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茶师的确鉴定品评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12-07
品茶的方法 紫砂鉴定方法 如何品茶叶

品茶的方法。

个人也可以利用评茶师的要领来认识欣赏各种茶,不是标准的鉴定杯亦无妨,只要找到几把大约150?的小壶(小壶大多是这个容积左右),利用大杯子作茶碗,就可以自行依法操作,详加练习自己评茶的能力。如果小壶都找不到那么多把时,拿一些吃饭的饭碗或汤碗也可以,饭碗、汤碗大部分的大小也是150?,以三个作为一组,一个泡茶一个当盖子,另一个放在旁边备用,浸泡到所需时间,打开盖子,用汤匙(或漏杓)将茶叶舀到当盖子的碗上,再以备用的碗当盖子盖上这个盛叶底的碗。如此一来,放叶底的碗可以闻香,放茶汤的碗可以观汤色评滋味,依旧可以从事比较研究品赏的工作。

品评茶叶应注意的问题:

1.反复实验累积评茶经验:评茶能力是经由不断的实验,去尝试、判断而获取的,是累积经验的结果。光说不练,只有公式而不去应用,是不可能具备评茶能力的。

2.注意茶叶外形、茶叶内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举一反三,可加速评茶能力的获得。

·茶叶外形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茶叶幼嫩、紧结的,茶身总是重实的。

·茶叶内质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香气纯正优美的,滋味也不会错才对。凡是叶底好的,茶汤的色、香、味总不会差到哪里。

·茶叶外型与内质之相关性:例如外形的嫩度和叶底的嫩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又如外形条索匀整的,叶底也会较匀整。

品茶师鉴定或说是欣赏一壶茶,应具备下列三种心理准备:

1.以很超然的心情来接纳各种茶,把各类茶都认为独立的个体,重视它的风格,无好恶之心。如果有人问您:“您最喜欢喝什么茶?”,您应该一下子答不上来才是。

2.充分了解各类茶应有的品质特性,以及能制作到多高的境界。这就必须多喝多探访名茶,尽量让自己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3.就该壶茶的现况鉴定与欣赏。这里所说的现况包括采制的季节生长的环境制作的技术等等,而不是只看结果的高低。这项虽与上一项有点冲突,但在鉴定与欣赏的实际效益上很重要,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茶?”“什么人采制的茶?”等等。

精选阅读

[上第名茶] 专业品茶师品评茶叶的必备素


品茶师品评茶叶前的心理准备

品茶师鉴定或说是欣赏一壶茶,应具备下列三种心理准备:

1.以很超然的心情来接纳各种茶,把各类茶都认为独立的个体,重视它的风格,无好恶之心。如果有人问您:“您最喜欢喝什么茶?”,您应该一下子答不上来才是。

2.充分了解各类茶应有的品质特性,以及能制作到多高的境界。这就必须多喝多探访名茶,尽量让自己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3.就该壶茶的现况鉴定与欣赏。这里所说的现况包括采制的季节生长的环境制作的技术等等,而不是只看结果的高低。这项虽与上一项有点冲突,但在鉴定与欣赏的实际效益上很重要,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茶?”“什么人采制的茶?”等等。

品茶师的品评方法

个人也可以利用评茶师的要领来认识欣赏各种茶,不是标准的鉴定杯亦无妨,只要找到几把大约150㏄的小壶(小壶大多是这个容积左右),利用大杯子作茶碗,就可以自行依法操作,详加练习自己评茶的能力。如果小壶都找不到那么多把时,拿一些吃饭的饭碗或汤碗也可以,饭碗、汤碗大部分的大小也是150㏄,以三个作为一组,一个泡茶一个当盖子,另一个放在旁边备用,浸泡到所需时间,打开盖子,用汤匙(或漏杓)将茶叶舀到当盖子的碗上,再以备用的碗当盖子盖上这个盛叶底的碗。如此一来,放叶底的碗可以闻香,放茶汤的碗可以观汤色评滋味,依旧可以从事比较研究品赏的工作。

品评茶叶应注意的问题

1.反复实验累积评茶经验:评茶能力是经由不断的实验,去尝试、判断而获取的,是累积经验的结果。光说不练,只有公式而不去应用,是不可能具备评茶能力的。

2.注意茶叶外形、茶叶内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举一反三,可加速评茶能力的获得。

·茶叶外形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茶叶幼嫩、紧结的,茶身总是重实的。 

·茶叶内质方面某些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香气纯正优美的,滋味也不会错才对。凡是叶底好的,茶汤的色、香、味总不会差到哪里。 

·茶叶外型与内质之相关性:例如外形的嫩度和叶底的嫩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又如外形条索匀整的,叶底也会较匀整。

茶叶品质鉴定方法


1:冲泡方法

秤取 2.83---3.00公克茶叶放入审茶杯,冲入沸腾之开水约150cc〔茶叶用量为水量的2%〕,加盖静置5-6分钟后,将茶汤倒入审茶碗,供做汤质之品评,茶渣仍留于杯中供做香气之审查。

2:评茶项目

评茶项目大致可分为外观〔形状色泽〕,汤质〔水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各项审查标准因茶类不同而异。

水色的审查仍审视茶汤的颜色及汤液,是否明亮具油光或混浊晦暗等。

香气的审查包括判别香之种类,高低,强弱,清浊,纯杂以及是否带油臭,焦味,烟味,菁臭味,霉味等其它异味。

滋味是审查茶汤的浓稠,淡薄,甘醇,苦涩及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叶底是审视茶叶开汤后茶渣的色泽,叶面展开度,叶片及芽尖,是否完整无破碎,并可作为判别茶菁原料品种,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之参考。

3:评茶方法

茶叶开汤前先审查其外观,至开汤后先闻杯中茶渣之香气,以鼻吸三口气,评鉴香气之浓,淡,纯,浊以及有无菁味,烟味,焦味,油臭味,闷味等其它异臭。

再看茶汤水色,比较其浓淡,清浊及明亮度,等茶汤温度降至40-45℃时,取茶汤5--10cc,含入口中,以舌尖不断振动汤液,使茶汤连续与口腔各味觉细胞及黏膜不断接触而分辨汤质的甘醇,苦涩,浓稠,淡薄及其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

以舌尖振动汤液之时,宜将口腔中之茶叶香气,经鼻孔而呼出,再度评鉴茶叶之香气,最后审视叶底,观察其色泽及茶芽之性质,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0924—2000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2000—06—22发布

2000—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是对原专业标准ZB X50 014—1986《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前版标准相比无技术路线的改变,仅在标准格式上按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ZB X50 014—198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玲平、毕立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SN/T 0924—2000

代替ZB X50 014—1986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口茶叶大包装和小包装的重量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口茶叶大包装和小包装的重量鉴定。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毛重gross weight

出口茶叶本身连同包装材料的总重量。

2.2 皮重tare weight

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的包装材料的重量。

2.3 净重net weight

除去皮重后的出口茶叶本身的重量。

2.4 固定重量regular weight

整批出口茶叶,每件净重都采用同一的重量。

2.5 标明重量marked weight

包装外面标有的毛、皮、净重,都称为标明重量;包装上虽未标明重量,但标明件号,并备有整批重量明细单的,也按标明重量论。

2.6 平均重量average weight

按鉴定部分或总件数实衡毛重计算的单件重量称为平均重量。

3 衡器

3.1 磅秤:称量50 kg或以上。

3.2 案秤:称量5 kg或10 kg。

3.3 天平:感量0.1 g,0.01 g。

4 检验方法

4.1 大包装茶重量鉴定

4.1.1 毛重鉴定

4.1.1.1 标明重量包装的毛重鉴定

a)按10%的比例鉴定毛重,抽查件数不少于20件,批量不足20件的应全部衡重。

b)各件差重超过规定幅度时应按规定增加鉴定比例或直至全部衡重。

c)由实衡部分推算的毛重总量按标明毛重计算的总重量之间的溢缺,不超过规定允差范围时,即认为与标明毛重相符;超过时,以实衡部分的平均毛重推算或计算全部毛重。

4.1.1.2 固定重量包装的毛重鉴定

a)按3%比例鉴定毛重,抽查件数不少于10件,批量不足10件的应全部衡重。

b)其他同4.1.1.1中b)、c)。

4.1.2 皮重鉴定

在4.1.1.1或4.1.1.2鉴定的总件数中,任取(5~50)件鉴定皮重,推算平均皮重。

4.1.3 净重鉴定

按4.1.1.1或4.1.1.2鉴定的毛重结果和皮重结果推算抽查毛重部分的总净重;或在抽查毛重部分的总件数中任取(5~50)件,抽查净重,如与抽查毛重部分的标明总净重相差不超过规定的允差范围,即认为全批净重相符。

4.2 小包装茶重量鉴定

4.2.1 在包装过程中,抽查数量不少于总件数的3‰。

4.2.2 在包装成件后抽查时,50件以内抽取2件;(50~l00)件抽取3件;1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增抽1件;每件抽查(10~20)个小包装。

4.2.3 袋泡茶重量鉴定同4.2.1及4.2.2。

【干货】茶叶品评的步骤及方法


茶叶品评要经过抽样、测定水分,然后进行外形和内质审评。毛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品质特征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表现。所以,茶叶审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但感官评茶是一门应用感官技术的科学,对它的掌握,不仅要求有锐敏的感觉器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评茶知识和经验。

1.插取样品

插样是审评茶叶的首要环节,因为茶叶等级是以一个样品来评定的。所插的样必须有代表性。插样前要验件数,然后每件的茶上、中、下及四周各取一把,如插取的样与原始样品大体一致时,即混合均匀作为这批茶的小样,再将每件小样充分混合作为一个总样。反复多次,采用“四分法”。取对顶角的两份。直到取得500克左右样茶,即可放置样盘中、以供审评。

2.测定水分

按照茶叶保管的要求、茶叶中含水量一般以5%-6%为宜。超过这个含水量会使茶叶变质,引起霉菌滋生,发生霉变。

通常感官测定水分,是抓一把茶叶,紧握手中,感到刺手、有沙沙音,稍微用力,条索即断,用手指稍揉即成粉末的,一般含水量约为7%左右;抓一把茶用力一握,感觉有些刺手,条索能折断,捻之只能成片末,含水量约为10%左右;如手握茶叶感觉不刺手,并微有回力,茶条用手指一捻,梗断而梗皮不断离,干嗅香气不高,含水量则在10%以上。由于全凭感官测定难合标准,还要经过仪器测定,对照练习,才能提高感官测定水平,使它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3.审评外形

外形审评又叫“干看”。主要评看外形条索、嫩度、色泽、净度四个方面。审评时,首先正确取样(250-500克或100-200克)放入样茶盘,双手持样茶盘两角,平面回转十余转,使盘内样茶通过转动按轻重、大小分层叠在盘内。条大、身骨轻的浮在上层,叫做“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叫做“中段茶”;体小而细碎的沉积在下层,叫做“下段茶”。审评时先看面装茶的粗细、松紧、嫩度、色泽和净杂程度;再轻抓一把翻转过来,察看中段茶的细紧、嫩度、重实程度;最后看样盘中下段茶中的碎片、末茶的含量。这样反复察看外形,即可反映原料的老嫩,又可看出制茶技术的高低。

①条索

条索是茶的外形。评看松紧粗细、弯直、整碎、扁圆等来辨别好坏。以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的为好。粗松、弯曲、短碎、松散多块的为差。

②嫩度

审评茶叶嫩度主要评比芽头多少、叶质者嫩、外形条索的光润度。嫩度要看锋苗的比例。锋苗是指用嫩叶制成的细而尖锋的条素。一般红茶以芽头多、有锋苗、叶质细嫩为好。绿茶的炒青以锋苗多、叶质细嫩、身骨重实为好。烘青则以芽毫多、叶质细嫩为好。粗松、叶质老、身骨轻为较次。

③色泽

评看茶叶颜色和光泽。茶叶的色泽有深浅、枯润、明暗、纯杂之分。红茶的色泽有乌润、褐润和灰枯的不同;绿茶的色泽有嫩绿、或翠绿、青绿、深绿、青黄以及光润和千枯的不同。

④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含梗、末、扑、片、籽和其他非茶类夹杂物的有无或多少。非茶类夹杂物有竹屑、木片、杂草、虫体、兽毛以及沙石、金属等物,无则好,有则差。

茶叶审评除上述四个方面外,还要结合嗅茶叶的香气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酸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4.内质审评

内质审评又叫“湿看”,包括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四个方面。

审评时,把样盘里的茶样摇匀、压平,然后用拇、食、中三指从面装插到下段茶底部,抓取茶叶一勺。用天平称量3克,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经5分钟后,依次把茶汤倒入审评碗中,先嗅杯中香气,再看碗中汤色,品尝滋味,最后把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察看它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①香气

审评香气要在纯正基础上分别高低和持久等。要反复多嗅几次,先热嗅、再温嗅,辨别高低;再冷嗅,判别持久性。同时,必须按杯排列次序,从头到尾嗅遍,不能无次序地乱嗅。因为嗅过一次的和嗅过几次的,有一定的时间间隙,杯内热度不同,香气也就嗅不到一样,嗅时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性以及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或沾染其他异味。

②汤色

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俗称“水色”。汤色主要评深浅、亮暗、清浊等。色度要看是否符合各类茶应有的汤色和是否有变邑(陈化色)。亮度是指明暗程度。以汤色明亮为好,亮度差的为次。清浊度是指茶汤清澈或混浊程度,以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易受光线强弱、茶碗规格、冲泡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审评时要注意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为上。

③滋味

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汤温降至50℃左右时为最好。审评时,用汤匙把少量茶汤送入口中,用舌头来回抽吸打转,使茶汤充分接触舌上的味蕾,从而辨出滋味的浓淡、强弱、鲜爽、醇和、苦涩等。

④叶底

把茶杯中冲泡的茶叶倒入黑色的叶底盘或白色瓷碗、瓷盘,然后进行审评。用叶底盘可把叶底拌匀、铺开、压平、观察嫩度、色泽和匀度。用瓷碗或搪瓷盘的,可加水漂洗,使叶张泡在水中,再行观察分析。叶底的嫩度除目光观察外,还可用手指按压,判断它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叶质柔软而不撑手的为好,有粗糙、皱纹的较差。

影响茶叶审评的正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评用具的质量不同,冲泡茶叶用水和冲泡时间不同等等。同时,茶叶的外形各因子之间、内质各因子以及外形和内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审评时取样以及泡茶用具、光线、时间、水温和每项因子的评比顺序等等,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结果。

极品茶叶的辨认方法


爱饮茶的入,总想买点名茶留着自己慢慢品尝或馈赠亲朋好友,但苦于对茶叶不甚了解,往往容易被不法茶贩所骗,尤其是极品名茶由于昂贵,更易被人利用外形相似的茶叶所假冒。 一旦买了假冒的所谓极品名茶,购茶者上当受骗的气愤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当你想去购买茶中极品时,一定要仔细斟酌,万万不可轻率。

利用和极品名茶相似的外形兜售所谓名茶,不外乎两种手法。

1.是用极品名茶干茶形状相似的较低一级的茶叶或普通茶叶冒充名茶出售。

比如龙井茶,前人就有“茶之美,莫如浙江龙井”的赞誉,是因为它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称,龙井茶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索、维生素C等成分,龙井茶名闻遐迩,可谓茶中极品。真正的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隐含芽毫,干茶色泽翠绿鲜润,冲泡后茶芽竖立,栩栩如生,其汤色碧绿明亮,香气鲜嫩高长,滋味甘爽醇和,饮后齿颊留芳,沁人肺腑,就是龙井茶,还有“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之分,品类之间,也略有差异。相比之下,狮峰龙井品质最好,其茶香浓而持久,梅坞龙井香味略逊于狮峰龙井,而西湖龙井香味又次于梅坞龙井。至于这些正宗产地之外的茶区所产“龙井”,其形似而味不真,根本不可与真龙井相媲美,不是老龙井茶客是难以分辨出来的。由于龙井茶是一种扁形茶,它的外形特点是“扁、平、直”,而属于扁形的茶叶还有旗枪、大方等茶,但这两种扁形茶的品质都不及龙井茶,而利用外形相似用旗枪、大方冒充龙井也很有可能。

再如茶中极品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涌溪盘坑的云雾爪,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工巢林在品尝涌溪火青后,发出“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显烟客忘返。”的赞叹。涌溪火青之所以名贵,是因为该茶外形呈圆腰颗粒状,据测每5OO克有3335-4500粒,颗颗紧实,粒粒均匀,墨绿油润显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浓郁清纯,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持久耐泡可出五、六次。而绿茶类中的大宗茶珠茶与涌溪火青其外形都属于圆型茶,虽然涌溪火青是腰圆形茶,珠茶是珠圆形茶,乍看两者相似,因而一般人不易分清,常有茶贩把普通珠茶当作名茶火青卖,以欺骗不懂茶的人。

还有极品名茶太平猴魁,属绿茶类中的尖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现黄山市太平区)湘潭乡猴坑一带的高山之中,因产于太平县,外形魁伟和品质居尖茶“魁首”故得名“太平猴魁”。该茶创制于十九世纪末,公元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曾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可谓蜚声中外,该茶入杯冲泡,芽叶成朵,上浮下沉,犹如龙飞凤舞。那碧绿的汤色,清芬的香气,鲜爽的滋味,饮之沁人心肺。太平猴魁茶头泡香高,二泡味浓、就是连泡四开,茶香犹存。正因为太平猴魁这一极品茶与一般尖茶外形相似,皆属尖型茶,所以有的茶贩就把“提奎”、“奎尖”、“特尖”甚至普通尖茶当作太平猴魁卖。

2.是仿照某种极品名茶的外形而用普通的甚至较粗老的茶树鲜叶来制作。这种仿制的极品茶与真正的极品茶相似而质不同,因为每一种极品名茶除了特定的制作工艺外,还要求茶树鲜叶有一定的地点、品种、采摘时间和标准等。非西湖的地方做西湖龙井,非黄山的地方做黄山毛峰,非涌溪的地方做涌溪火青,非太平的地方做太平猴魁,非君山的地方做君山银针,非信阳的地方做信阳毛尖,是不可能有其正宗极品茶的地方韵味的。茶叶的外形虽重要,但决定茶叶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还是内质,即香气和滋味。饮茶者追求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求有悦鼻的茶香和爽口的滋味,饮茶的着重点是要满足嗅觉和味觉的需要。对于这种仿制极品名茶,可以开汤试饮,一般是可以辨别出真伪的,因为它的口感与真的很难一样。

极品名茶由于受特定的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的影响,往往产量都不是很大,如果到处都在叫卖同一种极品名茶,那恐怕十之八九是有假冒的货色。因此,劝君慎购极品茶,茶中极品待斟酌,货真价实品真茗,方得茶味可清心。

茶叶品质如何鉴定


1:冲泡方法

秤取2.83---3.00公克茶叶放入审茶杯,冲入沸腾之开水约150cc〔茶叶用量为水量的2%〕,加盖静置5-6分钟后,将茶汤倒入审茶碗,供做汤质之品评,茶渣仍留于杯中供做香气之审查。

2:评茶项目

评茶项目大致可分为外观〔形状色泽〕,汤质〔水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各项审查标准因茶类不同而异。

水色的审查仍审视茶汤的颜色及汤液,是否明亮具油光或混浊晦暗等。

香气的审查包括判别香之种类,高低,强弱,清浊,纯杂以及是否带油臭,焦味,烟味,菁臭味,霉味等其它异味。

滋味是审查茶汤的浓稠,淡薄,甘醇,苦涩及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叶底是审视茶叶开汤后茶渣的色泽,叶面展开度,叶片及芽尖,是否完整无破碎,并可作为判别茶菁原料品种,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之参考。

3:评茶方法

茶叶开汤前先审查其外观,至开汤后先闻杯中茶渣之香气,以鼻吸三口气,评鉴香气之浓,淡,纯,浊以及有无菁味,烟味,焦味,油臭味,闷味等其它异臭。

再看茶汤水色,比较其浓淡,清浊及明亮度,等茶汤温度降至40-45℃时,取茶汤5--10cc,含入口中,以舌尖不断振动汤液,使茶汤连续与口腔各味觉细胞及黏膜不断接触而分辨汤质的甘醇,苦涩,浓稠,淡薄及其活性,刺激性,收敛性等。

以舌尖振动汤液之时,宜将口腔中之茶叶香气,经鼻孔而呼出,再度评鉴茶叶之香气,最后审视叶底,观察其色泽及茶芽之性质,老嫩,均一性及发酵程度是否适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