但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

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与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的内含物质来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见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

这里说配比,好像说的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条件综合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配方的普洱茶,受到茶友的青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

怎样喝出普洱茶膏的韵味


怎样喝出普洱茶膏的韵味?凡是品饮过普洱茶膏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膏,消食的速度极快。那么普洱茶膏怎么喝才有这样的功效呢?如何喝才能喝出普洱茶膏的韵味呢?下面小编将主要的为您介绍一下。

其实普洱茶膏的喝法有很多种,下面就看看纯饮和调饮

一、普洱茶膏纯饮的方法

①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②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入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③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二、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

1.精致的奶茶

配料:茶膏1克,鲜牛奶400毫升,蜂蜜3克(约一羹匙)。

步骤:将茶膏用50克开水溶解,并用匙子或筷子搅动,达到基本溶解为止。然后将鲜奶加温至50℃左右,将50克茶汤倒入,反复搅动,待水温降低,再将蜂蜜倒入搅动几下即可。如果夏天为了避暑,可加冰块饮用。

口感:香甜、厚滑。

汤色:浅褐色。

2.迷人的滋补茶

配料:茶膏1克,大枣、桂圆、山楂、枸杞各10克,蜂蜜3克。

步骤:将大枣、桂圆、山楂、枸杞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水开后计时)。然后过滤,将果肉及杂质滤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甜、润、滑。

汤色:红色(葡萄酒色)。

3.浓烈的姜茶

配料:茶膏1克,姜片5克,蜂蜜3克。

步骤:将姜片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将姜片取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滑、润、甜、微辣。

汤色:红色,偏暗。

4.温柔的玫瑰香

配料:茶膏1克,玫瑰花酱6克(约两羹匙),蜂蜜3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5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然后再将玫瑰花酱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温润、香甜。

汤色:玫瑰红。

5.酸甜的橙红茶

配料:茶膏1克,鲜榨橙汁100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4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鲜榨橙汁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微酸、滑润。

汤色:浅红。

只有勐海料、勐海发酵的才是好熟茶么?什么是好熟茶?


【渥堆发酵流程】

熟茶的发酵时间一般在45天左右。

1、晒青毛茶湿水:这个湿水量一般是毛茶总重量的30%—40%,茶叶的细嫩度越高,湿水量也会高一点;2、堆放:这个高度一般是70厘米左右;3、盖上棉布:这个工序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分、温度;4、翻堆解块:发酵过程的前30天,要翻堆4-5次,控制温度和湿度;5、开沟:茶叶成熟度基本靠近发酵师的目标时,将堆子开成一条一条的沟状,快速抽干水分,降低堆温下;6、摊晾:在茶叶基本没有热度时,将茶叶摊平,晾干。

【熟茶最大的好处】

熟茶最大的好处:生茶替代品、身体容易接受、养生功效。在熟茶命名之前,生茶叫普洱茶,70年代末人工发酵普洱茶在台湾有了熟茶称呼,青饼才有了生茶的名分。

身体容易接受:熟茶没有生茶自然转化的美妙,但熟茶人工发酵却给了普洱更大的普及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舌之欲渐渐被健康养生所赶超,一泡熟茶的温润从健康的角度讲远胜一泡新生茶的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讲,刚出厂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可不是你一个喜欢喝所能掩盖的。

生茶替代品:正式出现熟茶应该从1973年始,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快速发酵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养生功效:现代医学关于普洱茶的众多保健功效的研究、实验以及临床证明大多数是取样于普洱熟茶的,因此普洱茶的强大保健功效的桂冠,熟茶当之无愧!

【普洱熟茶的原料和发酵地问题】

提起普洱熟茶,圈子内普遍有两条这样的认识:

1、好的熟茶一定是勐海料;

2、好的熟茶一定是在勐海发酵的。

两条综合起来,便成就了所谓的勐海味,也被曲解为“勐海料在勐海发酵”的熟茶才有“勐海味”。

对此,小编不想引经据典费力争辩,只说3条:1、勐海茶厂生产的熟茶原料有大量来自临沧;2、勐海料在勐海发酵的也有很多垃圾熟茶3、以临沧茶为主要原料在下关发酵的下关茶厂的熟茶(销法沱)的品质的早已名声远播海内外。

【普洱熟茶发酸是用了临沧料?】

有的熟茶发酸,于是有人归咎于使用了临沧料、思茅料,或者认为是在临沧、思茅、下关、昆明等地发酵所致,其实大谬也。

首先:熟茶发酸的原因有三点:1、较嫩的茶容易出现酸味。这是春茶,全芽,一芽一叶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所谓看茶做茶,针对不同的原料,就是要强调发酵方案的配套。2、晒青毛茶加水发酵,有个适度的比例。水多了,会导致发酸。3、发酵3-5天后,堆子即散发出酸味。直到后期堆子温度上去,发到我们所说的适度发酵程度。发酵程度低于7成,出现酸茶的概率就越高。如果是2-4成,茶酸几乎是一定的了。4、发酵温度低,堆子温度上不去,茶不容易发熟,所以很容易导致轻发酵。

什么是普洱茶的韵味?


我们在喝普洱茶的时候,除了喝它的口感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就是喝它的韵味。所谓韵味,就是大概是茶叶入口后不“薄”,给人感觉的十分有“底蕴”,想要一尝再尝。

有时候我们在喝一款普洱茶,会发现滋味浓厚,有苦有涩有香甜,却没有继续喝下去的欲望,对这个茶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影响,这就是有味无韵。

造成茶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茶树本身的品质问题。一株茶树如果生长在养分不足的土地上,必须依赖人工的肥料来补充成长所需,那麽茶叶所含的成分就不够多元。采摘这种类型茶树的叶子所制成的茶品,茶质自然也就比较生硬少变化,茶韵也趋於单调。

茶叶来自树龄小或者是营养不足的土地,要通过人工的肥料来补充成长,这类茶树上的叶子制成的茶品,自然做出来的茶韵就会很单调。

雨季来临,水份自然是非常充足的额,茶树的树根含水量就会增加,茶叶的生长会很快,但是茶质就被稀释了,茶滋味就自然比较“薄”了。这就是为什么“夏茶”都是不受欢迎的原因,没有丰富的韵味,茶滋味非常的平淡无味。

普洱茶要得要迅速得到好的滋味,生茶可以延长萎凋的时间,而熟茶可以通过加重渥堆发酵的程度来得到。这样做出来的茶短期内是非常鲜香的,熟茶也有醇滑的感觉,但是不经存放,过早的释放了茶质的能量,使得茶叶后期的韵味表现丧失。

这样的茶具体会表现为耐泡度差、陈放久香气散去、茶味平淡无奇。

其四,普洱茶的风韵是在岁月的陈化中越来越丰富的,而这段陈化的时间如果仓储不到位就会影响到茶叶的韵味。如果这时期茶叶储存的空间湿气重、有异味、温度过高等等,茶质都会收到影响,不但会有奇怪的仓味,而且茶叶也会茶汤偏薄带水味,滋味呆板而少变化,这样自然不是好的茶韵表现。

另外,为了要让茶品达到能够立即品饮的目的,也有延长萎凋时间,使得茶品转趋黄茶、红茶的茶性;或是制程中温度过高,转向绿茶的风格了。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韵味,这些适宜立即品饮的茶品,应该要在产品上说明清楚为宜。

老普洱茶的风韵依赖其自身的自然陈化,後续的酵素作用是至要关键。人为的渥堆工序,虽然可以加速发酵,让茶品快速陈化,茶汤浓稠顺口,出厂即可饮用,但有得必有失。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茶汤变得单调少变化,用来止渴补充水分固然是上选,但如果以品赏的角度来看,韵味就是单调了些。

普洱茶韵味不足的原因,此外,从品饮的经验中,我们发现有些北越与泰国的茶品,在制茶的过程中,可能有经过潮湿、高温的程序,导致冲泡的过程,茶韵相对平淡而少趣味了。

“勐海味”是什么味?详解普洱茶“勐海味”的成因


勐海味,这个曾经的名词,现在已很少听到。何为勐海味呢?从广义角度理解,勐海味就是勐海地区的普洱茶味道,从狭义角度来讲,勐海味就是勐海茶厂特有的普洱茶味道。

其实,就勐海茶厂的普洱茶来说,他们的勐海味一直在变化,变化得有点让人不喜欢。从前的勐海味,还是那么的熟悉,更可以说是不可复制。勐海味真的那么特别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朋友近来喝了杯301的金大益,猛地说有臭青味,非常的不喜欢,那样的随性,茶趣非常喜欢,朋友就像是小孩喝茶,全凭爱好,至于什么传统的勐海味的,就是那么不以为然。

至于301的金大益好喝吗?勐海味有吗?茶趣感觉还是挺好喝的,有勐海味,而且差不多十年时间的转化,现在已经非常好喝,感觉到那种布朗山特有的味道。至于勐海味够过瘾吗?这就另当别论了,茶趣还喝过更好的勐海味。想必大家一定会想到88青饼的勐海味,但茶趣不是说88青,但也是一款勐海内飞的中茶,茶味亦是布朗山的,茶味比金大益好一倍,如何说呢,金大益主要是爽口,爽香,而那款中茶,是沉香、沉味,看来是更纯的料之缘故吧,味道就想大益一首词,但比一首词更加好,回想起来,已不能再品之,实在遗憾。

近期都是古树茶为主线的,茶趣一位朋友专售纯料古树茶,一款新班章山旁的古树纯料茶,带给茶趣沉思。这款纯料茶的试品,第一泡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那种纯料茶的茶气,茶趣马上断定,这款茶有潜质,首先,是没有下农药和肥料,第二是制作工艺恰到好处,造就了一款难得的好茶,而且感觉类似易武,只是8泡过后,开始感觉到涩感,不知道转化会如何呢。

越是往后的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越是没有那种勐海味,或者说,是勐海茶厂的勐海味在不断变化之中。旧有的勐海味已不复存在,新的勐海味不以布朗山为主线,偶尔还会拼配外州茶,令茶的转化受到很大影响,本来几年过后就能转化的苦涩感,特别是苦感,现在的勐海茶,苦感几年之后仍然存留居多。

一直以来,勐海茶厂的拼配技术,是茶厂的灵魂,绝对的高度秘密,真的很神奇,很多曾经在勐海茶厂工作过的高级茶师,退休或者出走之后,自立茶厂,但就一直造不出勐海茶厂的勐海味。这是为何呢?难道是勐海茶厂有厂规,绝不能在厂以外的地方使用厂内的拼配技术?又或者是这些人才,都不是绝对的高手?真的很难说,茶趣也曾经喝过这些高手门立厂后所制之茶,真的无那种狭义的勐海味。其实茶趣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么核心的问题,还是不直言为好,原因主要是阳光、料和水,特别是水。

在茶趣看来,阳光的作用是令一片茶更有活力的原因,但是由于晒青之茶在现时大批量的生产下,很难能出那个量,既要看天气,又需地方大,耗时又长,只能小规模生产几件纯料茶,才派用场。至于料和水,由于毛茶价格的高企和生产量太大,要勐海茶厂保留原有的勐海味,真的很难很难,而水,就是特别的水,秘密。所以大益近几年不一定是选取以往地区的茶原料,而是选取一些性价比高地区的茶原料,近几年有些新茶就有了苦而不化之感。

为何还是会收藏勐海茶厂的茶呢?“金”“银”“黄”“红”“圣”“龙”“虎”“高”“军”,这些字眼已经成为主角,一款有题材有寓意的大厂普洱茶,是不可多得的,在今天看来,还是送礼的佳品,难道金大益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难道龙印不好吗?答案亦是否定的。

勐海茶厂之茶,特别是高端茶,用料还是不错的,更能为日后摆放、收藏、品饮达到平衡。这几年来,传统的7542、7572逐渐走下波路,特制茶逐渐成为主角,看来市场还是非常欢迎高端茶的,就如为何别人愿意花1000元买一斤大红袍一样,喝茶都是追高不追低的。

勐海访茶:踏上归途 难忘“勐海茶厂精神”(下)


在勐海采访的几天里,宣传部的刘应枚部长只要一有空,就与我聊起凤庆,聊起凤庆的茶,毕竟那是她的老家。

转眼间60年过去了,这个被刘献荣发现的小姑娘,在初到勐海的那些日子里,想家是她每个梦的重要内容。但她坚持下来了,勐海年轻小伙的爱情让她找到了归宿,应该说是茶,让他们一辈子都在勐海的茶业发展担起了一分责任,许多年后的今天,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勐海已跃升为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县份,每每谈到这里,刘献荣总是会感慨万千。他清楚,正是那种把他乡当故乡的无私支援,方能让那些凤庆人加入到勐海茶产业大军中,这是勐海历史不能忘记的一笔。

知道我将去勐海参加第九届茶王节,当年从凤庆茶厂走出去,参加第二批援助勐海茶厂的陈绍愚的外甥找到我,让我把滇红集团的最新款产品给他舅舅带去,嘱咐我一定要留出时间到他舅舅家坐坐。到勐海的第一天,我就通过电话找到了陈绍愚家。

与他谈起从凤庆到勐海经历,自然绕不开茶,绕不开凤庆茶厂与勐海茶厂的特殊关系,绕不开凤庆与勐海的渊源。事实上,两个县都似乎为茶而生,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郑和均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名茶叶技术人员赶赴勐海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成立;1938年,年近不惑的湖南人冯绍裘先生从下关走了十多天的山路来到凤庆考察;1939年凤庆茶厂的第一批500担的红茶出品转运香港出口,为抗日战争赚取了可贵的外汇。1996年,云南滇红集团正式以集团公司的形式运营。2007年,云南大益集团注册成立,谈到这些,陈绍愚老人满眼泪水,他知道,两个茶厂都有他的经历,都流过他的汗水,青春交到了凤庆茶厂手上,老当益壮的中年都献给了勐海茶厂。

他谈到了许多当年从凤庆茶厂调到勐海茶厂的凤庆人,在勐海他们生活得很好,但还是免不了怀念家乡,有些人每年都坚持回老家探亲,有些人凤庆这边其实也没有什么亲人了,但他们一定也会把假期花在到凤庆的路上,看看凤庆的发展,再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似乎总能在两个县之间的路上,寻找到远去的情愫。

与茶有关,让一些人把他乡作故乡,在一片茶叶上走完如花似锦的前程;与茶有关,也让一些人安心于奉献,一杯茶的时间,情窦初开的少女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唯有茶叶不会老去,在经济的新格局下,这片茶依旧承载着非凡的使命,让人民富足,百姓安康,也只有茶才能与健康挂钩,与脱贫挂钩,与经济发展挂钩。

离开勐海前,我参加了哈尼族人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作为哈尼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尝新米饭,这又是另一种勐海味,它让我懂得,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先让美味诱你臣服,再让美景让你心安。在新米节现场,我又看到了我老家同样使用过的竹编的篾桌,竹制的餐具以及农耕文明的各种农具。

让我眼睛一亮的是居然还有现场织的布匹,棉麻跟着指尖,喂到简陋的织机,编出棉线,再走成横竖交织的棉布。我特意购了一些新米,作为另一种勐海味,我将把它带回到凤庆,让那些想来又没能来到勐海的亲朋好友知道,勐海的味道就是一方山水的味道,每一粒香米,都因浸透了辛劳的汗水而馥郁。

知道我要走,几位凤庆老乡前来告别,他们给我的礼物不是勐海的茶叶,也不是香喷喷的孟巴拉大米,而是当年抵达勐海茶厂的真实感受。按理说,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气氛肯定热烈,但那天晚上有了意想不到的冷场。回首往事,有人顿悟、有人沉思,但谁也没有责怪是一片茶叶为他们牵线搭桥,生在凤庆,老于勐海。理想,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通体闪耀的词,它可以孵化扎根边疆的决心,给不切实际的内心纠错。

但是实现理想,付出的岂止是自己!凤庆的父母在牵挂中老了,走了,说实在话,到现在这份遗憾还没有在勐海茶厂的凤庆籍员工心中完全淡去。现在,他们已是迟暮的老人,他们要表达的不是这些,而是想让我告诉他们还在凤庆的亲人,他们活得好好的,凤庆是他们永远的怀念,勐海让他们一生无悔。

勐海——一个关于普洱茶的故事勐海普洱茶怎样


有人说“无勐海、不普洱”,不得不说知道勐海,只是因为普洱茶。勐海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普洱茶的神话。

勐海,是傣语地名,在傣语里译名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

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山间云雾缭绕,仿如秘境,许多探秘者蜂拥而来,似乎只有勇敢地走进莽莽森林,攀上高峰,穿过那茫茫云雾;真正观赏到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才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融入那令人向往的神奇和美丽。

对于那些因为普洱而慕名而来的人们来说,经历过如此一番的视觉与身心的盛宴,才更能领会,勐海之于普洱茶的意义。

清泉给了茶圣洁的营养液,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天然的净化系统,使得勐海茶区的茶树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无法比拟的口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勐海茶厂所产的大益茶具有了茶友们常说的“勐海味”。这种“勐海味”如今甚至成为了大益茶特有的标签,在茶友们的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知,也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勐海原来叫佛海,这里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普洱茶原产地,随着这些年普洱茶的不断升温,勐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凡是到这里人们,无话不谈茶。如今的勐海,多了许多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是茶人或者茶商。有的是因为被勐海茶区的神秘所吸引,常年在此驻扎,一年四季来来往往于两地,只为亲身感受手中那杯清茶的原始;更多的是茶商,每年的采茶季节,开始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

他们为茶而来,又因茶而走。等收购好茶叶,等着鲜叶变为干茶,他们又离开了,迫不及待地带着这些精心制作的好茶开始忙活自己的生意。

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悠然深沉的茶香里,谁也没有孤独。

走过茶山再漫步在县城的街巷,年轻的姑娘水灵,迟暮的长者目光祥和,偶尔三三两两的摩托车驶过,扬起一阵风尘。

不大的小城里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原始而又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勐海,美丽的边陲小城。

什么是普洱茶的“勐海味”?什么是普洱茶的“勐海味”?


普洱茶有一种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当然就是勐海味。不可言传并非是不能说,而是无法用准确的言语来准确阐述。

刚学普洱茶时寻觅勐海味,确实有些难度,但勐海味生普洱能够变老茶的传说,让广大茶友魂牵梦萦。收藏新生茶变老茶,也是茶友们的可望与幻想,学懂普洱茶,才能找到可以仓储转化的生、熟普洱茶源,学懂普洱首先得弄明白,云南西双版纳勐海普洱茶为何味,什么是勐海味?它的味道与其它普洱茶味道又有什么区别呢?难到没有勐海味的普洱新生茶就不能变老茶了吗?这是我一直思考并认真寻找的味道。

到底什么才是勐海味呢,有人说是普洱茶特殊的、无法模仿的一股陈香。

怎么形容呢?

勐海味的香,它可以是“荷香”“兰香”,也可以是“枣香”“清香”,还可以是“樟香”、“陈香”等。这么多的香味不知从何而来,但是你能感觉到,但又琢磨不透,不经意间他会出现,等你仔细寻找又四处躲闪。

有人说是勐海的茶、勐海的水和勐海的工艺造就的一种味道,在口腔味蕾上呈现的绝妙汤感。

勐海味的香,是干茶香和茶汤香气的总和,朴实无华、厚重无锋、不着浓艳,他积淀着岁月,但却一定是让人舒爽愉悦而又回味无穷。

勐海味的味,它一定红汤透亮,它一定不苦不涩,不酸不馊,它一定醇厚稠滑,还有回甘,应该还有绵密与顺柔的感受!

勐海味,是原料和工艺的完美契合,是时光和岁月的天然叠加。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听李文华谈勐海茶的韵味》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听茶的味道”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