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 2020-06-23
茶叶的历史 茶的来源历史 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的历史。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碧螺春的历史沿革”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碧螺春的历史沿革”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吴县洞庭山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856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可见其时吴已有茶,为生煮羹饮。陆羽《茶经》中把洞庭山列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地之一,八之出中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梁州同”,此时的茶叶已经加工为蒸青团茶。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987年前后):“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山出美茶,岁为入贡。”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水月茶,又称小青茶,《三吴杂志》(1488-1505年)中记;“古迹,墨佐君坛。《洞庭实录》云,在缥缈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亩......百步许,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谚云:墨君坛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称缥缈峰西北扩里坞,曰水月寺。......产茶入贡,谓之水月茶。”可见宋代洞庭山出产水月茶,品质比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明显提高,已成为人贡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叶产品较多。《二酉委谭》(明代王世懋,16世纪):记“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几与虎丘捋。......汲新水烹尝之,......两腑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风》(清代王维德,1912年)“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龙沙纪略》(清代方开济,1720年前后)中记有“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布平行。”这一时期洞庭山的茶叶种类有西山云雾,包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专销蒙古的粗杂茶。除后者外,品质都较优,可与同时期的“虎丘茶”、“松萝”媲美,而且在采摘时间、原料外观和内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趋向碧螺春。

据现有史料,最早记载名茶碧螺春的是《随见录》,原书散失,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1734年)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1747年《苏州府志》载:“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尝人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号水月茶,载《续图经记》。近时佳者名碧螺春,贵人争购之。”《吴语》(清代戴延年,1771年)亦有记:“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据上述史料,碧螺春茶应成名于1734年前,且东山、西山均产。究竟其形成于何时何地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柳南续笔》(清代王应奎1757年):“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忽发异香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香人香’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正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荤),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日‘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正元段,制法不传,即真者亦不及(囊)时矣。”宋荦于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1692一1705年)任江苏巡抚,达13年之久。治所在苏州。进献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应产于东山,得名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西山生产碧螺春大约1734年在1747年之间。在明清洞庭山诸多茶叶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质列为贡品,名闻天下。《一斑录杂述》(清代光祖,1839年)“......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丛抄》(1883年)称“按今杭州之龙井茶,苏州洞庭山之,皆名闻天下……”

cY316.com延伸阅读

碧螺春的历史及故事传说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历史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碧螺春的传说故事

关于碧螺春,除了历史典故,还有一段有点悲伤的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叫碧螺,她就住在西洞庭山上。东洞庭山则住着一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阿祥每次打鱼都会经过西洞庭山,听到碧螺姑娘动听的歌声,看见她在湖边结网,不知不觉爱上了她。

可是太湖中却出现了一条恶龙,不仅要求太湖人们为它烧香,还要每年送一对童男童女给它,并且还指定要碧螺姑娘做她的妻子。否则,它会刮恶风下大雨,让太湖房子催倒、渔船被掀翻。勇敢的阿祥与恶龙搏斗,最终他把恶龙杀死了,可是自己却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

乡亲们把阿祥抬回来了,碧螺姑娘出于对阿祥的感激,亲自照料他。可是阿祥的身体还是一天天恶化下去,碧螺就到处寻找草药。有一天,她发现了一棵长得特别好的小茶树,并看见茶树周围有许多暗红色的血迹,她知道那是阿祥的血滋润了这棵茶树。她开始细心照料这棵茶树,还用嘴含一遍芽苞以免它冻坏。当茶树长出了嫩叶,她采下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给阿祥喝。水米不进的阿祥闻到醇正而清爽的茶香,顿时精神一振,喝了下去,恢复了一点元气,能伸腿伸手了。碧螺姑娘高兴极了,她把茶树上的茶叶全部采了下来,用一张薄纸裹住,放在胸前,用身体的热气暖干这些茶叶,然后用手轻轻搓揉,泡茶给阿祥喝。当阿祥把这些茶喝了之后,恢复了健康。

可是这个故事是悲伤的,阿祥虽然好了,碧螺姑娘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来,她的元气全凝聚在嫩叶上了。当嫩叶被阿祥喝完,她的元气已经无法恢复了。当姑娘死后,悲痛欲绝的阿祥把她葬在了洞庭山,人们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以此纪念碧螺姑娘。

碧螺春不仅外形特别,卷曲像螺,鲜爽生津,还有着历史典故和动人的传说故事,意味深长。

碧螺春的产茶历史研究


据《太平清话》记载:“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下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可见洞庭山茶传说的古老了。另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以荼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苏州已有茶。

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时洞庭山茶写入《茶经》,并为皮、陆所唱和

苏州吴县洞庭山茶,到唐时巳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茶圣陆羽的关注,来此考察茶事。诗僧皎然在代访陆处士羽分中就描写此事,“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按:西塔寺代陆子茶经汾刊本附录杂诗中为吴壬古庙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诩翱。何山赏春若?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锨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粱州同” 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 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若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苏州洞庭山住唐以前已经有茶,开始时采其叶,煮为茗粥。公元713~742年制成饼茶,但并不多。公元756~766年逐渐多起来。公元780年以后才开始盛行。苏州洞庭山茶,经陆羽考察倡导后,逐渐被文人所爱好和唱颂,洞庭山也就成为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经常唱和的地方。在他们唱和的《茶中杂咏》十首中,《吴县志》中记有他们的《茶坞》、《煮茶》诗各二首。

茶坞

皮日休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藓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茶坞

陆龟蒙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煮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带松雨,饽恐烟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煮茶

陆龟蒙

闲来松问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皮日休在《崦里》诗中还有“罢钓时蕉菱,停缫或焙茗,峭然八十翁,牛计丁此永”。

可见洞庭山是他们制茶、品茗赋诗的地方。

宋代洞庭山“水月茶”已作贡茶

唐时苏州洞庭山的茶,虽为诗人传诵,但并不小分出名,到宋时才逐渐为“吴人所贵”,选作贡茶。北宋李宗谔《吴郡图经》载:“山出美茶,旧人为贡。”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公元987年前后)称:“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北宋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公元1084年)亦称:“洞庭山出美茶,旧为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牛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据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公元1229年):“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梁大同四年建,隋大业六年废。唐光化中,僧志勤因归地结庐。刺史曹畦以明月名之。唐朝祥符间,诏易今名。山有无碍泉,绍兴间始名。”

《吴郡志》中录有李弥大《无碍泉诗并序》(公元1142年):“水月寺东,入小青坞,至缥缈峰下,有泉泓澄澈,冬夏不涸,酌之甘洌,异于他泉而未名。绍兴二年七月九日无碍居士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静养以无碍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

为赋诗云:‘鸥研水月先舂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

《吴郡志》中还附有苏子美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写的《游水月禅院记》全文,其中有“数僧宴坐,寂然十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芥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说明当时西山水月寺寺院的茶宴已较普遍。

从上述史料分析,洞庭山最早的贡茶“水月茶”,是饼茶,这从“鸥研水月先舂焙”中可以看出。

明代洞庭山出“云雾茶”、“雨前茗芽”

明代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吴县人王鏊所著《姑苏志》在十产条目中写道:“茶。

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王鏊在《洞庭山赋中称为“雨前‘茗芽”’(见明崇祯《吴县志》)。

明代弘治年(公元1488~1505年)刊印的《三吴杂志》中称:“墨佐君坛,《洞庭实录》云,在缥缈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亩……百步许,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谚云:‘墨君寺畔水,吃搞小青茶。又称缥缈峰西北塘里坞,日水月寺。……产茶入贡,谓之水月茶。”’明陈继儒撰《太平清话》(公元1595年)卷四:“洞庭山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茶,即贡茶院也。”

2006年,住水月寺遗址上重建的“水月禅寺”中有刻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499年)的《水月禅寺中兴记分碑,上有苏舜钦的题诗:“水月开山大业年,朝廷敕额至今存,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当时饭圣高阳女,永作伽蓝护法门。”说明水月寺一带的茶园生态环境和现在碧螺春茶园的果茶间作生态环境是相似的,这就为水月茶和洞庭山的其他名茶改制碧螺春茶创造了条件。

明王世懋撰《二酉委谭》称:“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左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几与虎丘埒。……汲新水烹尝之……两腋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

明代茶书上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洞庭西山的云雾茶,在唐宋入贡的基础上,仍保持了名茶品质,与当时誉为“最号清绝,为天下冠的虎丘茶相等。在采摘时间上以谷雨前为贵,外形上追求“极细者”,从这两点看已同现在的碧螺春茶接近。

清初有“剔目”、“片茶”,逐步趋向碧螺春形状

清代,徐菘、张大莼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编的《百城烟水》中有秦嘉铨月寺新晴偶成》诗,中有“一铛寒雪烹无碍(无碍泉),满阁香风焙小青(小青坞茶最瘦)”句。说明水月寺、小青坞一带的茶叶条索紧细。2006年重建的“水月禅寺”,贡茶院中有这样的解释:“此地原为水月寺贡茶园,所产水月茶又称小青茶,小春茶……碧螺春独特的螺旋状形,就是明代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所启发而独创的。”这些都说明了明代后洞庭山茶逐渐向细紧、卷曲的碧螺春过渡。

清王维德辑《林屋民风》(公元1712年)称:“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称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

清康熙举人厉鄂在《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中写道:“饷我洞庭茶,鹰爪颗颗先春芽。虎丘近无种,剔目名可嘉。功能沏视比龙树,金钍匕不怕轻翳遮。瀹以龚春壶子色最白,啜以吴十九盏浮云花。翩翩风腋乘兴到,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可见清康熙时洞庭山产名茶剔目还没有碧螺春。

清方武济撰《龙沙纪略》(公元1720年前后)则称:“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分列并行。”

从以上资料看,清初期,洞庭山采制的茶叶,品种较多,有当时的名茶西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粗杂的边销茶。质量差异,悬殊很大。有人引证《龙沙纪略》上的这段话,证明在碧螺春之前,洞庭山产的茶都是下品,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名茶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

碧螺春的诞生与命名

据现有的史料,最早记载碧螺春的是《随见录》。该书散失,史料引自清陆延灿《续茶经》(公元1734年):“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口下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另据金有理(洞庭东山人,清代地理学者)编纂的《太湖备考》(1750年)卷六饮馔之属称:“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赞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从以上资料可见,碧螺春俗称“吓煞人香”,因产于碧螺峰,并经康熙帝题名而闻名全围,以后,东西山采制的各茶,都渐改制碧螺春。

陈珲、吕国利在《中华茶文化寻踪》一书中指出:“在茶史研究中一向当作‘唐时已有散茶’的重要证据,即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写的,就是洞庭西山,并且说如此,从唐时就已有的卷曲状‘西山兰若茶”到北宋时的‘西山水月茶”再到如今的东西山‘洞庭碧螺春”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而早已定型的,而其散状之貌,更是自古已然。”

洞庭碧螺春简介及历史传说


洞庭碧螺春简介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历史传说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 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碧螺春茶叶的名称由来和历史渊源


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和历史渊源分别是:

碧螺春茶叶的名称由来

据记载,碧螺春已有千年历史,在隋唐时期已负盛名。最早民间叫他“洞庭茶”,“吓煞人香”。而碧螺春这个名字的由来,有着许多说法,公认为最可信的是康熙赐名的故事: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茶叶的历史渊源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

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总之,碧螺春茶叶成名上千年,经过历史上千年的沉淀,尊定了碧螺春茶叶无人撼动的地位。

洞庭山碧螺春的产地品质及历史渊源介绍


洞庭山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质

洞庭山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洞庭碧螺春茶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洞庭山碧螺春的工艺

洞庭山碧螺春炒制特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洞庭山碧螺春的渊源

洞庭山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洞庭碧螺春茶。

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有哪些

碧螺春品牌有哪些?碧螺春哪个牌子好?

中国十大名茶有哪些中国十大名茶排名及产地

洞庭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同义词洞庭碧螺春一般指碧螺春(茶叶种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历史发展编辑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碧螺春茶叶怎么样?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


碧螺春茶叶怎么样?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碧螺春茶叶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具体如下:

碧螺春茶叶怎么样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

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碧螺春茶叶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

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

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综上,碧螺春茶叶是很好的茶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本来就能成为贡茶的碧螺春经过历史的沉淀变得更加的出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