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鲜叶拼配后加工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 : 2021-04-09
鲜茶叶拼配 温度对红茶储存的影响 对红茶的评价

鲜茶叶拼配。

用无性系茶树替代实生茶树为茶叶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但对不同无性系来说,完全具备优质、高产的“完美型”尚不多见。

目前,生产上一般将不同无性系采收的鲜叶分开加工,然后进行成茶拼配,或在种植时将不同特性的无性系茶树有规律地混种在一起,混合采收鲜叶。两种方法中,前者由于加工批次不同,在品质和外形上易产生不匀现象,或者由于自然灾害对无性系茶树生长势的不同影响,造成鲜叶混合比例的变化,从而引起品质的改变。为此,肯尼亚茶叶研究所就不同无性系茶树鲜叶经拼配后加工的红茶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

选用品质高、产量中等但发酵快的无性系6/8,品质差、产量低、发酵慢的无性系12/2,产量高、发酵慢的无性系S15/10和产量高、发酵快的无性系SC12/28为供试材料,进行不同鲜叶拼配比例对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系6/8和12/2混合时,随着6/8混入比例的增加,茶黄素、茶红素、茶汤浓度及香气指数均有增加,这两种鲜叶混合后可以去除无性系12/2因发酵性差而产生的青气;无性系S15/10和6/8鲜叶混合后,对成茶品质因子的影响较大,但在以一定比例混合范围内,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一般情况下,不同无性系鲜叶混合后制成的红茶品质趋于平均化,这为综合利用不同种性的无性系茶树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茶树的经济效益开拓了新思路。

cy316.cOM编辑推荐

如何加工炒青绿茶鲜叶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 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 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 松压5"-下叶, 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

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高后低”从120℃逐渐降到90℃,炒30分钟。最后炒足干,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开始控制在90℃左右,随着叶内水分的减少,逐渐降到60℃左右,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能成粉末就起锅,即毛茶。稍摊晾后装袋。

(3)干燥机械

①烘干机。安徽省炒青绿茶初制的初烘及烘青、红茶鲜叶加工的最后干燥工序,使用的烘干机有自动烘干机(由烘箱、上叶装置、传动、送风装置和热风炉等部分组成)和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由烘箱、鼓风机、传动和热风炉等部分构成)两大类。

②炒干机。由筒体、主轴、传动部分和炉灶等部分组成。

本篇

炒青绿茶鲜叶的加工技术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松压5'-下叶;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高后低”从120℃逐渐降到90℃,炒30分钟。最后炒足干,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开始控制在90℃左右,随着叶内水分的减少,逐渐降到60℃左右,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能成粉末就起锅,即毛茶。稍摊晾后装袋。

(3)干燥机械:

①烘干机:安徽省炒青绿茶初制的初烘及烘青、红茶鲜叶加工的最后干燥工序,使用的烘干机有自动烘干机(由烘箱、上叶装置、传动、送风装置和热风炉等部分组成)和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由烘箱、鼓风机、传动和热风炉等部分构成)两大类。几种主要的茶叶烘干机性能见表。

②炒干机:由筒体、主轴、传动部分和炉灶等部分组成。

烘青绿茶鲜叶加工技术


烘青绿茶,除少量以烘青产品在市场直接销售外,大多数的烘青作为害制花茶的茶胚,通过害花,加工成花茶,供应喜喝花茶的人们消费。如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成都地区等,每年需用大量的花茶。

烘青绿茶的制法:分杀青、揉捻、干燥3个工艺过程。

(1)杀青。 杀青的目的和方法,与炒青绿茶基本相同,无甚差异。

(2)揉捻。 由于烘青绦莱绝大部分内销,要求耐冲泡,条索完整。因此,揉捻程度要比炒青绿茶轻些,为了保持条索完整而又紧结,揉捻中最好采用分筛后,筛面茶短时复揉的方法,老嫩混杂的原料,其效果尤为显著。

(3)干燥。 烘青绿茶干爆工序,采用烘焙的方法,分为毛火与足火。

①人工烘焙:人工烘焙是在专用的蔑质焙笼上进行的,也可自备小型烘房中进行。

打毛火:烘茶前半小时,置木炭于焙灶(或火盆)中生火(或用煤炭,须采用间接火温,要安沪条,上覆盖铁锅)。待烟头全部烧尽后,上盖一层灰,中厚四周薄,待火温从四周上升,用焙笼烘焙时,焙心受热妥均匀。烘茶前,把焙笼置于焙灶上,烘热焙心。打毛火时,焙心温度要求到90℃时开始上茶,上茶时焙笼应移到簸箕内,摊叶要中间厚四周薄。每笼摊揉捻叶0.75~1.0千克。上好茶后,用双手在焙笼两边轻轻一拍,使其碎末茶落入簸箕中,以免烘焙时落入火中生烟。然后将焙笼轻轻移放在焙灶上烘焙。衫烘焙过程中,每隔3~4分钟翻茶1次。翻茶时应将焙笼移到簸箕内,以左手指按住焙心,右手将焙笼倾向胸前掀起,使茶胚翻至一边。然后放平焙笼,双手捞起茶叶,均匀撒摊于焙心上,再轻轻拍打一下焙笼,小心故回焙灶上。如此翻茶上烘,大约经5~7次,达5成干左右,即可下焙摊凉。如用煤火干燥,必须采用间接火温,避免吸收异味。打毛火总的要求是掌握“高温薄摊快速”的原则。

摊凉:打毛火后,须进行20~25分钟的薄摊,使水分重新分布。

打足火:打起火则采用“低温侵烘”,温度由70℃左右逐渐下降到60℃左右。每笼摊叶2~2.5千克,每隔5~8分钟翻焙一次,待手捏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完成烘青绿茶的手工作业。

②机制烘青:所谓机制烘青,就是绿茶的干燥作业借用烘干机完成。烘干机的种类有手拉百页式烘干机和自动烘干机2种。

打毛火: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烘前半小时把火烧好,然后开动鼓风机,使热空气进入烘箱。当进风口温度达到110℃左右时,开始上茶,用手将揉捻叶均匀地撤在顶层百页板上,摊叶厚度约1厘米。烘2~3分钟,拉动第一层百页板,使茶胚落入第二层,再在第一层板上均匀撒上揉捻叶,这样依次上叶并拉动各层百页板的把手,使茶胚逐层下落,当茶胚落入第六层后(最底层),应在小窗口随时检查烘干程度,调整撒叶厚度及拉把手时间。烘干程度同样是掌握5成干左右,即手握茶胚不粘手,稍感刺手,但仍可握成团,松手会弹散。条索卷缩,叶色乌绿,减重25%~30%,含水量约40%~45%。茶胚落入出茶口后,及时掏出,摊凉20~25分钟后,打足火。

打足火时的方法,与打毛火的操作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进风口的温度比打毛火时低,一般为80~90℃,摊叶厚度比打毛火时稍厚,通常为1.5~2.0厘米。

自动烘干机:采用自动烘干机,茶胚由输送带自动送入烘箱,每分钟上叶3~4千克。摊叶厚度掌握在1.0~1.5厘米,最后自动卸叶。烘焙时间,快速约10分钟,中速约15分钟,慢速约20分钟。生产上一般多采用快速或中速。不过,当前自动烘干机的种类(型号)较多,快中慢速因机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在生产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灵活掌握。同时,必须根据揉捻叶含水量,调节烘箱温度和上叶量,如揉捻叶含水量较高,则烘箱温度相应地要高些,上叶量则应减少:含水量较低,则相反。

打足火后的茶胚同样要及时摊凉,烘箱底部的脚茶匝好常清理,分开摊放。

打足火时,温度与手拉百页式烘干机一样,比打毛火时低,为80~90℃,适宜中速或慢速。

这儿要提出注意的一件事是,不管炒青绿茶,还是烘青绿茶,初制后的成茶,必须摊凉后才能装入口袋运往仓库。

炒青绿茶鲜叶加工技术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 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 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 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 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 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 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 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 松压5'-下叶, 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

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见表。

茶叶揉捻机的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

6CR-35型 6CR-40型 皖-45型 皖-55型 6CR-65型 C-90型

传动形式 单机 集体、单机 集体、单机 集体、单机 单机传动 单机传动

回转形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双动式

揉桶规格

(外径×高)

(毫米)

350×255 400×250 450×300 550×400 650×520 909×740

揉桶回转工作转速(转/分) 55 50~60 50~55 48~52 45~48 55~60

加压形式 杆杠

滑块 杆杠

滑块 杆杠滑块 丝杠浮动 丝杠浮动 链轮丝杆升降

揉桶装叶量

(千克)

(杀青叶或萎凋叶) 7.5~10 8~10 15~20 28~32 60 280~320

配用功率

(千瓦) 0.75 1.1 1.1 2.2 5.5 7.5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

烘青绿茶鲜叶的加工技术


烘青绿茶,除少量以烘青产品在市场直接销售外,大多数的烘青作为害制花茶的茶胚,通过害花,加工成花茶,供应喜喝花茶的人们消费。如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成都地区等,每年需用大量的花茶。

烘青绿茶的制法分杀青、揉捻、干燥3个工艺过程。

(1)杀青:杀青的目的和方法,与炒青绿茶基本相同,无甚差异。

(2)揉捻:由于烘青绿茶绝大部分内销,要求耐冲泡,条索完整。因此,揉捻程度要比炒青绿茶轻些,为了保持条索完整而又紧结,揉捻中最好采用分筛后,筛面茶短时复揉的方法,老嫩混杂的原料,其效果尤为显著。

(3)干燥:烘青绿茶干爆工序,采用烘焙的方法,分为毛火与足火。

①人工烘焙:人工烘焙是在专用的蔑质焙笼上进行的,也可自备小型烘房中进行。

打毛火:烘茶前半小时,置木炭于焙灶(或火盆)中生火(或用煤炭,须采用间接火温,要安沪条,上覆盖铁锅)。待烟头全部烧尽后,上盖一层灰,中厚四周薄,待火温从四周上升,用焙笼烘焙时,焙心受热妥均匀。烘茶前,把焙笼置于焙灶上,烘热焙心。打毛火时,焙心温度要求到90℃时开始上茶,上茶时焙笼应移到簸箕内,摊叶要中间厚四周薄。每笼摊揉捻叶0.75~1.0千克。上好茶后,用双手在焙笼两边轻轻一拍,使其碎末茶落入簸箕中,以免烘焙时落入火中生烟。然后将焙笼轻轻移放在焙灶上烘焙。衫烘焙过程中,每隔3~4分钟翻茶1次。翻茶时应将焙笼移到簸箕内,以左手指按住焙心,右手将焙笼倾向胸前掀起,使茶胚翻至一边。然后放平焙笼,双手捞起茶叶,均匀撒摊于焙心上,再轻轻拍打一下焙笼,小心故回焙灶上。如此翻茶上烘,大约经5~7次,达5成干左右,即可下焙摊凉。如用煤火干燥,必须采用间接火温,避免吸收异味。打毛火总的要求是掌握“高温薄摊快速”的原则。

摊凉:打毛火后,须进行20~25分钟的薄摊,使水分重新分布。

打足火:打起火则采用“低温侵烘”,温度由70℃左右逐渐下降到60℃左右。每笼摊叶2~2.5千克,每隔5~8分钟翻焙一次,待手捏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完成烘青绿茶的手工作业。

②机制烘青:所谓机制烘青,就是绿茶的干燥作业借用烘干机完成。烘干机的种类有手拉百页式烘干机和自动烘干机2种。

打毛火: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烘前半小时把火烧好,然后开动鼓风机,使热空气进入烘箱。当进风口温度达到110℃左右时,开始上茶,用手将揉捻叶均匀地撤在顶层百页板上,摊叶厚度约1厘米。烘2~3分钟,拉动第一层百页板,使茶胚落入第二层,再在第一层板上均匀撒上揉捻叶,这样依次上叶并拉动各层百页板的把手,使茶胚逐层下落,当茶胚落入第六层后(最底层),应在小窗口随时检查烘干程度,调整撒叶厚度及拉把手时间。烘干程度同样是掌握5成干左右,即手握茶胚不粘手,稍感刺手,但仍可握成团,松手会弹散。条索卷缩,叶色乌绿,减重25%~30%,含水量约40%~45%。茶胚落入出茶口后,及时掏出,摊凉20~25分钟后,打足火。

打足火时的方法,与打毛火的操作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进风口的温度比打毛火时低,一般为80~90℃,摊叶厚度比打毛火时稍厚,通常为1.5~2.0厘米。

自动烘干机:采用自动烘干机,茶胚由输送带自动送入烘箱,每分钟上叶3~4千克。摊叶厚度掌握在1.0~1.5厘米,最后自动卸叶。烘焙时间,快速约10分钟,中速约15分钟,慢速约20分钟。生产上一般多采用快速或中速。不过,当前自动烘干机的种类(型号)较多,快中慢速因机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在生产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灵活掌握。同时,必须根据揉捻叶含水量,调节烘箱温度和上叶量,如揉捻叶含水量较高,则烘箱温度相应地要高些,上叶量则应减少,含水量较低,则相反。

打足火后的茶胚同样要及时摊凉,烘箱底部的脚茶匝好常清理,分开摊放。

打足火时,温度与手拉百页式烘干机一样,比打毛火时低,为80~90℃,适宜中速或慢速。

这儿要提出注意的一件事是,不管炒青绿茶,还是烘青绿茶,初制后的成茶,必须摊凉后才能装入口袋运往仓库。

红茶冷后浑如何产生的?会影响茶品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在泡红茶的时候,如果没有趁热喝,等到茶汤变凉了,会发现本来清澈透亮的茶汤就会变得有些浑浊。这时候的你肯定以为,这款茶的品质肯定不咋地。事实是否是这样?这个“浑浊物”又是什么?如何产生的?想知道答案的茶友们还得请继续往下看啦!

红茶出现“冷后浑”原因三部曲

红茶放凉之后出现的“浑浊物”,用专业词语来说是“冷后浑”,也称为“茶乳酪”,是红茶独有的一种特性。之所以会出现“冷后浑”,那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酚主要以儿茶素的形态存在)在发酵氧化的过程中,会转为茶黄素,也有的转为茶红素。

在泡茶的时候,茶黄素的溶解度受水温的影响。在茶汤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茶黄素呈现各自游离的状态,溶于热水中,使得看到的茶汤是清澈透亮的。但是随着茶汤温度逐渐变低变凉,这时候茶黄素就会以“扎推”的形式形成一种络合物,即就出现了“冷后浑”现象。

除了茶黄素外,咖啡碱也是形成“冷后浑”的原因之一。不过咖啡碱并不是主要因素,形成“冷后浑”的主要原因还是茶黄素的含量,一款茶的茶黄素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出现冷后浑现象。

冷后浑是红茶品质优良的重要表现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有说到,许多茶友会因为红茶“冷后浑”的现象而认为这款茶品质不佳。其实,恰恰相反,红茶的“冷后浑”是优质红茶的表现。资深茶友都知道,茶黄素是红茶关键的标志成分。所以,红茶出现“冷后浑”现象并不是代表这款茶品质差,反而证明这款茶的品质好。

今天,红茶“冷后浑”的知识就科普到这,相信许多茶友此时肯定在懊恼,平时浪费了那么多好茶。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谁不是从茶叶小白到资深大师的?况且学茶之路漫漫,且学且运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