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世界,让人完整

发布时间 : 2020-12-16
完整的茶具有哪些 世界茶的起源地 完整的茶具包括什么

完整的茶具有哪些。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世界,让人完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的世界让人完整,专心品茶,可以品出日月星辰,晨钟暮鼓,可以品出清风明月,彩霞祥光,融入这样的世界,我们的心胸便可以与天地同宽阔,我们的思想,便可以与星空同深邃。

茶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总是生机勃勃的,这份生机勃勃如果能够浸润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么那些个不如意自然就会烟消云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寻烦恼,打开窗户看一看远山,看一看飘逸的云朵,闻一闻清新的空气,我们内心便会如同春雨后的茶叶一样,欣欣然透着清爽,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来一杯香嫩的明前茶呢?

饮一杯热茶,暖流在心头涌动,感受到温暖,便会觉得一切都有希望。尤其是在人生的寒冬,抖颤如风中残叶的时候,可以用暖茶暖身,在心头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同样的道理,夜色已深,黎明还会远吗?所以要学会饮茶,学会在人生任何一个经受挫折的时候,安静的端一杯热茶,品其香,静等黎明的到来。

品茶,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度。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饮茶空间,这个空间是祥和的,是可以将一切都放下,一切都沉淀下来的所在。品茶的时候,你会想到风吹过,可是最终无影,叶落过,可是最终无踪。所以无所谓成败得失,只要我们心态保持良好,只要认真对待生活,就一定会有收获。云卷云收,花开花落,茶的世界中,我们终会品味出一份甜蜜与满足。

茶经网扩展阅读

云南发现最完整“茶马古道”地图


百年前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精美地图,被一位女学者意外地发现。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惊世之谜将由此解开。

今天的茶马古道,早已被一条条现代化的公路所覆盖,仅有断断续续的一些青石路段淹没在人迹罕至的茫茫密林之中,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扑朔迷离。

一百多年前,在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女编辑郭素芹习惯性地前往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她意外地发现,不大的德钦县图书馆里,竟藏有外文原著近千册,其中法文原著就有300多册。当地学者告诉她,那些书原本都是茨中教堂的幸存物,所有的书都是当年的外籍传教士或探险家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那些传教士们回国著书立说后寄来的。

那些码放在书架上的书虽然被当作宝物很珍重地陈列在县图书馆的书架上,但是数十年没有任何人去翻动它们,轻轻一拂,都会扬起一阵灰尘。郭素芹一本一本地翻阅,突然,在一本书的夹页里她翻到了一张地图,印制得十分清晰精美。精通法文的郭素芹将地图上标注的法文地名一一翻译出来,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刘群激动了:这竟是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

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根据民间传说有一种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可以不经过西藏腹地而直接从云南走出去。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条路的踪迹,但未见突破,那条传说中的道路仿佛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把世界泡进茶里 让时光慢下来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把世界泡进茶里 让时光慢下来》内容,感谢阅读!

任世界喧嚣,我把它泡在茶里;

任时光匆匆,我将它泡在茶里。

慢下来,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去。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一个人,静坐。心可以平稳得像深山老林里一弯湖水,无人涉足,无风拨弄,没有一丝涟漪;默默地喝一泡茶,看几页书,似乎找寻到了某种寄托,思路渐渐清晰。偶有解不开的情结,求不出的结果,未达到的愿望,都慢慢释然了。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对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

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一解口渴。生津回甘,妙韵悠长。

二解身渴。破烦除闷,通体舒畅。

三解心渴。荡胸涤怀,心旷神怡。

时光的雕琢会让青春、容颜、激情慢慢褪去底色,一杯茶的时光让世界静下来,慢下来。纷纷扰扰的社会让人百转千回地寻找着生活的本真初心,一杯茶的时光让人明心见性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喝茶无非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那么今夜,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夜至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入梦、入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把世界泡进茶里 让时光慢下来》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云南发现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地图


百年前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精美地图,被一位女学者意外地发现。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惊世之谜将由此解开。

今天的茶马古道,早已被一条条现代化的公路所覆盖,仅有断断续续的一些青石路段淹没在人迹罕至的茫茫密林之中,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扑朔迷离。

一百多年前,在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女编辑郭素芹习惯性地前往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她意外地发现,不大的德钦县图书馆里,竟藏有外文原著近千册,其中法文原著就有300多册。当地学者告诉她,那些书原本都是茨中教堂的幸存物,所有的书都是当年的外籍传教士或探险家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那些传教士们回国著书立说后寄来的。

那些码放在书架上的书虽然被当作宝物很珍重地陈列在县图书馆的书架上,但是数十年没有任何人去翻动它们,轻轻一拂,都会扬起一阵灰尘。郭素芹一本一本地翻阅,突然,在一本书的夹页里她翻到了一张地图,印制得十分清晰精美。精通法文的郭素芹将地图上标注的法文地名一一翻译出来,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刘群激动了:这竟是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

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根据民间传说有一种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可以不经过西藏腹地而直接从云南走出去。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条路的踪迹,但未见突破,那条传说中的道路仿佛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喝杯完整茶 走好人生路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茶的,只是一味的喜欢。不过,我只喜欢喝淡茶,不喜欢喝浓茶。在大多数人看来,茶会越泡越香,但是在我眼里,我却觉得越浓越苦。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从第一次喝茶就不喜欢放的太多,只是放那么一点儿,相比较浓茶可以喝更久,我更宁愿多换几次茶。

茶是什么味道呢?每种茶都有每种茶的味道。茶对于我而言,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有点甜,也带着一股香味,有时候也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其实,我尝过很多种茶,真的是各俱特色。我不是一个懂茶道的人,但当打开茶盒的那一刻,我就能闻出茶叶所散发出的醇香。在我看来,好茶不管在色泽上还是味觉上都有独到的特色。有人说,茶越喝越上瘾,这一点我并不反对,因为我就是一个喝茶上瘾的人。

最早的时候,只要渴了,哪怕是一杯白开水,我也会喝得很开心,但是现如今却不一样了,自己的杯子里如果没有那点茶叶,我总感觉水没有味道。特别是闲瑕的时候,是一定要冲上一杯茶的,不经意的那一口,会让你感觉到整个世界的美好。

有时候我会看着杯中的茶叶发呆,茶叶在没有冲泡之前,是那样的鲜艳,但是经过几次冲泡,颜色减淡,味道也渐无,最后被人抛弃,甚至有时候在还有味道的时候就已被人抛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的命运吧。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朋友们奋斗吧,我们所需要的茶是要味香色纯的,平淡中还要平衡,喝一杯完整茶,踏踏实实的走好这一生。

“远离年轻人”让中国茶企集体陷入尴尬


一直将茶道视为国粹的大国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英国茶品牌立顿的一年产值竟可达到中国7万多家茶厂总产值的2/3。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沉痛现实,为中国的茶叶经营者结结实实上了一堂营销课。这堂课给中国茶企的最大启示莫过于“千万别远离年轻人”。如果到茶叶市场上转转,满目所见皆是古香古色的茶庄,无论在装修风格上,还是在产品包装上,都追求一种中国式的韵味。这固然符合传统茶道的审美情趣,但同时无形之中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划在了楚河汉界之外。

中国茶叶经营者习惯性地将年纪偏大的中老年人当成消费主力,这并没有错,但当7万家茶厂都在用同样的经营策略来取得这个群体的欢心时,竞争的激烈性可想而知。其实,茶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仍然是年轻人,他们是这个市场上最活跃的群体,认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但却更追求时尚、快捷的生活方式,将之排除在外,显然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精明的立顿洞悉了个中奥秘,及时将眼光的焦点从中老年人身上挪开,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和深入人心的诉求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从而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高达230亿元的奇迹。本该这一奇迹最有可能在中国实现,可惜的是,中国茶企并没有及时看到这一蓝海市场的潜力。

过于依赖原产地品牌而忽视对自身品牌的打造,让中国茶企错失了发展的良机。国内名茶数不胜数,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尖、普洱茶等蜚声海外的名茶无一不是以原产地作为号召力的。强大的原产地效应能让当地的茶厂不费太大劲就能打开销路,久而久之,便会让茶企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当成千上万的茶叶都冠上西湖龙井、黄山毛尖的标签时,原产地品牌的号召力自然就会减弱。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批发市场上购买茶叶时都会习惯性地问:“这是真的是上好的龙井茶吗?”良莠不齐的茶叶充斥市场,让消费者不得不成为茶叶品鉴专家和价格谈判专家,但事实上,更多的人乐于当一个傻瓜消费者。这一切都是由于自身品牌的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建立品牌对那些志向远大的茶企来说,不仅迫在眉睫,更是一次绝好时机。

因此,中国茶企的真正出路在于打造品牌,让茶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茶产业这两年的集中爆发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无论是立顿的小包装茶,还是统一、康师傅的茶饮料,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不是它的产品形态,而是它所倡导的品牌理念。幸运的是,一些本土企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碧生源常润茶,龙润速溶普洱茶,它们的快速成长也许能给更多的茶企一些启示。

一茶一世界 一壶一人生


茶——需品。匆忙地喝掉,却发现不了他的味道;如能静下来慢慢地品尝,即会发现其实很香。

有的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生活也如此。

如果不静心品味,就发现不了他的好,也发现不了他的美。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静静地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人生需要放慢脚步,更需要放心情。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真味。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诉,一言不发。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和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沐雨、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经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禅画去欣赏来玩味。

闲时泡一壶茶,怀释匆匆流逝的年华,几天暴雨天气却开启了收藏昨日的风景。

中国茶的世界之路


这几年,日本、欧盟提高茶叶准入门槛,闽茶出口量下降。

为什么呢?

业界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制作环节距离出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还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吗?

一直以来,专家、厂家要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中国茶叶种类多,每个种类都有独特的泡饮文化和审评标准。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在各地认同的标准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区来说,不同县(市、区),同一款铁观音,市场上卖的价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作为近年来中国茶市的新宠,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仍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帮助,但铁观音的制作仍然无法达到标准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师,也无法保证制出茶叶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好茶难求,价格一路直上;一是制作无法标准化,消费者的判断更难有标准,一头雾水的情形时常有。铁观音如此,大红袍如此,中国许多茶叶在市场上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的茶,国外的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

有茶业专家认为,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以红碎茶为主,品质判断与琳琅满目的中国茶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中国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直接判定茶叶的质量、价格;二是从制作工艺入手,解决品质不稳定问题,用标准的制作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纵观茶叶发展史,工艺的改革促进了泉州茶业的发展。摇青工艺的采用带来了一个新的茶类乌龙茶,空调的引入让半发酵的铁观音走进清香型时代。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茶人,笔者大胆臆想:能否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总结乌龙茶采制的各种数据,尝试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如果这种猜想能够实现,我相信,乌龙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邮票里的茶世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的国家,有着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并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中国无论是大陆的邮政部门还是港澳台地区的邮政部门,都先后发行过许多与茶有关的邮资票品。

1997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为“茶树”,邮票上的这株茶树就是位于云南邦崴村,它高11.8米,树围约9米,树龄已逾千年,充分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饮茶源于中国”这一论点;第二枚“茶圣”,主图是竖立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院内的陆羽铜像,唐代陆羽着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第三枚“茶器”,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镏金银茶碾等茶具;第四枚“茶会”,是明代画家文征明创作的《惠山茶会图》(局部)。茶会是我国古代文人雅会的常见形式,也是诗人吟咏、画家作画的重要题材,表现了他们以茶会友、亲和礼让,以及追求自然清静、返璞归真的境界。

品茶离不开茶具,我国茶具的历史悠久,样式多彩。至明、清朝时,饮茶盛行“景瓷”“宜陶”为贵。1994年我国发行的《宜兴紫砂陶套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展示了素有“陶之古都、茶之绿洲”美誉的江苏宜兴的名产茶具—紫砂壶中的四款精品,分别是明代的三足圆壶,清代的四足方壶、八卦束竹壶和现代提臂壶。这些茶壶不但造型美观、优雅宜人,而且壶体上不乏名人诗、书、画、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经典力作。

台湾邮政也多次发行有关中国古代茶具的邮票,如1993年发行《古代法琅器邮票》中的“干隆花鸟壶杯盘”和“干隆菊花把壶”。1989年发行的《宜兴紫砂茶壶》套票,分别为宜兴紫砂茶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束柴三友壶和黎皮朱泥壶。1991年还发行有《故宫名壶》邮票一套五枚,分别为明代青花壶和莹白壶,清代的山水壶、灵芝方壶和加彩方壶。

香港和澳门发行的茶具邮票融入了当地的饮茶习俗和地方茶文化色彩。2001年,香港邮政发行的《香港茗艺》邮票一套四枚,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分别为泡功夫茶、调港式奶茶、港式饮茶特色和茗艺之乐,这套邮票还能发出浓浓的茉莉花茶香味,是首套香味茶邮票。

1996年澳门发行《中国传统茶楼》邮票一套四枚(方连),小型张一枚,将茶楼内的特色饮食和茶客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萧,展现了昔日港澳等地的茶楼风光。2000年,澳门还发行有《茶艺》套票和小型张,该套票展示了喝茶(龙井)、饮茶(寿眉)、叹茶(红茶)和泡茶(普洱)特色,小型张“乌龙茶艺”的主图为醉茶轩茶馆,内有一副楹联“引茶会友,把盏谈心”,主题鲜明,寓意深远。

此外还有我国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中的第十二枚《妙玉奉茶》,2000年发行的《古代科技》特种邮资片中的第四枚《农林桑茶》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