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食凉叶制作珠茶的加工工艺

发布时间 : 2020-12-28
花茶的加工工艺 青茶的加工工艺 青茶加工工艺

花茶的加工工艺。

食凉叶是丽水民间对柳叶蜡梅(Chimonanthussalicifolius S.Y.H)和浙江蜡梅(Chimonanth淞zhejiangensisM.C.Liu)的统称,柳叶蜡梅和浙江腊梅均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枝叶具芳香气味。在丽水本地人们通常采摘其茎叶煎汤口服,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肚痛、肚胀、腹泻,或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胀痛和d,JL疳积等症。近年研究表明:食凉叶具有解暑、健胃消食、消炎、抗病毒作用,并具有降脂、降糖、健脑、减肥、醒酒的功效,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部门测定:食凉叶V 、V破、V 含量丰富;并含有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任何一种茶品;同时还含有铁、锌、钙、镁、硒等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目前基本上是农户自己上山采摘食凉枝叶晒干或炒制成食凉茶作常备药用或泡水喝,也有几家当地公司尝试将其加工成条索状茶进行销售,但其产品较粗糙,再加上存在外观松散,质脆易断的缺点,市场开拓难度大。为了有利食凉茶的市场推广,笔者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了将其加工成珠茶的加工工艺。

1 食凉叶珠茶的品质特征

加工好的食凉叶珠茶外形颗粒圆紧,色泽绿润,香味持久,经久耐泡。冲泡后汤色碧绿明亮。

2 食凉茶叶采摘

食凉叶对生,节间较疏,要求采摘一芽~、二叶,长度控制在6cm以内。要求芽叶均匀,注意无老叶、茎梗、杂质,盛装工具以透气性好的竹篓、筐为宜,不紧压,采后及时送到加工厂。

3 食凉叶珠茶加工关键技术

3.1 摊放

运回厂的食凉叶应立即薄摊于干净的竹匾上,厚度5~8era,每平方米4—6kg,摊放时间视气温、空气湿度灵活掌握,一般2—3h即可。

3.2 杀青

将经过摊放的食凉叶放人杀青机中,每锅投叶量2~3kg,锅温为280~C。采用先闷后抛法,闷杀叶温在8O~90℃之间,闷杀时间2.5—3min。杀青程度以叶熟不黄,叶质柔软而不焦。

3.3 揉捻 。

经过杀青的食凉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以装叶比桶口浅4~6cm处为宜,不可过满。揉捻时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揉捻时间比一般茶叶要长很多.最少要30~40min,成条率达80% 一90%,细胞破碎率45%~60% 。

3.4 解块

由于用于加工的食凉叶薄,在揉捻中结块较严重,因此在揉捻后要及时进行解块,解块在杀青机或解块机中进行,解块温度60℃,时间20一30min。

3.5 干燥

3.5.1 炒二青

解块后的食凉叶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投叶量为40kg左右,筒壁温度240"C,时间40rain。掌握程度为:叶不粘手,紧握成团,松手能慢慢弹散,含水量约40%,无闷气,无烟焦气,不焦边。

3.5.2 炒小锅

炒小锅在珠茶炒干机中进行,叶量少,锅温高,抛炒有力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每锅投叶l2.5一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浅绿尚亮,滋味醇和。

2.5 佛香5号

生长势强,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分枝密。叶色深绿,叶形长椭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身内折,叶质中等。

新梢芽叶绿色,茸毛特多。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春茶萌发期2月下旬,育芽能力强,发芽密,一芽二叶开采期3月上旬,一芽二叶百芽重43.3 g,盛花期1 0月下旬。4~7足龄4年平均产优质干茶l19.48kg/667m ,比云抗10号高39.87%,比福鼎大白茶高57.50% 。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7.40%,氨基酸2.10% ,酚氨比值l7.8l。制出的绿茶外形紧结,色泽翠绿,香气高,汤色浅绿且亮,滋味醇和。

3 佛香系列的栽培技术

3.1 苗木选择和定植规格

宜选择苗龄1.0~1.5足龄,苗高25cm以上,径粗0.5cm以上的健壮苗木。根据云南省气候特点,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茶苗种植时期。定植方式宜实行双行单株,667m 植2 500—3 000株,定植前种植沟内667m 施腐熟有机肥3 O00kg拌lOOkg过磷酸钙或普钙。

3.2 施肥

3.2.1 幼龄茶园

定植当年9—10月追施尿素一次,667m:施5.Okg。定植第二年追施尿素2次,667m 施lOkg/次,时间在5~6月和8—9月。在11月下旬中耕施复合肥20kg/667m 。定植第三年追施尿素2次,667m 施15kg/次,时间在5—6月和8~9月。11月中耕施有机肥2 O00kg/667m2。

3.2.2 成龄茶园

4~6足龄茶树每年追肥2—3次,全年667m施尿素4O一50kg,7一lO足龄茶树每年追肥2~3次,全年667m2施尿素60~80kg。投产后的茶园要加强肥培管理,以达丰产优质

目的。每年11~12月中耕并结合施有机肥2 000—3 500kg/667m2拌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15kg,若无商品钾肥,可用草木灰代替(667m 施lOOks)。

3.3 鲜叶采摘 .

由于佛香系列品种是大小叶种杂交后代,与大叶种相比,具有育芽能力强、新梢生长快、发芽密度高、适制名优绿茶等优点,芽叶重量低、持嫩性略差等弱点,所以,鲜叶采摘宜细嫩采,全年采摘名优茶原料。采摘标准:当有50%左右的芽叶达一芽二叶开展时,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单片叶、对夹叶。一般每隔5~7天采摘一次,全年采摘批次在30~40次。

精选阅读

珠茶——精加工


前言

为确保珠茶的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标准规定了精加工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编写。

本标准是珠茶系列标准的第5部分,该系列标准的其它部分为:

珠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珠茶第2部分苗木

珠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

珠茶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

珠茶第6部分商品茶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从2000年11月8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茶叶公司,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三界茶厂,新昌骆驼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华发出口茶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丰镐、张乐尔、陈颂文、魏群、俞仁贤、葛水梁、袁贤顺、俞晓刚、尹晓明、罗列万、杨柏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珠茶精加工中原料拼和、工艺、质量检查、成品拼配等技术要求和精制茶厂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珠茶精加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302-1987茶取样

GB/T8304—1987茶水份测定

GB/T8306—1987茶总灰分测定

GB/T8311—1987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筛号茶:用平面圆筛机分出的各孔茶叶,筛号茶以筛底命名,如4孔筛底命名为4孔茶。

3.2在制品:毛茶经过分筛后在精制过程中的筛号茶。

3.3半成品:完成精制各工序待拼配入库的茶叶。

3.4保质茶:为调剂各级成品品质的优质茶。

3.5生做:毛茶不经过烘炒而直接分筛的精制流程。

3.6熟取:在制品经过炒车工序后提取各级筛号茶的精制流程。

3.7火功:指炒车作业时,茶叶在不同温度和炒车时间作用下产生不同的香气、滋味、色泽的程度。

3.8紧门:用抖筛机(雨茶)或园筛机(珠茶)筛分茶叶粗细(大小)的作业,使产品符合商品茶的外形规格。

4、原料(毛茶)

4.1要采购符合等级、品质正常、不受污染的平炒青毛茶。

4.2采购来的毛茶必须认真扦样,茶样要能代表该批毛茶的品质。样品扦好后分装入2罐500g装的马口铁罐中,一罐作品质验收,一罐作付制拼和之用。

4.3对进厂原料应及时开汤审评。

4.4经理化检验,水分超过7%,应及时复火或进行其他技术处理。

4.5对原料应进行加工定级,以本级原料所取的骨干成品为主级,顺次分订各级制率。原料加工定级见表1

4.6为合理使用原料和掌握拼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对进厂原料要按地区,季别和原料外形、内质的特点,分成2个一3个类型,表2可供参考。

表2原料定级要求

5、原料拼和

5.1根据生产任务需要,选择相应等级的毛茶进行拼和。

5.2付制时,采用由高到低顺序的阶梯式付制方式,产品也由高到低逐级收回拼配出厂。

5.3有红变或烟焦异味等病、次原料,不能拼制外销茶。

5.4为保持前后期品质平衡,实行“保质茶”技术措施:一是选择春茶优质原料,数量至少占全年毛茶总数15%一20%,进行复火,冷却,装箱(或复合塑袋),水份要求在6%以下,以备后期调剂品质之用;二是将优质原料即行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用锡箔箱贮存,作为成品拼配调剂品质之用。

6、主要工艺

6.1生做熟取毛茶不先复火,直接分筛,以炒车分界,炒车前为“生做”,炒车后为“熟做”。珠茶取料重在生做,毛茶含水率掌握在7%以下。头子取料必须分轻、重付切,要求适当轻切,重货要开汤取料,按质定级,并要分清筛路等级、规格,对各级面张茶要估计到炒车后的紧缩程度,尽量做到生取时定级准确,以减少熟取重复。

6.2分路取料分本身路、轧货路、雨茶路三路取料,珠茶三级(9374)以下可不分路。珠茶特级,一级还须在分路取料的基础上分重、轻、筹取料定级。

6.3炒车炒车要严格控制投入量、水分、时间。要根据茶质,合理调节温度,掌握火候,出机的茶叶含水率应在3%左右,并无焦灼老火。

6.4紧门珠茶用撩筛(熟取、净取)紧门,雨茶用抖筛紧门。紧门应根据各级产品的质量规格,订定各级面张茶的紧门筛孔,严格要求珠茶呈圆,雨茶起条,杜绝长圆不清、规格混杂的毛病。

7、质量检查

7.1技术工作质量检查

7.1.1健全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并配备专职人员或指定兼职人员负责。

7.1.2加强对重要精制工序及其操作技术的检查,主要是风扇和“火功”。

7.1.3应配备专人负责各级设备管理工作,保证生产设备完好,生产运转安全。

7.1.4根据不同作业要求,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订入操作岗位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7.2产品质量的检查

7.2.1原料进车间质量检查:设专人检查,发现货单不符或品质与付制原料不符,或缺件短数,应及时更正。

7.2.2仓储毛茶质量检查:由仓储部门做好仓库毛茶的保质工作,对进仓毛茶要严格控制水份,超过7%的必须复火后进仓。对入库毛茶要定期扦样检查。

7.2.3在制品质量检查:在主要作业阶段的质量规格都要检查质量,如生取、熟取、付拣茶、拣净茶,并须建立出组茶质量参考样,以便检查对照。

7.2.4 半成品质量检查:必须配备专人,各级面庄茶应建立参考样,要外形、内质兼评,半成品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入库。

8、成品拼配

8.1实行对样加工,对样拼配出厂,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8.2拼配员必须全面了解原料品质情况,熟悉车间取料工艺和在制品质量情况,严格执行标准,稳准掌握拼配,妥善处理好花色等级间的品质关系,务使各级成品外形、内质符合标准水平。

8.3为了稳定品质,成品拼配员应主动帮助车间检查制茶工艺技术及在制品质量,对不合格的在制品要指出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9、卫生条件

9.1厂区环境卫生

9.1.1精制茶厂不得建在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周围应清洁卫生,无物理、化学、生物等污染源。

9.1.2厂区路面平整、清洁、不积水,主要通道铺设水泥等硬质路面,空地应绿化。

9.1.3厂区应按工艺要求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应隔离。

9.1.4厂区不得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不得有危害食品卫生的不良气味、有毒有害气体等。

9.1.5厂区有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废弃物应当远离车间集中存放,并及时清理出厂。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的有关规定。

9.1.6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设施,墙壁、地面易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

9.2车间及卫生设施

9.2.1车间地面应由防滑、坚固、耐腐蚀的材料建成,平坦、易于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9.2.2车间内墙壁和天花板采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易脱落、便于清洗的材料修建。

9.2.3车间门窗由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手拣、小包装和匀堆场所应设置纱门、纱窗。

9.2.4设有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配备与加工人员数目相适应的更衣柜。室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有适当照明。

9.2.5车间应配有与加工能力相适应的除尘设备或有效的排尘设施。各种炉灶火门不得直接开向车间,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存放处。<

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


云南大叶种芽肥叶大,叶肉厚而柔软,叶色较浅呈黄绿色,多酚类和水浸出物含量高,制红茶品质优。  

重庆涪陵地区的茶园主要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为了响应国家红茶出口的需要,所种的茶树品种多为云南大叶种,茶厂设备也是红碎茶加工设备。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红茶销路不畅,当地茶农希望生产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然而,云南大叶种生产红茶是一个优良品种,用它生产绿茶,往往存在“外形粗大,色泽深褐,滋味浓涩”等致命缺点,缺乏绿茶应有的“色绿味鲜醇”的品质风格。1996年课题组接受了浙江省科委的任务,对口支援涪陵地区,第2年课题组反复试验,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成了极品绿茶——“巴仙银尖”茶和“巴仙碧峰”茶。  “巴仙银尖”茶创制当年,就以优异的品质获得了1997年重庆市“三峡杯”名茶评比金奖、全国第2届“中茶杯”二等奖和97国际茶会银奖,1999年,又获全国第3届“中茶杯”特等奖;“巴仙碧峰”茶荣获全国第3届“中茶杯”二等奖。“巴仙银尖”茶和“巴仙碧峰”茶的创制成功,为大叶种名优绿茶的创制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现将制作要点简要介绍如下。

 1.鲜叶摊放程度比小叶种偏重  

加工名优绿茶,鲜叶都须适度摊放。小叶种加工名优绿茶,鲜叶摊放失重率掌握在17%~20%较有利于品质的形成,而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鲜叶摊放失重率应掌握在20%~25%,以使杀青工序顺利进行和提高内质。其原因是同等嫩度的云南大叶种含水量比一般的小叶种高,茶多酚含量也高很多,较长时间的摊放可散发较多水分,能促进一部分水解酶活性的提高,使部分大分子化合物如酯型儿茶素和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化合物,改善口感。在云南大叶种鲜叶摊放过程中,尽量少翻动,最好不翻动,因为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翻动很容易碰伤叶子,引起红变。

 2.采用滚筒杀青

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且多酚类含量高,若采用锅炒杀青,在杀青过程中,杀青叶易受机械力的作用而损伤,使部分茶多酚被挤出,与锅表面铁离子结合形成络合物,使干茶色泽绿中带褐。采用滚筒杀青,杀青叶在滚筒中自由滚动,不受外力作用,茶汁不会被挤出,杀青叶能保持很好的色泽。

3.掌握“老杀”原则  

杀青程度适当偏“老”,杀青叶香气高。在名茶加工过程中,杀青原则是在不产生焦边焦叶的前提下,杀青程度尽量重一点,这一点,对于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云南大叶种杀青叶的失重率可掌握在40%~45%,有的也可达50%左右。杀青叶的含水量会影响做形时茶汁的挤出程度,杀青叶含水量高,做形时茶汁易挤出,制成干茶后色泽暗绿;杀青叶含水量低,做形时茶汁不易挤出粘附在表面,有利于干茶色泽的形成。

 4.做形时用力宜轻不宜重  

名茶需有优美的造型,在加工过程中,要把茶叶做成一定的外形,必须要有外力的作用。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加工名优绿茶,做形时要特别讲究用力的大小和方式,根据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做形时,用力掌握的尺度是在不让茶汁被挤出而粘附在茶条表面的条件下用最大的力,这一点对茶叶的成形和色泽的保护都非常关键。用力过轻,干茶色泽虽好但外形松大;用力过重,挤出茶汁,干茶外形虽紧结但色泽呈暗绿。掌握合理的做形用力程度是干茶造型完美、色泽鲜丽的保证。

 5.干燥易采用烘干方式

云南大叶种茸毛含量高,采用烘干方式把茶叶加工成烘青型或半烘青型的名茶,能保持茶叶表面的茸毛,使干茶满披茸毛,色泽绿中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如采用炒干方式,茶叶表面的茸毛会在炒干的摩擦过程中掉落,失去其观赏价值。同时,炒干的茶叶由于叶表面的经常摩擦,干茶呈灰绿色,滋味浓涩,与名优绿茶的“色绿味醇”要求不符。

 6.烘干温度宜适中  

发挥云南大叶种茸毛含量高的品种优点,制成多毫型的名优绿茶,是挖掘云南大叶种品种优势的重要之处。多毫型的名优绿茶在干燥时,特别是在足干时,烘干温度的掌握非常重要,温度高于95℃,会使芽上的茸毛受高温影响变成褐红色,且干燥后的茶叶油润性差;温度低,对干茶色泽影响不大,但香气略感偏青,且工效很低。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足干时,热风进口温度以80~90℃为宜,有利于内质和外形品质的形成。

阿里山珠露茶制作工艺


阿里山珠露茶的制作工艺有:凉青、晒青、凉青:鲜叶按标准采收进厂经过凉青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宜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模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青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特有品质。铁观音鲜叶肥厚,要重摇并延长做青时间,摇青共3—5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阳”,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呈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揉捻、烘焙: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层白霜。

包揉、揉捻与焙火是多次重复进行的,直到外形满意最好为止。才焙火烤干成品。

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浙江:珠茶——精加工


前言

为确保珠茶的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标准规定了精加工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编写。

本标准是珠茶系列标准的第5部分,该系列标准的其它部分为:

珠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珠茶第2部分苗木

珠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

珠茶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

珠茶第6部分商品茶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从2000年11月8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茶叶公司,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三界茶厂,新昌骆驼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华发出口茶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丰镐、张乐尔、陈颂文、魏群、俞仁贤、葛水梁、袁贤顺、俞晓刚、尹晓明、罗列万、杨柏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珠茶精加工中原料拼和、工艺、质量检查、成品拼配等技术要求和精制茶厂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珠茶精加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302-1987茶取样

GB/T8304—1987茶水份测定

GB/T8306—1987茶总灰分测定

GB/T8311—1987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筛号茶:用平面圆筛机分出的各孔茶叶,筛号茶以筛底命名,如4孔筛底命名为4孔茶。

3.2在制品:毛茶经过分筛后在精制过程中的筛号茶。

3.3半成品:完成精制各工序待拼配入库的茶叶。

3.4保质茶:为调剂各级成品品质的优质茶。

3.5生做:毛茶不经过烘炒而直接分筛的精制流程。

3.6熟取:在制品经过炒车工序后提取各级筛号茶的精制流程。

3.7火功:指炒车作业时,茶叶在不同温度和炒车时间作用下产生不同的香气、滋味、色泽的程度。

3.8紧门:用抖筛机(雨茶)或园筛机(珠茶)筛分茶叶粗细(大小)的作业,使产品符合商品茶的外形规格。

4、原料(毛茶)

4.1要采购符合等级、品质正常、不受污染的平炒青毛茶。

4.2采购来的毛茶必须认真扦样,茶样要能代表该批毛茶的品质。样品扦好后分装入2罐500g装的马口铁罐中,一罐作品质验收,一罐作付制拼和之用。

4.3对进厂原料应及时开汤审评。

4.4经理化检验,水分超过7%,应及时复火或进行其他技术处理。

4.5对原料应进行加工定级,以本级原料所取的骨干成品为主级,顺次分订各级制率。原料加工定级见表1

4.6为合理使用原料和掌握拼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对进厂原料要按地区,季别和原料外形、内质的特点,分成2个一3个类型,表2可供参考。

表2原料定级要求

5、原料拼和

5.1根据生产任务需要,选择相应等级的毛茶进行拼和。

5.2付制时,采用由高到低顺序的阶梯式付制方式,产品也由高到低逐级收回拼配出厂。

5.3有红变或烟焦异味等病、次原料,不能拼制外销茶。

5.4为保持前后期品质平衡,实行“保质茶”技术措施:一是选择春茶优质原料,数量至少占全年毛茶总数15%一20%,进行复火,冷却,装箱(或复合塑袋),水份要求在6%以下,以备后期调剂品质之用;二是将优质原料即行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用锡箔箱贮存,作为成品拼配调剂品质之用。

6、主要工艺

6.1生做熟取毛茶不先复火,直接分筛,以炒车分界,炒车前为“生做”,炒车后为“熟做”。珠茶取料重在生做,毛茶含水率掌握在7%以下。头子取料必须分轻、重付切,要求适当轻切,重货要开汤取料,按质定级,并要分清筛路等级、规格,对各级面张茶要估计到炒车后的紧缩程度,尽量做到生取时定级准确,以减少熟取重复。

6.2分路取料分本身路、轧货路、雨茶路三路取料,珠茶三级(9374)以下可不分路。珠茶特级,一级还须在分路取料的基础上分重、轻、筹取料定级。

6.3炒车炒车要严格控制投入量、水分、时间。要根据茶质,合理调节温度,掌握火候,出机的茶叶含水率应在3%左右,并无焦灼老火。

6.4紧门珠茶用撩筛(熟取、净取)紧门,雨茶用抖筛紧门。紧门应根据各级产品的质量规格,订定各级面张茶的紧门筛孔,严格要求珠茶呈圆,雨茶起条,杜绝长圆不清、规格混杂的毛病。

7、质量检查

7.1技术工作质量检查

7.1.1健全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并配备专职人员或指定兼职人员负责。

7.1.2加强对重要精制工序及其操作技术的检查,主要是风扇和“火功”。

7.1.3应配备专人负责各级设备管理工作,保证生产设备完好,生产运转安全。

7.1.4根据不同作业要求,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订入操作岗位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7.2产品质量的检查

7.2.1原料进车间质量检查:设专人检查,发现货单不符或品质与付制原料不符,或缺件短数,应及时更正。

7.2.2仓储毛茶质量检查:由仓储部门做好仓库毛茶的保质工作,对进仓毛茶要严格控制水份,超过7%的必须复火后进仓。对入库毛茶要定期扦样检查。

7.2.3在制品质量检查:在主要作业阶段的质量规格都要检查质量,如生取、熟取、付拣茶、拣净茶,并须建立出组茶质量参考样,以便检查对照。

7.2.4 半成品质量检查:必须配备专人,各级面庄茶应建立参考样,要外形、内质兼评,半成品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入库。

8、成品拼配

8.1实行对样加工,对样拼配出厂,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8.2拼配员必须全面了解原料品质情况,熟悉车间取料工艺和在制品质量情况,严格执行标准,稳准掌握拼配,妥善处理好花色等级间的品质关系,务使各级成品外形、内质符合标准水平。

8.3为了稳定品质,成品拼配员应主动帮助车间检查制茶工艺技术及在制品质量,对不合格的在制品要指出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9、卫生条件

9.1厂区环境卫生

9.1.1精制茶厂不得建在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周围应清洁卫生,无物理、化学、生物等污染源。

9.1.2厂区路面平整、清洁、不积水,主要通道铺设水泥等硬质路面,空地应绿化。

9.1.3厂区应按工艺要求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应隔离。

9.1.4厂区不得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不得有危害食品卫生的不良气味、有毒有害气体等。

9.1.5厂区有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废弃物应当远离车间集中存放,并及时清理出厂。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的有关规定。

9.1.6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设施,墙壁、地面易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

9.2车间及卫生设施

9.2.1车间地面应由防滑、坚固、耐腐蚀的材料建成,平坦、易于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9.2.2车间内墙壁和天花板采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易脱落、便于清洗的材料修建。

9.2.3车间门窗由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手拣、小包装和匀堆场所应设置纱门、纱窗。

9.2.4设有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配备与加工人员数目相

银杏叶茶制作工艺


一、材料来源

采集3~4年生银杏幼树上无病虫害、无破损的鲜绿叶,摊晾于通风、干净的室内地面上、摊平、摊薄、洒小量清水,切勿踩压,准备制作。

二、操作步骤

1、鲜叶处理:由于银杏叶片较大,叶柄较长,为了提高成品茶的感观标准,首先要人工摘除叶柄,然后将叶片解体成长条形,宽如韭菜叶,长约为0.5~0.7厘米。

2、适度杀青:当转筒式茶叶杀青机加热温度达到180℃时,将处理后的银杏鲜叶投入7.5~10公斤,杀青温度不超过270℃,杀青时间10~20分钟,并掌握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散,叶色由绿变深褐,青气失,香气现,叶子减轻40%左右时为宜。如果杀青不足,青叶中酶的活性不能充分制止,带有青气味,揉捻易碎;杀青过度,则水分减少太多,叶质转脆硬,条缩不紧,易产生片末,影响感观。因此,杀青时,要杀得透、杀得匀、杀得适度。

3、揉捻——理条做形:在揉捻机中,每桶装杀青叶10公斤,先不加压揉5分钟,然后轻压揉5分钟,再重压揉10分钟,最后轻压揉10分钟,整个揉捻时间约半小时,这时茶叶已基本紧结成条,即可取出。揉捻主要解决感观问题,通过揉捻机的快慢转动,轻重加压,促使其变成条形,适应商品需要,且能使叶肉组织中的茶叶汁浸出,利于冲泡。

4、烘干:采用转筒式烘干机烘干,分初涪→摊晾→足火三个步骤:(1)初涪:火温不低于100℃,投放揉捻叶不超过7.5公斤,每10分钟,检查一次失水状况,约半小时后,涪至6~7成干为宜;(2)摊晾:将初涪后银杏叶茶,立即摊晾,厚度不超过5厘米,有利散发热气,使茶叶自我调理、调匀表里水份,避免外干内湿;(3)足火:将摊晾1小时后的茶叶,投放入温度不超过80℃的转筒烘干机中,烘至足干为止。

因银杏叶茶易吸湿和跑香,因此,包装材料应干燥、清洁、无异味,最好用两层套装为好。内层用铝胶袋或其它能保香、防潮、避光的材料;外层用设计精美的彩色纸箱。包装后的茶叶,要放在阴晾、干燥、通风的仓库的货架上贮存。

三、饮用方法

每次2~4克,放入杯中,用开水浸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饮至2/3时,再加开水冲泡,一般可冲泡4~6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