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

发布时间 : 2020-12-12
御茶园花茶 茶叶持续提神多久 普洱茶论

御茶园花茶。

我国茶区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且面临管理粗放、水土冲刷、肥力下降、生态失衡、农药污染和效益低下等多重压力,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是非常迫切的,茶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比较合适的发展观。从本质上来讲,生态茶园、无公害茶园、“两高一优”茶园等模式都是这一发展观的产物。

1 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的目标和内容茶叶绿色食品提供原料基础,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统一,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集约、持续发展的茶园生产综合体系。

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的内容可以归纳为:调整优化茶园结构,建立与环境协调的生态茶园;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发展多种经营,维持茶园经济、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提高综合生产力。

2 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的实现策略

2.1 调整结构

可持续茶园应该是一个生态茶园[6],这是借用生态农场的概念延伸而来,即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符合生态学规律建设起来的茶园。生态茶园具有以下功能:①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②营造理想地域小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改善茶叶品质;③共生互惠,提高整体生态效益;④保持生物多样性,天敌资源丰富;⑤多系统联结,持续协调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做法:①在生态适宜区建园。今后发展新茶园应尽量向宜茶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并且不宜大面积单一种植;②合理布局,全面规划。保留较多植被,使茶园和周围的环境融洽一致。形成“树木盖顶,茶树缠腰,山脚种粮”的立体栽培模式,提倡植树种草,优化茶园生态环境,陡坡低产茶园要退茶还林;③根据生态位和利用层共享原理,茶园实行合理间作、套作,建立作物种群多层立体结构,形成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茶林、茶果、茶胶、茶菜、茶肥、茶药和茶菌等间作模式,具有乔一灌两层或乔一灌一草三层结构,通过茶园空间巧妙配置,做到阴阳搭配、高矮搭配、深根浅根搭配、一年多年搭配,合理组装成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产结构。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利用空间;④根据边缘效应和食物链原理,多系统联结,扩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提高综合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茶林农牧渔综合经营。

2.2 调整产投比

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应考虑茶树本身的承受能力,依据茶树生长规律正确决定茶树各生育阶段的产投比。自建园到第一次采收茶叶(一般3~4年)的幼龄茶园坚持只投入不产出。幼龄茶园过早采茶,人为地加大产投比,不符合茶树生育特性,会阻碍高产期的到来,甚至使茶树早衰,长期处于低产出水平。自第一次采收茶叶始,随着树龄的增加加大产投比,当茶园进入高产期时也是产投比最大的时期,这时应加强肥水管理,实行高投入高产出,尔后由于茶树生机下降,产投比逐年减少。一旦树势衰老,就应及时降低产投比,加大投入,全面贯彻低改措施,尽快使茶树进入下一产出周期,切忌“掠夺式经营”。科学合理的产投比,使人与茶树合作,协调相处,其结果有可能使幼龄茶园提早成园,有效延长茶树经济年龄时期和推迟衰老期的到来,实现可持续茶园生产。

2.3 生态栽培

茶树生态栽培[5,6]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工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土壤耕作层,提供天敌栖息地,避免大量使用除草剂,破坏茶园土壤的理化结构;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利用种草养畜轮作增加有机肥,重施基肥,减少化肥的投放量,特别是避免偏施氮肥所造成的茶树体内的碳氮比改变和某些吸汁性害虫的猖獗。据粟本文报道[5],目前茶树生态栽培的主要模式有覆草栽培、绿肥覆盖、大棚及地膜覆盖等。这些生态栽培模式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促进茶树高产、优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生态防治

现已发现化学农药,特别是稳定性高的化学农药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及其环境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传递和转移[3]:其次,在进行着复杂的降解、转化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物质,对生态系统、对人类可能产生比原有农药更大、更深远的影响;第三,重新认识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仅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而且更要注意农药对人类安全(包括潜在的、对人类后代发育缺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基于这些认识,茶园生态防治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以下一些措施:①利用植物的抗害性自然控制害虫。培育抗虫抗病品种常可减少施药次数,有利于保存天敌。②利用害虫的天敌自然控制害虫。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它有益生物,如鸟、青蛙等。③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自然控制害虫。昆虫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第三代杀虫剂,具有选择性,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④利用植物性杀虫剂控制害虫:如可用辣椒水、烟草水、除虫菊、鱼藤精、苦楝、植物油乳剂、矿物油乳剂、松脂合剂、肥皂水、洗涤剂水和浆糊水等植物性物质或制剂防治蚜、螨、蚧、蝽等。⑤利用农业技术方法防治害虫。如调节土壤、田间小气候,控制有害生物的天敌消长: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有的还可直接杀死害虫;灌溉,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如土壤冬灌可以部分杀死土壤中的害虫。⑥发展无公害农药。如各种农用抗菌素,高效低毒农药。⑦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剂型由粉剂改为颗粒剂、微囊剂、包衣粒剂等。采用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等喷洒技术。

2.5 设施茶园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今后的茶园生产应从自然性栽培技术为主向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方向发展,即逐步加大设施茶园的比重。所谓设施茶园,就是环境设施和技术设施相配套的茶园生产体系。发展设施茶园,可以不断提高茶园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茶叶单产和茶叶品质,增加生产效益。设施茶园可以借助人造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气候的限制,扩大茶园茶叶生长的地域界限和时域界限。如:①地膜覆盖和大棚栽培技术,在冬季推广塑料大棚或地膜覆盖技术,可提高棚内有效积温,调节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使春茶提前采15~30天,甚至更长时间,从而提高经济效益。②节水灌溉技术,从丰产型灌溉向节水型灌溉、从地面灌溉向管道化灌溉的方向发展,滴灌可经济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还可配合均匀施肥和药杀地下害虫。喷灌具有节约用水、节约劳力、保持水土、改善微域气候的优点。③营养袋繁殖技术,与传统扦插育苗法相比,具有发根快,发根多,苗粗,移栽成活率高等优点。④遮阳网技术,试验表明,夏季以30%~40%的遮荫度进行适当遮荫,日平均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增加,避免了夏季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唐和平(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茶学系,长沙,410128)

刘富知(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茶学系,长沙,410128)

参考文献

1,周光召,朱光亚主编,《共同走向科学》,新华出版社,1997

2,王伟著,生态农业的希望,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鲁明中,陈年春著,农药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00~120

4,彭毅华,论我市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茶叶通讯,1999(1):42-43

5,粟本文,茶树生态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茶叶通讯,1998(3):29~33

6,黄寿波等,试论生态茶园建设的若干问题,茶叶,1997,23(2):23~27

7,诸大建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1

8,陈文怀等,中国茶树区划,中国农作物种植区划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3~206

cy316.cOM编辑推荐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茶园管理


茶业是松阳县农业主导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优化茶类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茶叶产业升级,我们开展了“松阳香茶”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松阳香茶的主要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茶园管理 (1) 平衡施肥 茶园施肥应掌握以下原则: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数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名优干茶施纯氮30—36公斤计算,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4∶6;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下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在根施的基础上辅以叶面喷施(提倡使用卢博士有机液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茶园辅草。 (2) 调整修剪时期 轻修剪改为春茶后或秋末剪,以利于春季提早开采,增加春季茶比重。 (3) 推广无公害名优茶生产技术 通过合理修剪、合理间作等农业措施,改善茶园环境,发挥生态调控能力;根据田间病虫数量、发生规律、防治指标,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提倡使用安纳 AO--318茶园专用剂),严禁使用禁用农药,并提倡农药合理混配;采用低容量或弥雾喷雾,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安全间隔期;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BT(苏特灵)、绿浪、武大州6号等;积极保护利用天敌。

无公害茶园生产措施合理运用


无公害茶园生产措施合理运用

茶园的土壤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生产措施的运用合理与否,对茶叶生产的安全性会带来较大影响。

土壤管理的中心工作有茶园的水土保持和地力常新的维持。茶园水土保持从茶园建设开始就应十分重视。茶园基地规划与建设及茶园开垦应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如不要选择在雨季进行,耕作横向作业,防治水土流失。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所用的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和有毒物质污染。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等等。

无公害茶园的土壤管理具体应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肥料的施用,宜多施有机肥料,化肥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和施用种类应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每年必须施基肥和追肥,保持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肥返回土壤,不断补充茶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农家有机肥应尽量就地生产就地使用。有机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适时种植绿肥是无公害茶园主要肥料来源之一,尤其是对幼龄茶园、改造茶园,更要做好此项工作。绿肥除了较多资料中介绍的豆科作物外,还可考虑选用一年生的高光效可多次刈割的牧草,如美洲狼尾草、美国饲用甜高粱、墨西哥玉米、苏丹草,等等,这种类型的草,年生长量大,可以产出较多的绿肥。茶季喷施无机叶面肥,需10d后才能采茶;喷施有机叶面肥需20d后采茶。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控制就是要本着保护环境,应用生态学原理,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合理地利用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达到控制茶园病虫草害对生产带来的影响的目的。原则上掌握以下几点:

①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要营造良好的茶园生物群落,在茶园周围与茶园中种植些防风林、行道树、遮阳树,合理调整茶园结构和布局,不强求集中成片,宜茶则茶,不适宜植茶山地,退茶还林,使茶区生境形成较完好的生态系统,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②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培管理。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也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重要方法。具体可以通过选育抗病虫品种、茶园耕作、铺草、排灌、修剪、施肥、采摘等多种措施的合理运用,达到控制病虫草害发生的目的。如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等等。

③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机械原理来防治病虫害,目前在茶园中应用较多的有频振式诱虫灯,它是利用昆虫的趋性(趋光性和趋化性)或害虫种群自身间的化学信息联系引诱并杀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是指用食虫昆虫、寄生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其中有的是自然存在的,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有的可人为饲养释放。

④合理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植物源农药就是来源于植物或植物提取物对病虫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目前常见的植物源农药有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在茶园中主要对鳞翅目害虫和部分同翅目害虫有效,使用时应掌握在抗药性弱的1~2龄幼虫期喷药。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无机矿物或石油提炼物的农药,主要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硫悬浮剂、矿物油等,但不得在采茶季节使用,其中波尔多液用后,茶叶的铜含量不得超过30g/kg。这些药剂对茶园病害、螨类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非采茶季节,如冬季封园。

在无公害茶园中,有时病虫发生严重,一些物理的、生物的、农业的措施难以达控制效果,可选择化学防治的方法加以控制,但必须严格选择使用的农药种类是生产中允许的,使用量和使用间隔期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关于这一点必须经常注意国内外市场对农药安全使用要求的变化,不然,生产产品将难达安全生产要求。

现代农业设施在茶园中的应用


茶树设施栽培,又称保护地栽培,即利用各种人工设施,改变局部小气候,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达到促进茶芽早发、增进茶叶品质或提高茶叶产量等目的。茶树设施栽培是现代先进工业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结合点,是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反季节生产的有效途径。但设施栽培成本比较高,只有在具备名山、名种、名茶、名牌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应用,才能达到设施栽培的目的。目前广东茶叶生产上采用的设施栽培主要有塑料大棚栽培和遮阳网覆盖栽培两种。

(一)塑料大棚栽培

塑料大棚栽培是用塑料薄膜覆盖茶园的一种设施栽培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绿茶发展的需要,逐渐应用到茶树上,是冬春季温度较低,或易受"倒春寒"危害的茶区为提早名优茶开采期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

1.塑料大棚栽培的优点

(1)可以提早开采。韩文炎等于1993~2001年连续9年的研究表明,在冬、春季不加温的条件下,塑料大棚茶园的开采期比露地茶园提前7~46天,平均提前20天。

(2)免受霜冻。春茶季节由于冷空气南下,常受晚霜或“倒春寒”的危害,塑料大棚茶园由于棚内气温较高,不受寒风侵袭,可以避免这种危害。

(3)提高早期名优茶产量。茶园覆盖大棚后,由于采摘期提早,虽然与棚外茶园相比总产量变化不大或者略有降低,但早期名优茶产量明显提高。张景春等( 1997)研究表明,1993年和1994年揭膜前,大棚茶园每亩鲜叶产量分别是51.8千克和70.3千克,比露地茶园6.0千克和13.0千克分别提高了7.6倍和4.4倍。

(4)提高经济效益。塑料大棚茶园茶叶开采期提早,早期名优茶产量提高,虽然总体茶叶产量和品质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消费者尝鲜的消费心理,早春的名优茶价格较高,扣除成本后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塑料大棚茶园建设

塑料大棚茶园投资多,成本高,如管理不善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合理建棚、科学管理是克服塑料大棚不足、提高茶园经济效益的关键。

(1)塑料大棚茶园园地选择。塑料大棚茶园的品种、生长势及其所处的土壤、地形、地势均直接影响建棚后茶树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要达到大棚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益,在园地选择时要尽量具备的条件有:选择发芽早、发芽密度高、品质好的茶树良种;茶园树冠覆盖度在90%以上,生长健壮、长势旺盛的青壮年茶树;避开风口、风道;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平地或缓坡茶园;选择水电使用方便的茶园。

(2)塑料大棚建造。塑料大棚类型很多。按照骨架材料分,有简易竹木结构、钢架结构、钢架混凝土柱结构和钢竹混合结构等。塑料大棚的方向以坐北朝南为好,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冬季阳光。大棚长度以30~50米为宜,小于20米的保温效

果差,太长则棚内温度不易控制,而且棚内温差大,也不利于管理。大棚宽度以6~12米为宜,太宽通风透气不良,设计和建造的难度也大。大棚高度以2.2~2.8米为宜,最高不应超过3米,棚越高,承受风荷载越大,越易损坏。

3.塑料大棚茶园培育管理技术

大棚茶园管理主要包括施肥、灌溉、铺草、通风散热、修剪、采摘、棚膜维护和揭膜等。

(1)施肥。为保证大棚茶园里茶树早发芽,多产名优茶,应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并配合喷施叶面肥,为茶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厩肥、饼肥等,并适当配施一定的复合肥,一般用量30~50千克/亩,结合深翻于9~10月开沟施入,沟深在20厘米左右。追肥以氮肥为主,如尿素、硫酸铵等,每次用量10~15千克/亩(以纯氮计),施肥深度5~10厘米。

(2)铺草与灌溉。搭建大棚的茶园应在秋茶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耕(或中耕),并在茶行间铺草,以各种山地杂草、作物秸秆为草源,每亩400~600千克,厚度10~15厘米。草面适当压土,第2年秋季翻埋入土。、这对大棚茶园土壤既有增温保湿效果,又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塑料大棚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小环境,土壤水分主要靠人工灌溉补充。当棚内气温在15℃左右时,应每隔5-8天灌水20毫米左右,气温在20℃以上时应每隔3天灌水15毫米左右。灌溉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阴天过后的晴天,以利于提高地温;一天之内,灌溉要在上午进行,利用中午这段时间的高温使地温尽快上升。灌水后要通风换气,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灌水最好采用滴灌的方式,不仅水分利用率高,而且对茶树叶片气孔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小,灌溉的效果较好。

(3)修剪与采摘。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深修剪,3~4年进行1次重修剪,控制树高在80厘米左右。每年秋茶结束后结合封园进行一次抽剪与边缘修剪,整理树冠面,以利于通风透光和茶树养分积累,切忌在秋、冬季进行茶园深修剪。秋、冬季深修剪会剪去大量成熟叶和越冬芽,既降低光合作用对有机营养的积累,又减少翌年新梢数,从而影响大棚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大棚茶叶要早采、嫩采,多做名优茶。一般当蓬面上有5%~10%的新梢达到一芽一叶初展时即可开采,及时、分批,多采高档茶。在整个春茶生产中,前期留鱼叶采,春茶后期及夏茶留一叶采,秋茶留叶采,并提早封园,使茶树叶面积指数保持在3~4之间,以保证冬、春季有充足的光合面积。

(4)大棚茶园病害防治。常规茶园在冬、春季由于气温较低,一般没有严重的病虫危害。塑料大棚茶园由于其特殊的小气候特征,如气温常保持在20℃以上,湿度也高达90%等,特别容易导致病菌滋生繁殖。为防止大棚茶园病害流行,在茶园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大棚覆盖后不要修剪茶树;二是炭疽病发生严重的茶园在大棚覆盖前应喷施杀菌剂进行保护,在发病初期,喷施750/0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施2~3次,以控制病害流行。

(5)大棚茶园温度调节。保温、增温和通风散热是大棚管理的主要环节。当大棚冬季气温上升至25℃、春季气温上升至30℃时就应及时通风降温,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再闭门保温。一般晴天可在上午16.00前后开启通风道,下午15: 00左右关闭。另外,为充分利用大棚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要牢固、密封,发现棚顶有积水应及时清除,棚膜有破损时及时用宽条黏胶带修补,以防冷空气侵入。

(二)遮阳网覆盖栽培

遮阳网栽培是一种简易的茶树设施栽培技术,即在茶树上方或蓬面搭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少蒸发等,从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1.茶园覆盖材料

茶园覆盖材料很多,传统上经常使用的主要有稻草帘、茅草帘、竹帘和芦苇帘及其他作物秸秆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遮阳网,又称凉爽纱,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酰胺为原料,这种原料重量轻、强度高,耐老化,柔软,可以通过控制网眼大小和疏密程度,使其具有不同的遮光、通风透性,生产上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2.茶树遮阳网栽培效应

(1)削弱光照强度,改变光质。据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测定,在纺织结构和疏密程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不同颜色遮阳网的遮光率有明显差别。以黑色网遮光率最大,绿色网次之,银灰色网最小。

(2)调节温度。日本大场正明的研究表明,春季覆盖不同材料的遮阳网后,茶树蓬面无论是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均有提高,从而能调节茶树的采摘期。夏季覆盖茶树蓬面温度可明显降低,最高气温可降低8~13℃,从而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3)遮阳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茶树遮阳后,由于光照强度明显降低,茶树叶片为了保持一定的光合作用强度,通过提高自身叶绿素含量的方式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据

韩文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试验茶园采用45%遮光率的黑色遮阳网分别进行蓬面直接单层和双层覆盖、高棚单层和双层覆盖试验,无论是新梢还是成熟叶,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茶树叶绿素含量在覆盖后前期提高较快较多,而后期相对较少较慢。

(4)遮阳对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宿力军在夏茶开采前1周至秋茶结束,用黑色和灰色遮阳网进行覆盖,茶树新芽能提早萌发,可比对照提早8~10天,一芽三叶长增加0.4~0.6厘米,一芽三叶百芽重提高5~7克,正常芽叶的比例提高10%~13%。黑色和灰色遮阳网分别比对照增产13%和7.5~10鲜叶色泽深绿有光、叶质柔软,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

据日本河合忤吾( 1971)研究结果,遮阴芽含成分多的有全氮量、茶素、氨基氮等,露天芽含成分多的有单宁、粗纤维。氨基氮是由于遮阴而限制日光的照射所产生的,在氨基氮中含量最多的是与茶味关系密切的茶氨酸。茶氨酸在露天茶园中随着茶芽的生育而减少,在遮阴园中则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3.茶树覆盖技术

茶树覆盖后,茶园微域小气候和茶树体内的生理代谢均发生了变化,有的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成有利,有的则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实施茶园覆盖栽培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充分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1)覆盖茶园选择。为了充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要求选择土壤深厚、肥沃,茶树健壮且树冠面较平整的高产优质茶园,以平地和缓坡地茶园为宜。覆盖茶园应加强肥培管理和适当留叶。

(2)覆盖技术。覆盖的方式有高棚覆盖和茶树蓬面直覆盖两种。高棚覆盖成本较高,但不受季节限制,夏天也可施。高棚覆盖由于受风的影响,以及棚四周光的散射等,即同样材料的遮阳网,茶树遮阳度也比直接覆盖低。因此,高覆盖时,为达到同样程度的遮阳度,选择的透光率应略低,棚四周也应挂上遮阳网。茶园覆盖时间一般在采摘前1周至半个月,当茶芽长到一芽二三叶时开始覆盖。茶叶采摘时,应一边收网一边采茶,以免阳光直射时间过长、叶绿素含量减少,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3)覆盖茶园的管理。茶树覆盖遮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并适当改变茶叶采摘期。目前,蒸青茶园覆盖面积最大。蒸青茶除绿茶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三绿一少”,及“色绿、汤绿、叶底绿和纤维素少”。因此,蒸青茶原料不仅要求叶绿素含量高,而且全氮量要高,氨基酸丰富,茶多酚适中,酚氨比低。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强调茶园的肥培管理,特别是要重视有机肥、氮肥和镁肥的使用,一般要求有机肥的使用量(按饼肥计)应在200千克/亩以上。氮肥按茶叶产量计,每采100千克干茶,年施纯氮应在15千克左右,镁肥以钙镁磷肥的形式施入,如土壤有效镁的含量在14毫克/千克以下,年施钙镁磷肥的量须在50千克以上。其次,应适当修剪和留养。除了进行茶园覆盖外,及时修剪整枝也十分必要。

重视茶园冬季管理 确保明春优质生产


11月份茶树地上部分进入休眠阶段,地下根系部分进入生长旺盛阶段,是根系吸收养分和积累有效物质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冬季管理能够提高茶树抗寒能力,降低病虫越冬基数,促进明年春茶优质早发生产。茶园冬季管理要求在11月份上、中旬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修剪:目的是刺激芽叶萌发,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使树冠蓬面整齐,便于采摘和管理。时间以茶树体内贮藏有大量养分,而芽叶生育停止时为好,一般是在晚秋或早春。根据实践来看,对冬季不易发生冻害的茶园,实行秋剪要比春剪发芽来得早,对采摘名茶非常有利,能够早采早上市,修剪程度宜轻不宜重;对高山易受冻害的茶园不宜实行秋剪;对秋茶留养较好蓬面整齐的茶园,也可以到明年春茶结束以后再行修剪。 

2、基肥:11月份是茶树根系生长的活跃时期,也是根系吸收养分的旺盛时期,施好基肥,不让茶树空着肚子过冬,对根系的生长、养分的积累和抗寒能力的提高都有利。基肥要求以土肥为主,用量亩施有机肥 1.5一2.5吨,再配施过磷酸钙25-50公斤,硫酸钾15一25公斤。也可以用茶树专用复合肥作基肥。有机茶园只能施用《有机茶颁证标准》所允许的肥料。施肥深度20-25厘米。 

3、深耕:在施基肥的同时,要求深耕20厘米左右,茶行中间深些,两侧浅些,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通过深耕有利于根系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镶肥力,防止杂草为害,有利于病虫防治。 

4、封园:封园能够杀死越冬的害虫和病菌,降低来年各种病虫害发生的基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培管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晶体石硫合剂封园,对螨类、介壳虫、黑刺粉虱等多种害虫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非常有效,喷药时要求浓度0.3-0.5波美度内,把整个茶蓬上下里外喷到喷透。  

新发展良种茶园生产技术


一、新茶园建设

(一) 茶园选址

选择坡度25度以下, 地下水位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二)茶园规划

1、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

2、规划的方法:

①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

②小区(片、块)以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30—40米为宜。

③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

④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

⑤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⑥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

(三) 新茶园开垦

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

2、开垦方法

(1)平地(含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

(2)坡地(15~25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30—40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

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

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

5、开种植沟

(1)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150cm,先挖深40cm以上,宽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1.5~2.0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

(2) 梯级茶园

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50cm,深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

二、茶苗移栽(定植)

(一) 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2至3月移栽为适。

(二) 种植密度

1、平地及缓坡茶园

常规:行距140--150cm,穴距25—30cm,每穴2株。

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150cm,每行2—3条,小行距30—40cm,穴距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

2、梯级茶园:

梯幅在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米以上可双行条栽。

穴距25—30cm,每穴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

(三)移栽方法

取生黄土1.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 (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

三、移栽后的护理

(一)抗旱防冻

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

(二)缺株补植促全苗

可预留亩苗量的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三)定型修剪

1、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2、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3、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茶叶生产中茶园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茶园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含卫生害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及加工制剂。给茶叶带来农药残留原因一是喷药,二是其他间接途径造成。

农药喷施在茶树芽叶上后,其中一部分农药沉积在茶树芽叶表面,另一部分渐渐渗入茶树组织内部,如果农药被茶树的茎、叶等器官吸收,可以随植物液流输导到其他部位。这些农药在日光、雨露、温度等外界因素和茶树体内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和转变为其他无毒物质,使农药残留逐渐降低。在这些农药还没有完全降解时便采收下来,经加工后制成的成茶中便会含有农药残留。采摘日期距喷药日期愈远,茶叶中残留的农药数量也愈低。因此,为了控制和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选用降解速率快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等待期)进行采摘,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控制农药残留的技术措施。

间接途径影响茶叶内的农药残留,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喷药过程中,约有70%~90%的农药会流失到土壤中,这些农药一部分在土壤中蓄积,一些内吸性的农药(如乐果),还可以通过根系在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同时,将农药输送到枝梢。此外,被土壤吸收的农药会从土壤中挥发到空气中而被茶树芽叶吸收。因此,在一块茶园中,即使近期或本生产季节中没有施用某种农药,但如果在一、二年前施用过,也可能在茶芽叶中检测到该农药残留。

二是在茶园中使用了受污染水源的水。茶树叶面施肥、喷药和喷灌时,如所利用的水源已受周边农作或其他原因污染,便有可能将这些污染物,随着水转移到茶树芽梢上。因此在发展无公害茶的过程中,要注意茶园周围的稻田、果园、菜地等作物的用药情况。

三是空气漂移。农药喷施在叶片表面或土壤表面后可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或吸附在大气中的尘粒上,或是成气态随风转移。这些被吸附或直接随气流转移的农药会在一定距离外直接沉降或由雨水淋降,构成茶叶芽梢中的农药残留。因此对农药在空气中的漂移必须重视,尤其是对有机茶等生产基地,必须在茶园周围有一“安全”隔离带,以防农药的空气漂移。

有机茶机械化生产可提高茶叶质量


一、茶园耕作机械化

开发机械化茶园要求选择平地或缓坡集中连片,有规则的茶园,坡度一般不超过15º,土层深厚,地块宽度30~50行,茶树行距1.5~1.8米,长度50~100米;田头宽度不少于2~3米,田间路做到块块相连,路路相通,适合机械通行。茶园应留好排蓄水设施,布局一致。

二、茶园修剪

根据茶园生产情况,茶树机械化修剪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割5种。

1.定型修剪 主要用于幼龄茶树定型,以培养骨架,促进分枝,控制树冠高度,加速横向扩展。灌木型茶树经二足龄以后每年2次定型修剪,5月、7月底各剪一次,使茶树连同主茎形成4~5层分枝,使茶树骨架高达40~50厘米。

2.轻修剪 对已投产的茶园进行每年1~2次的轻修剪,春茶或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用单人或双人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枝叶,把冠面突出枝剪掉。

3.深修剪 对投产多年的树冠产生大量鸡爪枝的茶园,或因受严重冻寒或病虫的蓬面枝叶,应用深修剪机进行树冠改造。深修剪后,骨架高度保持40~50厘米,在夏茶采摘结束后进行。

4.重修剪 对树龄长、树冠上部已衰败的茶园,用割灌机将衰老茶树离地面20~25厘米以上树冠剪除。剪后增施有机肥,重新培育,5月底前进行,促使新枝在7月上旬前萌发。当年夏茶采摘后7~8月份再进行重剪,从离地面35~40厘米处全部用修剪机剪平。

5.台割 根据茶园生长状况,对树冠上部已枯死的茶树进行台割,即将老茶树离地10~20厘米以上部分全部割去,重新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或秋后进行,树冠改造后应留叶蓬,加快新发树冠的生长。台割茶园2年内以养蓬为主,台割后的第二年起的冬季,在离地高度分别为35厘米、45厘米、50厘米处进行定型修剪,第三年投产。

三、机械化采茶

机械采摘分两次进行,茶片采摘有单人和双人采摘机。春茶第一轮,已达一芽二叶时进行;10天后一芽三叶期时进行第二轮。单人机日采茶工效相当于人工18倍,但重切碎叶和老梗老叶较多。双人机正副手配合,每人每台采茶工作量可达1650千克。应采蓬面15~20厘米处的茶叶,切割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茶叶质量。成熟茶园分两次采摘,来回一次完成。

投产茶园采茶季节结束后,要求茶蓬面留叶指数应在3叶以上,或蓬面厚度10厘米以上。用割灌机操作可提高劳动率2.5~4倍,作业成本降低30%。

四、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

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立即摊青。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别摊青;雨水叶要摊薄,不能重叠,每小时翻一次。鲜叶应摊放在竹席上,厚度为1~3厘米。摊放地点要求阴凉,不受阳光照射,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嫩叶要随时观察,4~12小时内以鲜叶失重率10%~15%为宜。摊放过程中,适当轻翻以利均匀散发水分和散热。

鲜叶经杀青机、揉捻机、齿切机、理条机、风力选别机、圆筛机、烘干机加工后,所制茶叶条索紧结,卷曲匀齐,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名茶制作工艺为:

龙井茶:鲜叶—摊放—杀青(青锅)—辉锅—挺头子—整理—入仓。

天日青顶: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烘干入库。

普陀佛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一炒制—提毫—烘干—入仓。

珠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150º6CR-265揉捻机)—甩干(6CPC-100CC甩干机)—对锅(20千克/次)—大锅(40~50千克)—散热(12小时)—入仓。

茶片加工工艺:采茶机把修剪、采摘后的24~40厘米长的茶树头—摊放—切碎(5~10厘米)—烘干—揉捻—解块机过筛—剩余茶树头晒干—粉碎成茶。机械化加工茶片,使茶树头能够再次利用,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茶叶生产的二次升值。

名优绿茶生产茶园如何施好催芽肥


春茶开采前的第一次追肥,具有促使茶树芽叶早发、多发、快长的作用。特别是春茶萌动时,茶树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要比在越冬期间强3倍,对氮素的利用率也较高。因此,施用催芽肥不仅能促进茶树早发芽,而且对整个春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对夏、秋茶生产也有明显的后效。名优绿茶生产要求早采、嫩采、分批多次采。因此,采摘强度大,鲜叶质量要求高,茶树养分消耗大,因此,必须施用催芽肥。催芽肥的施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施用时间。一般来说,名优茶的开采期要比大宗茶早15-20天,根据茶树对氮肥的吸收规律。催芽肥应该在名优茶开采前的30天左右施下,具体地说,在广东茶区可在2月上中旬施下催芽肥。

2、催芽肥的品种与用量。催芽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常用的有硫酸铵、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腐熟后的人粪尿、“中茶1 号”复合肥等。催芽肥的用量应根据茶树品种、树龄、产量等因素来决定。对于一般生产潜力中等的茶园,全年每施追肥的用量应该高达30公斤纯氮。而且春、夏、秋各季追肥比例为50:20:30。据此标准算出的用量应该是每亩施15公斤纯氮,相当于每亩施尿素30公斤,硫酸铵70公斤,碳酸氢铵70公斤或“中茶1号”100公斤。

3、施用方法。催芽肥的施用。常规种植的条栽茶园,应在行间近茶树一测开沟条施,丛栽园则应环绕茶丛开沟施下。施肥后应及时盖土,多条栽密集茶园,树冠密集,无法开沟施肥,只得把肥料撒在茶树蓬面上,施肥后轻摇茶丛枝叶,使肥料落入土壤表层。为不使肥料灼伤茶树枝叶,造成肥害,应在无露水、茶树叶片干燥的情况下施肥。有条件的地方,撒施肥料后最好立即进行一次低强度的人工喷水。以利于肥料及时随水溶化浸入土壤,避免肥害和浪费。

4、叶面施肥。叶面施肥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茶树对肥料的吸收更直接,更迅速,对肥料的利用率也更高,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更宜作叶面喷施。早春喷施叶面肥,一般要比不喷施的提早5天开采,增产1成至1.5成。鲜叶品质成分含量也有提高。肥料不同,肥液浓度也应不同,例如每公斤尿素兑水100-200公斤,硫酸铵每公斤兑水100公斤,硫酸钾每公斤兑水100-200公斤,硫酸锌和硫酸铜每克兑水10-20公斤,天源生化有机肥液兑水300-400倍。叶面施肥一般在春茶萌动前后,在晴天的傍晚(阴天全天均可)用喷雾器喷施,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效果较佳。叶面施肥为补充,与土壤施肥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名优绿茶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