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不同

发布时间 : 2020-11-25
六堡茶历史 安化黑茶和六堡茶相比 六堡茶和普洱茶的不同

六堡茶历史。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不同,具体如下:

六堡茶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Cy316.cOM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

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

1、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

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

2、延于五代及宋

安化和新化早在汉朝即属长沙府辖制,时称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分。翟守素开梅山之后,宋熙宁五年(1072年)再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仍然隶属潭州。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

五代毛文锡《茶谱》还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

“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4、“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同时也说明在1524年以前,安化已开始大量生产黑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

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5、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6、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化黑茶以其边需之盛而不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

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1953年研制了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综上,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过一般来说人们很少关注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的。

茶经网小编推荐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加工不同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加工不同,具体如下:

六堡茶的加工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1.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2.初制加工技术要求:

(1)鲜叶: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2)杀青: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3)初揉: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4)堆闷: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5)复揉:再次揉紧成条索。

(6)干燥: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3.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4.精制加工技术要求:

(1)筛选: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2)拼配: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3)渥堆: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4)汽蒸: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5)压制成型: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6)陈化: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

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安化黑茶的加工

原料

鲜叶原料要求根据所生产黑毛茶的品类等级来确定。

一级黑毛茶:一芽三叶初展。

二级黑毛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初展。

三级黑毛茶:一芽五、六叶。(驻芽、成熟新梢)

四级黑毛茶:成熟枝梢为主。(红梗、木质化枝条)

(1)杀青

杀青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以抑制多酚类物质的酶性氧化。由于原料较老,水分含量较低,不易杀匀杀透,所以在杀青前应先洒水(俗称“打浆”或“灌浆”),一般每5千克鲜叶加水0.5千克,露水叶、雨水叶和较嫩的原料,可以不洒水。

杀青翻炒时产生高温蒸气,有利于杀匀杀透。杀青的方法分为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

手工杀青:一般以油桐树桠制成的茶权为工具,采用多量高温(一锅炒4~5千克,火温约260℃~300℃)短时和“双亮双渥”、“渥多量少”的炒法。

机械杀青:黑毛茶杀青当温度达到杀青要求后,打开前盖投入鲜叶8—10千克,并依鲜叶老嫩、水分含量来调节锅温进行闷炒和适时抖炒,待杀青适度后打开茶门。

(2)初揉

黑茶揉捻分为初揉和复揉。初揉是在杀青后趁热揉捻,使大部分粗大茶叶初步揉成条,且茶汁溢附于茶叶表面,细胞破损率达20%以上,为渥堆的理化变化创造条件。

由于黑茶叶质较粗老,无论是初揉或复揉都必须遵循轻压、慢揉、短时的原则,否则将会使叶肉与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茎梗表皮剥落形成“脱皮梗”。

(3)渥堆

初揉后的茶叶,无需解块直接进行渥堆。渥堆应选择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堆高66—100厘米,上盖湿布等物,借以保湿保温。渥堆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室温2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

一般要求茶坯含水量65%左右,如果揉捻叶过干,可在堆面上洒些清水。如果气温高,叶温上升过快,可在渥堆过程中翻拌一次,以防烧坏茶坯。

当叶色已变黄褐,青气消除,发出甜酒糟香气,手伸入堆内感觉发热,茶堆表层出现水珠,叶片黏性不大,对光透视呈竹青色而透明即为渥堆适度。

(4)复揉

因渥堆后的茶条有回松现象,需复揉使茶条卷紧,进一步整饰分形,破损细胞,使其破损率达30%以上,从而增进内质改进外形。

(5)干燥

茶坯经过渥堆后,解块复揉并及时干燥。黑茶传统的干燥方法有别其它茶类,采用松柴明火,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一次干燥法。

传统烘焙采用特制的“七星灶”,即灶的进口用砖砌七个孔,以松柴明火烘焙,但明火不进灶孔,不忌烟味,烘茶坑分大中小,大坑一次可烘茶200千克以上,中坑100千克左右,小坑50千克。

烘茶时分七次加入湿坯,待上层有八成干时翻焙,上下互换,烘干下焙。毛茶色泽乌黑油润,有独特的松烟香。

安化茯砖茶:毛茶筛拼、压制和发花干燥。

安化黑砖茶:筛分、压制和干燥。

安化花砖茶:安化千两茶以安化上等黑毛茶为原料,经筛制、拣剔、风选、整形、拼配等工序加工而成,并有特殊要求:

一是必须是地道的正宗安化茶;二是原料必须无梗无杂,才能制作千两茶;三是盛茶的长筒花格篾篓必须是新鲜楠竹织成,一根楠竹只能织一只。

花砖茶与黑砖茶的压制工艺完全相同,只是花砖的原料品质稍优于黑砖,砖面压印的图案不同而已。花砖茶全部采用三级黑毛茶为原料,而黑砖茶则是以三级黑毛茶为主,拼入部分四级黑毛茶。

综上,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加工原理上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在部分步骤和细节方面是有很大的区别。

陕西茯茶简介及历史沿革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

中文学名:茯茶

别称:官茶、府茶

所属类别:黑茶

汤色:色泽红艳明亮

历史沿革

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

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先后生产的“马合盛”“天泰全”“泰合诚”“人民”牌茯砖茶深受西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建国后由于集中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最后集中于咸阳,使咸阳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

1953年3月,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湖南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成功。

1958年后,一直由政府安排在湖南益阳茶厂和临湘茶厂生产,成为湖南黑茶的代表性品种,国家每年按计划安排湖南茯砖的生产和储备,以保障边区人民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入了解,茯砖市场逐渐从边区向内地扩散,国际市场也开始认识到茯茶的保健价值,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也成为唯一出口日本的茯砖茶。

1959年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即安化砖茶厂)改用机器压制,开始大量生产茯砖。

1970年按政府统一安排,“茯砖”改由湖南益阳茶厂生产。

1983年后,茯茶拼配用料,部分采用平地茶原料,叶张薄、瘦,含梗较多,色泽也较黄褐,欠均匀一致。

2010年,陕西省任臣氏茯茶和秦御茯茶等成功地保护性恢复了具有600年历史的泾阳茯砖茶,这将给陕西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013年,黄花梨茯茶获得了国家级专利产品。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神农茶祖与安化黑茶

说到黑茶文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神农发现茶的故事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树最初是野生,茶祖在湖南(株洲炎帝陵),茶源始三湘。

湖南是"茶祖之地",而安化地质与生态环境独特,产茶历史悠久。

安化野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据此,历史学家和茶叶专家推断,神农尝茶始为安化野茶。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种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

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治病的药物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汤汁饮用。

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带已用茶 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

东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秦统一六国后,四川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向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后逐渐沿着长江中下游推移。

西汉:《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是茶叶进行商业贸易的最早记述。

东汉:华佗的《食论》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用效能的首次记述。

三国两晋

《三国志》记载了东吴君主孙皓(孙权后代)“赐茶茗以当酒”的故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所所作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国茶树的发源原地。

东晋《晋书》载:谢安桓温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知客,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南北朝

南朝地处茶产地附近饮茶极为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归顺北朝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南北朝初期,茶是作为贡品出现的实行汉化政策。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们为了逃避现实在南方成为普遍饮品。整日作诗品茶。

使茶叶消费激增,茶唐朝唐代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因茶性寒回甘,能提神醒脑,所以很受欢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讲的黑茶文化,以及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茯茶文化讲解,茯茶历史沿革!


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茯茶历史沿革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181.93-2.19%]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历史铭记时代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烟,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泾阳茯茶近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已成立了茶业协会,组建了人民茯茶研究所,倾全力挖掘搜救传统工艺,旨在重点扶持泾阳茯砖茶这条绵延的血脉。

"泾阳茯砖茶要重出江湖必须两手抓。"有关专家认为:"我们一手要抓茶叶的制作内功,另一手要扩延茶叶宣传的外力。"茶叶的振兴,是一个战略的布局,既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未来。县长何建军指出:"我们既要有权宜之计,继续保持与湖南的传统业务联系,又要有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把原料基地最终移至我们眼皮底下--陕南逶迤无际的茶园,这是我们跨入近期目标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泾阳茯砖茶这一完全按传统手工艺加工生产的在泾阳大地绝迹了半个多世纪后,今天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她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新时代的重新拥抱。我们相信,"泾阳茯砖茶"重振雄风,走向辉煌,指日可待。

安化黑茶和六堡茶的区别


安化黑茶以及广西六堡茶两者在外形和口感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它们也是有区别的。许多朋友无法分辨两者的区别,今天就让小编来为您区分安化黑茶和六堡茶吧。

一、原料的区别

首先两者在原料上就有比较大的区别了,安化黑茶是产自雪峰山脉的云台大叶种茶以及安化群体中的小叶种炒青后制作而成。云台大叶种在1956年的全国茶叶评比中,被评为五个优秀大叶品种之一,算是非常好的原料了。

左边安化黑茶,右边六堡茶

而六堡茶是大瑶山的余脉以及大桂山余脉的扭结点,那里山脉峰峦起伏冷热干湿气流交汇。所以形成了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时间比较长以及云雾弥漫,昼夜温差比较大的特点。

那里的环境非常好,也给茶叶提供了极好的气候以及营养生长环境。六堡茶的树种有小乔木以及灌木,茶叶是中小叶种都有。

二、工艺的区别

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把采摘下来的鲜叶子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而茯砖就是有一道专门的发花工序制作而成,使得对人体肠胃更有益处哦!

安化黑茶和六堡茶在发酵上有所不同,六堡茶是把采摘来的新鲜叶经过凉青,杀青,揉捻,渥堆以及干燥而成,随后经过吸取空气中的水分以及氧气让其自然陈化。

现代六堡茶加入了冷水渥堆(人工发酵)的过程,所以加速了六堡茶发酵的过程。安化黑茶的制作过程要比六堡茶时间更长,也是因为发酵方面的时间问题。

三、外形及内质区别

六堡茶的外形条索粗壮,色泽看起来黑褐又光亮明润,表面看起来有一些“金花”。六堡茶的汤色又红又浓,完全把中国红的特点体现出来了。喝起来的六堡茶更是香气醇厚,那独特的槟榔香更是让六堡茶名列为中国名茶。

而安化黑茶的干茶乌黑油润,金花看起来更加茂密。其汤色透亮红艳,并且很耐泡,看起来和六堡茶非常相似。不过安化黑茶的茶汤更加甘甜醇和,陈香的味道非常突出,喝起来很清爽。

安化黑茶茶汤颜色有些偏橙色,有些刚性;而六堡茶喝起来口感比较滑软汤色更红,就茶底来说,安化黑茶的茶梗更多一些。

黑茶与六堡茶历史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黑茶与六堡茶历史》内容,感谢阅读!

堡茶远在唐代已有生产,因产于六堡镇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中国名茶图谱》记载,唐宋之世,昭平五将万宝青茶,文竹象棋绿茶等,因其树生于高山石崖间,制作工艺精湛,皆为茶中珍品。由此广为栽植,产茶场园和制作坊成批出现,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大茶类,招引着四面八方的茶贩、茶商。

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也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使用;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象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由此可知,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当代广西梧州地区》记载,梧州辖区内由北而南的桂江是当时水路交通的主动脉。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须强调名山大川,只要得品种之优,环境之宜,培植之当,制作之精,便有名茶。六堡镇内的山脉虽然不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但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由于产量有限,很多人只闻其名而没能喝上六堡茶。在文革时期,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献中央,就连毛泽东也很爱喝六堡茶,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

湖南黑茶与2006年己经受到很多人喜爱了,购茶请电话联系我们商城客服。

关于本文《黑茶与六堡茶历史》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六堡茶安化黑茶的区别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区别是:

1、产地不同

【六堡茶】

六堡茶,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因产自湖南安化县而得名。安化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溪谷发育,水系密度大。

2、品种不同

【六堡茶】

六堡茶没有品种之分。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包含了天尖、贡尖、生尖、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和千两茶等七种;

3、加工不同

【六堡茶】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安化黑茶】

原料

鲜叶原料要求根据所生产黑毛茶的品类等级来确定。

一级黑毛茶:一芽三叶初展。

二级黑毛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初展。

三级黑毛茶:一芽五、六叶。(驻芽、成熟新梢)

四级黑毛茶:成熟枝梢为主。(红梗、木质化枝条)

基础工艺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

安化茯砖茶:毛茶筛拼、压制和发花干燥。

安化黑砖茶:筛分、压制和干燥。

安化花砖茶:安化千两茶以安化上等黑毛茶为原料,经筛制、拣剔、风选、整形、拼配等工序加工而成,并有特殊要求:一是必须是地道的正宗安化茶;二是原料必须无梗无杂,才能制作千两茶;三是盛茶的长筒花格篾篓必须是新鲜楠竹织成,一根楠竹只能织一只。

花砖茶与黑砖茶的压制工艺完全相同,只是花砖的原料品质稍优于黑砖,砖面压印的图案不同而已。花砖茶全部采用三级黑毛茶为原料,而黑砖茶则是以三级黑毛茶为主,拼入部分四级黑毛茶。

4、特征不同

【六堡茶】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有光泽,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陈,滋味浓醇甘爽,显槟榔香味,叶底红褐或黑褐色,简而言之具有“红、浓、醇、陈”等特点。

【安化黑茶】

(1)天尖:外形条索紧结扁直,色泽黑润,内质香气纯正带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浓厚,叶底黄褐或带棕褐,尚嫩匀。

(2)贡尖:条索粗壮,色泽黑褐尚润,内质香气纯正带焦香或松烟香,汤色橙黄稍暗,滋味醇和,叶底黄褐或棕褐稍暗。

(3)生尖:外形粗壮,呈泥鳅条,色泽黑褐显花杂,内质香气带焦香或松烟香,汤色黄暗,滋味尚浓微涩,叶底黑褐稍暗。

(4)黑砖、花砖:外形表面平整,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松烟香,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浓厚微涩,叶底黄褐,老嫩欠匀带梗。

(5)茯砖:外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茂盛,无杂菌。内质香气纯正有菌香,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醇厚或纯和,叶底黄褐显梗。

(6)安化千两茶:外形为篾篓捆箍包装成的圆柱体状,形态古朴自然,结构紧密坚实,干茶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醇厚,叶底黑褐尚嫩匀。

5、历史沿革不同

【六堡茶】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安化黑茶】

兴于汉唐、延于五代及宋、“四保”贡于明、鼎盛于晚清、发展于当代。

以上就是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主要区别的介绍的,实际上它们在细节方面的区别更大。

六堡茶跟安化黑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首先,树种不一样,虽然都归大叶种,但普洱茶、六堡茶和安化黑茶分属大叶种里的大、中、小三类;其次,从工艺上看,六堡茶跟普洱茶的熟普比较接近,都是渥堆发酵,生普和安化黑茶都没有这一块工艺;再者,由于树种和工艺不一样,发酵温度、时间和发酵周期不同,造成三种黑茶的内含物肯定有区别;另外,六堡茶汤色比熟普透亮、杂质更少一些,口感比生普和安化黑茶更温和。

六堡茶最大特点

祛湿、调肠胃,降三高功效明显。湿气在中医里叫“六邪”之一,跟“风”结合叫“风湿”,跟“热”结合成为“湿热”,人体的湿气在中医里是最难以调理的症结,湿气过重会造成肠道黏连,容易便秘。湿气重的人煮着喝六堡茶很快就见效。

六堡茶制作工艺

制作六堡茶的原料大部分采用当地大叶种、中小叶种茶树,采摘一芽二、三叶新梢,其制作分为初制:采摘鲜叶、稍经日晒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成毛茶;再进行精制:分级拼配、渥堆发酵、干燥、蒸压、晾制陈化、成品包装。

六堡茶存放

六堡茶小竹篓包装是一大特色,因为后发酵茶不能用厚塑料袋、铝箔袋全封闭,一定要透气,有一定温度和湿度,利于陈化,封得很密变化就很小。平均湿度50%左右最好。

六堡茶在海外的美誉

马来西亚人很认同六堡茶。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他们整天泡在水里选矿,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否则就会腰酸腿疼,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如果不这样就招不到工人。现在,马来西亚许多人还保留着喝六堡茶的习俗,在那边也能发现不少存放多年的六堡茶。

六堡茶的保质期

只要存放条件得当,六堡茶可以保存很多年。整个黑茶类都是窖藏时间越长越好,但后期陈化对通风、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在适合的温度、湿度情况下,内含物的转化会更充分。经过多年陈化老茶的口感,陈化后,茶汤很厚、黏、滑,颜色很深,但没有麻涩的感觉。与之相比,新茶汤色会偏浅,因为内含物多、麻涩感偏重一些。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不同》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六堡茶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