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之“党姬烹雪”

发布时间 : 2021-12-26
老生茶话语 天之红祁门红茶 喷水池红茶之翼

老生茶话语。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话之“党姬烹雪””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他的《喜雪》诗中也写到了党姬:

翡翠春巢瑶圃枝,欣看雀舌展新旗,瓮中存有终年雪,入鼎休传到党姬。

(邱云宵:《湛翁送茶》)这是武夷山籍明代着名诗人写的一首茶诗。这首诗已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总目》。诗中引用的典故,给人留下了一个小谜团:党姬究竟何许人也?她与茶有什么关系呢?

邱云宵诗句中的党姬,就是出自党姬烹雪这个典故。其实,党姬在明代是很受艺术家们推崇的一个女性。冯惟敏(1511-约1580),是明代中后期的齐鲁戏曲作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其兄弟五人均以诗文闻名于齐鲁间。他上承元曲文学的优良传统,运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制了大量思想深刻、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他的《喜雪》诗中也写到了党姬:折一朵浩然花,啜一盏党姬茶,摇一把山阴棹,访一回安道家。曲中把党姬与茶的关系联系起来了。那么,党姬这一女子还有哪能些神秘的身份呢?

清代小品《邮亭记》,较详细写到党姬的身世。党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南唐那个时代,原名叫辟寒。是太尉党进的姬妾。陶谷(903-970),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当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中书侍郎韩熙载,派金陵名妓秦弱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弱兰之后,不禁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她,甚至想娶秦弱兰为妻。陶谷为秦弱兰题词《风光好》,词云: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又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令秦弱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风光好》。陶谷顿时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当天就灰溜溜地回了国。党进把党姬送给了陶谷。党姬成了陶谷的妾。冬夜,陶谷叫琴童采来雪水烹茶,然后与党姬一起品茗。歌妓秦弱兰知道陶谷有了党姬后,仍是难舍与陶谷的那份感情,并替他建了一座陶斋,陶谷还把秦弱兰接纳为党姬的女侍人。时常在一起啜饮雪水之茶,还吃着羊肉喝着美酒,陶谷的艳遇成为后人的美谈。

晚清画家施(1877~1946)以细腻工笔描绘的人物、仕女,名噪画坛。一幅《党姬烹雪》图留下了动人的意趣。雪天中英武雄姿的陶谷,娇柔可爱的党姬,相映成趣。画中烧着雪水的大茶壶正冒出热气,烹雪沏茶的意境跃然纸上。施桢在画的题词中写道:《清异录》陶(嗀)得(买)党太尉家姬,遇雪,取雪水烹团茶,谓姬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但于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耳。党姬,原来是一位玉肌如膏、才貌双全的妙龄女子!寒冬之夜,党姬不仅擅长以雪水烹茶待客,而且还殷切侍茶,加上她谈吐投机,笑意融融,作为茶客遇到再大的雪夜,也寒意全无了。喝茶与艳遇,得一知己雪夜联吟,如此喝茶情趣仅仅是口腹之需吗?

党姬烹雪一入茶话,茶客们又更多了几分人文色彩的谈资,如果隆冬之夜邀请三五好友喝茶,若泡茶小姐有党姬之风韵,那实在是妙极了的风雅搭配,可与陶谷党姬烹雪相媲美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话花茶


苏州市农产品质量与环境监测站站长

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

花茶,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茶,是初制毛茶和采摘的香花按一定比例拼配窨制所制成的茶叶吸收花的香气所制得的茶,它是六大茶类之外独特的一个茶叶品类。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花茶的起源于唐朝,形成规制于宋朝到明朝已有多种花引所制花茶的丰富品种,唐朝在制作团饼、贡茶时在茶膏中加入微量的龙脑香料,以增加茶香,宋朝时制作花茶已有规范的技术,据南宋《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产四月开花,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明钱椿年《茶谱》(1539)“茉莉、玫瑰、梅花、桂花皆可作茶”,开花季节采摘含苞待放的大花苞用于窨茶。也因用不同的花,如茉莉、玫瑰而制成相应的花茶,花茶名称一般在茶字前冠以花名,如以茉莉花窨制的就称茉莉花茶,商店在销售时如需标名花的产地,用苏州茉莉花窨制的还称之苏州茉莉花茶,因不同产地同种花的香型味也有一定差异,消费者有不同喜好。

人们对茉莉花茶起源地也有四种说法:一是福建传说:御花园中美丽的小白花(茉莉)与灯下苦读读书郎下凡男耕女织,造福人间的神话;二是北京茶商陈古秋邀大师品尝,将一位南方姑娘珍送的茉莉花置于茶中而获“茶中绝品”之称誉的起源典故;三是流传于四川的遍地种茉莉,香飘几十里,茶仙姑得花香而得花茶的动人故事;四是江苏苏州虎丘夫妻情育茉莉,感动上苍得花茶的颂德寓意。据史料记载:茉莉花原产波斯(今伊朗),早在1700多年前经丝绸之路的商人就传入我国福建、广东一带种植,后来扩移到浙江、江苏一带栽培,主要用于观赏。

花茶的规模生产是从清代开始的。清咸丰年间在江苏苏州(时称东吴)、福建福州就有大生福、李祥春等茶号窨制花茶,运至天津、北京、陕西、东北等地区销售,深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也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也由于经营茉莉花茶利润丰厚,形成了北京张一元、天津正兴德、沈阳中和茶庄等销花茶的茶庄。先后形成了福州、苏州这二个主要的茉莉花茶制作中心。而苏州是由在苏徽商将窨花技术从福州输入苏州,至抗战期间苏州成为最大(全国)的花茶制作中心(即苏州茶厂);改革开放的30年多来,广西横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温光水气条件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和茉莉花茶加工中心。

历代茶人的泡茶烹饮方法


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不断提升制茶工艺,积累品茶经验,丰富茶文化内涵。自古以来,“舌尖口利”的茶人们总能品味出烹制茶汤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略微的差异给茶味带来的微妙变化。比如水品影响茶的口感:“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比如烹制茶汤的技巧:煮、煎、点、泡,用不同的工艺茶香迥异。

无论采用哪一种烹制方式,煮水都是烹茶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煮水器的选择,历来受到茶人们的格外重视。

穿古越今话茶器

煮水器品种繁多,随历代茶人饮茶习惯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据沐莲堂主人郭雪女士介绍,在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记载中,烹茶是用风炉燃火加热,以鍑煮水;到了宋代,执壶就代替了鍑成为茶炉上盛水的容器,也叫汤瓶、茶吹、茶吊子;直到清代,煮水仍用茶炉和茶瓶,只是茶瓶多了个名字,叫茶铫,造型也更加丰富多彩;近代以后,直至今日,煮水便主要是用茶壶了。

从鍑到壶,又有不同的材质。对于煮水器的材质,历代茶人也有不同的见解。陆羽在《茶经》中有所论述:瓷器和石器很雅致,但是不够坚固耐用;银器很清洁,但过于奢侈;相较之下,还是铁器耐久又实用。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却认为:“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不可用”。清代学者震钧钟爱砂壶,他在《茶说》中说:“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选对茶壶见茶香

茶人云“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是强调水质和茶器对于茶韵的重要性,而实际上,茶器对茶汤口感的作用,除通过壶质的密度影响茶汤的气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改善水质来调节茶香。郭雪女士介绍道:“比如铁壶就有很强的调水能力。古人煮茶都是用泉水或者井水,水质甘甜,那么人们就拿这种水去分析结构,发现其中铁的成分很大。而铁壶能够增加水中的铁离子,因此茶人喜欢用铁壶煮水……银壶也可以改变水质,用银壶煮出来的水较铁壶来说更轻薄,喝到口里是柔柔稠稠的。”

那么究竟什么材质的茶壶煮水更好呢?郭雪女士的答案是:一要看个人喜好,二要与茶品相符。“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用银壶煮水来泡岩茶、红茶、乌龙茶,铁壶用来泡普洱茶。”

茶人乐事:煮茶听松涛

铸造精致的茶壶不仅是烹茶品茗的必备良器,也因受到茶人喜爱而成为收藏器物的一个品类。近年来,日本铁壶日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郭雪女士对日本铁壶有深入的了解:日本受中国茶道影响很深,铸造铁壶的很多名家大致最集中出现在明治时期,包括藏六、井上等许多名家都很喜欢中国文化,出自他们之手的铁壶上常常能看到岁寒三友、四君子、竹林七贤等中国元素。

铁壶分很多种,在日本,铁壶分为两大派:一种是南部铁器,这种一般就是普罗大众、寻常百姓家用的壶,朴实无华;而京都派比较适合收藏,有很多有名的堂号,比如龟文堂、龙玉堂、金寿堂。

“有些很好的铁壶在壶下面会有响片,水煮开的时候,你听到的水声犹如松涛一般。想象一下四面竹影婆娑,听着松涛,看着眼前香烟渺渺——仿佛这天地之大都在这一把壶中。我想这对于茶人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

关于本文《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坊里面话说茶[情感茶话]


据史料记载,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兴盛于唐宋。茶由最初被当作药用到如今衍变为茗饮,历经沧桑二千余年。

自从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并将茶作为解毒疗疾的良方后,茶叶就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再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寒夜客来茶当酒,从古至今,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

如今现代人饮茶已不再是纯粹为了解渴解乏,而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时尚、高雅的休闲、交际方式。迎合着人们的这种饮茶观念,都市中茶舍、茶馆、茶楼大行其道,甚至网络上也开起了茶坊,茶与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饮茶有时也要讲意境,可以独自一人置身陈设典雅的茶室,捧一盏清茶,任缕缕茶香掠过鼻尖,看茶花在晶莹剔透中徐徐绽放,听耳边不时传来浪漫抒情的小夜曲,不知不觉中人已悄然远离了浮华与喧嚣,茶香袅袅之间让人浑然忘却了尘世间种种心机较量,紧绷地神经渐渐松驰下来,疲惫的身心亦仿佛得到了短暂地休憩;可以邀一俩好友花前月下,亭台水边,席地持壸,与自然为伍,细细啜品,言尽世间百态,品味人生精华。

茶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对于饮茶的人来说,如果在品茶过程中能够悟出某些类似人生哲理、人生真谛样的东西来,就已达到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了。

至今,茶与茶文化已普及到世界160多个国家,由于信仰不同,对茶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的茶道讲得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而日本的茶道讲究庄重,严谨,饮茶时规矩更是多多,饮茶时不能代手表,茶室内也不应有钟,不能谈论女色、金钱、战争、话题仅限于自然与科学,这种饮茶观念来源于武士道精神,日本武者在战争间隙,希望通过饮茶来得到片刻喘息,从而达到远离战争,进入忘我的境界。

据医学证明,常饮茶(尤其饮绿茶)可以起到延缓衰老、提高免疫、预防龋齿、杀菌抗病毒的功效。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可见饮茶有益健康的说法由来已久了。

在西藏狂走天涯之茶马古道上的雪


1、路线:12:30江孜县(海拔4940米)--204省道--13:50康马县--15:00多庆湖(海拔4493米)--曲米辛谷抗英遗址--17:00卓木拉日峰(海拔7326米)--17:30帕里镇(海拔4360米)--19:45亚东县(海拔2945米)

2、里程:216公里

3、耗时:7小时15分

4、住宿:亚东印象大酒店|¥313/间天

1)优点:位处县城中心,紧靠亚东河,房间不小,老板热情;

2)缺点;没有停车场,只能停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没有空调,房间里只有个浴室专用的小暖风机;热水不干净;房间偏贵性比不高。

离开了江孜,沿着年楚河谷一路西南往亚东而去。如果不是因为前段时间的某个事件,不会有多少国人知道亚东这座边境小城,而洞朗高原,就在亚东县的最南端。在藏语里,亚东是漩谷、急流深谷的意思,又称卓木,而亚东最早只是卓木山谷(春丕河谷、亚东沟)里的一个小山村的名字。

在西藏,有三个县非常特别:亚东、错那和墨脱。这三个县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都很低,都有很长的峡谷,都受印度洋暖流影响,雨水充沛植被繁茂,素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誉。九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如今,只有这三个县还在ZG手里了。

亚东也是横跨云贵、青藏两大高原的茶马古道向南到达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商贸重镇,亚东,曾经是这条古道中国境内的终点之一,也是著名的千年商埠。自1962年之后,随着山口关闭,这座边贸重镇也沉寂了下去,再无多少国人知道。

这一路,一共三个检查站。快到康马之前有一个公安一级检查站;过了康马紧接着一个边防武警检查站,这个检查站就需要查看你的边防证了;快到高原第一镇帕里之前,还有一个公安二级检查站。每次检查都要人、证合一,这和其他地区只查证件不看人完全不同,真是越往南气氛就越紧张,越往南军车和军人就越多。

在康马县以南和不丹交界的边境地区由喜马拉雅山脉的两段雪山交汇而成,一段叫卢娜拉雪山,东西向六十公里;另一段就是南北向连绵八十公里的卓木拉日雪山了。204省道从萨马达乡开始一直到帕里镇,一路就是沿着八十公里的卓木拉日雪山西麓行进,雪山的西麓属于中国,而雪山的东麓就是不丹,没想到距离不丹会这么的近,这真是一场华美的雪山盛宴。而伴随在多庆湖一侧的雪山就是卓木拉日雪山的中段--岗城达雪山群,主峰岗城达峰海拔6678米。

到了曲米辛谷,卓木拉日雪山的主峰卓木拉日峰就已经清晰可见了。卓木拉日峰海拔7326米,是中国和不丹的界山。从曲米辛谷到帕里的一路上,卓木拉日峰都会伴随在你不远的地方。帕里与不丹仅一山之隔,扼居亚东通往藏区腹地之咽喉,自古为军事重镇,至今仍驻有重兵。

自江孜出来后一路的高山草甸,过了高原第一镇帕里后,车子转入亚东沟(春丕河谷),一路四十六公里的下坡直达亚东县城所在的下司马镇,植被也从高山草甸到低矮灌木丛,再到高耸的乔木林,山色愈加的葱郁,再难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高远和苍凉了。

高原第一镇帕里镇外,山的那一侧就是不丹王国。放大照片,你可以看到山脚下经过伪装的军队营地。

从江孜经康马县到亚东的这条省道多数路段都是柏油路,路况总体不错,只可惜全程限速三十,也不知道制定规则的人知不知道车速三十意味着什么?反正沿途所有军车都不挂车牌,部分政府车辆都蒙着车牌,只苦了我们这些老百姓,超速一旦被拍,罚款两千!江孜到康马段摄像头和区间测速很少,多数时候可以放心跑到八十迈,一但过了多庆湖(多情湖)进入亚东县境,摄像头和区间测速就很多了,多加小心吧。亚东境内我一共被拍了两次,一次四十迈,一次六十迈,都是过村庄的时候被拍的。虽然一路已经很小心了,但架不住藏在路边的新型摄像头--一种方形的白色盒子,外观完全不熟悉,人生第一次见。

一宵“茶话”留千载


诗曰:“玉蕊旗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工夫。”向以“佛宗道源、山水奇秀”着称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其岩茶制作以僧家最为得法”(见陆廷灿《续茶经》)

清代名僧,天心禅寺茶禅释超全《武夷茶歌》(全文见《建茶志》)就是武夷僧人传递制造武夷岩茶的第一手资料。

《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先从宋代丁谓、蔡襄两人创制龙团凤饼的事谈起;到元代武夷山设置了御茶园,制造了贡茶。明代罢贡建茶,御茶园荒废了。但是景泰年间,这里的祭山喊山惯例,每年仍在举行,需要供祭祀的费用,并且要有茶叶缴交官府,这些茶叶都是从别处购买来充贡的。这些弊端后为郭公所革除,(郭公者,明郭子章,号青螺,隆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从而这里的道士和僧人以及山民受了恩惠,武夷茶叶始向三坑二涧转移;从而乌龙茶在这里崛起。由于这里的茶叶是山民和僧人生活的依托,所以致力茶园管理和茶叶采制,在制作技术上加以改进,武夷岩茶于是诞生了。谈到岩茶时,茶僧对武夷山茶园作出过鉴定:溪北的比溪南的土层深厚;而平洲浅渚的茶园土壤瘠薄,幽谷高崖的茶园多云雾。采茶的天气以天晴吹北风为好,连续阴雨刮南风,则茶叶色香差而味淡,采用新的岩茶制法,制成的武夷岩茶香气特别好,有梅兰香味。这就是僧人的制茶经验谈,无怪王草堂赞其“形容殆尽矣”。

武夷岩壑山曲,还有几株宋代遗留下来的茶树,如白鸡冠,坠柳条等,有茶芽带红色的即武夷茶王大红袍,闽南、粤东人把它作为珍秘之品。因为这种茶树发芽时,满树红光弥漫,象罩上大红披风,因故而得名大红袍。

《茶歌》结尾说:因在久雨天气在山中寺院无事,煮着武夷山茗,坐在楼上品尝,写下这首“一宵茶话留千载”的茶歌。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日锡,同安(厦门市同安县)人。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明亡,师尽节,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阮氏对道藏释典、诸子百家、兵法战阵、医卜方伎。无不淹贯。他的主要着作有《夕阳寮诗稿》、《海上见闻录定本》和《幔亭游稿》等书。他的《武夷茶歌》与《安溪茶歌》是研究武夷茶文化的名篇,是福建乌龙茶创始于武夷山的历史佐证,是传递乌龙茶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金陵茶话——雨花茶的由来和发展


雨花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南京特产,隐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1959年春,雨花茶在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研制成功,从此南京的茶叶有了自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著名的雨花台原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天降宝花,因此得名雨花台。由于南京地区空气湿润,山峦起伏,因此这里是栽培茶树的好地方。雨花茶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首先以茶代酒这个成语的典故:据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经常率众大臣一起饮酒,并且规定至少得喝七升,但他对博学多才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是对茶最早的称呼,这也是以茶代酒成语的出处。到了南朝时,茶叶开始作为祭品广泛流传。在唐代南京就已经开始广泛种茶,雨花台牛首山一带就产茶叶,色香俱绝,称天阙茶。这里陈列的《茶经》是第一部茶学专著,这部书的作者就是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他曾亲自到南京东郊的栖霞寺采茶。清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漫步栖霞寺山林间,行至陆羽试茶亭遗迹处,凝视石刻,并欣然赋诗。

南宋时,大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雨花台永宁寺游览,该寺僧人以永宁泉水冲泡寺院茶款待,陆游品后,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品题永宁泉为第二泉。民国时期,在二泉之上,建有二泉茶社。陆游爱茶从他的诗中也能体现,他的一部《剑南诗稿》,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这里陈列的是他的诗作《望江南》、《七律。昼睡》。唐宋时期,茶叶是制成饼,叫饼茶。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为贡叶茶。废团改散后,茶的饮法发生重大变化,由点茶、煮茶变为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并一直延续至今。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品茶之道通晓异常,理解深刻。他笔下的红楼人物个个爱茶,书中述及茶有273处,提到的名茶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等。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通过对妙玉为不同人择茶、烹茶、奉茶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到了民国,1931年宋美龄倡导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发展了中山陵园茶园。孙中山先生一生也爱品茶,他不仅自己知茶、爱茶,还力主民众饮茶,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民国时期,南京的茶馆已经十分普遍,仅夫子庙地区就有二三十家,有名的有义顺、奎光阁、六朝居等茶馆。雨花台二泉茶社这座百年老字号的茶社是南京最早的茶社之一,当年常常高朋满座,用二泉水泡雨花茶更是茶香四溢。

1958年为了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种名特茶,研制成功后就以雨花命名,使人饮茶思源。根据江苏省委决定,省农林厅组织雨花台、中山陵以及全省的十多位制茶高手,以较具规模的中山陵茶园为试验基地,进行反复试验。并专门成立了雨花名茶创制委员会。为体现雨花茶的纪念意义和红色内涵,针对茶叶的外形,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大刀长矛形、镰刀斧头形、花瓣形。然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这些设想都难以实现,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着革命先烈精神万古长青。1959年春,不同于龙井、碧螺春等名茶的新型绿茶雨花茶研制成功。这是《新华日报》关于雨花茶研制成功的报道。1959年5月,雨花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品评、鉴定,其品质受到一致好评。

雨花茶研制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南京茶叶的生产和发展,雨花台茶场生产的雨花茶从1966年就开始出口,但由于雨花茶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产量很低。80年代初,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大的雨花茶需求,开始尝试使用机械生产雨花茶。雨花台特别从日本引进了SD-60型精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雨花茶机制工艺在雨花台茶场率先研制成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使制作雨花茶的效率提高了26倍。1986年12月,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研制获得鉴定通过,雨花茶成为第一个实现全程机制的全国名茶。

为了进一步宣传雨花茶品牌,提高雨花茶的知名度,南京市农林局精心打造了一年一度的雨花茶节,让市民近距离了解雨花茶、感受雨花茶、喜爱雨花茶。1987年雨花茶被茶界专家推崇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为了保证雨花茶的品质,国家加强了对雨花茶原产地的保护。

雨花茶采摘十分考究,对鲜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年春茶在清明前后开采,秋茶在白露前后开采。主要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采摘的手法也有讲究,用手指轻采、摘,最好不要用指甲掐,否则容易使叶子破损,冲泡出来的茶叶易变红色。由于要求鲜叶嫩度均匀,长度一致,通常炒制500克特级一等的雨花茶约需5万个芽头。

雨花茶独特的品质,关键在于独特的加工工艺。手工制作雨花茶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杀青)杀青的关键是高温、快速,通过高温的作用可以去除茶叶的青气。由于锅内温度非常高,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新手,手到锅里后就会起水泡。第二步:(揉捻)揉捻分为搓揉和滚揉,这里图片再现的就是揉捻的过程,用双手在竹帘上往返推拉滚揉,时间约为8-10分钟,初步成条,茶汁微出即可。接下来是整形,这也是雨花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大约需要30-40分钟。最后一步:(精制)分清雨花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分级归堆,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凉后贮藏。

雨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茶树的品种、生长状况密不可分。雨花茶茶树要求降水量较为丰富、空气湿度较高、无霜期较长的气候条件,以及略呈酸性的土壤环境,这方面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雨花茶茶叶生长过程无需使用化学药剂,是真正的有机绿色产品。鲜叶原料都采自南京范围内生长的茶树,主要品种有龙井43、龙井长叶、鸠坑种、槠叶种等。

要想喝到一杯滋味鲜醇的雨花茶,除了有好的雨花茶茶叶,还要讲究冲泡的方法。雨花茶属于细嫩绿茶,要求茶具洁净,通常用透明玻璃杯、细白瓷杯冲泡,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泡茶的水质要好,沏茶的水温以80℃左右最为适宜。

有关茶的分类,现今,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其中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属于不发酵茶,大家熟悉的龙井、碧螺春、雨花茶都属于绿茶。红茶属于发酵类茶,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现在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喝的普洱茶就属于黑茶,有解油腻减肥的功效。茶对人类健康大有益处!常喝雨花茶不仅能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还能预防癌症,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在众多的中国名茶中,雨花茶是最年轻的,但凭着对品质的不懈追求,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雨花茶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雨花茶、品味雨花茶。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饮品,被称为国饮。发源于南京的雨花茶自1959年问世就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其独一无二的精神蕴含、富有象征意义的独特外形和纯粹内质,成为当代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饮茶茶诗赏析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号和靖,杭州钱塘(今杭州)人。少孤力学,恬谈好古,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至城市,种梅养鹤自娱,终身不仕不娶。

【烹北苑茶有怀】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释义】

北苑在福建建安东三十里凤凰山麓。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遣使就北苑造茶圃,成为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地,降及宣和间,北苑贡茶极盛,“凡有四千余色(种),四万七千一百斤有奇”,为世所瞩目。

【详解】

在唐朝陆羽之前,人们饮茶粗放,如喝菜汤。自《茶经》问世之后,人们掌握了煎茶法,懂得了清饮细品的饮茶方法和技艺。林逋在品赏当时名茶建溪春时,饮茶思源,想到了《茶经》及其作者茶圣陆羽,并叹息感慨道,建溪北苑茶由于交通阻隔,陆羽著《茶经》时尚未记载。

相关文章