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茶汤特质的成分

发布时间 : 2021-02-12
影响茶汤呈现颜色 青茶的特质 湘西黄金茶特质

影响茶汤呈现颜色。

识茶是烘焙前的重要步骤。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透过识茶的步骤,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影响茶汤特质的几个化学成分分析有那些:

1、氨基酸:

甘之源,香气的前趋物。

2、糖类:

甜之源,焦糖香之基础。

3、果胶质:

质之源,与糖类、氨基酸类的总和,是茶质厚重的指针。

4、儿茶素类:

涩之源。

5、咖啡因:

水活性的动力。苦之源。

以上五个化学成分,在茶改场的课程中,已有充分的说明。今天个人想再提的是,感觉上,与茶的制作和烘焙似乎不因其含量低、却影响很大的两个成分:

1、水分:

在鲜叶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依老、嫩度有别),但茶叶自身留用不多,都只是通过而已。然这样的一「过客」,却也不白吃白住;在生长阶段,它帮助了光合作用,也促使了体内各成分的形成、累积、运转与分配。在茶的制作(水分是媒介)与烘焙(水分是导体)上,更是发挥了其最大、也最后的功能,之后才身退。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柄、茎(茎 a 柄 a 叶脉 a叶肉a体外)。是以茶的制作与烘焙的设计与规划,均不能忽视此项特性。

2、脢:

脢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在制茶上,绿茶是采高温,迅速破坏脢的活性。红茶则给予适当的条件,激化其活性。乌龙茶则事先压制、后激化,再破坏其活性。这个特性在烘焙上亦有其思考与应用之处。

cy316.com扩展阅读

冲茶注水对茶汤的影响


冲茶注水对茶汤的影响

冲茶注水和出汤的选择是对茶品质影响最大的人为因素,这里有许多门道,也是属于泡茶人有自己最多细节和掌控的地方。

注水方式主要有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泡茶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 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 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冲茶注水的方式对茶味道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几个方法泡出的味道也是有所不同的。

茶汤中的呈味成分是什么?


茶中的滋味,主要是人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味觉综合反映。

茶叶中的呈味成分非常复杂,种类、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都会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茶汤的滋味,何况还有树种、环境、工艺、保存、冲泡用水、冲泡方式方式、不同茶器具等等因素。因为,可以说茶的滋味千变万化,你永远不可能喝到同一泡茶或同一种口感的茶汤。

茶汤滋味由苦、涩、鲜、甜、酸、咸六种味素所构成,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对茶汤滋味的描述,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茶汤六种味素综合反应的表述表达反馈。

此图表从茶中生化成分分析来对应我们所感受到的茶汤滋味。也就是说,我们品味出的不同滋味,都是茶叶中内含物质的不同生化成分的呈现或综合反映。

因此来说,接受一道茶,也就是接受它的内涵,至于你所喜欢茶的甜、鲜、生津回甘,而不喜欢酸、苦、涩,只是相对的成分多寡,或喜欢与不喜欢物质的协调性。而制茶,就是找到这个恰当的平衡点;泡茶,会泡者泡出优雅的滋味,善品者品味出清香的消息,也是在找寻这个最佳平衡点,突出优点。

冲茶注水的方式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这是博山茶馆分享的第199篇文章,截至2014年1月26日共有16406位朋友与您一起订阅

注水方式主要有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 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 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影响茶汤效果的茶器因素有哪些?


明许次纾《茶疏》曰:“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茶、水、器、火四者是一个统一体,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器为茶之父,茶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是通过器完成的,合适的茶器能够保证茶的药用成分最大程度分解和浸出。如同中药是通过“药吊子”熬成的一样,茶的各种药用价值是通过茶具浸出来的。茶水是最好的药,最好的药离不开器。

茶器的择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茶汤的香气、色泽、味道。这些都是通过火来完成的,这里的火主要指水温,茶器是配合温度的能量场。现代茶具种类繁多,瓷、玻璃、紫砂、陶、金属等各种不同材质十分丰富,其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紫砂陶器,民间形容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变馊”。其次是瓷茶具,坚硬质密,表面光洁,吸水率低。显然,不同的茶具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质,其中影响泡茶效果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茶具的质地密度是关键

质地密度高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差,泡出的茶香味比较清扬,如玻璃、瓷器类茶具;质地密度低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好,泡出的茶香味比较低沉,如陶器、紫砂类茶具。所以如果茶的风格比较清扬,如绿茶、生普、白茶等,可以用高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如果茶的风格比较低沉,如黑茶、乌龙茶、熟普等,可以用低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常用茶具质地的密度高低排名为:玻璃、瓷器、陶器、紫砂。

茶具的保温性很重要

保温性决定于茶具材质的导热性,导热性越高,茶具的保温性越差,导热性越低,茶具的保温性越好。瓷质茶具保温传热适中,能较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适合大部分茶叶的冲泡;紫砂陶类茶具既可保持茶的真香,又有较好的保温性,特别适合需高温冲泡的茶类;玻璃茶具则相对保温性差,适合冲泡鲜爽度高的茶叶。

茶具的散热性要注意

茶具的散热性跟保温性是相对应的,跟茶具的材质有关。这里要讨论的是茶具的器型,不同器型茶具的散热效果不同。口宽敞的盖碗类茶具,散热效果比较好,方便置茶和去渣。因此,很多人习惯用盖碗作为冲泡茶具,在冲泡过程中揭开盖子就能很容易观察到茶汤颜色及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这样既能控制茶汤的浓度又能方便欣赏茶叶。而一些紫砂壶类,则有利于保温,在对冲泡温度要求较高的,如老茶、黑茶类茶、乌龙茶等,会更有利于其香气滋味的呈现。

茶器作为品茗艺术的载体,不仅决定着茶汤的优劣,而且承载着品茶人精神享受、精神娱乐的全过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沏茶选器是一种享受生活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实践。只有多实践,才能多感知。

浅析不同水质泡茶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但现代人饮茶用水往往没有古人这般用心,在我们常见的四种水中,你选择什么水泡茶呢?

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处理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其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0.5‰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储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纯净水

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软水。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用纯净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彻,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

矿泉水

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开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人,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的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效果并不佳。

活性水

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杀菌及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性功能,并且有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毒性、富氧化性和营养性等功效。由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投茶量对茶汤的有什么影响?


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干茶中的各类物质因为溶出节奏和速度以及温度条件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令茶汤产生不同的品饮效果,而品饮效果主要跟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比例相关,在冲泡过程中导致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和比例的相对可以量化的条件主要就是水温,投茶量以及浸泡时间,这三项内容相互影响,要泡好一泡茶,必须三者搭配,彼此协调,其中任意一项的改变则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手法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水温越利于香气的激发,且越令茶汤中各类物质溶出速度加快。在水温和投茶量固定的情况下:浸泡时间越长,各类物质的溶出就越多,滋味也就越浓。在浸泡时间和水温固定的情况下:投茶量越多,其溶出物就越多,且滋味就越浓。干茶中各类物质的溶出节奏是不一样的:首先溶出的是导致鲜爽气味的氨基酸类物质,接着是令茶汤醇和的游离儿茶素,然后才是主要导致苦涩滋味的脂型儿茶素。在相同水温和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假设以投茶量多浸泡时间短和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得到一样颜色深度的两杯茶汤,其品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浸出物在更高的温度下溶出,故香气高而汤感薄,后者则相反,汤感稍厚,香气相对低沉。投茶量的多少除了影响到茶汤的浓度之外,还和泡茶的容器相关,影响到茶水的溶合情况,譬如以110cc盖碗泡茶,以晒青毛茶来说,投茶量在8g的时候,其泡开后的叶底刚好可以顶盖,这样在浸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茶在水中漂浮或茶底的顶面低于水面,令茶和水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茶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融合度,而当110cc盖碗投茶量低于6g的时候,茶底仅能积存于盖碗的中下部,这样注水后,当水漫过茶后,则会在盖碗上部形成一段无茶光有水的空间,这样就令茶在出汤的时候在较低的温度点上再一次的融合,导致溶出物的浓度降低,苦涩味降低而令汤感变得更软。

哪些因素影响了茶叶茶汤颜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品种众多,至少有500余种。这500余种茶叶可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六大茶类。茶叶中有一类色素可溶于水,称之水溶性色素,主要对茶汤的颜色、口感等品质特点有影响,水溶性色素是能溶于水的色素物质的总称。天然存在于鲜叶叶片的有花黄素、花青素等;在茶叶加工中形成的有茶黄素类、茶红素类及茶褐素类等,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节小编就来说说哪些因素影响了茶叶茶汤颜色。

1、花黄素类(Anthoxanthin)

花黄素也称黄酮类(Flavonoid),包括黄酮醇和黄酮两类,呈黄色或者黄绿色,是茶多酚的组成成分之一,在茶鲜叶中约占干重的3%-4%。它们是茶叶水溶性黄色物质,绿茶茶汤重要组成成分。它们都多与糖结合,形成相应的苷类。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在豆科、唇形科和菊科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对较丰富,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可以明显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其机理可能跟其降血脂、促纤溶、扛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和保护心肌等作用有关。

2、花青素类(Anthocyanidin)

花青素又名花色素,是一种性质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是茶多酚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青素类一般占茶叶干物质的0.01%-0.1%,一些紫芽茶中的含量会相对较高,一般在0.5%-1%。光照强、气温高的季节,较易形成花青素,芽叶呈红紫色。紫色芽叶较多的鲜叶制成绿茶,由于花青素色泽和口感较涩,成茶汤色发褐、滋味苦涩,叶底靛青;加工红茶则汤色及叶底乌暗,品质较差。花青素可直接有效清除自由基,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

3、茶黄素类(Theaflavins,TFs)

茶黄素类是一类多酚类物质氧化而成的苯并卓酚酮结构化合物,它约占红茶干物质的1%-5%,是红茶中色泽橙红,具有收敛性的的一类色素,是红茶滋味和汤色的重要品质成分。

茶黄素类,对红茶的色香味有重要的影响,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也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度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茶汤“金圈”的主要物质。茶黄素含量高时,红茶汤色明亮,呈金黄色;含量低时,汤色深暗。在保健功效上,研究证实,茶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

4、茶红素类(Thearubigins,TRs)

茶红素类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红茶中,茶红素约干重的占6%-15%,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它呈棕红色,溶于水后呈深红色,刺激性弱,是红茶汤色主体对茶汤滋味和浓度起重要作用。

茶红素含量太高则有损品质,滋味淡薄,汤色暗;含量低,茶汤红浓度不够。

由于茶红素类分子差异大,提取困难,对茶红素的保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研究表明茶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老化的机体抵抗生物氧化,茶黄素与茶红素协同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5、茶褐素类(Theabrownine,TB)

茶褐素类是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组成成分主要是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多酚类物质。茶褐素类一般由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氧化而成,约占到红茶干物质的4%-9%,其含量与红茶品质高度负相关,是造成红茶汤色发暗、无收敛性的重要因素。红茶加工中,萎凋时间过长、过重,高温缺氧发酵,或者是红茶存储中,都会促进茶褐素的积累。茶褐色保健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但有实验证明茶褐素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和抗疲劳的效果。

注水方式会影响茶汤滋味吗?


实际上,注水方法对茶的香气与滋味的影响也非常微妙,也许新手比较难把握。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就能感受到这些细节对茶的影响。

悬壶高冲:特意提高水壶注水,让水流击打茶叶翻滚起来,激发茶叶的香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冲击一些香气比较高的,尤其是铁观音、单丛这样的茶。悬壶高冲除了要把壶提高,还要把握水柱的粗细缓急,准确地把水冲入茶壶中,并看准时机压壶收水,一不小心很容易水满溢出,整体要一气呵成并不是简单。

回旋低冲:把水壶放低,采用螺旋式的走向来冲茶,这样让壶的边缘及中间的茶叶都能直接接触水,令茶与水更快更好地接触融合。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普洱茶、红茶、散白茶。或者泡到后面几泡比较淡的时候了,为了促使茶汤尽快浸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环圈注水:注水时沿壶的边缘旋转一圈,收水时正好回到原点。令壶边缘部分的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慢慢向中心茶叶蔓延,慢慢浸润。这种方式比较温柔,需要一定的浸泡时间。在冲泡比较细嫩的茶叶时,比如宫廷普洱、龙井等建议采用这个方法。

单边定点注水:将注水点固定在边缘的一个地方,而不是直冲茶叶,让茶水慢慢接触融合。这种方法是最轻柔的,一般是为了避免茶汤浸出过快过多而产生苦涩,如果茶量不小心投放过多,或者茶叶较碎可以使用单边定点注水,并且快速出汤。

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搭配较细的水流缓缓注入。这样只有中间的一小部分茶和水直接接触,其他部分则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浸出,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这个方式比较适合滋味比较清新、但层次又比较丰富的茶,比如香气丰富的普洱茶,古树红茶等。

看起来很复杂的注水方法,其实本质上在于水冲击茶叶的力度和茶水接触融合的速度。俗话说的“香靠冲,汤靠吊”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茶香高扬加强力度和速度,想要茶汤层次丰富就注意注水走线慢慢吊出味。

注水和出汤方式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注水和出汤的方式是对茶的品质影响最大的软性因素,也是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当然也是最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水线的高低和水线的粗细五个变量。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水线的高低:

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

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出汤方式:

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以人为主的品茶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其意义很重大,尤其关系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每一泡茶注水时茶底的温度,茶底的温度除了跟注水后整个容器中的茶水综合温度相关,过冷的茶底令茶汤的溶出温度下降,导致香气变低。

2.注水时茶底和水之间的温差,茶底过冷而水温过高导致温差过大,令茶叶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温度间距加大,各类物质的溶出速度不能够平均化,溶出物质的比例协调性下降,从而导致茶汤中滋味和香气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这部份变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关。

3.存留的茶汤在茶底降温后将会被挤出,上一泡出汤后,由于叶底依旧处于湿润状态,所以溶出依旧在继续,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茶叶收缩又会令溶出后的茶汤再次挤出,过份间隔会令这部分高浓度茶汤冷却后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从而增加了茶的苦涩味,对下一泡的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香气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