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祭风俗

发布时间 : 2021-12-26
我国的茶有 我国著名的茶 我国茶的历史

【www.cy316.com - 我国的茶有】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的茶祭风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茶文化精选阅读

云南西双版纳的茶祭风俗茶礼


诸葛亮是云南茶区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生日那天,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一带的茶商都要组织当地各民族群众举行“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属于“武侯遗种”的古茶树,祈求茶叶丰收、茶山繁荣、茶农平安。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公元1799年)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哈尼族崇拜祖先,每户供有祖宗神位“阿培波罗”,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尊敬,并祈求祖先的护佑。祭祖时要在供桌上摆上米饭、鸡肉、茶叶、酒、盐等祭品。

哈尼族崇拜多神,所信神灵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及恶鬼、魂灵等等。从事某项活动,必先祭祀有关的神灵,祈求保护,因而产生了众多的祭神活动,祭神时也必须以鸡肉、米饭、酒、茶等祭品供奉。如每年春茶开采时,必先要祭拜山神和古茶树神,祈求茶叶增产、增收。

基诺族以茶祭鼓大鼓是基诺族祖先躲避洪水的器物,是基诺族崇拜的神器。每年新年节(特懋克节)都要举行祭鼓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鼓仪式由巫师主持,祭品有猪、鸡、米饭、茶、酒等。

傣族、布朗族用茶“赕佛”

傣族、布朗族均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都要到缅寺进行多次“赕佛”等宗教活动,同时要听经祈福,并求风调雨顺、粮茶丰收。“赕佛”时,茶叶是重要的“赕品”之一。

景迈山的茶风俗——祭茶魂


苏国文起来时,天还没亮开,普洱市景迈山帕岩冷寺广场坝子一角,几只盛水的铁桶发出叮叮声响,宕起的水花唤醒了湿漉漉的空气。其他人也起来了,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苏国文这个更丁(唯一尊敬的人)早起的缘故。今天是布朗族群原始宗教的传统节日茶袒节。

苏国文,最后一位世袭土司苏理亚之子,当地民间依然尊称65岁的他为布朗王子。当苏国文穿上他的杏黄色对襟衫时,我们赶往帕岩冷寺。

从景迈山下到山上的帕岩冷寺,一路五彩缤纷,热闹异常,人们身着粉红色、嫩黄色、水蓝色的布朗族长衫、长裙和长裤,赶往帕岩冷寺广场。据说,茶魂是茶祖的化身,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祭拜茶魂,能够保佑幸福吉祥,今天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

帕岩冷寺广场坝子中央的茶魂台上,人们摆放上各种供品,然后点燃手中的蜡条,双手合十,虔诚地跪在祭台前,面对古老茶山顶礼膜拜。在一位长者诵完经文之后,人们把一位蒙面的黑衣神灵围成一圈,族人们敲起欢快的象脚鼓,边歌边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在帕岩冷寺前,人们高举手里的树枝(据说在古代是用茶树枝),有节奏地欢呼着,从我的这个角度看过去,就像是一个茶树的海洋。

景迈山布朗族每家茶农的茶林里,都有一棵高大的茶魂树,树干上捆绑着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用来盛放祭祀品。茶农们采摘茶魂树上的鲜叶时,都要先祭拜茶祖,供奉茶神。每年春天,家家户户把各自茶林里的茶魂树鲜叶采摘下来后,制成茶魂茶,供奉在祖先帕岩冷的雕像前,祈求年年茶叶丰收。

茶魂茶必须由家庭中的年长者来采摘,采摘前要斋戒、沐浴、更衣,然后跪拜在茶树下,献上泡好的茶和饭菜,点上蜡条并开始诵经,诵经完毕方可上树采茶。每棵茶魂树的茶全部是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杀青、揉捻、晒青都以树为单位独立进行。

茶魂茶自古以来仅作进奉傣王或供养高僧大德之用。如今,上好的景迈茶已香飘海内外,景迈山上祭茶魂,这一基于原始自然崇拜的习俗,依旧在延续。

中国茶祭风俗的历史 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您所不知道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云南西双版纳茶区 茶祭风俗大观


在西双版纳茶区,茶叶是各民族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

“茶祖会”上以茶祭茶祖

诸葛亮是云南茶区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生日那天,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一带的茶商都要组织当地各民族群众举行“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属于“武侯遗种”的古茶树,祈求茶叶丰收、茶山繁荣、茶农平安。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公元1799年)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哈尼族必不可少的重要祭品——茶叶

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哈尼族崇拜祖先,每户供有祖宗神位“阿培波罗”,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尊敬,并祈求祖先的护佑。祭祖时要在供桌上摆上米饭、鸡肉、茶叶、酒、盐等祭品。

哈尼族崇拜多神,所信神灵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及恶鬼、魂灵等等。从事某项活动,必先祭祀有关的神灵,祈求保护,因而产生了众多的祭神活动,祭神时也必须以鸡肉、米饭、酒、茶等祭品供奉。如每年春茶开采时,必先要祭拜山神和古茶树神,祈求茶叶增产、增收。

基诺族以茶祭鼓

大鼓是基诺族祖先躲避洪水的器物,是基诺族崇拜的神器。每年新年节(特懋克节)都要举行祭鼓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鼓仪式由巫师主持,祭品有猪、鸡、米饭、茶、酒等。

傣族、布朗族用茶“赕佛”

傣族、布朗族均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都要到缅寺进行多次“赕佛”等宗教活动,同时要听经祈福,并求风调雨顺、粮茶丰收。“赕佛”时,茶叶是重要的“赕品”之一。

民间茶祭在中国


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是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想法选留最好的茶叶。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来作祭的呢?一般认为,茶是在被用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

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在七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香港的饮茶风俗


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要居民,受东南亚文化影响严重,又被英国统治过的地区,再加上香港的免税政策,导致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香港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喝茶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港式茶文化反过来又传播给大陆、台湾,影响了众多的茶友和普通大众。

香港茶文化的一个来源是英国的红茶文化。英国人统治香港近百年,将他们喝红茶的习惯也带给了香港。在上流社会、高档酒店,喝下午茶(精美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流行的活动,在下午茶的带动下,西式点心越做越精。精明的香港商人改良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开发出各种红茶的新饮法,比如丝袜奶茶(一种用丝袜或类似丝袜的材料做滤网过滤出来的奶茶)、鸳鸯奶茶(咖啡和红茶的结合)、冰红茶等等,并将红茶引入餐厅,成了快餐店的主要饮料。全港的六千家茶餐厅、两千家快餐店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红茶。

从一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茶风之盛:香港每年消费茶叶一万五千吨以上,人均2千克(内地为0.35千克/人);香港每年进口红茶五千多吨,这些茶大多以茶包——也就是袋泡茶的形式销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亿个茶包。

香港的茶文化是一种务实、实用的文化。当内地还在呐喊茶为国饮,鼓励茶叶消费的时候,香港人早已把茶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香港,吃早餐常被称为喝早茶,最传统的早茶是一盅两件,受广式早茶的影响,也就是一壶茶,两份点心。香港有像陆羽茶室、莲香楼这样的老字号餐馆。每天上午在陆羽茶室,你能看到来客们穿着相当正式,上了岁数的服务生身着白大褂、黑裤、懒汉鞋,端茶到水上点心,既有中式服务的表象,也有英式管家的傲慢。而在莲香楼和各种酒楼,喝茶则是早饭到中餐的简称,当然,喝茶时无论你点多少蒸炒煎煮烘的菜品,一壶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餐茶以普洱茶(不一定是云南产的呦)、白茶、乌龙茶、菊花茶为多。

香港一些酒楼的早茶特价品比较多,消费相对比较便宜,比如在湾仔的几家比较有档次的海鲜酒楼,来一壶茶,点上七八个点心(包括钵钵饭、青菜等),一锅粥,四五个人可以吃得饱饱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一点,这在香港来说是相当实惠的消费。难怪很多香港老人一大早就坐在里面,点壶茶,点一桌子点心,一份报纸熬半天,走时还打包,连中午饭甚至晚饭都带了。

喜欢香港文化,喜欢香港茶餐厅的早茶,一顿早点,透视了一种专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茶餐厅文化是港人对享受生活的一个诠释。

闽南的饮茶风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