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母”请你喝杯茶

发布时间 : 2021-08-20
欠母花茶 益母绿茶 母丹花茶的作用

【www.cy316.com - 欠母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母”请你喝杯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一个热爱茶和茶文化的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去传播与茶有关的东西,特别是在茶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正是他们,把特定地点的茶与文化用相隔千年的方式送到那些有缘人身边。

时间随风逝去,他们总被缅怀,就像人们缅怀帕哎冷那样。帕哎冷的伟大离不开积极支持他的人,比如他的妻子南发来。这位布朗人心中圣洁、高贵的女子既成就了帕哎冷的世代茶祖,也是当地人心中不朽的茶母。她是云南边陲景洪傣王的第七个女儿,也被称作七公主,是一位善良勇敢、机智美丽的女子。她与帕哎冷的结合是政治联姻,还是爱情故事就不得而知,但最终是一段传奇的过往和千秋传颂的佳缘。

南发来,如同茶界的文成公主,对当地经济、文化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离开傣族的王宫,来到景迈山协助帕哎冷管理当地。如今,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一探究竟,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可想而知的。而在傣族宫廷受过良好教育的南发来,有着独特的智慧,她为当地人带来了驯化古茶树、人工种茶的技术,协助丈夫帕哎冷对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和栽培。让茶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生根发芽,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从文化的层面让当地走向更高的文明。

文化的重要性如同人的灵魂,今天,当我们不断颂扬、祭祀、感恩茶祖帕哎冷的同时,与他携手共进的女人是大家不能忘记的。她不仅是七公主、是帕哎冷的妻子,她更是一位善良勇敢、充满智慧为景迈山的茶事业和茶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而同样和她一样优秀的女性,虽然时隔千年依然用着与自然最和谐的方式,传承茶的文化、茶的事业。

cy316.com编辑推荐

累了,就请喝杯茶


想了解《累了,就请喝杯茶》知识吗,丰富的《累了,就请喝杯茶》内容等你来看!

常常一个人想,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是西装革履公文包,还是早晨地铁里挤成相片的脸,亦或是产品推介会后的筋疲力尽,深夜加班时的一碗泡面。直到昨天下午,和朋友一起去植物园游玩,才有了真正的答案。

时近中午,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感觉有些口渴。刚在卧佛寺旁的茶楼坐下,就被一阵阵的幽香所欢迎,寻香望去,原来是茶楼不远处的一株丁香花飘过来的香味。这种香,没有丝毫的烈艳,象是雨后江南的古镇上穿蓝碎花布少女散发出来的,沁人肺腑,回味长久。就着幽幽花香,喝下一杯淡淡的清茶,这就是生活的味道,繁忙中没有半点的失落,平淡中却多了几份真实。

由眼前的清茶和丁香花我想起了林清玄笔下的桂花茶。邻居家有一棵桂花树,每到秋天便开满一树的香。那家的太太看到林清玄散文中的桂花茶之后,就来请教林清玄桂花茶的做法。于是那位太太按照林清玄介绍的做法,如法炮制,果然喝到了清香四溢的桂花茶。在他的散文中,还有一种太阳茶,说的是在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那里的夏天很炎热,于是当地的华人就在早晨上班出门前用凉水泡一壶茶,放在窗台上,让强烈的阳光把水加温,等晚上下班回来之后,就泡成了一壶太阳茶。他的散文中还有一种泡茶的方法,让人叫绝。这种方法是把夏天清晨从荷花上收集到的露水用来泡茶,想必味道里带着荷花的香味,喝起来一定让人茅塞顿开,香气四溢。他说过:“每天的生活就象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他还说:“能把茶泡得那么好喝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我想你就是这样的人,生活的锁事每天困扰着你,但是你还能把它泡成一杯香茗。

古人形容喝茶的境界是:

“楚云散尽,

燕山飞雪。

江湖归梦,

从此忘机。”

但是现在忙碌的生活,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情趣都变成了回忆,连真正和朋友坐下来喝杯茶的时间都不多了。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清凉贴,能使人清明,能使人平静。如果生活、工作给你太多的压力,就请喝杯茶,细细品味那份久违了的回忆。一杯清茶下肚,无论是乌龙冻顶,还是西湖龙井,浙江的潮水,庐山的烟雨,楚地的白云,燕山的飞雪,就都进入了你的胸怀。

正如林清玄所说的:“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且让我们一起饮茶吧!让我们的心象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那时,我们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见光。”

关于本文《累了,就请喝杯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坐下来,喝杯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坐下来,喝杯茶》内容,感谢阅读!

别人家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我们总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他可以收获这么多,而自己却一无所有,我们常常这样妄自菲薄。遇到急事,坐下来,喝杯茶。遇到想不通的事,也请你坐下来,喝杯茶。

我们常常只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实别人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努力,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他们也和你一样显得吊儿郎当,和你一样会抱怨,而只有你自己相信这些都是真的,最后也只有你一人继续不思进取。

停止抱怨,你的生活将越来越好。这是我常常用来激励自己的话。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深呼吸五秒,慢慢地泡上一壶茶,不管你是否有心品茶,在这一泡茶的过程中,就是你冷静思索的时间。没有嘈杂,没有纷扰,深呼吸,感受茶香的自然之气,让心境平和。

抱怨是最无济于事的,拒绝抱怨,我们学会的是珍惜现在和感恩拥有。别人的茶上千上万,远不及你手上这杯几十元的茶水。因为,这是触手可及的,它的温度,它的香气,它的味道,它的形状,都是你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何必要舍近求远呢?

做好你自己,认真过生活,品好手中的那杯茶。让我们坐下来,喝杯茶。绿茶的清透,黄茶的香味,乌龙茶的茶韵,黑茶的醇厚,尽是美好。让我们坐下来,喝杯茶,停止无休无止的怨天尤人,停止去攀比,珍惜手中的茶,珍惜自己的拥有,生活会简单许多。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坐下来,喝杯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贾母为什么不喝六安茶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精细描绘的茶事,充分表明了我国茶文化发展日臻成熟,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一幕就颇为精彩。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如此简短的一段文字,却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茶事内涵,从习惯、茶品、茶具、用水、品饮等方面展现了清代茶事的精髓。

文中所指的六安茶属不发酵的绿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县霍山地区。明人屠隆《考槃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曹雪芹写《红楼梦》其时,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为珍贵的贡茶。由此可知,自清一代六安茶是以贡品而受人们重视的,明清以来文献中也多有提及。

从贾母看到妙玉奉茶就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可见,六安茶在贾府应是常吃之茶,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六安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且耐冲泡,但贾母为养尊处优的贵夫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品茗淡薄量微,故不吃六安茶。而老君眉茶形细长如眉,银毫显露,寓意长寿,其味淡雅,正合贾母之意。所以,贾母并不是排斥六安茶,也不是六安茶不好,而是生活习性使然。贾母吃茶,即便是妙玉特意奉上的好茶,亦只吃了半盏,可见贾母是懂得细细品茶的高人。而刘姥姥粗人一个,一口干了老君眉,还说熬浓些才好,实在是不解老君眉之雅,如果妙玉给刘姥姥送上的是一杯六安茶,就对路适消﹙销﹚了。

由此可见茶性各异,好茶是否好喝也因人而异,这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只有用心品味,我们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杯好茶。

现代的六安茶以六安瓜片为杰出代表。于谷雨前后取茶枝嫩梢上的第二片壮叶,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带芽梗的片茶。

六安瓜片从采摘到制作完成需三天三夜,堪称绿茶中的工夫茶。

产地以齐云山蝙蝠洞周围之茶叶品质为最好,其外形顺直匀整,叶边背卷,不带芽梗,形似瓜子,色泽宝绿,叶被白霜,明亮油润。汤色清澈,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贾母为什么不喝六安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贾母为什么不喝六安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精细描绘的茶事,充分表明了我国茶文化发展日臻成熟,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一幕就颇为精彩。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如此简短的一段文字,却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茶事内涵,从习惯、茶品、茶具、用水、品饮等方面展现了清代茶事的精髓。

文中所指的“六安茶”属不发酵的绿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县霍山地区。明人屠隆《考槃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曹雪芹写《红楼梦》其时,“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为珍贵的贡茶。由此可知,自清一代“六安茶”是以贡品而受人们重视的,明清以来文献中也多有提及。

从贾母看到妙玉奉茶就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可见,六安茶在贾府应是常吃之茶,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六安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且耐冲泡,但贾母为养尊处优的贵夫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品茗淡薄量微,故不吃六安茶。而老君眉茶形细长如眉,银毫显露,寓意长寿,其味淡雅,正合贾母之意。所以,贾母并不是排斥六安茶,也不是六安茶不好,而是生活习性使然。贾母吃茶,即便是妙玉特意奉上的好茶,亦只吃了半盏,可见贾母是懂得细细品茶的高人。而刘姥姥粗人一个,一口干了老君眉,还说熬浓些才好,实在是不解老君眉之雅,如果妙玉给刘姥姥送上的是一杯六安茶,就“对路适消﹙销﹚”了。

由此可见茶性各异,好茶是否好喝也因人而异,这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只有用心品味,我们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杯好茶。

现代的六安茶以六安瓜片为杰出代表。于谷雨前后取茶枝嫩梢上的第二片壮叶,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带芽梗的片茶。六安瓜片从采摘到制作完成需三天三夜,堪称绿茶中的“工夫茶”。产地以齐云山蝙蝠洞周围之茶叶品质为最好,其外形顺直匀整,叶边背卷,不带芽梗,形似瓜子,色泽宝绿,叶被白霜,明亮油润。汤色清澈,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关于本文《贾母为什么不喝六安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请你喝茶,能给予的大诚意


北京人爱喝茶,现如今茶叶品种很多,但老北京人最爱的还是茉莉花茶。我有个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的长辈,每次我们全家去看他,总要带一盒茉莉花茶。他笑嘻嘻地接下,转身就回厨房拿了两个玲珑的小茶杯,他一杯,我一杯。印象中,他喝茉莉花茶总是很小心,享受的呷一口茶,慢慢的放下,细细品味茶的香味。

当时的我还小,品不出茉莉花茶的好,总是嚷嚷着要喝牛乳茶。长辈也不拦我,只是开玩笑打趣说我不会品尝好东西。后来我才发现,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热爱是到了骨子里的。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要沏一缸子茉莉花茶。即使不喝,闻着那一股子沁人心脾的茉莉花香也是极好的。

北京人喝茶是讲规矩的。比如请人喝茶要选择带盖的茶杯。倒茶时,水只能倒七分满,多一分也不行,量要控制的刚刚好,不然就会满出来。还有一种规矩是焖茶,客人什么时候来,就提前几分钟把茶焖起来。待客人到时,用水一冲,茶香四溢。

当然续水也是有规矩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察言观色的本事了。作为主人,要时时留意客人杯中的茶水,等杯空了再续水是非常失礼的一件事。杯里的茶水切记不能少于七分,也不能凉,不能等人主动讨茶吃。

续水的动作也是非常关键的,茶壶的壶嘴不能对着别人,这在北京人眼中是骂人的动作。也不能背过身子,把屁股对着别人续水,这是不尊重。在请人喝茶的时候,要谨记一个道理:喝茶是辅,聊天是主。

和北京人喝茶是不会冷场的,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段子。即使是正经说话,他们的北京腔一开口,也让人觉得有趣。所以有一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上海人说话永远在发嗲,北京人一开口就是说相声。

如果你来到北京这座城市,就会被北京深厚的茶文化所吸引。北京最多的都是茶馆,大大小小一应俱全。如果有个北京人想请你喝茶,一定不要推辞,因为这是北京人能给予的最大的诚意。

用心泡茶是对茶叶的尊重,用心喝茶是对北京人的尊重。如果你想和北京人做朋友,只需烧壶热水,备一些茉莉花茶,陶瓷杯焖起来,友邻到访,用手一指,茶在那儿。

喝杯完整茶 走好人生路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茶的,只是一味的喜欢。不过,我只喜欢喝淡茶,不喜欢喝浓茶。在大多数人看来,茶会越泡越香,但是在我眼里,我却觉得越浓越苦。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从第一次喝茶就不喜欢放的太多,只是放那么一点儿,相比较浓茶可以喝更久,我更宁愿多换几次茶。

茶是什么味道呢?每种茶都有每种茶的味道。茶对于我而言,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有点甜,也带着一股香味,有时候也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其实,我尝过很多种茶,真的是各俱特色。我不是一个懂茶道的人,但当打开茶盒的那一刻,我就能闻出茶叶所散发出的醇香。在我看来,好茶不管在色泽上还是味觉上都有独到的特色。有人说,茶越喝越上瘾,这一点我并不反对,因为我就是一个喝茶上瘾的人。

最早的时候,只要渴了,哪怕是一杯白开水,我也会喝得很开心,但是现如今却不一样了,自己的杯子里如果没有那点茶叶,我总感觉水没有味道。特别是闲瑕的时候,是一定要冲上一杯茶的,不经意的那一口,会让你感觉到整个世界的美好。

有时候我会看着杯中的茶叶发呆,茶叶在没有冲泡之前,是那样的鲜艳,但是经过几次冲泡,颜色减淡,味道也渐无,最后被人抛弃,甚至有时候在还有味道的时候就已被人抛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的命运吧。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朋友们奋斗吧,我们所需要的茶是要味香色纯的,平淡中还要平衡,喝一杯完整茶,踏踏实实的走好这一生。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