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茶——精加工

发布时间 : 2021-01-12
珠珠兰花茶 绿茶杀精 珠茶冲泡方法

【www.cy316.com - 珠珠兰花茶】

前言

为确保珠茶的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标准规定了精加工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编写。

本标准是珠茶系列标准的第5部分,该系列标准的其它部分为:

珠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珠茶第2部分苗木

珠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

珠茶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

珠茶第6部分商品茶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从2000年11月8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茶叶公司,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三界茶厂,新昌骆驼茶业有限公司,嵊州华发出口茶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丰镐、张乐尔、陈颂文、魏群、俞仁贤、葛水梁、袁贤顺、俞晓刚、尹晓明、罗列万、杨柏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珠茶精加工中原料拼和、工艺、质量检查、成品拼配等技术要求和精制茶厂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珠茶精加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302-1987茶取样

GB/T8304—1987茶水份测定

GB/T8306—1987茶总灰分测定

GB/T8311—1987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筛号茶:用平面圆筛机分出的各孔茶叶,筛号茶以筛底命名,如4孔筛底命名为4孔茶。

3.2在制品:毛茶经过分筛后在精制过程中的筛号茶。

3.3半成品:完成精制各工序待拼配入库的茶叶。

3.4保质茶:为调剂各级成品品质的优质茶。

3.5生做:毛茶不经过烘炒而直接分筛的精制流程。

3.6熟取:在制品经过炒车工序后提取各级筛号茶的精制流程。

3.7火功:指炒车作业时,茶叶在不同温度和炒车时间作用下产生不同的香气、滋味、色泽的程度。

3.8紧门:用抖筛机(雨茶)或园筛机(珠茶)筛分茶叶粗细(大小)的作业,使产品符合商品茶的外形规格。

4、原料(毛茶)

4.1要采购符合等级、品质正常、不受污染的平炒青毛茶。

4.2采购来的毛茶必须认真扦样,茶样要能代表该批毛茶的品质。样品扦好后分装入2罐500g装的马口铁罐中,一罐作品质验收,一罐作付制拼和之用。

4.3对进厂原料应及时开汤审评。

4.4经理化检验,水分超过7%,应及时复火或进行其他技术处理。

4.5对原料应进行加工定级,以本级原料所取的骨干成品为主级,顺次分订各级制率。原料加工定级见表1

4.6为合理使用原料和掌握拼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对进厂原料要按地区,季别和原料外形、内质的特点,分成2个一3个类型,表2可供参考。

表2原料定级要求

5、原料拼和

5.1根据生产任务需要,选择相应等级的毛茶进行拼和。

5.2付制时,采用由高到低顺序的阶梯式付制方式,产品也由高到低逐级收回拼配出厂。

5.3有红变或烟焦异味等病、次原料,不能拼制外销茶。

5.4为保持前后期品质平衡,实行“保质茶”技术措施:一是选择春茶优质原料,数量至少占全年毛茶总数15%一20%,进行复火,冷却,装箱(或复合塑袋),水份要求在6%以下,以备后期调剂品质之用;二是将优质原料即行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用锡箔箱贮存,作为成品拼配调剂品质之用。

6、主要工艺

6.1生做熟取毛茶不先复火,直接分筛,以炒车分界,炒车前为“生做”,炒车后为“熟做”。珠茶取料重在生做,毛茶含水率掌握在7%以下。头子取料必须分轻、重付切,要求适当轻切,重货要开汤取料,按质定级,并要分清筛路等级、规格,对各级面张茶要估计到炒车后的紧缩程度,尽量做到生取时定级准确,以减少熟取重复。

6.2分路取料分本身路、轧货路、雨茶路三路取料,珠茶三级(9374)以下可不分路。珠茶特级,一级还须在分路取料的基础上分重、轻、筹取料定级。

6.3炒车炒车要严格控制投入量、水分、时间。要根据茶质,合理调节温度,掌握火候,出机的茶叶含水率应在3%左右,并无焦灼老火。

6.4紧门珠茶用撩筛(熟取、净取)紧门,雨茶用抖筛紧门。紧门应根据各级产品的质量规格,订定各级面张茶的紧门筛孔,严格要求珠茶呈圆,雨茶起条,杜绝长圆不清、规格混杂的毛病。

7、质量检查

7.1技术工作质量检查

7.1.1健全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并配备专职人员或指定兼职人员负责。

7.1.2加强对重要精制工序及其操作技术的检查,主要是风扇和“火功”。

7.1.3应配备专人负责各级设备管理工作,保证生产设备完好,生产运转安全。

7.1.4根据不同作业要求,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订入操作岗位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7.2产品质量的检查

7.2.1原料进车间质量检查:设专人检查,发现货单不符或品质与付制原料不符,或缺件短数,应及时更正。

7.2.2仓储毛茶质量检查:由仓储部门做好仓库毛茶的保质工作,对进仓毛茶要严格控制水份,超过7%的必须复火后进仓。对入库毛茶要定期扦样检查。

7.2.3在制品质量检查:在主要作业阶段的质量规格都要检查质量,如生取、熟取、付拣茶、拣净茶,并须建立出组茶质量参考样,以便检查对照。

7.2.4 半成品质量检查:必须配备专人,各级面庄茶应建立参考样,要外形、内质兼评,半成品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入库。

8、成品拼配

8.1实行对样加工,对样拼配出厂,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8.2拼配员必须全面了解原料品质情况,熟悉车间取料工艺和在制品质量情况,严格执行标准,稳准掌握拼配,妥善处理好花色等级间的品质关系,务使各级成品外形、内质符合标准水平。

8.3为了稳定品质,成品拼配员应主动帮助车间检查制茶工艺技术及在制品质量,对不合格的在制品要指出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9、卫生条件

9.1厂区环境卫生

9.1.1精制茶厂不得建在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周围应清洁卫生,无物理、化学、生物等污染源。

9.1.2厂区路面平整、清洁、不积水,主要通道铺设水泥等硬质路面,空地应绿化。

9.1.3厂区应按工艺要求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应隔离。

9.1.4厂区不得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不得有危害食品卫生的不良气味、有毒有害气体等。

9.1.5厂区有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废弃物应当远离车间集中存放,并及时清理出厂。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的有关规定。

9.1.6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设施,墙壁、地面易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

9.2车间及卫生设施

9.2.1车间地面应由防滑、坚固、耐腐蚀的材料建成,平坦、易于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9.2.2车间内墙壁和天花板采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易脱落、便于清洗的材料修建。

9.2.3车间门窗由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手拣、小包装和匀堆场所应设置纱门、纱窗。

9.2.4设有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配备与加工人员数目相适应的更衣柜。室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有适当照明。

9.2.5车间应配有与加工能力相适应的除尘设备或有效的排尘设施。各种炉灶火门不得直接开向车间,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存放处。<

cy316.cOM编辑推荐

利用食凉叶制作珠茶的加工工艺


食凉叶是丽水民间对柳叶蜡梅(Chimonanthussalicifolius S.Y.H)和浙江蜡梅(Chimonanth淞zhejiangensisM.C.Liu)的统称,柳叶蜡梅和浙江腊梅均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枝叶具芳香气味。在丽水本地人们通常采摘其茎叶煎汤口服,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肚痛、肚胀、腹泻,或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胀痛和d,JL疳积等症。近年研究表明:食凉叶具有解暑、健胃消食、消炎、抗病毒作用,并具有降脂、降糖、健脑、减肥、醒酒的功效,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部门测定:食凉叶V 、V破、V 含量丰富;并含有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任何一种茶品;同时还含有铁、锌、钙、镁、硒等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目前基本上是农户自己上山采摘食凉枝叶晒干或炒制成食凉茶作常备药用或泡水喝,也有几家当地公司尝试将其加工成条索状茶进行销售,但其产品较粗糙,再加上存在外观松散,质脆易断的缺点,市场开拓难度大。为了有利食凉茶的市场推广,笔者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了将其加工成珠茶的加工工艺。

1 食凉叶珠茶的品质特征

加工好的食凉叶珠茶外形颗粒圆紧,色泽绿润,香味持久,经久耐泡。冲泡后汤色碧绿明亮。

2 食凉茶叶采摘

食凉叶对生,节间较疏,要求采摘一芽~、二叶,长度控制在6cm以内。要求芽叶均匀,注意无老叶、茎梗、杂质,盛装工具以透气性好的竹篓、筐为宜,不紧压,采后及时送到加工厂。

3 食凉叶珠茶加工关键技术

3.1 摊放

运回厂的食凉叶应立即薄摊于干净的竹匾上,厚度5~8era,每平方米4—6kg,摊放时间视气温、空气湿度灵活掌握,一般2—3h即可。

3.2 杀青

将经过摊放的食凉叶放人杀青机中,每锅投叶量2~3kg,锅温为280~C。采用先闷后抛法,闷杀叶温在8O~90℃之间,闷杀时间2.5—3min。杀青程度以叶熟不黄,叶质柔软而不焦。

3.3 揉捻 。

经过杀青的食凉叶用揉捻机进行揉捻,以装叶比桶口浅4~6cm处为宜,不可过满。揉捻时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揉捻时间比一般茶叶要长很多.最少要30~40min,成条率达80% 一90%,细胞破碎率45%~60% 。

3.4 解块

由于用于加工的食凉叶薄,在揉捻中结块较严重,因此在揉捻后要及时进行解块,解块在杀青机或解块机中进行,解块温度60℃,时间20一30min。

3.5 干燥

3.5.1 炒二青

解块后的食凉叶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投叶量为40kg左右,筒壁温度240"C,时间40rain。掌握程度为:叶不粘手,紧握成团,松手能慢慢弹散,含水量约40%,无闷气,无烟焦气,不焦边。

3.5.2 炒小锅

炒小锅在珠茶炒干机中进行,叶量少,锅温高,抛炒有力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每锅投叶l2.5一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浅绿尚亮,滋味醇和。

2.5 佛香5号

生长势强,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分枝密。叶色深绿,叶形长椭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身内折,叶质中等。

新梢芽叶绿色,茸毛特多。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春茶萌发期2月下旬,育芽能力强,发芽密,一芽二叶开采期3月上旬,一芽二叶百芽重43.3 g,盛花期1 0月下旬。4~7足龄4年平均产优质干茶l19.48kg/667m ,比云抗10号高39.87%,比福鼎大白茶高57.50% 。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7.40%,氨基酸2.10% ,酚氨比值l7.8l。制出的绿茶外形紧结,色泽翠绿,香气高,汤色浅绿且亮,滋味醇和。

3 佛香系列的栽培技术

3.1 苗木选择和定植规格

宜选择苗龄1.0~1.5足龄,苗高25cm以上,径粗0.5cm以上的健壮苗木。根据云南省气候特点,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茶苗种植时期。定植方式宜实行双行单株,667m 植2 500—3 000株,定植前种植沟内667m 施腐熟有机肥3 O00kg拌lOOkg过磷酸钙或普钙。

3.2 施肥

3.2.1 幼龄茶园

定植当年9—10月追施尿素一次,667m:施5.Okg。定植第二年追施尿素2次,667m 施lOkg/次,时间在5~6月和8—9月。在11月下旬中耕施复合肥20kg/667m 。定植第三年追施尿素2次,667m 施15kg/次,时间在5—6月和8~9月。11月中耕施有机肥2 O00kg/667m2。

3.2.2 成龄茶园

4~6足龄茶树每年追肥2—3次,全年667m施尿素4O一50kg,7一lO足龄茶树每年追肥2~3次,全年667m2施尿素60~80kg。投产后的茶园要加强肥培管理,以达丰产优质

目的。每年11~12月中耕并结合施有机肥2 000—3 500kg/667m2拌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15kg,若无商品钾肥,可用草木灰代替(667m 施lOOks)。

3.3 鲜叶采摘 .

由于佛香系列品种是大小叶种杂交后代,与大叶种相比,具有育芽能力强、新梢生长快、发芽密度高、适制名优绿茶等优点,芽叶重量低、持嫩性略差等弱点,所以,鲜叶采摘宜细嫩采,全年采摘名优茶原料。采摘标准:当有50%左右的芽叶达一芽二叶开展时,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单片叶、对夹叶。一般每隔5~7天采摘一次,全年采摘批次在30~40次。

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茶产于嘉义竹崎乡石棹地区,竹崎乡位于嘉义县东方,是台湾新兴的高山茶产区。珠露茶外形紧结整齐,鲜艳墨绿带丽色。茶汤澄清蜜绿,清香扑鼻飘而不腻,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滑耐人寻味,为顶级制茶工艺的结晶。

珠露茶介绍

阿里山珠露茶产于嘉义竹崎乡石棹地区,竹崎乡位于嘉义县东方,是台湾新兴的高山茶产区。阿里山公路自嘉义市区起50公里处,距阿里山风景区25公里,茶区分布于海拔1,300公尺至1,500公尺之山坡地,有新辟之公路直达玉山国家公园,车程约90分钟,村庄所在地名为“石棹坪”,附近茶厂、山庄及店铺林立。

此地终年云雾缭绕,土壤又属于红土,故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所生产的珠露茶因特别的种植环境及优良气候条件,所以风味独特,辅以完全手采嫩菁及独到的焙制技术,使阿里山珠露茶广受好评。本地栽培茶树始于百余年前,由当时满清之台南府精选茶种,委由梅山之“保长”吴氏于梅山乡瑞峰、外寮及生毛树等地区试种成功,后由洪氏引进至石棹地区栽培,当地洪氏家族尚保存该种茶树。

石棹茶区农友淳朴忠厚,大都为世袭农林为本,大面积种茶始于1980年引进青心乌龙品种,试种成功,当地竹崎乡公所、农会及嘉义县政府、农会积极推广,面积有80余公顷,产量虽然不多,但品质优异,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普遍受到爱茗人士的喜欢,并蒙赐名“阿里山珠露茶”,于1987年10月28日举办命名发表及茶叶展示会,圆满成功。该区茶农为建立产销秩序,组织有产销研究班,致力于新技术之开发应用及宣传等,并约束班员以合理价格销售产品,颇受消费者及生产者好评。

珠露茶生态环境

竹崎乡位于嘉义县东方,是台湾新兴的高山茶产区,同时盛产珠露茶及金萱茶两种茗茶。

竹崎乡石棹地区,是最顶级珠露茶的故乡,当地产的珠露茶入口即有一股高山茶特有的幽雅香气,与清纯甘润的滋味,是不可多得的台湾好茶。

石棹茶区座落于嘉义县竹崎乡,海拔约1200~1600公尺,自民国六十九年起即开始推广种茶,品种以青心乌龙为主。茶园面积约120公顷,由于品质优异,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普遍受到饮茶人士喜爱。

珠露茶品质特征

“珠露茶”外形紧结整齐,鲜艳墨绿带丽色。茶汤澄清蜜绿,清香扑鼻飘而不腻,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滑耐人寻味,为顶级制茶工艺的结晶。

珠露茶制作流程

(1)凉青、晒青、凉青:鲜叶按标准采收进厂经过凉青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宜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模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青后进行做青。

(2)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特有品质。鲜叶肥厚,要重摇并延长做青时间,摇青共3—5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

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阳”,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

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呈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3)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4)揉捻、烘焙: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层白霜。

包揉、揉捻与焙火是多次重复进行的,直到外形满意最好为止。才焙火烤干成品。

(5)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珠露茶功效

1、减肥

阿里山珠露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阿里山珠露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用阿里山珠露茶减肥,三餐前后都要喝一杯。最好喝热茶,泡茶时不加糖,水温要控制在80℃—90℃左右;泡好的茶要在30—60分钟内喝掉,否则茶里的营养成分会被氧化。

2、美容

阿里山珠露茶对血清中性脂肪及胆固醇有降低作用;阿里山珠露茶能提高SOD酶活性,由此可推知,阿里山珠露茶对皮肤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皮肤湿润、有弹性、张力,血行良好等等。

3、活化自律神经,减轻压力

阿里山珠露茶能提升自律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能预防因压力过大造成的暴饮暴食、以及因为想抑制焦躁而拼命吃东西的窘境。

4、改善听力

中老年人经常喝阿里山珠露茶有助于保持听力。对男性听力的保护作用明显大于女性。虽然喝阿里山珠露茶对听力有保健作用,但也不能饮之过量。一天喝茶的量以1~2杯为宜。

5、降血脂

阿里山珠露茶有防止和减轻血中脂质在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饮用阿里山珠露茶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红细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试验,也表明阿里山珠露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6、抗衰老

阿里山珠露茶和维生素E一样有抗衰老功效。在每日内服足量维生素C情况下,饮用阿里山珠露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而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因此,饮用阿里山珠露茶可以从多方面增强人体抗衰老能力。另外,阿里山珠露茶还能改善皮肤过敏。

珠露茶的冲泡方法

1、茶具的选择

要想领略珠露茶的香韵,茶具的选择一定要讲究。接待客人时冲泡茶器适宜选用宜兴紫砂壶或小盖碗。杯具建议使用精巧的白瓷小杯或用闻香杯和品茗杯组成对杯。选壶时可根据人数量来选择,以年代久远的宜兴老壶为宜。

2、温具

在开泡前需要先用开水淋壶烫杯,以此来提高茶器的温度,有助于使珠露茶的茶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3、水温

冲泡珠露茶,需要用100℃的沸水来冲泡。沸水温度不够,用于冲泡珠露茶劲力不足,泡出的茶香味不全。但如果沸水温度过高,水中溶解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已挥掉,泡出的茶汤不够鲜爽。

4、边冲泡边品饮

泡饮珠露茶,要边冲泡,边品饮。浸泡的时间过长,茶汤滋味散失且苦涩。出汤太快则滋味浅淡无味。冲泡珠露茶,应根据品种、室温、客人口感及选用的壶具来掌握出汤的时间。

泡饮技巧

温润珠露茶后,第一泡适宜浸泡大约15秒钟,品饮后可再根据茶汤的浓淡,来确定出汤的最佳时间。从第四泡开始,每一次冲泡均应比前一泡延时10秒左右。好的珠露茶七泡有余香,因此冲泡珠露茶,一般不超过7次。

珠茶精制


旧时,圆毛茶的采购与精制加工全由茶商创办的茶栈经营,均是作坊式的手工操作,后来,有的茶栈在个别工序中开始应用机械操作。精制时,筛分用筛孔大小不一的多面竹筛,茶叶用竹筛筛在荸篮内,反复筛分成大不不同的筛号茶。头子茶经木砻磨碎后再筛分。各号茶叶再用木质风车,手摇风轮分别轻重,接着在斜锅中辉炒,最后要在圆形的平锅中辉磨光车色。各茶栈之间技术垄断同,制作工艺差异较大,质量标准不一。

茶栈因经营规模和加式方法的不同,分为“洋庄茶栈”和“土庄茶栈”。

洋庄茶栈,生产规模较大,又称“大栈”,其加工工艺繁复,产品分二十多个花色,名称为:顶蚕、正蚕、蚕目、中目、虾目、副虾、头圆、二圆、麻珠、珍珠、宝珠、蛟珠、芝珠及珍眉、针眉、秀眉、熙春等。合成一大帮,称“大帮茶”。土庄茶栈生产规模小,故又称“小栈”。加工工序较为简单,花色品种仅为五六种,通常为一、二、三号珠茶和一、二号雨茶,俗称“三圆二长”。

50年代初期,产品品种等级其本稳定为八个花色。但精制工艺较繁杂,炒茶、手拣、筛分、风选需反复多次。之后各种珠茶精制机械相继研制成功,60年代适应机械生产的珠茶精制工艺基本定型,并相应建立了一整套技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了珠茶精制机械化和联装自动化生产。

珠茶的品质规格分为特级,1-4级,5级之二,不列级,雨茶1-2级,碎茶1-2号,秀眉3级等,各种级别的珠茶习惯上用茶号表示,如特级珠茶又叫3505,一级称9372等。近几年来,珠茶又有新的规格出现,如3503、9675等。

目前,全国珠茶精制加工仍集中在绍兴市,全市大约有100家左右的精制厂,嵊州三界茶厂及绍兴茶厂都是国内茶界知名度甚高的大型珠茶加工企业,建厂均有近50年历史。

珠茶精制分原身、轧货、雨茶三路进行,其中原身路原料为从圆毛茶中直接筛分出来的各孔颗粒形茶,茶叶外形圆紧、叶质细嫩。轧货路原料为较粗大的毛茶头经过轧切断碎后筛分出的各孔茶叶,茶叶较粗老、香味较差。雨茶路原料为从原身茶与轧货茶的抖筛工序抖筛下的各孔长条形茶叶中嫩度较好的茶叶。原身路和轧货路均由生取、炒车、熟取、净取、匀堆装箱等作业阶段组成,雨茶路则由熟取、净取、匀堆装箱等作业阶段组成。原身路须经过分筛、风扇、撩筛、炒车、抖雨茶、拣剔、匀堆装箱等17道工序,轧货路有19道 工序,雨茶路则为9道工序。生取是毛茶投料先不进行加温作业而直接分筛取料,其主要任务是分路定级,做到各级各孔在制品的大 小、轻重基本一致。这一工段对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决定性作用。

炒车即珠茶精制的加温作业,以往滚炒和车色在两种机器上加工,后来,嵊州三界茶厂和绍兴茶厂改用联合炒车机炒车。它由上下两只八角滚筒组成,下筒为滚炒,上筒为车色,车色不另加温,而是利用下筒之余热,目前珠茶精制厂均应用这一机械。炒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珠茶的圆紧度,使色泽绿润起霜。绍兴茶厂为了增加这一效果,对部分半成品在炒车后,再用条龙炒锅机磨头。

熟取净取工段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点阶段,这一工段需进行大量的筛、抖、扇、拣作业,工序较繁复。绍兴茶厂按茶叶的不同品类,分重货、轻货、雨茶和下段茶四条流水线进行。由于茶叶质量规格不同,四条流水线的工艺亦有差别:重货流水线作业是熟抖、净撩、净扇、定级出段。轻货流水线是熟抖、熟撩、熟扇、熟抖、机拣、净撩、净扇。雨茶路是分筛定级、机拣、净撩、净扇。下段茶作业是抖筛割末,净扇定级出段。这一工段总的要求做到筛档正、分级清、圆长分清、杂质除净、按质取料,正确定型定级。

匀堆装箱是精制的最后一环,亦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工段包括发茶、输茶、卸茶、出茶、拌和、司磅、扦样、装箱等工作程序。

珠茶初制


一、定义

珠茶因外形呈圆紧颗粒状,宛如珍珠,亦称圆茶,也称为圆炒青茶。

二、产地

珠茶产于我国浙江和台湾两省。浙江省珠茶产地有嵊县、新昌、东阳、上虞、奉化、鄞县、余姚等县。

毛茶集中在绍兴茶厂和三界茶厂精制加工。因为过去毛茶集中在绍兴平水加工,在国际上又称平水绿茶。

三、品质特征

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茶骨重实,如同珍珠,香高味浓,经久耐泡,叶底黄绿明亮,芽叶完整。

四、制作工艺

珠茶炒制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干燥又分为二青、小锅、对锅、大锅四个步骤。二青叶在滚筒炒干机(瓶式炒干机)、小锅、对锅、大锅在同一珠茶炒干机进行。杀青和揉捻的机具与眉茶炒制机具相同。

(一)杀青

珠茶初制杀青技术基本上与眉茶初制相同。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不同点在于珠茶采用先闷后抛的方法。鲜叶下锅后,使用84型杀青机先闷炒约3—4分钟,使用64型杀青机约2.5—3分钟。待大量水蒸气从盖缝上冲出时,揭盖抛炒,直到叶色变为暗绿,茎梗折而不断时起锅。杀青叶含水量60—64%,失重约35—40%。

珠茶先闷后抛的方法,杀青时间短,叶色翠绿,香气清爽,较先抛后闷好。珠茶闷炒时间较眉茶杀青长1—2分钟。闷的目的是提高叶温。使叶质柔软,避免产生红梗红叶,有利于以后做形。但闷炒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产生水闷气和叶色显黄熟。适当多闷,对杀透杀匀都有好处,特别可减轻在较长的干燥过程中黄变的程度。

珠茶杀青还必须根据原料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雨水叶和露水叶,应掌握多抛少闷的原则。对芽叶特别肥状的打顶芽叶和节间较长的嫩叶、老叶,应掌握多闷少抛的原则。

杀青叶适度标准是:叶熟不黄,色翠不生,叶质柔软而不焦。若杀青掌握不当,易造成烟焦味,严重影响品质。

(二)揉捻

珠茶揉捻所用机械,方法基本上与眉茶相同。

不同点在于珠茶揉捻的时间比眉茶稍短,压力比眉茶轻,为了保持叶质柔软,杀青叶子经摊晾立即揉捻。一般嫩叶约揉10—15分钟,老叶15—20分钟。

揉捻适度标准为:细胞破坏率45—60%,嫩叶成条率90%左右,4—5级成条率85%左右即可。揉捻时间过短,成条率差,不利于制成颗粒状的珠茶。

揉捻叶应适当解决,及时干燥,以防叶色闷黄。

(三)干燥

珠茶干燥过程包括炒二青、小锅、对锅与大锅等四个程序,可以在同一台84型或64型圆茶炒干机里进行。只是炒二青茶灶的后壁砌法有些不同。如用一台炒干机炒二青,则需要两台炒干机配套,作为炒小锅,炒对锅、炒大锅。

用炒二青在锅中翻炒易结成锅巴影响品质,因此改为烘二青。现又改为瓶式炒干机滚二青,工效高,设备成本低,有利炒制成圆。比烘二青好。目前干燥四阶段,在瓶式炒干机和工农84型圆茶炒干机两种机器中炒制完成的。

1、滚二青

①炒二青方式进展

揉捻完成后,进行二青。以往采用圆形铁锅炒制,结果由于揉捻叶直接上锅,易发生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产生化学反应,使色泽暗褐;同时,锅中易起锅巴,损失可贵的茶汁,又影响操作,因此,曾改用烘干机烘干,由炒二青改为烘二青,避免了铁锅炒二青易结锅巴和色泽暗褐的缺点。

但烘二青往往叶表较干,而内部尚湿,并产生叶质硬变,影响炒制成圆。七十年代开始改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普遍采用。

②滚炒二青技术参数

滚筒炒干机的筒径,中间为110cm,二端分别为90cm和82cm,长150cm,每筒投揉捻叶35kg左右,筒壁温度约240℃,时间以揉捻叶含水量高低而定。含水量高的,滚炒时间较长,约需45min;含水量低的,一般35min左右已够。

③滚炒二青优缺点

炒制珠茶在外形上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圆紧如珠。因此,对二青叶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既要叶子失去部分水分,又要保持茶条的柔软。相反,如茶条硬,炒成圆坯就有困难,如茶条失水过少,虽然茶条可保持较大的柔软度,但由于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炒制成圆,往往会碎末较多,未圆而先扁。

滚筒炒干机炒二青比烘二青优越,既能去除部分水分,又能使茶条柔软,可塑性强,对后接工序的炒制成圆十分有利;同时对实现珠茶炒制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当然,二青用铁质机具“炒”的方法,还有不当之处的,主要是由于揉捻叶还有高达60%以上的水分,揉出来的汁液粘附在叶表,炒二青时一部分粘在筒壁上。汁液的损失不但使茶汤淡薄,影响品质,也会降低制率;其次是粘在筒壁上的汁液,慢慢会结成锅巴,影响操作;更有甚者,多酚类化合物与铁作用,产生黑绿色沉淀,使色泽变暗。尽管存在以上缺点,炒二青茶普遍采用滚炒,滚炒时适当提高筒壁温度,可克服一些上述困难。滚筒炒干机炒二青优点胜于缺点。

④炒二青适度标准

二青叶含水量直接影响小锅的操作。过干不易成圆,过湿容易结块。二青叶一般以含水量40%左右为宜。夏茶气温高,炒干时叶子失水较快,二青叶含水量应比春茶高,以45%较好。

2、炒小锅和炒对锅、炒大锅

这三个工序都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过程,都在相同的珠茶炒干机中完成,既有共同的技术措施,也各有独特的目的要求。

炒小锅在蒸发水分的同时,主要使较细嫩和较碎的所谓“下脚茶”成圆;

炒对锅是大部分叶子成圆的最基本过程,颗粒的形成,尤其是中当茶颗粒形成的过程,都是在炒对锅中产生;

炒大锅则是进一步干燥,使在炒对锅时所形成的颗粒予以固定,并使面强粗大叶子成圆。所谓“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冒”就是这个意思。

①炒小锅

叶量要少,锅温稍高,抛炒有力,这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炒小锅过去的做法是低温度炒,俗称“创冷锅”。对色、香、味均不利。

每锅叶量为12.5kg—15kg二青叶。炒时掌握叶温先高后低,高级茶叶温度高,低级茶叶温应低。高级肥壮嫩叶温约45—50℃;中低级以及夏秋茶约40—45℃,炒制时间45min左右炒到细嫩茶条初步成圆或形成弯卷;春茶含水量30%左右,夏秋茶约为35%左右适度。

②炒对锅

是珠茶鲜叶加工成圆的关键。随着珠茶炒干机的炒板往夏运动,叶子在锅中不断受到弧形炒板的推力和球形锅面的反作用,促使叶子在锅中不断推炒,逐渐卷曲,形成颗粒。炒对锅实质上是颗粒“做坯”的过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水分蒸发过快而叶子来不及成圆。对锅要炒到叶子基本成“圆坯”,且能分颗为止。到了炒大锅时,逐渐固定已形成的颗粒所谓“大锅炒茶对锅保”,也说明炒对锅对形成珠茶特有的外形的重要性。

对锅投叶量一般为二锅小锅叶合并而成。但也因叶质不同而有差异。高级嫩叶每锅投小锅叶22.5kg,中低级为20kg左右。叶质不同,叶温掌握亦应变化。嫩叶肥壮芽多的叶子叶温可稍高,瘦薄叶子叶温应略低。一般在40—50℃之间,并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

对锅要炒到腰档叶及紧细脚茶成圆率达到80%以上,有些粗大的单片叶卷曲成圆片,含水量降到15—17%为适度。炒制时间90—120min。

③炒大锅

是干燥作业的最后一个过程。主要作用是炒紧和固定腰档茶,做圆面张茶,并使茶叶炒干。

每锅投叶量对锅叶40kg左右,叶温掌握视叶质而定。高级嫩叶为40—45℃,加盖后升至50℃;中低级叶为38—40℃,加盖后升至45℃。炒制时间约150—180min,炒到含水量为40%,至颗粒外表色绿起霜,以手指搓捻成粉状,即可起锅。

炒大锅有时产生扁形茶,其原因前者主要是炒板推力太大,茶叶翻动过猛,细嫩茶粒不停的甩在炒板上造成的。一般应掌握炒干机的炒板的抛幅以锅内茶堆易竖山头,炒动4—5次茶堆能翻一个周身为好。碎末茶主要是炒板边缘与锅子弧形线的间隙不匀称,造成颗粒摩擦过度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改正。

炒大锅过程中的加盖,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加盖目的是不使水分蒸发过快,保持叶温和叶质的柔软度,便于炒成紧结的颗粒,特别是面张茶成颗粒。加盖对外形颗粒成圆有良好的作用。

但加盖时间稍长,往往有叶色黄熟,香气低闷,叶底泛黄等缺点。加盖对颗粒的圆紧度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掌握加盖技术措施很不一致。有的是低温长炒,炒的时间长达6h,外形较好,颗粒紧结,乌褐发亮;但内质大受影响。水闷气重,汤色浊,叶底暗。有的采取前期低温,后期则突然高温,并加盖闷炒,所谓前期“抛冷锅”,后期“烧突火”。也未能达到珠茶品质应有要求。

加盖时间相应缩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